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春江花月夜》的诗文。
(2)了解作者张若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春江花月夜》。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春江花月夜》的诗意和意境。
2. 分析作者运用意象的手法及其表现效果。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诗人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春江花月夜》的课件和相关资料。
2. 学生预习《春江花月夜》诗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张若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4. 赏析诗句(1)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运用意象的手法及其表现效果。
(2)品味诗中的优美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中的美景之中。
(2)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对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背诵《春江花月夜》。
(2)写一篇关于《春江花月夜》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与其他描写月亮的诗词进行对比,如《静夜思》、《水调歌头》等,探讨各自的特色和意境。
2. 延伸阅读:推荐阅读张若虚的其他诗作,如《春夜喜雨》、《登高》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
七、课堂练习(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4)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2. 简答题:请简要描述《春江花月夜》中的美景。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6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 6 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我为您带来的6 篇《《春江花月夜》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大学语文》是 21 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旨在以浓厚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大学生真正塑造成具有高尚情操、完美人格、丰富知识、学有所长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而《春江花月夜》是文学欣赏里很重要的一首诗歌,它选自上篇的第二单元,生命之悟单元,是唐初张若虚写的一首著名的诗歌,它融美景、美理、美情与一体,让我们不但欣赏到美景,感觉人世间的真情,而且还能引起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宇宙进行深思。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人生态度。
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孤篇压全唐” 、“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
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而且通过这首诗的欣赏,我们会掌握一些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高职一年级的学生,欣赏诗歌基本上只是从感性上来欣赏,还停留在高中时候的学习方法,习惯于听老师讲,所以要改变他们原有的固有的模式,调动他们的积极参与的意识。
让他们欣赏诗歌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
主要完成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诗的欣赏讲解,掌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这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能力目标:训练同学们进入诗歌的意境,说出诗歌的美妙之处,锻炼同学们领悟诗歌韵味的能力、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
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情感目标:通过本诗的讲解,培养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 (包括热爱大自然,热爱全人类;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珍惜时间、珍惜青春) 等情感。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歌,它带有一点淡淡哀愁的离别愁绪。
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8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8篇)教学目标: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有关“月”的诗句。
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
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
(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1、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
(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宇宙人生(理)相思愁情(情)十、拓展练习:(作业)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篇二设计说明:《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孤篇横绝”的名篇,千百年来已经被专家名流进行过各种各样的解读,要想谈出新意难度很大。
那么作为课文这篇名作应该怎样教,我试图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来展示我对于古典诗歌教学的一种思路:在反复吟咏中置身诗境,体会诗歌作为最讲究艺术的文学体裁的整体美感,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缘景明情,以意逆志,在深入文本内蕴的解读中,根据诗歌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情景关系等,读出诗义,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引导语:《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将众多意象巧妙地统摄于一轮明月的光华之中,汇成了月之景、月之理、月之情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意境。
下文是这首诗的优秀的设计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
4、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的艺术魅力,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画意、哲理、诗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段春江,一处风月,就那么静静的躺在唐诗之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感知。
如果你的微笑里有春江月夜的光华,有悠悠的白云,有游子思妇的幽怨缠绵……那么,面对变幻无序的人生,面对起伏不定的命运,你会有更多更好的理解,懂得从容,懂得感激。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张若虚笔下的这段春江,这轮明月的光华!二、课件展示初步感知听配乐配图诗歌朗诵,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美。
三、作者介绍背景提示(一)学生眼中的作者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及相关资料进行回答,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课前预习中的疑问。
(二)老师眼中的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成就美名,闻一多评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

《春江花月夜》优秀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江花月夜》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江花月夜》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4、增加古典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过渡与融合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诗人,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孤篇横绝,竟成大家”,闻一多先生把这首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知道这个人是谁?这首诗又是哪首诗吗?(初、盛唐之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致吧。
二、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三、赏析诗歌:(一)欣赏诗的景物美:(1)在文中找出题目中融合的五种意象的句子,美美地读。
(明确:开头十句。
)(2)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图景,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将学生带入情境。
(明确: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此番景致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清幽、纯净、博大。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1)师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找出诗句起止,并齐读。
(2)齐读第二层中间六句,从“江畔何人初见月——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江花月夜》教学教案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教学教案及赏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及意义;(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春江花月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领会诗中的意境;(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春江花月夜》的意象和艺术特色;(2)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2. 朗读诗歌(1)全班同学齐读诗歌;(2)教师示范朗读,讲解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春江”、“花”、“月夜”等;(2)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讨论与思考(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 赏析与拓展(1)欣赏其他古典诗歌,进行比较;(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春江花月夜》主题相关的诗歌。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春江花月夜》;2. 写一篇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赏析文章;3. 收集其他描写月亮的古典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赏析文章和收集诗歌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知识掌握:通过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春江花月夜》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对其他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互动。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
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优秀4篇)

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优秀4篇)《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教学重点1、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2、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教学难点1、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2、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学案导学法、点拨法学法指导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梳理诗歌中的意象2、通过诵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中的情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教与学互动设计(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民乐《春江花月夜》,展示春江月夜的图片暖场)一、情境导入我们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现在我们展示、交流一下课前分组搜集到的古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而月也因此成就了不少诗人的千秋美名。
唐代的张若虚就是如此。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光照千古的明月吧。
二、板书课题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赏析三、知人论世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发言,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教师补充(出示powerpoint):《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优秀9篇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优秀9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是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导入】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一、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张若虚(约660-720)唐代诗人,江苏扬州人。
张若虚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唐诗发展进入空前辉煌时期的前奏。
张若虚从小致力于诗文学习,以擅长诗歌而闻名于世,与当时的贺知章、张旭、包融,并有“吴中四士”之称。
赴长安求官时,他曾以“文辞透逸”一度轰动过京城,不知为什么,张若虚的仕途却不佳,从现存的资料来看,仅做过一任兖州兵曹地方小吏。
张若虚的作品,今仅存诗两首,其一便是上面这首脍炙人口、并使他名垂后世的《春江花月夜》。
另一首为五言律诗《代答闺梦还》,两首均收入《全唐诗》。
2、背景提示《春江花月夜》一向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诗人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反复咏叹的手法,细腻地描绘了春江月夜的绮丽景色,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廖廓静谧的迷人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衡南五中莫小玲【教材分析】《春江花月夜》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
这个单元学习重点是通过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作为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
诗人通过对春江月夜美景的描写以及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引入一个情思浓郁的诗境,引领读者感受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全诗景、情、理完美融合,既描绘了一幅月夜的美丽画面,又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情韵悠长而又不乏深刻。
【学生分析】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但对诗歌鉴赏方法并不能系统的掌握。
本诗作为选修内容,重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诗歌鉴赏的经验方法,所以教学过程要注重学法指导,要让学生全程参与。
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想象和大胆质疑。
【任务分析】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春江花月夜》这篇诗歌中欣赏景、情、理交融的艺术;掌握“明月”、“江水”“落花”三个典型的诗歌意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意境,体验诗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赏析诗歌的景致美、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掌握写景、抒情、言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设想】第一步: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第二步:意境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第三步:情感把握。
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惜时——相思之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美吟美诵(一)导入语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字号不详。
唐代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
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
工诗,尤擅七言。
其作品今仅存诗两首,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三)文体简介《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清商曲辞、吴声歌。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
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
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
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四)指导诵读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
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
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感受铿锵有力的节奏,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欣赏配乐朗读的视频,感受诗歌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A、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B、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五)内容简析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
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1、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
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2、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
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译文: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
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
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3、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1)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第一层,写思妇怀人。
2)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第二层,写游子想家。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
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
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板书:景:春江花月夜之景幽美深远理:宇宙人生哲理短暂——永恒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凄清婉转(五)读熟示范朗读、齐读全文、自由朗读第二课时美品美评一、精读赏析(一)欣赏诗的景致美:思考:看题目,春、江、花、月、夜是五种景物。
请想象一下这五种景物可以组成一幅怎样的图画?用语言描述一下学生回答后,师导:这两位同学是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的,让我们读一读诗歌,看看诗人张若虚如何用诗歌的语言描绘这幅美景。
朗读集中写景的句子赏析意象、品位意境: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啊!请展开你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一下这幅美景。
参考:春江的潮水涌动,江面更加宽阔,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升起。
月光照在江潮上,泛起粼粼波光,绵延到千里万里之外,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原野,月光下,花林中的花朵像小冰珠一样闪着银光,晶莹剔透。
空中的月光好像天降流霜,人们却感觉不到它的飘飞;月光落在江边的平地上,与白沙融成茫茫一片,不见踪影。
思考:诗人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创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请用几个简洁的词语形容一下。
参考:开阔、清幽、静谧、纯净师小结:诗人以水月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清幽静谧的春江月照图。
有感情地朗读写景的八句,再次品味诗歌意境。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导:面对这样的美景,诗歌中通常会写到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思乡怀人之类读读下面六句,看你猜得对吗不对,那诗人想到了什么?师导: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个涉及宇宙生成、人类起源的问题。
这种对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的探索,古已有之,如汉魏时期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东晋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思考:面对浩瀚江天、皎皎明月,诗人有何领悟?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而且,一个“只“字,写出了江月的单调,人生的多变。
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月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人间的悲欢离合。
学生品味诵读。
(三)感受诗的情感美思考:读读下面的二十句,看看诗人又想到了什么,诗歌内容又有了什么转换?师导:学生应能答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内容,可适当引导:女子为何思念丈夫?“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此时相望不相闻”“碣石潇湘无限路”这里,我们又看到两个形象跃然纸上:一个是离家独自乘舟漂泊在遥远水上的男子,一个是月下独守闺房的女子,他们水天相隔,音讯难通,因而思念无限。
在诗歌中我们可称之为“游子”、“思妇”。
茫茫江月使诗人想到了月下的思妇和江上的游子,进而抒写了他们之间的相思离愁。
思考:首先看诗人如何描写月下的思妇。
这一部分诗句未见一思字,你怎么体会到思念之情的?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谈谈诗人是如何描写这种相思离愁的?自读赏析。
后自由作答。
赏析示例: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月光因云的遮挡而流转不定,人因为思念而坐立不安。
恼人的月光偏又照在那弃置不用的妆镜台上。
“女为悦己者容”,“悦己者”不在,着意装扮又有谁来欣赏呢?这月光使思妇心头徒增伤感。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句把“月”拟人化,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怎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化实为虚,生动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这又平添了思妇心头几多愁苦啊。
这里巧妙地化用传说,写出了思妇心头久聚难消的离愁。
师小结:诗中处处见月,句句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