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合集下载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始末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始末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一次实验电影运动,通常认为发端于1910年代,1920年代进入高峰时期,以法国和德国为中心,波及意大利、英国、匈牙利等国家,这个时期的苏联电影学派也被认为是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的一个重要学派。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先锋派(1920—1925)以法国印象主义电影为代表,贯穿先锋派电影运动始终;第二先锋派(1921—1926)以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为代表;第三先锋派(1927—1930)是一个纪录电影学派,影响波及欧洲许多国家。

1920年代末,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再次来袭,以及德国纳粹上台后大肆驱逐德国先锋电影运动代表人物,加上有声电影出现,欧洲先锋派电影逐渐走向终结。

先锋派电影运动,是指1920年代出现在欧洲的第一次实验电影运动,通常认为发端于1910年代末,1920年代进入高峰时期,以法国和德国为中心,波及意大利、英国、匈牙利等其他欧洲国家。

另外,以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也被认为是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学派。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先锋派以法国印象主义电影为代表,从1917年到1929年贯穿先锋派电影运动始终;第二先锋派以法国超现实主义和德国表现主义为代表;第三先锋派是指阿贝尔托·卡瓦尔康蒂创立的纪录电影流派,他于1926年制作完成的影片《只有几小时》标志着这个流派的正式诞生,后被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称为“第三先锋派”(01)。

虽然三个先锋派的影片特点不尽相同,但是作为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都有一个明显的相似点,即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不以讲述故事为宗旨,并且由于当时有声电影还没有发明,因而主要探索无声影片的纯视觉表现力和美学特征。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同时孕育了一些电影理论家和创作者。

这场实验电影运动,是继美国格里菲斯打破以往一个镜头表现一个场景、开始在电影时空和节奏以及叙事形式方面有所革新之后,西方电影艺术家对电影视觉表现手段的又一次实验和探索,从而使1920年代电影艺术创作的中心从美国回到了欧洲。

世界电影流派

世界电影流派

二、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917年、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917年 ---1928 1928年 ---1928年)
• 指从1917-1928年期间,欧洲出现的众多的电影 流派和学派,这些学派和流派最终汇集成一个空 前的电影运动,即先锋派电影运动。 • 法国和德国 • 先锋派电影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是纯 不以盈利为目的、 不以盈利为目的 不叙说故事, 视觉影片。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 视觉影片。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 多为短片。 多为短片。其目的是对电影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 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
四、纪录电影学派
纪录电影先驱 弗拉哈迪 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 创 作过程
约翰·格里尔逊 英国纪录电影学派
受苏联电影,尤其是维尔托夫的 “电影眼睛”理论的影响,借鉴了 法国先锋派以及荷兰的尤里斯·伊文 思的经验,尤其是吸收了美国导演 弗拉哈迪的经验。领导形成英国纪 录学派。 代表作《飘往渔船》
新现实主义的继承:脱离现实主义
• 费里尼:追求浪漫主义《道路》《卡比利 亚之夜》《八部半》最具个性化的作品。 剪辑空间跳跃。 • 安东尼奥尼:模糊现实,强调主人公的主 观感知。《奇遇》《放大》《红色沙漠》 有非现实超现实的色彩。自然色彩随心理 的变化。
世界三次电影运动
第一次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1917年---1928年) 第二次先锋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 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
个阶段。 (1)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可分为 个阶段。 )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 第三阶段: • 1929年后,法国电影的“先锋派”运动也 转入纪录电影。这种纪录电影很快就分为 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嘲讽社会现象为主,如 法国导演J.维果的《尼斯景像》(1929~ 《尼斯景像》 1930)主要是以怪诞的画面和奇特的剪辑, 借实录的尼斯景像,嘲讽市内上流社会的 生活丑态;

第3讲 欧洲先锋电影运动

第3讲  欧洲先锋电影运动
这是一个纯形式主义的学派,他们 不仅使用布景,还采用夸张的演技, 并将一些特技摄影运用到作品中去。
“奇异演员养成所” 培养了大量 的创作人才。
爱森斯坦(Eisentein)的理论与创作
爱森斯坦在理论与创作两方面都是电影史 上的里程碑式人物。
爱森斯坦将蒙太奇理论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他认为:蒙太奇不仅是一种电影技术手段, 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理性蒙太奇的实质 在于通过不同画面的撞击产生思想。
第3讲章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1917-1928近10年时间,欧洲电影探索 中的众多流派和学派汇集成一场电影美学 运动。这一运动不以讲述故事和商业谋利 为目的,而主要是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 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实验和探索。
先锋派电影崛起的原因:
A 来自美国的垄断(叙事电影占领市场) 激发欧洲电影人的竞争意识(民族电影的 觉醒)。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性的基础和银幕表现力的 集中体现。
“奇异演员养成所”
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认为:文 学、戏剧、音乐和绘画等都是资产 阶级的艺术,只有电影才是无产阶 级的艺术。
“奇异演员养成所” 提倡建立一 种“奇异化”的电影观念,即在作 品的拍摄中竭力地获得一些惊人的 视觉效果,使用一些正常视线所捕 捉不到的仰拍、俯拍等视觉角度, 以及蒙太奇的奇突变化的组接。
(1952)
普多夫金(Pudovkin)的理论特征
剧本:“没有一种艺术的创作过程能够分 割为彼此无关的各个阶段” 。“整个电影 剧本分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分成若干段 落,每个段落又分成若干场面,最后,每 个场面则由一系列从不同角度拍摄的镜头 构成” 严格地按照故事情节加以思考和组 织叙事结构。
Theory of Prose by Viktor Shklovsky

第3讲 欧洲先锋电影运动

第3讲  欧洲先锋电影运动
Theory of Prose by Viktor Shklovsky
形式主义理论的美学命题
构成艺术作品的材料是什么?
材料如何转化成艺术的有机因素?
什么使普通材料变成具有感染力的 审美对象?
作品的艺术性是怎样建构的?
他们认为诗学的目的是寻找使语言 材料成为艺术作品的原因。就文学 研究而言,使语言成为艺术品的东 西,就是词与词的序列,词的意义 及其内外形式。
杂耍蒙太奇
在电影中通过画面内部的造型安 排,使观众将一定的视觉形象变 成一种理性的认识 。镜头在此成 为某种符号或象形文字,而当它 们组合起来时便产生某种概念, 从而代替艺术形象。爱森斯坦主 张,电影艺术的目的不在于形象 地表现现实,而在于表现概念。
理性蒙太奇
Sergei Eisentein的经典影片 《战舰波将金号》
“库里肖夫效应”
银幕地理学: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拍摄的 镜头接在一起,造成实际并不存在的银幕时 间和银幕空间。
组合新情绪:造成观众情绪反应的,并不是 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的并列,影 片的结构的基础源于镜头的组合。
镜头之间的合理组接能够产生新的意义。库 里肖夫实验为在电影中使用非专业演员提供 了理论基础。演员可以作为原材料使用,就 像其他拍摄对象与别的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 一样。情绪不是由演员的表演产生的,而是 由镜头的并列带来的联想所产生的。总之, 只要导演把合适的对象连接起来,观众就能 得出这种动情的含义。
爱森斯坦认为剪辑是有机和辨证的。剪辑应该在一 个镜头达到“爆裂”点(紧张程度达到极点)时才 进行,应该象内燃机的迸发一样具有强有力的节奏 感。
爱森斯坦认为一组镜头中的每个镜头应当是不完全 的,只应起部分作用而不是起全部作用,两个镜头 (正题和反题)的冲突产生全新的思想(合题)。

欧洲的先锋派电影运动

欧洲的先锋派电影运动
先锋派电影在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 意识活动,使内心世界“视觉化”方面所 作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丰富和扩大了电 影的表现力和范围。
第三节 德国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 倾向的美学追求
电影词条解释:表现主义电影 是从1919年至1924年出现在德国的 一个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 主义风格运用于影片创作的电影流 派。它的艺术目的是力图通过不自 然的形式和极度失真变形的世界形 象来强烈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恐惧 和焦虑,爱和憎的情绪。
《车轮》在表现手法上:
(1)用加速蒙太奇的手法,表现火车车轮风 驰电掣的运动。特别是表现飞快的车轮迫近悬崖, 造成翻车的事故的场面。
( 2)交叉剪辑:影片中风景、人的面孔、机 车制动杆、水蒸气等交替出现,节奏越来越快, 观众的神经愈来愈紧张,画面产生了令人惊心动 魄的视觉效果。
(3)运用主观镜头,以探测西西福的内心世 界。
代表作是 雷内·克莱 尔的
《幕间休息》 (1924)
影片特点:摒弃了情节和叙事的 逻辑性,采用了散漫无序的结构, 更多表现的是达达主义艺术家的梦 境。后被称作是“荒唐的杰作”。
在《幕间休息》中,现实时空 被克莱尔有意识地剪乱,并以一种 违反逻辑的形式出现。目的是创造 出奇异的视觉效果,引起观众的哄 堂大笑。
第一节 法国印象派电影
印象派电影: 德吕克极其友人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
主张电影要根据人们最初的印象去真实的反 映生活,反对形式主义。
在美学上,印象派电影接受了英国(布莱 顿学派)及瑞典电影(反映现实生活)写实 风格的影响,强调要真实反映普通人的生活 和命运,提倡朴素真切的风格。
1、 印象派电影的形成
2、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力求达到“电影诗” 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需 要的只是“纯粹的运动”、“纯粹的节奏”、 “纯粹的情绪”。

电影元素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

电影元素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

电影元素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第一节欧洲先锋电影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思想和文化领域普遍呈现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表现主义和存在主义等现代主义思潮高涨。

在艺术领域,传统的艺术观念受到冲击,一种重在表现主观、内心体验的纯艺术观兴起。

电影从现代主义艺术理想中获得启示,20年代在欧洲各国出现了以诗电影为目标的纯电影探索运动――先锋派电影运动,法国印象派电影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被视为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前奏和先导。

一、法国印象派电影印象派电影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初,核心人物是路易·德吕克,他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运动,创办《电影》杂志,提出“上镜头性”的电影艺术观念,在他的身旁聚集了谢尔曼·杜拉克,阿倍尔·冈斯等一批有才气的电影人,形成了著名的“印象派”电影流派。

印象派借鉴了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绘画的启示,认为电影艺术就是以无声的动态造型艺术表现出的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所感受的视觉“印象”。

所以,印象派电影对形式的兴趣大于对题材和主题的关注,他们的影片不展现任何戏剧化的情节,而是侧重于光影、构图、视觉形象的创造,寻求视觉的诗意。

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表现主义电影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

表现主义电影主要借助表现性的灯光、布景和奇特的服装造型,在银幕上创造极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

表现主义电影与法国印象派一样深受绘画的影响,与印象派不同的是,印象派以摄影剪辑为基础,注重在自然中表现主观感受,在自然物象中寻找诗意。

表现主义则是以怪异的风格化布景、美工,场面调度和演员夸张的表演来表现。

1919年的《卡里加里博士》是德国表现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影片。

影片表现的是一个狂人的畸形视点中的世界,影片的光线、构图以及演员的服装、化妆和表演都极端风格化。

世界电影流派详解

世界电影流派详解

代表作品: 罗西利尼 : 新现实主义与战争关系《罗马不设防的城 市》《游击队》《德意志零年》《欧洲51 年》《意大利万岁》
维斯康蒂: 以《沉沦》获得新现实主义之父的称号。 《大地在波动》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 但后来《受难的人们》《威尼斯之死》则 完全追求唯美主义了。
德.西卡: 与柴伐蒂尼的合作(杰出的剧作家)《偷 自行车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现实主义作品。 《孩子们注视着我们》《擦鞋童》 使用非 正式演员的自由风格。
三、前苏联蒙太奇学派
库里肖夫 实验工作室 理论: 库列肖夫效应;电 影模特儿 电影眼睛派 拍摄 即景反对剧本、演 员、摄影棚 蒙太奇理论 、杂 耍蒙太奇 理性蒙太奇 蒙太奇叙事 剧作理论 《西方先生在俄罗 斯的奇遇 》 《带摄影机的人 》
维尔托夫
爱森斯坦
《战舰波将金号》
普多夫金
《母亲》
三、前苏联蒙太奇学派
(1)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 第一阶段:印象主义电影。 以立体派画家F.莱谢尔和R.克莱 尔等人的电影实验作品为代表,他们当时 也把运动视为电影的本性,但与德国“先锋 派”影片不同之处是,他们并不把手绘的图 形的变化作为表现内容,而是把日常生活 中的物品或景像结合起来表现。这些影片 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主题。
德.桑迪斯: 《罗马十一时》将新现实主义推向另一个高 峰。使用摄影棚和正式演员与非正式演员 混用,与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部分相同。
新现实主义的继承:脱离现实主义
• 费里尼:追求浪漫主义《道路》《卡比利 亚之夜》《八部半》最具个性化的作品。 剪辑空间跳跃。
• 安东尼奥尼:模糊现实,强调主人公的主 观感知。《奇遇》《放大》《红色沙漠》 有非现实超现实的色彩。自然色彩随心理 的变化。

第四部分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第四部分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思想: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心灵
的焦虑,恐惧,与对现实的逃避。作为战 败国的德国,除了要面对战后普遍存在的 饥饿、贫困、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危机 外,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烦死战争 的结果,在民众中普遍形成了对权威的憎 恶、对信仰的怀疑,对现实的愤怒,和对 未来的茫然。
题材:表现主义电影艺术家们往往从那个被扭曲的、 阴暗的世界中去寻找素材,在那似乎与现实隔绝 的、封闭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 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 然而,这恰恰映现了战败后的德意志民族的 社会心理状态。而以象征表现内心现实,以主观 化反证社会现实,正是表现主义电影以美学化、 风格化的形式,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的实际的 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第五部分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综述
是指在1917年到1928年之间的十年间,在对
电影美学的探索中,出现的一个极为复杂 的电影文化现象.由众多的电影流派和学派, 汇集成了一个空前的电影美学运动.
它们不以叙述故事和商业赢利为目的,主要
是对默片纯视觉形式进行的美学形态和表 现功能的风格性的实验和探索的影片.
2、追求对自然物象的诗意描述,以实现与人物心理和精神 的对应 强调依据自然景物的瞬息变化的客观现实,所给予艺术 家的视觉印象和主观感受。 因此,影片中的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以及影片的情绪和 氛围,始终与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织在一起。以 多含义的事象形式传达出人物不同情绪气氛和潜在的思想 活动。
丰富的外化表现,大量具
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作为 表现主义的作品,成功的 批判了当时那个混乱且失 控的德国社会。
主要作品
罗伯特· 维内《卡里加
里博士》(1920年) 以剧中人物弗朗西斯 的叙述,揭示了卡里 加里博士的邪恶和他 对社会所施加的暴力 和恐怖,创造出那个 纯属于精神病患者的 幻想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先锋派电影的贡献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赵红玲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一、先锋派电影的主要流派 。 二、先锋派电影兴起的背景。 三、先锋派电影的美学特征。 四、先锋派电影兴起的意义 。
一、先锋派电影的主Leabharlann 流派
1、印象主义。 2、德国表现主义。 3、抽象主义。 4、达达主义。 5 、超现实主义。 6、电影眼睛派。
1、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 狄吕克团 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 冈斯、哲敏· 杜拉克等一 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就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 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 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 没有得到制片商们的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 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 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 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象派电影大都被认 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 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 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四、先锋派电影兴起的意义
第五:先锋派电影后期的社会讽刺短片,是先 锋派电影影响中最积极的一面。这类影片最早 是通过一些荒诞可笑镜头去嘲讽一些社会现象, 以后,一些纪录片电影工作者便根据这一特点, 把纪录片以"直接纪事"发展到"社会讽刺"或"社 会批判",从而大大提高了纪录片的思想性。伊 文思的影片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桥》和《对 运动的研究》,最初都是从运动的观点去发掘 电影的表现力的,但是到三十年代,他的《波 里那杰》、《新的土地》已是鲜明的通过直接 纪事的镜头和有意识的镜头联接相结合,而产 生了巨大的社会性和政治性,有力的提高了影 片思想性。
第四:用影片来表现人的潜意识活动。 先锋派电影中的超现实主义影片为这种 潜意识活动的银幕表现提供了最早的范 例,例如《贝壳与僧侣》、《一条安达 鲁狗》中的场景变化和镜头联系,是不 难在七、八十年代的所谓现代派影片中 找到痕迹的。在法国或欧洲其他国家, 影评家们在谈到许多表现梦境、幻觉的 影片或场景时,常会情不自禁的提到超 现实主义的影片。
5、电影眼睛派
以维尔托夫为首的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小组。成立于 1919年底,成员考夫曼、贝黎亚科夫、列姆别尔格、科 巴林等。维尔托夫在1922~1923年曾多次撰文阐明电 影眼睛派的观点。他们否定故事影片,而推崇新闻片, 认为电影的作用在于如实地纪录现实。他们研究了用 电影摄影机观察生活的多种方式方法(电影眼睛一词 即由此而来),认为电影眼睛比人的眼睛更为完善。 他们在新闻纪录电影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拍摄角度、 快摄和慢摄、移动摄影等方法。该派所倡导的重要手 法之一是所谓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或者叫抓拍, 即把摄影机隐蔽起来进行拍摄。作品有:前进吧!苏 维埃》(1926)、《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 等。
补充:重要的电影理论家及其重要作品 1、意大利人卡努杜的《第七艺术宣言》。
2、鲁道夫· 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
1、印象主义的美学特征
首先:注重画面的视觉效果,深入表 现人的心理变化的过程中,强化对自然 的诗意的描述。
其次:注重对画面表现形式的多方面 探索,多种镜头语言的综合尝试。 思考题:以“上课”为主题拍摄一部具 有印象主义美学特征的影片。
2、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原为 艺术史与批评学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 为艺术的首要目的,而是以线条、形体和色彩 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标。表现 主义电影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 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 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卡里加利博 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用这种手法而闻名。
四、先锋派电影兴起的意义
首先:先锋派电影的探索,使电影合作者们懂 得了电影的运动,可以通过人为的技巧(如剪接、 镜头的适当排列等),产生一种和谐的,形如交 响乐式的感觉。这种技巧直到目前仍被一些电 影创作者们,尤其是在纪录片和动画片的摄制 者所采用。例如加拿大麦克拉伦的手绘动画片, 美国著名动画片导演华尔特· 狄斯特在他的部分 动画片中,都使用这种技巧。
四、先锋派电影兴起的意义
其次:先锋派电影的探索使电影创作者们懂得 了通过剪接技巧使影片的运动产生一种节奏感。 这种节奏感可以像音乐的节奏感,给人以一种 美感。第一方面,也可以根据这一原理,使同 时出现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普通物体,通过一定 的镜头连接产生一种造型动态美。这种美不同 于人脸或体形的美,而是一种不规则的美。当 然,这种技巧方法主要适用于纪录片,而不同 故事片的创作领域。
三、先锋派电影的美学特征
1、反叙事:先锋派电影将心理内容作为主要 的表现对象,表现主义尽管将具象作为画面表 征,但他们认为具象的事物只是内心情绪的折 射。 2、非理性: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人类在 精神领域的最重要的发现就是非理性因素的被 重视和提升。 3、抽象性:先锋派电影以人的感情和视觉感 受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决定了它的抽象性, 同时,它的一个额外成果就是为蒙太奇技术的 发展提供了最无拘束的试验场。
4、超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
首先:暴力与死亡。 其次:性和色情。 再次;迷乱的情绪表达。 最后:对局部细节的疯狂迷恋。
二、先锋派电影兴起的背景
1、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起:存在主义开始在欧 洲盛行,资本主义社会体系面临全面的价值重 估,人们对艺术的探求的渴望日记增加,哲学 的思辨和现代艺术的发展致使电影人开始了一 场异常有激情的电影革命。 都市化艺术的全新诠释:2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 直接推动了欧美国家工业的以高楼化为标志的 大都市的兴起,电与机器的出现和飞速的发展改 变了视听感受,也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美国商业电影的竞争。
2、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像特点
一、高度的舞台化,摈弃实景拍摄,全 部使用绘画布景和黑色背景。 二、非自然的、抽象的空间关系。 三、演员多是变形的、非常态的。 四、光线的明暗对比强烈,画面气氛阴 沉恐惧。
3、抽象主义。
抽象主义:抽象主义电影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抽象派 电影,该电影流派出现在法、德等欧洲国家,时期大 约是印象主义盛行的后期。 抽象主义电影是受现代艺术的影响出现的,这些现代 艺术主要是指当时绘画和诗歌领域盛行的一些诸如达 达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等。其中贡献最大的是 达达主义,因为抽象主义的灵感来源主要就是达达主 义。法国和德国是抽象主义的发源地,但二者却表现 出很大的区别,前者更注重浪漫,后者态度相对认真 一些。抽象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有影响力的主要有 《机器舞蹈》、《幕间节目》两部。
4、超现实主义电影流派
超现实主义电影流派: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 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 的种种状态。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可以 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而超现实主义 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 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 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著以语言、文字或其它 任何方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后来超现 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 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商业电影中超现实主 义并不是主要派别,只出现在个别导演的电影中,如 伍迪.艾伦。
四、先锋派电影兴起的意义
再次:变形镜头的运用。一些先锋派电影
工作者在他们的影片中,把普通的日常 的物体拍成变形或畸形,目的在于使观 众产生一种不同寻常的感觉。根据这一 原理,有许多故事片电影工作者便得以 表现人的错觉。幻觉成畸形的景象。这 种镜头直到目前还被某些影片的作者所 采用。
四、先锋派电影兴起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