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龙阳县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阅读专题检测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阅读专题检测含解析

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阅读专题检测A组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9分)骢马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注],为尽天山行路难。

[注] 长城窟: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子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貌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勉昂扬、热忱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6分)一、1.答案 B “骢马被主子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错。

颔联写马的灵敏、矫捷和雄风。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

“朝”“暮”,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表现空间的阔远;“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

2.答案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子对马的期望与信任。

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

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勉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雄伟志向。

解析“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子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

反之,也表明白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

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志向。

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路途上充溢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不甘孤独、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勉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雄伟志向。

方法技巧解答此类试题时,答题步骤为:①第一步,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

说明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详细意思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所用手法,如活用、拟人、比方、化动为静等。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20211110042704)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20211110042704)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尽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诗歌,达成下边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川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绚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孤独,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 此诗作于公元762 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 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闪避战乱走开长安,往荆州依赖刘表。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A.一二句描绘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的情况,从正面描绘出路上雾气浓厚,连续时间长。

B.三四句写出暖冬之景。

蚊虫飞舞,野凫少见行人,人离开才忽自觉,缄默顷刻,四散而去。

C.本诗既借景抒怀,又运用典故,寄望了深沉的感情。

D.写山中湿气浓厚,阴云层层,一如诗人心里的沉郁。

写蚊蚋集、凫鸭乱,以动衬静,那种静寂也是诗人心里的孤单的外化。

(2)请剖析最后四句中诗人表达出的感情。

【答案】( 1) A(2)孔父伤时,王粲去国,我这一世,流浪不定,不由感叹不已。

作者借此表达生不逢时的愁闷,飘零异乡的哀思,对国家命运的忧愁。

【分析】【剖析】( 1) A 项,“从正面描绘出”错误。

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衣裳沾雾而自湿,向来到中正午分,雾气才散尽。

“衣裳沾雾而自湿”是侧面描绘,应当是正面与侧面联合写出路上雾气浓厚,连续时间长。

应选A。

(2)最后四句的意思为突然就想到了孔子,想到了“吾道穷矣”的一声浩叹,忧时伤生之意顿生。

突然就想到了王粲,想到了“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的悲伤无奈。

而后就想到了“我”——这一世苦于飘泊,转徙江湖,不由发出一声惋惜。

已进老境的杜甫久病于飘泊,心中的悲苦一如江水漫漶。

但是,无穷江山,孤身一人,这种悲苦又能向谁倾倒呢?所以唯有一声长叹而已!连用两典,把个人不幸与家国情怀连在了一起,写出了飘零异乡的哀思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愁。

练习15: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4)-【教考融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

练习15: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4)-【教考融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

练习15: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4)(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龙门①杜甫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

气色②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③屡改,川水日悠哉。

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注释∶①龙门,即伊阙,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朗,在今洛阳市南。

作者家离此地较近,诗人作本诗时正值壮年。

②气色∶景色,景象。

③时∶四时。

17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夸张的手法,写驿路旁的树像是从洛阳城伸展出来,衬托了龙门的壮观。

B.颔联写龙门有着众多豪华气派、金碧辉煌的佛寺,几乎可以和皇家居处相媲美。

C.颈联与张若虚的名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D.四季变换,岁月蹉跎,人生短暂,诗人因不能一直观赏龙门盛景而痛苦不堪。

176.本诗为杜甫前期作品,而《登高》为后期作品,请比较两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岳阳楼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泊岳阳楼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诗人初到岳阳时的总体印象,即水泽浩瀚,山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

诗人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灯影摇曳;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

诗歌通过营造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愁苦之情。

C.尾联的“鲲鹏”“图南”是诗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

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本诗沉郁顿挫,有跌宕之致。

首联开篇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2.《泊岳阳楼下》与杜甫的《登高》相比,思想情感有何异同?(三)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14题。

(共12分)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辛弃疾一丘壑。

老子风流占却。

山东省日照一中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山东省日照一中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 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 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 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解析】【分析】(1)B项,“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错误。

颔联写马的敏捷、矫健和雄风。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

“朝”、“暮”,早晚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

“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

故选B。

(2)“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

反之,也表明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

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故答案为:⑴B;⑵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欣宜市实验学校二零二一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欣宜市实验学校二零二一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黔西北州欣宜市实验学校二零二一学年度第七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现代文阅读阐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宏大的山峰,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

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

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到达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他们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

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

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

比方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

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方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那么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

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者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

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

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

比方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生疏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

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那么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入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的。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对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1.(3)与例句中画线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1.(4)下列对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②群臣侍殿上者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B. 持千金之资币物币:货币C.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顾:回头看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掷击【答案】B【解析】(1)B项,句意: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

币:礼品。

【答案】D【解析】(2)A项,“见”通“现”;B项,“卒”通“猝”,突然;C项,“振”通“震”。

故选D。

【答案】A【解析】(3)例句的“函”是名词作状语,用匣子装着。

A项,名词作状语,(此处是指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的形态)像箕一样;B项,名词作动词,走上前;C项,名词作动词,穿上白色的衣服,戴上白色的帽子;D项,意动用法,以……为怪。

故选A。

【答案】B【解析】(4)第①句和第②句是定语后置句;第③句中的“被”是“遭受”的意思,因此第③句不是被动句;第④句中的“见”是被动句的标志。

所以第①句和第②句句式相同,第③句和第④句句式不同。

故选B。

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A. 文诗前二句抓住竹的形、色特征,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谷中竹林的茂密。

B. 文诗后二句运用费长房学道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高洁不俗的情怀。

高考语文_二轮高频题型强化训练第26题:诗歌鉴赏之语言类(新高考版)(解析版)

高考语文_二轮高频题型强化训练第26题:诗歌鉴赏之语言类(新高考版)(解析版)

备战2021年高考二轮冲刺高频、高危题型强化训练卷第26题诗歌鉴赏之语言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宿龙宫滩①韩愈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

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

梦觉灯生晕,宵残②雨送凉。

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

(注)①龙官滩:在广东省阳山县阳溪上。

公元803年,韩愈因直言进谏为权臣所谗,被贬为广东阳山县令;公元805年,遇大赦得以回归北上,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②宵残:天亮之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触觉和听觉写阳溪之水,写出了滩水的浩渺和水声的时高时低。

B.颔联描绘江水奔流的景象,“疑”和“似”两字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感受。

C.诗歌前两联写龙宫滩之险奇,颈联则写诗人由眼前之景所触发的感情。

D.尾联写诗人梦醒之后与他人的谈话,直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2.“宵残②雨送凉”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意解析此字的含义。

【答案】1.A2.“凉”字好。

①指天亮之前天气之“凉”。

②诗人含冤遭贬,心情郁闷难消的“悲凉”。

③诗人幸遇大赦后心境的“凉爽”(爽快)。

【分析】1.A项,并非“触觉和听觉”,而是“视觉和听觉”。

“滩水的浩渺”是看到的,属于视觉。

故选A。

2.“宵残雨送凉”一句,天将破亮,可还是浙浙沥沥地下着小雨,微雨送来清新的凉爽。

这个“凉”字在此既是写实又是写感。

阳山是个山区,气候宜人,加之龙宫滩这个特殊之地,又是“宵残”之时,确实是个地道的“凉”。

再个是诗人含冤遭贬阳山一年之多,满腹的委屈和压抑,平时犹如一把无名之火,燃烧在心头,终焦躁不安。

今幸遏大赦,当然自觉自待,“凉”在心头了。

这一个“凉”字写活了诗人独享的快意。

所以这句中“凉”字用得好。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黄庭坚〔宋代〕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1)。

酒船鱼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1)九方皋,即伯乐。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复习:龙阳县歌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复习:龙阳县歌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复习:龙阳县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龙阳县歌①
刘禹锡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人纵观黄犬怒。

鹧鸪惊鸣绕篱落②,桔柚垂芳照窗户。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悬鼓。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巡察龙阳县后所作。

②篱落:篱笆。

“鹧鸪惊鸣绕篱落,桔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的能力。

“鹧鸪惊鸣”“桔柚垂芳”从听觉、视觉、嗅觉多方面着笔,写龙阳县的美景、物产,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鹧鸪惊鸣”是动景,“桔柚垂芳”是静景,一动一静,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安宁祥和。

整个图景生机勃勃,给作者带来了喜悦。

参考答案:①从听觉、视觉、嗅觉多方面着笔,描摹龙阳县当地美丽而充满生机的乡村风貌,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②动静结合(或“绕”和“照”两字精练传神),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安宁祥和;③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龙阳县歌
刘禹锡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注】这首诗是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微服巡察龙阳县后所作。

篱落:篱笆。

这首七律,无疑可看作刘禹锡当时向往改革、期望天下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的心境写照,亦是这位命运多舛诗人的田园追忆。

1200多年来,《龙阳县歌》“武陵吏俚悉歌”,一直为汉寿、常德民众传颂,借此缅怀诗人的为官之道与高尚品格。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县衙门前的祥和场景,地面洁净,百姓正在整理渔网。

B.第三四句重在表现主人的热情好客,所以用孩子围观与黄犬怒吠来反衬。

C.龙阳县河滩一带地势平旷,绿草如茵,环境优美,县衙很少有官吏出入。

D.全诗叙写作者微服巡察的所见所闻,写景叙事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15.“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6分)
14.B【主人的热情好客与孩子围观、黄犬怒吠并非形成反衬。


15.用鹧鸪绕篱与橘柚垂芳,描摹龙阳当地充满生机而又美丽的乡村风貌;(2分)动静结合(或:“绕”和“照”两字精炼传神),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安宁祥和;(2分)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