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溜索》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溜索》教学设计(第2课时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本单元课文都是小说,有教读课《孔乙己》《变色龙》,自读课《溜索》《蒲柳人家》。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梳理小说情节,关注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了解作品中折射出的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理解小说的主题;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不同风格的小说写人手法的异同;品味欣赏小说的语言,把握小说的不同风格,提高文学鉴赏力。
《溜索》选自于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
小说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溜索的场景。
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而是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塑造了高山深涧中马帮首领等人强悍勇猛的形象。
文章篇幅不长,寥寥几笔,人物身姿神情毕现。
在学习《溜索》之前,已深入分析了《孔乙己》和《变色龙》,所以我将《溜索》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位在了在赏析阿城的语言特色中进行文本分析。
【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下期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是熟悉的。
七年级时学过《植树的牧羊人》,八年级时学过《社戏》,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小说《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和《孤独之旅》,九年级下册又有《孔乙已》和《变色龙》。
对于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学生是熟悉的。
在这样反复学习小说的基础上,自读课《溜索》让学生在第一课时根据小说三要素,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完成复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环境描写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应该是可行的。
而阿城的语言特色和文章的深层意蕴是初中语文课本中难得一见的,第二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品析语言贯穿文本分析,学生探究文章深层意蕴应该可以实现。
【教学目标】1.“小”“大”之辩,理解小说主题。
2.品读文本,探究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语言特色。
明确:写出鹰平稳飞行的从容淡定,侧面表现溜索位置之高、峡谷之深、溜索之险。
也映衬了瘦小汉子的勇敢镇定。
第 24 段: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
九下语文第7课《溜索》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溜索》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学习目标】1、概括小说的三要素。
2、体会本文精妙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马帮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
【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作家、编剧。
十二三岁时遍览了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奥斯特洛夫斯基、雨果等中外名家的著作。
阿城于1984年开始创作。
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
【背景链接】溜索,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有时也可指原始的渡河方法。
地处西南的怒江大峡谷,山川险峻,谷深壑长,岩壁陡峭,江河纵横,水流湍急,落差极大,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难以架设桥梁,更难以行舟摆渡。
居住在怒江大峡谷中的各族人民,依靠溜索来往和运送物资。
溜索的产生,充分显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惊险的通过溜索渡河的经历。
【读音释义】脑髓(suǐ) 滇(diān)西颤(chàn)颤驮(duò)子黏(nián)汗顷(qǐnɡ)刻①锱铢(zī zhū):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锱和铢都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②盘桓(huán):回环旋绕。
③涓(juān)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④森气:森严可畏的气势。
⑤蓦地(mò dì):出乎意料的;突然。
⑦千钧之力:形容力量之大。
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⑥战战兢(jīng)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整体把握】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人物:“我”、马帮(首领、汉子)。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7.溜索》研讨课教案_10

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7.溜索教材分析:《溜索》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
这个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中心,选编了四篇中外小说。
它们风格各异,写法不同,都是写人的名篇,在人物刻画方面各有特色。
《溜索》是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溜索的场景。
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塑造了高山深涧中马帮首领等人强悍勇猛的形象。
本文既是本单元对前面两篇教读课文一个延伸,又是这个单元自读课文的开始,也是对小说多样化风格的拓展深化。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小说并不陌生,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对小说的三要素已经是相当的熟悉。
但对作品的内容、主题的看法,小说社会意义的理解,小说语言的欣赏和小说多样化风格的了解,可能会理解不到位。
因此,我结合统编教材编排的理念和本单元要求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情节脉络。
2.分析马帮首领的形象,结合环境的衬托,感受生命的“元气”。
3.品味文章语言,抓住其无“我”而通篇皆是“我”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马帮首领的形象,结合环境的衬托,感受生命的“元气”。
教学方法:1.引导点拨法 2.合作探究法 3.质疑法 4.分组研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新课导入(2分钟)同学们,你们见过溜索吗?好,让我们先看一段视频,然后再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一段溜索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二、作者简介(30秒)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
发表小说集《棋王》,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三、字音(1分钟)锱铢(zīzhū)滇(diān)西盘桓(pán huán)顷刻(qǐng kè)千钧(qiān jūn)之力战战兢兢(zhàn zhàn jīng jīng) 跺(duò)呕(ǒu)四、词义(1分钟)锱铢: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第7课《溜索》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溜索》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溜索》是阿城《遍地风流》中的一篇小说,是部编本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要求“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学会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本单元还有小说《孔乙己》、《变色龙》,与前两篇课文相比,《溜索》在情节的跌宕起伏和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上相对较弱,但其语言却别具一格。
因此,本篇文章需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特色来理解小说的人物、环境特点,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
此外,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应在教学中注重阅读方法的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阅读经验,有能力根据旁批、阅读提示等助读材料初步理解课文,但他们往往容易陷入一些语文阅读的误区,如:脱离语言而进行抽象地分析概括,浮光掠影而惰于深入思考,依赖权威而无独立见解等等。
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时,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心理上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独立性与依懒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希望独立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一方面又受困于有限的经验和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一步步地深入文本,提升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思路脉络与主要内容,体会小说的社会意义。
2、通过品析语言,理解并概括出小说人物、环境特点。
3、理解文中对比、烘托等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艺术效果。
4、学习利用批注、图表等方法研读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重点1、理解并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学习小说对比、烘托等手法的运用。
2、学习利用批注、图表归纳等方法辅助阅读。
五、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并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六、教学方法批注法、图表归纳法、点拨指导法、讨论法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玩过过山车吗?谁能谈谈你们玩过山车前、中、后的心情?(学生自由发言)云南的怒江大峡谷,是世界三大峡谷之一,东面是碧罗雪山,西面是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不息的江水,由于江水太过汹涌,船只根本无法渡过,因此“溜索”成为了横渡大峡谷唯一的交通工具。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溜索》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怒江边上,亲眼目睹了当地傈僳族人民使用溜索过江的情景,描绘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少数民族生活画卷。
文章语言优美,情节引人入胜,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文关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对于描写性的文字有较高的接受度。
但同时,他们对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此外,由于这篇课文的语言风格和城市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了解傈僳族人民使用溜索过江的生活习俗。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对祖国多元文化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傈僳族人民使用溜索过江的生活习俗的掌握。
2.难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图片展示法:展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地的生活环境。
4.写作练习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写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子,让学生理解傈僳族人民使用溜索过江的生活习俗。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7溜索》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7 溜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溜索》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云南怒江峡谷采访时,乘坐溜索过江的经历,展示了怒江峡谷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当地人民勇敢、坚韧的精神风貌。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他们对文章的结构、手法和主旨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这篇课文所描绘的怒江峡谷地区,学生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通过实地采访获取素材的写作手法可能不太了解,这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怒江峡谷的自然风光和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手法,分析作者通过实地采访获取素材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通过实地采访获取素材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勇敢、坚韧的精神风貌。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怒江峡谷的自然风光和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的理解;作者通过实地采访获取素材的写作手法的分析。
2.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形象地感受怒江峡谷的自然风光;通过分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的魅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怒江峡谷的自然风光;运用课堂提问、分组讨论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怒江峡谷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理解课文内容。
2023年夏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7溜索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2023年夏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7溜索优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溜索这一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 能够正确使用相关的专业术语来描述和讨论溜索运动。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掌握溜索运动的基本技能和动作要领。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准备- 准备好溜索设备及场地。
- 准备相关的呈现材料和实例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以一个引人入胜的视频来引起学生对溜索运动的兴趣,并带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 (10分钟)讲解溜索运动的起源、发展和相关规则。
结合图片和简单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示范与实践 (20分钟)3.1 示范动作要领:老师进行溜索动作的示范,并重点强调动作的要领和技巧。
3.2 生活实践: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轮流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溜索实践。
每组学生都能有机会体验一次。
4. 小结归纳 (5分钟)梳理一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并提醒学生再次强调动作要领和安全注意事项。
5. 板书总结 (5分钟)将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留作复参考。
五、巩固与拓展- 学生自由组队进行溜索比赛,并进行实时评分。
以增加学生的动力和参与度。
- 鼓励学生加入相关社团或俱乐部,深入研究和实践溜索运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呈现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溜索运动有了初步了解,并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实践操作也是在安全环境下进行。
可能需要补充更多的示范动作和技巧讲解,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溜索》优秀教案

7*溜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锱铢、迟疑、盘桓、千钧之力、战战兢兢”等词语。
2.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简述故事内容。
3.学习本文用简洁的语言、精练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课前安排学生诵读课文。
小说语言精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描绘的情节和场景。
2.通过合作研究探讨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仔细体会并深入理解小说语言的运用之妙。
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的阅读经验,研讨交流,进一步把握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从而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知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勇敢的人物形象,学习他们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生字新词,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用简洁的语言、精练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展示“溜索”并作简介)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的态势。
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铁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
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
溜索是交通不便的临江山区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类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一种不畏艰险、勇猛顽强的山地性格的写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山区的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
我们即将学习的这篇课文,展现的就是怒江大峡谷中一群靠溜索过河的马帮汉子。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作家、编剧。
其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
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腮.(sāi)呕.(ǒu)跺.(duò) 绞.(jiǎo)鬃.(zōng) 脑髓.(suǐ)一睹.(dǔ) 滇.西(diān)驮.子(duò) 锱铢..(zīzhū)黏.汗(nián) 盘桓.(huán)顷.刻(qǐng) 蓦.地(mò)战战兢.兢(jīng)(2)词语释义探视:察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溜索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1.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明确: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2.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目标导学二:分析人物描写的表达效果,概括人物形象
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
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明确:马帮的首领。
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明确:“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明确: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明确: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
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明确: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总结: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目标导学三:跳读课文,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的表达作用。
1.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明确: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2.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
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
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明确: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它们和等待溜索的“哀哀地叫着”的牛们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3.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明确: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这里从侧面烘托出怒江峡谷非同寻常的险恶。
总结: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三、板书设计
溜索环境:险恶
牛:哀叫、恐惧
首领、汉子们:沉着、果断对比烘托
将小说的三要素分为三个目标一一分析讲解,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