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完整详细版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完整详细版一、信息技术的概念与重要性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对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应用的学科。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信息技术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信息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计算机的出现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信息技术的组成1. 硬件:计算机硬件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包括计算机主机、外部设备、网络设备等。
硬件技术的发展,如处理器性能的提升、存储容量的增加、网络速度的提高等,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2. 软件:计算机软件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数据库等。
软件技术的发展,如编程语言的更新、应用软件的创新、数据库技术的进步等,使得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各行各业。
3. 网络:计算机网络是信息技术的纽带,包括互联网、局域网、广域网等。
网络技术的发展,如光纤通信、无线通信、5G技术等,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四、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1. 政府部门:信息技术在政府部门中的应用,如电子政务、智慧城市等,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
2. 企业: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如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等,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促进了产业升级。
3. 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提高了教育质量。
4. 医疗: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提高了医疗水平,降低了医疗成本。
5. 农业农村: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如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改善了农民生活。
6. 金融: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如互联网金融、区块链等,改变了传统金融模式,提高了金融服务水平。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信息技术)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小学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而小学阶段就是培养孩子对信息技术的基础认知和运用能力的重要时期。
本文将围绕小学阶段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展开探讨,涵盖硬件设备、软件应用和网络安全等方面。
一、硬件设备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硬件设备支持,如:计算机、平板电脑、投影仪等,这些设备能够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使用这些设备来进行文字处理、图片编辑和简单的编程等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硬件设备,学会识别设备的各种接口和按钮,了解设备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和保护意识,学生应该明白正确的使用方法,避免磕碰或过度使用引起的设备损坏。
二、软件应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不仅需要硬件设备的支持,还需要相应的软件应用来进行教学和学习。
例如,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儿童编程软件等,这些软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熟练使用各种软件,让他们了解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会利用软件进行文件的创建、编辑和保存等基本操作。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提高软件应用的能力。
三、网络安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中,网络安全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学生应该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明白在使用互联网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教授一些简单的网络安全知识,如:保护个人隐私、防范网络诈骗、避免点击恶意链接等。
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会使用安全的账号密码、识别并避免下载和安装不安全的软件。
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还可以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作文的排版和编辑;在数学课上,可以通过编程软件来进行数学逻辑的探索和计算。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1. 基本概念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指在小学阶段教授学生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科。
它包括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软件应用、互联网使用和网络安全等内容。
2. 课程内容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计算机硬件基础学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部分,如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等,并掌握它们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2.2 操作系统与软件应用学生需要研究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启动计算机、打开和关闭程序等。
同时,学生也应该熟悉常用的办公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和演示文稿软件等。
2.3 互联网使用2.4 网络安全学生需要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如病毒、木马和钓鱼等。
他们还应该研究如何保护自己的电脑和个人信息,并遵守网络的使用规范。
3. 教学方法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应以实际操作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和软件,并解答他们遇到的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有趣的信息技术项目,如制作简单的动画或编写简单的程序,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4. 教材选择选择适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材是十分重要的。
教材应该以简单明了的语言介绍知识点,并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教材还应该包含一些实用的练和案例,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拓展应用能力。
5. 考核方式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实际操作和解答问题为主,可以包括平时的实验报告、作业考查和课堂测试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或个人项目,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创意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对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简答题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简答题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是指掌握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编程语言等内容。
教学能力则是指教师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是教师教授信息技术课程必备的基础知识。
教师需要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原理和结构,熟悉常用的计算机软件和工具的使用,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构成要素,掌握常见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等。
掌握这些知识,教师才能够准确有效地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解答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而教学能力则是教师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能力。
首先,教师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理念,清楚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灵活运用适合不同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教师还需要具备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能力,能够准确地评估学生在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帮助。
综上所述,要想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多种形式和方式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初中信息技术

一、考试目标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
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教案中灵活运用;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教案内容和实施建议,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开展教案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
2.信息技术教案设计能力。
能够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案内容,制定具体的教案目标;能够根据教案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案重点和教案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案策略和教案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案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教案实施能力。
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案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案资源;创设教案情境,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学科教案策略,组织有效教案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案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教案评价能力。
掌握教案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案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案反思改进教案。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学科知识1.信息技术专业知识(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掌握与初中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基础知识

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其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无可否认。
作为从事信息技术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我们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从计算机科学基础、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管理三个方面介绍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这一领域的基础。
一、计算机科学基础计算机科学基础是信息技术学习的起点,它涉及到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算法和编程等方面的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
同时,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特点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之间的桥梁。
其次,算法和编程是计算机科学基础中的关键内容。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规则的描述,我们需要学会设计和分析算法的能力。
编程是将算法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理解和执行的代码的过程,我们需要掌握编程语言和常用的编程技巧。
在这方面,C、C++、Java等编程语言是最常用的,它们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二、网络技术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和云计算等方面的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计算机网络是将多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它包括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我们需要掌握它们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网络安全是网络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到如何保护网络免受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
我们需要了解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如病毒、木马、黑客等,以及如何使用防火墙、加密技术等手段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云计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将计算资源和服务提供给用户,以实现按需获取和使用计算资源的目标。
我们需要了解云计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云计算平台的使用方法,如腾讯云、阿里云等。
三、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管理是信息系统中存储和组织数据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数据模型、数据库设计和SQL语言等方面的知识。
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基础知识

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学科是在现代社会中发展迅速且不可或缺的学科领域之一。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概念和重要内容。
一、计算机系统与网络计算机系统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它由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组成。
硬件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等各种组件;而软件部分则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计算机网络则是将多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传输。
在计算机系统与网络中,还需要了解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安全等相关知识。
二、程序设计与开发程序设计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包括了运用编程语言进行软件开发的过程。
常见的编程语言有C/C++、Java、Python等。
程序设计涉及到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类型与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编程等方面的知识。
程序开发过程中,还会用到软件工程的基本原则,如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与维护等。
三、数据库管理与数据挖掘数据库管理是处理大量数据的一项重要技术。
它包括了数据库设计、数据的存储、数据的查询与操作等内容。
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MySQL、Oracle、SQL Server等。
在数据库中,还需要了解关系型数据库与非关系型数据库的区别与应用场景。
数据挖掘是从大规模数据中提取隐含信息的过程,它包括了数据清洗、数据预处理、模式发现等技术。
四、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是信息技术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前沿领域。
它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包括了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技术。
机器学习则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内容之一,它通过训练模型,使计算机能够从数据中学习规律并做出预测或决策。
五、信息安全与网络攻防信息安全是信息技术学科必须关注的一个方向。
它包括了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身份认证等内容。
网络攻防是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恶意攻击者对计算机系统的攻击方式以及防御策略。
六、云计算与大数据云计算是将计算资源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的一种方式。
信息技术必修一知识点

信息技术必修一知识点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涉及了计算机网络、软件应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在信息技术必修一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多,包括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协议、数据库与SQL语言等。
本文将就这些知识点进行深入剖析,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与掌握。
一、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是信息技术学习的起点,它包括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机的基本应用。
1.1 计算机的组成部分:计算机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硬件包括了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
软件则包括了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
1.2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是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和原理,包括了指令的执行过程、数据的处理和存储、以及输入输出等操作。
1.3 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计算机的基本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了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多媒体应用等。
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文字的编辑、数据的分析以及音视频的处理等。
二、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协议网络是指将多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共享资源和信息的系统。
在信息技术必修一中,学生需要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协议。
2.1 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包括了局域网(LAN)、广域网(WAN)等。
局域网一般覆盖面积较小,广域网则可以连接大面积的地域。
2.2 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指计算机之间通信的规则和标准,常见的网络协议有TCP/IP协议。
学生需要了解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三、数据库与SQL语言数据库是指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的软件系统,SQL语言则是一种用于管理数据库的编程语言。
在信息技术必修一中,学生需要学习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和SQL语言的使用。
3.1 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学生需要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的分类以及数据库的设计过程。
数据库的分类包括了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等。
3.2 SQL语言的使用:SQL语言是用于管理数据库的重要工具,学生需要学会使用SQL 语言进行数据库的查询、插入、删除和更新等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信息?2、信息的特征3、什么是信息技术?4、信息技术包含哪些技术?哪种技术最核心?考点1、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网络中通信双方共同遵守的一套规则,现行的规则是TCP/IP各层协议名称及用途无论是TCP/IP的四层还是OSI的七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上所使用的协议名称及用途成为考查的热门,因此需要考生记住下面的这张表格中所有内容,只有记住了这张表格才能在考试的时候不丢分。
考试的时候对于这三层的考查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应用层考查的较多,这是因为应用层的协议较多,而且这些协议在日常生活中基本都会用到,因此需要考生重点关注;其次是传输层,协议虽然少,但它们是数据传输的重要依据。
考点2:logo语言考点3:计算机应用领域知识点一、科学计算科学计算也称为数值计算,通常是指用于完成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提出的数学问题的计算。
科学计算是计算机最早的应用领域,它的特点是计算工作量大,数值变化范围大。
二、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又称为非数值计算,是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也是计算机最重要的应用领域,80%的计算机都用于数据处理。
三、过程控制过程控制也称为实时控制,是指计算机对被控制对象实时地进行数据采集、检测和处理,按最佳状态迅速地对控制对象进行自动控制或自动调节。
四、计算机辅助应用1.计算机辅助工程(CAE)2.计算机辅助测试(CAT)3.计算机辅助制造(CAM)4.计算机辅助教学(CAI)5.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五、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指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1.机器人机器人(Robot)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装置。
机器人的组成包括:机械部分、传感部分和控制部分。
2.机器翻译机器翻译是利用计算机把一种自然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用以完成这一过程的软件系统叫做机器翻译系统。
3.机器博弈机器博弈的一个实例:就是人与计算机比赛下棋。
计算机根据当前面临的棋局通过算法、程序构建博弈树,列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并选择相应的搜索算法与搜索策略,确定下一步的棋路。
4.模式识别常见的模式识别主要有:文字识别、语音识别、指纹识别等。
5.专家系统专家系统是一种模拟人类专家解决某些领域问题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系统内部含有大量某个领域的专家水平的知识与经验,能够运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来解决该领域的复杂问题。
六、电子商务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互联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买卖双方利用网络资源,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例如: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个人)、C2C(个人对个人)、B2G(企业对政府)C2G(个人对政府)、O2O(线上线下相结合)。
七、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出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给使用者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实时、无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里的事物。
考点4:数据库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的管理模式e-r模型考点5:多媒体知识点汇总一、图像压缩与数字化(一)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1.无损压缩将相同的或相似的数据或数据特征归类,使用较少的数据量描述原始数据,比如:TIFF、GIF、RAW、PCX、TGA、PNG、BMP。
2.有损压缩利用人眼的视觉特性有针对性地简化不重要的数据,比如:JPG、WMF。
(二)图像压缩标准JPEG:静态图像压缩标准。
MPEG:动态图像压缩标准。
(三)图像数字化过程采样→量化→编码二、Photoshop基本概念(一)图层图层就像是含有文字或图形等元素的胶片,一张张按顺序叠放在一起,组合起来形成页面的最终效果。
(二)通道通道是用来存放图像颜色信息的,图像的颜色模式决定了为图像创建颜色通道的数目。
位图模式仅有一个通道,通道中有黑色和白色两个色阶。
灰度模式的图像有一个通道,该通道表现的是从黑色到白色的256个色阶的变化。
RGB模式的图像有4个通道,1个复合通道(RGB通道),3个分别代表红色、绿色、蓝色的通道。
(三)蒙版蒙版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反复修改,却不会影响本身图层的任何构造。
(四)剪贴蒙版该命令是通过使用处于下方图层(基底图层)的形状来限制上方图层(关联图层)的显示状态,达到一种剪贴画的效果。
即“下形状上内容”。
三、Photoshop中的抠图技术(一)魔棒“魔棒工具”主要用于选取图像中颜色相近或大面积单色区域的图像,容差越大,对选区颜色的相似度要求越低。
在实际工作中,使用魔棒工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二)磁性套索当需要处理的图形与背景颜色有明显反差,轮廓线很明显时,Magnetic Lasso(磁性套索)工具非常好用。
这种反差越明显,磁性套索工具抠像就越精确。
(三)魔术橡皮魔术橡皮(Magic Eraser)工具集中了橡皮擦和魔术棒工具的特点。
当选中Magic Eraser工具后,在图像中点击鼠标,图像中与这一点颜色相近的区域会被擦去。
考点6:数制与编码二、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编码在计算机内部存储、处理和传递的信息均采用二进制代码来表示,二进制的基数为2,只有“0”和“1”两个数码。
采用二进制编码的原因:1.容易表示,电压高低、开关的接通与断开都可以用“0”和“1”来表示;2.节省设备,状态简单,抗干扰力强,可靠性高;3.易于转换,跟不同数制间的转换,易于计算机处理的同时不影响人们使用十进制。
三、数制间的转换1.R进制转换为十进制:位权展开法。
2.十进制转换为R进制数转换规则:整数部分(倒读法):“逐次除以基数取余”法,直到商为0;小数部分(正读法):“逐次乘以基数取整”法,直到小数部分为0或者取到有效数位。
3.二进制转八进制:三位并一位。
4.八进制转二进制:一位拆三位。
5.二进制转十六进制:四位并一位。
6.十六进制转二进制:一位拆四位四、ASCII码在ASCII码中,规定一个字符用7位二进制编码,8位二进制存储,最高位为0。
ASCII共有128种编码,用来表示128个不同的字符,包括:五、汉字编码1.汉字输入码常见的有智能ABC、五笔字型码、搜狗输入法等。
2.汉字机内码常见的机内码有GB码、GBK码、BIG-5码等。
3.字形码字形码在显示或打印输出汉字时产生的字形,这种编码是通过点阵来实现的。
全部的字形码都放在汉字字库里。
根据对汉字质量要求不同,常用的点阵有16×16,24×24,32×32及48×48。
每个点在存储器中用一个二进制数存储,用“0”、“1”分别表示“白”、“黑”。
根据点阵大小可计算出一个汉字所需的存储空间。
例如,汉字“大”采用16*16的字形码,在计算机中存储需要16*16/8=32个字节。
六、Unicode编码Unicode编码是一套可以适用于世界上任何语言的字符编码,其特点是:不管哪一个国家的字符码均以两个字节来表示。
考点7:计算机基础知识一、计算机的诞生及发展(一)计算机的诞生1.时间:1946年2.地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3.名称:ENIAC(二)计算机的发展二、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现代的计算机系统由计算机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两大部分构成。
三、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冯·诺依曼提出了“存储程序、程序控制”的设计思想,同时指出计算机的构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计算机系统。
(2)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表示的数据和指令。
(3)采用“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技术(将程序事先存在主存储器中,计算机在工作时能在不需要人员干预的情况下,自动逐条取出指令并加以执行)。
四、计算机的分类五、计算机硬件(一)中央处理器1.简介中央处理器又称为微处理器,是一块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
2.组成(1)控制器实现计算机各部分的联系并自动执行程序的部件。
功能是从内存中一次取出指令,产生控制信号,向其他部件发出命令指挥整个计算过程。
(2)运算器对二进制数码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page](二)存储器1.内存储器(1)作用内存储器又称主存储器,简称内存。
内存位于系统主板上,可以直接与CPU进行信息交换,内存储器主要用于存放计算机系统中正在运行的程序及所需要的数据和中间计算结果以及与外部存储器交换信息时作为缓冲。
(2)特点速度较快,容量相对较小。
(3)分类只读存储器ROM:永久保存数据,存储微型机的重要信息。
随机存储器RAM:断电丢失数据,存储当前运行的程序信息(SRAM、DRAM)。
2.外存储器(1)作用外存储器又称辅助存储器,简称外存。
CPU不能直接访问。
主要用于存放等待运行或处理的程序文件。
(2)特点存储容量大,存取速度相对内存要慢得多。
(3)分类软盘、硬盘、光盘、U盘。
(三)输入、输出设备1.输入设备将计算机的程序、文本、图形、图像、声音以及现场采集的各种数据转换为计算机能处理的数据形式并输送到计算机内部。
常见的输入设备有键盘和鼠标等。
2.输出设备将计算机的处理结果和信息输出的设备称为输出设备。
常见的输出设备有打印机、绘图仪、显示器。
六、计算机软件软件系统是运行、维护、管理、应用计算机所编制的所有程序和数据的组合,按功能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一)系统软件系统软件用来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的程序,通常包括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和各种服务性程序。
系统软件是各类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UNIX等,还包括操作系统的补丁程序及硬件驱动程序。
(二)应用软件为完成特定任务而设定的计算机程序,是在系统软件的基础上为解决用户的具体问题而设计的软件。
比如,摄影师在计算机上修饰图片要用图片编辑器,如Photoshop;写文章需要文字编辑软件,如Word等。
七、计算机性能指标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字长、主频、运算速度、存取周期、存取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