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的皇帝们的三六九等之分

合集下载

谈谈成语“三六九等”

谈谈成语“三六九等”

谈谈成语“三六九等”作者:刘羽华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5期摘要:成语“三六九等”在社会中被广泛使用,人们用它来形容社会的人和物有种种差别和不同的等级。

如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把事物分为“三六九等”等等。

“三六九等”的形成与人的户籍分等有密切的关系。

“三”、“六”、“九”也是人资之数,与人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三六九等”现状;渊源;理据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109-02一、“三六九等”的社会现象在现今民主、平等、法制社会里,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把土地分成“三六九等”,把职业分成“三六九等”,送礼要分“三六九等”是很普遍的现象。

成语“三六九等”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有不同的等级、差别或者某一类事物有种种类别。

北大CCL语料库共收录了39条带有“三六九等”的语料。

其中古代汉语有3条,有2条是形容人有“三六九等”,有1条是形容事物有“三六九等”。

现代汉语有36条语料,把人分“三六九等”有25条,把事物分“三六九等”的有11条。

因此,“三六九等”多用来形容人有不同的等级,其次是用来形容事物有种种差别。

“三六九等”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3)中的解释是:“许多等级,种种差别”。

在《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中的解释是:“许多等级,种种差别”。

《辞源》、《辞海》中并没有收入成语“三六九等”,估计当时的词典编纂者并没有把“三六九等”认定为一个词而编入词典中。

在现代汉语中,“词是语言中一种音义结合的定型结构,是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造句单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

由此可见,“三六九等”已经符合了词的条件,理应把它认定为一个词。

人们对人和事物进行分门别类,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就有的事情。

但是,人们为什么要用“三六九等”而不用别的“一四七等”、“二五八等”等等来形容人和事物有种种差别?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汉语数字词“三六九等”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研究。

古代不只人分三六九等,就连衣服都有贵贱之分,它们有何讲究?

古代不只人分三六九等,就连衣服都有贵贱之分,它们有何讲究?

现在人都知道,古代时君主立宪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握有生杀大权,其下是臣子、百姓、奴隶等,就是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这就算了,就连古代人的从穿的衣服都有贵贱之分,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古代的衣服中,最为贵重是丝帛制品,这样的衣服只有皇宫贵族才有资格从穿,而在这之中,皇帝所穿的衣服叫做朱绂,朱代表的是尊贵的红色,是尊贵的象征,而诸侯的衣服叫做绂,
如果臣子被授予朱绂将是无上的荣耀;而地位较低的臣子所穿的衣服叫做乌衣,是指黑色的
衣服。

没有做过做官的平民百姓穿的衣服叫做白衣或布衣,其中的白衣很早的时候,代表的是庶民
或仆役,但后来成为没有当官的读书之人的称呼,而布衣就是指的平民百姓或者读书人,它
主要是由油麻、葛、毛及棉花等材料制成,质地非常的粗糙,老百姓只能穿这样的衣服,只
有老者才被允许穿。

由此可见,古代的等级制度真的很严格。

给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皇帝评级

给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皇帝评级

给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皇帝评级.txt18拥有诚实,就舍弃了虚伪;拥有诚实,就舍弃了无聊;拥有踏实,就舍弃了浮躁,不论是有意的丢弃,还是意外的失去,只要曾经真实拥有,在一些时候,大度舍弃也是一种境界。

给历代皇帝评级(一)赵无眠中国历史上,出过三百多个皇帝。

其中小王朝的皇帝占了绝大多数,正是他们,使中国的皇帝数目很难准确统计,成了约数。

九个大王朝的皇帝,因为“身系天下”,举足轻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小王朝的皇帝当然也不能全部省略,择其主要的一部分另列。

我将皇帝们大致划分为七个级别。

从低到高为:坏皇帝,无为的皇帝,及格的皇帝,有作为的皇帝,仁慈的皇帝,优秀的皇帝,最好的皇帝。

大王朝皇帝共约110人(秦2,汉28,晋4,隋2,唐21,宋9,元16,明16,清12),他们不包括王朝倾覆以后另建小王朝或残存政权的皇帝。

这110人还要划掉:一,因年幼或多病未曾亲政者;二,在位不足一年者;三,入主中原之前(亦即“小王朝时代”)的皇帝。

这样,还剩下85位。

皇帝在位才具、个性、作为、过失评级秦始皇 12 雄才极残暴建立统一的中国;焚书坑儒,大造宫室,求仙访药有二世 3 昏暴,矫诏夺位,重用恶宦,滥杀功臣、宗室,亡国坏汉高帝 7 雄才,知人善任,建立汉王朝;诛杀功臣有惠帝 7 文弱,受吕后挟制;黄老之治仁文帝23 仁厚节俭,休息养民,创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优景帝16 重刑名,减租税,文景之治,民富国强优武帝54 雄才,好大喜功,伐匈奴通西域;穷兵黩武,荒淫严酷,巫蛊之祸有宣帝26 知民间疾苦,重法纪,善用人材,内政外交皆有建树,汉宣之治优元帝16 优柔寡断,不明是非,大权旁落,汉室中衰坏成帝27 荒淫致死坏哀帝 6 举措乖张,用人不善坏光武帝34 才学人格俱佳,极富人情味,重文治仁政,节俭爱民,中兴汉室最明帝18 宣扬儒术,为人苛察,法纪严肃,内政修明,明章之治优章帝15 讲仁术,尚德行,明章之治优和帝18 较能干,内政尚可,对外经略达至东汉王朝极盛优安帝22 昏庸荒唐,重小人,政治浑沌坏顺帝21 大权落于外戚,无甚建树,政治沉闷坏桓帝24 大权旁落,杀外戚重用宦官坏灵帝25 昏淫,聚敛,十常侍之乱坏献帝33 幼弱无能,汉王朝名存实亡,禅让于魏无晋武帝27 初劝课农桑,减轻赋税,统一中国;骄奢淫佚,大选嫔妃有惠帝24 痴愚,贾后之祸,八王之乱坏怀帝 7 无能被俘,永嘉之祸无愍帝 5 无能被俘,亡国无隋文帝24 大略,统一中国,建科举制;极节俭,开皇之治;杀功臣,重刑狱有炀帝14 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横征暴敛,亡国坏唐高祖 9 建立唐王朝,扫平天下群雄,政治作风朴实、安民优太宗23 杀兄夺位;知人善任,节俭爱民,气度恢宏,从谏如流,贞观之治最高宗34 犹豫无决,文弱,大权旁落武后;永徽之治仁武则天41 雄才谋略,残忍嗜杀,用重刑酷吏;知人善任,惜才,国势不衰有中宗 6 无能,韦后与安乐公主乱政,宠任群小,纵情逸乐,被毒死坏睿宗 3 贤明,抚定内外;倦勤退位于太子仁玄宗45 励精图治,任贤革新,内政外交皆有大建树,开元之治;天宝之乱优肃宗 7 临危即位,平安乱;重用宦官及代宗16 宦官专权,逃吐蕃兵出京城;迷信佛教,大作功德坏德宗26 初励精图治,革新税法;宦官专权,兵变逃亡,唐朝险亡及宪宗15 整饬纲纪,锐意图治,讨叛伐逆,元和中兴;重用宦官,暴毙优穆宗 4 断送宪宗中兴之功,宦官专权,服饵药死坏敬宗 3 16岁即位,无知少年,成天饮酒玩耍,死于宦官之手坏文宗14 倡俭约,好贤求治,但智虑短浅,优柔寡断,甘露之变,忧郁而死及武宗 6 政局较文宗有起色;信道教,服金丹而死及宣宗14 为人明察,励精图治,问政终日不倦,称“小太宗”,大中之治优懿宗15 荒嬉放纵,宠任宦官,民变四起坏僖宗15 12岁即位,纵情娱乐,大权旁落,百事废弛,政治混乱,黄巢之乱坏昭宗19 颇思振作,一筹莫展,被逼令禅让,亡国给历代皇帝评级(二)赵无眠皇帝在位才具、个性、作为、过失评级宋太祖 17 建立宋朝,励精图治,与民更始,节俭,不杀功臣,安定边防最太宗 21 为人阴鸷;求治心切,生活俭约,提倡文教,史称“致治”优真宗 24 与辽订澶渊之盟;好称颂符瑞,大兴土木,搜刮财富,内政昏沉及仁宗 41以宽厚著称,恭俭爱民,锐意求治,用名臣范仲淹欧阳修仁英宗 4 多病,因朝中濮议交哄,莫知所从无神宗 17 用王安石变法,南疆平定仁哲宗15 绍圣绍述,用蔡京等小人;幸不杀被贬大臣及徽宗 25 能书善画,荒淫无能,用蔡京为相乱政,花石纲虐政,亡国被俘坏钦宗 1 用主战派李纲,诛杀乱臣,无力回天,亡国被俘无元世祖36 征服中国,建立元朝,好大喜功,百端俱举;用计臣行聚敛有成宗13 作风偏于守成,考查吏治,严惩贪污及武宗 4 嗜酒好色,体弱多病坏仁宗10 通达儒术,不事征伐,体察民隐,提倡中国教化仁英宗 3 性情刚强,锐意图治,整饬纲纪,被权臣谋弑及泰定帝 5 收杀乱臣,无其他政绩可言无文宗 5 除尊孔外,无政绩可言,权臣当道无顺帝36 荒淫纵乐,政治混乱,内讧民变四起,亡国,被逐往大漠坏明太祖31 雄才,逐元建立明朝;重吏治,严惩贪官,知人善任;建极权统治有惠帝 4 仁厚礼贤,省刑减赋;惜英断不足,遂有靖难之变,不知所终仁成祖22 伐侄夺位,残暴屠戮;雄才大略,武功辉煌;设特务制度有宣宗10 政治宽和,爱恤民命,睦邻安边,提高相权,遂有仁宣之治优英宗22 自私,好大喜功,征蒙古失利被俘八年,放回发动夺门之变,复辟坏代宗 8土木之变后代英宗即位,性狭自私,病中被英宗夺回帝位坏宪宗23 宠幸中宫,宦官汪直用事,开豪强兼并田庄恶风;平定边疆坏孝宗18 勤政爱民,能纳言求治,不发生惨狱,形成弘治之政;但优柔寡断仁武宗16 15岁即位,纵情淫乐,朝政大乱,许多大臣死于廷杖坏世宗45 重形式,好神祗、信符瑞,为大礼议大杖朝臣,纲纪乃大坏坏穆宗 6 不问政事,内阁相互倾扎坏神宗48 酒色财气,数十年不临朝,大修陵墓;抗日援朝获胜坏熹宗 7 少不谙事,重用魏忠贤,东林党狱坏思宗17 励精图治,昏庸刚愎,诛名帅袁崇焕,内忧外患中亡国,自杀无清顺治18 智慧专情,不重权位,曾遗诏责己;稳住了入关后的清王朝统治优康熙61 勤卷好学,勤政爱民,事必躬亲,建立大中国版图,开百余年盛世最雍正13 俭朴勤敏,为人精明狠鸷,果断,重吏治,厉行督察,严刑峻法优乾隆60 好大喜功,风流自赏,十大武功,完成130余年盛世;文字狱优嘉庆25 忠厚仁恕,勤勉而少魄力,内政无建树,国势渐衰仁道光30 俭朴而心胸狭窄,勤政,用林则徐禁烟,死于内忧外患之中及咸丰11 心怀抑郁,以声色自娱;起用曾国藩建湘军,死于避英法联军之难无同治13 母后慈禧当政,平太平天国,自强运动,同治中兴及光绪34 病弱无权,颇思励精图治,兴办洋务,百日维新失败,死于忧患仁给历代皇帝评级(三)赵无眠小王朝的皇帝,包括大王朝入主中原前(即“小王朝时代”)的皇帝,一般来说,其作为对整个中国的政局无直接影响,因而无法与大王朝的皇帝进行等量齐观的比较。

古人的等级制度

古人的等级制度

古人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历史悠久且复杂,从早期的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形成了不同的等级划分体系。

以下是中国古代几个主要历史时期的部分等级制度概述:
1. 夏商周时期(奴隶社会):
天子:即国君或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诸侯:受封于天子,治理一方土地,有较大的自主权。

卿大夫:地位在诸侯之下,负责协助诸侯管理地方事务。

士:介于贵族和平民之间的阶层,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平民:包括农民、手工业者等普通劳动者。

奴隶:社会地位最低,没有自由,属于个人财产。

2.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形成):
皇族与官僚系统:皇帝为最高统治者,下设三公九卿及各级官员。

地主阶级:通过占有土地,对依附其土地的农民进行剥削。

农民:是社会的基础,大多数是自耕农或者佃农,承担着赋税和劳役。

商人:虽然经济实力较强,但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3. 魏晋南北朝至明清(科举制度影响下的社会等级):
官员等级:以品阶区分,如一品至九品,以及未入流的小吏等。

士绅阶层: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士人,进而做官或成为地主、学者等,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贱籍阶层:包括乐户、军户、匠户等世袭职业人群,社会地位较低。

百姓:普通民众,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

4. 清朝的八旗制度:
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成员按旗分身份,地位高于一般平民。

这些等级制度不仅体现在政治地位上,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法律权利、教育机会等方面。

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科举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等级秩序,为更多人提供了改变自身社会地位的机会。

历史皇宫内宫人,大臣,妃子等级简介

历史皇宫内宫人,大臣,妃子等级简介

宫女、太医、侍卫、太监等级【宫女等级】正二品:代诏女官(掌管所有小主,宫女,有册封宫女,小主的权力,1)从二品:掌侍女官(皇帝贴身宫女,2)正三品:礼教司仪(责教新进宫人员礼仪,2)正四品:风仪女官(皇后贴身宫女,1)正五品:XX侍女(各宫妃嫔的宫女)正六品:浣衣局主管(管教犯错的宫女,4)正七品:一等宫女正八品:二等宫女正九品:三等宫女无品级:宫女【太医等级】正二品:院卿从二品:院使正三品:左院判、主管医女正四品:右院判、掌事医女正五品:御前太医、御用医女正六品:殿前太医、殿前医女正七品:首太医、首医女正八品:医监、内医女正九品:医官、长医女无品级:太医、医女【侍卫等级】正二品:御前侍卫。

(2人)从二品:殿前侍卫。

(6人)正三品:一等侍卫。

(10人)正四品:二等侍卫。

正五品:三等侍卫。

正六品:蓝翎侍卫。

正七品:宫廷侍卫无品级:侍卫。

【太监等级】正三品:大总管(皇帝贴身太监,1)从三品:副总管(皇后贴身太监,1)正四品:首领太监(妃、嫔贴身太监,各1)正五品:御前太监(伺候皇帝,4)正六品:监督领侍正七品:监正侍正八品:监副侍正九品:执守侍无品级:太监百官等级正一品:(文官)太尉、司徒、司空。

(武官)兵马大元帅、统兵大都督、天策上将。

(爵)王。

从一品:(文官)太师、太傅、太保。

(武官)骠骑大将军、节度使。

(爵)郡王。

正二品:(文官)尚书令。

中书令。

门下侍中。

(武官)辅国大将军、神策大将军、龙武大将军、神武大将军、镇国大将军。

(爵)国公。

从二品:(文官)尚书左/右仆射、(武官)左卫上将军、右卫上将军。

(侍卫)御前侍卫。

正三品:(文官)门下侍郎。

中书侍郎。

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

(武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从三品:(文官)门下左散骑常侍。

中书左散骑常侍。

御史大夫。

(武官)羽林将军、骁卫大将军、武卫大将军、威卫大将军。

(侍卫)殿前侍卫。

(爵)侯。

正四品:(文官)尚书左丞/右丞。

古代的官位等级排列表

古代的官位等级排列表

古代的官位等级排列表
古代官位等级排列:
一、皇帝:
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处于统治顶层,并有权宣布国家政令,统领天下
军队,或有颁布法令的权力,全国士兵为其役使。

二、太上皇:
仅次于皇帝,受皇帝委派从事部分工作,统理藩镇,实施监督,有施
行恩赐等权力,被称为皇帝的掌权宦官。

三、皇太子:
继承皇帝,处于高位的未成年的皇室成员,受太上皇指挥,被称为太子,其权力仅次于太上皇。

四、大王:
位于皇太子之下,权力略低,管辖大臣。

五、元帅:
皇帝任命代表军队元帅出征,有权力指挥、管理军队,例如唐朝高超,秦朝、汉朝的范睢。

六、太尉:
兼职国家公务,主要负责国家宗教活动和法律。

七、大夫:
负责朝廷公务、把持国家行政事务和处理文书,是古代官吏中最优秀的;包括太师,少府、侍郎、中书郎、大鸿胪,可以代表太守审判案件。

八、官吏:
官吏分两类:衙门官员和州郡官员。

前者主要负责朝廷大臣的接待、
承办朝廷之事;后者负责收缴地方的税收和实施政策,是古代官僚制
度下最底层的干部。

九、士大夫:
士大夫不分现今之工、农、商,主要负责执行朝廷令,参与执法,以
及一些社会活动;是朝廷中最日常职位之一。

十、臣民:
最下层的民众,全国百姓,他们主要从事农业,以养活自己及家庭,
向国家缴税,供立朝廷官员与士大夫,完成各种苦役劳动;也是古人职
业分类最多的一类。

古代三六九等八分法

古代三六九等八分法

古代三六九等八分法
古代的三六九等分为上(上智)、中(中人)、下(下愚)三等。

在每个等级之中又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以及下上、下中和下下三等。

三六九等只是一种说法,也有说人分十等,意思是人分贵贱。

狭义来讲就是对人所拥有的物质、思想、职业等的层次高低进行区分。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站在某个角度来看,我个人挺赞同这个排序的。

我觉得它有科学道理。

特别是把儒学排到娼妓后面和乞丐前面。

儒家只是一家之言,是不究竟的学问。

相比之下,远没有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更究竟,更接近“天道法则”和“宇宙真理”。

当然,前提是要刨除封建迷信的成分之后。

揭开最深层的真实的佛道智慧。

介绍一下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分为九等以皇帝为最高等级百姓为最低等级)

介绍一下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分为九等以皇帝为最高等级百姓为最低等级)

介绍一下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分为九等以皇帝为最高等级百姓为最低等级)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组织形式,它以皇帝为最高等级,以百姓为最低等级,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

这个制度在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皇帝阶层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中,皇帝是最高等级的统治者。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被认为是天命所归的人。

皇帝的地位象征着天地万物的和谐与稳定。

皇帝的权力范围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

皇帝制定法律、选拔官员、颁发敕令,并且在国家重大事件中拥有最终决策权。

2. 贵族阶层贵族是封建等级制度中的上层人士,包括王公、公侯、爵位等。

他们通常被赋予一定的土地和资源,并享有特权和尊贵的地位。

贵族在皇帝统治下成为国家的支柱,他们负责地方行政管理、军事防卫和税收等事务。

贵族阶层通常通过婚姻联姻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3. 文士阶层文士阶层是中国封建等级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阶层由经过科举考试选拔出的士子组成,他们以文学才华和礼仪道德为标志。

文士阶层在政府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管理官府文件、撰写奏章、担任官员和传授文化教育等任务。

文士阶层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封建社会中逐渐上升。

4. 农民阶层农民是封建等级制度中的主要群体,也是社会阶级中最底层的人群。

农民依靠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畜等农业活动维持生计。

他们通常以地租、赋税或劳动力作为贡献给政府或地主阶层。

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他们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限制,并且缺乏社会流动的机会。

5. 手工业者和商人阶层手工业者和商人是封建等级制度中的非农业劳动者。

手工业者通过手工生产和加工方式,创造商品并满足人们的需求。

商人则以购买和销售商品为主要经营活动,通过贸易来获取利润。

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他们常常受到文士和贵族等上层阶级的歧视和限制。

总结起来,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将社会划分为九个等级,以皇帝为最高等级,百姓为最低等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历史上的皇帝们的三六九等之分
勤恳的皇帝皇帝这个名词,是一种职业,所以,是否治理好国家是判断皇帝好坏的唯一标准。

皇帝的使命,就是当好皇帝,无论你用什么手段什么方法,只要你能管理好你的国家,你就是个好皇帝。

比如历史上关于其人品争议非常大的雍正皇帝。

我们在这里单纯以能否管理好国家这一标准来看,雍正皇帝在理财和内部管理上有独到之处。

其父康熙在世时忙于外务,为巩固皇权,朝内“清三藩”、“诛鳌拜”,朝外抗击沙俄侵略,使得家庭内部矛盾重重和国库空虚,各皇子为皇权展开激烈争夺。

我们怀疑雍正伪造康熙遗诏登位,却忽略了雍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位展开工作的,除了要处理正常的政务外,还要处理家庭内部事务。

为了给乾隆留下个平稳的内政,雍正下力气处理皇子之间的斗争,每次都根查到底,绝不手软。

同时雍正大胆对国家体制进行改革,革新税制,把传统的税收制度改为“摊丁入亩”,改按人头收税为按土地收税,这是划时代的改革。

在“重农轻商”的社会,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而税收的基本原则就是公平,按土地收税就体现这一点,并采用“地丁银”,把实物地租变为货币地租,这一改革,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税制改革使得雍正时期国库充足,雍正在位13年,国库从康熙时期的700万两增到2000万两。

另外雍正还设立军机处,即皇帝顾问和秘书,报送的奏章先由军机处审核一遍,一般常规事务可以代为处理,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再报皇上,这样皇上有更多时间思考处理国家大事,不至于被一般小事缠绕,泰罗在二十世纪初提出的“例外管理原则”,雍正早就先行实践过了。

公平地说,康熙
给雍正留下的是个烂摊子,而雍正给乾隆留下的,却是充裕的物质基础、廉洁的干部队伍和清明的吏治环境—他呕心沥血、励精图治、承前启后,可以说,没有雍正的历史贡献,就没有乾隆时代的辉煌历史。

所以,尽管除了疑似作伪登基,跟母亲闹翻、兴文字狱等负面新闻,历史整体上也塑造了一个毁誉参半的雍正形象。

但雍正在历史上的角色是皇帝,皇帝的唯一任务是管好国家,一颗红心,一种准备,雍正用他自己的方式,管好了他的江山。

荒诞的皇帝皇帝的任务是管理国家,但话说回来,脱掉皇袍,每个皇帝不过是普通人,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兴趣爱好。

这群人,爱诗词,也爱书画;爱旅游,也爱运动。

最有名的当属“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命薄做君王”的李煜,李煜的名号是李后主,南唐在他手中玩儿完了。

李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作家,音乐家,书画家,艺术家,为艺术孜孜不倦,至死不渝,搁今天早感动中国了。

李煜尤以词的成就为最高,流传下来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名篇《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多次登上排行榜第一名,号称“千古词帝”,“皇帝超男”。

但当得了词帝却当不好皇帝,李煜压根儿不懂政治,史书记载他“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本性懦弱、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李煜只爱风花雪月,根本无心江山社稷。

他能登上王位完全是个意外,无奈剪不断理还乱,造化弄人天意如此。

讽刺的是,正是由于他的这些惊艳诗词,使李煜更加为人所知,成了历史卷宗上著名的亡国之君。

在发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千古绝唱后,李煜终于被宋太宗赵光义做掉。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词人皇帝饮毒酒。

要是把李煜这些诗词当做家庭作业,
真的是标准的满分作业。

另一位倒霉的天才是宋徽宗赵佶,此人同样惊才绝艳,是宋朝著名书画家,文艺青年。

他酷爱艺术,如痴如狂。

他当皇帝期间专门成立了翰林书画院,并且把书画作为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

赵佶曾组织编撰过一些有关绘画的理论书籍,对研究美术史有相当大的贡献。

另外,他独创的大名鼎鼎的瘦金体书法工整而不呆滞,劲健而有弹性,直到今天也无人能够超越,绘画方面擅长花鸟画,留有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除此之外,此君还是一名足球运动员,视蹴鞠为生命中不可缺少,要是生活在现在,赵佶此君绝对名校博士,文武全才,所有家庭作业统统满分毫不含糊。

但身在皇帝的位置,艺术方面才华横溢,运动方面天赋异禀,都不及拥有万分之一的治国才能。

赵佶像李煜一样不懂政治厌恶国事,他过分追求奢侈生活,重用蔡京、童贯、高俅等奸臣,荒废朝政,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穷奢极欲,荒淫无度。

最终上天用“靖康之变”惩罚了这么一个不靠谱的皇帝,赵佶被金兵俘虏,后凄惨病死。

赵佶,好学生,一流的才华,一流的作业,却是一个三流的皇帝。

不走运的皇帝还有一类皇帝,他们并非有奇特的爱好或玩物丧志,相反,他们也曾雄心勃勃,也曾励精图治,也曾想当个雄才伟略、众生敬仰的明君,但造化弄人,他们终老一生碌碌无为,甚至当了亡国之君,遗恨终生。

在这一类皇帝的代表中,明朝末代崇祯皇帝朱由检无疑是最让人同情的一位。

朱由检有一个中兴之梦,想当好这个皇帝,对国家、对太祖的基业都想有所作为,他勤政、简朴,即使是对明朝大肆污蔑了整整一百年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

崇祯下旨停江南织造,自己用的器
物都是木头铁器。

他把全部的内帑都用来充当军饷,他宠爱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银器都是铜铁,万年灯只有上面两寸是油。

他也有能力,即位之初,即以雷厉风行之手段收拾了魏忠贤。

另外,他的抗金保国的意志坚定。

后世咸丰皇帝遇到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立马逃到避暑山庄,而崇祯皇帝在皇太极打到北京,李自成兵临城下时都选择了留下。

最后,当一切无可挽回的时候,他煤山自缢,自缢前以发盖面,自觉愧对祖先。

问题在于,明朝庞大的文臣集团对君权的限制,也使这个末代帝王无能为力。

他的一生在不断地为了国家奋斗,也在不断地与文臣集团对抗挣扎。

另外,当时的大明朝本身已经日薄西山。

明朝后面几任皇帝,基本上都是些荒淫无度的角色,他们贪图享乐,后宫淫乱,长年不理朝政,指派后宫太监去监督各部大臣,任用他们执掌生杀大权,横行不法,倒行逆施,朱元璋的大明江山已经被这些不肖子孙作践得差不多了,朱由检,更像是一个不走运的学生,任凭自己再努力,总是事与愿违,无力回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