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河
红旗渠 —人工天河

•
• • • • • • • •
《经典红旗渠》是河南省林州市向国家邮政局申请 发行的一套系列邮票,系列邮票共8版,图案采用珍 贵的经典历史图片和精美的风光图片,从不同角度再 现了林州人民当年的红旗渠精神及红旗渠风光和旅游 资源。与邮票同时发行的还有4枚小本票,图案为 “愚公移山”、“青年洞”、“桃源渡槽”、“人间 天河”,是目前全国发行量最小、枚数最少的小本票。 《经典红旗渠》邮票,在 造型、版式、印刷等方面都有 大胆创新,首次发行红旗渠小 本票,首次使用郭沫若先生书 法真迹,首次发行8枚版式邮 票,可谓构思新颖、个性鲜明、 设计精美,具有极高的收藏价 值。
红旗渠精神
•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国家处于经济暂时困 难的条件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经过 十年艰苦奋斗,战胜种种困难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红旗 渠的兴建是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做到的生 存能量的一次集中释放,改变了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的状 况,使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 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红旗渠的兴建是林县人民 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是林县在建国后艰苦创业历程中的 “第一部曲”。 • 红旗渠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干部作风、 革命精神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 的优良品质和劳动人民的光荣传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 的优越性和巨大凝聚力。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己力量的 自力更生精神,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顾 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报酬、不怕牺牲 的无私奉献精神,充分地体现了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 程中表现出的优秀品质,构成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容。
二干渠近景
青年洞
• 青年洞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是总干渠最长 的隧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原洞长 616米,券砌洞脸后长度为623米,高5米,宽6.2米,纵 坡为1/1500,设计流水量23立方米/秒,挖砌石方19800立 方米,投工13万个,用款20.3万元。 • 1960年2月由横水公社320名青年先行施工。是年11 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暂时停工时,为早 日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坚持“宁愿苦战, 不愿苦熬”,改由各公社挑选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 续施工。当时干部民工口粮很低,为了填饱肚子,上山挖 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 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 • 坚硬的石英岩一锤打下去一个白点,十数根钢钎打不 成一个炮眼,青年们面对这样艰难困境,创造了连环炮、 瓦缸窑炮、三角炮、抬炮、立炮等新的爆破技术,使日进 度由起初的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 1961年7月15日凿通隧洞。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 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 长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洞名。
“人工天河”

“人工天河”人工天河是指由人工制造的类似自然界天河的水系,包括可以在城市内建造的人工河道、人工湖泊和人工水景等元素。
它通常是城市中的一个重要景观和生态系统,能够提升城市的亲水性和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文化氛围。
人工天河的建设是社会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化进程增加,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破坏。
而人工天河的建设可以通过治理城市水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保护生态走廊等方式,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提高城市人文景观人工天河的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的景观美化和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品位。
同时,人们可以通过这种亲近水的方式加强自然认识和体验,提高生活品质。
三、开发城市旅游资源人工天河的建设可以为城市旅游提供新的多样化选择,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游览观赏。
有利于推动城市旅游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人工天河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同时培养社会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人工天河的设计和建设中,需要注重以下要素:一、保护水质和水生态系统水是人工天河的重要元素,也是其核心功能和建设的基础条件。
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水质保护和水生态系统的建设。
同时,还要采取措施防止污染和浑浊。
二、注重景观安排和空间设计人工天河的景观是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注重景观设计和安排。
同时,还要结合不同地理位置和空间特征设计人工天河的形式和结构。
三、考虑城市规划和社会需求人工天河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城市规划和社会需求,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城市交通、居住区和工业区等的协调,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空间。
四、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环保总之,人工天河的建设是城市化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景观的提升、城市旅游的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推动。
同时,人工天河的建设需要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注重自然生态、景观安排、城市规划和社会需求等多个方面的平衡与协调,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益和功能。
“人工天河”

“人工天河”人工天河:未来的超级计算机人工天河(Tianhe)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造的超级计算机,它是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之一。
其命名源于中国古代的天河,象征着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
人工天河是中国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研制的,其主要目标是提供高性能计算和分析能力,支持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这个超级计算机拥有强大的处理能力和巨大的存储空间,可以快速处理各种复杂的科学问题、经济模型和天气预测等。
人工天河的计算速度非常惊人。
根据官方数据,它的理论峰值性能超过100 PFLOPS (每秒一百亿亿次浮点运算),这是常规计算机难以达到的水平。
它采用了自主研发的高速互连技术,能够以极高的速度连接数以万计的处理器和存储器单元,从而实现超高速的数据传输和运算。
除了计算速度,人工天河还采用了先进的节能技术。
传统超级计算机的能耗很高,需要大量的电力供应,而人工天河则通过优化硬件和软件结构,有效降低了能耗。
这不仅对环境友好,还大大减少了能源的浪费,节约了国家的能源资源。
另一个人工天河的亮点是其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它采用了开放的软件平台,使更多的研究人员能够使用和开发相关的应用程序。
人工天河还支持自主研发和国外引进的处理器架构,提供了多种选择和灵活性。
这使得它能够满足不同领域和应用的需求,为各行各业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计算平台。
由于其卓越的性能和众多的优点,人工天河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计算中。
它在气象预测、基因组学、地震模拟、新材料研究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
人工天河对于国家的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工天河目前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成本问题,建造和维护一个超级计算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给中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其次是软件应用和开发的问题,虽然人工天河采用了开放的软件平台,但相关的应用和开发工具仍然相对不足,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支持。
人工天河观后感

人工天河观后感
你要是没去看过红旗渠,也就是那人工天河,你都想象不出啥叫震撼。
一到那地方,看到那蜿蜒在山间的红旗渠,我就感觉像看到了一条巨龙趴在山上。
这可不是一般的工程啊,那是在悬崖峭壁上硬生生凿出来的生命之渠。
当时的人们可真是太牛了,那条件要多艰苦有多艰苦。
没有先进的工具,就靠一锤一锤地砸,一钎一钎地撬。
我就想啊,这要是换了我,估计没敲几下就得累趴下。
可那些修渠的英雄们,他们就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为了水,为了子孙后代能过上好日子,就这么坚持下来了。
沿着渠道走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想象当年的画面。
大冬天的,寒风呼呼地吹,他们在半空中悬着,就为了能多凿出一点渠来。
那时候的他们,心里肯定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把漳河水引过来。
这水可不仅仅是水啊,那是希望,是能让庄稼长起来、让村子活起来的宝贝。
你再看那渠壁,每一寸都好像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我都能想象到那些劳动者的汗水滴在石头上,然后和石头融为一体的样子。
这红旗渠,它就像一本立体的史书,记录着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现在的我们,水龙头一拧就有水,哪能体会到当时没水的绝望呢。
这红旗渠就是一个奇迹,它告诉我们,只要人有决心,没有什么是办不到的。
它就像一个无声的老师,在那山里默默地给每一个来参观的人上着一堂关于毅力、关于奉献的课。
我从红旗渠回来后啊,就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
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想那些修渠的人,他们那么难都能做到,我还有啥好抱怨的呢?这人工天河啊,真的是看一次就忘不了,一辈子都能给我打气呢!。
“人工天河”

“人工天河”
人工天河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它由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联合研制。
据称其计算速度是美国的顶级超级计算机山峰和美洲洋的2倍。
它翻译成英语是Tianhe-2,是一种可扩展的并行计算机,可以同时处理不同种类的数据,适用于各种海量数据的处理。
人工天河被广泛应用于各大领域,例如气象、生物科学、金融、医学、天文学、航空航天等等,因为它可以很容易地处理大量的数据和模拟复杂的模型。
特别是在天气预报领域,它可以根据各种数据和模型预测短期和长期的天气情况,从而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
人工天河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快速解决问题,也为我国科学技术及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它的出现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超级计算机方面的实力,也加速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崛起。
由于它的强大性能和广泛应用,人工天河已成为各大国际机构关注的中心。
人工天河是中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它代表着中国在科技领域的高度发展和进步并成为一项国家名片。
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全球的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工智能的价值和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进,相信人工天河将继续为我国的科技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工天河

红旗渠简介
“人工天河-红旗渠”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 的史无前例的一大杰作;是新中国林州人民勤劳与 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 是一笔巨大的精 神财富。在此工程中,林州人民体 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 献”的优良传统美德和感人精神,得到了党和国家 领导人充分肯定和赞扬,也受到了世人的称赞而广 为传颂。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的告诉国际友人, “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 是林县(现名林州)红旗渠”。现国家主席江泽民 同志1996年6月1日到红旗渠视察时,亲笔题词:发 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河南省委书 记李长春把红旗渠精神称之为“中华魂”,“民族 魂”。红旗渠于1996年被定为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之一。
九、曙光洞 曙光洞是红旗渠第三干渠穿过卢寨岭的隧洞,起 于下燕科村南到东卢寨村东止,全长3898米,宽2米, 高2米,纵坡1/1000,设计流量3.1立方米/秒,是通 往东岗乡和河顺镇北部的咽喉,是红旗渠最长的隧 洞。为便利施工,挖凿有34个竖井,其中20米以上 的竖井有23个,最深的18号竖井,深61.7米。利用 竖井建提灌站5个,发展灌溉面积4500余亩,其中 18号竖井建有曙光扬水站,提程62米,浇地2000余 亩。 该隧洞工程是东岗公社21个大队1300多名社员, 1964年11月17日动工,经过一年零四个月,到1966 年4月5日凿通。共挖凿山石3.08万立方米,砌料石 0.9万立方米,投工25万多个。
红旗渠历史
红旗渠是1960年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盘山开凿的,把 漳河水引入林县。沿漳河南岸绕悬崖,越峡谷,逢山开洞,遇 河架桥,开凿长达70公里的总干渠,渠高4.3米,宽8米,引水 量18.3立方米/秒。从分水岭向下,分凿三条干渠。第一条干渠 沿太行山东麓向南与英雄渠汇合,全长41.5公里;二干渠与英 雄渠汇流处称“红英汇流”,渠水奔腾,飞瀑喷雪,好似银河 倾泻。第二干渠全长48公里,东南流入安阳县。第三干渠东北 流经4公里长的曙光洞而入东岗乡。整个工程劈开山头1,250 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条,挖砌土石1,640万立 方米,用工4,000多万个。红旗渠的建成,全县形成了引、蓄、 提相结合的水利网,建水库、池塘400多个,建中、小型水电 站80多个,灌溉面积40万亩,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并提供 了工业用水。红旗渠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誉为“人 造天河”、“当代万里长城”。
绝壁上的人工天河观后感

绝壁上的人工天河观后感
去看了那个绝壁上的人工天河,真的是把我震撼得不要不要的。
刚到那地儿,抬头望着绝壁,心里就想:“乖乖,这上头咋能弄出条河来呢?”这简直就像是要在天上硬生生地开辟出一条水路啊。
沿着河道走的时候,我就一直在琢磨,以前的人那得有多大的胆子和毅力啊。
你想啊,在那么陡峭的绝壁上干活,脚下就是万丈深渊,一不小心那可就“凉凉”了。
可人家就是不怕,拿着锤子、钢钎,一点点地在石头上凿啊凿。
这哪是在凿石头,这简直是在和大山较劲儿呢。
看着那人工天河里的水缓缓流淌,我就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些建设者们挥汗如雨的场景。
他们肯定没有什么先进的工具,全靠自己的双手和简单的器械。
而且这工程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那得是多少年的持续奋斗啊。
这就好比是一群超级英雄,不过他们没有超能力,靠的就是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我还听说了好多建设过程中的小故事呢。
比如说有些工人为了节省时间,就住在山洞里,那条件肯定特别艰苦,老鼠蟑螂啥的估计都是常客。
可他们还是坚持下来了,就为了能让这条河早日通水。
这要是换做我,估计在那绝壁上站一会儿腿都发软了,更别说干活了。
这条人工天河就像是一座丰碑,它不仅是一条水利工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只要人有决心,再难的事儿都能做到。
这绝壁上的天河就像是大自然和人类智慧、勇气的完美结合。
它就静静地在那儿,流淌着水,也流淌着先辈们的热血和汗水,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那些艰苦奋斗的日子,也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像他们一样勇往直前。
反正我看完之后,感觉自己都充满力量了,这绝壁上的奇迹,真的是看多少次都不够。
“人工天河”红旗渠

78人与事·往事钩沉1960年,勤劳勇敢的数十万林县(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人民在县委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和不畏牺牲的气概,克服重重困难,靠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使用简陋的生产工具,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苦战近十个春秋,跨省调水,修成了全长1520多公里的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和南京长江大桥遥相呼应,成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被赞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人工天河”红旗渠文/陈名海从头收拾旧河山林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一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
旱魃为虐,摧残生命。
由于当地严重缺水,导致胃病、皮肤病、甲状腺肿大、食道癌等地方病的流行。
据史料记载,林县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人畜吃水十分困难。
全县有9万余亩地,能浇上水的只有1.3万亩。
严酷的现实,逼着林县重新寻找出路。
时任县委书记杨贵沿着漳河,攀山而上,看到了流经林县边上的滚滚漳河水,顿时满心喜悦!经过研究,杨贵决定“引漳入林”。
在省委领导的协调下,山西方面同意引水。
经过多次考察、测量,引水点被定在了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断”。
如何实现完全依靠河水重力自流,将漳河水引到林县境内?这对测量数据的精确度提出了极高要求。
当时林县唯一的科班出身技术人员吴祖太带领测量小组,多次翻山越岭,徒步勘测,先后进行了选线测量、定线测量、三条干渠和渠道纵断面的测量等工作,短短两个月就交出了第一份设计蓝图。
战天斗地创奇迹196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林县37000多人肩扛各式工具,背着行李干粮,红旗开路,浩浩荡荡出发,向晋、冀、豫交界处的漳河挺进。
修渠者每天每人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万事开头难。
由于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指导跟不上,而村民们看不懂图纸又各自为战,出现挖错了地方、炸坏了渠底等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夺丰渡槽 夺丰渡槽位于河顺镇东皇墓村东北,总长413米,宽4米,最
高14米,单孔跨5米,共50孔,中间越一小丘,分为上下两段, 上段17孔,长172米;下段33孔,长241米。渡槽过水断面高 1.8米,宽1.7米,纵坡1/900,设计流量2.7立方米/秒。
1965年遇到大旱,激发了群众大办水利的积极性,河顺公社 组织14个大队,每日出动劳力3100名,牲畜750头,大小车辆 600多辆,畜驮车推,从2.5公里以外杨伯山屯村运来好料石。 没有木料、工具,队队户户筹集,没有吊车竖起游杆当吊车用, 大干加巧干,工效一日比一日快。1965年12月1日动工,次年 4月5日竣工,仅用125天,共完成挖土石方0.5万立方米,砌券 石1.02万立方米,投工21.5万个,用款12万元,渡槽整个工程 都用“寸三道”(一市寸宽锻三道纹)“五面净”的大青石砌筑而 成,既坚固又壮观,是一宏伟的工艺品。
渡槽挡水墙高4.3米,底宽6.2米,槽底纵坡1/3600,设计过 水流量23立方米/秒,桥下排泄露水河27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 洪水。为提高抗洪能力,1977年对主河道各桥墩分水尖进行了 加固处理,1982年8月1日7时40分,安全地通过了南谷洞水库 修建以来的最大泄洪量1650立方米/秒。
南谷洞渡槽始建于1960年2月15日,1961年8月15日竣工, 由茶店、河顺两公社修建,共挖石方5264立方米,砌石9318 立方米,用工5.6万个,用款14万元。
络丝潭风景区
络丝潭风景区座落在青年洞西约1公里处, 亦名“天桥断”。“络丝潭”因其潭深一络 蚕丝而得名,又因浊漳河有“九峡十八断”, 此处乃一较大断崭跌水,上有连接豫、冀两 省的峡谷索桥,故称“天桥断”。这里有漳 河名胜“小三峡”,可放艇畅游而尽享潭中 山水风光;有神秘莫测的“神龟洞”,可欣 赏神龟救民的美丽传说;还有凌空高悬的 “铁索桥”等古迹名胜。
三、空心坝 空心坝位于总干渠任村白家庄村西露水河支流段——浊河上。
坝长166米,底宽20.3米。顶宽7米,高6米,坝基埋深1-2米。 坝体呈弓形,以增强对上游河水抗压能力。坝腹设双孔涵洞, 单孔宽3米,高4.5米,洞底纵坡1/1818,总过水能力23立方米 /秒。坝下设消力池,再下为干砌大块片石护滩,坝南北两头各 设有高4.4米的导水墙,使洪水聚向河中导入坝外,行洪能力 可通过百年一遇洪水1500立方米/秒,1975年8月通过860立方 米/秒的洪峰,大坝安然无恙。
五、总干渠分水闸 总干渠分水闸位于分水岭新(乡)河(口)公路右侧,一、二干渠分水
闸设于总干渠终点,长6.5米,高12米,宽13.5米。闸底高程454.44 米,低于渠首进水闸底10.31米。闸房内安装启闭力15吨的启闭机3台, 闸房上悬空高擎郭沫若手书“红旗渠”三个大字。一干为双孔,二干 为单孔,孔宽均为2.5米。一千渠沿林虑山东侧向南至红英汇流,长 39.7公里,设计流量14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5.2万亩;二干渠沿林县 盆地东北边山腰蜿蜒东去,到马占村东止,长47.6公里,设计流量7.7 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1.62万亩。分水闸为河顺公社1965年3月修建。 分水闸以上是长102米、高10米的防洪矩形明渠,再上是长346米的 分水岭双孔隧洞,单孔宽4米,高4.5米。1973年建成的红旗渠纪念亭 横跨在隧洞与分水闸之间的明渠上,为古今结合式建筑,三开间四周 14柱,琉璃绿瓦挑檐,古色生辉。“红旗渠纪念亭”匾牌,为中国佛 教协会主席、当代书法家赵朴初手迹。 三干渠分水闸位于一、二干渠分水闸上游560米处的总干渠左侧,由 此向东北穿过3898米的曙光洞到东卢寨村东止,长10.9公里,设计流 量3.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4.6万亩。
该隧洞工程是东岗公社21个大队1300多名社员, 1964年11月17日动工,经过一年零四个月,到1966 年4月5日凿通。共挖凿山石3.08万立方米,砌料石 0.9万立方米,投工25丁冶岭上,是三 干渠第三支渠的重要建筑物,也是红旗渠灌区配套
建设中,群众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力更生修建 的较大建筑物。该渡槽全长550米,最高16米,底宽 5.4米,顶宽3.5米,共20孔,中3孔,跨径10米,其 余孔跨为8.5米,石拱结构。过水断面底宽1.1米,高 1米,设计流量1立方米/秒。由东岗公社和安阳县都 里村修建,参加施工人数最多时达6000余人。1969 年4月2日动工,6月25日建成。共完成挖土石0.69万 立方米,砌石1.7万立方米,投工36万个,投资38万 元,其中社队自筹资金占92.6%。
红旗渠历史
红旗渠是1960年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盘山开凿的,把 漳河水引入林县。沿漳河南岸绕悬崖,越峡谷,逢山开洞,遇 河架桥,开凿长达70公里的总干渠,渠高4.3米,宽8米,引水 量18.3立方米/秒。从分水岭向下,分凿三条干渠。第一条干渠 沿太行山东麓向南与英雄渠汇合,全长41.5公里;二干渠与英 雄渠汇流处称“红英汇流”,渠水奔腾,飞瀑喷雪,好似银河 倾泻。第二干渠全长48公里,东南流入安阳县。第三干渠东北 流经4公里长的曙光洞而入东岗乡。整个工程劈开山头1,250 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条,挖砌土石1,640万立 方米,用工4,000多万个。红旗渠的建成,全县形成了引、蓄、 提相结合的水利网,建水库、池塘400多个,建中、小型水电 站80多个,灌溉面积40万亩,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并提供 了工业用水。红旗渠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誉为“人 造天河”、“当代万里长城”。
重点建筑
一、红旗渠源与渠首拦河坝 红旗渠源及渠首拦河坝位于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水电站下约
600米处,由拦河溢流坝、引水隧洞、引水渠、进水闸、泄洪 冲沙闸联合组成渠道引水枢纽。为无调节河道自流引水。1960 年2月10日动工,同年5月1日竣工。溢流坝横跨河床长95米, 最大坝高3.5米,底宽13.46米,顶宽2米,为安全嵌入基岩下 0.3-0.4米,水泥浆砌石英岩石重力坝结构。砌石1804立方米, 用工1.28万个,投资2.5万元。任村公社修建。渠源引水隧洞上 口位于溢流坝以上18米处的浊漳河右岸,长105米,洞后经55 米的明渠至进水闸。进水闸共3孔,单孔宽2米,设计流量25立 方米/秒。冲沙闸在进水闸上游左侧共2孔,单孔宽2米,该闸 底低于进水闸底1米,闸上游作成约1/20的陡坡导沙廊道,同 时在进水闸前设立与渠道水流方向呈30度夹角的直墙导沙槛, 防沙入渠,退水冲沙流入浊漳河。当河水小于25立方米/秒时, 可将河水全部引入总干渠。发洪水时除渠引水外,其余分别由 溢流坝和冲沙闸泄入坝下游。
七、红英汇流 位于合涧镇西,是红旗渠第一干渠与英雄
渠汇合的地方。英雄渠建于1958年,起自嘴 上村西到红英汇流处长11.4公里,设计流量8 立方米/秒。1966年4月一干渠竣工通水,红 英汇流至油村改称红英干渠,灌溉合洞、原 康、东姚等7个乡镇16万亩耕地。
红英汇流南边是红英汇流一号电站,水头 38米,装机2台,共2500千瓦。右上边是使 用英雄渠水发电的红英汇流二号电站,水头 18米。红英汇流工程为合涧公社1966年4月 修建。
红旗渠简介
“人工天河-红旗渠”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 的史无前例的一大杰作;是新中国林州人民勤劳与 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 是一笔巨大的精 神财富。在此工程中,林州人民体 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 献”的优良传统美德和感人精神,得到了党和国家 领导人充分肯定和赞扬,也受到了世人的称赞而广 为传颂。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的告诉国际友人, “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 是林县(现名林州)红旗渠”。现国家主席江泽民 同志1996年6月1日到红旗渠视察时,亲笔题词:发 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河南省委书 记李长春把红旗渠精神称之为“中华魂”,“民族 魂”。红旗渠于1996年被定为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之一。
坚硬的石英岩一锤打下去一个白点,十数根钢钎打不成一个炮眼, 青年们面对这样艰难困境,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三角炮、抬炮、 立炮等新的爆破技术,使日进度由起初的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 年零五个月的奋战,1961年7月15日凿通隧洞。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 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 长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洞名。
人工天河
——红旗渠
红旗渠风景区
红旗渠风景区位于河南林州市北部豫、晋、冀三省 交界处,在安阳、新乡、鹤壁、长治、邯郸五个地 区的中心地带,自然风光奇特,人文景观独特,是 一处旅游观光的理想胜地。 游览区始建于1990年, 总面积5平方公里,总投资500多万元。它将盘绕在 太行山腰悬崖绝壁之上雄伟险要的红旗渠重要工程 与“雄、险、奇、秀”的林虑山自然风景和名胜古 迹巧妙地融汇结合,雕凿加工,相辅相成,浑然一 体,确有其纯真淳朴的乡土风格和雄险壮观的高深 意境。199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 名胜区,正在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努力。
六、桃园渡桥 桃园渡桥位于红旗渠第一干渠桃园村附近,横跨
桃园河,故称桃园渡桥。长100米,宽6米,最高处 24米,共7孔,每孔跨8米,拱券厚0.5米。渡槽两侧 槽墙高2.7米,底宽2米,顶宽1米。纵坡为1/1700, 设计流量6.8立方米/秒。槽顶部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桥 板,路面宽4.6米,渡槽上连涵洞长100米,下接涵 洞长170米,槽下排洪水,槽中通渠水,槽上钢筋混 凝土盖板通汽车,合理地解决了渠水与洪水交叉和 通水通车的矛盾,充分发挥了通水、通车的双重效 益。1965年9月25日动工,1966年4月1日竣工,工 期186天,由采桑公社南景色、南采桑、下川三个大 队修建,共挖土石方5400立方米,砌石5600立方米, 投工6万个。用款5.4万元
二、青年洞
青年洞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 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原洞长616米,券砌洞脸后 长度为623米,高5米,宽6.2米,纵坡为1/1500,设计流水量23立方 米/秒,挖砌石方19800立方米,投工13万个,用款20.3万元。
1960年2月由横水公社320名青年先行施工。是年11月因自然灾 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暂时停工时,为早日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 建渠干部群众坚持“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改由各公社挑选300名 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当时干部民工口粮很低,为了填饱肚子, 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 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