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 春江花月夜教案

初中音乐春江花月夜教案教案标题:初中音乐《春江花月夜》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3. 学习演奏《春江花月夜》的乐曲4.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了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和作者,学习演奏乐曲2. 难点:理解乐曲的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三、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录音,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和情感表达2. 了解背景:介绍《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及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乐曲的来历和意义3. 音乐特点:分析乐曲的音乐特点,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乐曲的表现形式4. 演奏乐曲:老师示范演奏《春江花月夜》,并指导学生逐步学习演奏乐曲的技巧和表现方式5. 欣赏交流:学生分组进行演奏,互相欣赏并交流乐曲演奏中的体会和感受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乐曲的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反思自己在演奏中的体会和不足之处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音乐录音和展示相关图片资料2. 乐器:提供乐器给学生进行演奏练习3. 教材:准备相关的音乐教材和乐谱五、教学评价1. 学生演奏表现:观察学生在演奏中的技巧和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评价2. 学生讨论反思: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反思,了解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欣赏,拓展音乐的视野和理解2. 组织音乐比赛或演出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以上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春江花月夜》这首音乐作品,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能力。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3、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哲理美、情感美的融合。
【教学重点】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诗歌中景、理、情的融合。
【教学方法】1、借助多媒体,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2、朗读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曾经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引发了一串灵感,成就了他在诗坛上的千秋美名。
他就是初、盛唐时期的诗人张若虚,这首诗就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以“月”为典型意象。
月的流动变化过程:月生——月悬——月斜(月落)。
三、赏析诗歌(一)第一部分:月生原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意象提问: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找出来。
2、意境提问: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3、学生朗读。
(二)第二部分:月悬原文: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提问:这样的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遐想?感情基调是怎样的?2、朗读。
(三)第三部分:月落游子思妇情1、两地相思原文: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2、思妇怀远原文: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游子思归原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小结:《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初中音乐《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一、教学目标设计:二、(一)认知目标: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学生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加深对乐曲各段的理解。
(二)能力发展目标: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在欣赏中训练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启发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三)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名曲的欣赏,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悠久传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春江花月夜》是人音版教材中“中国民族音乐”“古代音乐”部分的必听曲目。
它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管弦乐曲,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极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在国际乐坛上享有崇高声誉。
它的主题曲调富于歌唱性,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
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运用民间音乐中“换头合尾”的变奏法,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了音乐表现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全面提高审美素质,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
(2)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在音乐律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简单合奏协作能力与群体意识。
2、难点: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唤起学生潜在的创造想象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1、高中学生已具有初步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经过训练能够做到自己识谱视唱。
《春江花月夜》第一课时教案

《春江花月夜》第一课时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以“月”为线索,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发挥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感觉诗中美景。
3、缘景明情,掌握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教课要点】赏析诗歌的景、理、情。
【教课难点】掌握诗歌感情基调。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当夜晚降临,黑色的天幕笼盖整个大地的时候,月亮透过乌黑的夜空把清明澄澈的月光洒向人间,照亮了人们孤寂的灵魂,点燃了诗人心中创作的激情。
于是,在绚丽的诗歌王国中便有了许很多多吟诵月亮的优美诗句。
下边请同学们谈谈你所知道的带“月”字的诗句。
带“月”字的诗句特别多,课后请同学们再去宽泛收集,而后将其整理、归类,看看月亮这一意象有哪些含义。
面对同一轮明月,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感觉。
在一些人眼里,月亮是光亮的、柔美的、多情的;而在另一些人眼中,月亮却又是孤单的、哀怨的、沧桑的。
那么在唐朝诗人张若虚的眼里这轮明月又是如何的呢?今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春江花月夜》,去领会一下张若虚笔下这轮明月的光彩。
二、介绍《春江花月夜》的古今评论《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 、“盛唐第一诗”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巅峰上的巅峰”。
三、教师朗读全诗,以读传情,读、悟交融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整体感知。
四、以“月”为线索,详细研读课文﹙一﹚睁开联想和想象,置身“月之景”。
、全诗写了好多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最主要的意象?明确:月。
2、全诗哪几句是集中描绘月下美景的?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3、紧扣“月”这一意象,请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优美语言来描述月下春江美景。
配乐创造氛围,请学生有感情的读自己的作品。
教师下水作文:看,那春江潮涨,潮水翻腾着、奔跑着、吼怒着,浩茫茫一片忧如与海洋相连。
瞬时,一轮明月在浩瀚无垠江面上,跟着洪波翻涌徐徐升起。
立时,万顷江波之上笼盖了一层空灵、迷茫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莹莹。
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优秀4篇)

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优秀4篇)《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教学重点1、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2、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教学难点1、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2、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学案导学法、点拨法学法指导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梳理诗歌中的意象2、通过诵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中的情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教与学互动设计(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民乐《春江花月夜》,展示春江月夜的图片暖场)一、情境导入我们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现在我们展示、交流一下课前分组搜集到的古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而月也因此成就了不少诗人的千秋美名。
唐代的张若虚就是如此。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光照千古的明月吧。
二、板书课题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赏析三、知人论世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发言,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教师补充(出示powerpoint):《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初中音乐教案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

初中音乐教案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感受力和鉴赏力。
3. 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2. 音乐特点: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以古筝、琵琶、二胡等乐器为主,表现出江南春色的柔美和诗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感受《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美和诗意。
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欣赏法:让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
2. 讲解法:讲解作品背景、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3.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对音乐的感受,增进彼此的了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和作者。
2. 欣赏音乐:让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
3. 讲解音乐:分析音乐的特点,如旋律、节奏、乐器等。
4. 探讨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5. 互动分享:让学生分享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6. 总结:强调《春江花月夜》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了解更多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资料,如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等。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让学生欣赏其他表现江南景色的音乐作品,如《姑苏行》、《江南春》等,感受不同作品的表现力和风格。
2. 艺术实践:邀请民间艺术家进行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乐器的魅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分享的表现。
2. 音乐理解力: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的音频、视频资料。
2. 参考书籍:关于《春江花月夜》的乐理知识、作品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书籍。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如音乐解析、演奏家介绍等。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课时]一课时[设计思路]《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管弦乐曲,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经典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在国际乐坛上享有崇高声誉。
它的主题曲调富于歌唱性,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运用了“鱼咬尾”的结构特点。
主题用同一乐句出现,运用民间音乐中“换头合尾”的变奏法,从各个不同角度提示乐曲的意境,深化了音乐表现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
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启发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进行艺术创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自豪感。
2、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换头合尾”。
3、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引导他们听、唱、思、记,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
[教学重、难点]1、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2、对“鱼咬尾”这种传统音乐结构的理解运用。
通过音乐欣赏进行艺术创作,唤起学生潜在的创造想象力。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春江花月夜的相关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欣赏一组画面,老师给大家播放两段音乐,请同学们根据画面的意境为它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
生:聆听后很快做出选择。
(旋律的速度及特点)师:这段乐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的主题旋律。
师: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齐读这段文字。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改编自琵琶曲《夕阳箫鼓》。
这首乐曲旋律动人,构思巧妙,音乐有较强的感染力,在我们民族音乐宝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崇高声誉。
师:作品描述的画面美吗?想不想聆听一下?设计意图:先入为主。
春江花月夜初中音乐教案

春江花月夜初中音乐教案教案标题:春江花月夜初中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典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和意义。
2. 学习欣赏和分析《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元素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通过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片段,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探究:2. 给学生介绍《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3. 分析音乐元素:节奏、旋律、和声、乐器运用等。
通过欣赏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元素如何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实践:4. 分组让学生尝试演奏《春江花月夜》的主旋律,可以使用乐器或者人声演唱。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加入自己的表达方式。
5.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用音乐语言和诗歌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拓展:6. 邀请一位专业音乐家或教师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于《春江花月夜》的理解和演奏经验。
7.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其他中国古典音乐作品,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总结:8. 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回顾他们在这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体验。
9.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学生在音乐欣赏和表达方面的提高,并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发展自己的音乐兴趣和能力。
教案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演奏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作品演奏:评估学生在小组演奏中的合作和技巧。
教案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写作一篇关于《春江花月夜》的音乐评论或分析文章。
2.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音乐展览,进一步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3.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写作一首以《春江花月夜》为主题的音乐作品或诗歌。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春江花月夜》这首中国古典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音乐元素和作品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标题性器乐曲自身的美及内在的情感表达,感受乐曲优美、迷人的意境,体味乐曲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
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内涵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通过以音乐为主线,对同名诗歌、绘画、舞蹈的欣赏,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与互通,了解它们各自独特的风情和共同的神韵,加深对包容于音乐中的广阔文化内涵的体验。
3.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鱼咬尾”及“换头合尾”的曲调处理变奏手法。
教学重点:了解民族器乐曲“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民族调式的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简介《春江花月夜》
这是一首中国古典乐曲, 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巧妙细腻的器乐组合,形象地描绘了“夕阳”、“渔舟”、“暮鼓”、“花影”等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有十部分组成:引子与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欸乃归舟、尾声。
二、聆听乐曲
1. 听乐曲引子请学生思考:
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能听出哪些乐器在演奏?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2.琵琶:弹拨乐器,木制,原称“批把”,由演奏方式而得名。
公元四世纪由西域传入内地,在乐队中应用相当广泛。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感受。
3.学生随音乐学唱全曲的主要旋律谱例:江楼钟鼓
002
(1) 聆听感受全曲的主要旋律。
结构特点一:鱼咬尾
提示学生注意前乐曲结尾的音与后句开头的音是相同的,乐句间连锁传递,环环相扣,使得旋律流畅,格调平和委婉。
自然引出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常用手法“鱼咬尾”。
“鱼咬尾”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其特点是前句旋律的尾音与后句旋律的首音形成各种形式的重叠。
(2)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主要旋律两遍,体会旋律的委婉平静,优美如歌。
4.学唱主题旋律
5.完整欣赏《春江花月夜》
月上东山:(第一变奏)
1.音乐与第一段对比有何变化?(旋律如何走向等)
2.请注意结尾音调
优雅如歌的旋律、典雅协调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情景。
花影层叠(第二变奏)
1.这段音乐的旋律中最有特点的乐思是哪部分?为什么?
2.结尾有什么特点?
乐曲描写了阵阵清风吹皱一江春水,葱葱花木掩映月色朦胧的画面,岸边簇簇鲜花倒映在江水中,增添了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