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江花月夜》教案二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6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 6 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我为您带来的6 篇《《春江花月夜》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大学语文》是 21 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旨在以浓厚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大学生真正塑造成具有高尚情操、完美人格、丰富知识、学有所长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而《春江花月夜》是文学欣赏里很重要的一首诗歌,它选自上篇的第二单元,生命之悟单元,是唐初张若虚写的一首著名的诗歌,它融美景、美理、美情与一体,让我们不但欣赏到美景,感觉人世间的真情,而且还能引起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宇宙进行深思。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人生态度。
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孤篇压全唐” 、“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
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而且通过这首诗的欣赏,我们会掌握一些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高职一年级的学生,欣赏诗歌基本上只是从感性上来欣赏,还停留在高中时候的学习方法,习惯于听老师讲,所以要改变他们原有的固有的模式,调动他们的积极参与的意识。
让他们欣赏诗歌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
主要完成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诗的欣赏讲解,掌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这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能力目标:训练同学们进入诗歌的意境,说出诗歌的美妙之处,锻炼同学们领悟诗歌韵味的能力、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
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情感目标:通过本诗的讲解,培养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 (包括热爱大自然,热爱全人类;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珍惜时间、珍惜青春) 等情感。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歌,它带有一点淡淡哀愁的离别愁绪。
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
高中语文《 春江花月夜》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湖南省衡南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1、通过朗诵,进入诗歌意境。
2、领会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1.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2.理解诗人的哲理思考一.导入作家作品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播放配乐朗诵课件,进入诗歌意境。
2、评点提示: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无边的美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内心波澜起伏,引发了他哪些哲理性的思考,联想到哪些人间深情呢?3、哪些句子写得美,美在哪里?三、合作探究赏析诗歌(一)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1、学生自读2、提问:对于写景的诗歌,要围绕“意象及意境、手法、情感”三要素来鉴赏,并用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
⑴前八句通过对哪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
意境:幽美邈远清幽静谧情感:美好,兴奋,快乐。
手法:景中含情⑵提问:此时月的状态如何?明确:初升。
四、课堂总结五、课堂检测背诵前10句第二课时一、日清检测理解“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作用过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过渡作用。
赏析诗歌(二)理:哲理思考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第10—16句),理解诗歌内容1、面对良辰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思考呢?2、为什么说它哀而不伤?3、找出承上启下的句子1、自然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宇宙永恒与生命无穷的统一。
2、月的圆满与人的孤独无依;可借明月寄相思。
3、月之有情和人生的无奈;但有重逢的企盼。
三、合作探究(1)学生齐读(第10—16句),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春江花月夜》教学教案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教学教案及赏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春江花月夜》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意境,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美。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原文讲解:对《春江花月夜》进行逐句解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张若虚的生活年代、生平经历以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春江花月夜》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的了解。
2. 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意境的把握,古典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原文及艺术特色。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欣赏法: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的美。
五、教学进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张若虚及其文学地位。
2. 诗歌原文讲解:逐句解析《春江花月夜》,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4.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美。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 小组讨论评价: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合作态度、分享内容等方面。
《春江花月夜》教案通用15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春江花月夜》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江花月夜》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江花月夜》教案1一、课题:《春江花月夜》二、年级:八年级上三、课型:纯乐器欣赏课四、课时:一个课时五、教具:多媒体、钢琴六、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充分的聆听歌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歌曲的情绪,丰富有趣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用自然的、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主题片段,理解并运用“同尾换头”的音乐发展手法。
七、教学重点:有表现力的,婉转抒情的歌声表现歌曲,体会歌曲的思想感情。
八、教学难点:掌握歌曲的同尾换头的音乐创作手法并能够进行创编。
九、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通过奥尔夫声势律动的方法进行导入,对歌曲主题音乐的难点节奏通过拍手捻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引出新课。
(二)新课教授1.初听歌曲(1)多媒体播放,提前提问问题:这部作品给你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钢琴范唱前三个乐段,提前提出问题:歌曲的旋律特点是什么?2.深入了解发声练习:用“MI”做音阶式的发声练习。
跟钢琴对歌曲的主题旋律片段进行视唱并对其情绪方式进行引导。
通过多媒体对歌曲第一段和第五段的音乐进行分析。
3.整体感受这一环节针对《春江花月夜》的发展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并激发他们去探索音乐的兴趣。
(三)音乐活动对《春江花月夜》的主要创作手法——同尾换头,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创编,并对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课堂小结这一环节采用学生主动回答的方式,老师总结升华。
十、板书设计:春江花月夜同头换尾创作手法民族管弦乐琵琶萧古筝二胡《春江花月夜》教案2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教学重点: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析教学方法:1、多媒体2、诵读赏析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一)赏析美景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3、概括景物特点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4、方法指导: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二)、品悟月下哲理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2、探究研讨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明确:相同:感慨宇宙永恒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3、诵读诗文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三)体悟月下情思1、解读诗歌情感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妇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明确: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把握月与情的关系,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4、解读明月意象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教师点评齐读,感受相思四、鉴赏小结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五、美读诗文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教师范读学生再自读揣摩六、课堂总结她是朦胧的美,悲伤而轻盈;她是清纯的美,宁静而空灵;她是跨越时空的感动,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七、作业布置自读,背诵全诗《春江花月夜》教案3教学目标:1.抓住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意象),进而借助联想、想像,体会一种春江月夜的画意诗情。
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优秀4篇)

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优秀4篇)《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教学重点1、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2、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教学难点1、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2、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学案导学法、点拨法学法指导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梳理诗歌中的意象2、通过诵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中的情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教与学互动设计(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民乐《春江花月夜》,展示春江月夜的图片暖场)一、情境导入我们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现在我们展示、交流一下课前分组搜集到的古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而月也因此成就了不少诗人的千秋美名。
唐代的张若虚就是如此。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光照千古的明月吧。
二、板书课题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赏析三、知人论世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发言,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教师补充(出示powerpoint):《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春江花月夜》教案二: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春江花月夜》教案二: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美景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文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两句诗可谓是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词。
不仅描绘出优美的江水景象,还暗示出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诗中还有“花月不知春去,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这样清新自然的描绘,更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对自然的喜爱。
诗人还通过对春天的形容来表达出对春天美好的赞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滪堆边尘自扬,千里孤帆遍海空”这四句诗,表现出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初春时节,江水清澈,湖面上漫漫波纹,令人心旷神怡。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月照耀于水面,春江为之生动,诗人深深被这样的春天所吸引。
二、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
这种敬畏不是简单的顺从,而是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对自然力量的敬重。
在第三节中,诗人写道:“此时无声胜有声,钩吴筝,落梅笛。
”用这样的方式,诗人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让人产生一种敬畏之感。
在这样的黄昏时分,诗人甚至能感受到一种无声的胜利,这种无声的胜利来自于大自然的力量。
诗人还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来表现出对云、水、山的敬畏。
行到水穷处,是表现出了诗人的远行之意,旅途中所看到的水,引发了诗人心中对自然的敬畏之感;而“坐看云起时”,则体现出诗人对自然变幻的转瞬即逝的美好,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情。
三、春江花月夜的意义《春江花月夜》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之一,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永恒的经典,因为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
人类世界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诗人的思想、诗品、诗境、语言和艺术形式等等,都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关怀。
《春江花月夜》不仅让我们领略到自然界的美好,更告诉我们要珍惜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同样地,我们也应该像诗人一样,在百忙之中,给自己留出片刻的时间,慢慢地品味自然的美,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小学音乐教案:欣赏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 (2)

小学音乐教案:欣赏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一级标题:引言音乐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音乐兴趣和欣赏能力的关键时期。
而《春江花月夜》这首音乐作品,作为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之一,既充满了民族特色,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针对小学音乐教学,探讨如何利用《春江花月夜》来引导学生欣赏音乐。
二级标题:背景介绍《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原名《临江仙》,由明代作曲家杨洪基创作。
这首古典曲目以其优美的旋律、流畅的乐句和丰富的情感受到广泛喜爱。
它描绘了春江畔的美丽景色,通过音乐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三级标题:目标与价值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有着重要的目标和价值。
首先,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音乐的主动参与。
同时,通过欣赏优秀作品,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欣赏能力。
此外,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级标题:教学方法与步骤1. 建构知识框架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之前,我们应该先帮助学生建构相关的知识框架。
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故事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聆听欣赏在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以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录音,让学生聆听,感受音乐中的美妙旋律和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用身体语言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尽情地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情感。
3. 互动讨论与分享学生聆听完音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和分享。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如:“你们觉得这首音乐中表达了哪些情感?”,“音乐中有哪些乐器的声音?”等等。
通过互动讨论,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4. 角色扮演与创作活动为了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或创作活动。
《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精选5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精选5篇)《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江花月夜》教案1设计说明:《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孤篇横绝”的名篇,千百年来已经被专家名流进行过各种各样的解读,要想谈出新意难度很大。
那么作为课文这篇名作应该怎样教,我试图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来展示我对于古典诗歌教学的一种思路:在反复吟咏中置身诗境,体会诗歌作为最讲究艺术的文学体裁的整体美感——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缘景明情,以意逆志,在深入文本内蕴的解读中,根据诗歌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情景关系等,读出诗义,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进入诗歌意境。
3、赏析本诗的景、情、理交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学习时数:1课时学习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学习步骤:一、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杨广《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请大家齐读这首小诗,大家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题目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这首诗的作者是历史上的大名人:杨广,他还有另一个名字——隋炀帝。
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
我想提到这个名字,大家会很快忘掉隋炀帝,而走近——张若虚。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张若虚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因为“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而卓绝千古。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整体感知1、略介此诗,创设情景这首诗写农历二月间诗人在长江边上思念家乡扬州的种种感慨和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教案二《春江花月夜》教案二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一)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清商曲辞、吴声歌。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
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
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
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指导理论与教学目的: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不象其它艺术可以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视觉。
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
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象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记住: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②诗人作诗多用虚写,因为虚拟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
故我们读诗也要多从虚处去读诗歌须有意境,有意境的诗才是好诗。
组成意境的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具体物象称作意象。
诗歌的意象大都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复合物,那幺由意象形成的画面也应该是亦虚亦实的,因此读那些以表现主观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就要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从虚处去读,不要读死了,读实了,否则诗歌的意蕴就显得狭窄和浅薄,读者的想象空间、回味余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
记住并理解这一条文学欣赏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今天的阅读(关于这条理论,同学们可阅读课本《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③领悟思妇游子相思这一原型主题,领悟“月”在中国人情感世界中的意义。
四、朗读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五、层次结构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
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六、赏析诗歌(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导: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3、学生描绘画面意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七、课文译文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
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
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
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
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
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
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
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
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
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
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
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
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
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八、内容述评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
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
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
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ē)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这既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
因而,闻一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夐(xiòng)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春江花月夜》采用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
这首诗结合题目从月升写到月落,交织着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的离别之情。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
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癈。
它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九、赏析: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
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
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
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
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
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