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红旗渠的故事
红旗渠的故事

红旗渠的故事
红旗渠,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内河航道之一。
在古代,它连接了黄河北岸的陕西省和河南省,两省之间的贸易和政治交流是通过这条航道实现的。
相传红旗渠的历史可以追溯的至古秦时期,那时,秦朝的胡桑和他的客人曾经沿着这条渠穿行过。
秦朝灭亡后,这条渠仍然连接着两省,在汉代的时候,这条河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大推动,当时的河船可以从红旗渠行驶到黄河,许多商人都会选择这种贸易方式来贩卖货物。
随着隋朝的崛起,红旗渠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隋代,这条河又延伸到了山西省,几百年来,红旗渠一直是内河航道上最繁忙的河道,从汉代到今天,在这条河上划船的人以及河上的商船都比其他河流多。
红旗渠的历史描述也萦绕在中国的古书中,中国古代一部叫《汉书》的书中有记载说,在秦朝时期,从红旗渠出发,一座被称为红旗衙署的建筑物就可以看到,红旗渠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河渠,它是吴越国贸易活动的一个重要枢纽。
千百年来,红旗渠在贸易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还有它的开拓者渔夫、船夫的努力,他们是红旗渠的真正建设者。
如今,红旗渠依然是中国大陆内河航道系统中最重要的渠道,全长524公里,乘船穿行其中,可以欣赏它的山景、水景,更可以见证它以往的辉煌。
而以往红旗渠上商船渡江的情景,也让它吸引了不少游客,每年
都有大量游客拍照留念,想要记录这条河渠上曾经发生的壮丽史诗。
红旗渠的历史见证我们发展的脚步,它的桥梁让它更加的壮观,经历着沧桑的变迁,显示着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它是中国河流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条河渠,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条河渠。
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红旗渠,永远拥有着最灿烂,最美丽的红旗,飘扬在中国河流中,让今天的中国永远被光芒照耀着。
红旗渠先进人物事迹

红旗渠先进人物事迹红旗渠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为解决中国北方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为红旗渠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红旗渠先进人物的事迹,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一、杨雪峰:红旗渠的奠基人之一杨雪峰是红旗渠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红旗渠的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杨雪峰在建设初期,就发现了红旗渠的巨大潜力,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为红旗渠的建设争取了重要的政策和经济支持。
他还组织了一支专业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勘测和设计工作,为红旗渠的后期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王瑞林:红旗渠的水利工程师王瑞林是红旗渠的水利工程师,他在红旗渠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瑞林在设计红旗渠时,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和地质条件,确保了渠道的稳定和安全。
在施工过程中,他组织工人进行了精细的施工和质量监控,保证了红旗渠的工程质量。
他的辛勤工作和专业精神,为红旗渠的顺利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李秀英:红旗渠的通信员李秀英是红旗渠的通信员,她在建设过程中负责与上级部门和其他工作人员的联系和沟通。
李秀英工作勤奋,始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
她还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学习通信技术,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为红旗渠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通信保障。
四、张伟:红旗渠的环保专家张伟是红旗渠的环保专家,他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负责环境保护工作。
张伟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积极推动绿色施工和生态恢复。
他提出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广节能环保技术等,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他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公众的肯定,为红旗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刘强:红旗渠的宣传员刘强是红旗渠的宣传员,他负责红旗渠的宣传和报道工作。
刘强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传递红旗渠的建设进展和成就。
他组织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如举办红旗渠建设成果展览、制作纪录片等,吸引了广大群众的关注和参与。
红旗渠小故事

红旗渠小故事
红旗渠这座代表农民抗洪英雄的壮举,从1934年开始,历经6年
艰苦卓越的劳动和不断克服困难的斗争,终于在1941年胜利完成。
在
这条长达1500多公里的运河中,有很多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向我们展
示了红旗渠的精神和力量。
首先,红旗渠让我们了解到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是成功的基础。
在初期的工作中,各种困难和挑战一一呈现,开始只有几个人坚
持便已经是胜利,但是人们依旧没有放弃,抱着关键时刻不能轻言放
弃的信念,去不断试错和探索。
最终,大家克服了各种困难,完成了
这项伟业。
另外,红旗渠也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自己摆正心态也非常重要。
在整个运渠建造期间,天灾人祸不断,人员死亡和受伤的事故也
屡屡发生,但是这样的逆境并没有让大家垂头丧气,相反借此去反思、总结,并改进措施,从而更好的保障了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
最后,红旗渠也表明了志同道合的合作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骨干员工还是外来劳工,大家的心紧密地联系
在了一起,每个人都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将所有可能的优势
都利用起来,最终达到胜利的目标。
红旗渠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它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勤劳、拼搏、智慧和毅力。
它告诉我们,团队合作与信念都是成功的基石。
因
此,大家应该在每天的工作中树立正确的理念,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不断努力。
红旗渠的故事

红旗渠的故事红旗渠,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故事。
它的建设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发展和民生改善而进行的一次伟大探索和成功实践。
红旗渠位于中国陕西省延安市境内,是一条长约80公里的人工引水渠。
它的建设始于1959年,当时正值中国国内外形势紧张,国家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农田水利设施更是几乎毁于一旦。
为了解决当时农田灌溉的紧迫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决定兴建红旗渠,以解决当地农田的灌溉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改善人民生活。
于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在延安大地上展开。
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
地质条件复杂,大部分地区都是黄土高原,地势陡峭,土层薄脆,要在这样的地形地貌上修建渠道,可谓是异常艰巨。
而且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施工设备也十分落后,施工人员要凭着一股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艰苦奋斗,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将渠道修建得越来越完善。
最终,经过全体建设者的不懈努力,红旗渠于1969年正式竣工。
这条渠道不仅解决了当地农田的灌溉问题,还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田得到了充分的灌溉,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红旗渠的建成,成为了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
红旗渠的故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为中国的发展进步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红旗渠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现在,奋发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六个红旗渠的故事

六个红旗渠的故事六个红旗渠的故事许多人知道太行山,但不知道河南林县(今林州)就处在太行山东麓的南端;许多人知道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但不知道红旗渠就是成千上万当代愚公劈开太行山的壮举。
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林县人民苦干十个春秋用血汗修成的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从此,雄浑的太行悬崖绝壁上有了一道温柔的水脉,她与巍巍太行依恋契合,演奏着刚柔相济的和谐乐章;从此,这道水脉汩汩流进林县大地后,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干、支、斗、毛,细细润浸,节节延伸,形成一个覆盖全县大地的生命水网;从此,中华大地有了一个不朽的灵魂——用汗水养育、用鲜血染红的红旗渠精神;从此,苦难深重的林县摆脱了千百年旱渴的折磨,在红旗渠一脉生命之水、幸福之水的浇灌下,走向滋润,走向富饶。
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举全国之力,而“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外国人说:“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到中国不看红旗渠,等于没到过中国。
”红旗渠始于悲壮,终于辉煌。
以一县之力,勒着裤腰带,凭着简陋的原始工具,积十年之功,成千秋伟业,壮哉!伟哉!红旗渠的诞生,完全是林县极度缺水的恶劣环境逼出来的。
它源于中国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历史的一个精彩缩影,它是人类与恶劣自然环境挑战而获得胜利的一个光辉典范。
红旗渠的故事(一)有关红旗渠的故事,痛苦、漫长而又悲壮。
造物主是不公平的,它在漫不经心间就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三六九等。
对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林县而言,自然的赐予对于这片土地,有着过分的吝啬,在旱魔的主宰下,这里成了一个“十年九旱”的贫瘠地方,它的昨天是一部血泪与苦难交织的历史。
翻开林县一本本被岁月染黄了的老县志,满眼都是干旱、连年干旱、禾枯、绝收、悬釜待炊、十室九空、人相食等触目惊心的字眼。
讲述红旗渠的故事

讲述红旗渠的故事
红旗渠是中国的一项宏伟工程,它是在1958年至1965年期间由中国共产党政府在河南省和陕西省之间的黄河滩区建设的一条运河。
这项工程是为了解决当时中国的粮食危机和水灾问题。
红旗渠的建设历程非常艰辛,但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项工程顺利完成。
渠道全长1375千米,渠道中最大的挑战是在太行山和黄河之间建造了一个高大的陡坡,这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险”。
然而,在建设过程中,数万名工人和技术人员克服了各种困难,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红旗渠的建成标志着中国从一个粮食短缺国家转变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
渠道的建设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勇敢拼搏、顽强拼搏的象征。
红旗渠的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中国人民,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我们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红旗渠的感人故事

红旗渠的感人故事
那时候啊,林县这地儿可缺水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
水比金子都金贵,大家想喝口水得跑老远老远的地儿去挑,就这挑回来的水还得省着用,洗把脸都舍不得把水倒掉,还得留着喂牲口呢。
但是林县人可不认命啊,他们就想着一定要修个渠,把漳河水引过来。
说干就干,这工程可不容易啊,全是靠着人的双手,一锤一钎地在悬崖峭壁上凿。
有个叫任羊成的,那可是个英雄。
他成天腰里系着根绳子,就从悬崖上“飞檐走壁”似的下去,在半空中清理那些被炸下来的石头。
那石头啊,有时候就跟雨点似的往下落,一不小心就可能被砸得头破血流,可他根本不怕,就像个超级英雄一样。
每次他从悬崖上下来,身上都是伤,衣服也破得不成样子,但他第二天还是接着干。
还有那些普通的老百姓,男女老少齐上阵。
大冬天的,那风呼呼地刮,就像刀子似的往脸上割。
可大家都在渠上忙活着,手冻得通红,长满了冻疮,也没人喊苦喊累。
有的时候粮食不够吃,大家就勒紧裤腰带,想着办法节省粮食,就为了能把红旗渠修起来。
这修渠的过程中,困难就像一座座大山。
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技术,慢慢摸索。
他们就这么一点点地,硬是在太行山上开出了一条“天河”。
这条红旗渠啊,那可不仅仅是一条渠,那是林县人民用血汗和生命换来的希望之渠,每一滴水都流淌着他们的坚持和梦想。
红旗渠红色故事2分钟简短

红旗渠红色故事2分钟简短引言红旗渠是中国伟大工程的典范之一,是一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的壮丽史诗。
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数以千万的奋斗者用他们的智慧和血汗,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本文将以简短的2分钟,为您讲述红旗渠的红色故事。
第一章奋力克服艰难险阻红旗渠的修建是在1954年开始的,当时中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规模建设时期。
为了解决邺县、平定县、垣曲县长期面临的水源匮乏问题,中国共产党决定修建红旗渠。
然而,红旗渠的修建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险阻。
土地贫瘠、土质恶劣、地势陡峭,这些问题使修建红旗渠变得异常艰难。
但是,红旗渠的修建者们没有退缩,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勇气,一次次克服着困难,战胜着险阻。
第二章功成名就与乐、歌、舞经过艰苦的斗争和不懈的努力,1958年,红旗渠终于完工。
这是一项惊天动地的工程,也是一次取得巨大成功的伟大胜利。
红旗渠的修建者们欢欣鼓舞,他们用欢乐和歌声表达着对胜利的赞美。
乐声响起,歌声飘扬,整个红旗渠沿线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人们载歌载舞,庆祝着这场伟大的胜利,将胜利的喜悦传递给每一个参与到红旗渠修建中的人。
第三章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红旗渠的胜利不仅仅是一项工程的成功,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红旗渠的修建者们以无上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
他们用血肉之躯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红旗渠的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结语红旗渠的红色故事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壮丽史诗,它讲述的是一群普通人以伟大的胸怀和无私的奉献,创造出伟大的业绩的故事。
红旗渠的修建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水利福祉,更弘扬了红色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红旗渠的红色故事,将永远铭记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成为中华民族奋斗史上的一座丰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个红旗渠的故事许多人知道太行山,但不知道河南林县(今林州)就处在太行山东麓的南端;许多人知道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但不知道红旗渠就是成千上万当代愚公劈开太行山的壮举。
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林县人民苦干十个春秋用血汗修成的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从此,雄浑的太行悬崖绝壁上有了一道温柔的水脉,她与巍巍太行依恋契合,演奏着刚柔相济的和谐乐章;从此,这道水脉汩汩流进林县大地后,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干、支、斗、毛,细细润浸,节节延伸,形成一个覆盖全县大地的生命水网;从此,中华大地有了一个不朽的灵魂——用汗水养育、用鲜血染红的红旗渠精神;从此,苦难深重的林县摆脱了千百年旱渴的折磨,在红旗渠一脉生命之水、幸福之水的浇灌下,走向滋润,走向富饶。
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举全国之力,而“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外国人说:“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到中国不看红旗渠,等于没到过中国。
”红旗渠始于悲壮,终于辉煌。
以一县之力,勒着裤腰带,凭着简陋的原始工具,积十年之功,成千秋伟业,壮哉!伟哉!红旗渠的诞生,完全是林县极度缺水的恶劣环境逼出来的。
它源于中国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历史的一个精彩缩影,它是人类与恶劣自然环境挑战而获得胜利的一个光辉典范。
红旗渠的故事(一)有关红旗渠的故事,痛苦、漫长而又悲壮。
造物主是不公平的,它在漫不经心间就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三六九等。
对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林县而言,自然的赐予对于这片土地,有着过分的吝啬,在旱魔的主宰下,这里成了一个“十年九旱”的贫瘠地方,它的昨天是一部血泪与苦难交织的历史。
翻开林县一本本被岁月染黄了的老县志,满眼都是干旱、连年干旱、禾枯、绝收、悬釜待炊、十室九空、人相食等触目惊心的字眼。
在那靠天吃饭的年代,林县人斗不过老天爷,大旱之年,草根树皮都成了救命的口粮,为了活命,甚至出现人相食、易子相食的惨痛场面,更多的人则是踉踉跄跄地走上背井离乡的逃荒之路。
因为这里离山西较近,许多逃难的人便纷纷涌向三晋大地,至今,在山西一些地方还有“林县村”、“林县沟”、“林县集”、“小林县”之类的地名,铭记着林县人当年的苦难和无奈。
“太行山上水贵油,谁知人间几多愁。
三尺白绫无情剑,屈斩芳龄少妇头。
”这首诗向我们道出了这样一则悲惨的故事:民国初年的大年三十,桑耳庄桑林茂老汉一大早就起来到离村七里多的黄涯泉,想趁早挑一担水回家过年。
可是担水的人很多,快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
新过门的儿媳心疼公公,摸黑出村迎接,并把水担在了自己肩上。
由于天黑坡陡,没走几步便被拌了一跤,含辛茹苦挑来的一担水洒了个净光。
没想到这一担水竟成了夺命水。
当天夜里,悔恨交加的儿媳竟悬梁自尽。
大年初一,将儿媳草草掩埋后,悲痛欲绝的桑林茂老汉便领着全家走上了逃荒之路。
区区一担水,竟能将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葬送!每一次到红旗渠纪念馆参观,讲解员都会讲到这则悲惨故事,每一次听了我的心都会震颤、滴血。
因为缺水,许多村庄因没有水吃,只能到离村十里八里或更远的地方去挑水,争水抢水打架斗殴乃至伤人亡命的事件时发生。
不但人与人争水,人与兽也争水。
有一年天大旱,在一个异常干渴的小山村,人与兽共用一块岩石缝里渗透出来的水,为了争水,有三个人相继被狼伤害了性命。
因为缺水,许多山村的小伙子娶不上媳妇。
牛岭山村因缺水而贫困,本村闺女嫁到山外,外村姑娘不上山,成为远近有名的光棍村。
因为缺水,林县人养成了惜水如命的习惯。
有些山村的农民,平时很少洗脸洗衣服,到了逢年过节和婚嫁时才干净一回。
洗脸是全家伙用一个盆,大人洗完小孩洗,洗罢还要把脏水澄清留作下次再用;洗成了泥汤,还要留给牲口用。
因为缺水,这里的山穷、地穷、人更穷,百姓们在贫困中苦苦挣扎,衣不遮体,食不饱腹,度日如年。
过去,当地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咱林县,真可怜,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得粮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翻身后,迫切希望在经济上翻身。
可是,缺水的问题却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得林县人喘不过气来。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连生存都难以为继,哪里还有发展的乐章,幸福的生活?因为绝大部分耕地要靠天生产,大旱绝收,小旱薄收,广大群众仍没有摆脱糠菜半年粮和缺衣少穿的贫困境况。
红旗渠的故事(二)“天下事或激或逼而成者,居其半。
”这句古话无疑是说给红旗渠的。
厄运固然能够摧残和毁灭掉弱者的肉体和灵魂,但也可能如同火山喷涌一般,激发出强者的巨大潜能,成为他们创造人生辉煌的催化剂。
老天爷不给林县人活路,祖祖辈辈为干旱缺水熬煎的林县人再也不愿苦熬下去了,缺水造成的苦难,激励着林县人民向命运挑战的斗志,他们要把潜伏于内心深处渴望改变逆境的梦想化成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争取美好生活的伟大行动。
挖山泉,打水井,修水库,建水渠,这些兴修水利的活动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序曲。
无可奈何的是,天公对林县过于苛刻,1958年一场大旱,泉干库竭渠无水,全县又陷入了焦渴的熬煎之中。
天上无水蓄、地下无水汲,林县人只好把眼光投向了境外的水源地。
经过反复的查勘论证,林县县委做出了引山西县平顺县境内的漳河水入林县,即“引漳入林”的决策。
“引漳入林”(后改为红旗渠)上马的时候,时间的表针指向的是公元1960年2月;到公元1969年6月红旗渠工程全面完工,整整用了十年的时间。
这十年的光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短暂的一瞬,但对于林县而言,却是血与汗交织的悲壮十年,也是改变命运、创造辉煌的十年,更是谱写惊天地、泣鬼神之“红旗渠故事”的十年。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张扬理想主义的年代,统一的理想使人变得无比的单纯,农民兄弟尤其如此。
一声令下,万民响应。
盼水心切的林县人热血沸腾,欲与天公试比高!上级分配给横水公社东下洹大队上民工250人,一下子就报了600多人。
年过六旬的赵连生老人说:“我就是把这身子化了,也要变成一截渠道!”这种热烈悲壮的场面不禁让人联想起当年太行山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报名参军的场景。
车辚辚,马啸啸,近4万修渠大军从15个公社的山庄村落中奔涌出来,他们自带干粮、行李,赶着牛车、马车,推着小推车,拉着粮食、炊具和锹、镢和铁锤、钢钎等劳动工具,浩浩荡荡地开向了位于漳河岸边的修渠第一线,拉开了“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序幕。
建设大军一开上前线,便打响了“引漳入林”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战役——开凿70.6公里长的引水总干渠(渠高4.3米,渠底宽8米,设计过水流量23秒立方米)。
总干渠工程全部处在太行崇山峻岭的半山腰上。
太行山的石头几乎都是石英岩,坚硬异常,但石头再硬也没有林县人的骨头硬。
他们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凭着钢筋铁骨的一双手,不分冬寒夏暑,披星戴月,奋战在太行山上。
这里不是战场胜似战场,开山的炮声惊天动地,乱石腾空,硝烟滚滚;这里虽然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肉搏,但却有人与自然之间的较量,也有血肉横飞的悲壮场面……尽管在建设过程中,正值共和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极端困难时期,条件差得超出想象,但林县人民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迎难而上,义无反顾。
国家拿不出更多的人财物支持林县,林县人民体谅国家的难处,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制,没有炸药自己造,不会技术干中学……。
住工棚、住窑洞、住石崖、住石洞。
最困难的时期,每天只有六两粮,为了填饱肚子,他们上山挖野菜,下河捞水草。
大家还苦中作乐,风趣地说什么“蓝天白云做絮被,大土绿草做绒毡,高山为我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
他们不但苦干硬拼,也巧干智取,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建设难题。
比如,在总干渠最艰巨的谷堆寺段施工中,开始时,民工们腰系绳索,吊在悬崖半空中打钎放炮,崩出工作面。
后来,他们革新技术,采取土办法,架起空运线,加快了进度,提高了工效,还大大减少了安全事故。
为解决总干渠与浊河交叉的矛盾,他们建造了一个空心坝,坝中过渠水,坝上流洪水,渠水不犯河水。
修建桃园渡槽时,发明了“简易拱架法”,建成了一个“槽下走洪水、槽中过渠水、槽上能行车”的十分科学的渡槽……十年鏖战,愚公移山。
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了211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12408座各种建筑物……硬是在崇山峻岭中凿出了一条三千华里的“人造天河”。
如果把十年挖砌的1818万立方米土石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纵贯中华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成一道“万里长城”。
当我站在那条悬挂在巍巍太行悬崖峭壁上的“人造天河”面前时,我的耳畔激荡起了电影《红旗渠》主题歌的旋律:“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势把山河重安排。
……”触摸、凝视着这条莽莽苍苍的大石渠,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红旗渠的伟大,也感受到了林县人的伟大,我为红旗渠感到自豪,也为林县人感到自豪,更为我们中华民族感到自豪!在数百名热血青年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干了一年零五个月才凿通的红旗渠引水咽喉——青年洞洞口的山崖上,“山碑”两个大字深深地镌刻在那里,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山碑”二字,分别是在告诉后来者,红旗渠就是一座山,一座林县人民兴修水利造福人民的魏峨高山;红旗渠也是碑,它是水利的丰碑,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丰碑。
红旗渠的故事(三)“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每当我想起为修建红旗渠流血流汗的英雄们,鲁迅先生这几句悲壮的话便会浮现在脑海。
林县人既是埋头苦干的人,更是敢干硬干的人。
他们的血性,他们的勇敢,他们的不屈不挠,巍巍太行山作证,滔滔漳河水作证!修建红旗渠的过程,是林县人民改变命运的过程,也是锻造英雄的过程。
为了修建红旗渠,共有189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56人重伤致残,他们用血肉之躯乃至生命的代价,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英雄主义的壮歌。
神炮手常银虎,腰系绳索,凌空作业,在崖壁上放炮爆破,他置生死于度外,一马当先,排除瞎炮,清扫安全隐患;舍己救人的女英雄李改云,当崖石就要坍塌的紧要关头,她奋不顾身地推开自己的战友,自己却永远失去了一条腿;凿洞英雄王师存,为了凿开曙光洞,不畏难险,七次塌方陷于洞中,九死一生,仍然不下火线;风华正茂的工程技术骨干吴祖太,一心扑在建设工地,精心勘测设计出一张又一张施工图纸,当王家庄隧洞施工出现塌方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入洞查险,不幸被坍塌夺去了年轻的生命……在红旗渠的英雄群体里,我有幸见过排除英雄任羊成。
那是红旗渠通水四十周年前夕,我在红旗渠纪念馆中见到了这位名声赫赫的老英雄。
眼前这个黑瘦矮小、满口林县土话的老头,难道他就是当年修建红旗渠时不怕死的排险英雄任羊成?但这的的确确就是任羊成,正应了那句老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