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 修辞手法复习学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修辞学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修辞学案比喻: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此来说明或描述某一事物。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
拟人: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性格、行为或情感。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的方式,突出事物的某一特点,以达到强调或引人注目的效果。
对偶:将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匹配,以形成鲜明的对比。
用典:引用或借用古人的故事、名言等,以增强文章的内涵和说服力。
排比:通过连续使用结构相似的句子,以增强语势和表达情感。
反问:通过提问的方式,暗示答案或加强语气。
设问: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和问题。
贴切:修辞手法要与文章的内容和风格相符合,避免生搬硬套。
新颖:在符合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尽量使用新颖、独特的修辞手法,避免陈词滥调。
巧妙:修辞手法的运用要巧妙,既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又不会让人感到过于雕琢。
简洁:修辞手法的运用要简洁明了,避免过于复杂或冗长的句子。
多样:在文章中可以同时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通过具体的例子,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和作用,帮助考生掌握修辞手法的辨析与运用技巧。
例如:“这场雨下得如痴如醉,真是让人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春雨的细腻和柔和,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
又如:“他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了我的心。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笑容比作阳光,形象地描绘了笑容的温暖和亲切。
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修辞手法的复习和掌握,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建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多读多写,多观察多思考,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做到熟练运用。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使用修辞手法,以免影响文章的清晰度和流畅性。
本课件为“高考成语专题复习课件”,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考成语的相关知识,提高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本课件包含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增强学生对于成语在写作和口语中的运用能力。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正确运用修辞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正确运用修辞教案1. 梳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
1、 自学《大预测》124——126页。
2、 【高考考点剖析及命题规律】“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考点在高考《考试大纲》中归入表达运用这一考试内容中,能力层级为D 级。
2007年《考试大纲》对于常见的修辞方法规定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八种,09年增加反复。
考查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实践,而不是单纯考查概念。
考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
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辨认和理解;二是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的运用修辞方法,能够理解修辞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能够评价修辞语句运用的优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
从近几年高考来看,对于修辞考点的考查,较少单独设题,而是将本考点融入到其它考点,综合考查考生对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能力。
“准确 鲜明 生动”是2007年高考新课标语文考试大纲新增的语言表达方面的内容。
“准确 鲜明 生动”既是语言表达的要求,也是语言表达的效果。
准确是指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的目的。
鲜明是指色彩分明,观点明确。
生动是指描绘或表达具体形象可感。
1、写对联 例:(07年湖北卷)下图是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节微。
该图案以编钟为主体,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又体现了举办地湖北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方的波浪既是象征湖北云梦水泽地域特色的传统云水纹饰,又是象征吉祥如意的祥云,形似一个横着的阿拉伯数字“8”。
中间的圆形图案是中国艺术节节微,是每一届艺术节设计节微时必须采用的。
请结合节微图案的含义,为“八艺节”主会场拟一副对联。
平仄不作要求,不超过30字。
(4分)答:___________2、形象表述例:(07年江苏卷)一位学者指出, “○”是一个早已普遍使用的汉字,它形简意赅,直观而独特,但许多重要的汉语辞书却没有收录。
请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
修辞手法专题复习教案

修辞手法专题复习教案第一章:复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已学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帮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激发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兴趣和运用能力。
1.2 教学内容:复习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例句和练习题,让学生识别和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思考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1.3 教学步骤:1.3.1 回顾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1.3.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识别和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1.3.3 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练习成果和心得体会。
第二章:比喻和拟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帮助学生理解比喻和拟人的定义和特点。
培养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比喻和拟人的定义和特点。
比喻和拟人在写作中的作用和效果。
比喻和拟人的练习和应用。
2.3 教学步骤:2.3.1 讲解比喻和拟人的定义和特点。
2.3.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识别和运用比喻和拟人。
2.3.3 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练习成果和心得体会。
第三章:夸张和排比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夸张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帮助学生理解夸张和排比的定义和特点。
培养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夸张和排比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夸张和排比的定义和特点。
夸张和排比在写作中的作用和效果。
夸张和排比的练习和应用。
3.3 教学步骤:3.3.1 讲解夸张和排比的定义和特点。
3.3.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识别和运用夸张和排比。
3.3.3 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练习成果和心得体会。
第四章:对偶和反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对偶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帮助学生理解对偶和反复的定义和特点。
培养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对偶和反复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对偶和反复的定义和特点。
对偶和反复在写作中的作用和效果。
对偶和反复的练习和应用。
4.3 教学步骤:4.3.1 讲解对偶和反复的定义和特点。
修辞手法专题复习教案

修辞手法专题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梳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顶针等修辞手法。
...........................2.、.了解修辞手法的不同特征。
............3.、.结合具体语境领悟其表达效果,让学生结合修辞手法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4.、.拓展练习。
.....教学重难点.....1.、梳理六种修辞手法,了解其特征。
................2.、领悟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品味语言,体会文章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修辞手法专题复习。
我们复习,就是为了温故知...................................新。
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修辞温故。
老师筛选了一些句子,请你们看..............——看这些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二、.......................”.板块:回顾本册书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修辞温故CAI......出示:修辞温故....下列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1.、远处,小河像一条银色的带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2.、它尤其爱跟山路哥哥闹着玩儿:一会儿手牵手,并排而行;一会儿横铲一.................................脚,将山路拦腰截........断。
..。
.(.).3.、啊,升旗!升起火辣辣的希望之旗,升起昭示中华强盛之旗,升起炎黄儿女..................................灵魂之旗,升起共和国兴旺发达之旗。
高考修辞复习教学教案

高考修辞复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观点、描绘事物、增强语言感染力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文本中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2.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特征或情感。
3.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述。
4. 排比:句子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修辞手法的定义、特点和运用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实例,引导学生感受修辞的魅力。
3. 练习法: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比喻:介绍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类型,分析示例。
3. 讲解拟人:阐述拟人的特点和运用方法,分析示例。
4. 讲解夸张:介绍夸张的手法和效果,分析示例。
5. 讲解排比:讲解排比的结构特点和运用,分析示例。
6. 讲解对偶:阐述对偶的定义和形式,分析示例。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总结各自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一篇文学作品,识别其中的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3. 创作一篇小文章,运用至少三种修辞手法,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
4.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题目: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六、教学内容1. 设问:自问自答或提问以引起注意、思考。
2. 反问:用疑问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语气,加强语气。
3. 反复: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或突出某个意思。
4. 对比:将两个相对立或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它们的特点。
5. 比拟:把事物比作另一事物,进行形象化的描述。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设问和反问的用法,分析示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反复、对比、比拟实例,引导学生感受修辞的魅力。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观点、描绘形象、增强语言感染力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文本、鉴赏修辞手法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比喻:抓住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表示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2. 比拟: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属性,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替代。
4. 夸张:为了突出某种事物的特点,故意言过其实,夸大其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高考常见的修辞手法,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2. 难点:正确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合作能力。
3. 写作实践: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比喻、比拟1.1 讲解比喻、比拟的定义和特点1.2 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比拟的运用1.3 学生练习:运用比喻、比拟手法进行写作2. 第二课时:借代、夸张2.1 讲解借代、夸张的定义和特点2.2 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借代、夸张的运用2.3 学生练习:运用借代、夸张手法进行写作3. 第三课时:对偶3.1 讲解对偶的定义和特点3.2 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对偶的运用3.3 学生练习:运用对偶手法进行写作4. 第四课时:综合练习4.1 给学生提供一段文本,要求学生识别并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4.2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分析结果4.3 教师点评并进行讲解5.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5.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5.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5.3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写作实践,评价学生对高考常见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文本、鉴赏修辞手法的水平。
二、教学内容1. 比喻:通过对比喻句的构成和作用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辨别和运用比喻。
2. 拟人:讲解拟人修辞的特点和效果,引导学生运用拟人表达情感。
3. 夸张:分析夸张修辞的手法和效果,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夸张的能力。
4. 排比:讲解排比修辞的构成和作用,让学生掌握排比的运用技巧。
5. 对偶:通过对偶修辞的定义和特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对偶表达意思。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修辞手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比喻:讲解比喻的构成要素和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加以练习。
3. 讲解拟人:分析拟人修辞的特点和效果,让学生尝试运用拟人表达情感。
4. 讲解夸张:强调夸张修辞的手法和效果,让学生进行夸张句的编写和修改。
5. 讲解排比:讲解排比修辞的构成和作用,让学生进行排比句的编写和修改。
6. 讲解对偶:通过对偶修辞的定义和特点进行讲解,让学生进行对偶句的编写和修改。
四、课堂练习1. 比喻:请学生编写一个比喻句,要求形象生动。
2. 拟人:请学生编写一个拟人句,要求表达出情感。
3. 夸张:请学生编写一个夸张句,要求突出表现。
4. 排比:请学生编写一个排比句,要求结构一致。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总结其特点和作用。
2. 找一些文章或句子,分析其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 尝试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提高表达效果。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应用和鉴赏能力。
3. 结合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价其在实际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
七、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句讲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人教版

【课题】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课型】复习【教学目的】⒈明确考纲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格。
⒉熟悉修辞考查题型,积累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修辞考查题型,掌握综合运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时数】二教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研习考纲重难点一、导入:对于语言表达来说,语法解决通不通的问题,逻辑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现在高考命题更加注重以能力立意为主,那么对修辞的考查无疑是重中之重。
修辞就是对语言的[答案]B[分析]这道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也考查了修辞的作用分析。
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认真判断它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对照该类辞格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再具体分析。
这道题B项中前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后一个“巴金”指有巴金精神的人。
所以,“后一个巴金”应改为“前一个巴金”。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以及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对于修辞的认识,其实绝不仅限于修辞方法。
它的内涵远比修辞方法大得多,而且也都在高考的考试范围之内。
二、研习内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复习,应从下述三方面着手:㈠熟悉八种修辞方法,辨析易混修辞格。
(《语文基础手册》)《考试大纲》限定考查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正确运用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和掌握这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⒈比喻⑴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⑵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两者缺一不可。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
(作比较)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表猜测)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想象)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复习学案常用修辞作用特点1.比喻: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事物间有相似性)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类别)甲像乙(特点)出现(主体)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比喻词)出现(喻体)晓明跑的如离弦的箭。
(例句)暗喻(类别)甲是乙(特点)出现(主体)是、成为(比喻词)出现(喻体)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例句)借喻(类别)甲代乙(特点)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喻体)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老舍《济南的冬天》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㈠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㈡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荷花淀》孙犁)(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臧克家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3.联想: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着了火。
14.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
例如: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16.顶真:顶真也作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17.互文: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1)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
(《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齐魏徭戍,荆韩召募。
(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
”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18.回环:可以正读,也可以倒读,但是都流利,不会不通顺!例如: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9.移情: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