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名称同济大学重大土木工程建设与防灾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吕西林

合集下载

吕西林编委简介_吕西林

吕西林编委简介_吕西林

编 委 简 介吕西林(1955- ),男,陕西岐山人,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4年12月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结构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副理事长、国际实验结构工程协会副主席及秘书长,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资深会员(Fellow)。

吕西林教授30年来一直从事结构抗震研究,主要科技贡献有:(1)研发了结构抗震防灾多项新技术及其设计理论。

发明了组合消能减震支撑新体系,获得国家专利并应用于重大工程以及汶川地震后的恢复和重建工程;发展了滑动支座与橡胶支座组成的组合基础隔震系统,成果应用于上海国际赛车场重大工程以及日本的18个建筑工程;发展了主动调谐质量阻尼器(ATMD)和调谐质量阻尼器(TMD)控制超高层建筑振动的理论和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高度492m)和上海中心大厦(高度632m),为类似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示范。

结构抗震防灾新技术成果于2006年以同济大学作为惟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系统研究了建筑物移位的关键技术,发明了移位建筑抗震连接新技术和移位新装置并应用于多个工程,建筑物移位技术成果于201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创建了复杂高层建筑抗震分析、性能评估与设计理论,为国家技术规范制定提供了试验和理论支撑。

建立了多种新型结构体系和构件的非线性模型和分析方法;创建了用振动台模型试验评估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相似理论与试验技术;系统地进行了多种新型结构构件和体系的抗震研究,并解决了在重大工程中的应用问题,为同类研究和制定设计规范提供了依据;发展了高层结构抗震性能优化设计方法,受聘为北京、上海、广州、昆明、深圳等12个城市的50多个大型复杂高层建筑工程建设提供咨询服务与技术指导;主编了全国第1本由政府批准颁布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指南》。

上述成果于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什么是韧性医院?医院建设研究前沿课题初探

什么是韧性医院?医院建设研究前沿课题初探

什么是韧性医院?医院建设研究前沿课题初探何为韧性?韧性(resilience),源于拉丁词resilio,意思是跳回(jump back)。

《辞海》中对韧性的两种解释分别来⾃于物质和⼈⽂:⼀是指材料本⾝藉塑性变形所能吸收能量⼤⼩的性质,如延性、脆性、弹性等;⼆是指⼈坚韧不挠的个性。

我们所在的地球,其实是具有⾜够“韧性”的星球。

在⼤⾃然中,随处可见“韧性”现象。

⽐如“⼤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洁,待到雪化时。

”⼤雪压着青松,虽然青松挺且直,有很强抵抗能⼒,但其变形还是存在的;当雪融化后,青松即回到了挺拔的状态。

⼜如“野⽕烧不尽,春风吹⼜⽣。

”描写的就是⾃然界对于突发的破坏作⽤的⾃我修复能⼒。

图1 ⼤雪压青松(图⽚来⾃⽹络)图2 野⽕烧不尽,春风吹⼜⽣(图⽚来⾃⽹络)在这⾥,我们所说的韧性,主要指在突然遭受的外部作⽤时,事物抵御外部作⽤的能⼒以及受到损害后恢复原有功能的能⼒,如图3所⽰。

抵御外部作⽤的能⼒越强,受到的损害越⼩、恢复原有功能的时间越短,则该事物的韧性越强。

上⾯提到的“⼤雪压青松”中的青松在遭受⼤雪时,能够抵御⼤雪的压⼒,⼏乎没有损害,⽽其恢复功能的时间则是“待到雪化时”,其韧性极强。

⼩草遭受野⽕时,抵御能⼒较弱,受到的损害则是较⼤的,所幸把根留住了,其恢复功能的时间则是“春风吹⼜⽣”,得等到来年的春天了。

图3 韧性曲线图4 韧性恢复什么是韧性医院?那么医院的韧性⼜是指什么呢?当然我们不是指患者恢复健康的能⼒,这⾥医院的韧性是指医院在遭受突然的外部作⽤时,医院应对外部作⽤的能⼒,医院遭受损害后恢复医疗功能的能⼒。

这⾥的“突然的外部作⽤”包括地震、突发公共卫⽣事件等。

医院作为城市功能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门之⼀,除了⽇常的医疗保健功能外,是震后救灾、应对突发公共卫⽣事件的主要承担者。

美国建筑⼤师赖特设计的⽇本东京帝国饭店在1922年建成,1923年东京发⽣了⼤地震,周围的⼤批房屋震倒了,帝国饭店经住了考验并在⽕海中成为⼀个安全岛。

“岩土工程”全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建设及改革探索 吕玺琳,钱建固,陈宏信

“岩土工程”全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建设及改革探索 吕玺琳,钱建固,陈宏信

“岩土工程”全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建设及改革探索吕玺琳,钱建固,陈宏信(同济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上海 200092)[摘 要]岩土工程全过程课程设计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本科生培养的关键实践课程,也是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

通过总结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实现了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化建设。

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以工程案例为背景、以理论教学、学生上机实践操作以及设计成果讨论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旨在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设计分析全局把握能力的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岩土工程;全过程设计;能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基金项目] 2019年度同济大学教改项目“岩土工程全过程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的深化研究”[作者简介] 吕玺琳(1981—),男,重庆人,工学博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基基础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土力学与工程方面研究;钱建固(1972—),男,安徽无为人,工学博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交通岩土工程方面研究;陈宏信(1987—),男,四川洪雅人,工学博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基基础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岩土工程方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TU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168-02 [收稿日期] 2020-05-07一、前言岩土工程是一门综合运用工程地质学、土力学等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学科,学生所需学习的核心专业课程有土力学、基础工程设计原理、基坑工程、桩基设计、岩土工程测试技术等。

随着当前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发展速度持续加快,高层建筑、城市地下空间等不断刷新记录,对岩土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天然土体在其形成过程中经受了各种地质作用,物理力学性质较为复杂。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工程条件下的岩土体,其工程特性往往存在很大差别。

循环交通荷载下软土路基长期沉降理论解_吕玺琳

循环交通荷载下软土路基长期沉降理论解_吕玺琳

(2)
d y
2 pdxdy 1 2 z a 3 y z a 8π 1 R13 R15
1 2 3 z a 4 z a
3 R2

30ay 2 z z a
7 R2

3 3 4 y 2 z a 6a z a 1 2 z 2 a
5 R2

4 1 1 2 y2 y 2 1 2 R2 R2 z a R R z a R 2 2 2
436




2016 年
强度参数的影响对其进行改进。姚兆明等[5]和钱建 固等 考虑交通荷载下路基土中的主应力旋转效 应,通过开展空心圆柱扭剪试验,研究了交通荷载 心形循环加载下软黏土循环累积塑性应变和累积孔 压发展规律。边学成等[7]基于 Li-Selig 的指数模型, 通过 2.5 维有限单元法计算地基动应力,研究了路 基沉降。马霄等[8]基于经验显式模型,采用等效有 限元法对软 土 路 基 长 期 沉 降 进 行 了 数 值 模 拟 分 析。姚兆明等 [9]基于饱和软黏土循环动三轴试验结 果,结合有限元计算路基动应力分布,建立了交通 荷载下长期沉降计算方法。然而,基于循环动三轴 试验确定的软黏土循环累积变形和循环累积孔压, 不能合理地反映真实交通荷载下路基土主应力轴循 环旋转效应,导致计算沉降偏小。另一方面,基于 有限元模拟计算动应力的方法较复杂,不便于工程 应用。 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循环交通荷载下软 土路基长期沉降进行了研究。通过弹性力学基本解, 获得了拟静力条件下的路基动应力分布,采用黄茂 松等[10]有关累积应变和孔压的经验显式模型,基于 主应力循环旋转的空心圆柱扭剪试验结果[11],拟合 得出软黏土累积塑性应变模型和累积孔压参数,建 立了基于分层总和法的软土路基长期沉降计算模 型,通过工程案例分析,并与实测数据和以往分析 结果[12]对比,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合理性。

opensees钢板混凝土

opensees钢板混凝土

Model-0.1 Model-0.2 30 45
800 Lateral force (kN)
Lateral force (kN)
800
600 400 200 0
Total shear force RC wall Steel plate
轴压比0.2
600 400 200
Total shear force RC wall Steel plate
试件配筋信息
计算与试验对比
1. 不考虑混凝土与钢板之间的粘结滑移关系 2. 分析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构件的极限承载力前后强度和刚度的变化
参考文献:蒋冬启, 肖从真, 陈涛, 等. 高强混凝土钢板组合剪力墙压弯性能试验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 2012, 45(3) : 1725.
第三部分
轴压比
800 600 Lateral force (kN) 200 0 -200 -400 -600 -800 -45 -30 -15 0 15 Top displacement (mm) 400
边缘构件 剪力墙板 内置钢板
内置钢板组合剪力墙
上海中心 (632米)
第三部分
算例验证
内置钢板组合剪力墙分析
800 600 Lateral Force (kN) 400 200 0 -200 -400 -600 -800 -50 -25 0 Test Analysis 25 50
Top Displacement (mm)
第一部分
剪力墙分析的理论背景
混凝土循环软化膜模型 (CSMM) ——Thomas T. C. Hsu (2005)
——模型的发展过程 RA-STM (1994) FA-STM (1996) CSMM (2005)

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确定高层混合结构的性能水准

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确定高层混合结构的性能水准
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确定 高层混合结构的性能水准
卜一 吕西林 周颖 黄志华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确定高 层混合结构的性能水准
摘要 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是一种基于弹塑性时程分
析结果的参数分析方法,能够给出任一性能水准下的结构 性能,反映结构在未来可能发生的一系列强震下变化的动 态特性、结构的极限变形能力等抗震性能。采用IDA方法 对9个不同结构特性的高层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 构展开分析,提出了高层混合结构的四个性能水准,并给出 了相应的最大层间位移角范围,以作为基于性能设计抗震 设计的控制指标。
1.引言
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是结合了钢结构 施工快和混凝土结构刚度大、成本低的优点,具有良 好的耗能能力,被认为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高层结 构形式,已成为我国高层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 但是,国内外对此类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尚不充分,也 缺乏相应的震害资料。 目的:本文通过9个不同特性的高层混合结构计算
模型,输入多条地震动记录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运用IDA 方法分析评估高层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不同性能水 准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范围。
2. IDA方法
IDA方法是将地震动的加速度分别乘以一系列比例系数 ( scale factor , SF) , 使之成为一组不同强度的地震动, 结构在这组 地震动荷载作用下,分别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通过绘制结构 性能参数( damage measure , DM )与地震动强度( ground motion intensity measure , IM )的曲线 , 来研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损伤破 坏的全过程。
图 7 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的DM-IM曲线 Fig 7 DM-IM curves of structures under different records

12层钢筋混凝土标准框架振动台模型试验报告(PDF)-1

12层钢筋混凝土标准框架振动台模型试验报告(PDF)-1

弹模均值(MPa) 7.751×103
名称 铁丝
型号
20# 18# 14#
表 4 钢筋的材性试验结果
直径 (mm)
面积 (mm2)
0.90
0.63
1.20
1.13
2.11
3.50
屈服强度 (MPa)
327 347 391
极限强度 (MPa)
397 420 560
2.5 测点布置
试验中采用加速度计、应变传感器量测模型结构的动力响应。加速度计的方向有 X、Y、 Z 三个方向。
4.1 AutoCAD 文件 ............................................................................................................. 12 4.2 输入地震波数据文件............................................................................................... 12 4.3 测点记录数据文件 ................................................................................................... 12 4.4 传递函数数据文件 ................................................................................................... 12
2 试验设计
2.1 试验装置
地震模拟振动台主要性能参数:
台面尺寸

同济大学各专业研究生复试名单

同济大学各专业研究生复试名单

学号姓名院系名称专业名称考试方式0920010006鲍培金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全国统考0920010007陈可微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全国统考0920010009秦玉龙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全国统考0920010011王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全国统考0920010012叶启贵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全国统考0920010017包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全国统考0920010019余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推荐免试0920010020曹薇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全国统考0920010021刘人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全国统考0920010023雷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全国统考0920010024兰秋颖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全国统考0920010025王璐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全国统考0920010026崔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推荐免试0920010030汪建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全国统考0920010031庞学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推荐免试0920010034潘淘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推荐免试0920010035薛晶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推荐免试0920010036李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全国统考0920010037廖晨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全国统考0920010041王宣之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推荐免试0920010043刘蕾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推荐免试0920010045陈威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全国统考0920010046施凯源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全国统考0920010050吴耀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51鞠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52盛晓雪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53孙晨菲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54曹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55曹玉洁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56晁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57周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58李鹏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59刘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61张焕发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62赵昌辉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63宋从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64王怀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68邵玲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69孙婷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推荐免试0920010070吕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71马玉荃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72张敏清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推荐免试0920010073陈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74何俊栋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75陈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80王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81罗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83李妍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推荐免试0920010086耿志鹏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87戈壁青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88姚凌雁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89赵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90庞宇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91赵倩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92干迪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95吕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096钱川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推荐免试0920010099陈挚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推荐免试0920010100吴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01谢沁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推荐免试0920010102陈菁菁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03韩倩倩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04刘丽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05聂梦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06贾淑颖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07朱慧超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08黄俊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09王晗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11关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12李宇欣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13周珊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14胡天蕾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15方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推荐免试0920010116刘竹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推荐免试0920010117宋博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推荐免试0920010118陈婷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20王玉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推荐免试0920010121余妙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23霍瑜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24杨倩如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25邵静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26岑孟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推荐免试0920010127范炜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28李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29刘佳微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30杨丹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31周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34王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推荐免试0920010135吴可欣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推荐免试0920010136周锋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37韩晶晶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38詹明珠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40谢皓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41徐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推荐免试0920010142金静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44孙媛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推荐免试0920010146邹倩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47王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推荐免试0920010148段雯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49王盛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推荐免试0920010151张乐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推荐免试0920010152刘源源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53肖旋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54周莎丽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全国统考0920010155莫非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推荐免试0952010002王呈皓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工业设计工程全国统考0952010003赵思涵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工业设计工程全国统考0952010004吴云珊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工业设计工程全国统考0952010005林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工业设计工程全国统考0952010006孟露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工业设计工程全国统考0952010007张江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工业设计工程全国统考0953010001张晓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02王晓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03姚元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04滕晓煜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05牟筱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06刘军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07赵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08严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10孟昭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12程亚磊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13黄丹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14向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15官东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16李琤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17谢秀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18李保炜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19张辑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20崔小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21王开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22陈冉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23汪一宁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24余快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25罗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27贾世晓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28范佳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29白一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30黑砚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31季天裔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32赵志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34曹晓弘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35张鹤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36陈剑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38张昀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39陈亦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40张新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41孙冠宇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42张莉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43金元熠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44夏艺璇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45马科元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46张路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47陈睿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49邓颖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50谭奔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51郑思洋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52华国栋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54崔振义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57张韬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58朱聪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59宋鑫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60胡春宇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61孟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62覃沁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63张颖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64花静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65孙其川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66刘毅然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67余颖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70张展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71程久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72林大卫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73韩雨彤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74贾鑫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75郑璞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76张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79张科升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80郭瑞寅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81林旭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82郑文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83高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84于璐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85朱仪洁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86陈旖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87郭少珣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88王菁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90逯中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91王楠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92张毅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93吴一鸣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97尹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98张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099姜宁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00李朝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01茅航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03葛俩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05伍弦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08顾天国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10林立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11陈建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12戴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13黄亦颖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16温雪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18庄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19陈亦文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20黄楠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24陈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27赵启博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28吴小康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29任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30王洪辉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31张瑞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33宋晓宇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35祝狄烽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36王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37赵薇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全国统考0953010138冯菀垚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推荐免试0953010140邱洪磊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推荐免试0953010141周若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推荐免试0953010142唐洁琼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推荐免试0953010143周易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推荐免试0953010144苏易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推荐免试0953010145韩韬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推荐免试0953010147刘晓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推荐免试0953010148孙若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推荐免试0953010149徐歆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推荐免试0953010151孙俊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推荐免试0953010153余子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推荐免试0953010154赵梦桐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推荐免试0953010155奚凤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推荐免试0953010156蒋琏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推荐免试0953010157平辉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推荐免试0953010158王海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推荐免试0953010159薛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推荐免试0953010160周渐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推荐免试0953010161黄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推荐免试0953010162卞志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推荐免试0953010163黄玲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推荐免试0953010164凌颖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推荐免试0956010002黄先刚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硕士全国统考0956010003林云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硕士全国统考0956010004宋艳霞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硕士全国统考0956010005朱隽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硕士全国统考0956010006王连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硕士全国统考0956010007谢小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硕士全国统考0956010008吕圣东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硕士全国统考0956010010章亭亭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硕士全国统考0956010011李佳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硕士全国统考0956010012王忙忙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硕士全国统考0956010013袁晶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硕士全国统考0956010014翟宝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硕士全国统考0956010015吴雅默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硕士全国统考0956010016蓝海瑞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硕士全国统考0956010017李海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硕士全国统考0956010019林辉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硕士全国统考0920020001张寅土木工程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全国统考0920020003薛春晓土木工程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全国统考0920020004侯纯涛土木工程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全国统考0920020005李仲玢土木工程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06徐振堂土木工程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08陈玮娴土木工程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09杨帆土木工程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10付玉立土木工程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11张瑞土木工程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13张鹏土木工程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14雷婉南土木工程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15李怀锋土木工程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16段举举土木工程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17周亮土木工程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18李伟伟土木工程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19李一鹤土木工程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20陈威土木工程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21巩秀强土木工程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22连丽珍土木工程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24李涛土木工程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25朱东丽土木工程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全国统考0920020026王斌土木工程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全国统考0920020027朱素娟土木工程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全国统考0920020028韩阳土木工程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推荐免试0920020030杨璇土木工程学院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32樊俊屹土木工程学院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34禹铭月土木工程学院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35匡国丹土木工程学院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36陈素贞土木工程学院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38曹国军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39成怡冲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41许邹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42李夕林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43柴俊磊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44王克文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46蔡忠祥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47胡雯婷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49周雅萍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51唐耀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52王昆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53符金库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54宋著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55吴昊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56杨晶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57李削云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58曲文婷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59贾鹏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60寇晓勇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61张国庆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62廖晓忠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63孙宽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64黄炬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66陈艺征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67王俊淞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68代志萍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69顾国峰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70唐俊巍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71王伟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72李魁星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73陆丽君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74李政林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76金彪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77李斌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78沈碧伟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79魏新欣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80曹明亮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81季冰乙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82白天明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84王慧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85郑俊星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86田壮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87王刚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88刘靖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89杨宇恒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90肖敏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92张震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93马姣蓉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94包浩杉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95陈国柱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96王印鹏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097周峻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98雷亮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099汤铭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100朱宇宁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101周庆芬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102朱良成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103阙程柯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104金磊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105刘婷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106邹一川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107纪梅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108王志高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109张文瀚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110吕所祥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111施诚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113范帅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114刘立宇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115刘奇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116赵志强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117李佳宇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118雷庆华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119张登雨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120胡传鹏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121嵇中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122梁利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123柳军修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124汪嘉嘉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125许铁欧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126何瑞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127楼康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129谭楠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130李景琳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131毛无卫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132张卫杰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推荐免试0920020133马君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134芦子奕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135吴廷臻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全国统考0920020138刘宇亭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全国统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团队名称:同济大学重大土木工程建设与防灾创新团队
主要成员:吕西林,葛耀君,朱合华,李杰,李永盛,李国强,顾祥林,陈以一,李建中,黄宏伟,黄茂松,范立础,项海帆,沈祖炎,孙钧
支持单位:同济大学
推荐单位:教育部
团队简介:
1907年同济大学成立,1914年创办了土木工程学科,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初显优势;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李国豪教授、俞调梅教授和王达时教授的带领下,创立了土木工程学科的国内领先和国际知名地位;改革开放后,在范立础教授、项海帆教授、沈祖炎教授和孙钧教授的带领下,土木学科围绕国家的重大建设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不仅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逐步走向国际著名行列,逐步形成了由4名两院院士指导、多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核心的重大土木工程建设与防灾团队。

1、团队建设及发展情况
1988年,同济大学获准建设我国土木工程领域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了重大土木工程建设与防灾创新团队的组建工作,历时近10年,到1997年同济大学正式成立土木工程学院,开始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复杂结构的关键科学问题及设计理论研究”,紧密开展团队协作研究,1998年,该创新团队正式成立。

团队学术带头人有范立础、项海帆和沈祖炎3名院士,主要成员由孙钧院士等12名教授组成,其中包括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

四位院士心心相印、分工协作,将团队全体成员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一起,引领团队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开展研究工作。

在团队成立后的15年中,2004年主要成员李杰领衔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土木工程防灾创新群体(土木工程学科第一个),2011年朱合华教授领衔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团队。

2、研究方向
创新团队依托同济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战略需求和土木工程防灾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形成了长大桥梁结构、重大建筑工程和复杂隧道及地下空间的建设与防灾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长大桥梁结构建设与防灾方向主要从事大跨、高墩桥梁的抗震和抗风研究工作,从上世纪70年代起率先在国内开展桥梁抗震和抗风研究工作。

重大建筑工程建设与防灾方向主要从事复杂高层、大跨建筑结构的抗震、抗火和结构性能研究工作,从上世纪70年代起率先在国内开展建筑抗震和大跨结构研究工作。

复杂隧道及地下空间建设与防灾方向主要从事岩土力学基础理论、隧道及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法、灾害风险控制技术的研究工作,从上世纪70年代起率先在国内开展地下结构工程力学和防护工程抗爆动力学等研究。

3、创新能力及水平
创新团队长期围绕长大桥梁结构、重大建筑工程和复杂隧道及地下空间的建设与防灾三个方向开展创新研究,取得一系列原创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10项,其中独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合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8项。

创新团队提供主要科技支撑的上海卢浦大桥获国际桥协结构奖(中国唯一)、上海长江隧道获国际隧协隧道工程奖(中国唯一)。

团队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课题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2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3项、重点项目10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22个;国家863计划课题12个。

近十年,团队成员发表SCI论文60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80项,其中发明专利30余项,主编或参编国家或地方标准、规范和规程90余部,为我国的重大土木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社会贡献和业界评价
近十年,团队承担了大量国家和地方重大土木工程的建设与防灾关键技术攻关,
多项独创、首创研究成果,为我国长大桥梁、重大建筑和复杂隧道及地下工程的自主建设和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

研究成果直接支撑了我国苏通长江大桥(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和舟山西堠门大桥(世界最大跨度钢箱梁悬索桥)等长大桥梁 、国家体育场(鸟巢)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目前中国最高)等重大建筑、上海长江隧道(世界最大直径盾构隧道)和厦门海底隧道(国内首条海底公路隧道)等复杂隧道工程的建设和运行。

团队的成果支撑着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

团队成立后的15年来,在2002年第一次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学科均排名第一;在2007年第二次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排名第一;在2009和2012年教育部学位中心进行的两次学科评估中,土木工程学科整体水平连续排名第一。

5、未来规划、支撑条件和服务能力
团队以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瞄准土木学科国际发展前沿与热点,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在继续保持团队国内领先地位、整体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同时,成为与国际前沿研究接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到2020年团队成为引领国际土木工程领域科研和卓越人才培养中心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