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1)

合集下载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1+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

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

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使至塞上》。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3)准备生字词卡片和PPT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使至塞上》。

(2)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课堂初始,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古诗的基本知识,为学习《使至塞上》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个人感悟,分享对诗文的欣赏心得。

5.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与诗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 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一首小诗。

3. 深入了解王维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征蓬”、“归雁”、“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的含义。

(3)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离愁别绪。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珍惜美好时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理解诗人表达的离愁别绪和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译文、诗人简介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解决生僻字词。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诗句,解释关键词语。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欣赏与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尝试仿写诗句。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1)背诵诗文。

(2)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比较王维的其他边塞诗,如《凉州词》、《使至塞上》等,分析其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探讨边塞诗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

3.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边塞诗,比较古代边塞诗与现代边塞诗的异同,思考边塞诗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使至塞上》的背景和作者王维。

分析并欣赏《使至塞上》的诗词意境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的诗意和主题。

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王维的背景和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

激发学生对《使至塞上》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讲解逐句解析《使至塞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和主题。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讲解诗词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2.3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师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惑。

2.4 欣赏与创作播放《使至塞上》的朗诵视频或音频,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模仿《使至塞上》的风格和意境。

2.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使至塞上》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推荐相关的诗词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范围。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创作等。

3.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的诗词创作,关注其对诗意和主题的理解和表达。

3.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如《使至塞上》的原文和相关注释解析。

4.2 多媒体资源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如朗诵视频或音频、图片等,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3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参考资料,如关于王维的背景介绍、诗词鉴赏方法等,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拓展。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教学步骤的时间安排。

5.2 教学时间预计本节课的教学时间为45分钟。

第六章:教学评估与反馈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创作等。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使至塞上》;(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词语释义和句子翻译;(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通过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壮丽边疆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使至塞上》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2. 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 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创作背景的理解;3.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使至塞上》的全文、词语释义、句子翻译、创作背景等内容;2.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材料;3. 学生预习诗歌《使至塞上》,了解诗歌的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歌《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使至塞上》,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对遇到的生僻词语和句子进行圈点批注。

3.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方面分析诗歌的美学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教师播放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壮丽边疆风光,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创意写作教师鼓励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一段描绘、一首小诗或一篇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其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了解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使至塞上》。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壮丽边塞风光的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对守边将士的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和情感的领会。

2. 古典诗词欣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使至塞上》。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边塞风光,增强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3. 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边塞风光。

(2)简介诗人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彼此的发现。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句解析(1)解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其意境。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了解其表达效果。

5.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文的美感。

(2)让学生谈谈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

6.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边塞风光的认识。

(2)推荐其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词,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7. 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2)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8. 作业布置(1)背诵《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全文,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领悟到诗人对壮丽边塞风光和边疆将士的赞美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进行古文翻译练习。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老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析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2 互动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

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课文和古文翻译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古文阅读能力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学习课文《使至塞上》,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5.2 第二周: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3 第三周:进行古文翻译练习,背诵课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5.4 第四周:组织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课堂测试。

5.5 第五周:总结学习成果,进行复习和巩固。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使至塞上》全文。

6.2 参考资料:关于王维的生平介绍、古文翻译参考书籍、相关图片和音乐素材。

6.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白板、教学卡片等。

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播放音乐,引起学生对边塞的兴趣,引入课文《使至塞上》。

7.2 学习课文:按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解析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人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五首》导学案第十一课时:《使至塞上》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维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品味诗中准确、精练、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使至塞上》。

“使”,出使。

“至”,到。

“塞上”,边塞。

题目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诗人。

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

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背景资料:《使至塞上》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守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

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作于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

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是激愤而又抑郁的。

使至塞上,意思是奉命出使到边塞。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交代出使的目的和经过。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

诗人以“蓬”“雁”自比,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也暗示其内心的不平。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

“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直”一“长”一“圆”,气势磅礴,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

点明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四、教师小结:《使至塞上》的一、二和七、八句叙事,三、四、五、六句写景。

无论叙事还是写景,都准确而含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激愤而抑郁的心情。

单车问边,连个随从也没有。

行程遥远,要过居延属国,到西北边陲。

虽行至萧关,却依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征蓬出塞,大雁难归,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也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难历程,通过描绘塞外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十二课时:《泊秦淮》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

“泊”,停泊、靠岸的意思。

“秦淮”,即秦淮河。

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二、整体感知:1、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

晚唐诗人。

有《樊川文集》。

2、背景资料:《泊秦淮》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1、“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2、“夜泊秦淮近酒家”——由“夜”字可知时间是夜晚时分;由“泊”字可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泊于此;由“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处用了曲笔。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

“不知”凸显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显了诗人的忧愤之切。

四、教师小结:《泊秦淮》诗的第一句用两个“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了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渲染出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

第二句交代停船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为下两句的展开作铺垫。

第三、四句写诗人在船上听到对岸酒楼中歌女们演唱“亡国之音”后激起的无限忧愤。

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涵着对世道的愤慨。

《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五、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十三课时:《无题》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对爱的深刻认识,体会诗句之外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今天我们来自学习李商隐的《无题》。

“无题”是无可命题,即意思不可明言。

诗人常托无题以寄意。

这首诗有表白两情坚定至死不渝之意。

二、整体感知:1、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有《李义山诗集》。

2、背景资料:《无题》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

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过多,意旨隐晦。

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

他写的《无题》共十多首。

这首是爱情诗,抒写恋人之间的离别相思。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首句两个“难”字,表现两人情谊深厚。

次句用暮春花落衬托感伤情绪,以景渲染、烘托离愁别绪。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颔联运用双关语不露斧凿之痕:“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巧妙。

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颈联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有相劝爱惜身体的意味。

“但愁”“应觉”都是联想猜测之语,一种体贴入微之意在句中自然流露。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尾联是宽慰之语,借神话传说表达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思念,与诗开头照应。

四、教师小结:《无题》首先写惜别是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来表达,而不平铺直叙。

其次,写别后相思,运用了谐音双关、比喻的手法;写对方思念自己,通过细节来表达。

写对方相思,乃是由己及人的设想。

末联是利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消息,以慰渴思。

全诗表达出深沉的情思。

《无题》这首诗大约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十四课时:《浣溪沙》教学目标: 1、了解晏殊及词牌,理解词句含意,背诵全词。

2、理解晏殊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后用作词牌名,属小令。

均双调,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共42字。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二、整体感知:1、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人。

北宋大臣,词人。

十四岁中进士。

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

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其词清新婉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

谥元献。

存《珠玉词》和清人辑《晏元献遗文》。

2、背景资料:《浣溪沙》这是晏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其语言疏淡闲雅,而意蕴却虚涵深广,能给人们哲理性的启迪。

3、学生自由朗读。

4、词的上片写由眼前景物触发的怀旧之感、伤今之情、惜时之意。

词的下片抒写了消逝中的再现、重现中的变化,以及词人对这种现象的感受与思索。

三、细读品味: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由景触情,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2、“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以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是全词中的绝妙之笔,传诵千古,被誉为“天然奇偶”。

“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的深深叹惜;“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的迷离思绪。

惜时之情、怀旧之感融合在一起。

4、“小园香径独徘徊”——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

“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

“徘徊”一词表达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

四、教师小结:《浣溪沙》首句歌咏自己富贵闲适的生活情趣。

二句引发出怀念昔日之感。

三句,就眼前景抒怀,有落日余晖之迟暮情感。

下片融情人景,写其旧情难忘,好景不长的叹惋。

《浣溪沙》这首小令,通过惜春表达了作者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第十五课时:《水调歌头》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理解词句的含意,感受词中的优美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2、学习苏轼的乐观旷达,正确看待人生的悲欢离合。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水调歌头,词牌名。

这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所写。

二、整体感知:1、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有《东坡全集》。

2、背景资料:《水调歌头》这是苏轼一首久负盛名的词。

写的是词人中秋醉饮,怀念胞弟之情。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等,是伴随新兴音乐产生的一种新诗体。

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依调填词,填词所用的曲调叫词牌,词可以首句为题,也可以另用词题,用于揭示词的内容,本词“水调歌头”为词牌名,“明月几时有”为词题。

3、学生自由朗读。

三、品味语言:1、阅读讲析词上片。

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

(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

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

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

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思考:①、什么语气? (反诘埋怨。

)②、怀念谁?(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四、合作探究:词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词前小序说明作词的缘由,高度概括了作者在这个中秋之夜的思想感情经历,表达了他对亲人的真挚怀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