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功和功率》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_第八章 功及功率第1课时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内容,主要内容是了解功这个概念的物理意义,形成能量观念,为功能关系的学习打基础。
通过功的一般表达式的推导,及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探究能力及科学思维的形成,使学生掌握判断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并会解决实际问题计算。
并通过対表达式各量的理解,知道功有正负,理解合力功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是在本章知识链中的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了功的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能在教师设计进阶式小梯度问题中依据问题任务进行小范围的探究。
但生活情境与知识链接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抽象能力还需要培养,所以在教学中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生涯链接加强以上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基于新课程标准,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为目标,设定合理的评价题目,重难点依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确立,精心设计小梯度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思考问题,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始终处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积极状态,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及技能,并能运用其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和生活问题。
本节课欠缺在,是学生生活实际情境问题的解决不能很好的设计健身计划,因为学生知识储备还不是很够,但我把该情境进行了转化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上楼梯问题。
第八章机械能第1节功及功率第1课时《功》课标解读《功》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八章《机械能及其守恒《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定律》中的第一节功及功率,课标内容解读《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分别阐述了初中和高中物理对《功》这节课的要求:第七章机械能第二节功教材解读《功》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中的第二节,本文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从教材的知识结构,地位作用、教材编写意图和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依据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和课程标准,通过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提出教学建议。
新课标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二三册教材解读〖功与功率 教材解读〗

1 功与功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式。
(2)知道功是标量,理解正功、负功的含义。
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是各个力分别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
(3)理解功率的概念,会运用极限思想得到瞬时功率表达式P=Fv。
关注生产生活中常见机械做功、功率大小及其意义。
(4)能分析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材分析
功和功率是建立功能关系的重要概念。
功是为进一步提出“能”这个更为广泛、更为重要的概念服务的。
做功过程反映了能量的变化过程。
只有准确理解“功”才能更好地促进能量概念的建构。
教材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以节前“问题”引出:当位移的方向与力的方向不一致时,应当如何计算功?接着讨论正功和负功的概念。
在功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做功的快慢,引出功率的概念。
最后,通过分析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本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理解功的概念、正功与负功的意义、瞬时功率的概念。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对力、位移矢量的分解还不够熟悉;②学生对标量、矢量的认识不到位导致不能很好地理解功是标量;③从平均功率过渡到瞬时功率对极限思想的应用要求较高;④汽车发动机功率、牵引力、速度三者关系的分析比较复杂。
因此教师应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针对难点的突破进行教学设计。
1。
高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学习⽬标:(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
(3)明确功是标量,知道做功表达式的适⽤范围,会⽤公式进⾏计算。
(4)理解正功、负功的概念,会根据公式计算多个⼒的总功。
(5)初步理解化变⼒为恒⼒、处理变⼒做功的思想⽅法。
重点: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知道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负功的实质,能正确判断正功、负功。
课前预习1、功的定义:⼀个物体受到__________的作⽤,如果在______的⽅向上发⽣⼀段__________,这个⼒就对物体做了_____________ .2、做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①② _________________3、功的公式:W=_____________ 其中cosα表⽰_________4、功的单位:__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 .5、功是_________(⽮、标)量。
但有正负。
学习过程⽬标⼀: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实验探究1】:做功的因素探究过程:⽬标⼆:功的⼤⼩⽤F表⽰⼒的⼤⼩,⽤L表⽰位移的⼤⼩,⽤W表⽰功的⼤⼩a、若⼒的⽅向和物体运动的⽅向⼀致时:功的⼤⼩ W=b、若⼒的⽅向与运动⽅向垂直:功的⼤⼩ W=c、若⼒F的⽅向与运动⽅向成某⼀⾓度时,功的⼤⼩ W=例1、如图所⽰,物体在⼒作⽤下在⽔平⾯上发⽣⼀段位移L,设在这三种情况下⼒F和位移L的⼤⼩都相同:F=10N,L=2m,⾓θ的⼤⼩如图所⽰。
问题:(1)找出⼒F和位移L的夹⾓ (2)试分别写出这三种情况下⼒F对物体做的功⽬标三:正功和负功根据W=F l cosα可知:【实验探究2】--------探究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1)实验操作:,将⼩车放在⽔平桌⾯上由静⽌释放,对⼩车施加牵引⼒。
实验结论:⼩车在⽔平桌⾯上运动过程中,牵引⼒对⼩车做(A、正功;B、负功),牵引⼒(A、促进;B、阻碍)⼩车的运动,表明牵引⼒是(A、动⼒;B、阻⼒),使⼩车的动能(A、增加; B、减少)。
《第八章1功与功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19必修第二册

《功与功率》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功和功率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功与功率的计算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讲解功与功率的基本概念,以及实验探究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具:黑板、白板、笔、实物展示台、实验器材等。
2. 制作PPT课件,包含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3. 安排实验室或户外实验,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4. 准备习题集,供学生课后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是《功与功率》的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目标包括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能够应用这些概念和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引入课题首先,我会向学生解释本节课的重要性,即功和功率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在许多实际应用中都有重要应用。
同时,我会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汽车启动、电梯升降、运动员跑步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讲解概念在引入课题后,我将详细讲解功和功率的概念。
首先,我会解释什么是力,以及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的。
在此基础上,我将解释什么是功,即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我将强调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对于功率,我将解释它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的多少。
3. 讲解公式及应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我将讲解功和功率的基本公式,包括正功、负功的概念,以及功率的单位和换算。
通过一些例题,我将演示如何使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重力做功、功率等。
4. 实验与讨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和功率的实际应用,我将组织一个简单的实验。
实验内容可以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小型滑轮组,通过改变重物位置和拉力大小,观察力和距离的乘积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功的概念。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功与功率》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功与功率》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简介《功与功率》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功和功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将了解力量的作用和能量的变化规律,掌握计算功和功率的基本方法,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1.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功和功率的定义,理解其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能力目标:能够计算利用力量做功、产生功率的数值。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能量及其转化的兴趣,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定义,能够计算功的数值。
•理解功率的概念,能够计算功率的数值。
2.2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功率的公式,能够灵活运用于问题解决中。
•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力量、功和功率的概念。
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你理解力量是什么吗?力量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果一个人用力推动了一个物体,这个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发生?•你能看出哪些物理量的变化在力量的作用下发生了变化?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猜测力量的本质,引入力量、功和功率的概念。
3.2 理论阐述与例题解析在学生已经猜测出力量、功和功率的概念后,引入正式的物理定义和公式,对功和功率做详细解释。
可以通过示意图和实际例子来说明。
通过一些例题的解析,让学生理解如何计算功和功率的数值,掌握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的转换和计算过程的逻辑。
3.3 拓展应用与练习给出一些生活或实践中的例子,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电脑的功率是多少?如果知道工作时间和消耗的电能,如何计算电脑做功的数值?•汽车引擎的功率是多少?如果知道车辆行驶的距离和时间,如何计算汽车做功的数值?通过解答问题和分析解决过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加深对功和功率的理解。
3.4 归纳总结与课堂小结对于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高中物理《功与功率》精品说课稿

《功与功率》说课稿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功与功率》,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第一节,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任何人类活动都离不开能量。
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人们发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并且能量的转化与功的概念紧密相连。
这是因为,如果在一个过程中存在做功的现象,就必然存在能量变化的现象,功的计算能够为能量的定量表达及能量的变化提供分析的基础。
本课教材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功、正功和负功、功率。
教材一开始以马拉雪橇时拉力方向和雪橇运动方向间有一个角度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当物体运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不一致时应当怎样计算功;紧接着分析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教材讲述了力做功的几种情况——不做功、正功和负功;最后教材讲解了做功快慢的表示方法——功率。
教材安排有思考与讨论,以提高学生理解、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初中时已经学习了机械能知识,对能量守恒定律有了较多的认识。
但本节是更深层次、系统的学习,旨在要引导学生建立起能量守恒的观点,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思维。
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老师进一步耐心培养。
老师要依托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感悟功和功率。
三、教学目标1.理解功、功率概念的含义。
2.知道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
3.能正确计算功和功率。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功和功率。
教学难点:知道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
五、说教法讲授、讨论、练习、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问题导入。
1.师出示马拉雪橇的情景图。
让学生先观察思考问题:起重机竖直提升重物时,重物运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则力对物体做的功为力的大小与重物移动距离的乘积。
更普遍的情形是物体运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不一致,例如马拉雪橇时拉力方向和雪橇运动方向间有一个角度。
这时应当怎样计算功呢?2.生思考讨论。
3.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高中物理《功》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功》教材分析《功》教材分析《功》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中的第二节,本文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依据,从教材的知识结构、地位作用和深广度,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建议这六个方面来进行教材分析。
以课程标准、素质教育观等为依据,通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结果来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一、教材的知识结构、地位作用和深广度(一)内容简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理解功”。
教科书以人类对能量转换的认识与功紧密联系这一关联引出功的起源,通过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提出“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这一观点,并通过回顾初中知识来介绍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和功的计算公式,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思路,分析力和位移同方向,逐步深入到力与位移成一角度时做功的探究,并通过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推导功的表达式,然后进行辨析讨论,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应用达到巩固和深化。
教科书在处理课程目标时,是让学生经过对功能关系的多次探究体验,沿着初中物理的思路,仍然强调功和能量变化的联系。
(二)新旧教材知识结构与呈现方式的对比从新旧教材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新版教材比旧版教材更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在旧版教材中是直接把功作为一个新知识讲解,没有知识间的过渡与联系,而新版教材对力学中的功能关系的讨论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通过对概念起源的阐述,也是让学生对知识逐步认识的一个过程,这样的一个改变显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有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另外,新教材不仅在知识结构编排上与旧教材有所不同,而且在呈现形式上也更新颖活图1 旧版教材“功”思维导图图2 新版教材“功”思维导图泼,富有强烈的吸引力。
从版式设计上看,人教版新教材的暖色调给人比较亲切的感觉,各种淡彩的印刷,则给人耳目一新的清新感,更显活泼。
在插图设计上,新旧教材也各不相同。
高中物理_功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率的概念,能运用功率的定义式tWP 进行有关计算。
(2)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
(3)了解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含义。
(4)会根据功率的定义式推导P=Fv ,并能分析、计算和解释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功率的实际意义,理解功率的概念。
(2)从功率概念的定义,体会用比值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3)理解功率与力和速度的关系。
会利用功率的公式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功率概念建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坚持原则善于合作的良好习惯。
(2)通过对生活中机械的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观察和测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并能够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教学设计:关于《功率》学情分析一、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第一节功的学习及习题的练习,学生能够分析出做功和不做功的情况,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初二学习的速度概念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们对生活中的机械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兴趣,对于做功的快慢有一定能够的感性认识.三、现在存在的问题:1.高一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较弱,分析现象的能力有待提高,计算能力较弱.2.各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功率》效果分析为了打造“自主预习、合作学习、探究研习”的高效课堂设计了如下教学环整个备课过程中以我们的学情为出发点,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能让学生动手就让学生动手的原则设计了这节课。
下面分析一下这节课的问题设计的意图及学生学习的效果。
本节课要求学生理解功率的概念、能运用功率的定义式和P=Fv 进行有关的计算,能用P=Fv分析汽车发动机功率P、牵引力与速度v 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能用于计算和分析实际问题1.关于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功率是说明做功多少的物理量B.功率是说明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C.做功时间越长,功率一定小D.力做功越多,功率一定大2.水平恒力F两次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使物体沿力的方向发生相同位移,第一次是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第二次是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两次F做的功和功率的大小关系是()A.W1=W2,P1>P2B.W1>W2,P1=P2C. W1>W2,P1>P2D.W1=W2,P1=P2以上1、2两个小题是在探究活动一之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之后,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学生的反应是达到了帮助理解和深化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物理《功和功率》教材分析考点17 功和功率考点名片考点细研究:本考点考查要点有:功的理解与计算;恒力及合力做功的计算、变力做功;机车启动问题;功、功率与其他力学知识的综合。
其中考查到的如:XX年天津高考第8题、XX年全国卷第17题、XX年海南高考第3题、XX年北京高考第23题、XX年浙江高考第18题、XX年四川高考第9题、XX年全国卷第16题、XX年重庆高考第2题、XX年安徽高考第22题等。
备考正能量:本考点内容在高考中往往与动能定理、功能关系、图象问题等结合考查。
预计今后高考将延续以上特点,并结合当代生活实际、科技和社会热点来作为命题的背景和素材。
一、基础与经典.关于摩擦力对物体做功,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滑动摩擦力总是做负功B.滑动摩擦力可能做负功,也可能做正功c.静摩擦力对物体一定不会做功D.静摩擦力对物体总是做正功答案 B解析不论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都既可以为阻力,也可以为动力,则既可以做负功,也可以做正功,也都可能不做功,故选项A、c、D均错误,B正确。
2.用水平力F拉一物体,使物体在水平地面上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1时刻撤去拉力F,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t2时刻停止,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且α>β。
若拉力F做的功为w1,平均功率为P1;物体克服摩擦阻力Ff做的功为w2,平均功率为P2,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w1>w2,F=2FfB.w1=w2,F>2Ffc.P12FfD.P1=P2,F=2Ff答案 B解析整个运动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有w1-w2=0,所以w1=w2,又P1=,P2=,所以P1>P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施加拉力F时,加速度大小a1=,撤去拉力F后加速度大小a2=,v­t图象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根据题图可知a1>a2,即>可得F>2Ff,综上分析,本题答案为B。
3.如图所示,木板可绕固定水平轴o转动。
木板从水平位置oA缓慢转到oB位置,木板上的物块始终相对于木板静止。
在这一过程中,物块的重力势能增加了2j。
用FN表示物块受到的支持力,用Ff表示物块受到的摩擦力。
在此过程中,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FN和Ff对物块都不做功B.FN对物块做功为2j,Ff对物块不做功c.FN对物块不做功,Ff对物块做功为2jD.FN和Ff对物块所做功的代数和为0答案 B解析物块所受的摩擦力Ff沿木板斜向上,与物块的速度方向时刻垂直,故摩擦力Ff对物块不做功,物块在慢慢移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增加了2j,重力做负功2j,支持力FN对物块做正功2j,故B正确。
4.将一个苹果斜向上抛出,苹果在空中依次飞过三个完全相同的窗户1、2、3。
图中曲线为苹果在空中运行的轨迹。
若不计空气阻力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苹果通过第1个窗户所用的时间最长B.苹果通过第3个窗户的竖直方向平均速度最大c.苹果通过第1个窗户重力做的功最大D.苹果通过第3个窗户重力的平均功率最小答案 D解析抛出的苹果在竖直方向上做竖直上抛运动,通过三个窗户的时间由竖直方向的运动决定。
苹果竖直方向上做减速运动,三个窗户的竖直高度相同,故通过第1个窗户所用时间最短,A项错误;通过第3个窗户所用时间最长,因此该过程中竖直方向的平均速度最小,重力的平均功率最小,B项错误,D项正确;重力做功与高度差有关,故通过三个窗户时苹果克服重力做的功相同,c项错误。
5.如图所示,位于固定粗糙斜面上的小物块P,受到一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沿斜面匀速上滑。
现把力F的方向变为竖直向上,若使物块P仍沿斜面保持原来的速度匀速运动,则A.力F一定要变小B.力F一定要变大c.力F的功率将减小D.力F的功率将增大答案 c解析受到一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F=mgsinθ+μmgcosθ,把力F的方向变为竖直向上,仍沿斜面保持原来的速度匀速运动,F=mg,由于题述没有给出θ和μ的具体数值,不能判断出力F如何变化,选项A、B错误;力沿斜面时P1=Fv=v,F变为竖直向上后,P2=F′vsinθ=mgvsin θ,P2v)时,所受牵引力为F。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坦克速度为v时,坦克的牵引力做功为FsB.坦克的最大速度vm=c.坦克速度为v时加速度为a=D.坦克从静止开始达到最大速度vm所用时间t=答案Bc解析坦克以恒定功率加速,根据P=Fv得,v增大,F 减小,牵引力做的功不等于Fs,A错误;坦克运动速度为vm 时,牵引力等于阻力f,则vm=,故B正确;坦克速度为v 时,牵引力为F,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ma,a=,故c 正确;坦克做变加速运动,≠,t≠,D错误。
9.一质量为800kg的电动汽车由静止开始沿平直公路行驶,达到的最大速度为18m/s,利用传感器测得此过程中不同时刻电动汽车的牵引力F与对应的速度v,并描绘出F­图象,图中AB、Bc均为直线。
若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所受的阻力恒定,由图象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动汽车由静止开始一直做变加速直线运动B.电动汽车的额定功率为10.8kwc.电动汽车由静止开始经过2s,速度达到6m/sD.电动汽车行驶中所受的阻力为600N答案BD解析根据题图可知,电动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而后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直线运动,达到最大速度,选项A错误;由题设条件,可知电动汽车的最大速度为18m/s时,其所受合外力为零,故此时阻力等于牵引力,为600N,选项D正确;根据功率定义,P=fvm=600×18w =10.8kw,选项B正确;电动汽车匀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f=ma,a=3m/s2,=at,t==1.2s,若电动汽车一直匀加速2s,其速度才可达到6m/s,实际上电动汽车匀加速1.2s后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因而2s时电动汽车的速度小于6m/s,选项c错误。
0.如图甲所示,静止在水平地面的物块A,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F作用,F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设物块与地面的静摩擦力最大值fm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则A.0~t1时间内F的功率逐渐增大B.t2时刻物块A的加速度最大c.t2时刻后物块A做反向运动D.t3时刻物块A的动能最大答案BD解析根据图乙可知:在0~t1时间内拉力F没有达到最大静摩擦力fm,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则拉力F的功率为零,选项A错误;对物块A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fm=ma,由于t2时刻拉力F最大,则t2时刻物块加速度a最大,选项B 正确;t2到t3这段时间内拉力F大于fm,所以物块做加速运动,t3时刻速度达到最大,选项c错误,D正确。
二、真题与模拟1.XX·海南高考]假设摩托艇受到的阻力大小正比于它的速率。
如果摩托艇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变为原来的2倍,则摩托艇的最大速率变为原来的A.4倍B.2倍c.倍D.倍答案 D解析阻力f与速率v成正比,设比值为k,则f=kv。
摩托艇达到最大速率时P=fv,得P=kv2,即输出功率与最大速率的平方成正比,若输出功率变为原来的2倍,则最大速率变为原来的倍,D正确。
2.XX·浙江高考]我国科学家正在研制航母舰载机使用的电磁弹射器。
舰载机总质量为3.0×104kg,设起飞过程中发动机的推力恒为1.0×105N;弹射器有效作用长度为100m,推力恒定。
要求舰载机在水平弹射结束时速度大小达到80m/s。
弹射过程中舰载机所受总推力为弹射器和发动机推力之和,假设所受阻力为总推力的20%,则A.弹射器的推力大小为1.1×106NB.弹射器对舰载机所做的功为1.1×108jc.弹射器对舰载机做功的平均功率为8.8×107wD.舰载机在弹射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为32m/s2答案ABD解析由题述可知,舰载机弹射过程的加速度为a==m/s2=32m/s2,D项正确;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发+F弹-0.2=ma,可求得弹射器的推力大小F弹=1.1×106N,A项正确;弹射器对舰载机做的功为w=1.1×106×100j=1.1×108j,B项正确;弹射过程的时间t==s=2.5s,弹射器做功的平均功率P==4.4×107w,c项错误。
3.XX·全国卷]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
从某时刻开始计时,发动机的功率P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
假定汽车所受阻力的大小f恒定不变。
下列描述该汽车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中,可能正确的是答案 A解析在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代表汽车运动时的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在0~t1时间内,-f=ma,当速度v不变时,加速度a为零,在v­t图象中为一条水平线;当速度v变大时,加速度a变小,在v­t 图象中为一条斜率逐渐减小的曲线,选项B、D错误;同理,在t1~t2时间内,-f=ma,图象变化情况与0~t1时间内情况相似,由于汽车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会发生突变,故选项c错误,选项A正确。
4.XX·重庆高考]某车以相同的功率在两种不同的水平路面上行驶,受到的阻力分别为车重的k1和k2倍,最大速率分别为v1和v2,则A.v2=k1v1B.v2=v1c.v2=v1D.v2=k2v1答案 B解析根据机车的启动规律可知,当牵引力等于阻力时,车速最大,有vm=,又Ff=kmg,则==,B项正确。
5.XX·全国卷]一物体静止在粗糙水平地面上。
现用一大小为F1的水平拉力拉动物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其速度变为v。
若将水平拉力的大小改为F2,物体从静止开始经过同样的时间后速度变为2v。
对于上述两个过程,用wF1、wF2分别表示拉力F1、F2所做的功,wf1、wf2分别表示前后两次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则A.wF2>4wF1,wf2>2wf1B.wF2>4wF1,wf2=2wf1c.wF2<4wF1,wf2=2wf1D.wF2<4wF1,wf2<2wf1答案 c解析由v=at可知,a2=2a1;由x=at2可知,x2=2x1;根据题意,物体受的摩擦力Ff不变,由wf=Ffx可知,wf2=2wf1;由a=可知,F2<2F1。
由wF=Fx可知,wF2<4wF1,选项c正确。
6.XX·西城期末]如图1所示,物体A以速度v0做平抛运动,落地时水平方向的位移和竖直方向的位移均为L,图1中的虚线是A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图2中的曲线是一光滑轨道,轨道的形状与图1中的虚线相同。
让物体B从轨道顶端无初速下滑,B下滑过程中没有脱离轨道。
物体A、B都可以看做质点。
重力加速度为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