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红旗渠红色精神实践调研报告

红旗渠红色精神实践调研报告

红旗渠红色精神实践调研报告红旗渠红色精神实践调研报告一、引言红旗渠是中国革命时期的一项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红色精神是红旗渠工程背后的核心力量,也是显著的精神标志。

本报告旨在通过调研红旗渠红色精神实践,深入理解其内涵和影响,并提出合理建议以保护和传承红色精神。

二、调研方案1. 调研目的:理解红旗渠红色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2. 调研方法:实地走访红旗渠,与当地居民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并参观红旗渠红色精神实践的展示活动。

3. 调研内容:了解红旗渠的历史背景和建设过程,探索红色精神的实践方式和影响。

三、调研结果1. 红旗渠的历史背景和建设过程:红旗渠是中国革命时期为了保证西北地区粮食供应而进行的一项水利工程,由志愿军士兵动员建设,历时5年完成。

这一壮举体现了中国军民的团结合作和坚强意志力。

2. 红色精神的实践方式:在红旗渠建设中,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自力更生,体现了无私奉献和集体主义精神。

红色精神实践的方式包括开展伟大斗争、开展大批判、开展大整风、开展大辩论等,通过这些方式激励和引导人们坚定信仰、勇往直前。

3. 红色精神的影响:红色精神在红旗渠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红旗渠成为全国知名的标志性工程。

红色精神也影响了当地居民的行为和思想,使他们树立了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和勇气。

四、调研分析1. 红色精神的内涵:红色精神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红旗渠工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实践,成为激励和引领人们前进的动力。

2. 红色精神的保护和传承:保护和传承红色精神是维护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和实践方式值得推广和弘扬。

- 加强教育宣传,培养青年一代的红色精神。

通过开展红旗渠的教育宣传活动,向年轻人传递红色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 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红色精神的实践。

通过组织志愿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讲座等形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红色精神的实践中,共同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旗渠调研报告.doc

红旗渠调研报告.doc

关于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调研报告年级:13级数学与信息科学系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2班组长:李玉组员:李翠丽李博侯胜男指导老师:郝瑞华二零一四年六月一、调查前言(一)调查时间及地点时间:2014年6月27日地点: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红旗渠风景区(二)调查方法实地考察(三)调查对象及其背景对象:红旗渠风景区背景:历史上林州是一个酷旱山区,水贵如油。

为了解决严重缺水问题,从1960年起,林州人民用近10年时间劈开太行山,建成了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从山西引来漳水。

60年代由林县人民群众修建的红旗渠这一宏伟工程,曾轰动国内外,被誉为自力更生、人定胜天的壮举,有“人工天河”之称。

红旗渠的修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州缺水的历史,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造就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的红旗渠精神。

(四)红旗渠精神内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是在红旗区修建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

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五)调查目的红旗渠作为一种永垂不朽的精神标志,它拥有人定胜天的信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安逸,更需要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因此我们跟随前人的脚步,感受前人的历程,探讨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将红旗渠精神传承下去。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一)新时期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必要性考察过程中,我们沿着红旗渠走去,充满激情与动力去追寻前辈们的足迹。

高高陡陡的台阶与漫长的山路逐渐消磨掉了我们的意志,对那些台阶满是怨言,高、陡、多,一段不算长的路程,就累了,步伐开始变慢,骨子里的慵懒与乏力全部显现出来。

而从主流上说,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态度和行为处事是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

红旗渠调研报告

红旗渠调研报告

红旗渠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红旗渠是中国著名的抗战纪念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

红旗渠是中国共产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中国革命的象征。

在抗日战争时期,红军主力连续征战,需要进行物资和人员的运输,而陕甘宁边区的陕北地区地势陡峭,交通非常困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红军决定将宝塔山引水到延安,修建红旗渠,以便解决红军的日常生活和战争临时需求。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红旗渠的历史意义、现状以及对于陕西旅游业的贡献,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红旗渠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调研方法1. 参观红旗渠:我们深入红旗渠景区,参观了红旗渠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碑、红军长征纪念馆等重要景点。

2. 阅读文献:我们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和相关报道,了解红旗渠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意义。

3. 采访专家:我们邀请了多位与红旗渠相关的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红旗渠的历史传承和现状。

四、调研结果1. 历史意义:红旗渠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象征,是中国共产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进行的艰苦奋斗的见证。

红旗渠的修建不仅解决了红军的物资和人员运输问题,也成为了红军壮志凌云、顽强拼搏的象征。

2. 旅游资源:红旗渠作为抗战纪念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景区内有红军长征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重要景点,还有许多红军英烈的故居和陈列馆。

红旗渠的自然风光也非常优美,有山水相映的壮丽景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五、推广建议1. 丰富景区内的红色文化:可以在景区内增设一些展览和文物陈列,展示红军长征的历史和革命精神。

同时,可以举办一些纪念活动,吸引更多的参观者。

2.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在景区内建设旅游服务中心、餐饮场所等设施,提供更好的游客接待和服务,增强游客体验。

3. 拓展宣传渠道: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渠道,增加红旗渠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游客。

同时,可以与旅行社合作,推出红旗渠的特色旅游产品。

六、结论红旗渠是中国共产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中国革命的象征。

红旗渠考察报告

红旗渠考察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红旗渠考察报告篇一:红旗渠调研报告关于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调研报告年级:13级数学与信息科学系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2班组长:李玉组员:李翠丽李博侯胜男指导老师:郝瑞华二零一四年六月一、调查前言(一)调查时间及地点时间:20XX年6月27日地点: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红旗渠风景区(二)调查方法实地考察(三)调查对象及其背景对象:红旗渠风景区背景:历史上林州是一个酷旱山区,水贵如油。

为了解决严重缺水问题,从1960年起,林州人民用近10年时间劈开太行山,建成了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从山西引来漳水。

60年代由林县人民群众修建的红旗渠这一宏伟工程,曾轰动国内外,被誉为自力更生、人定胜天的壮举,有“人工天河”之称。

红旗渠的修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州缺水的历史,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造就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的红旗渠精神。

(四)红旗渠精神内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是在红旗区修建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

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五)调查目的红旗渠作为一种永垂不朽的精神标志,它拥有人定胜天的信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安逸,更需要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因此我们跟随前人的脚步,感受前人的历程,探讨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将红旗渠精神传承下去。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一)新时期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必要性考察过程中,我们沿着红旗渠走去,充满激情与动力去追寻前辈们的足迹。

高高陡陡的台阶与漫长的山路逐渐消磨掉了我们的意志,对那些台阶满是怨言,高、陡、多,一段不算长的路程,就累了,步伐开始变慢,骨子里的慵懒与乏力全部显现出来。

红旗渠调研报告

红旗渠调研报告

红旗渠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红旗渠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

该渠于1960年代开建,历经数十年的建设和改造,拥有灌溉面积达40万公顷,是甘肃省重要的农业灌溉工程。

为了深入了解红旗渠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本次开展了红旗渠调研。

二、调研目的
1. 了解红旗渠的基本情况,包括渠道覆盖面积、渠道长度、渠道质量等。

2. 分析红旗渠的运行状况,包括灌溉水量、灌溉效果、水利活动设施等的使用情况。

3. 研究红旗渠的管理模式、运营机制和保护措施,以提出相关建议。

三、调研方法
1. 实地考察:我们前往红旗渠工地现场,对渠道进行了详细的
考察和记录。

2. 问卷调查:我们向当地的农民和渠道管理者发放了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红旗渠的看法和反馈。

3. 数据对比:通过查阅历史记录、分析数据报表、听取专家意
见等方法,来评估红旗渠的运行状况。

四、调研结果
1. 基本情况:红旗渠总长超过800公里,涉及到12个县区,
覆盖面积达到40万公顷。

2. 运行状况:
①灌溉水量增加,但灌溉效果有限;
②渠道管理存在缺陷,如水利设施破损、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③在水质保护、供水安全、节水技术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3. 建议:
①加强渠道管理,加大维护和保护力度;
②推广新技术,提高灌溉水平;
③完善监管机制,保障水资源安全。

五、调研结论
1. 红旗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运行和管
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2. 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可以更好地实现红旗渠的历史使命,推动当地发展。

红旗渠

红旗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红旗渠精神的调查报告指导老师:贺平实践时间:2012年3月26日—4月15日红旗渠精神的重要意义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刻的今天,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他们很容易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理念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必然也难逃一些落后的、负面的价值观念的冲击。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应该极力遏制各种落后思想、落后价值观在大学生中蔓延。

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弘扬中国民族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中蕴含的锐意进取的精神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将对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96年6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对红旗渠进行视察后语重心长地说:“林县人民了不起,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可以浇灌几十亩万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的精神。

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

”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何为红旗渠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种精神来自群众,来自实践,犹如飘扬在太行山上的旗帜,时刻引导人们不懈奋斗,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1995年4月,胡锦涛同志视察红旗渠时指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继续大力弘扬修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

”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呢?就是要在实践中为红旗渠精神注入时代的内涵,把这种精神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

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必须大力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

纵观红旗渠的修建历程,一切决策都是以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为基础的。

红旗渠调研报告调查内容

红旗渠调研报告调查内容

红旗渠调研报告调查内容红旗渠调研报告调查内容一、调研目的和背景红旗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象征之一。

为了了解红旗渠的现状和对当地居民的影响,我们对红旗渠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我们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深入交流的方式,对红旗渠沿线的农村居民、水利工程管理者、相关机构和专家进行了调研。

调研范围主要涵盖红旗渠的历史、工程状况、对当地居民的影响以及现阶段的保护与利用情况。

三、调研结果1. 历史回顾红旗渠建设于1952年至1959年,是为了调节黄河水量、灌溉农田以及供应城镇用水而修建的。

建设期间,工人们以极其艰苦的条件进行了斗争,最终将黄河水引入渠道,确保了该地区的灌溉和生活用水。

2. 工程状况经过几十年的使用和维护,红旗渠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调查显示,渠道仍然供应附近农田的灌溉水和居民的生活用水。

然而,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区段存在渠道泄水和渗漏的问题,需要加强维护和修复工作。

3. 对当地居民的影响红旗渠的修建不仅解决了附近农田的灌溉问题,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水源。

这对于改善当地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与此同时,红旗渠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4. 保护与利用情况红旗渠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一直受到重视和保护。

相关机构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定期维修、修复古迹、修建纪念性建筑等。

此外,红旗渠也被用于旅游开发,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益。

四、问题和建议1. 维护和修复工作需加强由于红旗渠存在一些渠道泄水和渗漏的问题,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维护和修复工作,以确保渠道的正常运行。

2. 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红旗渠作为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历史的象征之一,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

3. 结合旅游开发开展红旗渠文化保护工作在保护红旗渠的同时,可以结合旅游开发,开展相关文化保护工作,提高其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

红旗渠社会实践报告1000字

红旗渠社会实践报告1000字

红旗渠社会实践报告1000字红旗渠社会实践报告红旗渠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是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修建的一条灌溉渠道。

红旗渠的修建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水利效益,也成为了一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工程。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红旗渠的历史和影响,我们参加了一次红旗渠的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我们参观了红旗渠的起点——延安。

在延安,我们参观了毛主席当年办公和居住的地方,了解了他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

毛主席在延安发起了红旗渠的修建,他带领广大军民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延安的红旗渠起点是红旗渠精神的象征,启示着我们要始终保持革命斗志,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接着,我们来到了红旗渠的实际修建地点。

红旗渠的修建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和宝鸡市之间,全长760多公里。

红旗渠的修建历时6年,动员了数万人的劳动力,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我们参观了红旗渠的引水口、渠道和水利设施,深刻感受到了当时修建者所面临的艰辛和困苦。

红旗渠的修建不仅解决了陕北地区的水利问题,也为陕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还听取了农民的心声。

他们告诉我们,在红旗渠的灌溉下,他们的庄稼得到了充分的生长和发展,收成也比以前增加了很多。

红旗渠的修建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们深感红旗渠对于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不仅学到了红旗渠的历史知识,也深刻感受到了红旗渠的重要意义。

红旗渠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伟大事业。

红旗渠的修建展现了中国人民勇于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利益的忠诚和付出。

红旗渠的精神将继续激励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结起来,红旗渠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富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参观红旗渠的起点和实际修建地点,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红旗渠的历史和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李少杰航天航空与力学学院学号 1253840盘古开山,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美丽的神话故事无不彰显着人定胜天的宏大气魄。

在我的家乡——河南省林州市,勤劳的林县人民(林州市过去称为林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了绵延几十公里红旗渠,真真切切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战天斗地的不朽篇章,同时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一、历史过往(一)修渠的历史背景林州市年平均降水量800mm,且降水量极不均匀,7、8两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

据民国《重修林县志》载:“林境山多水少,居民苦极,土薄石厚,凿井无泉,致远汲深,人畜疲极。

每逢亢旱,居民悬釜待炊,欲求瓶罍之罄,不择溲勃之污,暍既为灾,秽也生疾,南乡尤甚,山后类然。

”“或凿地为窖,以储雨水,名曰旱井。

然大旱则旱井亦涸,且不能家家皆有,于是有取水十余里外者,老弱妇女抱瓮蹀踱,生活之难,水火几与菽粟等矣。

”这就是当时林县人缺水的真实写照。

(二)修建红旗渠的壮举1、修建总干渠从渠首到分水岭,是引漳入林的总干渠段,长71公里,水流落差15米。

未来修成的这条凌架空中的引水渠被称为“天河”并不为过。

工程在轰轰烈烈的气氛中展开了。

沿着太行山腰71000米的渠线,37000人摆开了一条长蛇阵。

炮声隆隆,锤声叮当,打破了亿万年山川的沉寂。

1960年3月6日至7日,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位于任村公社盘阳村的指挥部召开。

会议决定缩短战线,采取领导、劳力、技术、物资四集中的办法,打歼灭战,先修通山西省境内的20公里。

为鼓舞群众的斗志,把“引漳入林”工程改为红旗渠,寓意要高举红旗继续前进。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劳动,民工们完成了总干渠一、二期截流工程,清一色的大石坝筑在河床两侧,只剩下10多米宽的龙口。

等到汛期山洪暴发,上千个流量的洪水汹涌而来,截流就没有可能了,这必将影响红旗渠整个工程的进展。

怎么办?筑人墙,用人挡水。

40多名青年民工跳进河里,用血肉之躯抵挡着冰冷凶猛的河水。

暴怒的漳河水在这道人墙面前一点点挣扎着,一点点退却着。

经过激战,龙口终于合住了。

1960年5月1日,漳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流进了红旗渠引水涵洞。

2、三条干渠一年竣工1965年9月,三条干渠工程的建设全面展开。

三条干渠要通过的山山岭岭,7万人摆开长蛇阵,红旗招展,炮声隆隆,锤钎铿锵,展现出千军万马战太行的一派壮丽图景。

红旗渠一干渠翻山越岭修到了桃园河边。

桃园河宽100多米,岸陡谷深,夏季洪水滚滚,两岸群众不能通行。

根据此处地势及需要,施工人员设计了桥下走洪水、桥中过渠水、桥上能行车的石拱三用桥。

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但更了不起的是修渠群众在建桥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无穷智慧。

二干渠上夺丰渡槽长413米、高14米、宽4米,有50孔拱桥,单孔跨5米。

在施工中,没有现代化建筑材料就用石头代替,没有现代化运输工具,就车拉肩扛。

3100名民工苦干125天,砌石料1.02万立方米,投工21.5万个,投资12万元,渡槽于1966年4月5日建成。

三干渠上的咽喉工程曙光洞,全长4公里,是整个红旗渠工程中最长的隧洞。

修渠民工创造了竖井分段作业法,同时打34个竖井,由原来的2个工作面扩大为70个工作面。

修渠民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经过1年零4个月的奋战,凿通了曙光洞。

1966年4月,红旗渠三条干渠全部竣工,共挖砌土石方和浇筑混凝土方量291.43万立方米,修建水工建筑物469个,水浇地面积增加到32万亩。

三条干渠如三条蓝色的飘带,北来南往、西去东出地盘绕在山地丘陵间。

3、在动乱中红旗渠灌网成功在缺水、盼水的林县人眼里,红旗渠日夜流淌的是一渠粮,一渠油,一渠欢喜泪,一渠丰收酒,一渠哺育生命的乳汁……但是一场历史浩劫摆在了历经苦难的林县人民面前。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6年8月12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闭幕,公布了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十六条”。

1966年9月18日,造反派开始冲击林县县委。

从此林县和全国一样进入动乱时期。

但“造反”没有动摇中共林县县委治水的意志,在全国其他地方都还在进行“武斗”、“夺权”的折腾时,林县人民开始进行红旗渠配套工程建设。

1968年10月,红旗渠配套工程全面开工。

经过修建红旗渠干渠锻炼的林县人民,治山治水的胆识和技能有了根本的提升。

以前需要全县统筹修建的重大工程,此时,一个公社就能承担;以前公社一级统一修建的水工建筑物,几个村就能拿下来。

东岗公社自己设计、自筹物料、自己施工的红旗渠三干渠第三支渠上的曙光渡槽,高16米、长550米、宽4.5米,由29孔桥拱组成,仅用两个月就修成了。

就这样,林县人民在动乱中继续修建着自己的生命之渠。

从1968年10月到1969年7月,林县人民斩断1004座山头,跨越850条沟堑,修建90多座渡槽,凿通70多个隧洞,基本完成了红旗渠配套工程。

1969年7月6日,林县召开庆祝红旗渠全面竣工大会,宣告历经10年的“引水之战”胜利结束。

二、不朽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就其本质特征而言,主要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这四个方面最集中、最突出地体现了林县人民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展现出的优秀品质。

因此,也就构成了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容。

1、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身力量的自力更生精神修建红旗渠这样巨大的工程,对于林县县委和林县人民来说,一无领导经验,二无充裕的物资,又逢全局性的经济困难时期,是依靠自力更生修渠,还是单纯靠国家支援的问题摆在面前,林县人民的回答是:“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咱们双手造。

”林县人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去拼搏,才能发展本地经济,改变家乡落后面貌。

正如1965年4月8日《河南日报》为红旗渠总干渠通水所发社论《贺红旗渠通水》上讲的:“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也是林县人民奋发图强,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向大自然进行胜利斗争的过程。

”红旗渠不是依赖国家、向上伸手的产物,而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原则,主要依靠林县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而成的。

1960年,正是新中国的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的第二年,粮食短缺,物资短缺,一切都紧缺。

艰难困苦能吓倒弱者,也能激励强者。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县数万农民扛着自己家里的铁锨、铁镢、铁锤、钢钎,推着自家用的小推车,背着自家粗布做成的铺盖,带着生产队的大铁锅、缝纫机,自带口粮,象战争年代解放大军奔赴战场一样,毅然决然地上了太行山,开始修建红旗渠。

林县人民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自力更生的道路。

2、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为了创业,林县人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为了创业,他们吃大苦,耐大劳。

红旗渠修建中,测量仪器不够用,50多岁的农民技术员路银自制简易水平仪。

他凭着自己多年当石匠的经验,用木凳子当三角架,洗脸盆盛上水,放在凳子上,再在水上放个木架子。

把眼药瓶盛上水绑在一个小管子上,空管子另一端用线做成十字线,然后再放在小木架上,从管子的一端通过另一端的十字线观察前方的测量杆,得到满意的测量效果。

这种测量方式,被人们风趣地称作“盆面测量法”。

工程浩大,工具简陋。

民工们自带的简陋的工具经不起艰巨工程的消耗。

没有工具,就从民工中挑选铁匠、木匠就地组织铁匠炉、木工组,自己修制修渠工具;没有炸药,就用硝酸铵、干牛粪、锯沫、粉煤等制作土炸药;没有石灰,自己烧制;没有水泥,就自办水泥厂,自己造水泥;没有抬筐,民工们就上山割荆条,自己编。

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东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料,成为修渠工地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抬筐破了自己修补,用坏的破筐子还要用水泡一泡,把能用的长荆条抽下来用于编新筐,真正不能用了当柴烧石灰。

用后的炸药箱子,还要制作车箱、木桶、灰斗等各种用具,实在不能用了,还要当柴烧石灰;钢钎磨短了,当錾用,錾磨短了,就当铁楔用;锨把断了,当大锤把用;大锤把断了,当小锤把用;小锤把不能用了,当镢楔用,再不能用了,烧水做饭用。

从1960年开工到1966年三条干渠建成,共自制水泥5170吨,炸药1215吨;自烧石灰14.5万吨,编抬筐3万多个,做水桶18900多副;修配、制造各种工具117万件,群众自带的小推车、手锤、铁绳、抬筐等各种工具31万余件。

依靠群众、自力更生的结果,大力发挥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潜力,共节省资金1293.92万元,占工程投资额的17.9%。

整个红旗渠工程总投资7154.7万元,其中国家资助1025万元,占总投资的14%;县、乡、村共筹资金6129.7万元,占总投资的86%。

要改变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必须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就象《国际歌》唱的那样: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3、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建红旗渠是全县人民共同的事业。

在这里,一切斤斤计较、与邻为壑的行为绝对没有市场。

在进行到鸻鹉崖工段时,各公社抽调自己的精兵强将开服鸻鹉崖工地,5000名青壮年,编成15个突击队,向3000米长的鸻鹉崖工段开战。

经过50天的会战,鸻鹉崖被征服。

这是红旗渠工地上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一个典范。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取得各项事业胜利的保证。

”团结协作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共同奋斗,而不是合股参与的一种经营。

美丽的红旗渠,它流淌的不仅是漳河的生命之水,更汇聚了千万人团结协作的伟大精神,激励着后代儿女再创辉煌。

4、不计得失、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红旗渠工程巨大,效益巨大,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并不能使全县所有地方、所有的人都能从中受益。

当时林县15个公社中,石板岩公社由于位居深山区,红旗渠从山外流过,整个公社不能从红旗渠直接受益。

就是其他14个公社中,每个公社都有相当部分的村庄不能直接受益。

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史无前例的大工程,必须集聚起全县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毕其功于一役,才能成功。

客观要求那些根本不能受益的乡、村也要同受益的乡、村一样投资、投工、投物,为了全局的利益而毫无保留地牺牲个人利益、局部利益。

这种不计得失的无私奉献精神,是红旗渠赖于建成的基础力量。

三调研感受——红旗渠精神永存我心我的家乡林州市,这只是一个在坐落在山区中一块平地上的小县城,没有太多可以称道的历史古迹,没有太多扬名立万的风云人物,也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光彩琉璃。

从家乡走出来的我自然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新奇与向往,但更多的是隐藏在心底的隐隐的自卑。

但那天,在学校图书馆前我看到的硕大的红旗渠故事的宣传横幅,还听到了久违的乡音,那个时候,我就感受到,我们虽然经济发展不如外面的城市,但我们在精神上绝对富有.后来我了解到,那是家乡宣传部应邀前来做关于红旗渠精神的宣传会。

我过去总觉得关于精神的宣传是很单调无趣的,甚至带了些政治的味道,与其听这种枯燥的宣讲会还不如翻开书本,在那些人物的故事中领会不朽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