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确定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不同的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俗,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文化面貌。
今天,我将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民族的特点和风俗。
1. 汉族:作为中国最大的民族,汉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
他们以汉字为主要文字,崇尚孔子的儒家思想,并有着丰富的文学和绘画传统。
在饮食方面,他们喜欢大米、面食,以及各种蔬菜为主。
2.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辽宁地区。
他们以牧民为主,喜欢骑马、射箭和摔跤等活动。
蒙古族还有着独特的“呼麦”艺术形式,以及丰富的草原文化。
3. 满族:满族是中国历史上建立大清帝国的重要民族。
他们有着众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如吃酸菜、穿汉服、蒙古袍等。
满族文化中的传统舞蹈和音乐也非常有特色。
4. 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也各具特色。
藏族有着悠久的藏传佛教文化,其宗教仪式和建筑形式如佛塔、寺庙等独具特色。
而壮族则以山歌、舞蹈和体育竞技等形式闻名,他们热情好客,尊重长辈。
5. 除了这些比较知名的少数民族之外,还有一些相对较少人知的民族。
德昂族是居住在云南地区的一个小型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习俗。
而京族是分布在云南和贵州的一个小型民族,他们以制作精美的编织品而闻名。
通过这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俗。
这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与交流,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总结起来,了解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无疑是一项庞大的任务。
我们可以从文字、音乐、舞蹈、建筑、宗教、饮食等不同方面去深入了解每个民族的特点。
通过对比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在这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和谐共处。
对我个人而言,学习和了解不同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是一种宝贵的人文经验。
它让我更加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增加了对世界的理解和欣赏。
我相信,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民族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多样性,实现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我国56个民族的知识点

我国56个民族的知识点一、民族构成。
1. 数量。
- 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11%;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被称为少数民族。
2.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
-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在汉族集中地区杂居着许多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也多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交错杂居。
例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是主要的少数民族,但也有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共同居住。
二、部分少数民族特色。
1. 蒙古族。
- 传统服饰:蒙古袍,其特点是宽大、长袖,便于骑马放牧,多为长袍,颜色鲜艳,而且男女款式有所不同。
- 传统民居:蒙古包,呈圆形,由木架和毛毡构成。
这种民居便于拆卸和搭建,适合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 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举行。
大会上有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竞技项目,还有歌舞表演、商品交易等活动。
2. 藏族。
- 传统服饰:藏袍,袍袖宽敞,在气温升高时,可以方便地脱下一只袖子,调节体温。
藏袍的颜色多以深色为主,且有精美的刺绣装饰。
- 传统民居: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
一般分为两层或三层,底层用于饲养牲畜,二层以上住人。
- 传统节日:雪顿节,是藏族的重要节日。
“雪顿”意为酸奶宴,在节日期间,有藏戏表演、晒佛仪式等活动,人们还会喝酸奶、吃藏式点心等。
3. 维吾尔族。
- 传统服饰:男子多穿袷袢(qiāpàn),一种对襟长袍;女子则穿艾得莱斯绸制成的连衣裙,颜色绚丽,图案精美,多为几何形状。
- 传统民居:维吾尔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平顶土房,以土坯为建筑材料,房屋多成方形,有庭院,庭院里种植葡萄等果树。
- 传统节日: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也是维吾尔族等穆斯林民族的盛大节日。
节日期间,人们会宰杀牲畜,进行祭祀活动,然后走亲访友,互相赠送礼物,还会举办盛大的歌舞集会。
4. 回族。
- 传统服饰: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小圆帽,女子戴盖头,盖头的颜色根据年龄有所不同,年轻女子多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
56个民族

1、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人口480.684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2、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河南、新疆、云南、河北、安徽、辽宁、吉林、山东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城市。
人口860.297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居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第三位。
3、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人口45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4、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人口721万(1995年)。
5、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人口739. 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6、彝族现有人口657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7、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
人口1700余万(2005年)。
8、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区。
人口二百五十四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9、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少数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城市。
人口为192.0597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中国的朝鲜族是十七世纪时由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
10、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中国民族知识介绍

我国民族基本知识概述
01
我国民族基本情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央人民政府确认的民族有56个,分别是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02
什么是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是指在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依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行政区域。
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03
我省民族基本情况
四川是民族工作大省,56个民族成份齐全,有汉、彝、藏、羌、苗、回、土家、傈僳、纳西、蒙古、满、布依、白、傣、壮15个世居民族。
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
有3个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4个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及16个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区)、83个民族乡。
我国56个民族是如何确认的?

我国56个民族是如何确认的?目前我国有56个民族已经广为世人所知。
但在历史上,我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各民族的族称是什么,历朝历代都没有弄清楚。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专家学者在全国开展了的民族识别工作,科学地理清了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构成,确认了56种民族成分。
民族识别前的基本情况1953年,新中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登记的民族名称多达400余种,其中最多的云南省有260多种,其次贵州有80多种。
为何出现这种民族众多的复杂情况?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迁徙与融合,使各民族既相对聚居又交错杂居,民族成分和称谓纷繁多样。
二是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发展不平衡,各民族的不同自称和他称交织在一起。
三是新中国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许多原来不敢公开民族成分的少数民族纷纷上报自己的族称,要求成为新中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这400多个族称中,有的是同一民族的不同自称或他称,有的是同一民族不同支系的名称,有的是以居住地名为族称,有的是不同的汉语音译,这些都需要一一甄别。
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识别首先被提上了民族工作的日程。
民族识别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识别认定某一族体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认定该族体是单一少数民族还是某个民族的支系;确定这一族体的民族成分与族称。
民族识别的主要原则民族识别是一个涉及民族平等的重大现实问题。
我国的民族识别是以经典民族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情况并尊重本民族的意愿进行的。
根据经典民族理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前苏联根据不同的社会形态,还有“民族”与“部族”之分。
为此毛泽东主席提出:“科学分析是可以的,但政治上不要区分哪个是民族,哪个是部族或部落。
”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民族识别主要依据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来开展。
民族特征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
我国从民族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运用关于民族的上述四个特征,对民族分布地域、族称、历史渊源、语言文字、经济生活及心理素质等进行全面分析考察,谨慎地确定每一个群体的族属和族称。
56个民族常识大全整理

56个民族常识大全整理1. 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原地区,使用汉字和汉语。
2. 壮族:是中国第二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使用汉字和壮语。
3. 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使用汉字和满语。
4.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地,使用苗字和苗语。
5.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使用侗字和侗语。
6.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各个省份,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之一。
7.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地,使用苗字和苗语。
8.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民俗、节日和习俗,例如汉族的春节、苗族的苗年、藏族的藏历新年等。
9. 藏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使用藏字和藏语。
10. 维吾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维吾尔字母和维吾尔语。
11. 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使用蒙古字母和蒙古语。
12. 哈萨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宁夏等地,使用哈萨克字母和哈萨克语。
13. 布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地,使用汉字和布依语。
14. 朝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使用朝鲜字母和朝鲜语。
15. 纳西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使用纳西字母和纳西语。
16.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使用汉字和土家语。
17. 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使用水字和水语。
18. 柯尔克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等地,使用柯尔克孜字母和柯尔克孜语。
19. 土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等地,使用汉字和土语。
20. 辽宁民族:主要包括汉族、满族、朝鲜族等多个民族,分布在辽宁省。
认识我国的少数民族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文化特色

认识我国的少数民族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文化特色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文化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宝藏。
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民俗、习俗等文化特色,对于丰富我们国家的多元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我国的少数民族及其独特的文化特色。
一、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在中国,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包括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苗族、壮族、满族、布依族等。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语言、宗教信仰、服饰等。
二、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等地。
他们是著名的游牧民族,以养马、骑马射箭为生。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中包括大氅、蒙古式袍、拉巴长袍等,这些服饰都显示出他们的民族特色。
此外,蒙古族还拥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如马头琴、呼麦等。
三、藏族藏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等地。
藏族人民崇尚宗教,以藏传佛教为主。
他们的传统服饰以“噶丹”为代表,色彩丰富、线条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此外,藏族人还擅长手工艺品制作,如唐卡、雕塑、雕刻等。
著名的藏族文化节庆有藏历新年、藏戏节、朗曼节等。
四、回族回族是我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河南省等地。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传统服饰以尊重宗教教义为基础,注重保守和尊严。
回族人民善于制作手工艺品,如马镫、马犁、马具等,这些都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回族的音乐、舞蹈也是他们文化特色的体现。
五、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我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有一部分分布在甘肃省、青海省等地。
维吾尔族是一支勇敢、智慧、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
他们以和谐、善良、热情好客的民风而闻名。
维吾尔族的民居建筑多为典型的农牧民居、各具特色的田园风光。
与此同时,维吾尔族的音乐、舞蹈、歌剧等艺术形式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56个民族的认定

56个民族的认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历代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以至后来把许多历史上早已公认的民族都说成是汉族的宗支,致使许多少数民族隐瞒、更改了自己的族称,中国的民族成份一直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激发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长期被压迫的许多少数民族纷纷公开他们的民族成份,提出自己的族名。
到1953年,汇总登记的民族名称有400多个。
为了使我国各少数民族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族识别。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的统计,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总数为126583万人,其中汉族11594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1.59%,少数民族1064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8.41%。
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
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91.99%下降为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由8.01%上升为8.41%。
>>中华民族的未来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将取得更快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民族地区将进一步融入全国的发展大潮之中,民族地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广大少数民族将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市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和支援将不断增加,将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确定
李占营河北省廊坊市第二中学(065000)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会歌——《爱我中华》,使听者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①这首广为流传的歌曲唱出了国人的心声,同时也道出了一个世人皆知的事实——中国有56个民族。
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前以及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并不清楚我国到底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20 世纪初,一向主张民族平等的孙中山先生曾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思想,可见当时全国得到公认的民族成分很少。
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明确提出:“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
②可见,当时我党也不清楚民族成份的构成,只能用“夷、番”等来泛称。
1939 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在这四亿五千万人口中,十分之九以上为汉人。
此外,还有蒙人、回人、藏人、维吾尔人、苗人、彝人、僮人、仲家人、朝鲜人等,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
③这应当是当时对中国民族构成情况的最清晰的描述。
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仅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的少数民族代表中,就出现了60多种民族称谓。
到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各地调查、统计更是有400多个民族名称。
1955年毛泽东主席曾说:“我国有一百多种少数民族,各民族的事情都归自己管。
”④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各项民族工作蓬勃展开。
面对纷纷涌出的民族称谓,对我国民族构成进行科学的鉴别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
因此,自建国初,在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广大民族工作者以及众多的专家学者本着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灵活运用斯大林关于民族形成的4 个要素,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对待识别族体的族称、族源、分布地域、语言文字、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社会历史等进行了综合调查和分析研究,并在充分尊重各民族集团中大多数人的意愿基础上,经过长期、大量艰苦细致的科学调查和甄别研究而最终认定我国共有56个民族。
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区分和归并,终于基本上完成了民族识别工作。
民族识别工作大体上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4 年,是民族识别的发端。
从1950年起的3年内,中央人民政府派人分赴各民族地区,初步接触了民族识别问题。
其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又组织一些专家分赴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族识别的调查研究。
经过识别和归并,从400多个民族名称中,初步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的族称。
除已公认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瑶、朝鲜、满等民族外,又有29数民族得到确认,新确认的族称有:壮、布依、
侗、白、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羌、撒拉、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鄂伦春、保安、裕固和塔塔尔。
第二阶段,从1954年到1964年。
在前阶段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大量、深入的民族识别调查研究。
1964年,对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登记的183个民族名称,又经过识别、调查研究,15 个新的少数民族得到确认,它们是:土家、畲、达斡尔、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现改为德昂)、京、独龙、赫哲、门巴和毛难(现改为毛南)。
另有74 种自报族体归并到已经识别的53个少数民族之中,待识别的23 种,列为成分不详的有32种。
第三阶段,从1965年到“文革”时期。
1965年确认了珞巴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之后,由于文革动乱,民族识别受到严重干扰。
第四阶段,从1978年到1990年。
迄今我国最后确定的单一民族是基诺族。
基诺族主要聚居在云南景洪县的基诺山和勐海、勐腊等地,人口两万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过去,基诺族被认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经过民族工作者和专家们研究、确定这是一个单一的民族。
1979年6月6日,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正式承认聚居于云南的基诺人为我国的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
从这一天起,“56个民族”这一标志着平等、体现了团结的特殊称谓就诞生了。
此后,我国一直使用全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提法。
这样,民族识别一项长期、艰苦又十分复杂的工作。
经过建国以来多年的民族识别,除汉族外,迄今我国正式确认的单一少数民族共有五十五个。
参考资料:
①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6页。
②《在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38年10月,见《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595页。
③《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袖珍本,第585 页,1968年·北京。
④1955年10月23日毛泽东接见西藏参观团时的谈话,中国人权网——人权论坛——中国领导人论人权——《毛泽东论人权》。
⑤《中国地理丛书》出版说明P5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