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

合集下载

三国鼎立成语故事

三国鼎立成语故事

三国鼎立成语故事本文是关于三国鼎立成语故事,感谢您的阅读!成语:三国鼎立拼音:sanguodingli名词释义: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季汉、东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

造句:三国时候,魏蜀吴三足鼎立。

历史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

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季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当数曹操。

无论军事还是文学,他都引领了这个时代的潮流。

正是他的出现,使得原本复杂的三国局面变得更加异彩纷呈、扑朔迷离。

三国鼎立时期战争三国的鼎立,也是三国间长期的、更复杂纷争的开始。

三国鼎立时期的战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荆州、汉中。

淮南、汉中分别为魏吴、魏汉的边境地,而荆州为三国接壤,且当时各占一部,是争夺最激烈的地区。

曹操于荆州赤壁战败还北方后,成功地进行渭南之战,全据关中,同时在谯(今安徽亳州)开辟水军训练基地。

面对孙权、刘备两个对手,采取东攻西守或西攻东守的方略,力避两面作战。

先与孙权争夺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战的胜利,遏制了孙权攻势。

后与刘备争汉中不利,乃集中兵力,与孙、刘争荆州。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历史趣谈:三国鼎立是指哪三国 三国的皇帝分别是谁?

历史趣谈:三国鼎立是指哪三国 三国的皇帝分别是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鼎立是指哪三国三国的皇帝分别是谁?
导语: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

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操;三国时期汉朝皇帝:刘备;三国时期吴
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

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操;三国时期汉朝皇帝:刘备;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权。

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季汉、东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称为“三国鼎立”。

历史记载
背景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

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季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当数曹操。

无论军事还是文学,他都引领了这个时代的潮流。

正是他的出现,使得原本复杂的三国局面变得更加异彩纷呈、扑朔迷离。

生活常识分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件(共36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件(共36张PPT)
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约前1600年——前1046年)
(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前476年)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前202年——9年) (25年——220年)
第16课 三国鼎立
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 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1.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孙、刘 2.采取火攻,战术得当
3.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曹操
水战,水土不服。
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 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动 脑 筋:
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 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 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
多方面延揽人才,使
江东的统治日益巩固。
第16课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比表
名称
时间
交战 双方
结果 影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00年 208年
为统一北 曹操—袁绍 曹操胜利 方奠定了
基础
曹操—孙刘
曹操失败
为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三、三国鼎立
1、三国建立的背景: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 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 一;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又占取 四川、云贵地区: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 延伸到福建、广东、胡南、湖北。这样, 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 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刘备简介
刘备:祖先是西汉宗亲,

三国鼎立成语故事

三国鼎立成语故事

三国鼎立成语故事成语:三国鼎立拼音:sanguodingli名词释义: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季汉、东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

造句:三国时候,魏蜀吴三足鼎立。

历史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

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季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夕卜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当数曹操。

无论军事还是文学,他都引领了这个时代的潮流。

正是他的出现,使得原本复杂的三国局面变得更加异彩纷呈、扑朔迷离。

三国鼎立时期战争三国的鼎立,也是三国间长期的、更复杂纷争的开始。

三国鼎立时期的战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荆州、汉中。

淮南、汉中分别为魏吴、魏汉的边境地,而荆州为三国接壤,且当时各占一部,是争夺最激烈的地区。

曹操于荆州赤壁战败还北方后,成功地进行渭南之战,全据关中,同时在谯(今安徽亳州)开辟水军训练基地。

面对孙权、刘备两个对手,采取东攻西守或西攻东守的方略,力避两面作战。

先与孙权争夺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战的胜利,遏制了孙权攻势。

后与刘备争汉中不利,乃集中兵力,与孙、刘争荆州。

三国鼎立与两晋南北朝知识点总结

三国鼎立与两晋南北朝知识点总结

三国鼎立与两晋南北朝知识点总结在中国历史上,三国鼎立与两晋南北朝是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三国鼎立与两晋南北朝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两个时期的背景、特点和影响。

一、三国鼎立三国鼎立是指自184年至280年的中国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国家争霸的特殊局面。

以下是关于三国鼎立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 三国的形成:东汉末年,中央政权逐渐衰弱,地方势力崛起,形成了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政权。

2. 三国的领导者:曹魏由曹操建立,其子曹丕继位;蜀汉由刘备建立,其子刘禅继位;东吴由孙权建立,其子孙皓继位。

3. 三国的势力对比:曹魏以中原地区为基地,势力最为强大;蜀汉在西南地区发展壮大;东吴位于江东,具有海上交通优势。

4. 三国的战争:三国之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

其中,赤壁之战是最著名的一次,曹操被蜀军与吴军联合打败。

5. 三国的文化成就:三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文化人物,如曹操、刘备、诸葛亮等。

他们的活动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名篇和典籍。

二、两晋南北朝两晋南北朝是指东晋和西晋、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相继兴衰的历史时期。

以下是有关两晋南北朝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 东晋的建立:西晋在西北地区衰落后,刘裕建立了东晋政权。

东晋的领土主要位于江南地区。

2. 南北分裂:南朝宋、齐、梁、陈等政权相继兴起,形成了南方的世袭制度。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则统治北方。

3. 南方政权的特点:南朝的政权多以文化发展为主,有较高的文化艺术水平。

南朝宋以文学成就著称,南朝梁注重佛教的发展。

4. 北方政权的特点:北朝的政权多以农耕经济为主,并注重军事力量的发展。

北魏开始推行汉化政策,培养汉族士人。

5. 两晋南北朝的统一:南北朝时期,曾经出现过北魏短暂统一南北的局面。

北周统一了北方,但未能统一南方,南方仍然存在多个政权。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从新联盟。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形成三国鼎立。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

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曹军退回北方后,平定马超、韩遂西北联军,统一北方。

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

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

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吕蒙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

222年,张飞被杀,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驾崩于白帝城。

之后不久,在诸葛亮、孙权的努力下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三国鼎立是促使国家分裂,妨碍国家统一的,所以,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是有消极影响的.如果非要说它的积极作用,那也就是势均力敌互相牵制的对峙局面,期间的相互鼎立换来了短暂的和平,短暂的经济发展时期.从大的方面讲分裂始终是阻碍历史发展进程。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经秦汉大一统之后的第一大规模分裂割据,他的形成和原因是由一定的历史条件限制的。

随着第一代创业人的逐渐去世,三国鼎立的局面也逐渐稳定下来。

但是毫无疑问,大一统才是人心所向,随着司马家族的崛起,三国统一于晋,结束了百十年的纷争,这才是无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是指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中国大陆出现了三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这三个政权分别是东吴、蜀汉和曹魏。

三国时期,战争频繁,国家分裂,但也孕育了众多英雄和典故,为中国历史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一、东吴东吴,即孙吴,是由孙权建立的政权。

孙吴的首都是建业(今江苏南京),后搬迁至庐江。

孙权秉承了父亲孙策和兄长孙坚的遗志,稳定了江东地区的局势并发起了抗击曹操的战争。

东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孙权实行了富民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发展了农业生产;同时,他在外交上与蛮夷进行交往,增进了江东地区的繁荣。

东吴还积极发展文化教育,注重文人的培养,蔡邕、张昭、张温等名士都为东吴效力。

二、蜀汉蜀汉,即刘汉或刘备政权,是由刘备在四川地区建立的政权。

蜀汉的首都是成都。

刘备领导蜀汉政权,曾发动了数次北伐,试图统一中国大陆。

蜀汉政权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都有所建树。

刘备尊重士人,倡导仁义道德,注重农耕生产,改善农民生活。

蜀汉还实行宽松的税收制度,吸引了大量流民来到四川开垦土地。

在军事上,蜀汉政权打破了东吴和曹魏的围困,巩固了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地位。

三、曹魏曹魏,即曹操政权,是由曹操统一中原地区后建立的政权。

曹魏的首都是许昌(今河南许昌)。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最终统一了中原地区。

曹魏政权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曹操注重军队的训练和装备,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多次击败东吴和蜀汉的进攻。

曹魏还实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

曹操还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结语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是一个充满战争和变革的时期,三个政权之间的斗争造就了众多英雄和典故。

虽然最终曹魏取得了胜利,但三国时期的政权互相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了后世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的笔记

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的笔记

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的笔记
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的笔记:
一、官渡之战
曹操:
占据河南一带,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

采取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生产,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袁绍:
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战争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战争结果:袁绍失败。

(以少胜多)
战争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战争时间:208年。

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战争结果:曹操失败(以少胜多)。

战争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三国前:
曹操扫平关中统一北方。

刘备占领湖北、湖南和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又抢夺了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魏: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

蜀: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吴: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

三国发展:
魏: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争结果。

2、了解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和都城。

3通过学习三国时期众多失败和成功的实例,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失败和成功是并存的,有成功就有失败,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的态度。

【重点与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2、曹操没有统一南北的原因。

【学习过程】:出示自学提纲(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点批注→思考讨论),完成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一
(一)官渡之战
1、交战时间:
2、交战地点:
3、交战双方:
4、双方兵力的悬殊:
5、曹操的战术
6、战争结果:
7、历史作用:
自学提纲二
(一)赤壁之战
1、交战时间:
2、交战地点:
3、交战目的:
4、交战双方:
5、双方兵力悬殊:
6、孙刘联军战术:
7、战争结果:8、历史作用:
自学提纲三(一)三国鼎立形势图(在下图中分别填出魏蜀吴三国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蜀吴
小结(歌谣)学生齐读并记忆:
200年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曹操用了许攸计,统一北方奠基础。

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

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
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

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魏国重视抓水利,蜀锦丝绸数第一,
吴国沿海造大船,联系内地与台湾。

1、独立完成下列各题:(1)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是()
①东汉王朝很空虚②军阀割据③战乱频繁④生产迅速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84年,在黄河南北领导黄巾军起义的是()
A.陈胜
B.吴广
C.张角
D.曹操
(3)东汉末年,曹操军阀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的原因是()
A.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B.招纳贤士,采纳正确意见
C.重视农耕,使人民生活稳定
D.实行屯田,保证军粮供应
(4)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5)下列人物中哪一位不是三国时期的()
A.曹操
B.刘备
C.诸葛亮
D.孙权
(6)列举东汉末年两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达标测试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三国蜀国的特产是()
A.青瓷
B.蜀锦
C.陶器
D.丝绸
(2)三国鼎立后,首先实现了大陆与台湾之间联系的是()
A.魏
B.蜀
C.吴 D.西晋
(3)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A.263年
B.266年
C.280年
D.283年
(4)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著名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长平之战
D.淝水之战
(5)今天的南京,在三国时期是哪个国家的都城?()
A.魏
B.蜀
C.吴
D.汉
(6)曹操统一北方的主要军事对手是()
A.孙权
B.刘备
C.袁绍
D.刘表
(7)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使全国归于统一的是()
A.西晋
B.曹魏
C.东汉
D.蜀汉
(8)阅读下列材料(15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①此诗的作者是谁?(3分)他的壮心是什么?(4分)此人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
为什么能有如此作为?(4分)④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此人?(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