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概论

合集下载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考古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号1. 考古调查中应注重的问题1) 做好考察前准备工作查阅古文献和考古期刊。

摘抄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找出要勘查的地点。

2) 调查路线确定到达调查地点后,向当地居民了解附近有什么古迹和出土过什么古物,当地博物馆或文化馆和私人收藏的古物都要查看,方可决定调查路线。

3) 实地勘查时,仔细观察地面上的现象。

4) 在调查过程中做好文字、绘图、照相,测量等各种记录,并采集样本,以供在室内作进一步分析研究。

采集样本的要求:a.一般小件器物(石器、骨器、玉器、铜钱器等)要全部收集。

b.沉重的大型器物如石刻,不便运走的,应做好有关记录,交给当地的行政单位保管。

c.陶片可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为标本(标本要有标签)。

2.考古发掘中应注意的事项1) 考古调查中发现的遗址或墓葬选择遗址或墓葬标准如下:a 除了建设工程急需的地点外,要选择有利于解决考古学亟待了解问题的地点。

b 遗址中所包含的遗迹和遗物较为丰富且有丰富性、代表性。

2) 考古发掘中的地层研究a 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文化层”b 天然堆积层,考古学上称为“间歇年”3.遗址的发掘1) 发掘方法:①探访发掘适用于发掘整片遗址,是最常用的发掘遗址的方法。

②探沟发掘适用于时间很短的试题,以了解遗址的地层情况,也用于解剖城墙的结构和修筑情况。

2) 考古发掘记录方式①文字包括发掘地点(一般为字母编写),记录者姓名、记录时间(年、月、日)各层的遗址和遗物,地名的划分,每层所显露的现象及出土物,各层的时代与断代的证据或说明,遗迹的尺寸和结构。

②绘图居住遗址的绘图,包括各探方或探沟的1个侧壁的剖面图和每一文化层的平面图。

文化层中如果遗迹分布密集,还需绘制遗迹分布图(平面图)③照相遗址发掘前的地貌情况,发掘的过程,地层的剖面,遗迹的平面分布,遗物出土情况等,都要照相记录下来。

4.墓葬的发掘1) 发掘古代墓葬的目的①研究种族的体质特征创造某一文化遗存的人们属于哪一种族,可以通过墓葬中的人骨来鉴定。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1,中国考古学年代下限:1644年2,西方考古学家:商博良,释读了:罗塞塔碑上的线性文字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

3,【德】温克尔曼《古代美术史》集大成之作,被称为“考古学之父”4,【丹麦】汤姆森将北欧地区的发展史分为三期: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5,考古学在西方诞生的标志:1866年瑞士人类学和史前考古学国际会议6,考古发掘技术领域,【英】惠勒,惠勒格又称探方7,我国最早出现考古一词的是:吕大临,《考古图》8,我国考古学诞生标志:1921年,安特生发现河南省仰韶遗址9,中国境内首次组织考古发掘的是1926年,李济,山西省夏县西阴村10,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下设考古学组,组织了1928-1937年的15次殷墟发掘工作11,1952年北大首开考古专业,系主任:苏秉琦12,1925年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北大在北大开办了: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13,我国境内所有考古发掘必须遵循《田野考古文物规程》14,【英】戈登-柴尔德著有《欧洲文明的曙光》15,考古遗存分为:人工遗存、自然遗存、实验分析微遗存16,堆积:原生堆积(未经扰动的文化堆积,后来居上)、次生堆积(扰动过的文化堆积,后来者居下多为灾害如地震、洪水导致)17,考古发掘隔梁只存在:北、东两隔梁18,考古发掘报告:资料性报告、资料研究型、研究性报告19,考古发掘工地实行:领队负责制20,(1)考古学年代:A:相对年代(只关注早晚,两个或两个以上遗存的早晚关系,遗存的年代先后关系,依靠地层学、类型学进行判断)B:绝对年代(以时间单位计算所发现遗存的年代)(2)判断考古遗存绝对年代的主要方法有A传统方法:a,依靠文献记载或年历学的基础上(具有具体年代记载)b,利用器物本身的纪年铭文(内证)c,标准器断代(外证)B科学方法:a,碳十四测年法b,古地磁法(陶窑、瓷窑、陶器、瓷器)c,树木年轮法d,热释光断代。

21,碳十四测年法:碳的同位素之一,广泛的存在于生物体中,生物存活于世间时,通过呼吸使体内的碳十四与外界大气碳十四持衡。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考古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2、探方发掘法:探方,考古发掘作业的基本发掘单位。

以此为单位的发掘方法称探方法。

其具体步骤是:在发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发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若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发掘。

这种方格就叫探方。

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2m2,最大不得超过10×10m2。

探方发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发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发掘法。

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

是考古学发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

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

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

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

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9、掘工作,对认识洛阳地区的仰韶文化和商殷、两周、汉唐各时期的物质文化面貌及其发展的阶段性,是一项基础性的、有意义的工作。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2、探方开掘法:探方,考古开掘作业的基本开掘单位。

以此为单位的开掘方法称探方法。

其具体步骤是:在开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开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假设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开掘。

这种方格就叫探方。

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2m2,最大不得超过10×10m2。

探方开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开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开掘法。

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

是考古学开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

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

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比照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

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

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一书中,阐述了“三期说”理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2、探方发掘法:探方,考古发掘作业的基本发掘单位。

以此为单位的发掘方法称探方法。

其具体步骤是:在发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发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若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发掘。

这种方格就叫探方。

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2m2,最大不得超过10×10m2。

探方发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发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发掘法。

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

是考古学发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

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

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

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

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一书中,阐述了“三期说”理论。

考古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考古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考古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1.考古学基本概念:考古学是通过调查、发掘、分析和研究与过去人类行为和生活有关的物质遗存,来达到认识人类古代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与规律的目的的一门学科。

2.文化遗存(人类行为的直接产物):生态遗存(人类行为的派生物、相关物);遗迹和遗物1).遗物:史前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旧石器时代的遗物应有各类打制石器、骨器和竹、木器等。

但竹、器易于腐坏,很难保存至今。

故旧石器就成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最主要的遗物。

新石器时代的遗物种类大大增加,有磨制石器、玉器、陶器、骨器和少量的铜器等。

2). 遗迹:史前人类活动遗留下的不可移动性的遗存。

3).遗址:指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居住、生活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旧石器时代遗址一般规模较小,遗迹的种类较少,多以居址为中心。

旧石器时代遗址可分为两类:居址类型和非居址类型.3.4-1叠压关系: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其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

4.4-2 打破关系: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的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遗迹而形成的地层关系。

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物的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

5.4-3 共存关系: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

6.何为考古遗存?手工制品(石器、陶器等)遗存(房址、墓葬、寺庙等)自然遗存 (植物、动物骨骼等)7.考古学的分支学科:按地区:“欧洲考古学”、“埃及考古学”、“中国考古学”和“日本考古学”等;时间: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宋元明清考古;内容:环境考古、气候考古、农业考古、科技考古、水文地震考古、民族考古、边疆考古、航空考古、水下考古、美术考古、宗教考古、钱币学、古文字学、铭刻学。

8.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与地质学: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地层、从地质学中引进的。

《考古学概论》课件

《考古学概论》课件
《考古学概论》PPT课件
考古学是研究并解释过去人类文明及其演变的学科。通过现场工作、文献研 究和数据分析,考古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重要信息,对文化保护和旅游业也 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考古学?
考古学是研究人类过去文明的学科。通过挖掘遗址、研究遗物和文献,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的起源、进化和文化 发展。
考古学的历史和发展
1
古代考古学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对古代文物的研究和收藏。
2
现代考古学
18世纪以来,考古学逐渐从探宝和收藏发展为一门科学。
3
当代考古学
利用先进技术和跨学科合作,我们在考古学研究中取得了巨大进展。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1 考古调查
通过勘探和调查发现潜在 的考古遗址。
2 挖掘和采样
对遗址进行系统性挖掘和 采样,收集遗物和遗迹。
3 文献研究
研究历史文献和记录,理 解文化背景。
考古学的现场工作
挖掘工作
考古学家在遗址上进行精细的挖 掘工作,寻找隐藏的文化遗产。
遗物发掘
发掘遗址中的古代器物,揭示过 去文明的面貌。
现场记录
记录挖掘过程和出土文物的详细 情况,保证研究的准确性。
考古学的文献研究
史书和档案
研究古代文献和历史记录, 还原过去的历史事件。
1
清洗和修复
对考古出土的文物进行清洗和修复,保护其完整性。
2
分类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定
将文物分门别类,并进行专业的鉴定工作。
3
展览和保存
将文物陈列在博物馆和展览中,同时进行长期保存和保护。
考古品的鉴定和分类
鉴定工作
通过专业技术和研究,确认文物 的真伪和时代。
分类标识
将文物按照形状、材料和功能等 特征进行分类。

2010文考6考古学概论

2010文考6考古学概论

40年代,苏秉琦应用类型学的方法, 对斗鸡台沟东区墓地出土的陶鬲进行了 细致的分类、分析和研究,从奠定了考 古类型学与周文化研究基础。
苏 秉 琦
第二节 考古学基本方法

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
一、考古地层学
1. 基本概念
• 地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指有一
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


二、考古类型学
基本概念
——是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 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 较研究的方法。
基本原理
一般进化原理,即从事物都是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 杂演化的; 相似性原理,即根据遗存的相似程度分类和排列次序。
步骤方法 分类——质料分大类,用途分小类,如石、陶、 木、骨、瓷器等,青铜器中酒器、食器、车马 器、武器等,武器中的矛、戈、戟、剑等 分型——类下分型,型是对某种形态器物的共性 的概括。如炊器中的鼎、斝、鬲即为三个型别。 分式——每型器物形态演变的阶段性特征。
4、地层关系
(3)共存
每一地层或 遗迹单位(如 一座墓葬、一 座窖穴、一座 房基等)中包 含的各种遗物, 构成了共存关 系。
凡属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 可视为是同时的,但并非一定同时。
思考——具有共存关系的遗物是否同时?

根据地层关系,有共存关系的出土物是同时的,但是这样的同时 仅指埋入地层的时间相同,其制造年代可能有很大差别。引起这 种差别的原因有: 器物本身的差异,如耐用品与非耐用品;珍贵品与普通品;实用 器和明器等。 遗迹遗物的埋藏状况的差异,如墓葬随葬品同时性较强;突然废 弃的房址内遗物的同时性较强;一般性灰坑窖穴废弃后不会很快 填埋,其中器物的同时性不如前两种情况;文化层形成的时间一 般很长,实际操作中划分不可能十分精准,同层次出土的器物的 同时性最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论:
(1) [survey]∶对某事的通盘考虑或处置;史纲或概述继续写他的附有插图的南部非洲音乐概论一书(2) [outline;introduction]∶概括的论述德国文学概论(3)[survey] 概述,以全部概括了的调查研究来综述或描述。

概论了整个心脏病学领域的一系列讲座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马利清。

书名考古学概论
作者马利清
ISBN 9787300128290
定价42.00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1月1日
开本16
内容简介:
《考古学概论》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全书共分八章,-包括考古学基本理论、考古学发展简史、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方法,以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各个时期中国考古学的考古发掘成就研究状况。

全书立足于大学本科教学的需要,力求系统、扼要地阐述
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研究方法,全面反映中国当代考古学的发展状况,充分吸收中国考古学界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适于高校考古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学使用,也适于相关专业人员及初学者阅读参考。

图书目录:
第一章考古学与考古学史
第二章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旧石器时代考古
第四章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五章夏商周考古
第六章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第七章隋唐五代考古
第八章宋元明清考古
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