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当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_神经冲动_。
2、一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于刺激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使膜外膜内的正负离子移动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神经冲动会用_动作电位_来说明。
3、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_电传导_传导,在细胞间主要是_化学传导_传导。
4、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_突触_,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_神经递质_来完成的。
5、神经递质主要起两种作用,一种叫_兴奋_,另一种是_抑制_。
6、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_反射_方式来实现的。
神经回路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_反射弧_。
7、一般情况下,当人在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状态下,交感神经__使躯体兴奋起来,它能加速心脏的跳动、能让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以便肌肉利用、能减缓消化器官的活动,以便于采取搏斗和逃走的行动。
8、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区,分别是:_额叶__、_顶叶_、_枕叶_、_颞叶_。
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额叶__;__顶叶主要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_枕叶_主要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是_听觉中枢_。
9、在功能上,大多数人与_语言_相关的机能已一侧化到左半球,我们说话、阅读、写字主要是左半球完成。
10、巴甫洛夫认为,条件作用可以是用刺激唤起特定反射的兴奋过程,也可以是用刺激_抑制_原本可能会产生的反射的过程。
条件抑制包括:_消退抑制、延迟抑制_;无条件抑制包括:_外抑制、超限抑制_。
11、条件反射形成的最佳条件是:在铃响(信号刺激)后的0.5秒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两者的_相邻性_是重要的条件,也叫条件作用。
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_相倚性_是影响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重要因素。
大学心理学知识点

大学心理学知识点一、名词解释:4-5个10分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3.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记忆: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是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加工的观点)5.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6.性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8.气质:是指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9.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10.情绪:人对待认知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11.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2.智力:是使人能顺利的解决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认知的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13.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4.记忆的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二、填空: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活动的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2.人类情绪分为:①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具有爆发性和从动性。
②应激: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③心境:心境的特点具有弥散性——“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人类情感种类分为:(1)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等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2)理智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3)美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美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3.兴趣的分类:直接兴趣(对事物本身有直接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未来结果有见解而产生的兴趣)4.长时记忆几乎没有容量限制,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7±2组块5.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综合其他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6.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变慢。
大学生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心理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人们最熟悉的、时常可感受到的精神现象,也是人类特别关心并不断加以探讨和解释的现象之一。
心理现象的内容: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一)心理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
是不断变化的、短暂性的心理现象。
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感过程: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
3.意志过程: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
(二)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
包括个体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1.个体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
(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2.个体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性格是核心)个体心理以心理过程为基础又反过来制约每个人的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
第二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标志着心里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他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
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3.格式塔心理学4.行为主义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说6.认知心理学7.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1.基础研究领域:普通/发展/实验/生理/社会/比较/变态心理学2.应用领域:教育/管理/医学/工业/军事/司法/运动心理学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性质和意义一、心理学的任务(一)描述心理事实: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界定,以建立和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心理现象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念体系。
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资料(三)

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资料(三)1、多选下列属于理性情绪疗法的步骤的有()。
A、列出引发不良情绪的事件和认识B、找到对应不良事件认识的非理性观念C、纠正非理性观念D、建立合理信念正确答案:A, B, C(江南博哥), D2、判断题记忆就是记忆力。
正确答案:错3、单选新生进入大学一年进入(),如果仍存在不适应感,焦虑、抑郁、人际恐惧等问题,那么需要预约学校的心理老师,获得正式的心里面谈。
A、稳定期B、调节期C、缓冲期D、发展期正确答案:A4、多选一个人和家人的关系越好,朋友越多,()就越多。
A、社会支持B、情感支持C、技术支持正确答案:A, B5、单选心理学把情绪分为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不管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具有正当性,取决于()。
A、自我调节能力B、内心对情绪的接纳度C、心态是否乐观D、心态是否积极正确答案:B6、单选坦诚、尊重、关怀,保持心理距离是与()人相处的原则。
A、强迫型B、抑郁型C、偏执型D、分裂型正确答案:C7、判断题青春期的性态度影响以后的性态度,进而影响未来的生活。
正确答案:对8、判断题边缘型人格的人不能忍受孤独,孤独时即感到抑郁,情感不稳定,或好或坏没有原因。
正确答案:对9、判断题生理层面同样是男性,却可以有着不同的穿衣风格、行为模式和说话方式。
正确答案:对10、多选下列属于信念类型的不合理信念的是()。
A、过度概括B、任意推论C、二分想法D、负性想法正确答案:C, D11、判断题遗忘在任何记忆过程之中都有可能发生。
正确答案:对12、判断题“老师眼中的我”和“朋友眼中的我”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正确答案:对13、判断题受制于观察者的动机,经验,拥有的知识系统,爱憎所影响,没有人可以做到客观的观察。
正确答案:对14、多选情绪的组成要素有()。
A、内省的情绪体验B、外在的情绪表现C、情绪的生理变化D、情感正确答案:A, B, C15、判断题对于性别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倾向。
心理学[第四章知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心理学[第四章知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f53fb0ca9ec3d5bbfd0a7443.png)
第四章知觉第一节知觉的相关概念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
知觉还依赖于感知的主体,即具体的人。
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后面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
第二节知觉的特性知觉的基本规律体现在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之中,知觉的基本特性是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当作知觉对象的事物或现象,常常是在现实生活中所要对待的刺激,并将它们从知觉背景中优先清楚地反映出来。
作为知觉背景的各种刺激常常未被知觉或被模糊地知觉。
人的知觉选择性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人的实践活动所需要的。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物理演示实验时,课堂上存在多种刺激,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讲述、演示的实验清晰地反映出来,而把黑板、墙壁、讲台、教室内其他声音等作为知觉的背景。
人对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所区别的。
知觉对象的形象较为鲜明,轮廓较为清楚,结构也较为完整。
作为知觉背景的事物形象则较为模糊不清,结构也不确定,似乎在知觉对象的后面。
知觉对象与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可以相互调换。
如当教师在做物理演示实验时,突然有一学生将自己的文具盒掉到地面发出一个较响的声音时,声音就变成了学生知觉的对象,而教师的讲述及演示实验就成为了知觉的背景。
知觉选择性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自觉地遵循知觉的这一特性,可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发展概述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可以定义为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心理现象(个体心理)1。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第二节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心理学代表人物:W。
冯特和E。
B.铁钦纳2、机能心理学代表人物:W.詹姆斯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华生s- r刺激-反应4、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5、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柯勒、考夫卡、韦特海默6、精神分析代表人物:西格蒙特。
弗洛伊德(潜意识)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二、心理学研究方法1。
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3.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4.个案法:搜集单个被试各个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三、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没有人脑,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有主观能动性。
3、人的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一、什么是知觉㈠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㈡知觉与感觉的关系:感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知觉的基础知觉的直接反映整体感觉的深入一、感觉的基本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用来度量的感觉性的大小的指标叫感觉阈限。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

《心理学》复习范围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的含义(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来看,又可以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三个子系统。
二、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一)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整个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它的重量占整个脑重的80%。
大脑表面覆盖着3-4毫米厚的灰质层,叫大脑皮层。
新近关于人脑研究的成果表明,在大脑皮层上虽然有各种机能区域的划分,如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顶叶(躯体感觉和运动中枢)等等,(二)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从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也是最主要的。
可以说,人的一生,从胎儿开始,其生活的经历就已经纳入了社会化过程。
(三)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1、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2、心理的主体性还表现在,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
人们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就不会完全像镜子照物那样机械、呆板,必然要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个性倾向和特征,以及个人当前的心理状态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会带有个人一定的主体特点。
3、心理的主体性质更表现在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方面。
4、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
人类的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所以人的心理,也可以叫做意识。
第二节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一、心理学的起源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开设了实验心理学。
这标志着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二、心理学的理论取向(一)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二)行为主义理论取向(三)认知理论取向现代认知心理学是把人脑的内部工作与电子计算机进行类比,都看作是一种信息加工系统。
心理学竞赛复习要点——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知识点复习题库第一章绪论1、WHO关于健康的定义2、心理卫生3、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心理健康的诊断标准或维度有哪几方面4、为什么说道德观的转换具有身心效应?第二章大学生活的心理适应1、适应2、心理适应的特点心理适应的类型3、主动适应4、被动适应5、大学生活的特点6、大学生活的适应过程7、大学生活适应问题的类型8、全身适应综合症(GSA)9、适应性障碍10、大学生适应障碍的原因11、什么是“四个学会”12、七向量发展理论13、使用《大学生活中的小应激事件量表》评价自己的大学生活14、分析一下自己应对挫折的方式。
15、简述什么叫心理问题?第三章心身问题1、你对自己身体的自我认识如何。
2、沃尔夫的心理应激理论3、新巴甫洛夫理论4、坎巴氏情绪理论5、体源性自卑感6、性焦虑7、如何进行自我身心调节8、大学生身心问题的调适第四章需要与动机1、人类需要的特点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3、动机与动机冲突的类型、动机形成的条件、学习动机不足的表现4、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5、我们应该如何正确面对挫折6、大学生遇到挫折后,常见的不良反应7、简述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有哪些?第五章学习心理1、大学学习的特点有哪些独特性的表现2、学习的心理结构如何3、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有哪些原因动机的定义4、学习焦虑有哪些原因5、学习注意障碍有哪些原因6、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整体和部分学习法7、考试焦虑的自我调节方法8、常见的学习障碍有哪些第六章大学生的人际关系1、人的本质是什么2、人为什么要进行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定义及构成3、你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基本特点的看法如何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类型4、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有哪些5、社交恐惧症6、人际关系障碍的心理原因有哪些(交不到知心朋友的常见原因)7、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8、请使用《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诊断量表》分析一下自己的人际关系情况第七章自我意识1、自我意识及其内涵(三种形式)2、某些大学生自大的原因3、某些大学生自卑的原因自卑的定义自卑的主要表现4、逆反心理及其原因5、嫉妒心及其原因6、如何才能正确认识自我7、如何才能积极的悦纳自我8、如何调适自卑心理9、评价父母、老师和同学眼中的我10、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最显著的特点第八章人格发展1、人格人格的五大特征2、卡特尔的人格理论3、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4、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5、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6、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7、母亲的养育态度与孩子性格的关系8、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哪些人格障碍的定义9、罗杰斯关于“机能健全人”的标准人格健全的标准代表性的有哪几种10、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第九章情绪与情感1、情绪的特点及其分类(人类情绪的基本形式)2、情感的特点及其分类3、大学生情绪与情感的特点4、为什么心理冲突可能导致情绪障碍5、有哪些情绪调节的方法第十章性心理1、性心理一般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2、如果在3岁以前社会化有障碍,那么性心理容易出现哪些问题3、男女性心理有哪些主要区别4、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有哪些5、爱情的结构有哪些心理成分6、有哪些择偶理论7、健康的性心理标准8、性神经症9、性别认同障碍10、同性恋的双亲命运学说11、攻击性性变态12、隐匿性性变态13、什么是性别角色再教育14、如何评价自慰行为15、简述性成熟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的主要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发展概述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可以定义为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心理现象(个体心理)1.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第二节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心理学代表人物:W.冯特和E.B.铁钦纳2、机能心理学代表人物:W.詹姆斯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华生 s- r刺激-反应4、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5、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柯勒、考夫卡、韦特海默6、精神分析代表人物: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潜意识)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二、心理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3.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4.个案法:搜集单个被试各个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三、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没有人脑,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有主观能动性。
3、人的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一、什么是知觉㈠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㈡知觉与感觉的关系:感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知觉的基础知觉的直接反映整体感觉的深入一、感觉的基本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用来度量的感觉性的大小的指标叫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㈡感觉的相互作用:(选择题)1、感觉对比:同一分析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2、不同分析器的相互作用。
(1)感觉补偿,它是指某种感觉缺失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起到部分弥补作用的现象。
(2)联觉也是一种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它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道也产生了感觉的现象。
三、知觉的特性㈠知觉的选择性:指的是人们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的特性。
影响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2、对象的动静状态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3、人的主观状态符合人们需要、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的事物更容易成为人们的知觉对象。
㈡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对客体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进行整体性的反映的特性。
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定律:(1)接近性(proximity):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2)相似性(similarity) :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3)连续性(continuity) :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4)封闭性(closure) :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㈢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并有语词加以标志的特性。
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2、知觉者的主观因素(知识经验、实践经历、兴趣爱好、言语提示)㈣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即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第三章注意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一)、注意的概念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大特征。
(三)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能够清楚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
(5-9个单位)影响注意广度的重要因素有两个:(1)知觉对象的特点如:对象的排列,复杂程度(2)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2、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指在一定事物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分心)。
注意分散是指心理活动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离开当前应该注意的对象。
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事物或活动上。
注意分配的条件:首先,同时并进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
其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
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自觉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神经活动灵活的人,注意的转移就迅速、容易。
(四)注意的分类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维持注意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差,保持时间较短,但人在无意注意状态下消耗精力少,不容易疲劳。
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好,保持时间较长,但人在有意注意状态下消耗精力多,很容易因疲劳而导致注意分散。
3、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五)引起和保持注意的原因和条件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2)人的内部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和过去经验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2)培养间接兴趣(3)加强意志锻炼(4)排除外界干扰(5)合理组织有关活动二、注意规律与教学⑴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尽可能避免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
②教学内容要尽量丰富;③教学方法力求生动活泼,尽量防止单调呆板。
⑵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①让学生加深对活动的理解;②让学生清楚了解活动的具体任务,不断组织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注意集中于所要完成的活动上;③让学生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④让学生在进行智力活动时把智力活动与外部的实际动作结合起来。
第四章记忆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二、记忆的过程1.识记2.保持3.再认、回忆三、记忆系统⒈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当引起感知觉的刺激物不再继续呈现时,其信息仍能保持一个极短暂时间的记忆形式。
感觉记忆的特点:①信息保持时间短:约0.25-1秒;②信息编码依据其物理特性,具有鲜明的形象性;③记忆容量大:一般认为是9个-20个字母;2、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短时记忆包含的是我们正在思考和正在操作的信息,又叫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的特点:①信息保持时间短:约15-30秒,不超过1分钟;②记忆容量有限:记忆广度为7±2③短时记忆多以声音形式进行存储,也能够存储图像。
3、长时记忆(long -term memory )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保留下来的记忆形式。
长时记忆的特点:①信息保持时间长:1分钟以上,甚至终生②记忆容量无限③信息编码多为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存储四、遗忘1、遗忘:对过去曾经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进行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⑴材料的性质、数量: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而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遗忘要快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
⑵材料的系列位置一般情况下,人门在学习中最后学习的项目最先回忆起来,其次是最先学习的那些项目,而最后回忆起来的是词表的中间部分。
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
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
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
(3)学习的程度:一般认为,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通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的材料;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这种材料称之为过度学习材料。
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150%,效果最为经济合理。
3.遗忘的原因: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在先前所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请联系我们学过的记忆相关理论来谈一下如何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2、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3、进行适当的过度学习4、复习方法多样化5、合理分配复习时间第五章思维、问题解决一、思维的概念与特征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感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应。
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1、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来进行反映。
2、概括性: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二、思维的分类(二)、根据思维进程的方向分:1、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
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思考并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或“分散思维”。
指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
第二节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在有特定目标而没有达到目标的手段和情境中,运用特定领域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实现目标的一种思维活动。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呈现的刺激模式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就越容易选用恰当的知识与策略使问题得到解决2、问题的表征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呈现的。
问题表征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它直接影响问题的解决3、定势(心向)定势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如果以前以某种想法解决此类问题多次并成功,则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也会重复同样的想法。
4、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ation):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思考物体的一种定势。
5、酝酿效应:当人花很长时间解决一个问题还是不能成功时,把它搁在一边几个小时、几天或者几个星期,而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似乎立刻就发现了解决的途径,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
6、动机与情绪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对解决问题起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字曲线7、专家与新手问题解决是一个应用知识的过程。
一个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对于这一领域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节想象一、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第四节创造性一、创造性概述(一)创造性即创造力。
以思考和执行的新奇性和适宜性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