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和菊儿胡同改造
从菊儿胡同看北京旧城改造

从菊儿胡同看北京旧城改造摘要:菊儿胡同改造工程作为一个北京旧城改造的试验性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果。
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菊儿胡同改造工程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结合北京旧城改造的现状,提出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在注重保护北京旧城文化景观的同时也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菊儿胡同;旧城改造;有机更新Abstract: JuEr hutongs reconstruction project as a Beijing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of the trial exploration, and made some achieveme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act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JuEr alley part of the success of the re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eijing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process, in the notice to protect Beijing old city culture landscape of also should meet the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Keywords: JuEr alley;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Organic update1 菊儿胡同与南锣鼓巷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
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每一个宅院里都诉说着古老故事。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改造工程——一场关于北京旧城的新试验

科技博览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改造工程——一场关于北京旧城的新试验 杨 戈从“大拆大建”到“有机更新”青砖红檐、典雅古朴的菊儿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北部,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全长438米,宽6米,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
与南锣鼓巷的热闹不同,菊儿胡同更具文化气息。
这里可谓是繁华喧闹之外的一片静谧之地,旧石墩和青色小瓦砌成的房脊屋檐无不显示着它显赫的过去。
追溯这条胡同的过去,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历史古迹。
在晚清实政改革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位关键人物就是荣禄,他是清朝末年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在军政改革、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事件中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菊儿胡同3号、5号和7号正是他的宅邸(3号是祠堂,5号是住宅,7号是花园)。
7号院后来还用作过阿富汗大使馆。
整个宅邸可分为3部分:西为小洋楼,中为花园,东为住宅。
住宅部分又分为五进院落,包括倒座、过厅、正房及两进家祠,中间花园已全部拆除改用,这一建筑群于1986年被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荣禄宅邸,还有一座消逝在历史中的宏德禅林,曾经位于菊儿胡同41号。
20多年前,这个由破旧的寺庙发展而来的大杂院里,一度住了44户人家,却只有一个水龙头和一个下水道,人均住房面积只有5平方米左右,超过80%的地面覆盖了房子,只有近20%的院落空间还被两棵老树占据着。
整个菊儿胡同是一个积水、漏雨、危房的典型地区。
因为建筑密集,许多家庭没有日照,厕所都在院外,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居民存在改善住房条件的迫切心情与强烈愿望,在客观上形成了要求改造旧城的巨大冲击力。
但老城保护和改造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怎样在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让老建筑满足现代人的居住需求?1987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受邀对菊儿胡同操刀“动手术”。
他在经过仔细研究后,提出了居住区的“有机更新”与“新四合院”的设计方案。
浅谈北京四合院建筑在当代语境下的保护与传承——以菊儿小区改造

浅谈北京四合院建筑在当代语境下的保护与传承——以菊儿小区改造项目为例王珅平北京理工大学摘要:北京传统民用建筑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见证者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解决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发展的矛盾是当今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结合吴良镛教授改造的菊儿小区项目,立足于传统民用建筑文脉的保护与传承,从时间、空间维度探索老北京四合院建筑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总结北京四合院建筑在当今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四合院建筑;传统与现代;保护与传承;情感寄托1引言蕴含老北京传统文化的中古民用建筑——胡同,逐渐被误认为是落后与破败的象征,是保是拆,世间议论纷纷。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地域性传统民用建筑被列入改造项目,新材料、新技术的大量运用,一些特色传统民居逐渐被同化并且逐渐失去原有的历史风貌。
在改造中如何将民用建筑的传统文脉延续,成为当今建筑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北京菊儿胡同的四合院是北方最典型的民用建筑,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主持了菊儿小区的改造,对建筑形态改造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
传统与现代,怎样权衡这两二者的关系,是旧城改造需要大量探讨的。
2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民用建筑到一定年限是需要更新改造的,但这种改造并不是改造建筑的文化形态与历史沉淀。
一些陈旧没有历史文化遗留的需要被摒弃。
过去的建筑是基于满足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生活习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人的居住需求,所以需要在适应新形势下进行建筑形态和空间的改造。
2.1时间维度从时间的维度来说,建筑发展一直在适应人们不断改变的生活方式,为人们的生活所用,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们生活态度的变革,人们在追求一种当下的居住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往往也要求着建筑功能的逐步提升。
2.2空间维度从空间维度来看,未来民用建筑的发展趋势是未知的,这个“未来”就不能单指是未来发生的、新的事物,他有着多重指向。
北京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工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左川菊儿胡同是北京旧城内鼓楼东南约500米的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
从1987年起,吴良镛教授带领师生组成的课题组选择这里开始了新四合院危房改造的试验工程,到1994年末在拆除出的1.255公顷用地上共建成了两期共2万余平方米面积的、拥有13个新四合院院落建筑的建筑群。
原有的236户居民居住情况得到根本改善。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创造了若干个“第一”:首批被拆除的原41号院居民成立了北京第一个组织危旧房改建的住宅合作社;第一期工程是北京第一批危改结合房改的试点;获国内外奖项最多,其中1992年世界人居奖和1992年亚洲建筑师协会优秀建筑金奖是我国建筑师在国际首次获得的此类奖励。
一、菊儿胡同的成就是清华建筑学院师生继承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学术思想,重视住宅研究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持续进行综合研究实践的结果1947年早在创系之初,梁思成先生就提出“住者有其房”林徽因先生以带病之身开设西方国家战后住宅建设课程,并大声疾呼保护北京这一“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在他们的引导下,吴良镛教授主持推动了一系列研究。
—1950年吴良镛作了崇文门外花市地区胡同与四合院研究。
—从1978年开始,建筑学院对北京市旧城整治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当时一方面着手进行北京市总体规划研究,另一方面进行了什刹海地区的规划研究。
这两部分工作同时开展,意在将其整体与局部互相配合进行系统研究。
—在1979年由吴良镛教授带领研究生完成的什刹海规划研究已基本形成居住整治的“有机更新”和“新四合院”住宅设计方案的思路。
—1983年,清华城市规划教研组张守仪、李德耀教授带领学生在北京法华寺一带对“危、积、漏”地区作了调查与探索。
这项工作对推动破旧危房的研究很有影响。
—从1986年起,继续对北京旧城“整体保护”的全局性战略进行了探讨,并在旧四合院的利用与整治方面继续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
1987年在伦敦举行了“城市规划与文物保护”(Planning and Conservation)国际学术会议,吴良镛教授是这次会议的副主席,受北京市人民政府及文物局委托负责准备北京旧城保护整治展览,在此会议上展示了北京旧城整治及新四合院的专题研究,图版及模型先后在英国、西德、加拿大展出。
旧城改造失败案例

广州荔湾广场城市是不同时代建筑的集合,每条传统老街、每幢文物建筑都记忆着独特的文化,它是城市历史与形象的载体。
广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如何有效地保护历史地段的传统风貌,延续城市的传统文脉,已成全社会必须思考的一个命题。
在过往的旧城改造过程中,广州既有过许多成功的典型,也出现过不少失败的个案,其中“荔湾广场模式”就被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是旧城改造不成功的一个范例。
“荔湾广场模式”的败笔究竟在哪里?有专家认为,荔湾广场是典型的香港模式的移植,把一两层的老房子拆除后,建起几栋几十层的楼房,把一条完整的上下九路拦腰切断。
它对旧城的文脉以及建筑群的肌理造成非常大的破坏,这种伤害对上下九路可以说是永远的痛。
类似的例子还有广州市的农林上路、新河浦路、东皋大道、梅花村等等。
令人忧虑的是,这种破坏老城区原有风貌的改造模式至今似乎仍未完全绝迹。
“近来广州市农讲所一带开发了很多高楼,将农讲所团团包围,这么重要的文化区域怎能进行如此高强度的开发?”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坦言,“‘荔湾广场模式’又回来了。
”然而,对于旧城改造的“荔湾广场模式”,也有专家持不同观点:“谈到旧城改造,我认为广州至今还没有找到适当的、成功的模式。
”房地产专家韩世同认为,“荔湾广场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建造的,一直作为城改失败的范例而遭诟病。
但我觉得这个项目却是广州为数不多的旧城改造项目和模式之一,用今天的眼光和标准来评价显然有些不公平,它在当时的确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模式和范例。
”姑且不论“荔湾广场模式”在今天看来是成功还是失败,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旧城改造必须确立“保护优先”的原则,有效保护历史地段的传统风貌,延续城市传统文脉。
“广州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城市,都市建筑既具有岭南特色(以骑楼为代表),又具有西洋特色。
但这种特有的城市风貌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受到一定破坏。
现在的旧城改造中,广州建筑整体风貌如何体现,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试验——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试验——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的经典作品“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在1992年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
但如今,“新四合院”底层临着巷子的墙被打破,底层居所被私自拆改成了酒吧、餐厅等现状,他坦言对此不满意。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用风趣的比喻来形容所有建筑师面对此类情况的心情,“就像自己悉心养了个女儿,出嫁之后担心会遇到什么样的婆家,等过两天去看,发现女儿蓬头垢面”,他表示,希望业主和使用者都能有“娘家人”的爱护心态。
菊儿胡同的改造模式后来并未推开。
在旧城四合院保护区至少不能建三层楼,改造后菊儿胡同的历史风貌已经无存。
对新四合院的住户来说,那段日子被喜悦和赞誉充满了。
40多家住户搬进了新房,很长时间里,每家每户都是宾客盈门,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这些人中,有菊儿胡同的老街坊,有各级政府组织的观摩团。
到后来,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参观者都来了。
菊儿小区简直成了一个“旅游景点”。
然而,在交口称赞的背后,还有一番不被外界所知的争论。
来自新加坡的建筑师参观后却说“看不懂新四合院。
当年“喜出望外”的老住户,在20多年过去、有太多更高标准的住宅出现后,他们也会对新四合院的某些设计产生不满。
比如户型面积小,一居40平方米、二居64平方米、三居73平方米,比如客厅面积小,仅相当于一个饭厅……其实,如果公平地把新四合院中的几种户型和同时代的住宅户型比较,就会发现,那些现在被住户们抱怨的问题,新四合院的设计反倒是“超前”的。
在营造新四合院之初,吴良镛确定了几个原则,第一,采用普通材料,造价不能贵;第二,面积不能太大,让中等收入的家庭也能买得起,住得起。
在三层楼高的新四合院中安排下46个住户,已经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把这种建筑的容积率利用到了极致。
旧城改造限高9米,盖高了会对鼓楼的中轴线有破坏,但菊儿胡同改造恰到好处,胡同口看不出有楼,尺度感好,形成了视觉走廊。
”这个结果让人惋惜却无奈。
吴良镛在其著作《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表示:从国内到国际,菊儿胡同项目获得了众多奖项,这表明了它所具有的创造性、开拓性和真实的价值。
吴良镛

会议室的门打开,一位矮胖的老人拄着拐杖站在门外,礼貌地对屋子里的人点头微笑。
他在学生搀扶下颤巍巍走进来,灰衣、白发,一条中国水墨画式蓝灰色围巾,让他略显出与同年龄老人的不同。
因为座位有一定距离,稍有耳背的老人需要身边同事重复我们的每一个问题。
这就是89岁的吴良镛。
2012年2月14日,他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了“国家最高科技奖”。
这位如今看起来已有些虚弱的老人,却用他身躯里蕴藏的巨大能量,为中国建筑求索一生。
早年投身抗战,目睹国破家亡,吴良镛立志家园重建。
他秉持“谋万家居”的人生宗旨和“匠人营国”的事业精神,把毕生心血投入中国大地的城乡规划建设中。
北京、上海、苏州、三亚……大江南北古城保护、新城规划,处处都留下吴良镛的足迹。
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你要到哪一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说我认识吴良镛。
”“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他以这样的情怀安身立命、辛勤工作、行事为人。
匠人营国吴良镛突然接到了梁思成、林徽因托人带来的书信,看到信中“百废待兴”四个字,吴良镛决定立即结束在美工作动身回国——吴良镛手书的“匠人营国”,挂在清华建筑学院的墙壁上。
接受采访时,他希望向记者传递一种认识:建筑学不是简单的“就建筑论建筑”,而应是结合社会发展现状,解决现实问题的一门学问。
“我们学建筑的人就是要用我们掌握的知识来为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服务。
”吴良庸对自己和学生都强调这种责任感。
出生于1922年的吴良镛,少年时饱尝流离失所和战争硝烟,这让他决意学习建筑,让人人都有个房子,有个舒适的家。
而从重庆中央大学毕业不久遇到的一个人让他在建筑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1945年,刚从缅甸中国远征军复员的吴良镛,接到一个消息,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托人给他留话,让他马上去见他们。
建筑大师的召见让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倍感意外,在此之前他与梁思成夫妇没有任何交往。
昔日梦想场——记吴良镛先生与他的“菊儿”

上 的大格局 。
与 对 于 文 物 建 筑 保 护 的 急 切 心 情
貌 的 同 时 对 于 时 代 步 伐 的 一 种 呼
在这
点上 吴 良镛 先生受 到
溢于言表 。 于是 菊儿 咸 了旧城 改造
中 的 一 个 幸运 儿 。
应与协调 。这 与那些要 求保护古 代
建 筑 的 单 纯 呼 吁 相 比 更 显 出其 面 对未来的长远 眼光。
口 文 /倪 永 娟
“ 菊儿 ” 在地 图上的位置 并不显 眼 . 笔者 花了一番 工 夫 才摸索到这个 间杂在一 片旧式合 院中的小区 。 这是 一片绵延 而幽长 的胡 同 , 1 入 3的一段 依然是破 旧不 堪的旧式老宅 , 待稍稍深 入几栋 才是我 们所要寻 要 访 的菊) / 区 。 过 . LJ区凭借其 楼高优 势 . LJ  ̄ 不 菊J /  ̄ 在那
这 个小 老头 就 是 中国著 名 的
更新 便 是要 遵循城市 发展固有 的 内在规 律 以新替 旧 , “ 从 有机更新 走 向新的有机 秩序 。他有 一个非常
巧妙贴 切的比方 “ 有机更 新 就好像
~
接踵而 来 并且愈演 愈烈 。
在城 市化 大潮 的席卷 之下 由
建筑学 家 、梁 思成先 生 的高徒一一 吴 良镛先生 。
了他 的老师梁思 成的 巨大影响 。 对 于古城 保 护不遗 余 力的梁 思
成 也曾有过 相似 的言论 且说得 更
“ 有机 更新”在 实际运用 中的绝
佳体 现便 是吴 良镛 先生独 具 匠心 的
新 四合院体 系” 。
为详细 明了 就 大多数文物建 筑而 “
论 也都不 仅是单座 的建筑物 而往 往 是若 干座 合理 而成 的整体 是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吴良镛“菊儿胡同”看中国旧城改造
早就想写一篇关于中国现代城市改造的文章,只是一直没有动笔的契机。
今天看了王受之先生《传统现代——中国设计何去何从》的文章后当初写作的初衷又开始强烈的萌动了,觉得不写出来有种不快之感。
于是走笔疾书成此下文——
旧城是过去式、是过去的东西。
很明显是为了满足当时人的生活需要和生活习惯而建造的。
让现代人去居住使用当然会觉得不习惯、不自在,改造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如何改造却困饶了几代人:是原封不动的保护?还是有选择性的保护?亦或是象中国古代的改朝换代一般全盘否定?
旧城改造涉及到两类建筑:一类是皇宫、宗庙建筑等官方或公众性的建筑;一类是以居住为主的建筑,包括名人故居和民居。
现在好多城市在旧城改造中对前一类是采取保护或有选择性的保护,而对于后者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对名人故居还是适当的保护,但是对待民居却是拆你没商量。
所以在现代中国的城市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在满是现代建筑的夹缝里突然出现几间极不协调的旧式建筑,就象在满是白子的棋盘中出现了几粒黑子。
所以一些激进派认为这种不和谐是旧式建筑惹的祸,于是几间仅存的旧式建筑也从视野中消失了。
这下清静了,到处都成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天下,无论走到哪里都是相同的方盒子,都是相同的钢筋水泥混凝土,好似一统了,但城市却变得没有了个性,也失去了它独特的魅力。
这还是原来的城市吗?这还可以用原来的名称来称呼它吗?用陈丹青的话来说:现在的上海已不是当年的上海,但悲哀的是它还叫上海。
中国的城市将向何处去?成为高速城市化的中国面临的一个问题。
但解决这一问题的人不仅仅是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者,还应该包括城建决策者,如何协调这几方的观点是困难的。
除了一些比较超前的城市外,现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建还是杂乱无章的,呈现出一片混乱的局面。
如何来保护和改造现代仅存的古代建筑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有破坏的教训也有成功的借鉴。
曾记否?1992年拆除的济南火车站。
这是由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建成于1911年,被誉为“远东地区最著名火车站。
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的儿子,每年都会带一批德国专家来免费为济南老站提供维修和养护。
当听到老火车站被彻底拆毁的消息后,菲舍尔气得老泪纵横。
这个火车站的拆毁也引发了全国性的对如何拯救和保护历史建筑的一场大讨论。
津浦铁路济南站,建成于1911年.被誉为"远东地区最著名火车站"
对于四合院的改造,建筑界一直在进行不断的尝试,其中最有名气的便是吴良镛先生的菊儿胡同住宅改造工程。
历史悠久的菊儿胡同是北京胡同文化的一个缩影,但也曾是危旧房较为集中的街区。
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用“有机更新”的理论成功地进行了这片胡同的改造。
城市是在不断发展的,有它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北京这样的历史名城也有一个延续的过程。
一个城市是怎样发展过来的,这对城市建设而言至关重要。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首都北京,实行的大规模危旧房改造的模式对于各个中小历史
文化名城起着示范作用。
吴良镛教授提出的“有机更新”主张“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和发展。
”这一理论在菊儿胡同改造时得到成功实践,建立了“新四合院”体系。
200多户居民居住在这条438米的菊儿胡同里。
两条南北通道和东西开口,解决了院落群间的交通问题。
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的单元式公寓组成的“基本院落”,即新四合院体系。
原有树木尽量保留,结合新增的绿化、小品,新的院落构成了良好的“户外公共客厅”。
重新修建的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按照“类四合院”模式进行设计,高度基本上是胡同—院落体系,维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体系,同时兼收了单元楼和四合院的优点,既合理安排了每一户的室内空间,保障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要,又通过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的邻里结构,提供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 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利用连接体和小跨院,与传统四合院形成群体,保留了中国传统住宅重视邻里情谊的精神内核,保留了中国传统住宅所包含的邻里之情。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曾获1992年世界人居奖,这也标志着世界对菊儿胡同及其文化内涵的认同。
菊儿胡同改造不仅是北京旧城改造的成功范例。
吴良镛认为,“今天盖房子数量特别多,规模很大,所以现在不是盖房子,实际上是在盖城市。
”因此,他认为建筑师应当认真研究城市环境,否则,给城市风貌带来的破坏,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
上一世纪的70年代起,吴良镛提出了“如何保护北京古城”这一命题。
90年代初,他设计的“菊儿胡同”获得了联合国1992年世界人居奖、亚洲建协优秀建筑设计金奖。
1999年,他在国际建筑家协会第20届建筑大会上,以这次大会的科学委员会主席和国际建协《北京宪章》起草人身份走上讲台,郑重向中外建筑师提出了“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北京宪章》提出:“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营造和市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
”
城市的灵魂就在街道、胡同、四合院这些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里,这些场所就像细胞一样,就像表皮下面纵横交错的血脉一样,组成了城市的肌理,要保护好古城风貌,关键就在于保护好古城的肌理。
他认为一个城市总是需要新陈代谢的,但是,这种代谢应当像新老细胞更新一样,是一种“有机”的更新,而不是生硬的替换。
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古城的整体风格与肌理。
吴教授一向重视地域文化。
他认为,不同的文化名城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内涵,其城市风格与肌理也各不相同,譬如苏州的城市肌理就和北京不一样,但是,都可以运用“有机更新”的思路,来保护好古城的肌理和灵魂。
吴良镛设计“菊儿胡同”,就是对传统四合院的一种“有机更新”。
它不是简单地抄袭过去已有的建筑模式,而是前所未有地创造了一种既适应于北京老城原有的肌理,又适合于现代人居住的一种新的场所。
他认为把“菊儿胡同”说成是新四合院,不如说“类四合院”更好一点。
吴教授说,现在独门独户地居住四合院的人少了。
传统的四合院通常都是“独院”,而实际上,现在多数“独院”早已变成为“杂院”,许多人家挤在一个小院里,没有煤气,没有卫生间,有的甚至还没有厕所。
显然,这样的四合院,居住质量是并不高的。
既要满足老北京对居住四合院的喜好,又要让他们住得舒服,这就是设计“菊儿胡同”的宗旨。
可以说,“菊儿胡同”就是专门为普通老百姓设计的。
“菊儿胡同”里也有一个共用的院落,里面仍然住着多户人家,但人们相处在一起不显得拥挤。
齐全的煤卫设备,使生活舒适方便。
在营造“菊儿胡同”时,吴良镛始终坚持了以下几条原则:第一,采用普通材料,造价不能贵;第二,面积不能太大,每家使用面积分别为45、70、90平方米,让中等收入的家庭也能买得起,住得起。
此外,他特别提出,“菊儿胡同”中的院子都围绕老树设计,因此很有趣味。
胡同中原有的每一棵老树,不但受到精心的保护,而且,在设计中享有一席之地。
北京菊儿胡同里的人居气氛的确十分优雅:黑瓦白墙的色彩,高低错落的楼群,安静宜人的环境。
那里看不到旧四合院那种拥挤和随意堆放的杂物。
吴教授认为,北京的四合院,有些属于文物建筑,要加以认真保护。
有些年久失修,最好还是按旧城的原有肌理加以维修。
如果属于必须全部拆除的危房,一旦新修,也应当与原有的城市肌理取得协调。
“菊儿胡同”属于危房重建一类。
他指出,国际上对历史文化名城大拆大改差不多没有成功的范例,而小改小修可使旧城常改常新,城市的传统也得以传承。
可悲的是,近代中国的城市建设史是一部“拆”的历史。
传统建筑、古代民居被一大片一大片地拆除了,拔地而起的是一座座隔断了我们传统文脉、迫来的方盒子。
而城市建设应该是有继承性的,没有了继承、没有了传统、也就没有了东方建筑的未来。
好在已有像吴先生这样对中国式的现代住宅的探索者,但这刚刚是个开始,将来的路还很长。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北京的旧城改造:菊儿胡同四合院项目》一书,特此感谢!
百拆图王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