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电影文化专题(三) 新德国电影运动及当代发展44页PPT
新德国电影运动

《罪与罚》:凡是人人有责,如果人人知 道这点,人间便是天堂了。 2、有意忽略事件背景交待,开头给人一种 突如其来的感觉,以“空白结尾”取代传 统的大团圆结尾方式,将故事结局、问题 答案留给观众去思考、补充和判断。 3、通过运用纪实性手法来加强影片真实性。 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
大多描绘德国历史与现状,表达创作者亲自目睹 或经历过的事,从主观角度给予自传式表现,作 品有怀疑和批判特征。 《告别昨天》 《阿妮塔G》揭示了社会各种人物尤其是高层人 物的专横冷漠虚伪的面目和心态 (二)艺术手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表现 出新的美学追求。 1、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电影那种情节单一、 平铺直叙、一贯到底、头尾相接的封闭式戏剧型 结构,带之以新叙事方式。无持续发展的情节线 索,而是将故事通过若干片断加以展现,片断之 间缺少紧密相关的因果关系,时空跳跃也很大, 经常插入字幕、警句或评语加以衔接。
《铁皮鼓》 但泽 阿格内丝 、玛策拉特 、 梅龙斯基、奥斯卡、马尔 库斯、玛丽娅、雷古娜
影片以讽刺荒诞的基调,用视觉形象呈现了 1924-1945年的德国的阴暗面,展现在那段特定 的历史条件下,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中各色人物 的腐朽堕落、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和逆来顺受的 软弱性。 2、确认电影的大众媒体性质,注重叙事的外观 观赏价值与历史内涵思辨价值的统一,从而克服 了现代主义曲高和寡的艺术封闭性,探索出了一 条使理性与形象互相渗透融汇、使电影的审美价 值与大众观赏性趋于和谐道路。 过去的 10年是属于新德国电影的,联邦德国是 惟一有作为的国家。 ——科波拉
三、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繁荣期 (一)发展历程: 1、1962 《奥伯豪森宣言》 后三年无所作 为 2、1966 第一创作高峰 3、70年代初 危机 修改电影资助法 “资 历证明影片” 1970年,19部影片 4、繁荣期
欧洲电影文化专题(三) 新德国电影运动及当代发展46页PPT

欧洲电影文化专题(三) 新德国电影运 动及当代发展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德国电影鉴赏

11
第二节:新德国电影运动
一、 新德国电影的美学风格
2.美学风格
新德国电影以 4 位著名导演为中坚力量,他们是法斯宾 德、施隆多夫、赫尔措格和文德斯,他们的创作风格 代表着新德国电影的美学风格。
12
第二节:新德国电影运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 新德国电影的美学风格
2.美学风格
其一:重新确认电影的叙事与历史、社会生活的关系,赋 予叙事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从而克服了现实主义排斥 叙事的弊端; 其二:重新确认电影的大众性,注重影片的观赏价值和思 辨价值的统一,从而克服了现代主义曲高和寡的艺术 封闭性; 其三: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选材上从现实生活出发, 从客观真实出发,以描写普通人日常生活为主; 其四:其电影创作存在着纪实化、哲理化、心理化的倾向。
一、 新德国电影的美学风格
1.发展历程
1962年的《奥伯豪森宣言》发表之后,1965年,在克鲁 格等人的努力下,德国政府开始资助德国电影发展, 在联邦内政部电影质量促进会的支持下,成立了“青 年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并设立了专门的“青年电 影基金”,资助德国青年导演的电影创作。 从 1965 年 —1967 年,一批德国年轻导演拍摄完成了 20 多部电影,其中克鲁格的《向昨天告别》,沙莫尼的 《宅》,施隆多夫的《青年托尔勒斯》先后在威尼斯、 戛纳、伦敦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引起世界关注。
德国电影
第一节:德国电影发展概况
一、20世纪20—50年代的德国电影 二、20世纪60—80年代的德国电影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德国电影
第二节:新德国电影运动
一、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发展历程 二、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美学风格
1
第一节:德国电影发展概况
一、 20世纪20—50年代的德国电影 1896 年,德国人梅斯特尔开创了电影机械制造 业和制片业,为德国的电影工业打下了一定的 基础。 一战以后,德国胶片质量、光学和机械技术方 面都有极大的发展,使得战后德国建立起了欧 洲最大的电影工业。
新德国电影

新德国电影首先来介绍一下“新德国电影”。
新德国电影的前身是“青年德国电影”,“新德国电影”运动发轫于1962年2月28日的奥勃豪森电影节,即第八届西德短片节。
当时会上有26位政府资助的德国青年电影家联名发表《奥勃豪森宣言》,称“旧电影已经死亡,我们对新电影满怀信心。
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电影语言……我们要创造的电影应该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
这个宣言本身就是人类对话精神的体现,此后德国电影逐渐摆脱传统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走向世界,成为当时欧洲电影与世界电影对话的新的一极。
《奥博豪森宣言》标志着西德电影的转折点。
此后,1971年,“作者们的电影发行组织”成立,吸引了大批青年电影工作者的加入,随后出现了新德国电影。
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人物有施隆多夫、赫尔措格、法斯宾德、文德斯。
他们代表了战后出生的一代,其作品深刻的反映了德国年轻一代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
在历史的夹缝中,他们承受着比任何一代青年人都要沉重的历史与现实的责任。
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新德国电影的四大导演。
70年代中期,新德国电影进入创作高潮,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是威尔格·赫尔措格、福尔科·施隆多夫、赖纳·威尔纳·法斯宾德和威姆·文德斯。
1967年,赫尔措格在希腊拍摄了《生活的标志》一部短片之后,又在萨哈拉拍摄了《法塔·莫尔加纳》(1968年);拍摄了《侏儒也是从小长大》(1968年);1973年,他到了秘鲁和巴西,拍摄了《阿吉尔——上帝的愤怒》,影片采用传说中纪实手法,描写了1590年到黄金国探险的僧侣阿吉尔的故事。
表达了某种社会秩序的瓦解和狂想在现实面前的失败。
这是一部“妄想和放纵的叙事诗”。
1976年,他执导的影片《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记叙了上个世纪一个遭受社会偏见的弃儿卡斯伯·豪译尔的故事,他心理愚钝和反常。
这部半记录、半自传体的影片揭露了特权和教会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的虚伪和利己主义。
德国新电影

克鲁格——头部 施隆多夫——四肢 文德斯——眼睛 赫尔措格——意志 法斯宾德——心脏
德国新电影运动四主将之法斯宾德
• 莱纳·维纳·法斯宾德是身兼导演、编剧、演员、制片、剧场 经理、编曲、设计、剪辑和摄影的全才。 • 法斯宾德参加编剧的电影有39部,其中37部为自编自导。 • 他的处女作《爱比死更冷》(1969)创造了一种新的叙事 风格,在同年的柏林电影节上大获好评,他也一举成为 “新德国电影的旗手”。
第十二讲 欧洲现代电影
• (2)结构:以一种戏剧化的情节作为总体结构,有一个带有 “悬念的开端”,一个不断给人“惊奇”的发展过程,以及一 个从审美角度带给人的极大“满足”的结局。 • (3)主题:人的失落和异化——在纳粹历史浩劫及其所造成的 社会环境、现实关系内、人是多么可怕地走向沉沦并可悲地完 成自我异化。
克鲁格的其它主要作品还有:
《布拉克布思夫人上了银幕》(1967) 《束手无策的马戏团演员》(1968,威尼斯金狮奖) 《巨大的障碍》(1970) 《威利· 托布勒和第六舰队的覆灭》(1971) 《一个女奴的临时工作》(1974) 《陷入危险和绝境时,中间道路带来死亡》( 1975,与赖茨 合导) 《强大的费迪南》 (1976) 《今夜我非常胆怯地悄悄参加了恼人的战斗》(1977)
埃德加· 赖茨曾参与过克鲁格某些影片的拍摄工作(与托马斯· 毛 赫共同担任《向昨天告别》的摄影)。 1967年完成了他的处女长片《进餐》,该片在“德国青年电影” 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进餐》里,赖茨展示了 一种类似克鲁格(和戈达尔)用片段和小标题来叙事的风格,但整 体却保持了直线性剧情。偶尔插进的旁白赋予了影片一种个人 的特征。 他的其它主要作品:《垃圾桶孩子的故事》 (1970,与乌拉· 斯特克尔合导)、 《金发姑娘》 (1971,与斯特克尔合导)、 《零点》 (1977)
第十一章 新德国电影

第十一章新德国电影新德国电影运动是指从1962年“奥勃豪森宣言”开始,在联邦德国境内掀起的一次要求改变旧德国电影现状、创立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电影艺术运动。
这一运动前后延续了二十多年,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电影运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电影史中,声势最大影响也最深的有三个大流派,即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和新德国电影运动。
这三大电影流派从总体上看代表了战后再现美学的电影潮流对战前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传统的表现美学电影潮流的反叛。
他们从形式到内容都一改传统电影那种虚构生活,臆造理想,追求豪华,沉湎于蒙太奇魔法的拍片方式,以现实世界的外部真实和内心真实作为电影取材的基本依据,追求快捷、简便、纪实的拍片方式,探索电影剪辑方法的真实效果,完善以长镜头为核心的电影再现美学在表现人生、反映社会心理中的巨大作用。
这三大流派在40年代末、50年代末和60年代相继在西方影坛掀起电影再现美学的高潮。
然而,由于这三大流派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年代,所以他们各自形成自己的特点。
从这些特点也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影再现美学的发展过程。
一、战后三大电影运动的特点首先是电影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层面和方式的不同。
电影再现美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真”而不是“美”,但是各个时代对于真实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
新现实主义时期电影反映的是外部社会的真实,创作都为了打破战后意大利社会充满了谎言的政治气氛,把镜头直接对准了贫困潦倒的社会大众,把千疮百孔、民不聊生的现实世界直接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以激起人民奋发自强的信心。
法国新浪潮兴起于欧洲经济起飞的后期。
这时以经济贫困为中心的外部世界已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于是电影把镜头伸入人们的内心世界,把富豪子弟无聊、厌倦、纵欲、自私的心理状态和中产阶级空虚、孤独、绝望、变态的精神境界揭示得一览无余,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
但这两大流派都有各自的缺陷,前者过分注意外面社会的平面效果,忽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讨,后者只是专心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暴露而毫不理会引起这种内心反应的社会因素。
先锋派电影运动ppt课件

达达主义 的代表画 个倒置 过来, 放在展 厅里的 小便池。
27
❖表现在电影中追求的是: 没有主题,没有情节,而是
稀奇古怪,或者奇异怪诞的 视觉效果。
28
达达主义的作品:
曼·雷伊的《回到理性》 (1923)
制作者将钉子、钮扣、照片和 带子放在胶片上进行感光,创造出 画面上一堆杂乱物品的轮廓。
(4)三面银幕放映。 17
3、印象派电影的主要特征:
(1)题材上选择适合描写人物心 理活动的故事情节。
(2)表现上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 心理和精神的对应。
(3) 影片多表现个人的感情纠 葛,很少关心重大社会问题。
(4)关注画面本身,通过主观摄 影来强调场景的主观性。
18
4、在摄影技巧上的突破:
印象主义学派在摄影技巧上 的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主观摄 影、移动摄影和特技摄影三个方 面。
它象征着20年代末青年知识分子对 于社会现实所具有的矛盾情绪和反抗精 神。
40
乔治·萨杜尔对该片的评 价:“这种无力的愤怒的呼 声所表现的真实情感,使这 部影片具有一种人间悲剧的 气氛” 。
41
四、先锋派电影的特点:
1、内容荒诞、主观色彩浓厚。 2 、只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追求 具有刺激性的反常效果,忽视了从内 容上进行探索。从根本上脱离了大众。
3、描写梦幻的世界,即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 动的非理性的世界。
4、平等表现物和人。认为“物和人一样有
趣”。
4
先锋派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一,美国电影的强大竞 争力使欧洲电影商业化倾向日
益严重,在艺术上停滞不前。
第二,19世纪末在欧洲兴 起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日趋流 行,侵入电影。
5
新德国电影解析

新德国电影产生背景“新德国电影”运动发轫于1962年春天的奥勃豪森电影节。
当时有26位德国青年电影家联名发表《奥勃豪森宣言》,称“旧电影已经死亡,我们对新电影满怀信心。
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电影语言……我们要创造的电影应该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
这个宣言本身就是人类对话精神的体现,此后德国电影逐渐摆脱传统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走向世界,成为当时欧洲电影与世界电影对话的新的一极。
这些宣言标志着西德电影的转折点。
代表导演与代表作品威尔格·赫尔佐格(又名:W.H·斯蒂佩蒂奇)如果说艺术家是一个“离群索居者”的话,新德国电影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人物是赫尔措格,正像他影片中那些“孤家寡人”的主人公一样,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位孤独的艺术家。
赫尔措格说: “就因为我是独自一人,而且还将独自工作下去,所以很难将我的影片归人这里的某个流派”。
1967年,他在希腊拍摄了《生活的标志》一部短片之后,又在撒哈拉拍摄了《法塔·莫尔加纳》1973年,他到了秘鲁和巴西,拍摄了《阿吉尔——上帝的愤怒》,影片采用传说中纪实手法,这是一部“妄想和放纵的叙事诗”。
1976年,他执导的影片《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记叙了上个世纪一个遭受社会偏见的弃儿卡斯伯·豪伊尔的故事。
8毫米胶片拍摄的主人公梦境很有特色,成为赫尔佐格“最有力量和风格最统一的影片”,荣获了戛纳国际电影节奖。
1982年,赫尔佐格导演了《陆上行舟》,赫尔佐格说到:“我的影片是由于某种强烈的迷恋产生的……”,这部影片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孤独、疯狂和异域疆土的自然风光成为赫尔佐格影片的一贯的主题。
在赫尔勃格的影片中,他热衷于刻画那种边缘与孤独的人物,探讨人物“疯狂的迷恋”的心智,在这一点上他与法国“左岸派”电影有近似之处。
他的影片极富浪漫色彩,有强烈的造型意识和动人的古典音乐。
但也有放而不收,晦涩难懂,缺乏张力之嫌。
福尔曼·施隆多夫早年在巴黎攻读政治学,然后进入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