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菌属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布鲁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布鲁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1. 概述布鲁菌属中与人有关的有马耳他布鲁菌(又称山羊布鲁菌)、流产布鲁菌(又称牛布鲁菌)、猪布鲁菌、狗布鲁菌。
2. 标本类型血液等标本。
3.鉴定3.1 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杆菌或短杆菌。
3.2 培养特性在血琼脂平板上35℃,5-10%CO2环境中培养2-3日,出现菌落。
4-5日形成无色、不溶血的光滑型菌落。
3.3 生化反应氧化酶试验阳性,分解葡萄糖,不分解L-阿拉伯糖和半乳糖,触酶试验阳性,动力、硫化氢(H2S)和精氨酸双水解试验均为阴性。
3.4 鉴别要点3.4.1 本菌属特征革兰阴性细小杆菌或球杆菌饿,需特殊营养,生长缓慢,氧化酶、触酶试验阳性,动力、H2S 试验阴性。
3.4.2 马耳他布鲁菌与流产布鲁菌的鉴别马耳他布鲁菌不分解L-阿拉伯糖,H2S试验阴性;流产布鲁菌则相反。
3.5 操作步骤3.5.1 氧化酶试验参见《氧化酶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3.5.2 鉴定挑取可疑菌落,血清凝集试验,生化鉴定包括H2S试验,需要CO2等。
4.药敏参见《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及CLSI M100-S20最新版本文件。
5.质量控制见《质量管理程序》。
6.检验结果解释与分析布鲁菌病表现多样,多为慢性感染且并发症较多,故治疗手段不一,有时临床疗效与体外抗菌试验的结果不一致,一般需联合用药物进行长期治疗。
由于布鲁菌系细胞内致病菌,故需用细胞穿透力较强的药物。
先推荐用口服多西环素与利福平(至少6周)。
7.临床意义布鲁菌是一类人畜共患的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牧区人群因接触患病的家畜或食用病畜肉、乳及乳制品而感染,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关节痛、全身乏力,称为布鲁菌病。
布鲁菌通过空气传播比接触传播更为重要。
8.鉴定流程参考文献[1]周庭银编著.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GL23:2008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领域的指南,2008编写人:AAA、BBB 操作人:本室操作人员批准人:。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考点:布鲁菌属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考点:布鲁菌属2017《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考点:布鲁菌属布鲁菌属是一类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
以下是店铺带来的详细内容,欢迎参考查看。
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小球杆菌或短杆菌。
无鞭毛,无芽胞,光滑型菌株有荚膜。
革兰染色经常着色不佳,吉姆染色呈紫色。
培养特性专性需氧。
初次分离培养时需5%~10%CO 2 。
生长缓慢,营养要求高,最适生长温度为35 ℃~37 ℃,最适 pH 为 6.6 ~6.8 。
在血琼脂平板或肝浸液琼脂平板上,37℃培养48h长出透明、无色、光滑型(S型)小菌落。
血琼脂平板上无溶血现象。
能分解尿素和产生 H 2 S。
根据产生H 2 S的多少和在含碱性染料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可鉴别三种布鲁菌(表22-1)。
抗原构造与分型布鲁菌含有两种抗原物质:A抗原和M抗原。
三种布鲁菌所含的A抗原与M抗原量在比例上不同。
用A血清与M血清进行凝集试验对三种布鲁菌有鉴别作用。
牛布鲁菌A:M=20:1;羊布鲁菌A:M=1;20;而猪布鲁菌A:M=2:1。
三种主要布鲁菌的特性与鉴别抵抗力布鲁菌对日光、热、常用消毒剂等均很敏感。
日光照射10~20min,湿热60℃10~20min,在普通浓度的来苏溶液中数分钟即被杀死。
但其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较强,在水中可生存4个月,在土壤、皮毛和乳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
对常用的广谱抗生素较敏感。
致病性与免疫性(一)致病物质内毒素是主要的.致病物质。
荚膜与侵袭酶(透明质酸酶、过氧化氢酶等)有利于细菌通过完整皮肤、粘膜进入宿主体内,并在机体脏器内大量繁殖和快速扩散入血。
此外布鲁菌引起的Ⅳ型超敏反应也能参与致病。
(二)所致疾病布鲁菌感染家畜引起流产,畜病还可表现为睾丸,附睾,乳腺,子宫炎等。
人类感染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畜产品,经皮肤粘膜和消化道、呼吸道等多种途径受染。
布鲁菌侵入机体后,即被吞噬细胞吞噬,因其荚膜能抵抗吞噬细胞的裂解而成为胞内寄生菌,并经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
布鲁氏杆菌

可发生小的坏死、骨髓组织营养不良和出血性素质、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纤维化等。有的急性和亚急性期病人 发现骨髓样细胞增殖,圆细胞的结节,多数浆液性水肿和渐进性细胞坏死。在慢性期见有髓样细胞増殖,某些病 例尚有圆细胞的病灶性浸润 。
急性期可见病灶性卡他样肺炎,炎症病灶通常局限于肺下叶。有时在肺内见到由类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构成 的肉芽肿 。
诊断方法
畜间布病诊断标准
人间布病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1)流行病学 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 究有密切关系者 。 (2)临床表现 岀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疼、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肿大和睾丸肿 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 (3)实验室检查 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小时分别观察一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 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 。 (4)分离细菌 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鲁菌 。 (5)血清学检查
末梢神经受累较多见,经过较轻。中枢神经受累少见,但经过严重,表现为脑炎、脑膜炎、脊髓膜炎和脊髓 炎等。神经系统的主要病理变化为退行性、渗出性、增殖肉芽肿性和硬化性改变 。
运动系统的骨、关节、肌肉、韧带均可受累。骨髓病变表现为增殖性多形细胞的成骨性炎性反应,同时有骨 样组织形成,骨骼肌可有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结缔组织内初期表现为浆液性出血性炎症,沿着血管走向,同时 发生圆细胞浸润。这种浸润或完全消散,或被肉芽组织所代替,然后纤维化。在临床上可经常见到关节炎,关节 周围炎、滑膜炎和腱鞘炎等 。
布鲁氏杆菌会引起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危害较大。在我国该疾 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牛、羊、猪3种牲畜,其中以羊型布鲁氏杆菌对人体的传播性最强,致病率最高,危害最为严重。 布病主要损害人、畜的生殖系统和关节,对畜牧业的发展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较大的危害 。
2023布鲁菌病的诊断和治疗细则

2023布鲁菌病的诊断和治疗细则一、布鲁菌病重要知识点1、布鲁菌病属于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2、布鲁菌病,简称布病,也称〃波状热",是布鲁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感染人以及牛、羊、猪、犬等动物。
3、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4、布鲁杆菌属由6个种、19个生物种组成,其中引起人类疾病的有羊、牛、猪和犬布鲁杆菌。
5、我国流行的有羊布鲁杆菌、牛布鲁杆菌、猪布鲁杆菌3种,以羊布鲁杆菌最为常见。
羊型和猪型布鲁菌病大多症状较重,牛型较轻。
6、布鲁杆菌是胞内生长的革兰阴性多形球状杆菌,无芽抱形成。
7、布鲁杆菌感染细胞后,可限制补体系统和T1R信号通路,其脂多糖的结构有利于减少DC的激活以及向T淋巴细胞的抗原呈递,并且可抑制自噬和凋亡以避免免疫系统的清除,造成慢性化的病程。
8、布鲁杆菌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4周,平均为2周,但少数患者可在感染后数月或1年以上才发病。
9、急性期:指病程6个月以内的感染,表现为发热、多汗(深夜、凌晨\厌食、乏力、头痛、肌痛(两侧大腿、臀部λ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热型以弛张热最多,而波浪热占5%-20%o1。
、慢性感染:指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的感染,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有固定或反复发作的关节和肌肉疼痛,还可有抑郁、失目尼等精神症状。
1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形淋巴细胞,少数出现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
可出现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升高等,累及肝脏者肝功能可有异常。
12、诊断血清学方法: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X血清凝集试验(SATXE1ISA x布鲁菌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1补体结合试验(CFTX二、诊断标准1、确诊试验(1)由血或其他临床标本中分离得到布鲁杆菌属。
(2)在基于RBPT或SAT阳性者的筛查试验基础上,加以下基于非凝集抗体的检测:①E1ISAIgG阳性;②CoombIgG效价1:400z并出现显著凝集及以上。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2.1 流行特点多种动物和人对布鲁氏菌易感。
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
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
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
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
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
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
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
猪种布鲁氏菌感染人较少见,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罕见,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基本不感染人。
2.2 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
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
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3 病理变化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脾、淋巴结、肝、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
有的可见关节炎。
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血性炎症。
2.4 实验室诊断2.4.1 病原学诊断2.4.1.1 显微镜检查采集流产胎衣、绒毛膜水肿液、肝、脾、淋巴结、胎儿胃内容物等组织,制成抹片,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镜检,布鲁氏菌为红色球杆状小杆菌,而其它菌为蓝色。
布鲁氏菌的类型

布鲁氏菌的类型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是布鲁氏菌属的成员。
布鲁氏菌属包括多种不同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猪种布鲁氏菌和犬种布鲁氏菌。
这些类型是根据其宿主来源进行区分的。
1.羊种布鲁氏菌:这是最常见的布鲁氏菌类型,主要感染绵羊、山羊等羊类动物。
人类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或食用感染动物的肉类而感染。
2.牛种布鲁氏菌:这种类型的布鲁氏菌主要感染牛类动物,包括奶牛、肉牛等。
人类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或食用感染动物的肉类而感染。
3.猪种布鲁氏菌:这种类型的布鲁氏菌主要感染猪类动物。
人类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或食用感染动物的肉类而感染。
4.犬种布鲁氏菌:这种类型的布鲁氏菌主要感染犬类动物。
人类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或食用感染动物的肉类而感染。
此外,布鲁氏菌还有绵羊附睾种和沙林鼠种等其他类型,但它们相对较为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布鲁氏菌在地理分布、流行病学和传播途径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羊种布鲁氏菌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更为常见,而牛种布鲁氏菌在北美和欧洲更为流行。
此外,不同类型布鲁氏菌的致病力和传播能力也有所不同。
无论哪种类型的布鲁氏菌,都可能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体液或接触被污染的环境而传播给人类。
人类感染布鲁氏菌后,可能表现为一系列不同的症状,包括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脊柱炎、心内膜炎等。
对于布鲁氏菌的预防,主要是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与感染动物的接触和食用被污染的肉类。
例如,在处理肉类时要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体液或食用未煮熟的肉类。
此外,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和检疫也是预防布鲁氏菌传播的重要措施。
总之,布鲁氏菌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有羊种、牛种、猪种和犬种等。
不同类型的布鲁氏菌在地理分布、流行病学和传播途径方面存在差异,但都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
预防布鲁氏菌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减少与感染动物的接触和食用被污染的肉类,注意卫生和安全等。
布鲁氏菌病讲解

传播因子
传播因子:传染过程中起到传播作用的媒介物, 称传播因子。 含有布氏菌的各种污染物和食品均可成为传播 因子: ①病畜流产物。②奶、奶制品、肉、内 脏等。③皮毛。④土壤、畜粪、飞尘。⑤水。
易感人群
人类普遍易感,有明显职业性,主 要取决于接触机会多少。病后可获得一 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 疫,但免疫不牢固,持续时间约1-2年。 免疫1年后绝大部分机体可再感染布氏 菌,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感染而获免疫。
宿主 羊 牛 猪
公绵羊 沙林鼠
犬
我国已分离到15 个生物型,即羊 种(1~3型), 牛种(1~7、9 型),猪种(1、 3型),绵羊副 睾种和犬种各1 个型。
布氏菌抵抗力
■ 布氏菌有较高的抗灭 活能力。对湿热、紫 外线、常用消毒剂、 抗生素等比较敏感; 对干燥、低温有较强 抵抗力。
■ 直射日光数分钟,最 长4小时,直射紫外 线5-10分钟,湿热 100℃1-4分钟,0.22.5%漂白粉2分钟就 能把布氏菌杀死。
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机理中可能都起一定作用。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疾病早期,人体的巨噬细胞,T细胞及体液免疫
功能正常,它们联合作用将细菌清除而痊愈。如果
不能将细菌彻底消灭,则细菌、细菌的代谢产物及
内毒素反复在局部或进入血流刺激机体,致使T淋巴
细胞致敏,当致敏淋巴细胞再次受抗原作用时,释
放各种淋巴因子(如淋巴结通透因子、趋化因子、
培养基
60天-10个月 干燥胎膜
4个月
[流行病学]
布病的流行范围甚广,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凡是 有牲畜的地方都有布病流行,目前世界200多个国 家和地区中,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布病存在和流 行,在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中有28个省 (市、区,包括4个直辖市)的人畜间都有不同程 度的存在和流行。现有布病疫区县1200余个,布 病现患30-50万人,年新发病人数为5000-6000 人(官方数字),受威胁人口达3.5亿之多。发病 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牧区。
传染病学 第十四节 布鲁氏菌病

布鲁⽒菌病(brucellosis)⼜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菌引起的⼈畜共患性全⾝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等。
1814年Burnet⾸先描述“地中海弛张热”,并与疟疾作了鉴别。
1860年Marston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且把伤寒与地中海弛张热区别开。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菌”,⾸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
1897年Hughes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
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菌病”。
1897年Wright与其同事发现病⼈⾎清与布鲁⽒菌的培养物可发⽣凝集反应,称为Wright凝集反应,从⽽建⽴了迄今仍⽤的⾎清学诊断⽅法。
我国古代医籍中对本病虽有描述,但直到1905年Boone于重庆对本病作正式报道。
[病原学] 布鲁⽒菌为⾰兰⽒阴性短⼩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故有⼈建议称“布鲁⽒菌”。
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杆状,菌体⽆鞭⽑,不形成芽胞,毒⼒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
1985年WHO布鲁⽒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物型,即⽺种(⽣物型1~3),⽜种(⽣物型1~7.9)。
猪种(⽣物型1~5)及绵⽺型副睾种,沙林⿏种,⽝种(各1个⽣物型)。
我国已分离到15个⽣物型,即⽺种(1~3型),⽜种(1~7.9型),猪种(1.3型),绵⽺副睾种和⽝种各1个型。
临床上以⽺、⽜、猪三种意义,⽺种致病⼒。
多种⽣物型的产⽣可能与病原菌为适应不同宿主⽽发⽣遗传变异有关。
本菌⽣长对营养要求较⾼,⽬前实验室研究多⽤⽜、⽺新鲜胎盘加10%兔⾎清制作培养基,其效果较好。
但即使在良好培养条件下⽣长仍较缓慢,在不良环境,如坑⽣素的影响下,本菌易发⽣变异。
当细菌壁的脂多糖(LPS)受损时细菌落即由S 型变为R型。
当胞壁的肽聚糖受损时,则细菌失去胞壁或形成胞壁不完整的L型布鲁⽒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检查法
分离培养与鉴定 血清学试验
凝集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
IgA不完全抗体干扰试验
皮肤试验
布鲁菌素(brucellin)试验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防治原则
严格管理病畜,消灭动物感染 预防接种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波浪热
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日上升,达到高热程度后,持续若干时日,再逐 渐降至正常,经过数日后又重发作,如此互相交替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test Complement fixation test Coombs test
Skin test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Prevention & Therapy
Pasteurization of milk Immunization
Occurs
in a few patients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Diagnosis
Isolation
Sample:
blood, bone marrow
Serological examination
Agglutination
波浪热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致病性
致病物质
内毒素、透明质酸酶、荚膜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所致疾病
母畜流产
赤藓醇--胎盘、绒毛膜含量高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Pathogenesis
Brucella localized in the 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 (lymph nodes, liver, spleen, and bone marrow) Cause granulomatosis, abscess, and caseation No exotoxin is produced, so endotoxin is the major virulent factor
家蓄
易感人群
牧区、屠宰场工作人员
急性期抗生素治疗
四环素、青霉素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S u m m a r y
Brucella species
Biology
Small gram-negative rods without capsule Obligatory aerobic Grows slowly in enriched culture media with 10% CO2 H2S +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生物学性状
革兰阴性小杆菌 无鞭毛,不形成芽 胞,光滑型菌株有 微荚膜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专性需氧 生长缓慢 分解葡萄糖,产生少量酸 过氧化氢酶阳性,氧化酶阳性 产生H2S
流行环节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分泌物、乳品
消化道、呼吸道粘 膜、皮肤及眼结膜
人
1-6W 潜伏期
菌血症 (70%)
内毒素
发热、出汗、 关节痛和全 身乏力
菌血症 进入肝、脾、骨髓 繁殖入血 (体温再次上升) (发热消退)
Animals
Occupational
high-risk persons
Slaughtering of infected animals Treatment with tetracycline and penicillin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Pathogens
Human pathogen
1.
2. 3.
Animal reservoirs
Brucella melitensis Brucella abortus Brucella suis
掌握内容
掌握主要生物学性状(抗原构造与分型)
熟悉内容
熟悉布鲁菌的免疫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法
了解内容
了解布鲁菌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问题
布鲁菌抗原构造与分型? 布鲁菌是如何致病的? 布鲁菌引起的免疫反应如何?
goat, sheep cattle pig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Transmission
Enter human body by
Ingestion
of contaminated milk products Through the skin directly contact in an occupational setting such as abattoir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布鲁菌属 Brucella
引起人类、家畜和其它动物布鲁菌病 分6个生物种
羊布鲁菌 牛布鲁菌 猪布鲁菌
鼠布鲁菌
绵羊布鲁菌 犬布鲁菌
B. melitensis B. abortus B. suis B. meotomae B. ovis B. canis
Medical Microbiology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MU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第二篇 致病性细菌
第24章 布鲁菌属
Brucella
微生物学教研室
钟照华教授 商庆龙讲师
教学大纲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Disease: Brucellosis
Animal
Abortion
Human
Weakness
and fatigue Enlarged lymph nodes, liver, and spleen Undulant fever (rising-and-falling fever)
B. melitensis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流行环节
易感者
人和动物
传染源
牛、羊、猪是本菌的主要自然宿主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 间接接触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