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国电影讲义
新德国电影运动

《罪与罚》:凡是人人有责,如果人人知 道这点,人间便是天堂了。 2、有意忽略事件背景交待,开头给人一种 突如其来的感觉,以“空白结尾”取代传 统的大团圆结尾方式,将故事结局、问题 答案留给观众去思考、补充和判断。 3、通过运用纪实性手法来加强影片真实性。 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
大多描绘德国历史与现状,表达创作者亲自目睹 或经历过的事,从主观角度给予自传式表现,作 品有怀疑和批判特征。 《告别昨天》 《阿妮塔G》揭示了社会各种人物尤其是高层人 物的专横冷漠虚伪的面目和心态 (二)艺术手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表现 出新的美学追求。 1、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电影那种情节单一、 平铺直叙、一贯到底、头尾相接的封闭式戏剧型 结构,带之以新叙事方式。无持续发展的情节线 索,而是将故事通过若干片断加以展现,片断之 间缺少紧密相关的因果关系,时空跳跃也很大, 经常插入字幕、警句或评语加以衔接。
《铁皮鼓》 但泽 阿格内丝 、玛策拉特 、 梅龙斯基、奥斯卡、马尔 库斯、玛丽娅、雷古娜
影片以讽刺荒诞的基调,用视觉形象呈现了 1924-1945年的德国的阴暗面,展现在那段特定 的历史条件下,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中各色人物 的腐朽堕落、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和逆来顺受的 软弱性。 2、确认电影的大众媒体性质,注重叙事的外观 观赏价值与历史内涵思辨价值的统一,从而克服 了现代主义曲高和寡的艺术封闭性,探索出了一 条使理性与形象互相渗透融汇、使电影的审美价 值与大众观赏性趋于和谐道路。 过去的 10年是属于新德国电影的,联邦德国是 惟一有作为的国家。 ——科波拉
三、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繁荣期 (一)发展历程: 1、1962 《奥伯豪森宣言》 后三年无所作 为 2、1966 第一创作高峰 3、70年代初 危机 修改电影资助法 “资 历证明影片” 1970年,19部影片 4、繁荣期
影视艺术讲义

影视艺术一、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影视艺术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摄影机摄像而由银幕或屏幕显示出来的一种多元素构成的综合艺术。
影视艺术是多片种、多形式的艺术,一般分为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四大类,而每一类别又有多种形式。
不同的片种和形式各有不同的审美要求,但又都有一些共同的审美特征,这些特征是:(一)直观视像性影视艺术主要提供的是由银幕或屏幕所显示的直观视觉形象,“看”是影视观众的最基本的心理要求。
影视艺术所要表现的一切东西,包括思想、情感、梦幻等等,都应该转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为了不破坏“可见性”,人物对话(比起戏剧)都应压缩,高度精练。
这是因为影视艺术是与摄影分不开的,而摄像机所处理和完成的仅仅是世界的“象”(包括未经改动的客观物象和经过选择、加工、改造过的物象),即影视艺术的主要材料就是物象的真实纪录。
在戏剧演出中,舞台和观众之间有较远的距离,演员的面部表情及细微动作难以被观众(特别是后台观众)看清,就只好更多地依靠语言,因此戏剧剧本也就以台词为主构成。
影视克服了戏剧的上述缺陷,可以更多地依靠动作和视觉形象为主要构成。
在默片时代,视觉形象是电影的惟一传达手段。
进入有声片时代,形象和动作在银幕上的统治地位丝毫没有动摇。
影视艺术所展示的直观视像,几乎可以是无所不包,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世界到精神活动,人们能见到的一切,以及人们难以或不可能见到的,都能用画面的形象来表现。
例如,它能将内心活动具象化,可以通过外在物象的变化来反映(如天旋地转,可以用房屋、树木等的旋转来表现),也可以通过人物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现(如《魂断蓝桥》中的经典性镜头——女主人公在火车站突遇男主人公时的长达几秒钟的面部大特写)。
即使是潜意识,它也能用画面形象来表现,如伯格曼导演的《野草莓》、费里尼导演的《8》等,在这方面都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使它更易于被接受和理解,易于超越国界和民族,因而,让·爱泼斯坦才认为“电影是一种世界性语言”,即它是一种“象形符号”式的国际语言。
影视批评讲义第一讲ppt课件

[注释] 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蒙太奇学派主要包括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杜甫仁科等。蒙太奇 学派要创立一种新的电影语言,使电影更好地发挥宣传和认知功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信息传媒。
二、电影史概述
d
二战后的一系列电影新浪潮
50年代末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新闻记者担任导演,聘 请业余演员,手提摄影机出现。大全景镜头是因为现实条件 限制,新好莱坞对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的吸取 60年代法国电影新浪潮,揭开了欧洲艺术电影的篇章 作者电影或作家电影的概念 德国新电影的出现电影是年轻的艺术,也是年轻人的艺术, 一个空前虚怀若谷的艺术
(威尔纳·赫尔佐格)
(维姆·文德斯) (福尔曼·施隆多夫)(莱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二、电影史概述
d
二战后的一系列电影新浪潮
日本电影新浪潮 香港新电影
80年代中国 电影新浪潮
伊朗电影新浪潮
(小津安二郎)
(沟口健二)
e
第三世界电影崛起的标志: 被欧美接受和认同的四部曲。
[注释] 大卫·波德威尔,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是当今世界一流的电影学者。他对香港电影情有独钟,到 香港多次调查研究后再以其深厚学养写成此书,对香港电影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国际影坛的贡献 分析入微。
绪论
三种历史:电、电影与电视的区别
1 . 观影方式与环境不同
电影观赏环境更具有群体性质,(《天堂影院》片段1、《天堂影院》片段2) 电视观赏则更为家庭化。
观影的连续性与断续性 电视需要和人分享,电影要独自观影
一、电影与电视的区别
(波德威尔)
二、电影史概述
4 . 后电视时代的电影艺术
电视发明和普及带来的转向; 危机下的电影理论诞生。
04-电影艺术欣赏 ppt讲义

电影艺术欣赏韶关学院文学院邓年刚第一讲电影是什么电影是什么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和消遣方式,成为都市人的生活方式。
电影已成为一门值得认真研究的学问。
电影是一种用摄影机把人物、景物及其它被摄对象拍在胶片上,成为许多有连贯性的画格,再由放映机放映到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供观赏的艺术。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一种用现代科学技术(声、光、电、化、自动控制等)手段全面装配起来的集艺术、审美、大众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媒介手段。
电影是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电影是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换讯息的方式。
电影是艺术,也是商业。
电影是国际间相互了解的媒体。
电影是什么电影是宣传工具。
电影是人们心理和行为活动的映射。
电影是人格魅力的展现。
电影是切去平淡无奇的段落之后的精彩人生。
电影是满足人类独有的窥视欲的工具。
电影是借别人的故事做自己的梦。
电影是什么◎第七艺术◎刘一兵◎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作为情感媒体的电影艺术◎观点:电影是传递情感的艺术媒介电影应当打动观众的情感自己先感动,再感动别人抑制住或抑制不住的情感情感要有抑制故事要有悬念电影是一种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它对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不亚于文字和印刷术。
电影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形式,可以全面反映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
电影广泛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段,又能充分表现和阐释其他艺术作品。
很多人从电影学会生活。
学会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
学会如何遵守社会规范。
学会如何面对社会压力。
△佳片有约◆大嘴美女◎漂亮女人◎诺丁山◎永不妥协◎蒙娜丽莎的微笑◎生死时速◎黑客帝国◎朱莉娅·罗伯茨1990年,凭《漂亮女人》一夜成名。
2000年,以《永不妥协》成为第73届奥斯卡影后。
以八位数的酬劳成为好莱坞片酬最高的女星。
漂亮女人美丽活泼、沦落风尘的维维安风月俏佳人现代版的灰姑娘诺丁山新娘百分百1999浪漫爱情喜剧反串灰姑娘故事威廉塞克旅游书店老板安娜·史考特当红电影明星永不妥协2000艾琳-布洛科维奇有三个孩子的单亲妈妈为弱者辩护,与制造污染的大公司对抗,赢得3亿3千万美元的赔偿。
北京大学《世界电影史 》讲义

第一部分:现实主义电影一、什么是现实主义1、恩格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般说,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
现实主义作品的特点:第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第二,是形象的典型性。
第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
二、电影的诞生关键词:1895年12月28日,一分钟电影,卢米埃尔兄弟代表作品:《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火车进站》。
三、告别“伟大的哑巴”1、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
2、赞扬的声音:向更真实的生活迈进了一大步。
3、反对的声音:好莱坞的制片商,由于技术改造的巨额费用;默片演员;持不同美学观念的艺术家,比如爱森斯坦、卓别林。
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一、什么是诗意现实主义电影?诗意现实主义是1930年代在法国诞生的电影流派,艺术家关注人生、展现残酷的现实生活。
影片整体风格阴郁。
以让•维果、雷诺阿、卡尔内、雷纳•克莱尔等导演为代表。
主要作品有《操行零分》、《游戏规则》、《大幻灭》、《雾码头》、《太阳升起》等。
二、诗意现实主义的时代背景一次大战后,对创作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大制片厂的破落,这为独立制片人兴起提供契机。
20年代被称作“疯狂的年代”,人们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醒过来,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放纵,在艺术上则是一次大解放。
30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继承了20年代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
三、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第一,一次大战到三十年代,经济萧条,百废待兴,人民生活艰难,艺术家把对现实的悲观、对未来的迷茫情绪带到了自己的作品中,他们的作品充满宿命论思想和悲观色彩。
第二,作品主要内容是表现人们生存的压迫和艰难的挣扎。
第三,影片的镜头风格是阴郁、压抑。
第四,艺术家虽然表现了残酷的生活,但他们还是在影片中寻找一丝安慰。
在镜头语言上,也时有诗化处理,比如《操行零分》中的“扔枕头段落”。
第四,影片受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流露出近乎纪录片的朴素风格,真实、自然成为他们的追求目标。
Day 32讲义 Mercedes-Benz - The best or nothing(

Mercedes-Benz - The best or nothingAt Mercedes-Benz, we’ve never been satisfied with resting on our longings. Quite the opposite, for over 120 years, we’ve strived with utmost meticulousness and immense experience to set ourselves apart. To do this, one needs the courage to follow new paths, the passion to push oneself to the limit, and the will to be better with each day. It is about being ready for life-long learning, to continually surpass oneself, committed to a tradition of excellence, where success stimulates the desire to better oneself time and time again, then as now.一、核心词汇Mercedes-Benz梅赛德斯-奔驰satisfied [‘sætɪs’faɪd] adj. 满意的,满足的longing[‘lɔŋɪŋ] n. 渴望;憧憬utmost [‘ʌtməʊst] adj. 极度的;最大的n. 最大限度;极限meticulousness [mi’tikjuləsnis] n. 细致;严谨;谨小慎微immense [ɪ’mens]adj. 巨大的;无边无际的apart [ə’pɑrt] adj. 分离的adv. 相隔;相距limit [‘lɪmɪt] n. 极限;限制;界限vt. 限制;限定surpass [sərˈpæs]vt. 超越excellence [ˈeksələns] n. 卓越stimulate [ˈstɪmjəleɪt] vt. 刺激;激励二、核心表达be satisfied with sth./doing sth. 满足于某事/做某事rest on sth.停留在某物上quite the opposite恰恰相反strive to do sth.努力去做某事utmost meticulousness 极致的细腻immense experience 丰富的经验set sb./sth. apart 使……与众不同push oneself to the limit把某人推到极限be ready for sth.为某事做好准备life-long learning 终身学习surpass oneself 超越自我be committed to sth./doing sth.致力于(做)某事better oneself改善自己的状况then as now一如既往三、参考译文梅赛德斯-奔驰:唯有最好在梅赛德斯-奔驰,我们从未满足于停留在渴望之上。
分镜头概念讲义

一、分镜头得概念、作用1、一部影视作品就是由很多得单一得镜头组成得,这些单一得镜头又称为分镜头。
2、分镜头脚本又称摄制工作台本,也就是将文字转换成立体视听形象得中间媒介。
3、作用:分镜头好比建筑大厦得蓝图,就是为影视作品得摄制提供依据,方便全体设置人员根据分镜头,分工合作,协调进行摄录制得各项工作。
所以,分镜头脚本得作用主要表现在:一就是前期拍摄得脚本;二就是后期制作得依据;三就是长度与经费预算得参考。
二、分镜头绘制要求分镜头剧本(story board)绘制要求:(1)充分体现导演得创作意图,创作思想,与创作风格。
(2)分镜头运用必须流畅自然。
(3)画面形象须简捷易懂。
(分镜头得目得就是要把导演得基本意图与故事以及形象大概说清楚。
不需要太多得细节。
细节太多反而会影响到总体得认识。
(4)分镜头间得连接须明确。
(一般不表明分镜头得连接,只有分镜头序号变化得,其连接都为切换,如需溶入溶出。
分镜头剧本上都要标识清楚。
)(5)对话,音效等标识需明确。
(对话与音效必须明确标识,而且应该标识在恰当得分镜头画面得下面。
)三、何为电影艺术得语言?电影就是视听结合得艺术,即影像与声音结合得艺术。
当然,“视”与“听”二者在电影中得地位就是不相等得。
应该明确指出:电影“视”第一,“听”第二。
或者说,电影就是以“视”为主,“听”为辅得艺术形式。
电影艺术得语言主要包括那些内容?“影像、声音、剪辑”。
影像、声音、剪辑三者之间得关系:电影就是视、听结合得艺术,它首先就是“视”,即“影像”,然后就是“听”,即“声音”,而这些“视”、“听”(影像、声音),最后需要通过剪辑才能构成一部完整得电影。
影像:除了演员得表演、物体得造型之外,影像构成得主要元素有:构图、景别、角度、运动、照明、色彩。
声音:语言、音响、音乐。
剪辑:影像剪辑、声音剪辑。
影像剪辑就是剪辑中得主要内容。
影像剪辑主要包括:光学技巧转场剪辑、无技巧转场剪辑。
剪辑除了将影像、声音得素材组织成一部电影之外,剪辑还能创造出“1+1=3”得“蒙太奇效果”。
第十一章 新德国电影

第十一章新德国电影新德国电影运动是指从1962年“奥勃豪森宣言”开始,在联邦德国境内掀起的一次要求改变旧德国电影现状、创立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电影艺术运动。
这一运动前后延续了二十多年,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电影运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电影史中,声势最大影响也最深的有三个大流派,即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和新德国电影运动。
这三大电影流派从总体上看代表了战后再现美学的电影潮流对战前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传统的表现美学电影潮流的反叛。
他们从形式到内容都一改传统电影那种虚构生活,臆造理想,追求豪华,沉湎于蒙太奇魔法的拍片方式,以现实世界的外部真实和内心真实作为电影取材的基本依据,追求快捷、简便、纪实的拍片方式,探索电影剪辑方法的真实效果,完善以长镜头为核心的电影再现美学在表现人生、反映社会心理中的巨大作用。
这三大流派在40年代末、50年代末和60年代相继在西方影坛掀起电影再现美学的高潮。
然而,由于这三大流派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年代,所以他们各自形成自己的特点。
从这些特点也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影再现美学的发展过程。
一、战后三大电影运动的特点首先是电影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层面和方式的不同。
电影再现美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真”而不是“美”,但是各个时代对于真实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
新现实主义时期电影反映的是外部社会的真实,创作都为了打破战后意大利社会充满了谎言的政治气氛,把镜头直接对准了贫困潦倒的社会大众,把千疮百孔、民不聊生的现实世界直接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以激起人民奋发自强的信心。
法国新浪潮兴起于欧洲经济起飞的后期。
这时以经济贫困为中心的外部世界已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于是电影把镜头伸入人们的内心世界,把富豪子弟无聊、厌倦、纵欲、自私的心理状态和中产阶级空虚、孤独、绝望、变态的精神境界揭示得一览无余,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
但这两大流派都有各自的缺陷,前者过分注意外面社会的平面效果,忽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讨,后者只是专心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暴露而毫不理会引起这种内心反应的社会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繁荣期
(一)发展历程:
新德国电影运动是一场持续时间很长,而且经历多次潮涨潮落的电影运动,它不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那样是一次由盛而衰直至消亡的过程,他一直保持一种发展态势,但又多次掀起高潮,又多次陷入危机。
1、1962 《奥伯豪森宣言》似乎轰轰烈烈,表现出了年轻德国电影人敢破敢立的艺术革新精神,宣称“我们要创造新的德国电影”,并大张旗鼓声称“我们已经对新的德国电影有了具体的、精神上、形式上和经济上的设想。
”,但接下来三年无所作为,三年期间只拍摄了一部影片,且水平平平。
2、1966年,以克鲁格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导演的处女作在国际电影节多次获奖,出现了第一次创作高峰。
但又因为联邦德国政府一会修改电影资助法,要求申请者必须拿出一部所谓的“资历证明影片”才能申请资助拍摄新片,这几乎断送了这一电影运动,致使70年代初新德国电影运动又一次陷入空前危机,1970年,有19部影片无法找到买主,无人投资拍摄。
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70年代中期才基本结束。
4、繁荣期70年代中期,由于西德政府再次加强投资,同事美国大发行商和西德电视台的大力协助,新德国电影运动进入一个“繁荣期”,涌现出一大批“导演明星”和流光溢彩的电影佳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被称为新德国电影学派四杰的:法斯宾德赫尔措格、文德斯施隆多夫。
(二)创作:
这些导演从70年代开始连连在国外电影节上获得成功,
1、1974 在国内屡遭批评的法斯宾德凭借影片《恐惧吞噬灵魂》获得戛纳电影节评论奖,在巴黎还举行了“向法斯宾德致敬”的影展。
法是新德国电影成就最高的导演,被誉为“新德国电影奇才”“德国神童”“怪才”,他生于1946年,死于1982年,享年36岁,从其处女作《爱比死更冷酷》(1969年)到绝笔《水手奎莱尔》(1982年),短短13年间,他以罕见、旺盛的精力,设置了40余部影片,最高记录是一年拍摄7部影片,录制两部广播剧,常人无法想象他的工作效率和节奏。
2、赫尔措格《人人为自己,上帝反众人》虽然在国内无人问津,但该片在75年戛纳电影节获得国际影评人联合会特别奖,并风靡法国、意大利、瑞士、莫斯科等国家。
3、1975年,伦敦和纽约电影节上,新德国电影几乎囊括了所有奖项,更是让全球为之瞩目。
3、1979 法《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成为最轰动影片,这部影片不仅获西柏林最佳女演员金熊奖,最佳摄影技术银熊奖,还获得联邦德国政府颁发的银质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置景奖,终于结束新德国电影在国外获奖在国内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同时,在1979年一年间,新德国电影运动冒出37部影片,大有20年前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声势,但和新浪潮早期处女作的粗制滥造不同,新德国电影的影片普遍具有一定水准,一大批高质量的影片把新德国电影运动推向了一个繁荣而成熟的新阶段,从此,西德电影一改往日沉闷与落寞的形象,成为各个重要的国际电影节引人注目的生力军,西方影评界这样评论那时候的西德电影的:“今天,在世界各种规模的电影节上,只要有西德参加,新德国电影没有不获奖的。
”的确,翻开这一时期的电影节获奖名单,比比皆是西德电影人的名字。
新德国电影进入最佳状态。
4、1979 施隆多夫《铁皮鼓》又获戛纳金棕榈奖,并于次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更是将新德国电影运动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三)美学特征
第二代导演是属于平衡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一代导演,他们不满于“青年德国电影”导
演那样直接摹写现实的做法,而希望运用更丰富的艺术手段表达他们批判社会的变革社会的愿望,而希望运用更丰富的艺术手段表达他们批判社会变革社会的愿望,他们受新浪潮的影响更深,在艺术上更趋现代化,他们个人的作品在题材、结构风格、叙事的笔调及造型语言上个有建树,风格不同,但他们对时代历史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对电影形式的美学特征的发现与开拓,呈现出某种审美的同一性。
1、他们重新确认了电影的叙事功能,总是与历史、社会生活相交织,赋予叙事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克服了现代主义电影排斥叙事的纯粹主观性弱点。
如施隆多夫的《铁皮鼓》原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社会和成人世界,原本具有寓言性质影片充满了了怪诞、夸张变形的色彩,有着现代派电影的美学基础,但导演并未因此排斥叙事,将奥斯卡成长与社会、历史、生活相交织,一宏阔的历史视野发硬纳粹罪恶,展示第三帝国时期德国市民众生相。
这部影片以讽刺荒诞的基调,用视觉形象解释了1924-1945年的德国的阴暗面,展现在那段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中各色人物的腐朽堕落、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和逆来顺受的软弱性。
影片时间跨度很大,从24-45年,就像是一步德国近现代史。
以奥斯卡的成长经历为线索,让我们看到了德国市民的众生相。
母亲与表哥的不伦之恋,以及与父亲玛策拉特构成的畸形病态的关系。
母亲水性杨花,轻抚放荡,在婚后多次还要去和表哥幽会。
父亲见风使舵,原本是贝多芬的信徒,可在二战爆发后,却成了纳粹的走狗,在二战尾声,当苏联红军进驻但泽,搜捕纳粹党徒时,他又将纳粹徽章丢掉,以图掩盖自己纳粹身份,可被奥斯卡塞到他手里,无奈之下他只好吞到自己嘴里,被活活卡死了。
父亲在阿格内丝死后,又强奸女仆玛利亚,这一切都被奥斯卡看在眼里,而玛利亚又和奥斯卡相爱,于是一个婴儿就在这样畸形的关系中诞生了,成了奥斯卡的弟弟。
混乱的男女关系,乱伦的恋情,充斥了这部影片,让我们确实看到了德国小资产阶级的腐朽堕落、道德沦丧。
2、确认电影的大众媒体性质,注重叙事的外观观赏价值与历史内涵思辨价值的统一,从而克服了现代主义曲高和寡的艺术封闭性,探索出了一条使理性与形象互相渗透融汇、使电影的审美价值与大众观赏性趋于和谐道路。
施隆多夫认为电影是大众化的媒介,就像20世纪初期的五分钱歌剧那样,他拍的是标准的德国片,而且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追求娱乐性和通俗性。
如《铁皮鼓》中,奥斯卡诞生时,导演便采用了特技镜头,只见胎儿在羊水中浮游,但眼睛却在直视摄影机了,好想要急于来到这个世界似的,但降生后,护士将其双脚提起,浴室他所看到的世界一切马上都颠倒了,两个父亲进门看他,也是倒立的,这就意味着未来的生活未来的世界都是黑白颠倒、混乱无序的。
在奥斯卡三岁生日时,他看到那些客人打情骂俏,他也看到他的母亲和舅舅竟然在打牌时用脚来挑逗对方,在他目睹了成人世界的丑陋和龌龊后,他以拒绝成长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丑陋虚伪成人世界的抗议。
他总在不停的敲击铁皮鼓,每当他遭到成人的进攻和威胁时,每当他目睹到人间丑恶时,他便以敲击铁皮鼓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抗议和不满。
导演以主人公奥斯卡拒绝生长和尖叫抗议,来表达对虚伪丑陋道德论撒更的成人世界的抗议,以敲击铁皮鼓来破坏纳粹游行集会的鼓点节奏,从而使原本煞有介事的游行变成一片人们载歌载舞的欢乐海洋,来表达对纳粹暴行的控诉,而影片最后,当他父亲死后,他决定开始重新生长,以此更能体现出他对旧有世界的摒弃和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
影片主旨意蕴深厚,故事性、形象性与理性融为一体,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具有很高的思辨价值。
也正因为如此,新德国电影不仅在艺术价值上的以确认,在商业上也取得很大成功,改变了早期德国电影国家上得奖,国内不卖座的局面,这种改变对于保持系德国电影运动发
展势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们能摆脱新浪潮和左岸派电影的命运,得以持续发展下去,历时20年而不衰,美国著名导演科波拉在回顾70年代世界电影发展的情况时曾说:“过去的10年是属于新德国电影的,联邦德国是惟一有作为的国家。
”
第四节美国新好莱坞电影
有人说,对于美国公民来说,没有文学戏剧是一种精神上的损失,而没有电影则是一场灾难。
好莱坞一直是美国的早梦工厂,他所营造的一个个神奇瑰丽的梦境,让全世界人们心驰神往,他是美国电影的晴雨表,他反映着美国的梦想与愿望,也显示着美国文化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多少年来,美国电影独步世界影坛的局面一直没有动摇过,然而二战的硝烟使好莱坞失去了昔日的荣光,战后各民族电影的蓬勃兴起,各电影流派纷呈跌出,美国电影雄霸世界影坛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了。
从电影行业本身来说,60年代的好莱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