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的鉴定

合集下载

叶绿素的提取及理化性质的鉴定

叶绿素的提取及理化性质的鉴定

植物生理学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其理化性质摘要:本实验以新鲜的提取菠菜叶片为实验材料,对叶片中叶绿体中的色素进行了提取、分离和理化性质的鉴定。

实验采用纸层析法进行分离,并从叶绿体色素的荧光现象、皂化作用、Mg2+的取代以及色素光谱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鉴定。

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实验在滤纸上分离出了5条色素带;荧光实验中在透射光下叶绿素提取液为蓝绿色,反射光下为紫红色;造化反应中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Mg2+的取代实验中颜色由蓝绿变为棕褐色,再变为墨绿色,由上述实验可以鉴定叶绿体色素的理化性质。

一、实验原理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1、提取: 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a与b)和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这两类色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常用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

2、分离: 当溶剂沿支持物不断向前推进时,由于叶绿体中不同色素分子结构不同,在两相(流动相与固定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因此它们移动速率不同。

对叶绿体色素进行层析可将不同色素分离。

3、理化性质的观察: 叶绿素是一种二羧酸酯,在碱作用下,发生皂化反应;在弱酸作用下,叶绿素中镁可被氢原子取代而成为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后者遇铜则成为绿色的铜代叶绿素,叶绿素具有荧光,故从与入射光相垂直的方向观察叶绿素溶液呈血红色。

叶绿素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受强光氧化,特别是当叶绿素与蛋白质分离后,破坏更快。

分子吸收光能后,从基态转变到激发态。

叶绿素分子有两种单线激发态,对应两个主要的光吸收区。

分子在激发态停留的时间不超过数纳秒(10-9秒)由激发态回到基态的过程称为衰变(Decay)。

叶绿素a:C55H72O5N4Mg,MW=893.4891叶绿素b:C55H70O6N4Mg,MW=907.4727胡萝卜素:C40H56,MW= 536.8726叶黄素:C40H56O2,MW=568.8714实验目的:以植物叶片组织为材料,提取叶绿体色素;以纸层析法分离其成分;鉴定叶绿体色素的理化性质.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实验材料:菠菜2、实验用具:天平、研钵、三角漏斗、滤纸、层析缸、毛细管、分光镜、量筒、烧杯、试管等3、实验试剂:丙酮、碳酸钙、层析液(石油醚:丙酮=25:3),20%KOH-甲醇、乙醚、1%HCl、醋酸铜三、实验步骤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1)取新鲜菠菜叶片2克,擦干,去中脉,剪碎放入研钵;(2)加入少许石英砂和CaCO3,再加入无水丙酮10ml,研磨成匀浆,再加丙酮15ml;(3)用漏斗滤去残渣,得叶绿体色素提取液(置于暗处).2、纸层析分离叶绿体色素(1)层析样纸制备,将优质滤纸剪成3cm×9cm的长条,将一端剪成中央留约1cm×0.5cm的窄条;(2)点样,用细玻璃棒蘸取叶绿体色素提取液点于层析纸的窄条上端中央部,用吹风机吹干后在原处重复点样7-8次;(3)展层,在层析缸中加入3-5ml层析推动液,然后将已点样的层析纸插入缸的側壁槽内,调节纸条使窄条1/2部分浸入推动液中,盖好盖子,于阴暗处展层约10min,即可在层析纸上分辨出4种不同的清楚色层;3、叶绿体理化性质的观察荧光现象的观察:取浓的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化3ml,在透射光和反射光下观察叶绿体色素提取液的颜色。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的鉴定实验报告10科四 谭晓东 20102501024一、实验目的1、学会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的方法。

2、了解叶绿体色素的荧光现象、皂化反应等理化性质。

二、实验原理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素和黄色素两大类,这两类色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乙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

叶绿素是一种二羧酸——可与碱起皂化反应而生成醇和叶绿酸的盐,产生的盐能溶于水中,可用此法将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分开;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都具有光学活性,能产生荧光;叶绿素中的镁可以被H +所取代而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后者遇铜则成为绿色的铜代叶绿素,铜代叶绿素很稳定,在光下不易破坏,故常用此法制作绿色多汁植物的浸渍标本。

三、实验用具1、实验材料:叶片2、实验试剂:丙酮、碳酸钙3、实验器材:分光光度计 四、实验步骤剪碎叶片研磨 过滤 取提取液荧光现象观察:在直射光下观察溶液的透射光反射光颜色有何不同少量CaCO3、石英砂 25mL 丙酮五、实验结果1. 叶绿体色素荧光现象的观察 叶绿体色素的透射光呈亮绿色,在反射光下呈暗红色。

2. 光的破坏光照后叶绿体色素提取液颜色变浅,暗处存放的叶绿体色素呈深绿色。

3. 铜代反应加入浓盐酸后,叶绿素分子遭破坏形成去镁叶绿素,显褐黄色,加入醋酸铜晶体加热后又变成深绿色,形成铜代叶绿素。

4. 皂化反应用分光光度计分析色素吸收光谱曲线,上面的曲线是叶黄素的吸收光谱,峰值波长是465nm;下面是叶绿素的吸收光谱曲线,两个峰值波长分别是415nm和640nm六、分析与讨论1. 叶绿体色素荧光现象的观察叶绿体色素的透射光呈亮绿色,在反射光下呈暗红色。

这是由于叶绿体色素主要吸收自然光中的红橙光和蓝紫光,未被吸收的光线透射过叶绿体色素溶液,呈现出绿色;在可见光下,叶绿素吸收光量子而转变成激发态,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当它变回到基态时可发射出红光量子,因而产生荧光,故其反射光为暗红色。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其理化性质的鉴定实验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其理化性质的鉴定实验

光合和呼吸代谢【模块实验目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植物代谢的两大核心内容。

前者是物质合成与能量储存的过程,属于同化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对人类和整个生物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后者是物质分解与能量释放过程,属于异化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光呼吸是在光下绿色细胞发生吸氧与放出二氧化碳的过程,虽然在气体交换方面它与光合作用正好处于相反方向,但无论从发生部位、对光的依赖及在生化上的联系来看,都同光合作用具有很密切的关系。

本模块实验通过测定玉米种子萌发至两周内的呼吸速率。

线粒体H+-ATP酶活性、光合速率、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及乙醇酸氧化酶活性,了解研究植物的光合和呼吸代谢的基本方法。

【流程图】4-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目的]了解和掌握叶绿体色素提取、分离的原理和方法。

[ 实验原理]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黄色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大类。

他们与类囊体膜相结合成为色素蛋白复合体。

这两类色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

提取液可用色谱分析的原理加以分离。

因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当用适当的溶剂推动时,混合物中各种成分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所以移动速度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后,可分开各种色素。

[ 器材与试剂]1. 实验仪器与用具研钵、漏斗、剪刀、滴管、圆形滤纸(直径11cm)、层析缸2. 实验试剂丙酮、甲醇、石英砂、碳酸钙、无水硫酸钠、四氯化碳、乙醚3. 实验材料玉米幼苗叶片[ 实验步骤]1.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取新鲜叶片4g,洗净,擦干,去掉中脉,剪碎,放入研钵中,研钵中加2~3ml 95%乙醇,研磨至匀浆,再加10~15ml 95%乙醇,提取3~5min,过滤,残渣用5ml 95%乙醇冲洗,合并滤液,定容至25ml。

2. 将展层用的圆形滤纸剪成2cm x20cm的纸条,其中一端剪去两侧,中间留一窄条,长约1.5cm,宽约0.54cm。

实验五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的鉴定

实验五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的鉴定
根据它们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特性可用丙酮将它们从叶片中提取出来并可根据它们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以及在吸附剂上的吸附能力不同将它们彼此分开叶绿素是一种双羧酸的酯可与碱发生皂化作用产生的盐能溶于水可用此法将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分开
•Hale Waihona Puke 一、实验目的• 了解也绿色提取分离的原理以及它们的光 学特性和在光合作用中的意义 • 二、实验原理 • 叶绿体色素室植物吸收太阳光能进行光合 作用的重要物质,主要由叶绿素a、叶绿素 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组成。根据它们在有 机溶剂中的溶解特性,可用丙酮将它们从 叶片中提取出来,并可根据它们在不同有 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以及在吸附剂上的 吸附能力不同将它们彼此分开。
• • • • •
五、结果与讨论 •分析每个实验的结果,注意事项和原因。 •六、作业 •1、记录每个实验的结果。 •2、为什么提取叶绿体色素要加入少许碳 酸钙和石英砂?
• 叶绿素是一种双羧酸的酯,可与碱发生皂化作 用,产生的盐能溶于水,可用此法将叶绿素与 类胡萝卜素分开。叶绿素与胡萝卜素都有光学 活性,表现出一定的吸收光谱,可用分光镜检 查和用分光光度计精确测定。叶绿素在光照下 可产生暗红色的荧光;叶绿素的化学性质很不 稳定,容易受强光破坏,特别是叶绿素与蛋白 分离后光破坏更快;叶绿素中的镁可被H+取代, 称为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加入铜盐后则成为铜 代叶绿素,铜代叶绿素很稳定,在光下不易破 坏,故常用此法制作子午的浸制标本。
• 二、叶绿体色素的理化性质 • 1、叶绿体的荧光现象:取上述色素提取液少许于试管 中,分别观察反射光和透射光,比较观察到的颜色不同 并分析原因。 • 2、光对叶绿素的破坏:取上述色素提取液少许分别加 入两个试管中,一支试管放在暗处,一支试管放在强光 下照射,2 h后观察颜色变化,分析原因。 • 3、铜代反应:取上述色素提取液加入试管,逐滴加入 浓盐酸,直至溶液呈现褐色,此时叶绿素分子已经遭到 破坏,称为去镁叶绿素,然后加入醋酸铜结晶少许,慢 慢加入溶液,直至出现鲜亮的绿色,此时即形成了铜代 叶绿素。 • 4、黄色素与绿色素的分离:取上述色素丙酮提取液10 ml,加入盛有20 ml乙醚的分液漏斗,并沿漏斗边缘加 入30 ml蒸馏水,轻轻摇动分液漏斗,静止片刻,溶液 分为两层。色素已经全部转入上层乙醚总,弃去丙酮和 水,再加入5 ml30%KOH甲醇溶液,用力摇动分液漏斗, 静置10分钟,再加入蒸馏水10 ml,摇动后静置分离, 得到黄色素层和绿色素层,分别保留,分析实验结果和 原因。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实验报告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实验报告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实验报告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定量及理化性质的鉴定生命科学学院09生科基朱文杰实验目的: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方法;掌握测定叶绿体色素含量的方法;熟悉叶绿体色素的理化性质及吸光特性;了解植物叶绿体色素组成及其与生境的相关性。

实验原理:叶绿体色素是吸收光能的重要物质,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

利用不同色素的极性不同可以用色谱分离法将其分离。

不同的色素对光的吸收范围不同,因此我们也可以测量不同色素在不同波长光下的吸光值,即可用公式计算出其中各色素的含量。

光对叶绿体色素有破坏作用,将叶绿体色素暴露于强光下,可以发现叶绿素被破坏,溶液颜色变化。

叶绿体色素分子吸收光后变为激发态,如能量不被光合作用利用,激发态变回到基态,放出波长较长的红光。

叶绿素分子中卟啉环上的Mg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可被H、Cu、Zn离子取代。

叶绿素不溶于水,能溶于有机溶剂,且各色素的脂溶性不同,故可利用乙醇或丙酮提取,用不同的有机溶剂萃取或用色谱法进行分离。

实验步骤:分别选取2g左右新鲜菠菜和0.2g左右玉米幼株的叶片剪碎放入研钵中。

在研钵中加入5ml丙酮以及少量的石英砂和氯化钙,充分研磨至无纤维装组织。

过滤并转移动至量筒中,再用3ml丙酮冲洗研钵,最后加入丙酮定容至10ml 作为备用提取液。

实验一:吸光值测定:取0.1 ml色素提取液,用80%丙酮稀释到3 ml ,测定663、645 nm 处的吸光值,根据公式计算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

Chla(μg /ml)=12.7 OD663-2.69OD645,Chlb (μg /ml)=22.9 OD645-4.68 OD663。

实验二:光破坏:取少量色素提取液并稀释3到5倍,分为2份,一份至于暗处,一份正对观察透射光,反身观察反射光,最后放在培养箱中的强光下放置2H。

实验三:铜带反应:取少量色素提取液少许于试管中,一滴一滴加浓盐酸,直至溶液颜色出现褐绿色。

然后加醋酸铜晶体少许,慢慢用水浴加热溶液,则又产生鲜亮的绿色。

叶绿素的提取、分离及化学性质鉴定

叶绿素的提取、分离及化学性质鉴定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实验题目:叶绿素的提取、分离及化学性质鉴定姓名班级学号一、实验原理和目的目的:1.练习叶绿素提取和分离的方法2.进一步了解叶绿素色素成分提取、分离原理:1、溶解性。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常用95%的乙醇或80%的丙酮提取2、吸附性。

滤纸对Chlb、Chla、叶黄素、胡萝卜素的吸附能力不同,当用石油醚作推动剂时,其在滤纸上的移动速度不同,可相互分离。

二、实验器具和步骤材料:新鲜植物叶片器具:研钵一个,漏斗一个,刻度试管两支,剪刀一把,长滴管一个,培养皿(直径9cm)一个,圆形滤纸(11cm和7cm)各一张,滤纸条一张试剂:95%乙醇,石油醚步骤:1.色素提取(乙醇粗提液)a.取新鲜叶片洗净擦干,去中脉称1g左右剪碎于研钵b.研钵中加3-5ml95%乙醇研磨成匀浆过滤于刻度试管残渣用少许乙醇冲洗一并过滤定容至10ml2.荧光观察将乙醇提取液试管放于太阳光下观察反射光和透射光下的颜色现象:透射光下呈绿色,反射光下呈红色为叶绿素荧光3.色素萃取(石油醚提取液)取乙醇提取液5ml与另一支试管加2ml石油醚摇荡静止片刻上层深绿色为石油醚提取液4.色素分离a.将(11cm)圆滤纸中间剪一小圆孔取滤纸条捻成紧实芯一端插入圆滤纸中心(孔缘与纸芯紧贴且露出少许,最好相平)用长滴管吸少许石油醚提取液滴于纸芯上端待风干后再滴加几次b.将盛有石油醚的内盖(不要过满)放于培养皿中央将插上纸芯的滤纸放在培养皿上纸芯下端浸入石油醚迅速盖好培养皿。

c.推动剂前缘接近滤纸边缘时取出滤纸,风干可见分离色带,用铅笔标出各种色素位置和名称三、实验数据和作业四、数据分析研磨叶片不充分,提取的叶绿体色素溶液浓度稀,荧光现象不明显分离色带较少的原因:提取的叶绿素的浓度稀胡萝卜素叶黄素。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定量及理化性质的鉴定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定量及理化性质的鉴定

实验日期:2011.9.2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定量及理化性质的鉴定1、实验原理叶绿体色素是植物吸收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主要由叶绿素a 、叶绿素b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组成。

它们与类囊体膜相结合成为色素蛋白复合体。

1. 叶绿体色素的结构与分离叶绿素a为蓝黑色固体,在乙醇溶液中呈蓝绿色;叶绿素b为暗绿色,其乙醇溶液呈黄绿色。

Chla与Chlb是吡咯衍生物与镁的络合物,它们很相似,不同之处仅在于Chla第二个吡咯环上的一个甲基(-CH3)被醛基(-CHO)所取代即Chlb。

Chla与Chlb 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催化剂,易溶于石油醚等非极性溶剂中。

通常植物中叶绿素a的含量是叶绿素b的三倍。

其结构式如下:类胡萝卜素是一种橙色的天然色素,属于四萜,为一长链共轭多烯,有α、β、γ三种异构体,其中β异构体含量最多。

β-胡萝卜素(R=H)和叶黄素(R=OH)叶黄素是一种黄色色素,与叶绿素同存在于植物体内,是胡萝卜素的羟基衍生物,较易溶于乙醇,在石油醚中溶解度较小。

秋天,高等植物的叶绿素被破坏后,叶黄素的颜色就显示出来。

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

提取液可用色谱分析的原理加以分离。

因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当用适当的溶剂推动时,混合物中各种成分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所以移动速度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后,可将各种色素分开。

2. 叶绿体色素的物理性质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都具有光学活性,表现出一定的吸收光谱,可用分光光度计精确测定。

叶绿素吸收光量子而转变成激发态,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当它从第一单线态返回基态时可发射出红光量子,因而产生荧光。

因为分子吸收的光能有一部分消耗于分子内部的振动上,发射的荧光的波长总是比被吸收光的波长要长。

3. 叶绿体色素的化学性质叶绿素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容易受强光的破坏,特别是当叶绿素与蛋白质分离以后,破坏更快,而类胡萝卜素则较稳定。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引言: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的一个重要细胞器,其中主要存在着叶绿素等色素,它们在光合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对于了解光合作用的机理以及研究植物生理生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手段提取叶绿体色素,进行色素的分离、理化性质的研究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材料与方法:材料:菠菜叶片、研钵、磨杵、丙酮、乙醇、石油醚、叶绿素提取液、测色皿、高锰酸钾溶液、浓硫酸。

方法:1.取适量菠菜叶片放入研钵中,加入适量丙酮,用磨杵捣碎成糊状。

2.将捣碎的菠菜糊状物转移到玻璃漏斗中,用石油醚冲洗3次,使叶绿体附着物进一步析出。

3.将漏斗中的上清液收集,并加入适量乙醇,振摇混合,使叶绿素慢慢析出。

4.将释放出的叶绿体颗粒通过离心机离心沉淀10分钟,收集沉淀。

5.取收集到的叶绿体沉淀,加入适量叶绿素提取液,用乳钙酸钠解离剂进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6.将其中一部分叶绿体溶液加入高锰酸钾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7.将其余叶绿体溶液与浓硫酸混合,观察颜色变化。

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方法,我们成功地提取并分离出菠菜叶片中的叶绿体色素。

加入石油醚可以去除一部分杂质,使叶绿体进一步纯化。

加入乙醇可以使叶绿素从叶绿体中溶出。

通过离心沉淀,我们收集到了叶绿体的沉淀物。

叶绿体的提取液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后呈现蓝色或紫色,这是由于高锰酸钾通过氧化反应将一些具有现菌酮结构的物质氧化为合成叶绿素的前体物质所引起的。

这种反应也证实了叶绿体的存在。

叶绿体溶液与浓硫酸混合后呈现蓝绿色,这是由于浓硫酸通过剥离叶绿体周围的蛋白质和其他有机物质,将叶绿素分子释放出来,产生颜色变化。

叶绿素的含量测定是通过与乳钙酸钠解离剂反应来进行的。

乳钙酸钠解离剂能够与叶绿体中的叶绿素结合,并形成稳定的叶绿素-乳钙酸钠络合物。

这种络合物通过光密度的测定,可以根据比色法来测量叶绿素的含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实验试剂: 石油醚(沸程60℃∽90℃)、丙酮、甲 醇、氢氧化钾、石英砂、碳酸镁、氯化钠、 醋酸铜。 2.2 仪器和器皿: 分光光度计、台秤、剪刀、 研钵、移液 管、漏斗、大试管、层析缸 2.3 材料: 新鲜菠菜叶片,不同颜色的花和果实。
三.实验操作
丙酮研磨提取叶绿素 ↓ 2mL丙酮提取液 ↓ 加入6N HCl (脱镁叶绿素) ↓ Cu取代

•光学特性:
( 1 )吸收光谱:色素溶液随波长改变而发生光吸收 变化的图谱 Chla Chlb的吸收光谱有二个强吸收峰 640——660nm 红光部分 叶绿素特有 410——470nm 蓝紫光部分 卟啉环化合物共有 (2)荧光和磷光 荧光现象:Chl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而反射 光下呈红色的现象。强度大,寿命短(10-9秒) 磷光: Chl溶液停止光照后,仍能在一定时间内 放出暗红色的光。 寿命长(10-2秒——10-3秒)

皂化反应: Chla、Chlb 是双羧酸的酯 一个羧基被甲基酯化 可发生皂化反应 另一个羧基被叶醇基酯化 COOCH3 C32H30ON4Mg +2KOH COOC20H39 COOK C32H30ON4Mg +CH3OH+C20H39OH COOK 取代反应:卟啉环中的 Mg2+ 可被 H2+ 、 Cu2+ 、 Zn2+取代,被Cu2+、Zn2+取代后仍保持绿色
↓过滤、洗研钵及残渣 ↓ 余下的色素提取液用石油醚萃取 ↓ ↓ ↓ ↓ 纸层析 荧光 皂化反应 光破坏 ↓ 分离色素 ↓ 扫描光谱 花色素实验
四. 结பைடு நூலகம்与分析
对实验现象作好详细记录, 并加以解释 请对皂化反应现象做出合理解释,而不是 单单用反应方程式来表示

五. 注意事项
实验中注意安全,石油醚、丙酮等试剂要 远离火源。 研磨过程中丙酮要少量多次加入,以免研 磨时四处飞溅。 过滤时不要使用滤纸而使用棉花,棉花塞 在漏斗基部要松紧适当。 叶绿素要避光保存。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 性质的鉴定
一. 实验原理
1.1 叶绿素: 主要包括叶绿素a和b
分子式: Chla C55H72O5N4Mg Chlb C55H70O6N4Mg 结构式: 卟啉环化合物 四个吡咯环与四个=CH-组成一 个大环 , 共轭双键形成一个大 π 键 , 环中央有一个镁原子 , 卟啉环决定叶绿素颜色 , 也是吸收可见光 , 并以诱导共振 方式传递光能的根本所在 , 叶醇尾是由四个异戊二烯单 位组成的双萜 Chla 蓝绿色 Chlb 黄绿色 脂溶性: 难溶于水,仅溶于酒精、丙酮、已醚、已烷等有 机溶剂 卟啉环头部呈极性, 具亲水性; 叶醇尾部具亲脂性
1.3 类黄酮类

根据三碳桥的氧化程度可分为: 花色素苷:呈现颜色。紫色锌化物、红色的碱盐、无色化合物 黄酮 防御伤害。 存在于花器官和绿叶中。 黄酮醇 紫外光保护剂,吸收UV-B,避免细胞受到伤害。 异黄酮 功能多样。鱼藤酮杀虫,植物防御素抑制微生物。

花色素苷分布广,溶解于细胞液中,与花、果、叶的颜色有关。 颜色受多因素影响: – B环上羟基和甲氧基数目 羟基数多,吸收光向长波迁移,颜色偏蓝 羟基被甲氧基替代,吸收光向短波迁移,颜色偏红 – 芳香酸对主要骨架的酯化 – 液泡中pH值 酸红碱蓝 – 营养状况 低温、缺氮、缺磷 促进化色素的形成和积累

六. 思考题
6.1 叶绿素、荧光素酶以及绿色荧光蛋白都能 产生荧光,它们的原理有什么不同?能量来 源有何差异? 6.2 转GFP的植物在检测绿色荧光时为何没有 看到叶绿素的红色荧光?若选择荧光标记绿色 植物细胞,在选择荧光物质时应首先考虑什么 问题? 6.3 如何判断呈橙黄色的花和果实中含的是类 胡萝卜素还是花色素?
不同花色素的取代基和颜色
花色素 花葵素 花青素 花翠素 芍药素 甲花翠素 二甲花翠素
3’ -H -OH -OH -OCH3 -OCH3 -OCH3
4’ -OH -OH -OH -OH -OH -OH
5’ -H -H -OH -H -OH -OCH3
颜色 橙红 紫红 蓝紫 玫瑰红 紫 紫红
二. 试剂与材料
1.2 类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 胡萝卜素 橙黄色 不溶于水 叶黄素 鲜黄色 溶于有机溶剂 分子式、结构式: 胡萝卜素:C40H56 有α、β、γ三种同分异构体 叶黄素是胡萝卜素的衍生物,其两端的紫罗兰酮环 第四位C上的H被OH取代,分子式为C40H56O2

类胡萝卜素吸收光谱都在蓝紫光部分,所吸收的光 能传递给叶绿素用于光合作用,保护叶绿素分子不 被氧化或阳光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