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教案(1和3合班)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有机结构总结教案

高中化学有机结构总结教案

高中化学有机结构总结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分类、结构特点和命名规则,加深对有机化学的理解。

教学重点: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命名规则。

教学难点:主链选择和取代基的命名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教案、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图等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
和有机结构的意义。

二、基本概念介绍(15分钟)
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及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脂肪族化合物、环烷烃、苯、烯烃等。

三、有机结构基本组成(20分钟)
1. 碳的价层结构;
2. 主链选择和碳原子编号;
3. 取代基的位置和命名规则。

四、实例分析(30分钟)
通过实例展示,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进行学生互动讨论和思考。

五、课堂练习(20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六、总结反馈(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反馈,强调重点知识和易错知识,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

七、作业布置
布置本节课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有机结构的掌握。

教学延伸:学生可通过查阅教材和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有机结构的应用和实际意义,拓
展学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有机结构的总结教学,学生能够对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命名规则有更深刻的理解,为以后的有机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实例分析和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逻
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高中必修化学有机部分教案

高中必修化学有机部分教案

高中必修化学有机部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分类方法;3. 了解有机反应的基本机理和常见反应类型;4. 能够预测和解释有机反应的产物。

教学内容:第一课: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1. 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区别;2. 有机分子的结构特点;3. 有机分子的功能团及其化学性质。

第二课:有机化合物的命名1. 碳原子的数目和排列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的影响;2. 碳原子的连接方式和功能团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的影响;3.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常用命名法和IUPAC命名法。

第三课: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 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的分类和结构特点;2. 醇、醛、酮、酸、酯等有机官能团的分类和特点。

第四课:有机反应机理1. 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置换反应等;2. 有机反应的机理:亲核反应、电子亲合反应等;3. 有机反应的速率常数和反应活化能。

第五课:有机反应的应用1. 酸碱催化剂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2. 有机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 有机反应在药物合成和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分析有机分子的结构与命名规则;2. 实验操作:观察有机反应的产物;3. 学生实践答题:预测有机反应的产物;4. 课堂讲解:介绍有机反应的应用。

评价方式:1. 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的表现;2.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3.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

教学参考资料:1.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材;2. 《有机化学导论》教辅书籍;3. 有机化学相关实验教材和资料。

初中有机物教案

初中有机物教案

初中有机物教案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性质;2. 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特点;3. 知道食物中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是有机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概念;2.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特点。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显微镜等;2. 实验试剂:蔗糖、面粉、淀粉、塑料等;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合物?化合物可以分为哪两类?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化合物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二、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性质(15分钟)1. 教师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性质,如: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大多数有机物易燃、难溶于水、熔点较低等。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如:蔗糖、面粉、淀粉、塑料等。

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特点(15分钟)1. 教师讲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特点,如:由许多重复的单元组成,具有高分子量等。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质,如:淀粉、蛋白质等。

四、食物中的有机物(15分钟)1. 教师讲解食物中的有机物,如: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

2. 学生了解食物中有机物的作用和重要性。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

2. 学生思考: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性质,以及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特点。

同时,学生也了解了食物中的有机物及其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在拓展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熟悉有机物的命名和结构。

3. 掌握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和机理。

教学重点:
1. 有机物的命名和结构。

2. 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和机理。

教学难点:
1. 有机物的命名规则。

2. 有机反应的机理理解。

教学准备:
1. 教案PPT。

2. 有机物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介绍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并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有机物的命名与结构(20分钟)
1.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和常用的命名方法。

2.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确定其命名。

三、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20分钟)
1. 分类介绍有机反应的三种基本类型:加成反应、消去反应和互换反应。

2. 通过实例演示不同类型的有机反应过程。

四、有机反应的机理(20分钟)
1. 介绍有机反应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2. 分析几种常见有机反应的机理及其实际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有机化学基础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做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正确命名有机物并了解一些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和机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在作业
布置中加入拓展性的题目,为学生巩固和提高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3册 《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与实施2》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3册 《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与实施2》教学设计1

《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与实施2》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与实施》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三有机化学基础主题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部分的内容。

1、内容要求:认识有机合成的关键是碳骨架的构建和官能团的转化,了解设计有机合成路线的一般方法。

体会有机合成在创造新物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及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贡献。

2、学业要求:能综合应用有关知识完成推断有机化合物、检验官能团、设计有机合成路线等任务。

二、教材分析有机化学路线的设计与实施是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有机化学基础第3章烃的衍生物第5节的内容。

从章节整体来看,本章分类介绍了烃的衍生物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在本章的最后第5节,教材以有机合成为载体,对此前介绍的官能团的性质与转化、有机反应类型等内容进行系统化梳理和总结,并进行综合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碳骨架和官能团的视角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建立正向和逆向设计合成路线的方法模型。

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认识化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社会责任感。

本章的第5节有机合成,是对高中阶段学习的烃、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等各类有机化合物性质的综合应用。

需要学生在熟练掌握上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典型性质的基础上,能够利用其相互衍生关系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和消除方法,通过综合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初步学会有机合成的方法,掌握有机合成过程的表示方法。

本节课为第5节有机合成第3课时,第一课时从碳骨架和官能团视角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并引入官能团保护的概念;第二课时构建了烃的衍生物转化模型,建立了正向和逆向设计合成路线的方法模型;本节课则立足于生活中的复杂有机化合物,巩固正向合成和逆向合成分析法,进一步锻炼在陌生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重要药物的合成路线设计,体会有机合成在创造新物质方面的重要贡献。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烃、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等各类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具备一定的有机化学知识基础;在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从结构(官能团)出发分析化学性质的思维方法;但是仍然缺乏对有机化合物知识的综合性、系统性的应用分析能力。

初中化学有机物的认识教案

初中化学有机物的认识教案

初中化学有机物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3. 掌握常见的有机物种类及其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2. 有机物的种类及性质。

教学环节: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一幅包含各种有机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有机物的广泛存在和重要性。

二、讲解(15分钟)
1. 有机物的定义和特点:有机物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通常含有氢、氧、氮等元素,是生命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2.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有机物的分子中包含碳元素,而无机物的分子中不一定包含碳元素。

有机物通常具有较复杂的结构和较多的功能基团,而无机物则相对简单。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展示常见的有机物实验展示,如酒精燃烧实验、铁蓝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有机物的一些性质。

2.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有机物实验操作,如植物组织含有淀粉实验等。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分组讨论:请学生自主讨论有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给同学们。

总结有机物的种类及其性质,体会有机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堂作业
请学生撰写一份关于有机物的总结报告,包括有机物的定义、特点、种类及性质等内容。

六、延伸拓展
让学生自主探索有机物的更多知识,包括有机物的合成方法、有机物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等。

并鼓励学生参加化学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有机物的深入了解和兴趣。

153有机化学教案@安徽医高专_检验76学时有机教案(1、2、3、4次课)

153有机化学教案@安徽医高专_检验76学时有机教案(1、2、3、4次课)
[学生活动]比较共价键的极性和极化性之间的区别
键的极性是由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产生的,其大小取决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之差。键的极性是键的内在性质,是永恒的现象。
而键的极化则是在外界电场作用下产生的,是一种暂时现象,当外界电场除去后即可恢复原来的状态。
[设问]π键、σ键,谁的极化度大?为什么?
[板书](三)有机化合物异构现象和表示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方法(简述)
官能团是指有机化合物分子中能起化学反应的一些原子和原子团,官能团可以决定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因此,我们可采用按官能团分类的方法来研究有机化合物。常见的重要官能团见P16表1—5
附一、怎样才能学好有机化学(补充内容)
学好有机化学,总的可概括为六个字理解、记忆、应用。
1.理解
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弄懂和掌握各章节的重点内容、主要问题、难题,做好课堂笔记。
[指导自学]2、性质上的特点
物理性质方面特点
1)挥发性大,熔点、沸点低
2)水溶性差(大多不溶或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方面的特点
1)易燃烧
2)热稳定性差,易受热分解(许多化合物在200~300度就分解)
3)反应速度较慢
4)反应复杂,副反应多
[设问]从某有机反应液中分离出少量白色固体,其熔点高于300℃。能否用一简单方法预测它是无机物不是有机物?(答:水溶性、燃烧)
[板书]意义:估计共价键的稳定性
2.键角P5有机分子中二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称为键角。
[板书]意义:反映分子空间结构。
3.键能P5将二个成键原子拆开成原子状态所需要吸收的能量,叫做共价键的键能,其单位为:KJ•mol-1。
[板书]意义:估计共价键的稳定性
[学生讨论]比较键能与离解能在概念上的区别。

高中有机化学课时计划教案

高中有机化学课时计划教案

高中有机化学课时计划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有机分子的命名方法及其结构;
3. 理解有机反应的基本原理;
4. 能够解决有机合成问题。

教学内容:
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
3. 有机反应的类型和原理;
4. 有机合成的基本方法。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讨论有机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第二课时:学习有机分子的命名方法,包括碳链的命名、官能团的命名等。

第三至四课时:学习有机反应的类型和原理,探讨有机反应的机理。

第五至六课时:学习有机合成的基本方法,例如核糖核酸的合成、有机合成的步骤等。

第七至八课时:进行实验操作,掌握有机合成实践技能。

教学方法:
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3.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评价方式:
1. 平时作业:包括课堂练习、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
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料:
1. 《高中有机化学教材》;
2. 实验器材和试剂;
3. 课堂练习题和实验指导书。

教学反思:
1. 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重视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有机物的化学键:
共价键的类型约20分钟
碳原子的杂化约20分钟
3、有机物的反应类型
自由基反应约10分钟
离子型反应约10分钟
4、有机物的分类约5分钟
5、小结约5分钟
教学重点
1、有机物中的化学键
2、碳原子的杂化
教学难点
碳原子的杂化
教学方法
手段工具
多媒体教学
参考资料
胡宏纹,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王莉莉,医用化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授课教师
陈莲惠
职称
副教授
授课部门
基础医学院
教研室审查意见
签名:年月日
川北医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有机化学
专业
临床医学本科
班级
14级
1合班
授课时间
14~15年度第二学期第三周周四5-6节
授课地点
图302
授课课目
第四章第一节脂环烃
课型
理论讲授课
教学目的
1、掌握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
2、了解脂环烃的性质
3、掌握脂环烃的结构和稳定性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1、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
分类约10min
命名约20min
2、脂环烃的性质约10min
3、环烷烃的稳定性约10min
4、环烷烃的构象约25min
5、小结约5min
教学重点
1、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
2、脂环烃的结构和稳定性
教学难点
1、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
2、烷烃的命名
教学难点
1、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2、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教学方法
手段工具
教学方法:理论讲述
手段教具:多媒体课件
参考资料
胡宏纹,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高鸿宾,有机化学,高教出版社,2005.
王莉莉,医用化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授课教师
陈莲惠
职称
副教授
授课部门
基础医学院
教研室审查意见
时间分配
1、烯烃和炔烃的结构和双键的概念约10min
2、烯烃和炔烃的异构现象
烯烃的结构和异构约15min
炔烃的结构和异构约15min
3、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命名约15min
烯烃的顺反异构约20min
4、小结约5min
教学重点
1、烯烃和炔烃的异构现象
2、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教学难点
1、烯烃和炔烃的异构现象
2、烯烃和炔烃的命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高鸿宾,有机化学,高教出版社,2005.
王莉莉,医用化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授课教师
陈莲惠
职称
副教授
授课部门
基础医学院
教研室审查意见
签名:年月日
川北医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有机化学
专业
临床医学本科
班级
14级
1合班
授课时间
14~15年度第二学期第三周周二3-4节
班级
14级
1合班
授课时间
14~15年度第二学期第二周周四5-6节
授课地点
图302
授课课目
第三章第一节烯烃和炔烃(二)
课型
理论讲授课
教学目的
1、了解烯烃和炔烃的物理性质
2、掌握烯烃、炔烃的化学性质
3、熟悉亲电加成的机理和两种电子效应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1、烯烃和炔烃的物理性质约10min
2、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
理论讲授课
教学目的
1、掌握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2、熟悉烷烃的普通命名法和化学性质
3、掌握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1、烷烃的结构和同分异构现象
烷烃的结构约10min
烷烃的异构现象约20 min
2、烷烃的命名
俗名约10min
系统命名法约30min
3、烷烃的性质约5min
4、小结约5min
教学重点
1、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4、共轭二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约15min
5、小结约10min
教学重点
1、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亲电加成
2、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教学难点
1、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亲电加成
2、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教学方法
手段工具
教学方法:理论讲述
手段教具:多媒体课件
参考资料
胡宏纹,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高鸿宾,有机化学,高教出版社,2005.
有机化学
专业
临床医学本科
教学方法
手段工具
教学方法:理论讲述
手段教具:多媒体课件
参考资料
胡宏纹,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高鸿宾,有机化学,高教出版社,2005.
王莉莉,医用化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授课教师
陈莲惠
职称
副教授
授课部门
基础医学院
教研室审查意见
签名:年月日
川北医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有机化学
专业
临床医学本科
川北医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有机化学
专业
临床医学本科
班级
14级
1合班
授课时间
14~15年度第二学期第一周周二3-4节
授课地点
图302
授课课目
第一章绪论
课型
理论讲授课
教学目的
1、了解有机化学和有机物的概念和特性
2、掌握有机物中的化学键和碳原子的杂化
3、熟悉有机反应的类型和有机物的分类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1、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约10分钟
签名:年月日
川北医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有机化学
专业
临床医学本科
班级
14级
1合班
授课时间
14~15年度第二学期第二周周二3-4节
授课地点
图302
授课课目
第三章第一节烯烃和炔烃(一)
课型
理论讲授课
教学目的
1、掌握烯烃的结构和双键的概念、炔烃的结构和三键的概念、烯烃和炔烃的异构现象
2、掌握烯烃、炔烃的命名
教学内容
烯烃和炔烃的加成和机理约15min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约25min
烯烃和炔烃的氧化反应约10min
烯烃的自由基反应和聚合反应约15min
末端炔烃的反应约5min
教学重点
1、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
2、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教学难点
1、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
2、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教学方法
手段工具
教学方法:理论讲述
2、脂环烃的结构和稳定性
教学方法
手段工具
教学方法:理论讲述
手段教具:多媒体课件
参考资料
胡宏纹,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高鸿宾,有机化学,高教出版社,2005.
王莉莉,医用化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授课教师
陈莲惠
职称
副教授
授课部门
基础医学院
教研室审查意见
签名:年月日
川北医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高鸿宾,有机化学,高教出版社,2005.
王莉莉,医用化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授课教师
陈莲惠
职称
副教授
授课部门
基础医学院
教研室审查意见
签名:年月日
川北医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有机化学
专业
临床医学本科
班级
14级
1合班
授课时间
14~15年度第二学期第一周周四5-6节
授课地点
图302
授课课目
第二章烷烃
课型
授课地点
图302
授课课目
第三章第二节二烯烃
课型
理论讲授课
教学目的
1、掌握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2、掌握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亲电加成
3、掌握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1、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分类约7min
命名约8min
2、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约20min
3、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共轭体系约10min
共轭效应约10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