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本章复习和总结
物理第六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第六章知识点归纳总结本章主要讲述了力学的重要内容,包括力的性质、平衡条件、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弹簧力和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等。
力学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物体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可以更好的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掌握并应用相关的知识,为后续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力的性质1. 定义:力是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的原因,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 特点:力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符合叠加原理,单位是牛顿(N)。
3. 测力的方法:弹簧测力计、万能测力计等。
二、平衡条件1. 力的平衡条件:物体受力平衡的条件是合力为零,合力矢量为零。
2. 静力平衡:物体在静止时处于静力平衡,即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
3. 动力平衡: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时处于动力平衡,即合力为零。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若两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可以将它们合成为一个合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
2. 力的分解:一个合力可以被分解为两个分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合力和分解角度决定。
四、摩擦力1. 定义:物体之间由于接触而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2. 包括: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分别对应物体静止时和运动时的摩擦。
五、弹簧力1. 定义:弹簧受力变形时产生的力,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2. 弹簧常数:刻画弹簧硬度的参数,单位为牛顿/米。
六、能量与功1. 功:为力沿着位移方向的作用力大小与位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F = ma,W = Fd cosθ,W = △E = E2 - E1。
3. 能量:物体具有的做功能力的属性。
4. 势能:由位置和状态决定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弹簧势能等。
5. 动能:由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能量,等于1/2mv²。
七、动能定理和功率1. 动能定理:一个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沿着位移方向的功。
2.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功的大小。
3. 动能定理和功率的应用:可以用来计算外力做功的大小和做功的时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复习要点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萌芽期:16-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
反映了早期⽆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代表作:莫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
发展期:18世纪以后。
地区: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
代表⼈物:巴贝夫、摩莱⾥、马布利。
(了解即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19世纪初期,欧洲三⼤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叶和英国的欧⽂。
P225、P41.空想社会主义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公开⾯世:1848,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个纲领性⽂件)。
P225+P44.马克思、恩格斯创⽴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了⼈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社会主义的⽃争建⽴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了科学社会主义。
2.⽆产阶级⾰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产阶级⾰命是迄今⼈类历史上最⼴泛、最彻底、最深刻地⾰命的原因。
(简答)P226. ·⽆产阶级⾰命的形式的基本形式:暴⼒⾰命。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命这⼀主要的基本的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产阶级⾰命⾄少将在⼏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提出“同时胜利论”。
P227 ⾃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提出帝国主义时代的⽆产阶级社会主义⾰命,将是由⼀国或数国⾸先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P227、P45.⼆、列宁、斯⼤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即通过“剥夺剥夺者”、银⾏和⼤⼯业的国有化使⽆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在外国武装⼲涉和国内战争背景下,实⾏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济上采取⼀系列⾮常的、特殊的⼜带有强制性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时期。
大学思想政治课第六章总结

大学思想政治课第六章总结第六章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经济制度,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道路和任务进行了探讨。
本章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
首先,本章在介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时,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阶段。
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形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特点,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又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其次,本章还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探讨。
在这一阶段,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并根据国情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同时,还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再次,本章还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任务进行了详细阐述。
首先,要坚持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此外,还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后,还要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逐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我们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各方面不适应发展的问题,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各方面制度和机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第六章复习与回顾

你认为哪厂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与标 准的误差更小呢? 1、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
40.0 不能
0.4
2、是否由此就断定两厂生产的乒乓球 直径同样标准?
随堂练习
1、如果四个整数数据中的三个分别是2、4、 6,且它们的中位数也是整数,那么它们的 中位数是3或5 . 2、一组数据-8,-4,5,6,7,7,8,的 352 极差是_______,• 差是_______,• 准差 方 标 16 是_________. 4 22
甲厂:4,5,5,5,5,7,9,12,13,15 乙厂:6,6,8,8,8,9,10,12,14,15 丙厂:4,4,4,6,7,9,13,15,16,16 请回答下面问题: 1、求出以上三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平均数 甲厂 乙厂 丙厂 众数 中位数
8 9.6 9.4
5 8 4
6 8.5 8
5、在某旅游景区上山的一条小路上,有一些断 断续续的台阶,• 图是其中的甲、乙段台阶路 如 的示意图.请你用所学过的有关统计知识(平 均数,中位数,方差和极差)回答下列问题: 1、两段台阶路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哪段台阶路走起来更舒服?为什么?
甲路段更舒服
3、为方便游客行走, 需要重新整修上山 的小路,对于这两 段台阶路,在台阶 数不变的情况下, 请你提出合理的整 修建议.
已知一组数据0,1,2,3,4的方 差为2,则数据20,21,22,23, 24的方差为_______ 2 2 标准差为________
当堂检测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 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30 。 2 、某制衣厂要确定一种衬衫不同号码的 生产数量,在做市场调查时,该商家侧重了 解的是这种衬衫不同号码的销售数量的 (B) A. 平均数 B. 众数 C. 标准差 D. 中位数
第六章 力和运动——章复习与知识点总结(正式)

第六章 力和运动 ——章复习与知识点总结 2012.3第六章 力和运动——章复习一、基本知识自测并复习 (一) 力及其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物体间的 。
2、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
3、单位: ,托起一个大苹果的力大约为5N 。
4、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二) 弹力、弹簧测力计1、弹性:受力时 ,不受力时 的特性。
2、塑性:变形后不能 的特性。
3、弹力:物体由于 而产生的力。
4、方向:与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 ,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5、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 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三观察: 和 。
(2)使用时,①要注意所测力不能超过 。
②在 时才能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 。
(三) 重力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的 的力。
2、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大小:重力的大小是 。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 。
4、公式: (g= )。
g 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Kg 的物体,在地面附近受到的 。
5、方向: 。
应用:重垂线。
6、重心:重力的 。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 上。
(四) 摩擦力1、概念:两个相互 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就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的力。
2、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1)实验方法: 法。
(2)因素:① 大小。
②接触面的 。
3、减小方法(1)变滑动为 。
(2)使两个接触面 。
(3) 压力。
(4) 按触面的粗糙程度。
(五) 运动和力的关系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 作用时,总保持 状态或 状态。
2、惯性:物体保持 不变的特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 。
3、二力平衡的条件(1)作用在 上;(2)大小 ;(3)方向 ; (4)作用在 上。
二、重点知识理解 (一)对惯性的理解1、对惯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任何情况下的物体都有惯性。
(2)惯性大小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的状态如何等因素均无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总结首先,本章介绍了近代中国传统农耕经济的转变。
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经济开始由封建的农耕经济向现代工商业经济转型。
洋务运动和自强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特别是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技术和机器,发展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工业的制造。
其次,本章介绍了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对中国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代中国的名义法律制度的形成,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此外,外交和贸易方面的开放政策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第三,本章探讨了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
中国的现代思潮主要有君主立宪思潮、民主和科学思潮、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潮。
这些思潮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传统思想的崩塌和现代理念的涌现。
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启蒙和对中国社会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本章讲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动荡。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暴露了中国社会内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使中国陷入深重困境,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
中国的社会现实的问题和矛盾逐渐凸显,而各种新思潮的兴起,也为中国寻求自救和自强提供了新的方向。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提供了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和思潮发展的系统概述。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从传统的农耕经济向现代工商业经济转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从古老的思想文化体系向现代的思潮和思想转型。
这一时期的历史变革为后来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埋下了伏笔。
第六章本章复习

课题:第六章本章复习【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能由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
2、能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进一步体会平面直角坐标系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3、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能用坐标表示平移变换。
进一步让学生看到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与形的桥梁,感受数学问题和几何问题的相互转化,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呢里、树立数形结合意识。
【教学重点】全章知识的归纳整理及应用【教学难点】所学知识的应用教学过程二、知识要点回顾(一)基础知识1、有序数对:把有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练习1:(1)在电影院中,如果将“12排8号”记作(12,8),那么“26排13(2)如右图所示,点A记为(3,5),则点B记为,点C记为注意:有序数对(a,b)中的a与b要用逗号隔开,外边必须加上小括号。
2、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意义:在平面内,条具有公共原点并且互相的数轴所构成的图形叫做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或,取向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叫做做或,取向为正方向;横轴与纵轴的交点叫做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其坐标为;这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所夹的象限叫做,其他三个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做,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原点既在x轴上也在y 轴上。
3、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符号特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一象限内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是正数,简单记为(+,+),那么第二象限的坐标特征是,第三象限坐标特征是,第四象限是。
练习2:(1)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描出以下各点,并指出他们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他们所在的象限A(3,—7)、B(—6,—4)、C(—4,5)、D(2,2)、E(2,0)、F、(0,—1)(2)已知点P(x,y)是第三象限的点,则M(-x,y)在第象限;N(x,-y)在第象限;Q(-x,-y)在第象限;4、特殊的点的坐标(1)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横轴(x轴)上点的坐标特征是(x,0),即纵坐标都是0;纵轴(y轴)上点的坐标特征是,即;(2)平行于坐标轴直线上的点的坐标: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相同,不同;平行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相同,不同。
物理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1. 什么是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是指物体在摩擦或接触后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从而产生静电引力或斥力的现象。
2. 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是指能够良好传导电荷的物质,如金属。
绝缘体是指不易传导电荷的物质,如塑料、橡胶等。
3. 什么是电场?
电场是带电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场,它描述了电荷在空间各点受到的电场力。
4. 什么是场强?
场强是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定义为单位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电场力的大小。
5. 什么是等势面和等势线?
等势面是空间中所有具有相同电位的点所组成的曲面。
等势线是等势面在某一平面上的投影。
6. 电容器的基本知识?
电容器是用来存储电荷的元件,电容量描述了电容器贮存电荷的能力。
并联电容器容量相加,串联电容器则为等效容量。
以上是本章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总结,对于具体公式、定理等还需结合教材课本进行详细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图(b)显示的是 从烧杯中倒入量筒内的 酱油的体积V,则V=
30 cm3;
(3)酱油的密度ρ=
1.12 g/cm3.
解析:烧杯和剩余酱油的总质
量为100g+5g+1.4g=106.4g,
则倒入量筒内的酱油的质量
m=140g-106.4=33.6g;由量
知识点二 密度及其测量
1.定义: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 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物理量符号:ρ 3.单位: kg/m3,g/cm3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的质量多 少、体积的多少无关. 5.密度计算公式:ρ= m
V
(1)用天平测得烧杯 和酱油的总质量m总为 140g. 图(a)显示的是 将烧杯中一部分酱油倒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物理量符号:m 3.单位: (1)国际单位:千克(kg) (2)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3)单位换算: 1 t =1 000 kg
1 kg=1 000 g
1 g=1 000 mg
4.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质量是物体的一 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 置和温度而改变。简称“四不变”。 5.托盘天平简单测物体质量的步骤: (1)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右盘; (2)砝码放置顺序:先大后小,再移游码; (3)天平平衡后读数:m物= m砝+ m游码示数.
本章复习和总结
R·八年级物理上册
学习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会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灵活运用 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4.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5.会使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会利用天 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知识点一 质量
筒可以读出从烧杯中倒入量
筒内的酱油的体积V=30mL=30cm3,酱油的密度
ρ=
m V
33.6g 30cm3
=1.12g/cm3.
知识点三 密度的应用
1.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求质量或体积 ①利用公式 m V ,求质量m;
②利用公式 V m
,求体积V.
2.利用密度公式巧测厚度或长度
(1)对于密度和厚度相同的甲、乙两个物体
来说,它们的面积比等于质量比.
(2)对于密度和横截面积相同的甲、乙两段
金属丝来说,它们的长度比等于质量比.
3.密度与温度: 气体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水凝固 成冰时,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水的反 常膨胀). 4.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鉴别物质、选材
分析:铁丝的长度可用刻度尺量,但是一捆铁丝, 用刻度尺量很不方便,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求出就 方便了.
解:根据ρ=m/V得V=m/ρ =7.9kg÷(7.9×103kg/m3)=1×10-3m3. 又因为铁丝可视为圆柱体,可由公式V=πr2L 得:L=V/πr2=1×10-3m3÷[3.14×(0.5×10-3m)2] ≈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解析:调节天平横梁平衡的方法是左偏右调, 右偏左调,从题图中看出指针向右偏,则平衡 螺母向左调;根据天平的读数规则,物体的质 量为50g+10g+3.4g=63.4g;称量物体时,指针 指向左侧,表示左物重些,因此应向右移动游 码到适当位置,直到天平平衡.
左 63.4
平衡螺母
向右移动游码到适当位置,直到天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