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体考研运动训练学笔记-最权威的版本

合集下载

北体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北体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北体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第一篇:北体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本材料仅供大家参考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科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

2、竞技体育: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点,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狭义):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广义):4、运动训练目的: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

5、训练适应:通过运动训练同,机体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6、运动负荷: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

7、恢复过程:8、运动训练原则: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应,对运动训练实践指导意义。

9、一般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以多种身体练习训练方法全面发展提高运动员各血管系统的机能,发展运动素质,改善身体形态和心理品质,掌握一些有利于提高专项的运技术、战术、理论知识。

10、专项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以专项运动本身的动作,以及各专项运动作相似的练习,提高专项运动水平的所需要的各血管系统的机能发展专项运动素质和心理,掌握专项运动的技术战术理论知识。

11、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运动训练过程中根据项目特点运动员的水平和不同的训练时间阶段的任务,恰当安排两者训练比重的原则。

12、系统的不间断性原则: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3、周期性原则:固期性的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4、竞技状态:运动员参赛时的准备状态。

15、合理安排运动员负荷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遇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6、区别对待原则: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北京体育大学考研运动训练学笔记(权威)

北京体育大学考研运动训练学笔记(权威)

北京体育大学考研运动训练学笔记(权威)运动训练学主讲教师: 运动训练学主讲教师田麦久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一)竞技体育的起源1、竞技体育概念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竞技体育概念: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1、生物学因素、 2、个性心理因素、 3、社会学因素、(二)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二、竞技体育的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 3、运动竞赛 4、竞技体育管理、运动员、、、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争性2、规范性3、公平性4、集群性5、公开性6、观赏性7、、、、、公开性、、功利性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6、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1、概念: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概念: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计划的体育活动。

计划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1)运动训练是最主要的构件2)运动员选材是为运动员训练提供优质的素材(3)运))运动员选材是为运动员训练提供优质的素材()动竞赛则是对训练成效的检验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源于、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源于 A、遗传效应 B、生活效应 C、训练效应、、 3、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关系、 4、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1)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主体,竞赛是运动训练的最终结果)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主体,(2)竞赛是运动训练的一种形式或手段)(3)相互依存关系)(4)合理安排比赛和训练)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运动训练的特点:(二)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1 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2 竞技能力结构的整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体性和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3 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4 不同训练负荷下机体的适应性和劣变性 5 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和应变性 6 现代科技的全面性和导向性(三)运动训练学的目的和任务 1、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运动训练学》课程笔记

《运动训练学》课程笔记

《运动训练学》课程笔记《运动训练学》第一章运动训练学导言课程笔记在本章中,我们被引入到《运动训练学》的核心概念及其学科价值。

作为一本深入探讨运动训练规律和有效组织方法的科学书籍,它不仅涵盖了基础理论问题,还包括了广泛的应用实例,如专业竞技训练、大众健身指导和体育教学。

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与学科定位-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及其有效组织方法的科学,它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整体健康水平。

这一学科不仅关注于技术层面的提升,还涉及到心理、战术以及健康管理的综合培养。

2. 学科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运动训练学开始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至今,它已成为体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不断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促进其理论与实践的深化。

3. 当前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当前,运动训练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科学训练方法的普及程度不高等。

-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科学化训练方法的普及率,以及增强对运动损伤预防和康复训练的研究。

4. 运动训练学的学科任务与研究方向- 该学科的根本任务是揭示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提出有效的训练方法和组织措施,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侧重于如何科技支持下的训练方法创新,以及如何在日益增加的赛事和训练要求中找到平衡点,保证运动员的健康与持续发展。

5. 运动训练学的实践意义- 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科学的训练是提高性能、赢得比赛的关键;对于普通人群,运动训练学提供了科学健身的方法,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和应用能够帮助专业运动员提升竞技表现,同时也为普通人群提供了科学的健身指导,促进健康和福祉《运动训练学》第二章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课程笔记本章深入探讨了运动训练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辩证协同原则。

这些原则是为了确保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最大限度地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同时保障其健康和持续发展。

《运动训练学》课程笔记

《运动训练学》课程笔记

《运动训练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竞技运动概念、价值与功能一、竞技运动概念1. 定义:竞技运动是指在一定规则限制下,以个人或团队形式进行的,旨在通过技能、体能、智力和心理素质的较量,争取最佳成绩的体育活动。

2. 特点:(1)竞争性:竞技运动的核心在于参与者之间的竞争,追求胜利和优异成绩。

(2)规则性:竞技运动有明确的规则,确保比赛的公平性和秩序性。

(3)身体运动性:竞技运动通常涉及身体活动,对参与者的体能和技巧有较高要求。

(4)不确定性:竞技运动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即使是实力较强的选手也可能输掉比赛。

(5)观赏性:竞技运动往往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兴趣。

二、竞技运动价值1. 健身价值:(1)提高心肺功能:通过竞技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和肺部的功能。

(2)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竞技运动有助于肌肉力量的增强和耐力的提升。

(3)改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竞技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2. 教育价值:(1)培养道德品质:竞技运动可以培养运动员的公平竞争、尊重对手、团队精神等道德品质。

(2)锻炼意志力:竞技运动中的挑战和困难可以锻炼运动员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

(3)提高智力:竞技运动中的策略和战术运用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智力水平。

3. 社会价值:(1)促进社会融合:竞技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有助于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传递社会价值观:竞技运动可以传递公平、正义、勇气等社会价值观。

(3)提升国家形象:在国际竞技舞台上取得优异成绩可以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

4. 经济价值:(1)带动体育产业发展:竞技运动可以带动体育用品、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创造就业机会:竞技运动产业的发展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3)商业赞助和广告:竞技运动赛事吸引了大量的商业赞助和广告投入。

5. 文化价值:(1)文化传承:竞技运动中的许多项目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2)文化交流:国际竞技运动赛事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平台。

北体大精编考研-运动训练学详尽精细笔记

北体大精编考研-运动训练学详尽精细笔记

北体大精编考研-运动训练学详尽精细笔记第一章竞技体育运动训练运动竞赛运动训练学教练员运动员简答简述现在运动训练具备哪些特点如何理解运动训练学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论述试述竞技体育的构成要素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试述运动训练学与各专项训练理论的关系试述运动训练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试述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方法应用1.2000年悉尼奥运会平衡木冠军刘璇,2001.12.15正式宣布退役。

挂着奥运金牌刘璇激流勇退,而事实上就在那以前,她就已经转型成一名北京大学新闻学院的大学生。

你认为我国优秀运动员是否应该在个人的竞技顶峰时期获得一次或几次大赛胜利之后便“激流勇退”?为什吗?2.霍根班德是悉尼奥运会4枚奖牌的获得者,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00米自由泳冠军和200米自由泳亚军。

霍根班德的教练是年轻的雅可,在雅典奥运会前,雅可一共训练了4名运动员。

雅克认为高水平的运动员需要根精细的训练,为此他还与一些专家共同讨论霍根班德的训练计划,包括生理专家、营养专家、体能训练指导和流体力学专家。

请跟据运动训练理论的有关原理分析霍根班德的训练思路。

第二章1项群理论训练2.简述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划分,竞技体育项目可划分为哪几类项群?分别包含哪些项目?按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划分,竞技体育项目可以划分为哪几类项群?分别包含哪些项目?按动作结构的特点不同进行经济体育项目的划分,可分为哪几类项群?分别包含哪些项目?简述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简述项群训练理论的实践意义3.请分析短跑(100)、长距离游泳、举重、竞技体操、射击、排球等5运动项目运动技术的作用与特征?请选择跳水、射击、柔道、排球中人以两个运动项目,分析两个运动项目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请说出100米跑与10000米跑两个运动项目专项耐力的表现特点,并说明两个运动项目采用重复训练法训练时,在距离、强度负荷量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请说明体操与篮球两个运动项目专项耐力的表现特点。

北京体育大学考研运动生理学讲义笔记权威(基础篇)

北京体育大学考研运动生理学讲义笔记权威(基础篇)

第一讲:绪论一、生命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两个方面: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就是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

异化作用正好与其相反,生物体不断地将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在这两个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代谢也伴随着能量的代谢,这两种代谢活动是同时进行的。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

2、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而把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

神经、肌肉和腺体等组织受刺激后,能迅速地产生可传布的动作电位,即发生兴奋,这些组织被称为可兴奋组织。

在生理学中将这些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为兴奋。

可兴奋组织有两种生理状态:兴奋、抑制。

3、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称为应激性。

应激性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既可是生物电活动,也可以是细胞的代谢变化。

而兴奋性则指生物电活动的过程。

因此兴奋性的组织一定具有应激性,而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具有兴奋性。

4、适应性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

5、生殖生物体的生命是有限的,必须通过生殖过程进行自我复制和繁殖,使生命过程得到延续。

二、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1、什么是稳态?细胞要生存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内环境,然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称为稳态。

2、人体三大生理机能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体液调节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反应。

运动训练学笔记[1]

运动训练学笔记[1]

运动训练学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4.竞技体育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④竞技体育管理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7.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 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总结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总结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总结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项群: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

4项群训练理论: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内容包括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项群训练的特点。

5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6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作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的构成部分。

7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过程之中。

8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称为竞技能力。

9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作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程度。

在训练实践中,训练水平这一概念也常用于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

10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1制胜规律:指在竞技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12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应,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

13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体育大学考研运动训练学资料经典版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

1运动训练学主讲教师: 田麦久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一竞技体育的起源1、竞技体育概念: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1、生物学因素2、个性心理因素3、社会学因素(二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二、竞技体育的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4、竞技体育管理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争性2、规范性3、公平性4、集群性5、公开性6、观赏性7、功利性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1、概念: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1运动训练是最主要的构件2运动员选材是为运动员训练提供优质的素材(3运动竞赛则是对训练成效的检验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源于A、遗传效应B、生活效应C、训练效应3、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关系4、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1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主体,竞赛是运动训练的最终结果(2竞赛是运动训练的一种形式或手段(3相互依存关系(4合理安排比赛和训练(二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和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下机体的适应性和劣变性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和应变性6现代科技的全面性和导向性(三运动训练学的目的和任务1、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

2使各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2、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2.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2、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2.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2.4、广泛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2.5、运用一般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四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的理论称为项群训练理论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

3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 ,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

4表2-5不同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结构的特点(五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3、实现了运动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度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

5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 ,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

6第三节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释义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运动成绩包括 1、表现出的竞技水平 2、比赛名次1、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做竞技水平。

不同项目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比赛结果的评价方法也不相同。

--计量评价:田径、自行车、游泳、速度滑冰、举重、射箭、射击等--主观评价:体操、艺术体操、技巧、跳水等--综合评价: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法,适合于同场直接对抗性项目:摔跤、柔道、拳击等2、比赛名次比赛名次是运动成绩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哪一个运动项目,比赛结果都必须要分出名次。

许多情况下,比赛名次的意义甚至超过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的价值。

--个体比赛名次--集体比赛名次--团队比赛名次(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1、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竞技水平是运动员所表现的竞技水平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原因。

项目不同竞技水平的表现形式不同。

2、对手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竞技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胜负状况或所取的名次,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竞赛对手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同时也受着裁判员行为的影响。

对手是自己竞技水平的一面镜子,是自己竞技水平的坐标,对抗性项目尤为突出。

3、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评定行为是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裁判员的道德及业务水平、成绩的评定手段和竞赛规则这样三个方面。

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1、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2、竞技能力与两个相似概念含义的异同(1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含义的异同运动能力指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比竞技能力涵盖面广。

竞技能力指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是运动能力诸多表现中的一种。

(2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含义异同训练水平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水平,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也常用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

(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1、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2、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1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2竞技能力结构的木桶模型我们就要找出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中最差的子能力,及时地予以相应的发展,以促进运动员总体竞技水平的提高。

“木桶模型”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平衡的追求,要求我们注意发展不同竞技能力之间的均衡性特征,通常称之为“补短”。

(三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1、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①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②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定③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2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①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精神①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

72、起始状态诊断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1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1、训练状态:运动成绩,反映了运动员的能力和训练工作成效,但不是唯一的内容2、训练目标:是对运动员怎样才能创造训练目标所期望的运动成绩的一种说明。

完整起始状态诊断:1、运动成绩诊断2、竞技能力诊断3、训练负荷诊断完整的训练目标:1、运动成绩指标2、竞技能力指标3、训练负荷指标3、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A、运动成绩诊断:(1运动员在上一个训练过程中的参赛结果的评价(2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的名次(3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竞技水平(4运动员在上一个训练过程中最好的一次比赛成绩(5运动员在多次比赛中表现的平均水平(特别是重大比赛成绩B、竞技能力诊断(1单因素特征模型(2几个因素组合特征模型(3全面的总体特征模型竞技能力获得的途径:先天性:遗传效应得来的后天性:运动员受环境的影响引起的生物变异所获的竞技能力。

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影响称生活效应通过运动训练所产生的生物适应叫训练效应C、训练负荷诊断负荷的量度是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组成(1负荷量:练习次数训练时间练习距离负荷重量(2负荷强度:练习速度单次负荷重量练习密度难度表现4、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A、运动成绩指标(1竞技水平指标(2名次指标B、竞技能力指标(1单因素特征模型(2多因素特征模型(3总体特征模型C、训练负荷指标(1单因素特征模型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某一个决定因素所建立的特征模型,称为单因素特征模型。

①身体素质:张丽茹为95名17岁以上的女子排球运动员的助跑弹跳高度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Y=39.161-2.749X1+9.51X2+0.167X3+0.409X4其中X1为30米跑的时间;X2为负重全蹲的质量;X3为原地纵跳高度;X4为连续5次原地纵跳的平均高度。

②基础技术董志权以我国男子篮球甲级队队员87人为测试对象建立的基础技术训练水平的特征模型Y=55.897+0.316X1+0.795X2+1.777X3-2.409X4-1.305X5Y为根据测验成绩预报的运动技术水平X1为双脚起跳摸高高度;X2为10点20次跳起投篮命中次数;X3为对墙3米双手胸前传球20次的速度;X4为综合运动球速度;X5为“Z”字形跑的速度。

③成绩与技术冯敦寿通过对男(187人、女(203人少年运动员60米跑成绩与步幅、步频关系的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男少年(11~18 岁:Y=24.928-7.576X1-1.251X2女少年(10~17 岁: Y=26.466-8.142X1-1.397X2Y为60米跑成绩;X1为步幅身高指数(步幅/身高;X2为步频身高指数(步频×身高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

8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1、竞技需要原则释义竞技需要原则是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2、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一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是成功地参加比赛,实现预期的比赛结果。

因此,一切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及训练负荷与节奏的安排都应该围绕着成功比赛的需要而组织实施。

(二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三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1提高专项比赛能力和专项训练能力,(2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及负荷都表现出鲜明的专项化趋向。

(3儿童少年早期基础阶段的训练应以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的需要为导向,为专项高水平竞技阶段的训练和参赛打下良好的基础。

(4早期基础训练阶段与优秀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有机地衔接起来。

3、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在制定训练计划时,1、对运动员的现实状态做出科学的诊断,2、对运动员的训练条件做出全面的分析,3、对运动员的发育潜力和训练潜力做出客观的评价,4、确定经过艰苦的努力有较大的概率可予实现的训练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