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综合预防措施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综合防控措施农民朋友们:近几年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我市频繁发生,为我市的粮食生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有效控制水稻细条病的发生及面积的蔓延,在此将其传播途径及发生特点和综防措施做一个简要介绍。
水稻细条病主要是细菌性病原菌通过水稻叶片的气孔和风雨造成的伤口浸入产生的,其传播途径有:1、病菌随种子调运作远距离传播;2、病田收获的种子、病残株都带病菌,是下季初浸染主要来源;3、病菌也可以随风雨、灌溉水在田间互相传播。
此病害的发病条件:最适宜温度为25—28℃,最低温度8℃,最高温度38℃,致死温度为51℃.台风、连续中到大雨、暴雨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
水稻细条病具有突发性、爆发性、毁灭性极大特点,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一定要加强监测,及时掌握其动态。
预防措施:1、禁止在疫情发生区和疫区生产种子,禁止从这些区域调种、换种;2、在疫情发生区进行水改旱,可以彻底消灭菌源;3、种子处理:将种子放在50℃温水中预热3分钟后放入55℃温水中加入强氯精或独定安浸泡10分钟,搅动3次,处理后立即取出种子放入冷水中降温,然后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催芽;4、药剂预防:在水稻三叶一心时进行苗期预防一次,在移栽后破口抽穗前预防第二次,药剂选用50%独定安或20%噻唑锌进行田间喷雾。
防治措施:当合适的中温、高湿、连续暴雨等综合诱因导致水稻细条病发生后,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抑制其扩散、蔓延。
具体做法是:1、进行药剂防控,采取发现一点打一块、发现一块打一片、发现一片打一区的统防方法,做到三天一遍药,雨后补一遍。
药剂使用独定安、噻唑锌加入调节剂碧护;2、对疫区的灌溉水源进行严格管理,绝不能将疫区的水源向非疫区进行排放;3、在田埂撒生石灰消毒处理,将疫情控制在一定范围,确保不蔓延;4、拉警戒线,控制人畜走动,以免将疫情带出疫区,在疫区施药劳动后的群众不得再到非疫区进行施药;5、各地干部、群众一定要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危害引起高度重视,防控不及时会造成水稻减产30—5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也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病害[1]。
2002年首次在新沂市高流镇发现该病,是引入带病种造成,近几年在邵店、新店等镇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是2005、2006年发生严重。
分析主要原因为适宜的气候条件及引种、施肥等人为因素。
为此,自2007年以来,开展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规律、发生原因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并组织实施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使该病的扩展与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发生范围大大减少,危害程度大大降低,2010年基本未造成经济损失。
1病害重发原因1.1乱引乱调籼稻种子新沂市部分乡镇有种植籼稻的习惯,分散在全市的各个主要种植区,全市播种面积在3333.33hm 2左右。
2005年开始推广Ⅱ优084、岗优Ⅱ号等优质籼稻品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也激增。
据统计,2002—2004年每年发生面积都小于12hm 2,2005年则上升到34hm 2,发病田块平均病叶率为6%,高的达到76%,一些严重田块减产15%~80%。
从发生田块来看,籼稻发病明显重于粳稻。
在7、8月发病高峰期调查当地主要品种,主要发病品种为Ⅱ优084、岗优Ⅱ号等籼稻品种,常发病区的个别粳稻品种也见到零星病斑。
因此,一些杂交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忽视植物检疫,带菌种子未做处理就乱调乱引,给病害扩散增加了可能性。
1.2适宜的气候条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病菌主要通过气孔及伤口入侵,水稻生长期间暴风雨是导致病害在田间扩展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2005年7月20日在高流镇首先发病,进入7月下旬,出现持续降雨过程,全镇发病面积约20hm 2。
特别是8月5日麦莎台风的到来,加速了病害扩散,发生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市水稻发病面积上升至34hm 2,病株率迅速上升至15%~80%,病叶率达1.2%~55.0%。
2006年8月1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高流、邵店镇零星发病,但随着8月10日桑美台风的到来,病害迅速扩展到王庄、新店等地,发病面积达32hm 2。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的分子标记筛选及检测

tion system ,either the QIAxcel system or the LabChip GX system.As a result,five molecular markers were i— dentified to remarkably differentiate between Xoo and Xoc,which included two dominant ma rkers(Xoo—Hpal and Xoc—ORF2) and three codominant markers(M 568,M897 and M1575).The detection sensitivity ranged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M icrobiology,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Shandong A 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 271018,China) Abstract: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and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 (Xoc)that cause rice
浙江1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株的分离鉴定

浙江1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株的分离鉴定路梅;凌丹燕;张发成;辛德东【摘要】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随着气候的变暖,某些水稻品种有逐年发生加重的趋势,对产量影响较大。
2013年浙江省金华市部分水稻种植区域发生细条病,发病严重的田块减产30%以上。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水稻叶片分离获得6株细菌菌株,选择典型菌株JH01回接水稻幼苗,进行柯赫法则验证。
接种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并重新分离得到此菌株,证明菌株JH01为水稻细条病的致病菌。
通过形态学观察、常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16S r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鉴定菌株JH01为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 ,Xoc)。
%Bacterial leaf streak( BL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seases of rice, and as the climate warming; it has a worsening tendency to occur year by year that greatly affect the production.In 2013, BLS broke out in some rice planting areas of Jinhua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nd caused decline over 30%of rice yield in some field with serious disease.Adopting the method of plant tissue pathogen isolation from pathogenic leaves, 6 bacterial strain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the typical strain JH01 was selected to inoculate the rice seedlings to validate Koch ’ s law.The dis-ease symptoms of inoculation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disease occurred in nature , and the same strain was rei-solated from the infected rice leaves.And proved that strain JH01 was the pathogen of rice BLS.The strain JH01 was charac-terized as Xanthomonas o ryzae pv.oryzicola by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routine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i-ces tests, and 16S rDNA sequences and homology analyses.【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6页(P13-18)【关键词】水稻;细条病;分离;鉴定;稻黄单胞菌【作者】路梅;凌丹燕;张发成;辛德东【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金华市植保站,浙江金华 321017;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96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Xoc)引起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bacterial leaf streak,BLS;简称细条病或条斑病)是水稻的重要细菌病害,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对象之一。
水稻抗细菌性条斑病菌离体叶片检验法影响因素研究

摘
要: 对水稻细菌性 条斑病抗性 离 体叶鉴定方法的影响 因素进行 了研 究。结果表明 : 离体叶检验 法需在琼脂培养基 中
m L的苯丙咪唑 , 以保持鉴定叶片非感染部位叶 色为绿色; 定期 问培养温度以 2 3 鉴 5— 0℃为 宜; 接种 用茵液
加入 7 0 5~10
育期延长。
浓度不低 于 3× 0 c / ; 1 兀『 mL 当茵液浓度较 高时 , 潜育期的变化对温度 不敏感 , 5 ; 为 ~6d 当茵液浓度与温度同时降低 时, 潜 则
tai o a to .I a ee sr ok e efge n b d n 5~1 0 /mLo e zmiaoeit grmeil ntew oei rdt nlmeh d tw sn csayt e pla re ya d g7 i i 0 fb ni d zl oa a dun i h h l - n
成为淡黄色狭条斑 , 病斑上常见大量菌液溢出, 感病品种
的病斑周 围出现晕 圈 , 以后 发展至 整 叶变为红 褐色 , 至 直
H 3 中感)汕优 16 中感 ) X一 ( 、 3( 。水稻种植采用盆栽法 , 每盆 3— 4株 , 做好水 、 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 待材料长至 3— 5叶期时取用。
关键词 : 水稻细条病 ; 离体叶 ; 接种 ; 抗病性; 鉴定 中图分类号:4 5 114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1 8 8 (09 0 0 1 0 ¥3 . 1.9 A 10 — 5 120 )3- 15— 3
.
S u e n n u n i lFa t r fEx ie Le fTis no u a o t dis o I f e ta co so cs d a s ue I c l t n l i
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区别

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区别
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症状:
1、白叶枯病:沿叶缘波纹状、叶卷曲枯白、茎切口黄白菌脓。
2、细菌性条斑病:叶脉间暗绿色水浸状半透明细条斑、串珠状黄色菌脓。
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均为细菌性维管束病害。
病菌主要由稻种、稻草和自生稻带菌传染,成为初侵染源。
病菌靠风、雨流水传播,从水稻叶片的水孔和伤口浸入稻株,在高温(一般25~30℃)、高湿(相对湿度80%以上)、多露、多雾、阳光充足,常刮大风的天气,或深水灌溉、串灌、漫灌等,最易发生流行,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茂、根系长势衰退,往往发病严重。
病害一般有两个高峰期:一是水稻分蘖末期至孕穗期;二是抽穗期,孕穗以后爆发为害最为严重。
因此要做到做好几方面工作:1、选用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子。
3、清除病原菌。
4、培育无病壮秧。
5、大田防治。
普定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及防除措施

情 2 0 0 5年 7月 2 6日 . 植 保 植 检 站 在 马 官 镇 贾 官 村进 行病 虫
1 - 2 . 1 秧 田期 选 上 年 发 病 重 的 3块 田 . 分 别 用 上 年 种 植 的 品
种 在 这 3块 田 内育 秧 ( 育的秧分别够返栽这 3 块 田) , 除 此 之 外. 疫区禁止育秧。因 2 0 0 7年 仅 有 1块 田发 病 . 品 种 为 特 优 5 5 9 . 2 0 0 8年 秧 田系 统 监 测 田 为 1 块 分 别 在 秧 苗 四 叶 期 左 右 及移栽前 5 ~ 7 d . 每 块 田进 行 5点 取 样 . 每点 0 . 1 m : . 记 载 总 苗 数、 病苗数 , 计算病苗率。
4 2
2 01 3年第 2 6#第 2期 月干 l j j
普定县水稻 细菌性条斑病 的发生及 防除措施
唐 承 成
( 贵 州 省 普 定 县 植保 植 检 站 , 5 6 2 1 0 0 )
摘 要 : 通过 2 0 0 3 -2 0 1 2年 对 普 定 县 水 稻 细 菌 性 条 斑 病 的 普 查 、 监测及防除探索 , 基本 掌握 了水稻 细 菌性 条斑
出 大 量 串珠 状 黄 色 菌 脓 . 干后 呈 胶 状 小 粒 。 2 0 0 3年 7月 2 5 日植 保 植 检 站 在 进 行 病 虫 害 普 查 时 . 在 猴 场 乡猛 舟 村 发 现 有 水 稻 细 菌 性 条 斑 病 经 地 毯 式 排 查 . 发 生面积 5 h m 2 . 采 取 有 效 的综 合 防 除 措 旌 , 病 害得 到 控 制 。据 跟踪调查核实 . 2 0 0 4年 至 今 在 猴 场 乡未 发 现 细 菌 性 条 斑 病 疫
识别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附图)以及防治措施

识别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附图)以及防治措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水稻细条病)主要危害叶片,造成叶片枯黄变红,远看似火烧,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导致空壳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质脆,食味差。
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重者损失50~70%。
细条病的病菌主要从水稻叶片的气孔和伤口侵入,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暗绿色半透明的水渍状短条,逐渐扩大成长条状。
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常有大量的黄色水珠状菌脓,干燥时,菌脓少而干硬,不易脱落。
严重时,整个叶片枯黄甚至枯死。
此病的病菌主要在病种、病稻草中越冬,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祸根。
病菌还可借风、雨传播蔓延。
品种抗性差、氮肥施用过多过迟容易诱发此病。
小编认为防治水稻细条病,必须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要杜绝菌源细条病的菌源来自种子、稻草。
因此,要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严禁病区的种子调运出境,发病田的稻草要作燃料予以烧毁,以减少菌源。
2.选用抗病良种,进行种子消毒因地制宜,选用抗性较强的良种种植。
种子用300倍的强氯精药液消毒。
方法是:先将稻种用清水预浸12小时,然后放入药液中浸12小时,晚稻种子捞起洗净后催芽,早稻种子再用清水补浸12小时后催芽,以减轻病情。
3.合理施肥管水避免偏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实行配方施肥。
适时烤田,降低田间湿度。
在水的管理上应做到“自立门户,排灌分家”。
4.药剂防治水稻发病后应立即施药控制发病中心,中心周围田块要施药保护。
主要农药品种有:①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掺水50公斤喷雾;②20%克菌壮粉剂每亩75克,掺水50公斤喷雾;③3%金柱霉素每亩150克,掺水50公斤喷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2011-02-15] ·作者:·来源:
【学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Fang)swing et a1.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
【异名】Xanthomonas oryzicola Fang et a1.1957
Xanthomonaw translucens f.sp.oryzicola(Fang et a1.)Bradbury 1968,Xantho monas campestris pv.oryzicola(Fang et a1.)Dye 1978
【分类地位】水稻条斑病菌属于原核生物界(Procaryotes),薄壁细菌门(Graci licutes),黄单胞菌科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的稻黄单胞菌。
【国外分布】最早主要发生于菲律宾(1918年)。
目前主要分布于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孟加拉国、印度;塞内加尔、喀麦隆、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和哥伦比亚等国。
【寄主范围及危害特点】除为害水稻(Oryza sativa)外,还为害阔叶稻(tifo lia)、茭白(Zizania aquatica)。
许多野生稻均可受侵染而发病,如O.barthii、O.br achyantha、O.breviligulata、O.eichingeri、O.glaberima、O.granulata、O.malampu zhaensis、O.nivera、0.officinalfs、0.perrenis balungea、0.ridleyi、0.australiensis、0.spontanea等。
水稻条斑病是为害水稻的重要细菌病害,其分布范围仅次于水稻白叶枯病,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稻区,籼稻品种大多不抗病,为害很重,属国内植物检疫病害。
【典型症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为害水稻叶片,幼龄叶片最易受害。
病菌多从气孔侵入,还可由伤口侵入,病斑局限于叶脉间薄壁细胞,初为深绿色水浸状半透明小点,逐渐向上下扩展,成为淡黄色狭条斑,由于受叶脉限制病斑不宽,但许多条斑可连成大块枯死斑。
对光观察,病斑部半透明,水浸状,病部菌脓很多,琥珀色,呈串珠状分布在条斑上,不易脱落。
水稻在苗期到孕穗期都可见到典型病状。
病菌侵染种子颖壳后,出现变色斑点,但很难与其他病害的斑点相区分。
【病原形态与生物学特性】条斑病菌短杆状,单胞,偶而成对,但不成链,单根极生鞭毛,能动,无芽孢,无荚膜,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好氧。
生长最适温度25~28℃,最低温度8℃,最高温度38℃,28℃下生长良好,致死温度51℃,营养琼脂培养基上,菌落淡黄色,圆形,光滑,全缘,凸起,黏性。
斜面上线性生长。
营养肉汤中,中度浑浊,后期有沉淀,表面环状生长,但不形成显著的菌苔。
在含有5%Nacl的肉汁胨中不生长,在孔氏和费美氏营养液中不生长。
液化明胶、牛乳不凝结但可完全胨化,石蕊反应呈微碱性且使石蕊大部分还原。
硝酸盐不还原成亚硝酸盐,产生硫化氢和氨,但不产生吲哚。
葡萄糖、蔗糖、木糖和甘露糖发酵产生酸,乳糖、麦芽糖、阿戊糖、甘露糖醇、甘油和柳醇不产生酸。
固体培养基上不水解淀粉,甲基红和V.P测验反应阴性,对青霉素不敏感。
【发病条件与传播途径】病田收获的种子、病残株都带病菌,可成为下季初侵
染的主要来源。
病粒播种后,病菌侵害幼苗的芽鞘和叶梢,插秧时又将病秧带入本田,病菌主要通过气孔侵染。
在夜间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溢出菌脓。
干燥后成小的黄色珠状物,可借风、雨、露水、泌水叶片接触和昆虫等蔓延传播,也可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到其他田块。
远距离传播通过种子调运。
粳稻通常较抗病,而籼稻品种大多感病,受害严重。
一般籼型杂交稻(如南优2号,汕优63号)比常规稻感病,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感病。
对白叶枯病抗性好的品种大多也抗条斑病。
【检测方法】
1.产地检验在国内调种引种前,尽量到产地作实地考察,尤其在孕穗抽穗期,对繁种田块作产地检疫,根据症状就能确认,十分有效且完全必要。
表4细菌性条斑病菌与白叶枯病菌的主要差异
———————————————————————————————————————————————————————————————
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条斑病菌
———————————————————————————————————————————————————————————————
明胶液化一 +
牛乳培养一 +
阿拉伯糖发酵不产酸产酸
青霉素敏感不敏感
2%葡萄糖培养基能生长不能生长
3一羟基丁酮产生一 +
L一丙氨酸作为唯一的碳源一 +
无维生素的酪蛋白氨基酸一 +
0.001%cu(N03)2抗性 + 一
血清学反应相互不同,无交叉反应
———————————————————————————————————————————————————————————————
2.种子检验如没有实施田间的产地检疫,就必须对调运中的种子,按种子量的0.1%~0.01%作抽样检查,种子样品作下列程序的检验。
取种子100~500g,脱壳或粉碎后用0.01MpH7.0磷酸缓冲液按l:2比例浸泡2~4h(4℃),过滤或离心,上清液经高速离心浓缩(1000rpm/10min),得上清液和沉淀两部分。
上清液用于噬菌体检测,沉淀经悬浮后作血清学检验和接种试验。
3.噬菌体检验分别于3个培养皿中加样品的上清液和指示菌液各lml,混匀后加NA培养基,摇匀后在28℃恒温下培养12~16h,如出现噬菌斑,即可判断该种子来自病区。
4.血清学方法(ELISA检测、免疫吸附分离) 进行检验,也可用常规的种子分离法检验或者种子育苗检验。
ELISA用于对病原菌进行ELISA检测,方法成熟,检测方便,耗费低。
5.致病性检验取沉淀的悬浮液用针刺法接种在感病品种(汕优63)5~6叶龄的稻叶上,若有条斑病菌,5d后即可出现透明条斑。
6.免疫分离检测利用专化抗血清对病原菌的专化吸附功能,将样品中的细菌吸附在固相载体上,通过半选择性培养基,使细菌在半选择性培养基上长出特征性菌落,即可证明种子样品是否带菌。
【检疫措施与防治方法】
1.实施产地检疫对制种田在孕穗期做一次认真的田间检查,可确保种子是否带菌。
严格禁止从疫情发生区调种、换种。
2.种子消毒处理对可疑稻种采用温汤浸种的办法,稻种在50℃温水中预热3 min,然后放入55℃温水中浸泡lOmin,期间,至少翻动或搅拌3次。
处理后立即取出放入冷水中降温,可有效地杀死种子上的病菌。
3.药剂防治苗期或大田稻叶上看到有条斑出现时,应该立即喷药防治,常用的农药有噻森铜、叶青双、消菌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