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认知
第六章社会知觉ppt课件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对自我的知觉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 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二)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
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三)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一)加法模式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 价上的 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 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 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 Fishbein ,1964 )。 (二)平均模式
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 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 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 的总体印象。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三)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按
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 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 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四)中心品质理论
a. 表征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b. 可用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c. 调整性启发(adjustment heuristic)或称锚定启发(anchoring heuristic)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05社会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选择性 互动性 防御性 认知的完形特性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
(一)图式的涵义和分类 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 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 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 认知。 认知。 泰勒和克劳克把图式分为四种: 泰勒和克劳克把图式分为四种: 人的图式: 人的图式:指人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结构 自我图式: 自我图式:指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 角色图式: 角色图式:指人们对特殊角色者所具有的有组织的认 知结构 事件图式:指人们对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 事件图式:指人们对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尤其是 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 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
返回
第五节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素朴心理学 海德的理论主要涉及人们行为的原因源, 海德的理论主要涉及人们行为的原因源, 即关注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 即关注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这一套理论我们已经 提及,简单说,人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个 提及,简单说,人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 体自身之外的原因, 体自身之外的原因,在作归因时将行为的原因归之 于此就称作情境归因; 于此就称作情境归因;另一种是个体自身之内的原 因,在作归因时将行为的原因归之于此就称作个人 倾向归因。海德认为, 倾向归因。海德认为,每个人都会投入大量的精力 去寻求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解释。 去寻求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解释。
由此他提出了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归因所应遵循 的三条原则: 的三条原则: 差别性原则。如果将“ (1)差别性原则。如果将“结果归因于那样一种事 只有当它出现时结果才出现,它不存在, 物,只有当它出现时结果才出现,它不存在,结果 便不出现” 此时,可以认为差异性高;反之, 便不出现”,此时,可以认为差异性高;反之,则 差异性低。 差异性低。 一贯性原则。 (2)一贯性原则。“行为者的反应必须前后一 不因时因地而异,此时一贯性高;反之, 贯”,不因时因地而异,此时一贯性高;反之,则 一贯性低。 一贯性低。 一致性原则。 (3)一致性原则。在“所有的认知者都以同样的方 式作出反应” 一致性高;反之,则一致性低。 式作出反应”时,一致性高;反之,则一致性低。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研究生课程2020

我们要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历史观:一方面要看到人类社会 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要增强对社会发展前景的信心,反对历史循环论和 历史倒退论;另一方面,要看到社会历史进程的暂时的曲折、停滞、倒 退,反对历史直线论。要坚持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历史辩证法,牢牢 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坚定意志,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一路前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一般的规律,但这种 规律总是通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发展的特 殊规律表现出来的。
人类社会的历史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的顺 序发展,并且由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地域性发 展向世界历史性的发展转变,这是不可逆转 的趋势,这是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受各个国家生产力发展 水平,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历史 以及自然条件时代变迁和其他国家、民族的 影响,因而社会的发展又呈现出复杂性和多 样性。
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
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和主题 选择性
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
第一节 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都处于 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之中。人类社会的历 史发展过程,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前进性与曲折 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辨证统一。
一、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人们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看法,与人类的认识与实践水平密切相关。在自然科 学与社会科学不发达的时候,存在着一种非历史的观点。如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 在自然领域,尽管承认自然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中,但又认为这种运动永远绕着一个圆 圈运动,没有前进、发展,总是产生同一个结果;在历史领域,中世纪被看做是千年 普遍野蛮状态造成的历史简单中断,而没有看到文化领域的扩大,一个富有生命力的 大民族的形成。 黑格尔以客观唯心主义的方式表达了世界是一个发展过程的辨证法思想。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第二组中学生:B段-做数学题或听故事-A段,
结果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吉姆是一个外向的人。
实验结果表明:后阅读的材料对被试判断吉姆
的性格起着决定作用,即近因效应存在。
问题
在社会认知中,既存在首因效应,又存在近 因效应,如何解释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呢?
何种情况下首因效应起作用?何种情况下近 因效应起作用?
➢ 消极的一面:
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如露脸、争面子 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谋利,如逢迎之道,恭 维和施惠
36
中国人“争面子”由来已久
据明代文献记载,当时的富商们无论对乡邻还 是对自己的日常开销都十分吝啬, “惟娶妾, 宿妓,争讼,则挥金如土。余友人汪宗姬,家 巨万,与人争地数尺,捐万金;娶一狭邪如之。 鲜车怒马,不避监司前驱。监司捕之,立捐数 万金。不十年间萧然矣。至其菲衣恶食,纤啬 委琐,四方之人,皆传以为口实,不虚也。” (谢肇浙:《五杂俎》。)
请代课老师主持了一次20分钟的课堂讨论,然后 让学生陈述对他的印象。
实验结果
第一组被试:
印象:有同情心、
体贴人、有社会能 力、富有幽默感等;
发言行为:
56%的学生积极发 言。
第二组被试: 印象:严厉、专
断;
发言行为:
32%的学生积极发 言。
(二)相似假定作用(Similarity assumption) 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 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
a.加法模式(特征多少) A:3+3+2+(-3)=+5 B: 3+1=+4 A>B
热情 +3(3) 自信 +1(6) 聪慧 +2(5) 多嘴 -3(3)
第六章: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关于这一章的讲解,有两个建议:
第一,希望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社会 现实的价值取向的关系来讲,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灵魂所 在;
第二,希望联系现代性价值观以及各种价值观的 差异和冲突问题,客观地说明利益问题的突出和各种 价值观只能在“社会生产力”与“人民利益”这两个 根本点上实现和解与统一。
这里说的社会评价,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 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判断和评定。社会评价的方法既体现 着一定的价值观,又要符合认识的逻辑。因而同样要坚持实 事求是。
Page 10
2. 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人类是靠自己的能力,特别是社会生产能力生存和发展
的。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自己最 大的财富,也是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构成了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内容,也构成了社会评价的根本标 准,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根本标准。 但是,需要指出,社会生产力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力量, 而是一个丰富的社会概念,不止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还包 括人们的分工与合作;并关联着人性的丰富和文明的不断提 升。所以,社会生产力标准不等于GDP,具体到各个领域和 行业,社会生产力标准还必须是分立的,而是融合在一 起的。要达到对社会现象深刻正确的把握,就要将研究的认 知和评价结合起来,这也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只能 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种相对而非绝对的统一,一种 通过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完善而实现的统一。
Page 7
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这一节重点在于了解社会认知与自然认知的共性,更要 把握社会认识的特点和方法。
1. 社会认知的特点
与对自然界的认知相比,社会认知有一个显著特点,即 认识的自我相关,并因而涉及人们的利益和价值观,需要人 们给予体会和理解。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人,既指个体也包括群体。
社会心理和社会犯罪行为则所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队源自于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建议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锥果和表征反应。
变量: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效度:是指所测结果符合该测量的目的的程度,或说在测量被测对象时所具有的真确度。
信度:指一个测量所测出分数的稳定性或可靠性,亦即为测出的分数的可重复性。
研究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望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表现,从而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被试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希望可以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整体表现,从而并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操作性定义***实验室实验法***二、简述题:1、详述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和有关关系a两个变量间的两种关系b相关关系只是指两个变量的值一同变化;当数值一同增加或一同减少时,其为正相关;当一个数值增加而另一个数值减少时,其为负相关。
c因果关系则指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
d有时有关关系中存有着因果关系,但有关关系并不必然就存有因果关系。
2、详述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差异a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反映所要测量的心理差异的程度,减少或消除人为性或无关干扰的程度。
b外在效度指研究结果的归纳程度。
归纳程度低,则外在效度低。
c一般来讲,实验室研究内在效度低,外在效度高;现场实验则恰好相反。
3、比较实验室实验法与现场实验法的好坏㈠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能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优点:一就是实验者可以最小程度地掌控毫无关系变量的影响;二就是随机精心安排被试消解被试间差异的影响,从而暴露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弗拉维尔《认知发展》一书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发展社会认知发展主要分为:一、社会认知的概念、性质和范围二、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的异同三、社会认知的发展:婴儿期、童年期的发展(重点:关于婴幼儿心理知识的发展)、关于特质(个性)和(社会)行为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及对社会关系(对递归思维的认识、对同伴关系和同伴互动的认识、社会-认知行为相联系、道德推理的发展)的认识等。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范围、性质1.1社会认知的概念和性质社会认知,以人类和人类事件为对象,指的是关于人们及其所做所为的认知。
主要包括:①个人关于人类的内在心理过程、心理状态或属性的推论、信念或观念(对象包括自己、他人、另一群人);②个人关于个体或群体间的各种不同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了外显行为和内隐认知。
(是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关系的认知、理解和推断,包括:人(他人和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社会生活事件等。
)1.2社会认知的范围社会认知只涉及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领域,不包括物理和数理逻辑领域。
主要有:对自我、对他人、对人际关系、对群体、对社会风俗和习惯以及对制度的认知等。
成功的社会认知的三个条件:存在、需要和推论。
社会认知发展是正在形成中的关于各种各样可能的心理状态和活动的知觉和一般知识(存在),是发展中的关于一个人何时和为什么可能或应该试图认识这类对象的觉知(需要),也是各种各样用以认识这类对象的认知技能(推论)的发展。
社会认知的过程既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来进行。
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二、社会与非社会认知的异同2.1相似性●用以思考的头脑相同:基本心理工具(知识结构、符号能力、信息加工)也用于对社会资料进行分类、记忆、推理等。
●在输入的一些基本性质相似:人也是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物理客体、参与到发生于一定时间的事件中、彼此之间以许多方式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社会概念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简答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简答题解析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
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抓住了它就抓住了理解人类社会矛盾全局、解释“历史之谜”的总开关。
◆2.为什么说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①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辩证的矛盾观的重要方法论。
利益分析法,即主要根据人们获得的不同经济利益,将社会成员划分为若干利益群体。
如有的学者根据人们在开放中的利益得失,将我国社会成员划分为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者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
阶层分析法。
这种方法以职业分工等多种因素为依据,对社会成员进行阶层划分。
如有的学者将我国社会成员划分为农民、管理干部、工人、知识分子等阶层。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经历过从“冲突论”到“功能论”的重大发展,仍然能够用来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
对于正确分析当代中国的两大基本阶级与其他阶层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正确分析当代中国两大基本阶级之间的关系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能够对当代中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做出准确的、细致的分析,引进和运用其他新的分析方法,特别是阶层分析法还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章社会过程研究方法◆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基本含义1.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东西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 2、自我价值保护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 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3、时间因素 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 4、观察位置
3、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对应推论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 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非共同性结果 (2)社会期望 (3)选择自由
4、凯利的三维理论
此理论认为:
(1)行为的原因可分为三种: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 对象及行动产生的环境。 (2)要找出行为的原因,主要使用三种信息:
一致性信息: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相一致。若是,一致性就高
一贯性信息:即行动者的行为在其他时间、地点是 否也发生。若是,一贯性就高。 区别性信息:即行动者对其他对象是否也以同样的 方式做出反应。若是,区别性就低。
四、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错误 又叫对应偏差,它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 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2、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 观察者倾向于做内部归因,强调行动者内在特征的作用; 而行动者对自己行为的归因则倾向于做情境归因,即强调 情境的作用。 3、忽视一致性信息 只注意行为者本人,而不大注意行为者周围的其他人如何 行动。 4、自我防御性归因偏差 人们把功劳归于自己、把失败归于外因的倾向。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含义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 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1、选择性 2、互动性 3、防御性 4、完形特性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一)仪表的认知 (二)表情的认知(面部表情、身段表情、目 光、言语表情) 二、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四、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认知偏差
1、首因效有更 重要的影响。 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 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在社会认知时,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
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它一系列的有关特 征,也就是从所认知到的特征泛化推及 到未被认知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 一个完整的印象。
1、平均模式 认为人们把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获得对他人的总体评价。 2、加法模式 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的总和。 3、加权平均模式 在对他人进行评价时,不仅考虑各种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 且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 4、中心品质模式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 特征,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二、印象形成过程的信息要素 外表、言语(语言、语音、语调)、非言语线 索(表情、姿态)、行为 三、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1、一致性 2、评价的中心性 3、中心特性作用 对印象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特征称“中心特征”。 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特征,虚伪、冷酷是 消极的中心特征。
四、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第五节 社会认知的归因
一、概念 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 因加以推断与判断的过程。
二、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和解释他人和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 心理学理论。 1、海德的归因理论 在海德看来,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如果在 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在于个人,则 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 2、韦纳的归因理论 成就归因模型认为,人们用于解释成败的原因可用下列三个维 度加以分类与描述: (1)内因—外因。 (2)稳定—不稳定。 (3)可控制性与不可控制性。
(3)人们通过对他人的宽容来显示自己的大度与 仁慈。
二、认知对象因素 1、魅力 2、知名度 3、自我表演
三、认知情境因素 1、空间距离 2、背景参考
第四节 印象形成
一、印象的概念 印象,是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 的形象。 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 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 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 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 印象形成。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知识要点: 掌握:1、社会认知的概念、包括的内容、影响因素。2、 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整合理论、效应。 熟悉:1、印象形成的基本线索、组织结构、作用 2、 归因的有关理论,影响归因的因素。 了解: 1、社会认知的图式 2、归因偏差。 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认知影响因素、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模式、影 响归因的因素。 难点:归因的有关理论;社会认知的图式
五、印象管理 1、概念。 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 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 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 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2、印象管理的作用:适应社会生活 3、印象管理策略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3)隐藏自我或自我抬高 (4)投人所好
3、刻板印象
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一
类事物或人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 概括和笼统的看法。
4、积极偏见(正性偏差) 认知者表达积极肯定的估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 的估价。又称宽大效应。 原因可能有:
(1)人们希望自己的周围都是好人好事,这样自 己会感觉舒服些;
(2)在大多数文化中,正性词汇比负性词汇更常 见
第三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一、认知者因素 二、认知对象因素 三、认知情境因素
第三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认知者因素 1、原有经验 2、动机与兴趣、需要和价值观 3、情绪状态 4、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
1、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2、相似假定作用(投射作用) 3、类化原则(刻板印象) 4、积极偏见(正性偏差) 5、隐含人格理论 6、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