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6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 6 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我为您带来的6 篇《《春江花月夜》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大学语文》是 21 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旨在以浓厚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大学生真正塑造成具有高尚情操、完美人格、丰富知识、学有所长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而《春江花月夜》是文学欣赏里很重要的一首诗歌,它选自上篇的第二单元,生命之悟单元,是唐初张若虚写的一首著名的诗歌,它融美景、美理、美情与一体,让我们不但欣赏到美景,感觉人世间的真情,而且还能引起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宇宙进行深思。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人生态度。
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孤篇压全唐” 、“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
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而且通过这首诗的欣赏,我们会掌握一些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高职一年级的学生,欣赏诗歌基本上只是从感性上来欣赏,还停留在高中时候的学习方法,习惯于听老师讲,所以要改变他们原有的固有的模式,调动他们的积极参与的意识。
让他们欣赏诗歌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
主要完成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诗的欣赏讲解,掌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这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能力目标:训练同学们进入诗歌的意境,说出诗歌的美妙之处,锻炼同学们领悟诗歌韵味的能力、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
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情感目标:通过本诗的讲解,培养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 (包括热爱大自然,热爱全人类;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珍惜时间、珍惜青春) 等情感。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歌,它带有一点淡淡哀愁的离别愁绪。
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
《春江花月夜》教学教案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教学教案及赏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春江花月夜》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意境,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美。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原文讲解:对《春江花月夜》进行逐句解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张若虚的生活年代、生平经历以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春江花月夜》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的了解。
2. 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意境的把握,古典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原文及艺术特色。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欣赏法: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的美。
五、教学进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张若虚及其文学地位。
2. 诗歌原文讲解:逐句解析《春江花月夜》,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4.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美。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 小组讨论评价: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合作态度、分享内容等方面。
语文《春江花月夜》课获奖教案

语文《春江花月夜》优质课获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
能够背诵并默写《春江花月夜》全诗。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与其他作品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感悟,提升人生境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诗人张若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概述《春江花月夜》的内容和主题。
2.2 课文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春、江、花、月、夜等。
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解读诗中的抒情技巧,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春江花月夜》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春江花月夜》的独特之处。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写作法等。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春江花月夜》。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学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评估学生的提问、回答和讨论的质量。
5.2 作业与测试评价: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如作文、练习题等。
进行课文背诵和默写测试,检验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第六章:教学过程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江花月夜》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简要介绍诗人张若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6.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春江花月夜》,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6.3 课堂讲解: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进行详细讲解。
《春江花月夜》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

《春江花月夜》优秀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江花月夜》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江花月夜》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4、增加古典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过渡与融合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诗人,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孤篇横绝,竟成大家”,闻一多先生把这首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知道这个人是谁?这首诗又是哪首诗吗?(初、盛唐之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致吧。
二、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三、赏析诗歌:(一)欣赏诗的景物美:(1)在文中找出题目中融合的五种意象的句子,美美地读。
(明确:开头十句。
)(2)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图景,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将学生带入情境。
(明确: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此番景致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清幽、纯净、博大。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1)师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找出诗句起止,并齐读。
(2)齐读第二层中间六句,从“江畔何人初见月——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江花月夜》教学教案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教学教案及赏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及意义;(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春江花月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领会诗中的意境;(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春江花月夜》的意象和艺术特色;(2)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2. 朗读诗歌(1)全班同学齐读诗歌;(2)教师示范朗读,讲解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春江”、“花”、“月夜”等;(2)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讨论与思考(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 赏析与拓展(1)欣赏其他古典诗歌,进行比较;(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春江花月夜》主题相关的诗歌。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春江花月夜》;2. 写一篇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赏析文章;3. 收集其他描写月亮的古典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赏析文章和收集诗歌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知识掌握:通过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春江花月夜》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对其他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互动。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
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优秀4篇)

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优秀4篇)《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教学重点1、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2、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教学难点1、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2、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学案导学法、点拨法学法指导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梳理诗歌中的意象2、通过诵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中的情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教与学互动设计(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民乐《春江花月夜》,展示春江月夜的图片暖场)一、情境导入我们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现在我们展示、交流一下课前分组搜集到的古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而月也因此成就了不少诗人的千秋美名。
唐代的张若虚就是如此。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光照千古的明月吧。
二、板书课题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赏析三、知人论世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发言,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教师补充(出示powerpoint):《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优秀9篇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优秀9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是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导入】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一、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张若虚(约660-720)唐代诗人,江苏扬州人。
张若虚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唐诗发展进入空前辉煌时期的前奏。
张若虚从小致力于诗文学习,以擅长诗歌而闻名于世,与当时的贺知章、张旭、包融,并有“吴中四士”之称。
赴长安求官时,他曾以“文辞透逸”一度轰动过京城,不知为什么,张若虚的仕途却不佳,从现存的资料来看,仅做过一任兖州兵曹地方小吏。
张若虚的作品,今仅存诗两首,其一便是上面这首脍炙人口、并使他名垂后世的《春江花月夜》。
另一首为五言律诗《代答闺梦还》,两首均收入《全唐诗》。
2、背景提示《春江花月夜》一向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诗人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反复咏叹的手法,细腻地描绘了春江月夜的绮丽景色,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廖廓静谧的迷人境界。
高中的《春江花月夜》教案

高中的《春江花月夜》教案高中的《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一」一、整体感知:1、课前导语:自古以来,月亮就一直是中国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他寄托着人们的悲欢离合,寄予着人们的深沉思考。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一位叫张若虚的诗人,被誉为吴中才子。
他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就是《春江花月夜》,他仅凭一轮明月便成就千秋美名。
古今评说:“孤篇横绝,竟成一家”,“孤篇盖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确定目标:学生找出最难理解的问题,确定教学目标。
理解本诗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1)诗人面对寥廓海天产生了什么样的哲理思考?(2)本诗描写思妇游子之恋情与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有何内在联系?3、学生朗读:(1)字词音义:鱼龙潜跃水成文:“文”通“纹”,波纹;江潭落月复西斜:“斜”读x i á ;斜月沉沉藏海雾:“斜”读x i é 。
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教师提问:从整体上来看,本诗写的是什么景?明的是什么理?传的是什么情?景:春江月夜之美理:宇宙人生之思情:思妇游子之恋(3)诗句翻译:提问:全诗中说理的诗句是哪几句?请找出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说理的诗句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翻译时注意两个“初”字,“初”翻译为“最先”、“第一个”。
二、焦点透视(一)问题一探究:1、问题探究:“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见人?”说明诗人在面向寥廓宇宙时引发了对宇宙人生怎样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初”表明诗人在追问:人类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江月何年初照人?”,“初”表明诗人在追问:江月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他思考的是:我从哪里来?月从哪里来?宇宙从哪里来?这是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
(板书)2、问题探究:“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是诗人对宇宙人生的进一步思考,你怎样理解“人生代代无穷已”这一句?——在永恒的宇宙面前,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却是永恒的,这是因为:(1)人类种族的延续是永恒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
教学方法:
1、多媒体
2、诵读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明确: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妇
2赏游子思妇的`情思
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
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月与情的关系,
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
4、解读明月意象
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
教师点评
齐读,感受相思
四、鉴赏小结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远
五、美读诗文
分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
教师范读
学生再自读揣
六、课堂总结
她是朦胧的美,悲伤而轻盈;她是清纯的美,宁静而空灵;她是跨越时空的感动,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
七、作业布置
自读,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