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练习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期末试卷1

试卷
(考试日期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试卷类型:(闭卷)A 卷 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 小学教育(S ) 班级 学号 姓 名 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空间观念 2.数学核心素养 3. 运算能力
4.数学学习评价
注意:装订线外,勿写答案; 装
订
线
二、简答题:只答要点,不要求展开(每题7分,共35分)
1.简述“数与代数”的认识内容主线和具体内容。
2. 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基本策略。
3. 简述“四基”的教学意蕴。
4. 简述《课标》中关于“图形的认识”的编排思路。
5.简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关于数学课程具体目标的描述中对数学思考的要求。
三、论述题(共20分)
《课程标准(2011)》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请结合实例谈一谈你对“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认识。
得分
四、综合实践题(共25分)
请根据所提供材料,回答问题。
(1)对该部分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10分)
(2)设计一个“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片段。
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15分)。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试卷(测试卷含答案)

中坝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课程标准》测试卷所任学科:姓名:得分:一、填空(每空 2分,共 46分)1、数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3、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
5、《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技能、()、问题解决和()四方面具体阐述。
力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进行思考,增强()的能力、()的能力。
6、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
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8、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二学段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9、“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1、教师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
A、探究式B、自主式C、启发式D、合作式2、《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最新(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含答案)-1

最新(2011版)《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測試題(含答案)1一、填空1、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の培養目標,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體發展の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の數學教育),(不同の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の發展。
)2、學課程能使學生掌握必備の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の(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の(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の發展。
3、數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の過程。
有效の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の統一,應體現(“以人為本”)の理念,促進學生の全面發展。
4、數學課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の科學。
5、《數學課程標准》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の總目標,並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四方面具體闡述。
力求通過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の數學の(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の聯系,運用(數學の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の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の能力。
6、數學是人類文化の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所必備の基本素養。
7、《數學課程標准》中所說の“數學の基本思想”主要指:數學(抽象)の思想、數學(推理)の思想、數學(建模)の思想。
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の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數學思想。
8、創新意識の培養是現代數學教育の基本任務,應體現在數學教與學の過程之中。
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是創新の基礎;(獨立思考、學會思考)是創新の核心;歸納概括得到(猜想和規律),並加以驗證,是創新の重要方法。
9、統計與概率主要研究現實生活中の(數據)和客觀世界中の(隨機現象)。
10、“綜合與實踐”內容設置の目の在於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有關の(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の(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積累學生の活動經驗,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の能力。
2011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模拟测试题

2011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模拟测试题一、选择题(1-16单项选择,17-20多项选择)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C )过程。
A 交往互动B 共同发展C 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
A 教教材B 用教材教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数学思考B 过程与方法C 解决问题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A )的动词。
A 过程性目标B 知识技能目标5、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C )A 联系生活学数学B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C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6、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该以(A )评价为主。
A、过程B、结果C、分数7、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8.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年级开始设置。
( C )A.一、 B.二、 C.三、 D.四9.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10.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11.“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C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12、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C )。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21、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数与代数”的具体要求是什么?1.数的认识(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3)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4)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5)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6)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7)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9)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2.数的运算(1)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3)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4)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5)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6)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7)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9)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模拟测试题(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模拟测试题(七)论述题1答: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具体从以下五方面要求评价: (1) 注重(2)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5)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2答:(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
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氛围。
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个性倾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它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答:(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试卷(测试卷含答案)

《数学课程标准》考核试卷参考答案一、填空(每空 1 分,共 30 分)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3、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具体阐述。
力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
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8、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小学数学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这意味着2001年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随之而来的,就是教材的改革,数学课程改革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对修订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也将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们当前的头等大事。
经过几年来对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情况的跟踪研究以及对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深入研读,我认为修订版是对实验稿的继承和发扬,改进与完善,但又不乏创新之举,让人读来眼前一亮,对数学与数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定位更准确,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更明晰,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教学策略与手段的指导更明确,对课程内容的调整更合理。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 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练习题一、填空1、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2、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3、数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数学课数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5、《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和四方面具体阐述。
力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进行思考,增强的能力、的能力。
6、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7、《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思想。
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8、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和客观世界中的。
10、“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1、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二学段可以采用评价和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2、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
二、选择题1 、在第二学段情感态度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养成、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2、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
3、推理一般包括。
4、“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次。
5、在第一学段计算技能评价要求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速度要求6、在第二学段知识技能方面要求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的意义。
7、、教师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8、的含义是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9、在设计一些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时,教材可以展现的过程。
10、《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单项选择1.用数学”的含义是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3.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的过程。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的教学。
6.”三维目标”是指、、。
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的动词。
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9.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10.“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过程。
11、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12、《标准》安排了个学习领域。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13、下列现象中,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B、明天有人走路C、天天都有人出生D、地球天天都在转动14、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个阶段。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多项选择1、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A、组织者B、引导者C、合作者D、评价者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A、基础性B、科学性 C普及性 D、发展性3.号感主要表现在。
A、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B、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C、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D、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4.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学习领域。
A、数与代数B、空间与图形C、统计与概率D、实践与综合应用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B、自主探索C、合作交流D、适度练习是非题1、《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3、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4、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
5、《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非凡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6、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7、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拟和练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8、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9、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合作者。
10、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
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
11.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12、课标对教学要求有所提升的内容有估算、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13、经验既是知识构建的基础,知识是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14、新课程从第二学段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
15、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量与计量”的内容并入“统计与概率”或“数与代数”等领域。
16、《课标》中,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虚拟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
17、合理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
18、在内容的选择上,课程标准刻意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
19、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应用题”拆分到加、减、乘、除等基本的运算中,结合“数的运算”抽象和理解数量关系。
20、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填空题1.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模拟和转变为、与实践创新;2、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3、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理————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的指标5、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6、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7、改变课程内容难、、的现状,建设浅、、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和客观世界中的。
10、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熟悉简单的和,感受、、,建立初步的。
11、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的有关知识,的有关内容,,的初步应用等。
12、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和合作者。
13、“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14、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5、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和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基本的、。
1、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四个学习领域。
17、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8、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和已有的基础之上。
19、《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20、“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熟悉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1、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
22、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2、“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第一学段以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为主题。
2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
2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地发展。
26、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27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28.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29.“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30、数学是人们对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那四部分?答: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3、新课标设置了那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答:“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1、社会发展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驱动力,现实生活的需求亟待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数学自身的变化促使数学课程改革。
2、加强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树立“育人为本” 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材”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况、形成理论和方法,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7、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数学课程标准》考核试卷参考答案一、填空1、数学是研究和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