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模板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模板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模板《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比较抽象。

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统计结果汇总,然后交流。

这样既能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又培养了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瑞士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家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

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针对《克和千克》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领悟到了知识的情趣。

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高兴地认识了“克和千克”。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掂、估、秤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

通过“找实物”“称实物”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让学生从桌面上称出约1千克的物品,发现质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既把传授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又有机地渗透了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掂质量”让学生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实际质量。

学生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后,动手“估”“秤”苹果、梨、香蕉、鸡蛋等,不仅检验了操作活动成果,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快感和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 一、在理论中感知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

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

学生进展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

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老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

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体验中建构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经历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

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开展的过程。

数学学习的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

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展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

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

《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确实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历。

所以在“克的认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

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根底,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

“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考虑、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属于《量的计量》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质量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如何进行量化比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将学生置于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数学资源,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

例如: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图,或在课前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其次: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效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

如:我设计了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掂2分硬币、一根香烟、几粒黄豆等来感受1克有多重,这样不但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感受就更生动了,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克和千克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时时把估算的教学贯穿始终,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2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1千克的感性认识,还是练习的设计、课后的调查,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了解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

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篇一」“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这两个单位却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

这节课就是要让学生把那些抽象的概念进行具体地感知,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选择学习材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习”,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2分的硬币和其它1克的物品,目的是让学生感知1克的质量;有200克、500克和1千克的物品,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

学习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有的没有质量标识,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2)本节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天平和一个盘秤请进了教室,分别是用于1克和1千克的物品的演示和验证上。

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还原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

2.体验方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2022《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_3

2022《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_3

2022《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相识》教学反思1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相识,而且质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只靠视察得到,比较抽象。

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统计结果汇总,然后沟通。

这样既能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相识,又培育了小学生社会实践实力。

瑞士一个出名的心理学家说:“活动是相识的基础,才智从动起先”,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

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针对《克和千克》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变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运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供应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加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欢乐,领悟到了学问的情趣。

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兴奋地相识了“克和千克”。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掂、估、秤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相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

通过“找实物”“称实物”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识的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让学生从桌面上称出约1千克的物品,发觉质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质量单位的相识,既把传授学问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又有机地渗透了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掂质量”让学生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实际质量。

学生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后,动手“估”“秤”苹果、梨、香蕉、鸡蛋等,不仅检验了操作活动成果,更能让学生体验胜利后的快感和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子。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望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

它形象地说明白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意动手操作。

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验探究学问的过程,对学问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坚固,推理才能严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比较抽象。

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统计结果汇总,然后交流。

这样既能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又培养了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瑞士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家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

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针对《克和千克》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领悟到了知识的情趣。

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高兴地认识了“克和千克”。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掂、估、秤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

通过“找实物”“称实物”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让学生从桌面上称出约1千克的物品,发现质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既把传授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又有机地渗透了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掂质量”让学生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实际质量。

学生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后,动手“估”“秤”苹果、梨、香蕉、鸡蛋等,不仅检验了操作活动成果,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快感和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

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动手操作。

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第一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数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克和千克”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学习内容,所以在课前我布置了关于“质量”小调查,一方面是为了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探究的学习情景,另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它是“从生活中来”,终究我们的目的还是要把它利用到生活中去的。

这也是一直以来我在数学教学中推崇与遵循的。

2、丰富教学活动,加强学习体验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手脑并用,在切身体验中感受“1克”“1千克”,加深了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3、课堂的“动”与“静”由于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动手环节,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同时课堂上的纪律就有些乱,有些学生不能很快从兴奋状态中转入下一学习环节。

如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有效的保证课堂纪律,我想这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探索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城西小学唐万珍(一)结合生活情境,导入新课(2)掂一掂,初步感觉这些物品有多重。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1:一管牙膏是30克。

生2:蛋卷是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3千克。

生5:一袋牛肉干是50克。

生6:一袋盐是500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外公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一枚二分硬币)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生:天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1、数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
“克和千克”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学习内容,所以在课前我布置了关于“质量”小调查,一方面是为了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探究的学习情景,另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它是“从生活中来”,终究我们的目的还是要把它利用到生活中去的。

这也是一直以来我在数学教学中推崇与遵循的。

2、丰富教学活动,加强学习体验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手脑并用,在切身体验中感受“1克”“1千克”,加深了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3、课堂的“动”与“静”
由于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动手环节,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同时课堂上的纪律就有些乱,有些学生不能很快从兴奋状态中转入下一学习环节。

如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有效的保证课堂纪律,我想这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探索的!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
城西小学唐万珍
(一)结合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2)掂一掂,初步感觉这些物品有多重。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一管牙膏是30克。

生2:蛋卷是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3千克。

生5:一袋牛肉干是50克。

生6:一袋盐是500克。

……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外公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一枚二分硬币)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师: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它的质量。

(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有多重?)
(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生1:1克。

生2:2克。

、、、、、、
师:到底谁的估计更准确呢?让我们一起来称一称,验证一下。

(小组合作,学生拿出准备的二分硬币。

用天平称一称,得出结论。


师:那个小组愿意交流你们组验证的结果?
(学生交流称量结果:1枚2分硬币重1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师:1克真的是好轻。

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个小发卡。

生5:1粒花生米。

教师小结:在表示一些较轻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克”来做单位,“克”可以用g来表示。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克(g)?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

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

(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

(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

(学生掂量)
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

(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

(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

(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为什么呀?
生4: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

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

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自己的书包、凳子,先估计一下有多重,再来称一称。

(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

)(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
出示健康秤,同学们排队称一称,并记录下自己的体重。

(五)教学总结:说一说你在这一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