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音乐

20世纪音乐
20世纪音乐

20世纪的音乐特点

印象主义音乐反映的是绘画上的一种主张,表达了直接感受的事物印象的真实再现,注重色彩及光线的描写,尽量捕捉事物一瞬间的活动情景,不为任何形式所拘束。它的音乐给人捉摸不定的、闪烁的图画性质,常用色彩来代替音乐内容。印象主义音乐在20世纪头三十年极为流行,形成一个国际性的乐派,对欧美各国的音乐发展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20世纪接连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给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带来极大的动荡和破坏。成千上万的人民在经受战争的创伤后,急切地要求重建和变革社会秩序,他们摈弃老的传统,发展新的思想,探寻新的出路。战后社会的振兴、科技的进步、交通的发达、信息的猛增和广播、唱片、电视的普及,促使音乐的国界逐渐被打破,为音乐与科技的结合开辟了新的领域。这样就形成了整个20世纪的西方音乐集多种流派、风格、手法为一体,各种音乐现象并存的复杂多样化局面。

除了法国音乐家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外,还有以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为首的后期浪漫主义,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的民族主义,奥地利音乐家勋伯格的表

现主义,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西德斯托克豪森的电子音乐,美国音乐家凯奇的偶然音乐,捷克作曲家哈巴的微分音乐等等。另外,爵士音乐、流行歌曲等也是20世纪音乐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音乐总的特点为:

1.节奏上的复杂性

节奏摆脱二拍、三拍、四拍的有重音的格律式标准,代替以不对称的,以奇数为基础的节拍,如五拍、七拍、十一拍、十三拍。在吸取亚洲、非洲节奏的复杂性与灵活性的基础上,同时采用几种节奏型,造成紧张的、具有强大力度的、爆炸的基本节奏和效果。

2、和声上的不协和性

打破以三度为基础的和弦构成方法,改用二度、四度、五度为基础,制造一种刺激音响。由六、七个音组成“摩天大楼”式的复和弦,如1-3-5-7-9-13-15,加强了音乐

的紧张度。

3、调中心的模糊性

无调性,废除主音,把十二音作为同等重要的音来对

待,排列成十二音音列,形成十二音法。

印象主义代表人物现代音乐代表人物

无调性

atonality

现代主义音乐的创作手法之一。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由19世纪后期音乐中变音体系的极度发展、调性的频繁变化、和弦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功能联系的消失等因素而逐步形成。它的特点为无中心音或中心和弦,无调号,无调式特性,半音阶的各音均可自由应用,尽可能不采用传统的和弦结构,避免能产生调性作用的和声进行。与此有关的是旋律、和声、曲式、节奏与音乐构成方法均与传统有极大的差异。由于无调性音乐乃逐步形成,因此,调性模糊的音乐与无调性音乐之间,在感觉上常无明确的界限。

2由来

无调性一词最初用以形容A.勋伯格作品中开始完全脱离传统的作品(自作品10号《第二弦乐四重奏》的最后乐章起至作品22号,均属这一类型)及其学生A.贝格、A.von韦贝恩等同类作品的特性。现代一般通用的无调性一词,并不局限于勋伯格等作品的特性,而是所有具备无调性音乐特点的一种现代音乐类型的总称。

无调性音乐与勋伯格在1920年后开始应用的十二音技法(亦称十二音序列音乐)不同,一般的无调性音乐并不根据某种特定的音列构成。而十二音序列音乐则在无调性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调性的残存影响和中心音的作用,根据特定要求将半音阶的12个音,编排成序列原型进行创作,是一种有特定含义的无调性音乐。

总体特征

20世纪音乐的发展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出现了众多流派。总体特征上可以分为5个方面:

1 旋律上:传统音乐以流畅、起伏自然、有规律进行为基础,20 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2 节奏、节拍上:节奏是传统音乐的骨架,而且组织严格;而现代音乐则是节奏自由多变,有的用复节奏,无节奏,有的无节拍、无小节线,有的由演奏者自由安排节奏,还有的是“唯节奏”

3 和声上:传统音乐以和谐为美,以三和弦为基础;而现代音乐则打破了这一概念,以音响感觉为依据,不存在传统音乐的和弦结构与功能进行,频繁使用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采用音团和板块型音群,甚至连和弦的概念也不复存在。

4 调式调性上:传统音乐以大小调为中心,而现代音乐则常常是无调式调性的音乐,有的自创音阶、音列,有的不在旋律范畴中运动,也就失去了调式调性的意义。

5 配器上:传统音乐将各组乐器优化组合,音色强调平衡;而现代音乐则强调个别乐器常用极端音区、噪音,突出打击乐,寻求新的声音色彩和发声器械。

2 0 世纪是音乐多元风格并存的时期,不以全面概括,那些非传统手法的电子音乐、具体音乐等,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旋律、节奏、和声调式调性等要素,是和传统音乐的彻底决裂,因此对这些音乐不能用传统概念来解释,只有通过音响逐步感受,认识它。2 0 世纪的新潮音乐的生命力是无可置疑的,他不是对调性音乐的否定和取代,而是对调性音乐的补充和扩展,同时也是对新音乐语言的探索。

这段时间读milo word写的《西方音乐史纲》,讲到二十世纪的西方音乐时分为1945年之前和1945年之后。这样的分法在国际上都是取得一定的共识,无论是从宏观的文化史的角度,还是从微观的音乐创作个例的分析,都是可圈可点。从一本教科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划分有利于学生能够迅速展开阅读,使头脑中对20世纪音乐纷繁复杂的情况有大致的印象。在国内,如钟子林先生写的《20世纪西方音乐》一书,也采用了这种分法,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统一教材,学习20世纪西方音乐之必读。

但读了这本玛丽-克莱尔. 缪萨的《二十世纪音乐》,感觉却如春风扑面而来,——看惯了教科书式的普适性读物,单是读玛丽这本书的目录就已有颇多乐趣: 无调性和十二音体系是否是维也纳乐派所独有的?二十年代的音乐是否具有新古典主义的特征?音乐家与其他创作者直接按是否存在特殊关系?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作曲家身上能否看出一种对音乐进行反思和扩展的渴望?埃德加. 瓦雷兹在寻找新的“声音世界”的过程中的作用?具体音乐和电子音乐之间存在历史性差别么? 新素材意味着什么?流派这一概念是否还有意义? ……再翻开德国人写的20世纪西方音乐,同样只字未提二次大战。忽然想起一句话:历史是经过人们选择的。同样的音乐历史,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选择。

Milo Word 在讲述二十世纪音乐的第八、九两章开篇之初,都详细分析了当时的一系列的社会大环境的变革、政治权力的更替、工业革命的影响、电子技术的流行、新兴文化思想的潮水等等;二次大战对音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说二次大战之前的音乐家们寻求突破是基于对十九世纪以及之前的音乐语言与形式的扩展与反思,那么二次大战之后的音乐家已经将这种反思内化为一种思考方式,因为这种思考的热情太过强烈而要求不得不突破音乐本身的维度扩大到与音乐相关的各个层面,即不仅仅限于音乐语言如调式、调性、节奏、音色、和弦本身,而是扩大到创作者与聆听者的关系互动、乐音与噪音的界限、音乐

与其他艺术的融合借鉴以及由音乐阐发的哲学思考等等。而这所有的一切莫不与当时外部大环境的剧烈变化息息相关,技术的发展也为人们实现前所未有的电子音响提供条件。

然而,稍加留心便会发现,由于二次大战之后一大批如勋伯格、梅西安、莱博维茨这样的音乐家从欧洲迁到美国,他们个人的创作是自成脉络的,只是因为在美国的聚首才显得美国在20世纪的创作地位那么的突出。对于欧洲来讲,音乐家寻求的是对自己传统的突破,对于美国人来讲,他们迫切渴求的是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

以1945年之后的序列音乐为例,梅西安得作品《时值与力度》(1949年)在序列音乐响全面序列音乐过渡的时期起到关键性作用,他将音乐中的各个要素看为各种参数,像个数学家那样对每个参数作出全方面的试验,这对斯托克豪森和布列兹产生了巨大影响。1954年布列兹创作了《无主之锤》,秉承他认为“结构在作曲之前,音乐是对素材的整编”的思想,大量使用具有不同结构的音列;斯托克豪森的创作更是突破了严格的序列主义的规则,创作出《泽特玛斯》(1955-1956)以及《克拉维耶斯图克IX》(1962)。至此,序列音乐已经与20年代以勋伯格和他的两名学生为代表的十二音体系明显区分开来,序列主义音乐突破了十二音体系只涉及到音高的限制,将对半音阶的运用扩展到节奏、力度、音色等各个方面(以梅西安为代表),继而发展成为一种多样化的思维方式,由这个思维方式产生出一个不断试验不断扩充的音乐世界。

如果将音乐分为45年之前和45年之后,我们会说序列音乐是对十二音体系的反抗;但如果暂时将45年这个分界放到一边,我们会发现序列音乐其实是十二音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再举一个例子,是关于45年之后的偶然音乐和电子音乐,大家都会第一个想到约翰. 凯奇1940年创作的预置钢琴作品《酒神巴卡诺》,以及他对

“生活就是音乐”的理念,在他看来,生活和音乐密不可分,偶然性填充了生活和音乐之间的空隙。而早在1911年5月11日,音乐家芭比啦. 普拉台就在米兰发表了名为《未来派音乐家宣言》的文章,虽然“未来派”和“偶然性”在称谓上不同,但这份宣言的确启发了弃画从乐的音乐家吕索罗的思想,他提出“声音的艺术”这一说,引导人们去倾听和发现我们身边长期被忽略的声音世界,那里既有大自然的回响,也有城市中机器的喧嚣,吕索罗甚至着手制作特殊乐器,创作了《一个首都的苏醒》、《汽车与飞机的聚会》、《在俱乐部露台上的晚餐》等这几首曲子;1923-1927年间,吕索罗用衣架竖式钢琴和若干音效器制成了“和谐音响器”,这所有的一切从今天看来似乎是幼稚的,技术似乎是有限和落后的,但思想却是相当超前的,如今的电子音乐不就是这种尝试在新兴技术下的延续么?当五十年代人们发现了吕索罗的重要性之后所做的种种尝试,几乎都没有脱离这种跨艺术领域的、发觉不同音效的思想范畴。且不考证约翰凯奇等人是否受其影响,我们也很难在谈论形态各异的现代音乐的同时不提吕索罗的名字。还是那句话,历史不是割裂的。

因此,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截然按照两分法区分20世纪的音乐,尤其是面对作品和流派的时候,是否可以从“调性”这一影响音乐整体风格的关键性因素入手来划分?中文中说的“无调性”其实是不得已而翻译之,其真正的特征是:是古典音阶的倾向性不再明显,有利于发挥半音阶的整体效果;拒绝使用功能和弦;抛弃使用调性中心和转调,从而从不协和和弦中解脱出来。代表作是选伯格的《三首钢琴曲》(op。11,1909年)、《月光下的彼埃罗》(op。21,1912年),以及韦伯恩创作了用管弦四重奏演奏的《六首钢琴小曲》(op。9,1913年)等等;到了1923年,勋伯格第一次将十二音体系的作曲方式用到创作中,写出了《华尔兹》(《钢琴组曲》中的第五首),以及著名歌剧《从今天到明天》,都严使用了十二音体系。1923年到五十年代左右,音乐家们都在实践勋伯格的这种十二音技法;可是到五十年代之后,正如前面说的,常去达姆诗塔德的作曲家们摒弃了勋伯格的手法,将半音音列的原则扩展到节奏、力度、音色等各个层面,以梅西安

的《时值与力度的形式》为代表;再到六十年代作曲家们对声音素材进行加工而创作出新的声音,比如布列兹的音块,利盖蒂的声音纤维,潘德雷斯基的音束类音群,斯托克豪森的音云等,代表作有潘德雷斯基的《阿纳克拉西》(1959年),利盖蒂的《容量》(1961-1962),以及斯托克豪森的《方块》(1960年)。

归纳一下:1900-1923年,无调性音乐

1923-1945年,十二音体系

1945-1960年,序列音乐

1960-现在,不断在调性和无调性之间变化的音乐

如此划分表面上看似乎是对45年两分法补充,但却是从音乐作品个案出发的微观角度得出的结论,兴许是殊途同归。音乐本体的变化仿佛裹在社会外部环境棉袄之中的真丝衬衫,两者相得益彰。这种思路在欧洲音乐学者的论著中比较常见。如果不是美国在当今这样强势,我们还会采取45年一刀切的分法吗?

看完玛丽-克莱尔. 缪萨的《二十世纪音乐》,不禁要问两个问题:

第一,如何看待他人?对于任何一个历史观点,犹如拍摄任何一部纪实电影一样,当架起摄像机的时候,无论导演如何希望给观众呈现当时的事实,拍摄的刹那已经是经过选择的了;对于音乐史也是如此,在美国学者认为以45年为界区分20世纪音乐的时候,是否应当以欧洲学者的视角作为补充才能看清楚全貌?毕竟,我们离二十世纪的音乐太近了,不容易看得真切。

第二,如何回归自己?反古典也好,反十二音也好,流派的意义已经越发显得模糊;当作曲家们不断反思、反抗、审视过去的时候,什么才是属于我们现在的音乐?或者说音乐必须要反抗什么吗?重复不意味守旧,反抗未必就是创新,有没有可能在放弃流派之争后投入音乐的生命本身呢?

西方音乐史(下)

西方音乐史(下) 阿依达: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的埃及背景的法国大歌剧作品,剧情讲述埃塞俄比亚公主阿依达被掳至埃及后,她与埃及将军拉达梅斯的爱情与爱国利益间的冲突,最终二人共同殉情。歌剧有效运用“主导动机"对人物性格心理进行刻画,并有许多岀色的唱段,如“圣洁的阿依达”等。 无词歌:按照歌曲体裁风格写作的小型器乐曲,常由歌唱性旋律和音型化伴奏织体组成,由门德尔松创立。他写有49首无词歌,有些带有标题,如“威尼斯船歌”、“春之歌”、“纺织歌”等。 主题变形:李斯特在交响诗中运用的主题发展手法,即一部 交响诗中所有主题皆来自一个动机源头,各主题可做变形以适应音乐的发展,如交响诗《前奏曲》中的“疑问动机” 。 偶然音乐:又称机遇音乐,岀现在20世纪50年代,与序列主义音乐严格预设音乐参数而形成的精确性相对,“偶然音乐”崇尚音乐中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具体做法有:作曲家用自由偶然的方式随机产生音乐作品,演奏家根据自己的意向随意决定音乐作品演奏的材料、顺序、结构及时间长短,作曲家或演奏者可以任意选用他人的音乐片段进行重新诠释。美国作曲家凯奇是偶然音乐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钢琴曲《4分33秒》。 幻想交响曲: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创作的交响曲。构思来自作曲家的恋爱经历,因此作曲家亲自撰写了详细的文字说明,引导听众正确的理解乐曲的内容。交响曲共5个乐章,按照 音乐表现的内容确定形式,曲中有一个贯穿全曲各乐章的主题“固定乐思”,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进行变化。此曲是标题交响曲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五人团:I860年前后形成的俄罗斯作曲家群体,包括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丁、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五人。他们高举格林卡旗帜,采用俄罗斯民族民间文学和历史题材,运用民族民间音乐语汇,写作富于民族特性的音乐作品。 普契尼:浪漫主义末期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写有12部歌剧, 主角多为遭受不幸的女性,如《蝴蝶夫人》、《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等,中国背景的《图兰朵》是作曲家对大型场景的尝试。我的祖国: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创作的交响诗套曲,通过对祖国光荣历史的缅怀、对美好山河的赞美、对英雄任务的讴歌,表达了作曲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六个乐章分别为:1、维谢赫拉德,2、沃尔塔瓦,3、沙尔卡,4、捷克的田野与森林,5、塔波尔城,6、勃兰尼山。 门德尔松的代表作品 答:(1)小提琴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2)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仲夏夜之梦》序曲(3)钢琴曲:八集48首钢琴独奏曲《无词歌》(4)室内乐:《bE大调弦乐八重奏》()、《弦乐四重奏》() 艺术歌曲的含义及代表人物 答:含义: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以诗为歌词,根据诗的内容创作的歌曲。艺术歌曲中,音乐与诗歌有机结合,通常有戏剧性和抒情性两种形式,采用分节和通节两种写法,并配有伴奏。艺术歌曲的伴奏在歌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承担着演唱旋律所不能表达的内容,许多伴奏甚至具有独奏的价值。代表人物: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等;词作家歌德、埃森多夫、海涅、席勒等。 20世纪音乐总体特征 答:1、旋律上:20世纪音乐的旋律常是不流畅的,岀现有

20世纪百部经典英文非小说作品(100 Classical Non-fiction English Works of 20th Century)

1.《亨利.亚当斯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Henry Adams)美国历史学家亚当斯(1838-1918)的自传 2.《宗教经验种种》(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的作品 3.《超越奴役》(Up from Slavery)美国黑人教育学家、社会改革者华盛顿(Booker T.Washington,1856-1915)的作品 4.《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英国文学家吴尔芙(Virgina Woolf,1882-1914)的长篇论文 5.《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美国生态学家卡逊女士(Rachel Carson,1907-1964)的作品 6.《1917-1932年论文选集》(Selected Essays,1917-1932)英国诗人艾略特(T.S.Eliot,1888-1965)的作品 7.《双螺旋》(The Double Helix)美国遗传生物学家华特生(James D.Waston,1928-)的作品 8.《说吧!记忆》(Speak,Memory)俄裔美籍作家纳巴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的作品 9.《美国语言》(American Language)美国语言学家、新闻记者孟肯 (H.L.Mencken,1880-1956)的作品 10.《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Keynes,1883-1946)的作品 11. 《一个细胞的生命》(The Live of a Cell)美国医师、研究学者汤玛斯(Lewis Thomas,1913-1993)的作品12.《美国历史中的边疆地区(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美国史学家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1861-1932)的作品13.《黑人男孩》(Black Boy)美国黑人作家莱特(Richard Wright,1908-1960)的自传 14.《小说的几个方面》(Aspects of the Novel)英国小说家福斯特 (E.M.Forster,1879-1970)的作品 15.《南北战争》(The Civil War)美国作家富特(Shelby Foote,1916-)的作品 16.《八月的炮声》(The Guns of August)美国历史学家塔其曼夫人(Barbara Tuchman,1912-1989)的作品 17.《人类的研究》(The Proper Study of Mankind)英国哲学家、社会历史学家伯林(Isaiah Berlin,1909-)的作品 18.《人的本性与命运》(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美国神学家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1892-1971)的作品 19.《土生子札记》(Notes of a Native Son)美国黑人作家鲍德温(James Baldwin,1924-1988)的散文集 20.《爱丽斯.B.托克拉斯的自传》(The Autobiography of Alic B.Toklas)美国前卫派女作家斯坦因(Gertrude Stein,1874-1946)的作品 21.《英文写作的风格与要素》(The Elements and Style of English Writing)美国英文教授史屈克(William Strunk,1869-1946)原著,作家怀特 (E.B.White,1899-1985)增订的作品 22.《美国难题:黑人问题与现代民主》(An American Dilemma:the Negro Problem and Modern Democracy)瑞典经济学家及社会学家米达尔(Gunnar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一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一 第一讲 授课内容:上编中国古代音乐(远古——公元1840年) 第一章中国上古音乐(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远古——公元前255年)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音乐的起源和先秦乐律学 教学目的: 学习本节应了解我国音乐的起源,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掌握先秦乐律学的成就;对中国古代十二律应熟悉。 重点、难点:三份损益法、十二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 教学过程: 1 音乐的起源 首先是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发端的最初萌芽。 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 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乐器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 原始艺术的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 2 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 ①异性求爱说 ②语言扬抑说 ③摹仿自然说 ④信号说 ⑤巫术起源说 3 先秦乐律学 关于音阶和十二音这样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后世文献一般认为“商以前但有五音”,至周代始有“七音”。若根据传说,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国语?周语》中记载了公元前六世纪时,周景王(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22年在位)向伶洲鸠问乐的故事,可以向我们揭示中国音阶发展的历史线索。 4 三分损益法 是齐桓公时的相——管仲在其着作《管子·地员篇》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这是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三分损益”的意思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减”(即从三份中减少一份),而“益”则是“增”(即再加三分之一),就是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管为准,把它减掉三分之一长,就形成了下一个律管,再把这个新律管加上其自身的三分之一长,便又产生出一个新的律管来。这样延续的一损一益,便产生出十二律。“三分损益法”每制出新的律管与原律管的音高都是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又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的关系,但需要再按音高次序调整排列,才能得出十二律,所以它又叫“五度相生律”,亦有称之为“五度相生法”。《管子·地圆篇》中的相生方法是先“益”后“损”。 三分损益法的意义 “三分损益法”理论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律”的理论,比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律制”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简述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

简述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 众所周知,西方音乐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从宗教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到之后的浪漫主义音乐,直至20世纪的现代主义音乐。这学期我对西方近代音乐进行了大致的了解,本文主要简单介绍分析一下西方现代音乐的几种流派与形式。 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十分复杂,一百年间,音乐思潮、作曲风格、音乐技法和表现手法变化十分迅速而频繁,日新月异。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音乐创作受到了象征主义文化和印象派绘画的影响,随之出现了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印象派音乐,如同印象派绘画风格一样,主要表现倏忽朦胧的主观现象,用迷离恍惚的音乐语言,渲染出闪烁的气氛和色彩。创作手法上打破了完整的旋律和曲式,配乐上和声纤细柔和,展现给人一幅模糊的、色彩捉摸不定的音画,同时也开辟了一个奇幻的音乐世界。如德彪西的代表作《牧神午后》,一开始,长笛的主旋律就奠定了全曲田园风的基调,柔和的音色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梦一般的世界。 如果说印象主义是把人们对外界的印象描绘下来,那么,把人们内心的体验表现出来的就是表现主义。表现主义音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流行在德国和奥地利的一个现代流派,同样是由绘画、诗歌领域扩展到了音乐领域。印象主义常常以大自然为主要描绘对象,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色彩、光线和气氛,而表现主义抓住的是人的内心的、灵魂深处的感觉和体验。表现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作曲家勋

伯格,作品强调夸张手法的应用,表现内心强烈的感受,通过梦境象征的手法来释放出心灵深处的痛苦和对现实的不满,并广泛性地运用无调性的作曲技法,作品极富表现力,如勋伯格的《乐迷披埃罗》。 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十年,诞生了新古典主义乐派。它强调艺术整体各方面均衡、完美稳定,追求适度的、有控制的、理智的、普遍的感情。提倡纯音乐,使听众集中精力于音乐本身,而不是借助音乐以外的手段。代表人物有著名的斯特拉文斯基,创作时,与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相结合,并使用现代作曲技法,对古典音乐进行改造。 同时,20世纪也出现了新民族主义音乐。与19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目标不同,1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把人民的生活理想化了,抓住的是民族色彩和气氛,广泛地加以传播。而新民族主义乐派则更为深入地以科学研究的精神来探讨民族音乐,强调汲取民间音乐固有的特征和规律,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20世纪的新民族音乐是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与西方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和技巧相结合,使用尖锐的和音,打击乐般的节奏和古典调式,丰富了现代音乐,同时也促进了现代音乐与19世纪音乐理念的决裂。 当然,提到西方近代音乐,就不得不提音乐剧艺术。百年音乐剧的发展之中,它的发展、兴旺与风靡,几乎贯穿了20世纪,横贯欧美大陆。音乐剧的巨大魅力,令全球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观众为之着迷。音乐剧作为20世纪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从最本真的意义上实现了寓教于乐。

西方音乐史下学期复习资料

什么是浪漫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浪漫主义时期的时间通常指19世纪前后的一百多年,它涵盖了韦伯到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作品强烈地张扬主观情感和个性特征,强调民族观念,打破了古典音乐程式化的限制,出现了表达明确意图的“标题音乐”、多乐章的交响曲、单乐章的交响诗和特性小曲等体裁。 韦伯的《魔弹射手》1821年在柏林的首演,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 什么叫艺术歌曲?其特征是什么:“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代表作曲家是舒柏特,他的艺术歌曲曲调优美,意境深邃,《野玫瑰》、《春天的信念》、《魔王》等已成为流传世界的名曲。 舒伯特的歌曲形式通常可以分为:分节歌,通体歌,变化分节歌。《野玫瑰》属于分节歌 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特征?具体表现手段也如同结构原则那样要服从于诗词的多样性,旋律有时像民歌般简单朴素,有时更像诗词的朗诵;和声具有激情或细腻的表现力,经常使用大小调间、主调和上下三级调间的转换对置,不同掉的因或和弦彼此混用,不协和和弦或变化音突然出现;钢琴伴奏的织体不仅烘托情景和气氛,并与声乐部分融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门德尔松《第三交响曲》又叫《苏格兰交响曲》 什么叫无言歌?按歌曲体裁和形式特点写作的小型器乐曲,常有一个歌唱性的旋律,配以抒情歌曲常用的伴奏音型,如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 论述舒曼的生平教学,作品创作,音乐评论?舒曼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其创作思想和实践始终强调音乐情感的表现目的和意义。他的创作和评论活动,对德国以至欧洲浪漫主义及民族乐派的音乐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应门德尔松之邀到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舒曼的钢琴作品创作涉及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但最多的作品并由此突出其独创性风格的是,由短小乐曲练成套曲以及歌曲。《蝴蝶》、《大卫同盟曲集》、《狂欢节》、《克莱斯勒偶记》等作品,都是将多首形象各异、情绪迅速交换的独立小曲编织在一起,成为类似舒伯特声乐套曲式的钢琴套曲。艺术歌曲的特征是歌曲简洁含蓄、意境深邃。突出体现了舒曼的浪漫情怀与风格,深厚的文学修养使他精心选择诗作并深刻理解其内容,用凝练而准确的手法塑造出不同的意境。如《月夜》、《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两个禁卫兵》。他的音乐评论代表了19世纪浪漫主义派音乐家的特征,观察的分析音乐现象时的敏锐是以广博的文化修养作为根基。 舒伯特与舒曼艺术歌曲的异同:总结以上即可 论述肖邦的体裁?玛祖卡舞曲:玛祖卡舞曲是起源于波兰玛索维亚生的一种三拍子的圆舞曲,速度比圆舞曲慢,通常强拍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每个乐句常常收在第二拍上。是肖邦创作中最具波兰民间乡土气息的体裁。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既有浓厚的乡土音乐情趣,单纯,质朴,二有较多的城市气息渗入。波罗乃兹舞曲:是肖邦的民族意识和情愫体现的最为强烈的体裁。在乐段结束时常常有固定调节奏型的三拍子舞曲。夜曲与圆舞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浪漫气质的的体裁。特点是:悠长、典雅、伴随大量装饰音的抒情旋律,富于明暗色彩变化的和声语言,精心雕琢的精细织体,以及所营造出来的那种情景之间高度融合的音乐境界。前奏曲和练习曲:肖邦的前奏曲和练习曲在性质上是全新的创造。共同具有那种非常情绪化、个性化的浪漫主义气质。都是织体相对统一的、单一艺术形象的小品,然后再各自组合起来谐谑曲和叙事曲:通常采用相当复杂和自由的曲式结构,篇幅宏大。体现了作曲家高超的能力与才华。主题材料间有强烈的对比和冲突,常有种内在的压力推动音乐的发展,以此来适应更为广阔的内涵。他的叙事曲,单章大型题材乐曲,不同于前者,它同浪漫主义诗歌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具有某种潜在的标题性。《g小调叙事曲》。奏鸣曲:肖邦只有三首。《葬礼进行曲》。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供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具体如下: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 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释梦》 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 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 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

西方音乐史考试复习资料8

一 古希腊音乐文化 1.古希腊音乐体裁:①综合艺术形式的“乐” ②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赛》 ③悲剧诶斯库罗斯(悲剧之父)、索福克利斯、欧里庇底斯 2.乐器:里拉(乐微的原形)、基萨拉、奥洛斯 3.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大哲学家、数学家、音乐理论奠基人毕达哥拉斯,首先计算出五度相生律世称“ 坒律 ” 4.古希腊的音乐是被诗歌规律所支配。 5.古希腊的调式是以四声阶级为基础,早期的里拉有四根弦空弦演奏四声音阶的四个音 简答:古希腊的音乐风格特征? ①它是一种单音音乐,偶尔有支声复调,但不系统,也不重要 ②它是即兴创作和即兴演奏的,但这种即兴也不是完全出于自发而是在一种形式法则的控制下进行的。 ③它是音乐,舞蹈与诗歌三位一体的,音乐的节奏,节拍与诗歌和舞蹈相一致,音乐与诗歌尤其不可分离。 6.音乐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在音乐美学的研究中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 7.古罗马皇帝中最喜欢音乐的是尼禄。 8.弥撒:天王教大型礼拜仪式,产生于六世纪前后,九世纪逐渐发展为一套较为完整的宗教礼拜仪式,弥撒一般在星期天和一些特殊宗教节日中举行。弥撒曲,天主教会曲活动演唱的歌曲是宗教音乐中一种重要的体裁。 二 中世纪音乐文化 简答:中世纪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 答:①约公元五世纪—公元十四世纪 ②中世纪的欧洲音乐是在两片不同的园地里培植起来的,一片园地是教会的温室,另一片园地是世俗的土壤。教会音乐出于宗教仪式的需要,它的平铺自叙的,朗诵性质的音调和节奏,服从于散文式的经文歌词。世俗音乐是从民调歌舞发展起来的,它的整齐的匀称的节拍和结构,是与诗歌的韵律,乐器的演奏和舞蹈的动作相适应的。事实上,教会音乐与世俗音乐的交流日益频繁。到了中世纪后期,两者渐渐合流,从而为近代欧洲音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格里高利圣咏)成为影响最大的教会音乐流传至今。 特点:格里高利圣咏是吸取了(古代东方),(古希腊)以及(民间音

20世纪西方音乐回顾

20世纪西方音乐回顾 钟子林字体: 【大中小】 人类已经迈入一个新的世纪。 回顾过去百年来的西方音乐,在整个西方历史发展中,它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意义?得失如何?这些问题也许几十年后回过头来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即便是现在,我们也能从回顾中提出一些问题来加以探讨,以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借鉴西方现代音乐。 (一)1909年在20世纪音乐史中或许是很重要的一年。 那年8月,勋伯格完成了他第一首无调性作品《钢琴曲三首》(op.11)。 无调性音乐语言显得夸张、怪诞,是与世纪初流行于德奥的表现主义流派相联系的。 表现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用极端主观的方式,把内心的苦闷、孤独、恐惧、绝望、悲痛等情绪表现出来。 欧洲音乐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自1600年以来,几个世纪所遵循的调性原则被打破了。 不过,调性原则的打破并不是突如其来的。 勋伯格之前,在德彪西印象主义作品里的模糊调性、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理夏德·施特劳斯的乐队织体、瓦格纳的半音化和声中,调性已经趋于瓦解。 无调性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是十二音音乐。 勋伯格于1923年完成了他第一首十二音作品《钢琴组曲》(op.25)。

从此,十二音音乐作为一种作曲方法被确立下来。 十二音的原则在勋伯格的两个学生贝尔格和威伯恩--特别是后者--的作品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威伯恩把勋伯格音乐中的序列原则应用到节奏、音色等方面,以发展了一种高度浓缩和简练的音乐语言著称。 与无调性相联系的是多调性。 斯特拉文斯基在舞剧《彼得鲁什卡》(1911)中创造了所谓"彼得鲁什卡和弦",把C大调与#F大调并置在一起。 艾夫斯早在19世纪末,在没有受到同时代其他作曲家影响的情况下,使用了多调性,如《美国变奏曲》(1891)。 卡赛拉在《11首儿童曲》(1920)中运用多调性,多少含有逗趣的意味。 多调性用得最多的是米约,特别在他的《屋顶上的牛》(19)中表现明显。 兴德米特也对传统调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他的音乐是有调性的,但不同于大小调体系,而有他自成一家的、非常广泛的调性理论体系(有人称之为"泛调性")。 在节奏领域,斯特拉文斯基受俄罗斯民间音乐启发,在《彼得鲁什卡》(1911)中使用了不断变化的拍子记号。 在接着上演的《春之祭》(1913)中,不对称的节拍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巴托克在对匈牙利等地的民歌收集中,也发现了不对称的节奏,它们不同于欧洲传统音乐,如5/ 8、7/ 8、11/8等质数节拍,并将它们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之中。 于是,几个世纪以来欧洲音乐中按照规则交替的重音思维习惯被打破了。

20世纪世界经典电影100部

20世纪世界经典电影100部 1、《教父》The Godfather 1972年8.9 分 科波拉黑帮经典《教父》的首部,派拉蒙公司最成功的影片之一,坐稳IMDB头把交椅应属众望所归。虽然评论界一致对《教父》系列的第2集推崇有佳,但大多数影迷似乎还是对《教父》情有独钟,这可能与马龙·白兰度极具个人魅力的表演有关,直到今天他那种含糊沙哑的声音与神秘莫测的表情都依然叫人着迷。 2、《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年8.9 分 这部被称为《刺激1995》的影片在中国影迷间也有极好的口碑,可见电影超越国界的神奇之处。 3、《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1993年8.8 斯皮尔伯格在《大白鲨》、《夺宝奇兵》、《外星人》、《紫色》四次与奥斯卡失之交臂后,终于在辛德勒和无数犹太难民的帮助下捧得金像。 4、《公民凯恩》Citizen Kane 1941年8.8 无需多言的电影里程碑,神童奥逊·威尔斯可一不可再的惊世之作。 5、《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1942年8.7 永远的《北非谍影》,永远的英格丽·褒曼。 6、《教父续集》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年8.7 《教父续集》中科里昂尼家族兴起的历史与麦克血腥的奋斗形成了完美的对仗,这种平行蒙太奇的运用深得评论界的赏识,此片的成功也巩固了艾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两位意裔影帝的地位。 7、《七武士》Shichinin no samurai 1954年8.7 这可能不是大师黑泽明最出色的作品,但确实是他最好看的作品,它对世界电影的影响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东方武侠故事。 8、《星球大战》Star Wars 1977年8.7 对每个出生于50到70年代的美国人而言,他们几乎都喜欢被人被称作“Star Wars Generation”(《星球大战》的一代),星战系列应该是拥有影迷人数最多的系列电影了,还记得99年推出《星战前传》时掀起的狂潮么? 9、《美国美人》American Beauty 1999年8.6 这部电影能入选到TOP10有点叫人惊讶,美国特有的中产阶级影片。 10、《飞跃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年8.6 米洛斯·福尔曼和杰克·尼克尔森两人共同的颠峰,一堂影视表演的必修课。 11、《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 1964年8.6 库布里克讽刺冷战的黑色幽默经典,“未来三部曲”的首部,对一个没有那段历史经历的中国观众而言,此片未必会得到这样的高分。 12、《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 2000年8.6 李安真的拍了部了不起的电影。 13、《后窗》Rear Window 1954年8.6 希区柯克的经典,詹姆斯·斯图尔特和格蕾丝·凯莉的搭配就如同现今布拉德·彼特和朱丽娅·罗伯茨合作一样抢眼。 14、《夺宝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年8.6

西方音乐史考试重点

西方音乐史考试重点 一、客观题(选择、填空、判断) 1、(德)贝多芬 九首交响曲——《第三、五(命运)、九(合唱)交响曲》英雄性、戏剧 性。《第一、四、八交响曲》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第七交响曲》群众 性、舞蹈性。《第二交响曲》综合性。《第六交响曲》(田园)自然与哲理 相结合。 第六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在形式上有所开拓,标题音乐。 32首钢琴套曲,《月光》、《悲怆》、《热情》、《暴风雨》。 歌剧《费德里奥》——拯救歌剧。 2、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 ①(德)韦伯——《魔弹射手》——使用“主导动机”。 ②(奥地利)舒伯特——歌曲之王。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自由音乐家”。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自传式作品)——失意、哀伤。 艺术歌曲《野玫瑰》、《魔王》、《鳟鱼》等。《圣母颂》源自瓦尔克《湖上 夫人》中的《艾伦之歌》。 器乐作品《未完成交响曲》只有两个乐章。总的交响曲有9部。 3、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 ①(德)门德尔松 48首“无词歌”——单乐章的钢琴小品,专为钢琴而创作。 音乐会序曲、标题性序曲(单乐章、带有标题的管弦乐序曲)有7首作品,代表的是《仲夏夜之梦》,其中有《婚礼进行曲》为其配乐。带有描绘性 标题的作品是《春之歌》、《猎歌》等。 他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其独特之处在于主奏乐器在第三小节就奏出了乐器。 1843年在莱比锡建立第一所音乐学院。1847年指挥演奏了巴赫的《马太 受难曲》是史上第二次。 ②(德)舒曼——1840年-1841年是他主要创作时期——艺术歌曲之年。 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意》。 钢琴套曲——有描绘性、篇幅小。《狂欢节》、《童年情景》(每个乐章都是独立的,尤其是第七首《梦幻曲》著名)。他还倡导“大卫同盟”理念。 ③(波兰)肖邦音乐创作特征: 主要创作的是钢琴独奏曲,以单乐章为主,而且古朴而忧伤,寂静而神秘。 在音乐中运用弹性节奏。使用波兰民族音乐、民间舞蹈素材,旋律宽广。 如玛祖卡、波兰舞曲、波罗奈兹舞曲,甚至将其运用到史诗性作品中。曲式结构大多不复杂,采用三部曲式。音乐中的装饰音和多连音、双音具有肖邦的个人风格。和声富于色彩性和浪漫色彩。 4、法国大歌剧:

西方音乐史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1分) 1.德国歌剧和浪漫主义的歌剧诞生的标志是___. A.《自由射手》 B.《魔弹射手》 C.《欧利安特》 D.《魔笛》 2.主导动机是___首创的. A.柏辽兹 B.帕格尼尼 C.李斯特 D.韦伯 3.固定乐思是__首创的。 A.门德尔松 B.李斯特 C.莫扎特 D.柏辽兹 4.标题性序曲是__首创,标题交响曲是__首创 A.贝多芬 B.梅耶贝尔 C.唐尼采蒂 D.威尔第 E.拉威尔 F.门德尔松 G.柏辽兹 H.奥芬巴赫 I.瓦格纳 5.交响诗体裁是__首创 A.莫扎特 B.舒曼 C.海顿 D.李斯特 6.主题变奏手法是由___首创。 A.李斯特 B.贝多芬 C.肖邦 D.莫扎特 7.被誉为意大利第一步赋于战斗性的正歌剧是____? A.《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 B.《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C.《威廉退尔》D《唐克雷蒂》. 8.1829年罗西尼创作最后一部也是最优秀的一部歌剧 A.《塞尔维尔的理发师》 B.《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 C.《灰姑娘》 D.《威廉.退尔》 9.1816年罗西尼仅用2个半星期完成了____,这也是其喜歌剧创作的高峰 A.《塞尔维尔的理发师》 B.《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 C.《灰姑娘》 D.《威廉.退尔》 10.《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送葬与凯旋交响曲》和《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奠定了__在法国以及欧洲的巨大声誉 A.兰迪尼 B.唐尼采蒂 C.贝里尼 D.柏辽兹 11.____被世人誉为“意大利的夜莺”

A.兰迪尼 B.罗西尼 C.贝里尼 D.唐尼采蒂 12.代表作有《梦游女》《诺尔玛》《清教徒》____. A.兰迪尼 B.罗西尼 C.贝里尼 D.唐尼采蒂 13.一生就一部歌剧《费得里奥》的作曲家是___。 A.海顿 B.舒曼 C.贝多芬 D.莫扎特 14.___的代表作《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将俄罗斯专业音乐提升到欧洲强国水准 A.格里格 B.格林卡 C.斯特拉文斯基 D.柴可夫斯基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法国作曲家C.德彪西首创的一种音乐风格。其特点是追求感官印象的___. A.美感 B.体验 C.描绘 D.抽象 16.____前奏曲基本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A.《海》 B.《欢乐岛》 C.《牧神午后》 D.《水中倒影》 17.第一部真是主义的意大利歌剧是______. A.普契尼《图兰朵》 B.莱翁卡瓦罗《丑角》 C.威尔第《奥赛罗》 D.马斯卡尼《乡村骑士》 18.(匈牙利)20世纪最成功的民族主义作曲家是____. A.艾凯尔 B.格林卡C莫纽什科. D.贝拉.巴托克 19.格林卡第一部歌剧《____》 A.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B.《伊凡.苏萨林》 C.卡玛林斯卡亚 D.《为沙皇献身》 20.___为话剧《彼尔.金特》配乐。 A.格林卡 B.瓦格纳 C.格里格 D.德沃夏克 21.___的歌剧创作是戏剧、诗歌、音乐高度结合的“乐剧”并坚持“音乐是手段,戏剧才是目的” A.拉威尔 B.瓦格纳 C.威尔第 D.罗西尼

音乐史资料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新音乐兴起于清末,再度兴起于五四时期. 2.肖有梅的《今乐初集》及《新歌初集》开近代中国艺术歌曲之先河. 3,黎锦晖主要从事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 4.30—40年代出现了一批为古诗词谱曲的艺术性独唱曲,著名的有如青主作曲的《大江东去》,《我在长江头》;有如黄自作曲的《卜算子》,《南乡子·灯京口北固亭有怀》;再如刘雪庵作曲的《红豆词》,《春夜洛城闻笛》. 5.冼星海在30—40年代也曾经为古诗词创作著名的歌曲《别情》. 6.江文也得《台湾山地同胞歌》是具有较高水平的艺术歌曲集. 7.中国近代大合唱的里程碑式杰作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8.30—40年代黄自的清唱剧《长恨歌》是大型戏剧性歌唱音乐的重要作品. 9.中国早期的小提琴音乐做成功之作是马思聪的《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等. 10.《南泥湾》和《咱们工人的力量》的曲作者是马可. 11.在秧歌剧基础上吸收其他的音乐艺术成分创作的《白毛女》,《刘胡兰》等奠定了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基础. 12.40年代中后期,解放区器乐逐渐活跃,出现了贺绿汀的《森吉德玛》,马可的《陕北组曲》等优秀管弦乐曲. 13.京剧在北方有四大名旦,他们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14.京剧在北方的四大须生指的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15.程砚秋创造了委婉幽咽而又慷慨刚劲的程派唱腔. 16.周信芳的表演富于激情,世称麒派. 17.评剧约于1910年由河北的莲花落子与东北的蹦蹦合流而成. 18.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了《山河恋》大大扩大了越剧的影响. 19.近代新产生和成型了不少新的曲种,如在“乐亭大鼓”基础上产生了北京琴书;在“弦子书”基础上产生了西河大鼓等. 20.河南坠子是由河南的道情与颖歌柳和三弦书等合流而成. 21.四川清音原来是流行于农村,乡镇的曲种,原名为唱琵琶或唱月琴. 22.骆玉笙创造了抒情宽阔的骆派,对近代京韵大鼓艺术给予较大影响. 23.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将琵芭曲《夕阳箫鼓》改编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24.20—30年代何柳堂创作广东音乐《饿马摇铃》,《赛龙夺锦》;吕文成创作《平湖秋色》,《步步高》;严老烈创作《旱天雷》,《连环扣》等作品. 25.古老琴乐的社团活动在近代最著名的是“今虞琴社”. 26.近代声乐发展的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音乐潮流的洗礼,即学校音乐和抗日救亡歌咏. 27.近代填词歌曲以学堂乐歌为发展端. 28.20年代出现许多填词配曲的反帝爱国歌曲,如用《孟姜女》调填配的《五四运动》,用《苏武牧羊调》填配的《救国歌》.

20世纪音乐

20世纪的音乐特点 印象主义音乐反映的是绘画上的一种主张,表达了直接感受的事物印象的真实再现,注重色彩及光线的描写,尽量捕捉事物一瞬间的活动情景,不为任何形式所拘束。它的音乐给人捉摸不定的、闪烁的图画性质,常用色彩来代替音乐内容。印象主义音乐在20世纪头三十年极为流行,形成一个国际性的乐派,对欧美各国的音乐发展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20世纪接连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给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带来极大的动荡和破坏。成千上万的人民在经受战争的创伤后,急切地要求重建和变革社会秩序,他们摈弃老的传统,发展新的思想,探寻新的出路。战后社会的振兴、科技的进步、交通的发达、信息的猛增和广播、唱片、电视的普及,促使音乐的国界逐渐被打破,为音乐与科技的结合开辟了新的领域。这样就形成了整个20世纪的西方音乐集多种流派、风格、手法为一体,各种音乐现象并存的复杂多样化局面。 除了法国音乐家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外,还有以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为首的后期浪漫主义,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的民族主义,奥地利音乐家勋伯格的表

现主义,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西德斯托克豪森的电子音乐,美国音乐家凯奇的偶然音乐,捷克作曲家哈巴的微分音乐等等。另外,爵士音乐、流行歌曲等也是20世纪音乐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音乐总的特点为: 1.节奏上的复杂性 节奏摆脱二拍、三拍、四拍的有重音的格律式标准,代替以不对称的,以奇数为基础的节拍,如五拍、七拍、十一拍、十三拍。在吸取亚洲、非洲节奏的复杂性与灵活性的基础上,同时采用几种节奏型,造成紧张的、具有强大力度的、爆炸的基本节奏和效果。 2、和声上的不协和性 打破以三度为基础的和弦构成方法,改用二度、四度、五度为基础,制造一种刺激音响。由六、七个音组成“摩天大楼”式的复和弦,如1-3-5-7-9-13-15,加强了音乐 的紧张度。 3、调中心的模糊性 无调性,废除主音,把十二音作为同等重要的音来对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着作100部

部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 的思想》 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 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部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 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总结

多选 1、舒曼钢琴作品:《蝴蝶》《大卫同盟曲集》《狂欢节》《克莱斯勒偶记》 2、小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美丽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艺术家的生涯》《南国的玫瑰》《皇帝》 3、法国新风格剧目:奥芬巴赫《地狱中的奥尔菲》、古诺《浮士德》、托玛《迷娘》、比才《卡门》、圣-桑斯《参孙和达里拉》、马斯内《曼侬》 4、柴可夫斯基:单乐章交响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米尼的弗朗切斯卡》歌剧--《督军》《水妖》《禁卫军》《铁匠瓦库拉》《叶普根尼-奥涅金》《奥尔良少女》《马捷帕》《女巫》《黑桃皇后》《约兰塔》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钢琴小品曲集《四季》其他《第一弦乐四重奏》《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第六“悲怆”交响曲》《曼弗雷德》 5、格里格《彼尔金特》第一组曲:《晨景》《奥萨之死》《阿尼特拉舞曲》《在山腰的洞穴中》第二组曲:《诱拐新娘》《阿拉伯舞曲》《彼尔金特归来》《苏尔维格之歌》 6、拉威尔作品:《鹅妈妈组曲》《水的游戏》钢琴套曲《镜子》管弦乐组曲《西班牙狂想曲》管弦乐《包列罗》 7、舒曼声乐套曲:《歌曲集》《桃金娘》《妇女的生活与爱情》《诗人之恋》。 名词解释

曼海姆乐派:曼海姆乐派是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当时曼海姆宫廷的公爵特别热爱音乐,组建起欧洲最优秀的管弦乐队,使曼海姆成为当时德国重要的音乐文化中心。一批来自奥地利和波希米亚,以约翰·斯塔米茨为首的音乐家们一起创作、演出,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被称为“曼海姆乐派”。作品轻捷明快,主调音乐风格已完全确立,高声部音乐线条十分突出,乐队织体清澈透明,通奏低音已被谱写为明确的乐队各声部,羽管键琴演奏者的指挥作用已被手首席小提琴取代。挖掘出管弦乐队丰富的表现力,表现出它特有的力量和灵活多变的潜能。 强力集团:强力集团的名称来源于文艺评论家、艺术史家的斯塔索夫的一篇题为《巴拉基列夫先生的斯拉夫音乐会》的文章,其中称以巴拉基列夫为首的作曲家小组为“强有力的小团体”。有五名成员,巴拉基列夫,居伊,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包罗丁。也称为“五人团”,自称“新俄罗斯乐派”。 民族乐派:民族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的一批音乐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政治上是激进的,同情或参加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艺术上他们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民族乐派的音乐家经常采用本国优秀的民间音乐素材去表现具有爱国主义的英雄主题,借以激发本国人民反抗封建和外族统治。民主性、人民性、民族性,始终是他们艺术活动的鲜明标志。代表作,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西贝柳斯的《芬兰颂交响诗》等。

20世纪西方音乐

20世纪西方音乐 NOTES (1)西方音乐史纲 1、西方音乐是一个历史与地理共同作用下的文化体。 2、西方音乐文化特点:——散(地域散点移动)而有序(时间发展连续)、乐以表情 3、七个阶段 ①古希腊古罗马时期BCE11-BC5 古希腊古罗马音乐表情克制含蓄感伤 塞吉洛斯的墓志铭(BC1) 生便乐之,遇事莫怨人生苦短时运自转 as long as you live,be lighthearted. let nothing trouble you. life is only too short, and time takes its roll. ②中世纪时期BCE5-BC15 法国 神权时代教会音乐音乐成为礼仪的一部分分为圣乐与俗乐office+mass 圣咏格里高利一世《唱经歌集》 单声古谱发展为复调多声部 单声圣咏:《慈悲经》 奥尔加农(最晚在BC9) 表情肃穆排斥激情男声咏唱 ③文艺复兴时期BC16-BC17 意大利 原为复古,实际弘扬资本主义文化精神,反对神权文化 表情愈发鲜明多声音乐成主流器乐发展 ④巴洛克时期1600-1750 德奥 神权过渡到君权声乐器乐并驾齐驱复调大发展 歌剧出现主旋律清晰表情更加丰富第一部歌剧《优丽迪茜》 晚期三杰巴赫(德)亨德尔德维瓦尔第意 ⑤古典主义时期1750-1810 奥地利维也纳 君权过渡到人权克制的激情 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歌剧感官愉悦 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贝多芬莫扎特 ⑥浪漫主义时期1810-1900 整个欧洲 感性理性双重特点泛欧洲浪漫主义风潮抒情激情奔放 艺术歌曲交响诗标题音乐 后期世纪末风潮 德彪西转型施特劳斯马勒结束浪漫主义开始表现主义) ⑦二十世纪1900至今美国纽约 古典流行民间电影电子 1945年为界现代后现代 结合古典与流行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 4、20世纪西方音乐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百年,一方面这一百年是西方音乐进程的阶段成果和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这一百年的价值也是千百年历史进程的积累和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