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治疗学

合集下载

精神疾病的常见类型与治疗方法

精神疾病的常见类型与治疗方法
共同作用
预防: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加强心理调 适,及时寻求专业帮
助。
焦虑症
原因:遗传、环境、心理 因素等
症状:过度紧张、担忧、 恐惧等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心 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学会放松、加强
心理调适等
精神分裂症
症状:妄想、 幻觉、思维混 乱、行为异常


病因:遗传、 环境、心理因 素等多种因素
精神疾病的常见类型 与治疗方法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精神疾病的常见 类型
Part Two
治疗方法
1
精神疾病的常见类型
抑郁症
症状:情绪低落、兴 趣减退、悲观消极、
焦虑紧张等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生活方式
调整等
病因:遗传、环境、 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
康复训练
目的:帮助患者恢复 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生活质量
方法:包括物理治疗、 作业治疗、言语治疗 等
物理治疗:通过运动 和锻炼来增强患者的 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作业治疗:通过日常 活动训练来提高患者 的自理能力
言语治疗:通过语言 训练来提高患者的沟 通能力和理解能力
注意事项:康复训 练需要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进行个性 化定制,并在专业 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2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用于治 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 感障碍等疾病
抗抑郁药物:用于治疗 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
抗焦虑药物:用于治疗 焦虑症、强迫症等疾病
情绪稳定剂:用于治疗 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 等疾病
抗帕金森药物:用于治 疗帕金森病等疾病

精神病学课程介绍

精神病学课程介绍

精神病学课程介绍精神病学是医学领域中研究和治疗精神障碍的科学。

它涵盖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各种疾病,包括焦虑障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精神病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精神疾病的定义、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关怀。

本课程还将介绍与精神病学有关的伦理问题和病人权益保护等内容。

课程目标:- 了解和区分各种精神疾病- 掌握精神疾病的诊断和评估方法- 理解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 掌握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和康复计划- 理解并关注病人的个人权益和伦理问题课程内容:第一部分:精神疾病概述1. 精神病学的历史和发展2. 精神疾病的定义和分类系统3. 精神病的流行病学数据和风险因素4. 精神疾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第二部分:精神病的诊断与评估1. 精神疾病的诊断工具和标准2. 心理评估和精神状态检查3. 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评估方法4. 病史采集和获得病人信息的方法第三部分:常见精神疾病1. 抑郁症和焦虑障碍2. 躁狂和双相情感障碍3.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4. 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第四部分: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1. 生物学和遗传学因素2. 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3. 儿童期的心理创伤和发育异常4. 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第五部分: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1. 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2. 精神病患者的相关护理和康复计划3. 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支持和心理教育4. 应对心理健康流行病学第六部分:伦理和病人权益保护1. 精神病患者的隐私和医疗文件保密2. 病人权益和知情同意3. 病人自主决策和治疗选择4. 心理健康的社会议题和政治行动教学方法:-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课,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

-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和问题,促进思维和专业性的发展。

- 实践:学生参与实际案例分析和临床操作,提高实践能力和技巧。

- 研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文献阅读,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

神经精神疾病治疗知识点

神经精神疾病治疗知识点

神经精神疾病治疗知识点神经精神疾病是指影响神经系统和精神状态的疾病,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本文将介绍神经精神疾病治疗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社会支持。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对神经精神疾病的认识和了解,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

常见的抗精神病药包括氯丙嗪、奥氮平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幻觉、妄想和情绪不稳定等症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思维和行为。

2. 抗抑郁药:适用于治疗抑郁症等情绪障碍。

常见的抗抑郁药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等。

这些药物可以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心境。

3. 抗焦虑药:用于治疗焦虑症等焦虑障碍。

常用的抗焦虑药包括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

这些药物可以镇静、安抚患者的神经系统,减轻焦虑症状。

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

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改善心理状态。

1. 心理咨询:通过与心理专家的交流,患者可以倾诉内心的困扰和疑虑,得到专业的建议和指导,缓解压力和负面情绪。

2. 认知行为疗法:该疗法通过帮助患者改变不健康的认知和行为模式,缓解病情。

患者通过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思维方式,并学会运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策略来应对困难和压力。

三、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在神经精神疾病的康复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式包括理疗、运动疗法和动物辅助疗法等。

1. 理疗: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刺激身体的穴位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2. 运动疗法:通过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内部的神经递质的分泌,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心理状态。

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3. 动物辅助疗法:与宠物接触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与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医学心理学的实践经验

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医学心理学的实践经验

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医学心理学的实践经验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医学心理学的实践经验精神疾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心理和行为的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在世界各地,医学心理学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为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探讨医学心理学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实践经验,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和支持性治疗等方面的应用。

一、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疾病心理治疗中的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患者调整其不健康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以达到改善心理症状的目的。

在精神疾病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经验丰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变其消极的思维方式。

患者常常存在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这些情绪会进一步加重疾病的症状。

通过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关注其内心体验,并结合认知重构、情绪调节等技巧,医学心理学家能够帮助患者逐步摆脱消极思维,树立积极的心态。

其次,认知行为疗法还可以帮助患者改变其不健康的行为习惯。

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存在自我放纵、社交退缩等行为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与患者共同制定行为目标、提供行为规划和行为层次等技巧,医学心理学家能够引导患者逐渐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养成积极的生活习惯。

二、心理教育在精神疾病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心理教育是精神疾病心理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为患者和家属提供有关疾病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其对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心理教育的实践经验证明,它在精神疾病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心理教育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和接受自己的疾病。

精神疾病患者往往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甚至对疾病存在否认和抵触的态度。

通过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病理、症状和治疗方法,医学心理学家能够帮助患者建立起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其次,心理教育可以帮助患者学习有效的应对策略。

面对精神疾病,患者常常陷入焦虑和无助的情绪中。

通过向患者介绍与疾病相关的心理调适技巧、应对方法等,医学心理学家能够引导患者学会积极应对,减轻其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精神病学——躯体治疗

精神病学——躯体治疗

精神病学——躯体治疗精神病学是一门研究和治疗精神障碍的学科。

在精神病学中,躯体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通过调整和平衡身体的生理功能,来达到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躯体治疗的概念、原理、方法以及应用情况。

躯体治疗,又称身体疗法,是一种通过身体介入来治疗精神障碍的方法。

它基于人体的身心相互作用,通过改变身体的生理功能和体验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精神状态。

躯体治疗的基本原理是认为身体和心理是密切相关的,通过调整和平衡身体的生理功能可以达到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的效果。

躯体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显微体验疗法、呼吸训练、身体中心训练等。

物理治疗主要通过物理手段来刺激患者的感觉神经,如按摩、温热、冷敷等,以达到放松身体和减轻焦虑的效果。

运动疗法则通过运动锻炼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态,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耐力,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显微体验疗法是一种通过特定的器械或手势来模仿生活中的体验,以帮助患者释放压力和恢复身心的疗法。

呼吸训练通过调整呼吸节奏来影响身体的自主控制神经系统,以达到恢复和平衡身心的效果。

身体中心训练则是通过感受和调整身体各部位的能量流动和状态,以达到调整身心状态和提升意识水平的效果。

躯体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障碍方面,躯体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身体症状,调整情绪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发现,长期面临压力和焦虑的人群普遍存在身体紧张、呼吸不深等问题,通过躯体治疗可以帮助他们释放紧张情绪,放松身体,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虽然躯体治疗在精神病学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实践和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躯体治疗的效果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需要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定制化治疗。

其次,躯体治疗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需要通过更多的研究来揭示其作用机制和有效性。

此外,由于躯体治疗主要强调身体和心理的相互关联,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治疗体系。

精神疾病的临床医学研究与治疗

精神疾病的临床医学研究与治疗

精神疾病的临床医学研究与治疗精神疾病是指对个体思维、情感、行为产生异常影响的一类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和社会的生活和经济。

在现代社会中,精神疾病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难题。

针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一直是临床医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文将介绍精神疾病的临床医学研究与治疗方面的进展和常用的方法。

一、精神疾病的分类和诊断精神疾病的诊断是基于临床医生对患者的详细询问、症状观察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临床上通常将精神疾病按照症状、病程及病因进行分类。

常见的精神疾病有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医生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精神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见的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焦虑药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整神经递质的水平,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情绪状态。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精神疾病患者,一些病例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

三、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精神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动力治疗、催眠治疗等。

心理治疗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和行为反应。

心理治疗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康复治疗精神疾病患者常常需要进行长期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康复治疗的方法包括职业治疗、家庭治疗、社区疗法等。

这些方法都旨在让患者能够重新融入社会,并且重新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

五、精神疾病的研究进展精神疾病的临床医学研究一直致力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深入了解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随着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化。

遗传学、神经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精神疾病的生物学基础,从而为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方法。

六、结语精神疾病的临床医学研究与治疗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患者可以获得更有效的治疗和更好的康复机会。

精神病学——心理治疗

精神病学——心理治疗

精神病学——心理治疗精神病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科学,而心理治疗是精神病学中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心理治疗的定义、分类和优点,并探讨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心理治疗是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方法,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促进患者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在世界,从而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治疗方式。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整人际关系,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并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

根据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可以将其分为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家庭系统疗法等不同类型。

认知行为疗法主要侧重于改变患者的错误思维方式和不良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心理动力疗法则通过探索患者的潜意识冲突和内心冲突,帮助其解决心理困扰。

家庭系统疗法则侧重于家庭中的关系和互动模式,通过家庭治疗帮助患者在家庭环境中恢复和改善。

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治疗中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心理治疗采用非药物干预方式,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

对于一些不适宜使用药物的患者(如孕妇、儿童等),心理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其次,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并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第三,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交技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心理治疗可以作为一种终身的心理康复手段,适用于各种精神疾病的患者,有效预防疾病复发。

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对于轻度精神疾病患者,心理治疗通常是首选的治疗方式,例如对于轻度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认知观念,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其次,心理治疗也是重度精神疾病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患者重建自信、改善生活质量。

最后,心理治疗也适用于一些慢性精神病患者,帮助他们逐渐减少药物剂量,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然而,心理治疗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心理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患者和治疗师需要进行长期的心理治疗过程,效果不会立竿见影。

精神医学中的神经生物学与精神疾病治疗

精神医学中的神经生物学与精神疾病治疗

精神医学中的神经生物学与精神疾病治疗当人们提到精神医学时,他们往往想到各种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

然而精神医学不仅仅局限于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事实上,了解疾病的生物学是成功治疗的重要一步。

这正是神经生物学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神经生物学在精神医学中的作用,以及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 神经生物学和精神医学的结合神经生物学研究神经细胞和神经系统的生物学活动以及它们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的因素。

神经生物学家使用分子和细胞水平的方法来了解神经系统和细胞的功能。

当神经生物学应用于精神疾病领域时,这主要涉及遗传学、神经化学和神经影像学。

2. 遗传学许多研究表明,精神疾病在家族中具有遗传性。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亲戚患有某种精神疾病,那么这个人患上相同或相似疾病的风险就更大。

神经生物学科学家一直在努力确定这些疾病的具体遗传基础。

3. 神经化学神经化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化学信息传递的过程。

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时,许多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物质涉及到这个过程。

精神疾病病人通常会出现神经递质水平的异常。

例如,抑郁症患者常伴随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不足或失衡。

4. 神经影像学神经影像学使用各种技术(例如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来检测神经系统的活动和功能。

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使人们有了更多的了解,例如患者在经历某些心理活动时哪些区域会显示更强的活动。

5. 应用神经生物学还可以用于寻找精神疾病的生物标记。

生物标记是可以用来诊断和治疗特定疾病的特定生物化学或物理特征。

尚未发现可用于所有精神疾病的生物标记,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化学成像技术已经证明对于识别某些神经元对某些化学物质的敏感性非常有用。

6. 临床治疗神经生物学以多种方式与临床治疗密切相关。

最常见的应用包括药物治疗和电抽搐疗法。

药物治疗基于神经化学的理论,选择药物以增加或减少特定神经递质水平以及其他相关效应。

电抽搐疗法通常用于抑郁症和其他精神卫生问题,并且其确切机理仍有待大量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总结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阳性症状疗效与传统药相似,对阴性症状优
于传统药 EPS 和高泌乳素血症发生率低 安全性较高 使用方便 价格较昂贵
31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临床新用途
痴呆的行为与精神病性症状 器质性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氯氮平较肯定,其他药物尚
待证实) 儿童行为障碍 (奎的平,奥氮平,利培酮)
消除精神(心理)症状,恢复正常的精神功 能
3
精神药物的分类
根据主要适应症分为:
抗精神病药(Antipsychotics) 抗抑郁药(Antidepressants) 抗躁狂药或心境稳定剂(Antimanic
drugs or
mood stabilizers) 抗焦虑药(Antianxiety drugs,anxiolytics) 精神兴奋剂(stimulants)
25
奎的平(Quetiapine)

2000年国产奎的平完成 II期临床试验被批准上市, 进口奎的平同年也完成进口药注册研究,近期可能 在国内上市。该药对 5-HT2A , 1 和 H1 有高度亲和 力,对D2与2有中度亲和力,对D1和M1为轻度亲 和力。奎的平对边缘系统有选择性作用。稳态的消 除半衰期为近 7 小时,每日需 2 次给药。日剂量为 300-600mg ,老年人有效剂量低于此剂量。主要由 CYP3A4代谢,吸烟不影响血药浓度
29
传统抗精神病药的局限
(DA-D2拮抗剂)
仅能控制2/3病人的阳性症状 对阴性和认知症状作用很少 有很多令人烦恼的副反应使病人依从性差,导致治 疗不佳的结局 抗胆碱能作用(便秘、视物模糊) 持续的高催乳素血症可导致性功能及月经障碍 锥体外系反应最多见(在产生抗精神病作用的剂量 范围必然出现EPS) 仍是治疗分裂症的选择
对老年患者或伴有躯体疾病的患者:选用
奋乃静、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除外)
对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 选用长效注射剂
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氯氮平(血象监测防
止粒细胞缺乏症)
28
总结
传统抗精神病药:
对阳性症状有效 价格低廉 高EPS
和高泌乳素血症 需要逐渐增加调整剂量 对阴性症状的疗效不理想
但不提高正常人的情绪,不是精神兴奋剂
34
药物种类
SSRIs(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SNRIss(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 SDRIs(NE和DA再摄取抑制剂) NRIs(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 SARIs(5HT阻滞和再摄取抑制剂) NaSSA(a2-NE受体阻滞剂或NE能及特异性5HT能) 褪黑素能抗抑郁药 TCAs MAOIs
4
给患者与家属的治疗指导
药物早期的不良反应
(如头晕、口干等) 治疗起效与显效出现的时间(起效缓慢的 情况) 最早改善的症状
常见的不良反应 可能的严重不良反应 服药的持续时间
5
二、抗精神病药
药物:能缓解精神运动性兴奋、有效的控制
精神病性 治疗精神分裂症、躁狂发作、和其他具有精 神病性障碍的精神障碍 不能称之为抗精神分裂症药物

35
作用机理
TCAs、SSRIs、SNRIs、NDRIs、NRIs、SARs: 阻滞1种或2种胞体膜和突触前膜上的转运体,使胞 体间隙和突出间隙递质浓度↑ 药物对递质再摄取抑制是即刻发生的,长期用药使 受体下调,与抗抑郁药临床疗效滞后有关 MAOIs: 抑制MAO酶的活性,使单胺神经递质的降 解减少 NaSSA:阻滞突触前a2自身受体,促进神经末梢 NE和5HT释放↑ 除外MAOIs作为二线药物使用,其他抗抑郁药均可 作为一线药物使用。
阻断5HT受体 主要是5HT2a,5HT2c/D2↑,EPS↓及部分改善阴性症状 阻滞乙酰胆碱受体(M1) 口干、便秘、视物模糊、嗜睡等副作用 阻滞组胺受体(H1) 体重增加、嗜睡等副作用
阻滞去甲肾上腺素受体(1) 头晕、体位性低血压等副作用
13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药理学(非典型)特点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非传统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新型 抗精神病药物 5HTDA受体拮抗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 拉西酮 多受体作用药选择性DA(D2/D3)受体拮抗剂:氯 氮平 DA部分受体激动剂:阿立哌唑

8
药理作用

抗精神病作用 (治疗作用,多巴胺受体拮抗
剂):消除幻觉、妄想、思维障碍等。

镇静作用(拮抗NE受体,治疗作用与副作用兼
而有之):减少激越与精神运动性兴奋(镇静、
嗜睡、影响认知活动)。

不需要的作用(不良反应):基底DA 阻滞
(EPS),抗胆碱能与肾上腺素拮抗作用。
9
作用机制
1. 2. 3.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多巴胺D2受体 胆碱能M1受体 去甲肾上腺能a1受体
4.
组胺能H1受体
26
药物选择(一)
权衡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两方面
控制幻觉妄想为主:所有抗精神病药
(主要考虑不良反应的差异) 控制兴奋、敌意、攻击:优先考虑具 有镇静的药物,C.P.Z, 氯氮平, C.P.Z 和氟哌
啶醇可以肌肉注射达到快速镇静
以阴性症状为主:选用舒必利,第二代
抗精神病药
27
药物选择(二)
32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优点
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医患关系 减少住院时间 降低住院次数 便于长期维持治疗 一线药物(不等于最佳药物) 首选:帕金森病、锥外症状敏感、迟发性运动障碍、 因药物出现月经不规律的女性 推荐:对药物敏感的青年、老年、儿童

33
三、抗抑郁药
定义:治疗抑郁障碍、缓解抑郁心境的药物,
10
作用机制
1.

② ③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多巴胺受体阻断(主要D2受体)作用
中脑边缘通路 抗幻觉妄想等精神病作用 中脑皮质通路 药源性阴性症状和抑郁 黑质纹状体通路 锥体外系副作用 下丘脑至垂体的结节漏斗通路 催乳素升高

2.
3. 4. 5.
5-HT受体阻断(5-HT2A)作用 肾上腺素能(主要a1)受体 胆碱能受体阻断(主要M1受体) 组胺受体阻断(主要H1受体)
ECT
典型抗精神病 药 氯丙嗪
氟哌啶醇 氟奋乃静 甲硫哒嗪 洛沙平 奋乃静
氯氮平
维思通 奥氮平 思瑞康 Ziprasidon 非典型抗精神病 e 药 Aripiprazole 选择性受体阻断
19
不良反应与处理(一)
锥体外系症状(EPS) 急性肌张力障碍:(扭转痉挛),(动眼危象), (角弓反张) 静坐不能:不宁腿,伴明显焦虑,想死 类帕金森综合征: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 迟发性运动障碍(TD):不自主运动、舞蹈样 动作等 较少引起EPS的药物: 氯氮平,非典型抗精神病 药
22
不良反应与处理(四)
过量中毒

原因:症状支配、消极、意外等。
表现:激越意识混浊→肌张力障碍、抽搐及癫痫发 作→低血压、低体温及心律失常。 处理:对症性的,促醒(毒扁豆碱解毒药)洗胃、 大量补液促排、止痉、抗炎、升压(禁用肾上腺素) 电解质平衡。 血液透析作用有限。
23
利培酮
1997年在国内完成进口药注册临床研究并上市, 将氟哌啶醇与利坦色林的化学结构组合而成, 以达到对阳性与阴性分裂症状都有效,又能减 少EPS的目的。 主要阻滞5-HT2A和D2,对а1、а2和H1有低度亲 和力。半衰期约 20 小时,可每日一次给药。 9 羟利培酮为活性代谢物。 3-6mg/d 对多数患者 适宜,对部分患者,特别是老年人,低于此剂 量可能也有效。剂量大于 6-8mg/d 时不良反应 明显加重而难以耐受。食物与吸烟不影响药代 动力学。
氟哌啶醇 舒必利
泰尔登 高抗素 复康素
兴奋躁动 情感Βιβλιοθήκη 状为主抑郁焦虑 阳性症状 阴性症状
8-20 600-1200
200-500 20-60 20-40
4-10 6-12
8-20 2-6 4-8
重度 重度
轻度 重度 重度
较轻 较轻
镇静 较轻 较轻
17
用法与用量
低剂量开始,1-2周逐渐加至有效治疗剂
其他:ECG异常改变(QT 间期延长),体重增加 (氯氮平和奥氮平多见),过敏性皮疹, 阻塞性黄 疸, 转氨酶升高, 癫痫发作与粒细胞缺乏症 (后二者 是氯氮平的严重不良反应)。.
恶性综合征: 一种罕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表现 有 EPS加重, 高热, 心悸, 大汗, 血压明显波动, 肌肉 僵硬, WBC 与血CPK明显升高, 意识障碍, 严重者 因出现躯体并发症死亡。
D2的亲和力低
5-HT和NA的亲和力相对较高 D2/5-HT2A的比率较低(非典型特点) 较少产生EPS,PRL仍有部分会升高。
14
抗精神病药的适应症

治疗作用 抗精神病作用、非特意性镇静作
用及预防疾病复发作用。

适应症
精神分裂症急性治疗期与预防复发维持治疗 分裂情感性障碍 躁狂的急性兴奋状态 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器质性精神障碍
精神疾病 躯体与药物治疗
熊祖伦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
1
概述
药物治疗
电抽搐治疗(ECT) 经颅磁刺激治疗(TMS) 精神外科治疗(限制使用) 胰岛素昏迷治疗(不再使用) 躯体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
2
一、精神药物的概念
精神药物的定义
作用为中枢神经系统 使异常的精神活动(知、情、意)变成正常,
量 急性期治疗:6-8周 稳定巩固期治疗:症状消失后保持治疗 剂量 6个月 维持期治疗:使用 1/2 ~1/4 的治疗剂量 持续5 年以上以预防复发 儿童、老年、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治疗 剂量要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