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自制教具
化学自制教具创新试验

化学自制教具创新试验(两个)一、自制分子间隙演示器演示分子间间隙1、实验用品仪器:Φ20Χ200mm试管,带有细长导管的橡胶塞、胶头滴管药品:水、酒精、红墨水2、分子间隙演示器的制作分子间隙演示器的制作很简单,只需选择一个与试管相符的橡胶塞,打孔后,安装一根内经较小的细长玻璃导管即可。
3、实验步骤3.1向试管中先倒入约半试管的水,再缓慢倒入已滴有1~2滴红墨水的酒精至试管口约0.5cm处。
3.2塞紧橡胶塞(如图1所示)。
3.3将试管倾斜,,再直立起来,使试管内两种液体充分混合(如图2所示)。
4、实验现象混合前,当塞紧橡胶塞时,在玻璃导管中形成一段约10cm长的红色液柱,混合后,玻璃导管中红色液柱明显下降甚至完全消失。
5、实验说明5.1酒精中滴入1~2滴红墨水,可以在实验中观察到酒精与水在混合前的明显界线,同时,在细长玻璃导管中可以形成红色的液柱,更利于学生观察液面。
5.2向试管中应先倒入水,再缓慢倒入酒精。
5.3试管中液面距离管口约0.5cm,倒入过多,在塞紧橡胶塞时会有酒精溢出试管口,倒入过少,在塞紧橡胶塞时又不能在玻璃导管中形成较高的液柱,演示效果不理想。
以玻璃管中能形成8~10cm的红色液柱为宜。
5.4混合时,只要将试管稍倾斜然后再直立试管,不要使液体溢出。
二、自制“J”型管演示氢气、一氧化氮等几种气体的制取“J”型管的制作取一个Φ20Χ500mm的“U”型管,将“U”型管的一端截取一半(约100mm),截口用酒精喷灯熔光即可。
(一)钠与水反应制取氢气1、实验用品仪器:“J”型管、带短导管的橡胶塞、尖嘴管、内附玻璃珠的橡胶管(玻璃珠可以从碱式滴定管中取用,此处也可用带止水夹的橡胶管)、镊子、小刀、玻璃片、吸水纸、针头、火柴药品:钠、水、酚酞溶液2、验装置(如图3所示)3、实验步骤3.1从短管口倒入水,液面接近管口。
将“J”型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3.2用镊子取出金属钠,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的一块钠,用吸水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将钠扎在针头上。
初中化学自制简易器材教案

初中化学自制简易器材教案
主题:利用常见物品制作酒精灯
目标:1.了解酒精灯的结构和原理
2.掌握利用废旧物品制作酒精灯的方法
3.学会正确使用酒精灯进行简单实验
材料:空罐头、棉线、酒精、火柴
步骤:
1. 准备一个空罐头,用清水冲洗干净,确保表面干净无污渍。
2. 在罐头的中央打一个小孔,孔的直径切忌过大,以便后续操作。
3. 将一截棉线穿过孔内,长度略长于罐头高度,确保线头在罐内悬空。
4. 将酒精倒入罐内,约占罐的1/3容量即可。
5. 将浸湿的棉线取出,用火柴点燃,迅速放回罐内,等待一会即可看到火焰。
实验:
1. 可以利用制作的酒精灯进行实验,比如观察不同金属在火焰下的颜色变化。
2. 也可以利用酒精灯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如在火焰上加入盐类物质,观察燃烧产生的颜色变化。
注意事项:
1. 使用酒精灯时要小心火源,确保周围环境安全。
2. 酒精为易燃物质,操作时要小心防止火灾的发生。
3. 实验结束后,及时熄灭火焰,避免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简介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几个自制教具-最新教育文档

简介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几个自制教具笔者化学教学中自制了几个教具,这些教具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直观形象,制作廉价,便于自制推广,充分体现了其科学性、示范性和实用性的特色。
1 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否反应的装置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35页关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否反应”的实验,笔者利用一个小气球自制此教具进行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制作原理利用一个小气球的缓冲作用将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前后发生的压强变化呈现出来。
(友情提示:用旧的小气球效果更好;若用新的小气球应先减小其张力。
)用途本教具用于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否反应。
使用方法首先,收集满1瓶二氧化碳气体,盖好;其次,用连接有橡胶塞的胶头滴管吸取浓度较大的氢氧化钠溶液;再次,把橡胶塞向下旋转着塞入集气瓶中,如图1所示;最后,轻捏胶头,将浓氢氧化钠溶液在短时间内被一次性压入集气瓶中,片刻后,观察小气球的变化,如图2所示。
此外也可用水替代氢氧化钠溶液作为对比实验。
教学中使用情况和效果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虽不能直接观察到实验现象,但是二氧化碳反应后气体压强发生了改变。
初三学生对气体压强的改变是缺少体验的,而我们化学课堂缺少一个让学生直观观察、了解气体压强的改变的教具。
所以制作了本教具。
运用本教具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否反应时,只需轻捏胶头,就可观察到小气球的变化。
小气球的扩张将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前后发生的压强变化呈现出来。
实验者可通过这一直观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反应。
本教具用起来很安全、简便,学生理解起来容易,从而突破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效果较好。
2 检验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的装置[1]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八年级)多处出现“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实验,笔者利用一次性注射器自制此教具进行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制作原理利用推动、拉动注射器活塞能改变实验装置内气体压强,进而借助气体压强的改变产生的一系列现象来判断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
化学自制教具——启普发生器

自制教具:启普发生器
说明:该教具可以来制备不需加热且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的反应,如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氢气可以本套装置。
本套适合化学仪器、药品短缺的薄弱学校学,亦可作为化学兴趣小组的手工。
仪器用品: 500ml硬质可乐瓶、1.5L高装饮料瓶、输液器、铁夹、胶塞(或橡皮泥)各一个,细铜丝10cm。
制作方法:
将小饮料瓶从瓶底以上3厘米处剪断,并借助沸水使其牢固地塞入上半截瓶,然后在瓶底烫8个孔。
大饮料瓶从中间截断,下半部分保留,并用铜丝将两部分固定,接上点滴管,一个造价低廉的启普发生器就成功了。
使用方法:
从瓶口处加固体药品,酸可从敞口处直接加入。
实验时将点滴管上的调节阀门调至开处,使滴管通畅,这样发生器的固体、液体药品就会接触,发生反应;如需使反应停止,关上阀门即可。
教师:罗廷芬
学校:黔南州贵定县盘江中学。
化学教学中自制教具应用

浅谈化学教学中自制教具的应用摘要: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具有直观性强、科学性强等特点。
但个别实验利用实验室现有器材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空气污染、现象不明显、实验不容易成功等。
教师利用教学经验自制教具,可以弥补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自制教具;创新精神;学习兴趣;教学不足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对实验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目前,学校实验教学大都使用厂制的常规实验器材,所有实验器材配置基本相同,实验内容要求一致,实验教学的方式也基本相似,这种教学模式只能满足实验教学的一般性要求,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也受到限制。
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大力开展自制教具活动。
一、自制教具的定义“自制教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指导和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能呈现“科学”原理的实验器具;二是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使用自制的“科学”器具。
自制教具一般具有取材容易、经济的特点,可大量利用现代生活生产中的废弃物,而且制作都比较简单、方便,有利于师生共同完成。
这不仅容易做到人人动手实验,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动手能力及创造精神。
例如:饮料瓶、易拉罐、吸管、小药瓶、泡沫塑料、塑料片等都是师生共同制作自制教具的常用材料。
二、自制教具的课堂教学需要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自制教具在课堂中的使用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掌握比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较强的动脑、动手能力。
1.自制教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极好手段,它对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果在实验课教学中加入一两个带有趣味性的实验,对于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是极其有利的。
化学模型学生自制教案初中

化学模型学生自制教案初中
目标:通过自制化学模型的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
创造力。
本教案适用于初中学生。
材料:
- 绿色、蓝色、红色塑料圆珠笔芯各一支
- 黑色卡纸
- 剪刀
- 胶水
步骤:
1. 将三支塑料圆珠笔芯分别切成不同长度的小段,分别代表氢原子、氧原子和氮原子。
2. 在黑色卡纸上用铅笔画出一个氧原子的原子结构,包括六个电子,其中两个电子为共价键、四个电子为孤对电子。
3. 用胶水固定氢原子和氮原子的小段在氧原子的周围,分别模拟出水分子和氨分子的结构。
4. 用颜色标签写出各原子的符号和电子排布,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5. 学生可以在模型上进行控制实验,自己创造出不同分子的结构。
拓展:
- 学生可以尝试用其他材料制作出更多分子的模型,如甲烷、乙烷等。
- 学生可以探索分子的极性、键的类型等概念,加深对化学结构的理解。
评估:
考核学生制作的模型是否符合原子结构规律,能否准确表达出分子的结构特点。
同时评估
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初中化学自制教具获奖作品

以下是一些初中化学自制教具获奖作品:
自制水电解器:装置简单,操作简便,气体逸出速度可控,检验成功率提高,数据更准确。
简易拼接计数器:这款教具是依据日常使用的计数器无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展示的问题制作的,带颜色块的拼接型计数器,更方便教学。
日照观测仪:将光影成像原理与程序编程结合,使教具自动化。
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图:可视化动能和弹性势能演示器:取用薄透明亚克力板制成。
此外,还有日照观测仪、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图、可视化动能和弹性势能演示器等作品获得了奖项。
这些自制教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具演示切换不同风格的舞台背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舞台背景与节目主题之间的关系,体会舞台布景的重要性。
通过教具演示变换不同的舞台形式,让学生了解镜框式、伸展式、环形式、升降式等舞台形式,体会不同形式的舞台能带给观众不同的观赏效果。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更多自制教具相关信息可以咨询教育专家或查阅获奖作品展示。
高中化学自制教具“碳60”制作说明 吴照明

吹塑板、彩色纸、胶水
3、制作步骤
A.用吹塑板裁出边长相等的正五边形12个、正六边形20个。
B.将裁出的正五边形及正六边形按结构粘好.
C.用彩色纸裁出4cm×1cm蓝色细条90条,半径为1cm的黑色圆形60个.
D.取出小条贴于棱上,制成共价键。
E.取黑色“碳60”制作说明
一、教具名称
碳60(C60)分子的空间结构
二、教具设计者
山西省太谷中学校高二化学组 吴照明
三、教具设计说明
1、设计意图
在高二化学选修三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学习中,分子的立体构型这个内容理论抽象,肉眼无法看到,学生理解也非常困难。
通过教具的制作及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动手中理解原子间共价键的连接情况。
C.通过这一教具可激发学生兴趣,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并可引导学生自发创造其他复杂的分子空间结构模型,以增强学生对他们的理解和感知.
A.可用形象、直观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中碳60分子的空间结构。
B.这一设计制作成本低,且相对于其他种类的模型而言制作简单且易于操作。
5、教具优点
A。碳60俗称“足球稀”,这一设计比起球棍模型更能突出碳60与足球构造的相似性。
B.通过这一模具学生还易于发现碳60分子的空间结构中五边形与六边形构成的位置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如在讲述“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时,有一个粉尘爆炸实验,而实验室中没有实验的器材。
如果不做实验而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就无法直接观察到煤粉尘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导致爆炸的现象,肯定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于是,笔者利用废弃的可口可乐饮料透明塑料瓶、小漏斗、玻璃球、橡胶管、细支蜡烛、硬纸板等,自制了一个煤粉尘爆炸演示器。
该演示器直观性强,器材简单易得,效果特别好。
具体制法是:将塑料瓶由瓶座上分离下来,将瓶的圆形底部割掉。
按瓶的周长大小将硬纸剪成圆形,在纸板上打两个孔,一个孔插入小漏斗,另一个孔插蜡烛;漏斗下端连接一段约半米长的橡胶管,漏斗里放入一个直径稍大于漏斗颈口的玻璃球;在瓶座的壁上打一个比橡胶管直径稍大的孔,橡胶管由孔中央穿过,将插好漏斗和蜡烛的硬纸板放入瓶座内既可。
演示时,取一小匙细煤粉,放入小漏斗内,将蜡烛点燃,再将去掉底部的塑料瓶罩在上面并插入瓶座内,将瓶盖拧掉,然后通过橡胶管吹气,使煤粉尘飞扬,与瓶内空气混合,遇火急速燃烧,生成高温气体,使瓶内气体急速膨胀,产生较大压力,由瓶口向外喷出。
这样,从实验中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是爆炸,以及为什么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等处要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