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外美术史_名词解释复习考试

中国美术史一、名词解释:1、曹家样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着称,被誉为“曹家样”。
人称其“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谓之“曹衣出水”。
即运用稠密的细线表现薄质贴身衣褶,有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
“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2、顾恺之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
他的画以传神精妙着称,并提出了“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着名绘画思想。
传有后人摹临的作品《烈女图》《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迁想妙得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艺术创作思想。
所谓“迁想妙得”,即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必须通过联想、移情、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得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体验、神思交融,由此而达到传神的境界。
4、以形写神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形神关系论。
强调人物画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即“传神”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形神兼备。
5、《画品》南齐谢赫撰写的《画品》是中国最早的有关绘画艺术的品评专着,书中论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提出了绘画的品评标准“六法”,并以此为依据,把魏晋以来的27位画家分为六个品第,各论其优劣得失。
6、谢赫“六法论”南齐画家谢赫在其《画品》一书中提出的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后来被作为整个中国画创作和批评的纲领,对传统绘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7、“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绘画理论,强调艺术创作既要以大自然为师,又要经过艺术家内心的感受和孕育。
它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基础。
8、比德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
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即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
9、吴带曹衣“吴带曹衣”指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表现程式。
相传唐代吴道子画人物,笔试圆转,衣服飘举;而北齐曹仲达画佛像,笔法稠密重叠,衣服紧窄,后人因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全)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1、黑陶:史前陶器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类,器物表面光洁,整体器形线条流畅优美,器物本身具有黒’薄’光’亮’棱’鼻’的艺术效果,富有高于实用价值的纯审美价值。
2、俑:是古代用来陪葬的塑像,主要是陶瓷、泥土或木质作成人的形像。
3、秦始皇陵兵马俑: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
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4、霍去病墓石雕的重要特点,是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
艺术家充分利用石块的自然形态,运用纯朴的意匠稍事雕凿,就完美地体现了创作意图。
造人物情态方面细致入微,并且在写实中已寓有夸张手法。
5、瓦当:是指屋顶檐头简瓦前面的陶治圆形遮挡物,俗称瓦头。
同时又是一种装饰物。
瓦当主要有图案纹和文字纹两种,瓦当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
6、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7、画像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8、画像石;中国古代祠堂墓室石阙石碑等,石刻装饰画盛行于东汉其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建筑性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河南石墓画像沂南石墓画像等;东汉时代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的武梁祠为代表;9、“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说“画圣”吴道之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三国两晋曹不兴所画人物其特点画衣纹稠叠即衣纹稠叠如贴在身上一样。
10、金文:铸或刻在殷、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
11、南宋四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guī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他们四人被称为。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65(供参考)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65一、名词解释(15分)1、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简称“铜器”。
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
分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等四大类。
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2、文人画(2006年清华美院、2006年湖美)指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绘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的绘画。
特点是重视文化修养,强调笔墨趣味,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标榜“士气”和“逸品”。
作为一种绘画思潮,初步形成于北宋中后期,成熟于元代“四大家”,后成为明、清绘画的主流。
3、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4、《营造法式》《营造法式》编于熙宁年间,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
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5、宣德炉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
是明代王室祭祀宗庙和陈列玩赏的器皿,盛行于宣德年间。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
6、紫砂壶是一种由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的特殊陶土制程的无釉细陶器,一般呈现赤褐、淡黄或紫色。
紫砂壶创于宋代,明中叶后开始盛行。
其中以江苏宜兴的紫砂器最为著称。
7、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8、饕餮纹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
它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者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这些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在静止状态中积聚着紧张的力,好象在瞬间就会迸发出凶野的咆哮,体现了“狞厉美”9、唐三彩(2007年湖美、苏州大学)唐代低温铅质彩釉陶器的概称,因常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而得名“三彩”,实际上并不限于三种色釉。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黑陶:史前陶器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类,器物表面光洁,整体器形线条流畅优美,器物本身具有黒’薄’光’亮’棱’鼻’的艺术效果,富有高于实用价值的纯审美价值。
俑:是古代用来陪葬的塑像,主要是陶瓷、泥土或木质作成人的形像。
秦始皇陵兵马俑: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
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霍去病墓石雕的重要特点,是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
艺术家充分利用石块的自然形态,运用纯朴的意匠稍事雕凿,就完美地体现了创作意图。
造人物情态方面细致入微,并且在写实中已寓有夸张手法。
瓦当:是指屋顶檐头简瓦前面的陶治圆形遮挡物,俗称瓦头。
同时又是一种装饰物。
瓦当主要有图案纹和文字纹两种,瓦当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
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画像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画像石;中国古代祠堂墓室石阙石碑等,石刻装饰画盛行于东汉其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建筑性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河南石墓画像沂南石墓画像等;东汉时代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的武梁祠为代表;“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说“画圣”吴道之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三国两晋曹不兴所画人物其特点画衣纹稠叠即衣纹稠叠如贴在身上一样。
金文:铸或刻在殷、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
南宋四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guī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他们四人被称为。
“三远”:郭熙的山水画论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即深、高、平。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1.彩陶: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它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新石器时代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2、仕女画:中国古代人物画之一种。
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
代表画家有张萱、周昉等。
民间木板年画中的“美女画”,亦称“仕女画”。
3、马踏匈奴:西汉霍去病墓前群雕的主体雕刻。
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以矫健的战马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匈奴将领踏翻在地的典型情节,赞颂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
这是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雕刻艺术作品。
4、岩画:是古代描绘或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
大多数岩画分布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原始美术的特点和稚拙、率真的艺术魅力。
5、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
它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者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这些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在静止状态中积聚着紧张的力,好象在瞬间就会迸发出凶野的咆哮,体现了"狞厉美"6、《人物龙凤帛画》:这是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的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之一。
此画表现楚国贵族妇女祈祷飞腾的龙凤引导她的灵魂登天升仙。
此画主要采用黑线勾描的表现手法,线条运转有节奏韵律感,用色单纯。
黑白块的对比,点、线、面的结合,使形象有一定的重量感而生意盎然。
此画以墨线勾画,可以认为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中国线描人物的传统风格并达到较高水平。
7、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8、“迁想妙得”:西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主张。
“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之中,取得艺术感受。
“妙得”为其结果。
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中外美术史 名词解释

饕餮纹:饕餮纹也称兽面纹,青铜器上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采用抽象、夸张的手法形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饕餮纹通常都是以正面形式表现,眼眶用凸线塑出,上面刻划凹线纹饰,饕餮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饕餮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面目结构鲜明,吸引人们注意力。
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
夔(kui)纹:商周时代青铜器上一种动物纹饰,其纹多图案化,夔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小龙,夔纹近似龙纹,流行于晚商至西周的六百多年间,由于它有不同的图案变化及风格演变,在当时的铜器上,最少可以看出二十种夔纹的样式。
夔纹所表现的动物,与其同时代甲骨金文的象形龙字相似,通常以侧面形式表现,故它实即为商周龙形的图案刻绘,称之为夔龙纹,更明其形,。
《考工记》:成书于周代,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著作,它总结了我国古代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最可最的是他第一次提出了朴素的工艺观,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不仅在当时是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总结,及时在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工艺制造的基本法则,《考工记》也载有都城设计制度。
全书共7100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6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
此外,还有数学、地理、力学、声学、等多方面知识和经验总结。
且把上商周以来的冶金知识归纳为“金有六齐”这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合金配置方法,他揭示了青铜机械性随着锡含量变化的规律,是古代不可多得的关于设计类的典籍。
对于了解古代工艺美术和科学技术水平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和文化史都占有重要地位。
模铸法:又称范铸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种镜背图案、铭文,阴干后在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同样阴干烧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将合金浇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打磨加工后即为青铜器成品。
中外美术史的名词解释

中外美术史的名词解释美术史是研究美术发展历程和艺术家作品的学科,主要包括分析、解释和评述艺术作品的艺术史家所采用的名词术语。
这些名词术语在中外美术史中有着不同的定义和使用。
本文将对其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外美术史的重要概念。
1. 草书(Cursive Script)草书是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一种字体风格,其特点是笔画简练,撇捺中多有捻须。
草书源于隶书,发展于汉代。
它在写法上追求快速与流畅,强调形式上的变化和自由,更加注重书法的个性、意境和表达。
草书的运笔神妙,给人以意外的美感,被许多文人雅士所推崇。
2. 水墨画(Ink and Wash Painting)水墨画是中国美术的瑰宝,它以水墨为基本材料,运用笔墨和纸张的技法进行绘画。
水墨画擅长表现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融合了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
通过变化的水墨色彩和墨线的力度,水墨画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想象空间,给观者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3. 哥特式(Gothic Style)哥特式是15至16世纪欧洲建筑和艺术的一种风格。
它以高而尖的拱形作为主要特征,讲究立面的垂直感和崇高感。
哥特式建筑追求空间的透明感和垂直线条的拉长效果,突出了建筑的神圣性和精致细腻的雕饰。
该风格对后世的建筑和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印象派(Impressionism)印象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艺术运动。
印象派的画家更加注重光与色的变化,追求对瞬间感兴趣的艺术追求。
他们通过松散而快速的笔触,刻画出瞬间感受到的自然光色和色彩变化。
这种新的绘画风格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绘画观念,对后来的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立体主义(Cubism)立体主义是20世纪初欧洲艺术的重要艺术流派。
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试图用多角度的表现来描绘物体,以分解和重组形式来展示对空间和时间的新见解。
立体主义通过形状的分解和折叠来表现物体的多个视角,以此表达出对立体空间和物体运动的不同维度的理解。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彩陶: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花纹的红褐色或棕红色陶器。
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
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
类型: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
代表作:人面鱼纹彩陶盆、舞蹈纹彩陶盆。
★黑陶:新石器时代晚期,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采用轮制技术。
代表作:山东龙山文化的薄胎蛋壳黑陶。
岩画:用矿物质颜料涂绘(一般以动物血或皮胶作调和剂)或用石器磨刻、敲凿乃至用金属工具刻划在山崖石面上的图画。
青铜器: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的特点。
①时间: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的黄金时代。
②种类: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
③制作方法:失蜡法、焊接法。
④代表作:后母戊大方鼎。
⑤意义:一般用于祭祀和礼仪场合,是王权和等级的象征。
★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商周青铜器上常用的一种纹饰。
是一些夸张、抽象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具有综合性,表现凶猛庄严的动物形象。
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代表作:后母戊大方鼎。
战国帛画:帛画是一种在丝织物上描画的艺术形式。
属于经幡性质,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
代表作: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人物龙凤帛画》。
汉代帛画:湖南长沙马王堆、山东临沂金雀山汉墓出土的几幅西汉帛画,有的用作殡仪中的旌幡,表现引魂升天的场面;有的则描绘了迎宾、祭神、健身体操等景象。
代表作:《T字形旌幡帛画》。
★画像石: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材。
兼有绘画与雕刻两种特点。
①时间:萌发于西汉武帝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东汉时期鼎盛。
②地点:山东、河南、陕北、四川出土较多。
③表现形式:减地平雕、阴线刻、阳线刻等。
④代表作:山东嘉祥武氏石祠(武梁祠)、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
⑤意义:本质上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画像石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一个巅峰,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名词解释(15分)
1、画像石
2、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3、昭陵六骏
四、简答题(20分)
1、写出谢赫“六法”,并逐一加以简要解释。
2、元代画风转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作品分析(时代背景、表现内容、艺术特色、整体评价、任选一题,15分)
1、分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2、分析唐寅的《孟蜀宫伎图》统一战线,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给北洋军阀反三、名词解释(15分)
1、中国古代祠堂、墓室、石阙、石碑、棺椁等石刻装饰画。
盛行于东汉。
其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建筑性。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
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沂南石墓画像等。
2、中国画术语。
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
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
故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说。
3、唐太宗陵墓前浮雕。
刻划李世民征战时先后骑乘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
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
作品具有强烈的体积感。
四、简答题(20分)
1、(1)气韵生动: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2)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3)应物象形: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状。
(4)随类赋彩:按照对象的固有色彩来设色。
(5)经营位置:指构思、构图。
(6)转移模写: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
2、(1)作画重视主观意兴心绪的表现,把形似和写实放在次要位置。
(2)作品追求笔墨情趣,水墨画极为盛行。
(3)把书法用笔融进绘画创作,丰富了点、线的表现力。
(4)画上流行题写诗文,加强了作品的诗情画意。
五、作品分析,任选一题(15分)
1、(1)五代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造成许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故而疏狂自放以蒙蔽朝廷耳目。
(2)通过听琴、观舞、休憩、赏乐、调笑五个场面,描绘了政治上失意的官僚韩熙载尽情声色、颓唐放纵的夜宴生活。
(3)构思严谨,人物性格刻划生动而有深度。
衣纹组织严谨而又简练。
设色以浓重色调为主,配以淡彩,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
(4)除绘画史上的重要价值外,也是研究音乐史、舞蹈史、工艺史的宝贵资料。
2、(1)宫廷君王的奢侈豪华带给宫伎、歌伎的只是一种悲剧。
(2)通过四个盛装的宫伎描绘了五代后蜀孟昶的宫廷生活。
(3)诗的点缀道出了画的主题。
线条细劲、流动,设色妍丽、明快、变化十分丰富。
人物独特的造型特征,突出了宫伎弱不禁风的情态。
(4)整个作品秀润、明朗、简洁、清新。
作者饱受炎凉世态的滋味,通过宫伎的描
1、彩陶
2、仕女画
3、马踏匈奴
四、简答题(20分)
1、试述顾恺之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2、花鸟画中的“徐黄异体”各有什么特点?
五、作品分析(时代背景、表现内容、艺术特色、整体评价、任选一题15分)
绘三、名词解释(15分)
1、中国古代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
彩绘颜料以赤铁矿为主,多饰以几何图案和动植物花纹。
在造型装饰、图案纹样的处理上,体现了当时审美能力和工艺制作已达到可观水平。
2、中国古代人物画之一种。
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
代表画家又张萱、周昉等。
民间木板年画中的“美女画”,亦称“仕女画”。
3、西汉霍去病墓前群雕的主体雕刻。
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以矫健的战马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匈奴将领踏翻在地的典型情节,赞颂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
这是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雕刻艺术作品。
四、简答题(20分)
1、(1)克服前代限于说教内容的缺点,广泛采用多样性题材。
(2)明确提出了“传神”的重要性。
(3)加强平列构图的变化,依靠画面人物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以显示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4)揉合汉画与西域的线条,创造“春蚕吐丝”般的线描风格。
(5)在画法画理诸方面,体现出朴素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2、指五代西蜀画院画家黄筌和南唐画家徐熙的花鸟画风格。
黄筌的风格:(1)取材多为宫廷珍禽瑞鸟,奇花怪石。
(2)画法多采用“双钩填彩”,笔致工细。
(3)画风富丽,设色鲜明。
徐熙的风格:(1)取材多为民间汀花野竹,水鸟渊鱼。
(2)作画重在用墨,兼勾带染,有“落墨花”之称。
(3)设色不以晕淡为工,只是略加色彩。
因此画史上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
五、作品分析,任选一题(15分)
1、(1)宋初市民阶层的形成,出现了以市俗生活为中心内容的风俗画。
(2)通过郊野、汴河、街市三个段落,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街市景象。
(3)构图采用散点透视。
布局有序,内容丰富,主题突出。
采用线描淡彩画法,并紧密结合对象的质感特征。
(4)体现了中国古代风俗画的最高成就,对研究宋代的城市生活以及民俗、服饰、建筑、工商、交通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2、(1)元朝的“世事多变”造成文人画家逃避现实、隐遁山林。
(2)描绘了浙江吴兴县西北18里许的卞山景象。
(3)立轴采用高远法构图,画出卞山自山麓至顶全貌,结构谨严,纵横离奇。
画草庐数间,点出了文人隐逸的主题。
画法先以淡墨勾石骨,再用焦墨皴擦,淡墨微染,层层加深,层次井然。
画面密而不塞,实中有虚,有深远的空间感。
(4)运用前代画家之法,创造出线繁点密,苍茫深厚的新风格。
被明代画家董其昌成为“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