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课件—第一章·十七年时期的文艺运动与思想论争

合集下载

十七年文艺运动与思想斗争

十七年文艺运动与思想斗争
北京召开 2、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3、意义:过渡时期
第二节 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一、内容梗概 二、批判运动 三、教训
第三节 《红楼梦》的批判 第四节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第五节 “双百”方针
1、背景 2、时间:195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意义
在“双百”方针影Biblioteka 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运动与思想斗争
第一节 第一、二次文代会的召开
一、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 会(第一次文代会)
1、时间、地点:1949年7月2日到19日 北京 2、意义: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
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第一节 第一、二次文代会的召开
二、第二次文代会 1、时间、地点: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在
第九节 阶级斗争扩大化和
文艺界的“返修”斗争
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阶级斗争进 一步扩大化和绝对化,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 斗争”的口号。康生、江清、姚文元、林彪等直 接插手文艺,策划了许多冤案。
1963年12月和1964年6月,毛泽东对文艺工作 作了两个批示,全面否定文艺界的成绩,认为 “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 艺术”,“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 缘”。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 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燃了“文 化大革命”。
第十节 革命样板戏
革命样板戏: 原指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
大会推出的一批优秀作品,是广大文艺工 作者智慧的结晶。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将 之窃为己有,指定一个写作班子按照“三 突出”模式加工改造,最后定型为八个 “样板戏”: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 • • • • •
其他较为重要的社团: 其他较为重要的社团:

语丝社 莽原、 莽原、未名社 浅草-沉钟社 浅草 沉钟社 湖畔诗社 新月社 民众戏剧社 等
• • • • •
3.创作实践显示的趋向(成长期的多种可能性) 创作实践显示的趋向 成长期的多种可能性)
• 1. 理性精神的显现(p20) 理性精神的显现( ) “问题小说”热与哲理小诗 问题小说”热与哲理小诗 • 2. 感伤情调的流行(p21) 感伤情调的流行( ) “自叙传”抒情体小说与诗体话剧 自叙传” • 3. 个性化的追求(p22) 个性化的追求( ) 表现自我, 表现自我,及创作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 4.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p22-23)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
文学革命的标志: (二) 文学革命的标志:
文学改良刍议》 《新青年》 1917年1月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新青年》 年 月 1917年2月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p6-7) 年 月 文学革命论》 )
文学改良“八事” 文学改良“八事”
• ( 2) 、 进化论 、 人道主义 、 马克思主义 、 现实 ) 进化论、 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 主义、 浪漫主义、 主义 、 浪漫主义 、 象征主义等文艺思潮的引进 (p12) ) • (3)、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大量翻译绍介(p11) ) 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大量翻译绍介( ) 易卜生、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等 • ( 4) 、 对西方各种文学样式以及创作手法的尝 ) 试(p12) ) back
p3–4 文学革命产生的条件(p3 4)
• 晚清文学观念变革与白话文运动(内因) 内因) • 西方文学思潮与域外小说的引进(外因) 西方文学思潮与域外小说的引进 外因) 域外小说 • 社会动荡中暂时的自由空气(环境) 环境) • 近代出版业的迅速发展(载体) 载体) • 新式知识分子、市民阶层与职业作家的出现 新式知识分子、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ppt课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ppt课件
或曰:现代文学产生的合理性在哪儿?
3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不是突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 背景,是与晚清以来中国人民社会生活里的一系列重大变化相 联系的。其中既有政治思想领域里的变化,也有经济领域的变 化,更有文学界自身的变化。它的发生与发展,有力地证明了 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现代文学不是孤立的,它与中国传统文学之间存在 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 日常生活中的器物方面:
火石、油盏、土布、皂荚、板箱等是古代中国人 的日常器具,构成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洋火、洋油灯、毛巾、肥皂、 提箱等很快引得了国人的喜爱,洋货轻而易举地击败 了土货,构成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新的部分。这些变 化首先发生在上海及周边地区。
8
“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有火星 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申之 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输入品。夜间取光, 农家用簧(俗称油盏),城镇用陶制灯巢,家稍裕者,则用瓷 制或铜制者,有婚丧事,则燃烛,光绪中叶后,多燃煤油 灯……洗面擦身之布,旧时多用土布,有用高丽布者已为特殊, 其布仿于高丽,质厚耐久,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 之。洗衣去垢,囊日皆用本地所产皂荚,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 后,遂无有用皂荚者。计时之器,仅有日暑仪,用者亦不多, 购买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 钟表始盛行。箱筐之类,乡间盛行板箱,中上人家则用皮制者, 嫁妆内所备多用朱漆,余则用广漆;光宣之间,西式提箱仿造 于沪地,于是旅客列车多购用之。
6
▲正是由于西方 的介入,在古老的
中国,人们的生存方式、生存体验、认 知方式、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并导致了中、西之间的大碰撞, 引发了关于中西文化的大讨论。这一切 为现代社会的诞生作了充分的孕育。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彼岸》:表现“人与人的牵制关系”主题。戏剧提 供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展示了作者的思考。
(四)80年代散文概述
80年代散文呈现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是对散文基本品格真实与真诚的追寻; 二是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注重散 文的审美存在。 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是巴金的《随想录》。此 外,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杨绛的《干校六 记》、贾平凹的《爱的踪迹》、曹明华的《一 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等中青年作家的散文创作, 不乏高质量的作品。
以及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 捍卫,对人道主义与理想 主义的呼唤。
舒婷、北岛、顾城、 江河、杨炼、梁小斌、 芒克、多多、食指等 “朦胧诗派”主将的 名 字,将永远与20世纪 80年代的中国诗坛紧 联在一起。
1986年,“新生代”诗 歌“新生代”以绝对 反传统的姿态跃上诗 坛。
以韩东、于坚、王小龙、 车前子、蓝马、尚仲 敏等人为代表,在极 短时间内各自树立起 不同的旗帜。
《绝对信号》:以小剧场的新颖方式和独特的剧作结构、 舞台形象别具匠心而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剧作在形 式上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逻辑,黑子、蜜蜂、小号的回 忆、现实与想象有机交织与穿插,现实时空和心理时 空交错叠加,在现代化的声光设施的帮助下,将人物 的内心世界、心理时空具像化于舞台上。
《野人》:表现了人类的迷惘和痛苦,是对人的全面 反思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2.现实主义的争论。
讨论所涉及的作品有《班主任》(1977年)、《伤痕》、 《失去的爱情》(1978年)、《乔厂长上任记》、《我 该怎么办》(1979年)、《在社会档案里》(1979年)、 《女贼》、《爱,是不能忘记的》、《人啊,人》、 《夏》、《人到中年》、《公开的情书》和“朦胧诗” 等。
(三)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当代文学复习 十七年文学

※当代文学复习 十七年文学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化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一、第一次文代会二、第二次文代会三、建国初期的文艺斗争(1、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2、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3、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第二节政治的调整与文学的迷茫(新的文化政策:双百、反右派)一、“双百”方针二、反“右派”斗争三、“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四、文艺界的大批判《海瑞罢官》与文革导火线第三节文学体制“一体化”的形成第二章诗歌(激情有余,陈郁不足)第一节概述一、1949—1978年间重要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二、1949—14978年间诗歌发展概貌三、创作类型四、十七年诗歌的不足第二节郭小川、闻捷、贺敬之的诗歌一、郭小川的诗歌创作二、闻捷《天山牧歌》创作特征三、贺敬之的诗歌创作特征第三章散文第一节概述一、本时期重要散文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二、1949—1979年间的散文创作概貌(抒情散文/报告文学/杂文/史传文学)三、十七年散文的创作类型①通讯特写的兴旺②艺术性散文的繁荣③杂文的没落第二节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一、杨朔的散文二、秦牧的散文创作(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相结合)三、刘白羽的散文四、三大家的散文创作五、十七年散文创作小结第四章小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茹志鹃的《百合花》、王愿坚的《党费》和赵树理的农村题材的小说一、茹志鹃《百合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二、王愿坚小说特色及《党费》中的人物塑造三、赵树理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农村“问题小说”)第三节杨沫的《青春之歌》作者简介/主题/主线/总结第四节柳青的小说第五节梁斌的《红旗谱》故事简介、民族风格第六节《红岩》、《红豆》创作内涵/艺术手法《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人物形象第五章戏剧(戏曲、歌剧、话剧)第一节十七年话剧创作概况第二节老舍的戏剧一、《茶馆》的主题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三、精湛的艺术构思/结构艺术四、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五、《茶馆》的民族化特征第六章文革文学第一节文革时期的文化背景第二节文革文艺思潮第三节文革文学创作三个阶段第四节“样板戏”含义、审美特征、代表作品第五节趋时文学含义:迎合政治时尚、政治观念的作品第六节地下文学(“潜在写作”)含义、类别、特点第七节天安门诗歌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化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一、第一次文代会194年97月,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茅盾和周扬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大会成立了以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文联;确定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文学第一章ppt

文学第一章ppt
(一)文学研究会(1921、1-1932、2)
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 王统照、许地山等。 以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为主要阵地。 主张文学“为人生”。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二)创造社(1921、6-1929、2)
成立于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郑伯 奇、田汉、张资平。后期增加冯乃超、李初梨等。 创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等。 主张:“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学活动。” 具有浪漫主义倾向。
鲁迅先生
鲁迅的《估〈学衡〉》
以上不过随手拾来的事,毛举起来,更要费笔费 墨费时费力,犯不上,终止了。因此,诸公的说 理,便没有指正的必要,文且未亨,理将安托, 穷乡僻壤的中学生的成绩,恐怕也不至于此的了。 总之,诸公掊击新文化而张皇旧学问,倘不自相 矛盾,倒也不失其为一种主张。可惜的是于旧学 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倘使字句未通的人 也算是国粹的知己,则国粹更要惭惶煞人!“衡” 了一顿,仅仅“衡”出了自己的铢两来,于新文 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 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 有发表的勇气。
(四)语丝社(1924、11-1930、3)
成立于北京。 因出版《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林语堂、冯 文炳等。 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 内容上注重社会批评和思想批评。 形式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体散文为主。 “语丝文体”:风格泼辣幽默,富有战斗性和批判性的随 笔体散文。
(三)新月社(1923-1933)
成立于北京。 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都曾留学 英美。 前期以《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形成新 月诗派; 后期(1928年以后)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打出“健 康”“尊严”和“人性”的旗帜。 文学主张: 1、鼓吹唯美主义; 2、提倡现代格律诗。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


九叶诗人的命运 七月诗人的遭遇 十七年诗歌两大题材:写实诗和政治抒 情诗

3、散文 4、戏剧


3、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简单 认为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一部分。他是 十分确定的从现实政治的要求来看待文学问题 的。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是毛泽东文学思想 的核心问题。他不承认独立品格的文学的存在。 政治对文学的干预使文学形成了一系列规范: 创作写什么、怎么写;批评政治标准第一,艺 术标准第二;创作是对生活的“加工”,等等。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概说
一、五四新文学传统的转型



1、文学的转折: 以延安文学作为主要构成的左翼文学,进入50 年代,成为唯一的文学事实。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文学写作的题材、主题、风格等,形成了体系 性的规范 作家的存在方式、写作方式、作品的出版、阅 读和批评等文学活动方式出现了重大变化。


4、第一 次文代 会: 当代文 学“新 方向” 的确立
二、文学规范和文学环境


1、文学环境 对待外国文学: 苏联文学、艺术、电影被广泛介绍 西方古典文学被有选择、审慎地介绍:19世纪 以前、现实主义是两个重要尺度。对20世纪外 国现代文学只译介“现实主义的”或“进步 的”。现代派被冠以唯心主义而否定。 刊物和团体:文联和作协是国家对作家进行管 理的机构。1959年全国文艺刊物达到89种。

2、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
(1)1951年对孙瑜编导的电影《武训传》的批 判 (2)1951年对萧也牧小说《我们夫妇之间》的 批判 (3)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 批判 (4)1955年对胡风集团的批判 (5)1956年“双百方针”、 1957年“源自右派” 运动三、十七年作家

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发展历程
起始阶段
转型阶段
五四运动时期,以鲁迅、茅盾、郭沫 若等为代表,作品以小说、散文、随 笔等形式为主,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 思想潮流。
改革开放以后,以莫言、余华、贾平 凹等为代表,作品以小说、诗歌、散 文等形式为主,反映了社会转型和思 想多元化的趋势。
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以巴金、老舍、钱钟 书等为代表,作品以小说、散文、戏 剧等形式为主,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 和人民生活的变迁。
交互式文学
新媒体技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交互式小说、游戏化 文学等,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参与故事情节。
跨媒体叙事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叙事模式,出现了跨媒体叙事,如电影、 电视剧、游戏等与文学的结合,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跨国文学合作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跨 国文学节、国际书展等活动为各国作家提供了交流平台。
详细描述
知青文学的作家通过书写自己在农村的生活和经历,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反思 和思考,作品多以回忆录的形式呈现,具有浓郁的历史感和怀旧情感。
先锋小说
总结词
先锋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股文学潮流,强调小说的形式和实验性。
详细描述
先锋小说的作家通过尝试新的写作手法和形式,打破了传统小说的限制,作品多 以短篇小说为主,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创新意识。
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 现当代文学概述 • 文学流派与思潮 • 文学批评与理论 • 文学与社会文化 • 跨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学 • 未来展望与挑战
目录
Part
01
现当代文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现当代文学是指自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文学,它标志着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红楼梦研究》批判
l l l
l l
20世纪20年代,俞平伯出版《红楼梦辨》。 1952年,《红楼梦研究》 1954年,《红楼梦简论》(论文)等。认为《红 楼梦》 “感叹自己的身世”和“情场忏悔”。基 本主题为“色”与“空”。艺术风格 “怨而不 怒”。 1954年,李希凡与蓝翎投稿《文艺报》,提出批 评,未得发表与答复。 1954年第9期《文史哲》发表了二人《关于〈红楼 梦简论〉及其他》一文。
12 34 5 6 6.5 7 8 9
“十七年”主要文学运动示意
1:电影《武训传》批判 2:萧也牧批判 3: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判 4:胡风反革命集团 5:双百方针 6:反右与丁陈反党集团 7:文艺政策调整 8:左倾思潮 9:《海瑞罢官》批判
三、升级与震荡:50、60年代文艺运动 (一) 电影《武训传》批判 开了政治批判介入文学生产的先河
l
l l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 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在北京召开,出席 代表824人。这次大会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 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毛泽东到会讲话,朱德 致贺词,周恩来作政治报告。郭沫若作了《为建 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茅盾总 结了国统区文艺运动,作了《在反对派压迫下斗 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报告,
原因:
l
l
“意在打开一个缺口,对资产阶级上层人物进 行批判”,“现在我们批判俞平伯,实际上是 对他的老根胡适思想进行彻底的批判,对知识 分子思想改造等都很有意义····” 1949年以前左翼文学内部所存在的、并且隐 含于1949年以后的文学体制之中的分歧与矛 盾,主要体现在对冯雪峰的整肃上。
l l l
孙瑜编导、赵丹主演 四个月时间内赞扬文章达40多篇 1951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毛泽东撰 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武训其人
l
武训先生(1838——1896 年),行七,字蒙正,自号 义学症,谥号义学正。山东 省堂邑县(今冠县柳林镇) 武庄人。中国近代群众办学 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贫民 教育家、慈善家。原无名, 名“训”是清廷嘉奖他行乞 兴学时所赐。
l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34年第一次 苏联作家代表大会提出。它要求艺术家在 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具体 地描写现实,而且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 史具体性应与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 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三、升级与震荡:50、60年代文艺运动
19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电影《武训传》批判(续)
l l l l
l
当天,《人民日报》“党的生活”专栏短评《共产党 员应当参加关于〈武训传〉的批判》。 1951年5月23日,文化部电影局向全国发出通知,要 求展开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周恩来和周扬等曾经支持或未阻止过这部电影的人都 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检讨 1951年8月26日,上海市文管会副主任兼文化局局长 夏衍发表了题为《从武训传的批判检查我在上海文化 艺术界的工作》的检讨。 1951年8月8日,周扬《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 实主义的艺术——电影〈武训传〉批判》作为总结。
考证派
l
红学史上影响 最大、实力最 雄厚的红学派 别是考证派红 学。 考证派红 学的创始人是 胡适
俞平伯手迹 1900—1990
《红楼梦研究》批判(续)
l
l
l
任职于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的江青要求《人 民日报》予以转载,未能实现。后经折衷, 《文艺报》1954年第18期被指定转载了该文。 主编冯雪峰为该文撰写了持保留态度的“编者 按”(作者的意见显然还有不够周密和不够全 面的地方,但…基本上是正确的)。 10月10日,《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副 刊发表二人的《评〈红楼梦研究〉》 ,将俞 平伯的《红楼梦研究》与胡适联系起来。 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介入。
l
周扬总结了解放区文艺运动,作了 《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大会确定 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 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确立了文艺 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 的总方向。大会标志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周扬:
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解放区文艺 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 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 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 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l
茅盾:
l
l
1944年左右在重庆出现了一种强调“生命力” 的思想倾向,这实际上是小资产阶级禁不住长 期的黑暗与苦难生活的表现。…这种文艺理论 虽然极力抨击…对于思想问题的解决不能有什 么积极的贡献,只有片面地抽象地要求加强 “主观”。 因此,关于文艺上的“主观”问题的讨论,继 续展开下去,就不得不归结到毛泽东的《文艺 讲话》所提出的关于作家的立场、观点、态度 等问题。
第一章 十七年时期的文艺运动与思想论争
“文革”文学
1949
1966
1976
“十七年”文学
新时期文学
第一节 50、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l
一、过渡与转折:四十年后期的文学现状与文 学思想 二、奠基与起点:文代会的召开
l
l
二、奠基与起点:文代会的召开
(一)、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7.2-7.19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郭沫若 茅盾(判的原因:
l
l
l
电影《武训传》以武训的“行乞兴学”反衬了 太平军武装斗争的失败,难以被通过武装斗争 夺取政权的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接受。 其剧本审读、资金投入、最终审查的获得通过 和在领导层的内部放映,以及在全国公映后的 社会反应,都显示出很多共产党员甚至是不少 领导干部的“思想麻痹” 。 电影《武训传》的主要创作者正是来自于 1949年以前的国统区。
(二)第二次文代会:召开及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批评原则的确立
l
1953年9月23日-10月6日,第二次全 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把抓好作品的创作作 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文学的新任务;把社会 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整个创作和批判的最高原 则;把塑造新英雄人物确定为社会主义文艺 的基本要求;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 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