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音乐

合集下载

知识拓展:20世纪的音乐的发展变化相关史料解读

知识拓展:20世纪的音乐的发展变化相关史料解读

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1.流行音乐〔材料〕流行音乐,有时又称作通俗音乐,在英文中有的用作usic,有的用作usic,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大众化的,通俗风行的音乐体裁。

其主要特点是中等长度,有富于特色的歌唱性旋律,伴奏简单,节奏鲜明,和声顺畅浅显,传播渠道和范围广阔。

流行音乐起源并发展于城市,是由专业音乐工作者创作,靠口头传播而流行起来的歌曲或乐曲。

──李荣忠编著《吉他与流行音乐潮》,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解读】流行歌曲通常旋律优美,节奏鲜明。

演唱者既不像摇滚歌手那样呐喊宣泄,也不像爵士乐手那样苛求技巧,而是更多的注重外在的表演,在演唱中造成一种典雅的艺术气氛,以达到预期的商业效果。

流行音乐伴奏形式多以电声乐器为主,音色清丽悠扬,和声柔和浑厚,有时也辅以其他特色乐器。

表演生活化,自然、潇洒、亲切、纯真,活动幅度中庸,或立或坐或动或行,有时夹以舞蹈动作,有很强的即兴性和交流性。

词曲口语化,音符的切分、附点、疏密变化较多,节奏强烈、活泼。

题材广泛,阴柔、阳刚之情均可表达,但通常以表现柔和愉悦情感的作品居多。

2.爵士乐〔材料〕同可口可乐、口香糖一样,爵士乐也是正宗的美国货。

从1619年开始,人口投机商们便开始了将非洲黑奴贩卖到美国的罪恶历史。

从此,西部非洲的音乐也随黑人流传到了美国。

黑人是非常擅长歌舞的,他们的劳动歌曲、舞蹈音乐、宗教音乐(即灵歌)、叙事歌曲和民谣极为丰富。

当时新奥尔良的黑奴们,在日落以后常聚集在康果广场上,拿着从非洲带来的皮鼓、五弦琴(即班卓琴),敲着、奏着、唱着,用故乡的音乐怀念失散了的亲人,用强烈、刺激性的音响发泄胸中的激愤,在狂欢中求得暂时的超脱。

到了19世纪中叶,这种自发的活动已形成黑奴们特有的娱乐活动。

他们唱奏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固定的旋律,一切都是信口唱出,随手奏来。

这就是爵士乐的开源。

目前,爵士乐已成为严肃音乐的劲敌,其流行的广度和影响的力度仅次于摇滚音乐,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人的喜爱。

怀旧资料: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怀旧资料: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怀旧资料:20世纪华⼈⾳乐经典⼆⼗世纪华⼈⾳乐经典(曲⽬)⼀、歌曲(作品作词作曲)《黄河》(1905)杨度沈⼼⼯《⼤江东去》(1922)苏轼(宋)青主《问》(1922)易韦斋萧友梅《教我如何不想他》(1926)刘半农赵元任《我住长江头》(1930)李之仪(宋)青主《思乡》(1933)韦翰章黄⾃《渔光曲》(1934)安娥任光《江城⼦》(1934)秦观(宋)陈⽥鹤《码头⼯⼈》(1934)百灵聂⽿《毕业歌》(1934)⽥汉聂⽿《救亡进⾏曲》(1935)周钢鸣孙慎《义勇军进⾏曲》(1935)⽥汉聂⽿《松花江上》(1936)张寒晖张寒晖《岁⽉悠悠》(1936)黄嘉谟江定仙《中华民族不会亡》(1936)施谊吕骥《游击队歌》(1937)贺绿汀贺绿汀《武装保卫⼭西》(1937)⽩炎吕骥《⼤⼑进⾏曲》(1937)麦新麦新《故乡》(1937)张帆陆华柏《故乡》(1937)潘⼦农刘雪庵《延安颂》(1938)莫耶郑律成《嘉陆江上》(1939)端⽊ 良贺绿汀《⽩云故乡》(40年代)韦翰章林声翕《在那遥远的地⽅》(1945)王洛宾王洛宾《团结就是⼒量》(1945)卢肃卢肃《咱们⼯⼈有⼒量》(1948)马可马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红太阳》(1950)美丽其格美丽其格《歌唱祖国》(1950)王莘王莘《愉快的歌声》(1950)王毓 吕泉⽣《歌唱⼆郎⼭》(1952)魏风时乐蒙《我的祖国》(50年代)乔⽻刘炽《让我们荡起双桨》(50年代)乔⽻刘炽《我们的⽥野》(50年代)张⽂纲张⽂纲《我们⾛在⼤路上》(1963)劫夫劫夫《马⼉啊,你慢些⾛》(1964)李鉴尧⽣茂《边疆的泉⽔清⼜纯》(1976)凯传王酩《梅花》(1979)刘家昌刘家昌《我爱你,中国》(1980)瞿琮郑秋枫《在希望的⽥野上》(1982)晓光施光南《那就是我》(1982)晓光⾕建芬《长江之歌》(1984)胡宏伟王世光《黄⼟⾼坡》(1986)陈哲苏越《红楼梦》套曲(1987)曹雪芹(清)王⽴平《篱笆墙的影⼦》(1989)张藜徐沛东⼆、合唱曲(作品作词作曲)《春游》(1913)李叔同李叔同《海韵》(1927)徐志摩赵元任《抗敌歌》(1931)黄⾃、韦翰章黄⾃《长恨歌》清唱剧(1932)韦翰章黄⾃《秋⼣》(30年代)张秀亚黄友棣《在太⾏⼭上》(1938)桂涛声冼星海《歌⼋百壮⼠》(1938)桂涛声夏之秋《黄河⼤合唱》(1939)光未然冼星海《中国⼈》(1940)侯尹佩吴伯超《半个⽉亮爬上来》⽆伴奏合唱(1949)王洛宾词曲蔡余⽂改编《⼈⽣如蜜》(50年代)李抱忱李抱忱《阳关三叠》(1965)古曲王震亚改编《牧歌》⽆伴奏合唱(1957)东蒙民歌瞿希贤改编《葬花吟》(60年代)曹雪芹(清)许常惠《长征组歌》(1965)萧华晨耕等《⾬後彩虹》(80年代)芦芒陆在易《云南风情组歌》(1985)张东辉⽥丰三、歌剧(作品编剧作曲)《⼩⼩画家》⼉童歌舞剧(1927)黎锦晖黎锦晖《⽩⽑⼥》歌剧(1945)贺敬之、丁毅向隅、陈紫、刘炽《洪潮⾚卫队》歌剧(1959)朱本和张敬安、欧阳叔谦《伤逝》歌剧(1981)韩伟、施光南施光南《原野》歌剧(1988)万⽅⾦湘四、器乐独奏曲《病中吟》胡琴曲(1918)刘天华《空⼭鸟语》胡琴曲(1928)刘天华《良宵》胡琴曲(1927)刘天华《⼆泉映⽉》胡琴曲(40年代)华彦钧《豫北叙事曲》胡琴、钢琴⼆重奏(1958)刘⽂⾦《渔⾈唱晚》筝曲(30年代)娄树华改编《⼤浪淘沙》琵琶独奏(40年代)华彦钧《彝族舞曲》琵琶独奏(1960)王惠然《阳明春晓》笛⼦曲(1960)董榕森《秋湖⽉夜》笛⼦曲(1981)于逊发、彭正元《牧童短笛》钢琴曲(1934)贺绿汀《快乐的节⽇》⼉童钢琴组曲(1953)丁善德《百鸟朝凤》钢琴曲(80年代)王建中《他⼭集》钢琴前奏与赋格(1981)江⽴三《长短的组合》钢琴曲(1983)权吉浩《多耶》钢琴曲(1983)陈怡《内蒙组曲》⼩提琴曲(1937)马思聪《幻想曲》⼤提琴曲(1951)桑桐五、室内乐⼩提琴与中提琴⼆重奏(1944)谭⼩麟《⼩河淌⽔》(1980)钱南章《Mong Dong》(1983)瞿⼩松《响晴》(80年代)罗永晖弦乐四重奏第⼆号(1992)罗忠熔弦乐⼗五重奏(1992)卢炎丝弦五重奏《跃龙》(1985年後)胡登跳六、协奏曲琵琶协奏曲《草原⼩姐妹》(1972)吴祖强、刘德海、王燕樵梆笛协奏曲(1981)马⽔龙《汨罗江幻想曲》筝与乐队(1981)李焕之唢呐协奏曲《天乐》(1989)朱践⽿⼩提琴协奏曲《梁祝》(1959)何占豪、陈钢《青年》钢琴⼩协奏曲郭芝苑钢琴协奏曲《⼭林》(1979)刘敦南钢琴协奏曲《春之采》(1988)杜鸣⼼长笛协奏曲(1990)⾦载复七、民族管弦乐《赛龙夺锦》(20年代)何柳堂《平湖秋⽉》(30年代)吕⽂成《流⽔操》(1979)彭修⽂《秋诀》(70年代)林乐培《灵界》(80年代)曾叶发《千春乐》(1986)梁铭越⼋、管弦乐《台湾舞曲》(1934)江⽂也《故都素描》(1944)江⽂也《⼭林之歌》(1953)马思聪《貔貅组曲》(1954)王义平《春节序曲》(1956)李焕之交响曲第⼀号(1959)罗忠熔交响曲《长征》(1960)丁善德《花落知多少》(1961)周⽂中交响曲《⼤理⽯花》(1968)张昊交响曲第⼆号《清明祭》(1980)陈培勋《黔岭素描》组曲(1981)朱践⽿《地平线》(1984)叶⼩钢《敦煌梦》(1985)黄安伦《飞渡》(1988)陈永华交响乐与⼈声《道极》谭盾九、舞剧⾳乐《鱼美⼈》(1959)吴祖强、杜鸣⼼《红⾊娘⼦军》芭蕾舞⾳乐(1965)吴祖强、杜鸣⼼、戴宏威、施万春、王燕樵。

20世纪初音乐概述教案(详案)

20世纪初音乐概述教案(详案)

20世纪初音乐概述教案(详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20世纪初音乐的发展背景和重要音乐流派。

2. 培养学生对20世纪初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20世纪初音乐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联。

二、教学内容:1. 20世纪初音乐的发展背景:工业化、城市化、战争、政治变革等。

2. 重要音乐流派:爵士乐、流行音乐、电子音乐、古典音乐等。

3. 代表性音乐家和作品:例如,爵士乐大师迈尔斯·戴维斯、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电子音乐先驱卡尔·马克思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20世纪初音乐的发展背景、重要音乐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2. 欣赏法:播放相关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20世纪初音乐的特点、影响等方面进行分组讨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20世纪初音乐概述相关教材或资料。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音乐作品。

3. 投影仪:用于展示相关图片、音乐家简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20世纪初音乐的发展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20世纪初的重要音乐流派、代表人物和作品。

3. 欣赏:播放精选的20世纪初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4. 讨论:组织学生就20世纪初音乐的特点、影响等方面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20世纪初音乐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20世纪初音乐主题的音乐会,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

2. 邀请音乐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20世纪初音乐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0世纪中国钢琴名曲100首

20世纪中国钢琴名曲100首

20世纪中国钢琴名曲100首20世纪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

以下是20世纪中国钢琴名曲100首,介绍其中的一些代表作品。

1.《黄河钢琴协奏曲》 -王建民《黄河钢琴协奏曲》是中国著名作曲家王建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20世纪最著名的钢琴作品之一。

这部曲子以黄河为背景,曲调激昂,充满了民族气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壮丽和豪情。

2.《奔马》 -齐秦《奔马》是中国钢琴家齐秦的代表作品之一,以明快的旋律和丰富的节奏感,描绘了奔放的马匹奔驰的场景,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3.《光明行》 -张燕霞《光明行》是中国著名钢琴家张燕霞的作品,曲调流畅动听,富有激情和浪漫色彩。

这首曲子展现了中国青年的斗志和激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4.《黄昏》 -蔡琴《黄昏》是中国著名音乐家蔡琴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曲子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怀旧之情,旋律优美,抒情深沉。

5.《雪之梦》 -陆毅《雪之梦》是中国钢琴家陆毅的作品,它以优美的旋律和细腻的音色描绘了冰天雪地中的静谧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觉。

6.《黄山早钟》 -文化宫《黄山早钟》是中国文化宫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钟声为主题,通过丰富的和弦和复杂的旋律,重现了黄山的宏伟和雄浑。

7.《大河之舞》 -李铁映《大河之舞》是中国著名作曲家李铁映的代表作,以雄壮的旋律和激情澎湃的节奏,描绘了大河奔流的场景,充满了力量和磅礴感。

8.《沧海一声笑》 -许嵩《沧海一声笑》是中国钢琴家许嵩的作品,它以轻快的旋律和细腻的音色展现了海洋的奇幻和浩渺。

9.《天空之城》 -久石让《天空之城》是日本作曲家久石让的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中国钢琴作品的经典之一。

这首曲子旋律婉转动人,给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觉。

10.《致梦光年》 -朱俊义《致梦光年》是中国作曲家朱俊义的代表作,以流畅的音乐语言和激情澎湃的旋律展现了梦想和希望的力量。

以上只是20世纪中国钢琴名曲100首中的一些代表作品,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意境。

外国音乐史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复习要点

外国音乐史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复习要点

外国音乐史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复习要

1. 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的定义和特征
- 现代主义音乐是20世纪的一种音乐风格,突破了传统音乐的规则和限制,追求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音乐语言。

- 特征包括:复杂的调性系统,不规则的旋律和节奏,非常规的音色和音响效果。

2. 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品和作曲家
- 阿诺德·勋伯格 (Arnold Schoenberg):他的十二音技法对现代主义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

-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 (Igor Stravinsky):他的作品《春之祭》被认为是现代主义音乐的里程碑之一。

- 贝尔托·布莱希特 (Bela Bartok):他以民间音乐为基础,创作了许多独特的现代主义音乐作品。

3. 现代主义音乐的演奏和欣赏技巧
- 现代主义音乐要求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音乐理解力。

- 欣赏现代主义音乐需要开放的心态和耐心,去体验和理解其中的独特之处。

4. 现代主义音乐对音乐发展的影响
- 现代主义音乐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音乐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新的音乐形式和创作方法。

- 它为后来的音乐风格、技法和实验性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5. 现代主义音乐的国际传播和影响
- 现代主义音乐在欧洲和美国等地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广。

- 它对当代音乐创作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音乐发展。

以上是关于外国音乐史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的复习要点,并非详尽的内容,但可作为参考和概述。

20世纪西方音乐解析

20世纪西方音乐解析

20世纪西方音乐NOTES (1)西方音乐史纲1、西方音乐是一个历史与地理共同作用下的文化体。

2、西方音乐文化特点:——散(地域散点移动)而有序(时间发展连续)、乐以表情3、七个阶段①古希腊古罗马时期BCE11-BC5古希腊古罗马音乐表情克制含蓄感伤塞吉洛斯的墓志铭(BC1)生便乐之,遇事莫怨人生苦短时运自转as long as you live,be lighthearted.let nothing trouble you.life is only too short,and time takes its roll.②中世纪时期BCE5-BC15 法国神权时代教会音乐音乐成为礼仪的一部分分为圣乐与俗乐office+mass圣咏格里高利一世《唱经歌集》单声古谱发展为复调多声部单声圣咏:《慈悲经》奥尔加农(最晚在BC9)表情肃穆排斥激情男声咏唱③文艺复兴时期BC16-BC17 意大利原为复古,实际弘扬资本主义文化精神,反对神权文化表情愈发鲜明多声音乐成主流器乐发展④巴洛克时期1600-1750 德奥神权过渡到君权声乐器乐并驾齐驱复调大发展歌剧出现主旋律清晰表情更加丰富第一部歌剧《优丽迪茜》晚期三杰巴赫(德)亨德尔德维瓦尔第意⑤古典主义时期1750-1810 奥地利维也纳君权过渡到人权克制的激情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歌剧感官愉悦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贝多芬莫扎特⑥浪漫主义时期1810-1900 整个欧洲感性理性双重特点泛欧洲浪漫主义风潮抒情激情奔放艺术歌曲交响诗标题音乐后期世纪末风潮德彪西转型施特劳斯马勒结束浪漫主义开始表现主义)⑦二十世纪1900至今美国纽约古典流行民间电影电子1945年为界现代后现代结合古典与流行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4、20世纪西方音乐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百年,一方面这一百年是西方音乐进程的阶段成果和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这一百年的价值也是千百年历史进程的积累和体现。

NOTES (2)音乐的风格1、风格划分历史、区分乐种,来源于感觉,某地某时当时人多数接受的表达样式,是美感的积淀。

20世纪音乐概述

20世纪音乐概述

20世纪音乐概述20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

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浩劫。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疾速发展,不断更新着人们的观念。

社会化的大生产、经济的大萧条和迅速增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心理和思维方式。

西方音乐在20世纪呈现出多元化的纷繁局面。

对于传统的怀疑和决裂,不仅表现在对19世纪音乐的反叛,甚至抛弃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音乐准则。

在这个“普通人的世纪”里,作曲家们追求个性的充分展示,他们不再按照同一的思想和方法去创作。

即使在一个“主义”或“流派”的旗帜下,不同代表人物的风格也是大不相同。

西方音乐自律的性质向极端发展,音乐放弃传统审美模式,试验探索新奇的手段、音响,致使音乐与听众的隔阂逐渐加大。

当然还有许多作曲家仍然在传统基础上继续发展。

一、1945年以前现代的开端20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头几年中,欧洲出现了几部轰动一时的作品,它们标志着长达一个世纪的浪漫主义的结束,一个奇异多变的新的音乐时代的开始。

在20世纪的艺术之都巴黎,著名的俄罗斯艺术演出经纪人佳吉列夫组织了一批作曲家、戏剧家和画家,为俄罗斯芭蕾舞团在巴黎的演出季节,每年推出一些新颖的剧目。

面对着巴黎听众对于俄罗斯风格音乐的日增的兴趣,斯特拉文斯基先后创作了芭蕾舞剧音乐《火鸟》、《彼得鲁什卡》,倍受赞扬。

但是当他的第三部舞剧《春之祭》1913年首演时,观众被原始主义粗野凶猛的音乐和舞台上演员披着粗麻袋的缺乏传统美感的舞蹈震惊了,出现了剧场大骚乱的丑闻。

巴尔托在1911年创作的钢琴曲《猛烈的快板》中,把钢琴作为打击乐器,用敲打和捶击的方法代替钢琴传统优雅的技巧,加之二度密集音群的和弦,产生了狂暴和骇人的音响。

《月迷彼埃罗》是勋伯格1912年创作的独唱套曲。

人们熟悉的昔日喜剧中的恋爱失败者、丑角彼埃罗,孤独病态,精神恍惚地回忆着过去。

象征主义抽象的歌词,用说与唱紧密结合的“念唱”音调吟出。

这三部相近年代出现的作品代表了20世纪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出现的对传统欧洲音乐反叛的浪潮。

20世纪表现主义音乐

20世纪表现主义音乐

20世纪表现主义音乐20世纪表现主义音乐是20世纪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具有对传统音乐规则的颠覆和创新,以及对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

在表现主义音乐的影响下,音乐表达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独特的风格深刻影响了当代音乐创作,成为了20世纪音乐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20世纪表现主义音乐流派的兴起,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在20世纪初期,欧洲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社会变革之中,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工业革命的加速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表现主义音乐家们对这种社会变革带来的精神与情感上的冲击有着极为敏锐的洞察力,他们试图通过音乐来表达心灵深处的痛苦、恐惧、绝望和对现实的不满。

表现主义音乐的早期代表人物包括舒伯特、舒曼、马勒、马特乌舒、斯特拉文斯基等。

他们的音乐作品不仅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而且在音乐内容和表达方式上也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主义和情感表达力,这对于传统音乐规则和结构都构成了挑战。

音乐家们通过对和声、节奏、动态和音色的运用,创造出一种充满张力和冲突的音乐语言,以此来反映内心世界的纷扰和不安。

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之一便是其强烈的情感表达力。

表现主义音乐作品中常常充满了对于死亡、痛苦、绝望等消极情感的表达。

马勒的交响曲《命运》中表现了对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的深刻思考,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和《火鸟》中充满了原始的野性和狂热的情感表达。

这些音乐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力量是非常宏大和震撼人心的,它们远远超出了传统音乐作品所能带来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表现主义音乐的一大魅力所在。

表现主义音乐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传统音乐结构和和声规则的颠覆和挑战。

在表现主义音乐中,音乐家们大胆地进行了对和声、节奏和动态的变化和突破,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深刻感受和情感体验。

施伦贝格的《五月风暴》和《基督最后的七言》中采用了十二音体系和不规则的旋律节奏结构,使得音乐的和声复杂难解,节奏变化多端,充满了紧张和冲突,这些都是传统音乐所无法达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现代派音乐的内部因素:
浪漫主义后期,音乐语言和风格充分发展,如理查德·斯特劳斯的乐队肢体、德彪西印象主义作品中的模糊调性、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特别是瓦格纳的半音化和声等,都是印象更丰富也更复杂了,有了跟多的不协和因素,调性趋于瓦解,这些都预示了新的语言和风格的产生,20世纪出现的某些新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是19世纪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

形成现代派音乐的外部因素:
从社会外部环境和条件方面:20世纪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法西斯独裁统治等,使社会动荡,矛盾加剧,引起社会心理发生变化,产生了更多的紧张、不安等情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影响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作曲家创新求异更加心切;个人主义充分发展,创作不顾公众反映和社会效果的倾向变得的普通起来。

20世纪各个流派的产生,或多或少的都离不开这些总体情况,但实际上,每个流派还有她自己的外部产生原因,需要具体分析。

如表现主义,可能更多的与社会发展思潮的影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电子音乐,由于科技的发展,展现了可能采用新的手段代替普通乐器和人声创作音乐的前景,吸引了作曲家进行这一方面的试验。

如偶然音乐代表人物凯奇,他的影响主要是在六十年代,西方社会政治生活不安定,各种思潮迭起,年轻人容易对传统采取一种比较冷漠和怀疑的态度有关。

表现主义名解:
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德奥兴起的一个现代流派。

表现主义常常与印象主义相对立而言。

简单地说,如果印象主义是把人们对外界的影响描绘下来,表现主义是把人们内心的体验表现出来。

印象注意描绘的对象是大自然、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以及他们周围的色彩、光线和气氛。

表现主义抓住的是人的内心的灵魂深处的感觉和情绪。

他强调的不是客观物体的外贸,而是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体验。

表现主义者往往把自身内心的体验当做创作的唯一根据,用自己主观对现实的理解来代替真正的现实。

表现主义音乐形式:
表现主义音乐更加怪诞不协和,带刺激性,尤其表现在音乐语言从半音化走向无调性。

零碎的急剧跳动的旋律进行,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力度变化,尖锐的不协和和弦,部对称的节拍,不清晰的结构等。

这些表现形式上的特点是与表现紧张、恐惧、绝望等富有刺激性的内容相联系的。

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和他的两个学生贝尔格和韦伯恩,有时被称作“新维也纳乐派”。

勋伯格:
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手瓦格纳,理查德·斯特劳斯影响,采用晚期浪漫主义风格。

中期:进入无调性阶段,《月迷彼埃罗》
晚期:采用十二音方法作曲。

十二音音乐是无调性音乐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无调性语言一般来说只适用于创作小型作品,如是大型作品,需要有一种结构方法,把乐思有条理的陈述出来,形成曲式,以代替调性原来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十二音体系的基本方法是由作曲家选用半音阶的十二个音自由组成一个序列,以它的原形、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四种形式组成一首乐曲
十二音音乐的评价:十二音音乐的出现,是音乐发生激烈变化,引起音乐节很大争论。

用户的人认为它开辟了一条通向未来音乐发展的道路,反对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主义游戏,把音乐引入歧途
确实,很多作曲家之所以拒绝它,是因为如果采用了十二音方法,其他许多音乐规则和手法就得抛弃,他用人为的方法排列组合,过于机械,感情表达受到限制,而且一般来说它很难与民间火流星的音乐素材相结合。

很对群众也不喜欢它,因为它无调性,不协和,不符合自己的欣赏习惯
但是它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它打开了如何使用、组合十二个音级的新途径,带来了音乐表现的新的可能性,由此表明调性音乐不是音乐创作的唯一选择,正是由于他对传统音乐的根本性突破,才引起了20世纪后来一系列各式各样的新音乐的出现
贝尔格:作为新维也纳乐派重要成员之一,贝尔格的特殊贡献在于把勋伯格枯燥的作曲方法同干亲,使这种新的、比较抽象的语言同样能够书法人的感情,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

韦伯恩:他把勋伯格的作曲规则运用得更加彻底,更加极端,理性化,因而他的音乐语言更加抽象主观,带有更多试验的性质,具体表现为①旋律和声的零碎和片断②织体的节俭③曲式结构的剪短
这样的音乐语言不仅体现了韦伯恩的独特风格,而且促进了二战以后新音乐的发展。

1.影响了点描派音乐的形成
2.预示了序列音乐的发展
3.提高了音色在作品中的地位
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一个重要流派,力图复兴古典主义或古典主义以前时期的音乐风格和特征
.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特拉文斯基,运动真正开始以他的新古典主义作品<浦契涅拉>的首演为标志.
基本特征:
美学方面:要求艺术整体的各个方面的均衡/完美/稳定.
情感表现方面:追求适度、有控制的,理智的、普遍的感情,而不是强调个人的主观的,像浪漫主义那种过浓的、过激的感情。

形式结构:复兴浪漫主义以前的曲式,例如组曲,托卡塔等;提倡复调音乐,用线条织体替代浪漫主义的和限制提;调性明确,一起隔音的自然音节为基础,节奏匀称,配器清晰透明。

在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方面:提倡“纯音乐”尽量使听众集中注意力于音乐本身,而不是借助音乐以外的手段,如文学、绘画等。

因此,新古典主义更注重器乐体裁。

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产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社会生活发生的突变有关,严酷的现实粉碎人们的梦想,反映到意识形态,使人们对音乐的要求和观念发生变化,追求一种简朴,是在理智的风格,并从古典主义音乐中找到了样板。

斯特拉文斯基在大战前后所写的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作品就是典型的例子、
民族主义音乐
巴托克:巴托克是20世纪最成功的民族主义作曲家,他不仅为匈牙利音乐打开了新的局面,也是20十几站在现代音乐前列的少数几位最重要的革新者之一。

他早年就显示出钢琴演奏和作曲的非凡才能。

他把发掘出来的农民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术的最高成就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受到李斯特等人的影响,技巧日趋成熟,但缺乏独创性。

《柯树特》、
第二:形成发展了他的独特风格,从民间音乐中发现了五声音阶和古老的调式音阶。

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
第三:在前一时期的基础上,受斯特拉文斯基等人影响,表现了一定程度的性古典主义倾向第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音乐更加流畅自如,带有更多的浪漫主义气息。

席曼诺夫斯基:
创作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波兰民歌主题变奏曲》等体现了同肖邦音乐传统的联系,又具有斯克里亚宾早期钢琴音乐影响的明显恒基。

中期:10年代后期席曼诺夫斯基接触和钻研了德彪西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意念月后,他的音乐审美观念发生转折,代表作《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晚期:经过20余年在德法音乐潮流之间的牌会之后,与20年代中期席曼诺夫斯基的创作有一次发生了重要转折。

他深入山区,收集研究那里的民间音乐,并深深为她的清新,粗狂的美所吸引。

如舞剧《山盗》
他一生的创作经历了艰辛曲折的道路,在晚期走上了一条自己的路。

正是由于他能在30年代将西欧现代音乐技法和自己本民族的音乐相融合的探索中做出自己独特的共享,使得他成为波兰现代音乐的惦记着,并在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亚纳切克:捷克作曲家,搜集并整理出版明个,在创作中奖旋律月节奏的特征直接与捷克语言的音调。

日常生活及自然界的各种音调相结合,曲式,和声手法自由、大胆,节奏自由,律动复杂,撮合成音乐的整体。

乐谱上的调号优势与实际的调性并不一致。

晚期作品完全不写调号,用临时记号保持调性感。

总统未脱离调性音乐。

代表作歌剧《死屋手记》等
美国音乐概述:额这个书上米找到
艾夫斯的现代音乐观:
格什文音乐中的美国精神内涵:他成功把美国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特别是爵士音乐等材料和手法运用与严肃音乐的创作之中,从而使流行音乐,民间音乐与严肃音乐融为一体,正是他的这些特点和风格,奠定了他的20世纪著名作曲家的地位。

科普兰具有独特风格的创作及其音乐教学活动
独特风格:他要求音乐机油民族风格又有个人特征的那一带作曲家,它的旋律多大条,以独特的方式发展,节奏及指令桥,和声简谱,管弦乐织体精细清晰。

音乐教学活动:他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写作和教学,他的著作《怎样欣赏音乐》和《我们的新音乐》拥有广泛读者,《音乐与想象》根据他在哈佛大学的讲稿整理而成,曾先后在
一些学校培养年轻一代,曾作为主讲人钢琴家和指挥出现在电视机目中。

二战前后的音乐实验简介:十二音微分因噪音(前)
序列电子偶然新音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