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之-分析重要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合集下载

记叙文阅读理解: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记叙文阅读理解: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记叙文阅读理解: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一、句子的含义:1、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2、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范例解析:1.对运用修辞的句子【典型题例】例1.升学考试题《风吹一生》⑤从菜地回家的路上,我遇到祖父从镇上回来,第一次看见祖父骑着车子在风里摇摇晃晃。

祖父不经意间被风吹歪了。

祖父不再骑自行车了,我们担心他出事,不让他再骑。

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

不能骑车之后,祖父走到哪儿都拎着一个小马扎,他终于意识到很难再在风中站直了,风也不会让他长久地站在一个地方。

风强迫他坐上了马扎。

第16题:说出第五段中“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的含义。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明祖父老了,就如同自行车上的一样物体被风彻底的吹了下来,再也不能骑车了!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的拟物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话表达:祖父老了,再也不能骑车了。

例2.升学考试题《伟大的悲剧》(节选)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地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

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第15题: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楼”的含义。

(2分)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浮现的美好事物”比作“心中的海市蜃楼”,两者相通之处是“再也无法拥有”,“心中的海市蜃楼”的生动形象的表明了斯科特此时心中浮现的却再也无法拥有的美好事物。

记叙文答题技巧(四)——举例分析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记叙文答题技巧(四)——举例分析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记叙文答题技巧(四)——举例分析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一、记叙文开头的作用:内容上:(1)开篇点题;(2)点明中心;(3)与下文……形成对比(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 (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构上:(1)总领全文(全段、全层)(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内容作铺垫;(3)与后文……相照应;举例分析: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答: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抒发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2、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答:开篇点题,奠定文章的赞扬的感情基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牧羊人的伟大做铺垫。

同时点明文章主旨。

3、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答:结构上:开篇点题,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的一生”是文章的感情线索,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回忆。

内容上:既交代了文章写作缘由,还揭示了文章中心。

4、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鲁迅《故乡》)答:开头写现实中的故乡景象,给人衰败,萧条、冷落的感受,为全文奠定了凄楚、悲伤、抑郁深沉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悲凉和失望的心情,暗示故乡人物的不幸命运。

二、记叙文中间语段的作用: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总结上文,承接下文。

结构严谨。

举例分析1、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记叙文阅读之句段作用

记叙文阅读之句段作用

记叙文阅读之句段作用
1.引起读者的兴趣:记叙文通常以一个引人入胜的句段开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这个句段可能描述一个令人惊讶、有趣或引人瞩目的场景,或者提出一个引发思考的问题。

2.交代背景信息:句段可以用来交代故事的背景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介绍等。

它们帮助读者了解故事的背景和环境,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3.建立紧张氛围:一些句段通过描述紧张的情节或情感来建立紧张的氛围。

这些句段通常使用轻快的语言、紧凑的结构和形象生动的描写来增强紧张感,使读者感到紧张和期待。

4.表达人物情感:句段可以用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通过描述人物的感受、思考和行为,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感同身受。

5.推动情节发展:句段用来推动故事的情节和发展。

它们通常描述重要的事件、转折点或冲突,引导读者对故事的关注并激发他们进一步的思考。

6.总结思考:一篇记叙文通常以一个总结性的句段结束。

这个句段可以回顾故事的主要发展,提出观点或思考,给读者留下深思的空间。

总之,句段在记叙文阅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帮助读者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还引发情感共鸣和思考。

有时,一个引人注目的句段甚至可以成为整个故事的亮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考记叙文考点——分析重点段落作用

中考记叙文考点——分析重点段落作用

中考记叙文考点——分析重点段落作用段落的作用一直是孩子们很头疼的题目,并且出题方式也是比较灵活的,不知该如何下手,那么今天我们就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攻克这种题型。

一、常考题型1. 首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3. 分析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4. 某段内容似乎和故事内容关系不大,能否去掉?为什么?二、答题方法该考点主要考查对重点文段内容与文章整体内容之间关系的分析及对结构安排的把握能力。

总的来说,常考的重点段落有:首段、尾段、过渡段、环境或景物描写语段以及其他与文章主要内容形成呼应、对比或补充说明文章内容的段落等。

分析重点段落的作用,一般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内容上:1. 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

2. 分析其如何起到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或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的作用。

(注:语段的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的思想意义等,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说明。

)结构上:1. 首段:(1)开门见山,开篇点题;(2)统摄全篇,领起下文;(3)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4)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等。

2. 尾段:(1)总结全文,深化、升华主旨,含蓄深刻;(2)呼应前文或文章标题,使结构严谨;(3)卒章显志(篇末点题),画龙点睛;(4)承接上文,启发联想,暗示、点明或揭示主旨等;(5)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启迪,发人深思等。

3. 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 环境或景物描写语段:(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或渲染××的气氛(营造××的氛围),奠定××的基调;(2)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3)表现(烘托)人物××的心情、性格;(4)暗示社会环境;(5)设置××的背景,烘托人物形象;(6)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7)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8)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记叙文阅读之五——分析句子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之五——分析句子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之五——分析句子的作用一、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5、交代人物活动背景。

二、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单独成段气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三、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样标题)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四、记叙文中的描写句1、烘托……气氛;2、渲染……心情;3、设置场景,推动情节发展。

五、中心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起核心作用,点明文章的中心,有的只起铺叙描摹的作用,所以要分清中心句和扩展句。

六、点睛句这些句子,紧扣中心,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抓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这些句子也常常是作者强调突出的部分。

引用的名句,往往是作者借他人之口,说出自己心中所想说的话,是作者情感之所聚,有时还可以起到佐证的作用。

八、矛盾句语段中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例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九、抓抒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

十、抓修饰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格。

题型:某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提示:回答这样的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上回答。

内容上:看所给的句子从字面上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

结构上的作用则需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来定,在开头就可能是总领全文、引领下文、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等;在中间可能是承上启下;在结尾处可能是总结全文,呼应前文、照应题目等;当然还要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记叙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

句段作用一、重点段落的作用常见考题: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2、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第④段写老夏不在的“伤感年味”的作用。

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常见考题:1、第④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2、分析结尾划线句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3、文章第⑧段能否删去?请结合全文说出理由。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

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

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

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

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

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

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

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

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

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

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

初中语文记叙文专项训练7—分析句段的作用

初中语文记叙文专项训练7—分析句段的作用

初中语文记叙文专项训练7—分析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是指对一个记叙文中的句段进行分析,了解它在文章中的功能和作用。

一个记叙文通常由多个段落组成,而每个段落又由多个句子构成。

每个句段都有其特定的作用,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句段作用:
1.引入句段:初中语文记叙文通常会在开头引入一个句段,通过描述人物、环境或事件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兴趣。

2.交代背景句段:在叙述故事时,有时需要交代一些背景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背景。

这个句段通常会描述一些地点、时间、人物关系等。

4.事件推进句段:一个记叙文通常会有若干个重要的事件,这些事件推进句段会描述事件的发展和变化,增加故事的紧凑性和连贯性。

6.结尾句段:一个记叙文通常会有一个结尾,用来总结故事或呼应开头的内容。

结尾句段通常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思考或感受。

通过分析句段的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记叙文的结构和发展逻辑,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记叙文的魅力。

记叙文阅读 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 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
• ⑫第二天,我正在换锁,小王走出屋子, 手拿一把新锁。我好生纳闷,隔墙有耳? 问小王:“你家也要换锁?那锁不好好的 吗?”
• ⑬“你家这锁不也好好的吗?我老婆说了, 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 衡。”
14
• ⑮小王急中生智,“不瞒你说,我老婆也 曾把钥匙插在门上大半天,回家后才发 现。”
7
• 2.中间段落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 (1)表达方式发生转变,如由记叙到议论或由议论转为
记叙等。 • (2)记叙的方法发生转变,如顺叙与倒叙、顺叙与插叙
衔接的位置等。 • (3)在论述问题过程中,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转换。
8
• 3.考查结尾段的作用,可以从多角度去分 析其作用。
• 例如:《枯竹》一文。文章的结尾部分已 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 一种更好?请结合抒情方式说明理由。
做铺垫、埋伏笔。 • ③开头包含景物描写,其作用在引出下文、为下文
做铺垫之外,还有渲染气氛、勾勒环境、提供背景 等作用。 • ④如果连续发问或者感叹,还具有发人深思或直抒 胸臆等作用。
3
• 2.中间段作用 • 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衬托(反衬),扩展思路,
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照应前文。 • ①如果段落较短,考虑过渡作用,要答出上
• ⑨老婆只好说:“要不,你进来说话?” 小王摆了摆手:“不了不了,就几句话, 我说完就走。我老婆她要你们换把新锁。” 小王憋足了劲儿,终于说出了一句囫囵话。
13
• ⑪我和老婆对视了一下,不约而同地捂着 嘴巴,笑了!可是晚上睡觉时,老婆又提 出了一个问题:两家的锁都好好的,凭什 么要我家白白花钱去换新锁啊?
5
考题形 式
• 常见提问: • 文中××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 提问变式: • (1)为什么要写××段内容? • (2)删去××段可以吗?为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重要句子(或段落)的作用一、概念解说: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常常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二.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1.从内容看:在记叙文性的文章中,从内容来分析的话,句子的作用主要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主旨篇中我们提到过记叙文的主旨可以分为:1)表现人物的品质(写人的文章)2)揭示某种道理(记事的文章)3)抒发某种感情(写人或记事的文章)4)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表现某种主题(记事的文章)「实例分析」问:在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第3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句话有什么意思?答:作者用排比的方式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或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2)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点名题旨,水到渠成;或者与开头前后呼应,突出文章主旨。

3)在文章语段中间,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紧凑连贯。

「实例分析」问:在文章《驿路梨花》的最后一句,作者用陆游的诗句结束全篇:"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样写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好处?答:从结构上看,题文相应(点题),从内容上看,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华了主题。

(注意: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就句论句,要联系原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3.从表现力来看:应该结合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来分析。

我们把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针对修辞手法的答题模式做一个小结:(1)比喻。

答题: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拟人:把……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形象鲜明,更生动地写出了事物……(人和物的相似性)的特点。

(3)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目的在于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点,个别夸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那座山远看似乎直入云霄",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一奇景的惊叹之情。

(4)反复,反复包含间隔反复和直接反复,所谓间隔反复,就是在文中不断出现一个相同的句子,但是中间有间隔,在散文或者议论文中,这样的反复多半是为了强调作者的观点;无间隔反复则表现为呼吁型的,通常使语言更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5)对偶: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意深刻,给人深刻印象。

(6)反问:有问无答,答在问中。

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引起共鸣。

(7)设问:有问有答,一问引起读者思考,一答更能引发共鸣。

(8)排比:句式工整,便于吟咏;加强语势,层层递进。

(9)反语,褒词贬用,加强讽刺意味,批评……;或贬词褒用,(答题时注意找出贬义词对应的褒义词来答),如:我以孩子的"狡猾"的眼光,这里狡猾是贬义词,实际上写出了孩子的聪明、善解人意。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题目:"……"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当中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题目我们要三步走:第一步回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步很容易被判断;第二步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常见好处,比如说比喻就是更形象生动;第三步,结合文章的意思来分析这个修辞放在文章当中的具体的作用(表现人物情感、品质)。

小结: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7种:(1)总领全文(引起下文),(2)、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3)承上启下(过渡),(4)推动情节发展,(5)铺垫(或伏笔),(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7)总结全文,(8)点题。

内容上的作用通常有以下5种:(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情感),(3)、对比映衬,(4)、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突出主题(深化中心或升华中心)表现力(艺术效果)(见上面)三、典型题例例1.2007南通中考阅读题《大美之美》⑤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

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

伫立圣湖之畔,我默默地洗涤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第18题: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解析:“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一问应转化为“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和主题上各有何作用?”这样使思维直切要点,这句话结构上总结全文,主题上升华主旨,由写西藏山水之美升华到西藏山水之美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由赞美西藏山水的美升华到对西藏山水的崇敬热爱之情。

例2.2008江西省中考阅读题《年的召唤》⑧一声召唤,一腔爱恋。

“年”是幸福的始发车站,携着眷恋上车,背着欣喜落座,这幸福的回归列车让你挥别尘世烟云,不觉悲凉,温暖久长。

第19题:请简要说说第⑧段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

解析:我们在思考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时应把思考角度明确为“这句话在结构上和主题上各有何作用?”结构上与题目相照应,也就是进行了点题;主题上点明中心,表达对故乡对亲人的爱。

例3 2009年福州市中考题《一双脚上的修养》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

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

第21题:本文对送水工的描写文字不多,却令人回味,请赏析第⑤段中的划线句。

(4分)解析:21.示例一:“悄悄推开”这一细节动作,写出了送水工怕影响图书馆的安静的氛围,推门时小心翼翼的样子,十分传神,突出了送水工对他人的尊重,体现了他的修养。

示例二:“推”、“伸”、“看”、“缩”这些动词生动细致地写出了送水工想进门又怕弄脏地板的心理,表现了他的修养,也为下文他脚套塑料带进门的举动作铺垫。

(内容3分,能紧扣语句,从词语运用、描写方法等任意一个角度进行点评;表述1分,须通顺。

共4分)例4.2009年中考《敲雪》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第19题:分析选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分)解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敲雪时动作的小心翼翼,表现了父亲对这些树的细心与重视,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个读书、上学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

例5 在《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有这样一句:“ 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请分析此句的表达效果(作用)。

解析: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既写出了祥子生病时全身哆嗦的状况,也暗示劳动人民的命运像风雨中的树叶飘摇不定,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反映了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四、分析重要句子含意或作用题的答题模式:(一)、考题形式1.“××××××”这一句中,“×”字为什么用得好?2.请分析选文×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3.联系具体语境,请说出你对第×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4.第×段画线语句中加点的词富有表现力,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或赏析)。

5、请说说文章第一段写景的作用?6、指出划线句子的表达方式(表达手法)及作用?7、说说文章最后一句(段)的作用?(二)、重要词句(段)的作用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抓富有表现力的重点词,通常是动词、形容词。

答题模式:通过等词,形象生动(生动准确等)写出了(填写人或物)的特点,表达(阐明)了情感(道理)。

2、抓修辞运用。

答题模式:运用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阐明)了情感(道理)。

3、抓对文章结构的作用。

答题模式:这句话写(点)出了(内容),(接下来根据句子所处位置分三种情况回答)(1)、句子在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写作铺垫(伏笔);点明中心等。

(2)、句子在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引起下文写(3)、句子在文章结尾:收束全文,点明中心;总结全文,升华主旨。

4、抓对人物情感的表达和表现中心的作用。

(答题模式如上面1或2)5、景物描写句答题模式:通过(词语或修辞),写出了景物的特征,作用(内容上):烘托(渲染)了(氛围或情感),结构上(交待背景,或推动情节发展,或为下文作伏笔、铺垫,或对比映衬人物品质、凸现文章中心等作用)五、阅读练习:别踩疼了雪朱成玉(1)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2)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

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

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3)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

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4)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5)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6)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时间停留。

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7)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

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她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8)女儿的话触动了我。

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9)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

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10)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

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

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11)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

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

女儿记住了我的话。

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