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土壤的环境特征

合集下载

第3章土壤的基本性状1物理性质

第3章土壤的基本性状1物理性质

粘 结 性 极 粘结性极弱 粘着性、粘
塑性

结性消失
耕作 阻力






耕作 质量
硬土块不 散碎
易散碎,成 小块
不散碎, 成大块土
不散碎, 成大块土 易粘农具
泥泞状浓泥 浆
稀泥浆
宜耕 性
不宜
宜旱地耕作
不宜
不宜
不宜 宜水田耕作
土壤结持状态
土壤水分

湿
稠浆状
浆状
松疏
浓浆
薄浆
坚固
可塑
可塑
脆 软 (无粘着性) (有粘着性)
2)非毛管孔隙:毛管水不能占据的大孔隙。孔径 大于0.1mm以上,难于保持水分,主要是透水通气 和贮存空气的场所。其数量用非毛管孔隙度表示。
3、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之和为总 孔隙度。
旱地土壤:良好的土壤耕层总孔隙度一般为50%60%,非毛管孔隙度 > 10%,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 隙比为2~4:1。
组分 赤铁矿 磁铁矿 三水铝石 高岭石 蒙皂石 伊利石 腐殖质
密度 4.90-5.30 5.03-5.18 2.30-2.40 2.61-2.68 2.53-2.74 2.60-2.90 1.40-1.80
表 一种森林土壤表层各级土粒的比重
粒径(mm) 全土样 0.1-0.05
0.05-0.01 0.01-0.005 0.005-0.001
一、土壤结持性(consistence) 概念:在不同含水量时土粒在外力作用下表现的可 移动性,它是不同含水量下土壤的粘结性、粘着性、 塑性等的综合表现。
1. 土壤粘结性(cohesiveness)
指土粒之间通过各种引力作用引互粘合的性能。

第三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分析

第三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分析

二、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其特征
(1)块状结构体 (2)核状结构体 (3)片状结构体
(4)柱状结构体 (5)团粒状结构体
三、土壤结构性的评价
评价土壤结构性,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土壤结构体的类型、数量和总孔隙度;
二是团粒和微团粒的数量、稳定性及孔性。
四、土壤团粒结构体的形成
(一)、土壤团粒结构体形成的机制
第三节 土壤的物理机械性与耕性
一、土壤物理机械性
土壤物理机械性是指土壤的结持性(粘 结性、粘着性、可塑性)、胀缩性、松紧性 以及受其它外力作用(农机具的剪切、穿透 压板等作用)而发生形态变化的性质。
1. 土壤结持性:
不同含水量下土壤粘结性、粘着性和可塑性的综合表 现称为土壤结持性。
(1)、土壤粘结性:
练习:某土壤比重为2.7,容重为1.55 g/cm3,若土壤含水 量为25%,问此土壤含有空气容积是否适合于一般作物生长的 需要?
三、土壤孔隙状况与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关系 (一)土壤孔隙状况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土壤疏松时保水通气能力强,紧实的土壤保水通气能力 差。不同孔隙状况,养分有效化和保肥供肥性能有较大差异。
比值。其值为1或稍大于)
(三)土壤孔隙分级
根据孔隙中的土壤水吸力大小或当量孔径 大小可将孔隙划分为三种类型:非活性孔隙、 毛管孔隙、通气孔隙。
1.非活性孔隙 土壤中最细的孔隙,当量 孔径小于0.002mm,常被束缚水充满。
非活性孔隙度=非活性孔容积/土壤总容积×100%
腐殖质含量:腐殖质的粘结性比砂土
强而比粘土弱。
代换性阳离子的组成:钾钠等一价阳
离子含量越高,粘结性越强。
(2)、土壤粘着性:
指土壤颗粒粘附在外物上的性能。土

高一地理土壤必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必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必考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揭示地球表层自然与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土壤作为地球表层自然现象之一,是地理学习的重点之一。

下面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土壤必考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一、土壤的定义和形成土壤是指地球表层岩石经过风化和加入了有机物质后形成的一种生物活动介质。

土壤的形成是地壳活动、气候、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土壤的成分和组成土壤主要由五个常见成分组成:固体颗粒、液态水、气体、有机质和无机质。

其中,固体颗粒是土壤中最主要的成分,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

液态水和气体则存在于土壤孔隙中,有机质主要来自植物和动物的残体以及它们分解的产物,无机质则由各种矿物质组成。

三、土壤类型和特征根据土壤颗粒的比例和粒径大小,土壤可以分为砂壤、粉壤和黏壤。

砂壤的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粉壤的颗粒适中,保水能力较好;黏壤的颗粒较小,保水能力非常好,但通气性较差。

四、土壤的物理特性土壤的物理特性包括质地、结构、容重和孔隙度等。

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组合方式,结构是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容重是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孔隙度是土壤孔隙占总体积的比例。

五、土壤的化学特性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pH值、养分含量和酸碱度等。

pH值是反映土壤酸碱程度的指标,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

养分含量则决定了土壤的肥力,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元素。

六、土壤的生物特性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有各种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生活。

微生物对土壤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植物则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动物则参与有机质的分解和土壤通风等过程。

七、土壤的生态功能土壤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

首先,土壤具有水分调节的功能,能够调节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供给;其次,土壤具有养分供给的功能,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还有,土壤还具有保持生物多样性和保存地质遗迹的重要作用。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地理学中,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由矿物质与有机质组成的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土壤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一些土壤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对土壤的形成、特性和利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

它由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剖面发育等多个阶段组成。

首先,岩石风化会使岩石破碎,并与降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反应,形成初级矿物。

接着,通过物质迁移,水分和微生物将初级矿物搬运到比较深的土层,并形成次生矿物。

最后,在剖面发育阶段,土壤形成剖面,形成不同的土壤层。

2. 土壤的组成:土壤由无机颗粒、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其中,无机颗粒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它们的不同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

有机质主要由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组成,具有保水、保肥和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水分是土壤中一种重要的介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空气则提供给植物根系所需的氧气。

3. 土壤的性质:土壤具有多种性质,包括质地、肥力、水分保持能力、通透性等。

质地取决于土壤中不同颗粒的比例,直接影响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

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养分丰富程度,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水分保持能力是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与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和根系结构有关。

通透性是指土壤对水和气的渗透性能,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土壤的排水情况。

4. 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成因和发育过程,将土壤划分为侵蚀土壤、黄壤、水稻土等。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的质地和肥力,将土壤划分为砂质土壤、壤土、泥土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植物适应和农业利用方面具有差异。

5. 土壤的利用:土壤在农业、建筑、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在建筑方面,土壤可以用于建筑物的垫层、填充物和地基,承受和传递建筑荷载。

土壤学第三章

土壤学第三章

(二)来源于各种动植物残体及其它们的代谢物
树木、灌丛、草类、和其它植物残体。植物生长量成为土壤有 机质含量的主要依据。 土壤动物:蚯蚓、蚂蚁、鼠类、昆虫等的残体及分泌物。
(三)来源于施入的各种有机肥。
土壤生物
1.土壤动物 2.土壤微生物 3.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 4.土壤酶
1 .土壤动物
土壤动物:指长期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 活在土壤或地表凋落物层中的动物。它们直接 或间接地参与土壤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是土 壤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线虫可分为腐生型线虫和寄生型线虫
腐生型线虫:主要取食对象为细菌、真菌、低等藻类和土壤中的微小原生动 物,其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的密度和结构起控制和调节作用,另外通过捕食多种 土壤病原真菌,可防止土壤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寄生型线虫:其寄主主要是活的植物体的不同部位,寄生的结果通常导致植 物发病。
蚯蚓:土壤蚯蚓属环节动物门的寡 毛纲,是被研究最早(自1840年达尔 文起)和最多的土壤动物。 蚯蚓体圆而细长,其长短、粗细 因种类而异;身体由许多环状节构 成,体节数目是分类的特征之一 。 蚯蚓是典型的土壤动物,主要集中生活在表土层或枯落 物层,因为它们主要捕食大量的有机物和矿质土壤,土壤中 枯落物类型是影响蚯蚓活动的重要因素,不具蜡层的叶片是 蚯蚓容易取食的对象 。 作用:蚯蚓通过大量取食与排泄活动富集养分,促进土 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并通过掘穴、穿行改善土壤的通透性, 提高土壤肥力。因此,土壤中蚯蚓的数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 重要指标。
纤维素分解菌活性明显减弱;纤维分解细菌的活动也受到分解物料C/N 的影响。
自生固氮细菌
固氮细菌
共生固氮细菌
自生固氮细菌是指独自生活时能将分子态氮还原成 氨,并营养自给的细菌类群。

土壤肥料学第3章土壤孔性、结构性与耕性

土壤肥料学第3章土壤孔性、结构性与耕性
和土壤本身属性影响,内因为主。
(一)内因பைடு நூலகம்
1、土壤有机质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孔度大, 容重小,通气孔多,可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性;
2、土壤结构性 土壤结构性可以影响土壤的总孔度、 大小孔隙的分配比例及其分布状况;
3、土粒的排列方式 4、土壤质地 (二)外因
降雨、 施肥、 灌溉、 耕作 土壤肥料学第3章土壤孔性、结构 性与耕性
(一)土壤孔度与孔隙比
1、孔(隙)度/总孔度:土壤(大、小)孔隙的容 积占整个土壤容积(固相+孔隙)的百分数称为土壤 孔度。它是衡量土壤孔隙的数量指标。
土壤孔度(%)=(孔隙容积/土壤容积)x100
2、孔隙比:它是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
(固相)的比值。其值为1或稍大于1为好。 孔隙比=孔隙容积/土粒容积=孔度/(1-孔度)
第三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
土壤肥料学第3章土壤孔性、结构 性与耕性
土壤孔性、结构性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通过 本章学习,让学生掌握土壤中孔隙、结构的概念、类型
及对土壤肥力和生产性能的影响;重点介绍团粒结构的 肥力特征及创造机理;物理机械性的概念及与耕性的关
系,从而了解土壤物理性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二、土壤相对质量密度(比重)和容重
1、土壤相对质量密度(比重) 指单位体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
与同体积标准状况水的质量之比。 即:土壤比重=土粒密度/水密度
土壤比重是构成土粒(固相)各种组分的质量分数和 相对质量密度(比重)的综合反映。其大小主要取决于 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比重。但土壤有机质的质量分数较低 (大多在1.25-1.40%),而多数土壤矿物比重在2.62.7左右(将2.65作为土壤矿物的平均值),所以土壤 比重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矿物质组成。

环境土壤学考点

环境土壤学考点

环境土壤学考点第一章一.土壤的特征:1.具有生产力2.具有生命力3.具有环境净化力4.中心环境要素二、环境污染的定义环境污染主要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三.按照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按照污染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生产污染又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又可分为局部性污染(在面积上小于102 km2)、区域性污染(在面积上小于106 km2)、全球性污染(按大陆或全球的尺度) 等。

四.世界重大污染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熊本水俣病事件富山痛痛病事件爱知米糠油事件五.环境污染世界重大危害事件酸沉降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短缺或水质性缺水六.土壤污染的定义:(考)土壤污染就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份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七.土壤污染的特点(考)(1)隐蔽性或潜伏性(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后果的严重性八.土壤污染源按照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所划分的土壤污染源可分为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农药和化肥、大气沉降物等。

(1)污水灌溉(2)固体废弃物的利用(3)农药和化肥的施用(4)大气沉降物九.土壤污染的类型(考)(1)有机物污染(2)无机物污染(3)土壤生物污染(4)土壤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土壤污染的修复:(考)①工程措施②生物措施③施用改良剂④农业生态工程措施十.土壤质量的定义土壤质量包含了土壤维持生产力、环境净化能力、对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的保障能力,是指在由土壤所构成的天然或人为控制的生态系统中,土壤所具有的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人与动植物健康而自身不发生退化及其他生态与环境问题的能力,是土壤特定或整体功能的综合体现(周健民2003,张桃林等1999)。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多孔性、富含养分的固体物质,是支撑植物根系并供给植物养分生长的重要基础。

在地理学中,土壤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于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农业生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土壤的定义、形成、类型、特性、利用和保护等方面对地理土壤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长期受自然力和生物力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层陆地表层。

土壤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

与此同时,土壤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了多种物质和作用,在地理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受到气候、母岩、地形、植被、动植物、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具体而言,土壤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岩石破坏、物质迁移和淋溶、物质聚积和土壤生成。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壤。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其形成过程、成分、性质和利用方式,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红壤、黄壤、棕土、黑土、沼泽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在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和农业生产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四、土壤的特性土壤的特性是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土壤的物理特性包括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结构、土壤的孔隙度和贮水性等;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富程度、土壤动植物的多样性等。

这些特性决定了土壤的适宜性和利用价值。

五、土壤的利用土壤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土壤的利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地理学中,土壤的利用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理区域对土壤的利用方式千差万别,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利用。

六、土壤的保护由于人类的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壤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污染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土壤的环境特征(6)
光学性质:颜色
力学性质:温度及变化
热学性质
溶液性质-土壤溶液:土壤溶液中分散质的微颗粒由单个分子、离子或高 分子构成,其微颗粒的直径一般小于lO-9m.
胶体性能-土壤胶体:土壤胶体中分散质的粒子(1nm-1um),一般由较 多分子聚集而成,这些粒子各以一定的界面与周围的介质分开,成 为一个不连续的相. 因此,由土壤胶体构成的分散系属于多相分散 系。根据土壤胶体的分散质粒子大小,又可以将其划分为溶胶和浊 液两种,溶胶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0-9~10-7 m之间,浊液中分散 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
3. 土壤中胶体体系的特征
①土壤胶体类型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土壤中胶体的种类与数量差异较大,
如在温带半湿润地区,其土壤胶体为有机胶体、蒙脱石胶体,以及它 们通过钙离子桥结合而形成的有机一无机复合胶体,且土壤中胶体数 量巨大;而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其土壤胶体则为高岭石、铁铝氧化物 胶体及其与活性较强的腐殖质形成的有机一无机复合胶体胶体体系。
2.2.土壤主要热学性质
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 土壤热扩散率
2.3.土壤温度
土壤热的来源: 土壤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因此随着太阳辐射的
周期性变化土壤温度亦具有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 白天表土接受太阳辐射及大气逆辐射的总速率超过表土向大气发送长
波辐射速率时,表土将出现热量的净增加,表土层的热量将通过热传导、 热扩散等方式向心土层和底土层传送;
5.土壤胶体电荷的起因
①胶体微粒向介质解离离子而带电。
土壤胶体微粒表面的羟基(一COOH)、酚羟基(一OH)、矿质胶体晶层之间的羟基(OH) 等,可向溶液中解离出H+,而使胶体微粒本身带负电荷。例如: 如果胶体微粒从介质溶液中吸收H+或向介质解离OH一,就可使其带正电荷。 有的矿质胶体在不同pH值的介质溶液中会表现两种不同的解离与吸附特性,因而表现 不同的带电性,如Al(OH)3胶体:
土壤热量损失:土壤获得热量其土壤温度开始上升,但土壤表面接受的这 些热量也会以长波辐射、土壤水分蒸发、土壤与大气的湍流交换的 形式而损失、小部分为生物所消耗、极小部分通过热传导进入土壤 底部。
影响土壤热量状况的主要因素:①土壤吸收的净热量;②使土壤温度变化 所需热量;③土壤水相态转化及其扩散所需热量;④土壤物质迁移 转化所消耗或释放的热量。
②在土壤中,往往是多种胶体同时存在。
4. 土壤胶体的性质
土壤胶体对土壤中营养元素、金属元素、有机污染物、农药等 迁移转化有重要的影响,影响等实质与土壤胶体下列性质密切相关, 主要性质有下列方面:
① 土壤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面积和表面能。 ② 土壤胶体具有电性。土壤胶体微粒具有双电层,微粒内部称为微粒核
② 同晶置换作用(类质同像作用)。 土壤矿质胶体微粒内,低价态离子同晶置换高价态离子使微粒带
负电荷,如:A13+置换硅氧四面体中的Si4+,Mg2+置换铝氧八面体中A13+ 均可使矿质胶体带负电荷。 ③粘土矿物晶体矿物断键。
第一节 土壤的光学和力学性质
1. 土壤颜色 2. 土壤重要力学物理特性
土壤密度/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土壤孔隙度 土壤团聚体力稳性/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生物稳定性 土壤粘结性 土壤抗机械强度
蒙氏土壤颜色卡图式
第二节、土壤重要热学性质
2.1 土壤热量来源及平衡
土壤热量来源:太阳辐射(土壤热量的最主要来源)、地热、土壤物质转 化过程所释放的化学能、人类耕作过程中所施加的化学能。
碱性介质中:A1(OH)3+NaOH → A1(OH)2 0- + Na+ + H20 A1(OH)3+OH- → A1(OH)30H-
在酸性介质中:Al(OH)3 + HCl → Al(OH)2+ + Cl- + H20 Al(OH)3 + H+ →至某一固定值时,两性胶体微粒向介质解离H+和 OH-数量相等,此时胶体既不带正电荷也不带负电荷,呈电中性,这时溶液的pH值即为 该两性胶体的等电点。一般来说,当介质的pH值大于两性胶体的等电点时,胶体微粒 带负电荷;pH值小于两性胶体的等电点时,胶体微粒带正电荷。
亚热带地区裸露粉壤质土壤温度日变化图式(据Scott H D,2000)
2.4 土壤温度类型
自然界土壤温度状况存在空间上的差异,即从南北极地区土壤终年冻 结,到温带地区土壤季节性冻结与融化并存,再到热带地区裸露土壤表面 的温度很少低于25℃。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将全球陆地表面土壤的温 度状况划分为以下6个类型(该土壤温度状况划分方案已经被世界许多国家 的土壤分类与土壤科学研究所采用)。
夜间土壤表面接受的大气逆辐射小于表土向大气发送的长波辐射时, 表土出现热量亏损,心土层和底土层将会有热量向表土层输送。这就引 起了不同深度土壤层次土壤温度的日变化。
土壤温度变化: 土温日变化的极端值一般滞后于气温日变化的极端值。
土壤温度与气温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一般来说0-15 cm表 土层的年均温度高于年均气温值;与同时期的气温相比较,心土层和 底土层温度在秋冬季高于气温,而在春夏季低于气温。
或胶核,一般带有负电荷,形成一个负离子层(即决定电位离子层), 故在库仑引力作用下形成一个正离子层(又称反离子层,包括非活性离 子层和扩散层)。下图 ③ 士壤胶体的凝聚一分散性。因土壤胶体比表面面积和表面能均大,胶 体微粒之间就有相互吸引、凝聚的趋势,这就是土壤胶体的凝聚性。
土壤胶体结构模型示意图
第三节 土壤的胶体性质
一、 土壤胶体
1.胶体的概念
2.土壤中胶体种类:
土壤胶体按其分散质的性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① 土壤矿质胶体:其分散质颗粒有次生黏土矿物,如蒙脱石、
蛭石、伊利石、高岭石和简单氧化物,如铁、铝氧化物和二 氧化硅等。 ② 有机胶体,其分散质有土壤腐殖质、有机酸、蛋白质及其衍 生物等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③ 有机一无机复合胶体,土壤中的矿质胶体与有机胶体往往通 过氢键、库仑引力、表面引力相互结合,形成有机一无机复 合胶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