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浅谈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论文]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8a25b11a8114431b90dd8bf.png)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探讨摘要:本文论述了小学数学课堂中悬念型、生活化、游戏型、开放性的问题设计,指出了问题设计的几点注意事项。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是一个关键的环节,问题设计的是否科学,实施的是否有效,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以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使学生在对问题的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以期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好问题设计呢?笔者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如下论述。
一、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几项策略1.结合新旧知识连接,设计悬念型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如果我们抓住新旧知识连接的时机,来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产生强烈的探究问题答案的兴趣,这个问题就是悬念型的问题。
比如,在教学“年、月、日”的内容时,笔者就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型的问题:宝宝今年12岁,但她只过过3次生日,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这一问题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此时,笔者说,大家仔细听讲,上完今天的课就找到答案了,这个悬念的提出,首先在课堂开始把学生引入主动学习的位置上,在这节课的结束,同学们也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灵活利用教材内容,设计生活化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设计的生活化问题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如何将数学知识还原于现实生活,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中,突出生活化是很关键的,数学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找到使知识生活化的资源,灵活运用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和加工数学现象,设计出生活化的课堂问题。
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的内容时,笔者联系生活实际,在新课开始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做哪些事需要使用人民币?请举例说明;2)我们怎样才能用好零花钱?这些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兴趣,在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中,巧妙地渗透了德育教育,让学生懂得零花钱也可以积少成多,可以帮助别人,奉献爱心等等。
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浅探

系, 寻找学生 的 已知 区 与“ 近发 展 区” 最 的结 合点 , 在知
识 的“ 增长点” 上布设悬念 , 知不觉 中唤起 学生 的学 习 不 热情 , 促进学生认知结构 的形成 、 固和发 展 , 巩 使认 知结 构的“ 最近发展 区” 化为“ 已知 区” . 因此选 择的 问题 必 须 与学 生 的生活 实 际有密 切联 系, 与学生 的认 知水 平相 当 , 于或低 于学 生实 际水平 高
因素.
一
解 z o。 ,X 舅 。 . 得 ,一 或l , 鲁 一z o 一 一
所 以公切线 的斜率为 k ,= 6 =O 愚: 4 =
.
根 据这 些 解 法 再 由学 生 讨 论 和 交 流.
学生 4Y : 一0是公 切线 , 是否 是切 线应根 据定 义判
断.
学 5 号 到 两 数 切 分 是一 生: 一 得 的 函 的线 别 号 由
广 西上林县 大 丰镇 尖岭 初级 中学 (3 5 0 韦杰义 50 0 )
著名 教 育 家 苏霍 姆 林 斯 基 说 过 :在 人 的 心 灵 深 处 , “ 都 有 一种 根 深 蒂 固 的需 要 , 就 是 希 望 自 己是 一 个 探 索 这
问题的情境.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生活实际与学生求知心 理产生的认知冲突, 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 的情境 之中, 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 激发探索的动机.
维果 茨基 关于认 知的心理 学观点 认为 , 的认知 水 人 平可划分 为三个层次 : 已知 区” “ 近发展 区” 未 知 “ 、最 和“ 区” 而数学 学科 的知识 呈螺 旋形 , , 非封 闭 的上 升结构 . 教师的教学应 将学 生 的实 际生 活和 原有 的知 识点 相联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问题串”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问题串”设计的实践与思考一、引言二、问题串设计的概念与特点问题串设计是一种以问题为引导、系统串联的教学设计方法。
它以问题为起点,通过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有机的串联,以此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串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问题导向:问题串设计是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主线,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系统性:问题串设计是一种有机的系统串联,通过合理的问题排列和组织,形成一个系统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整体的结构。
3. 应用性强:问题串设计注重问题的应用性和实际性,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1. 设计原则问题串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以保证教学效果和实际应用性。
问题串设计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为基础,考虑学生的兴趣、思维习惯和知识水平,合理设计问题,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问题串设计要注重问题的质量和难度的递进性,问题的设置应该既符合教学要求,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得每一个问题都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深化。
2. 实践效果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问题串设计得到了积极的反响和应用。
问题串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思考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串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连续的问题引导,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知识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问题串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问题串设计,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问题串设计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感和应用能力。
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增强了学习的实际感和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引言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设计合适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对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特点1. 简单易懂: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需要经过简化和具体化的处理,因此问题设计需要简单易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情境化: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喜欢通过具体的情境来理解数学概念,故问题设计需要有情境化的特点,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引导性:问题设计要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数学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需要对这些特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找出合适的问题设计策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包括了教学的直接效果和长期效果两个方面。
直接效果主要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和学习动机,长期效果主要指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1. 直接效果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掌握数学概念和方法。
通过设计有趣、情境化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数学概念。
研究表明,采用情境化的问题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2. 长期效果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通过实证研究来探讨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为了研究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我们计划进行实证研究。
具体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研究对象:选择若干小学数学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学校的学生进行研究。
2. 数据采集:采用问卷调查和观察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设计情况。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问题串”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问题串”设计的实践与思考初中数学课堂中,问题串设计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将数学问题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本文浅谈了初中数学课堂“问题串”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一、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问题串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后,立即进入到下一个相关问题中,从而形成一个“串”。
这种设计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探索,并且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在实践中,问题串设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问题的选择:问题的选择要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既不能太简单以至于没有挑战性,也不能太难以至于让学生望而却步。
2. 问题的难度递进:问题串中的每一个问题应该具有递进的关系,既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又要有逐步迈向更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渐进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3. 问题的设定和引导:问题的设定要简明扼要,清楚明确。
在问题的引导上,可以通过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4. 问题的讨论和展示:问题串设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过程,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者进行全班展示。
通过分享和交流,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他人的解题思路中获取启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5. 问题的延伸和拓展:问题串设计可以延伸和拓展到其他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如求解问题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运算、公式、图形等。
这样能够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新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和应用,提高学习的效果。
问题串设计是初中数学课堂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通过问题串的设计和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提高数学知识和能力。
教师在问题串设计中也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度、时间掌握和知识结构的关系,以提高问题串设计的实施效果。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略

机 , 而 会 对 课 堂 教 学 带 来 干 扰 , 生 思 维上 没 有 创 新 性 . 反 学 因
此 , 设计 问题 时 要 充 分 考虑 发 散 性 . 在 例 如 :在 R AA C 中 , C=9 。 4 =3 。AB=2 求 t B 0, 0, ,
驱 使 个 体 积 极 思 维 , 断提 出 问题 、 决 问题 , 而 形 成 了发 不 解 进 现 问题 、 究 问 题 、 决 问题 、 用 问题 的 良性 循 环 状 态 , 研 解 应 最 终 达 到 提 高 学 生 综 合 能 力 的 目的 . 面谈 谈 本 人 在 课 堂 提 问 下
角边等于斜边 的一半 . 求 出 B 可 C:1 用 勾 股 定 理 可 得 C , , 再 将 两 个 比 的 值 求 出. 生 的 思 维 角 度 就 会 发 生 变 化 了 , 学 随 着 A 角 度 的 变 化 , 种 可 能 是 A =4 。 这 时 曰=4 。 此 一 5. 5, 时 aAB C为等 腰 直 角 三 角形 了 !学 生 就 会 作 出猜 测 , 一 种 第
课 堂 教 学 是 对 学 生 实 施 素 质 教 育 的 主渠 道 , 计 好 课 堂 设
教 学 问 题 质 量 是 上 好 课 的 关 键 . 学 中 要 密 切 联 系 学 生 生 活 教
有 效 提 问需 要 使 问题 保 持 一 定 的 开 放性 . 教 师 的 提 问 当 过 于琐 碎缺 乏基 本 的 开放 性 时 , 只有 唯一 答 案 的 问 题 领 着 用
尊
。 ・
. I 女
●
教 学 方 法
辔 赫 。
学田园国学0宿 阃题腿 国 略
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高效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高效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小学高年级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阶段,也是为中学阶段学习数学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上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重基础概念和计算技巧的讲授,忽略了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学生没有机会进行多样化的数学实践,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渐降低。
对策一: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数学研究,并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问题二:教学方法单一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只采用传统的讲授和练习的方法,忽略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这样的教学方法单一,容易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的刻板印象,导致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和厌倦的情绪。
对策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在教授几何知识时,可以通过拼图游戏让学生探索几何形状的特性,提高学生对几何学的理解和兴趣。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问题三: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上,评价方式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计算和答题能力,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容易使学生形成应试心态,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对策三:综合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综合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数学项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来展示自己的数学能力。
教师还可以采用口头答辩、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浅析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浅析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满堂灌,激活了师生的双向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凸现出来。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的设计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和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影响。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和呈现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以问题方式所展开的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
本人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尝试探索和自主学习的问题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教学中设计能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再创造问题例如:圆心角定理及推论的教学问题呈现,通过作圆(同圆或等圆)和作其中两个相等的圆心角,比较所对的弦、弧、弦心距的大小关系。
通过作圆和作其中两条相等的弦,比较两个圆心角的大小关系,通过圆中作长度不同的弦,比较弦心距、圆心角的大小关系,对同圆和等圆中的两个圆心角和它所对应的两条弦、两条弧、两条弦心距这四对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猜测和证明。
再创造问题的设计是与课堂教学的观念紧密相联系的。
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必须从激疑开始,体现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著名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
”遵循这一原则,教师可以按照:知识的产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新的法则的形成——技能的形成和应用这个顺序来设计问题。
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是,设计的问题是完全要求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尝试的。
再创造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自主学习和讨论用的,教师仅仅起引导方向、激励思考、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并加以评价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设计训练技能的问题序列例如: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教学中的问题呈现,对一组平行线(三条)截两条直线,可画出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请同学探索,并画出图形。
在以上各种不同情况下写出成比例的线段关系式。
然后,教师接着问: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三角形的另两边(可两边延线)相交,能否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得到线段成比例?组织良好的问题序列不仅有利于学生趣味盎然地去发现规律,也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好的形成技能,创造较高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浅谈
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好”的问题是对课程内容及其思考方法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有帮助的问题。
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间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善教着,必善问。
提问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发问的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回忆旧知识、传授新知识、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等作用。
合理而巧妙的发问是一个数学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下面我就对数学课堂问题设计谈谈我的几点见解:
一、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合理数学问题的必要性。
形成于思、思成于惑。
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动力,只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感兴趣的问,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例如: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有40人药租车去旅游,小车每辆120元,限乘12人,大车每辆160元,限乘18人。
怎样租车最省钱?这是结合我们生活实际中提出的问题,它激发起学生思考问题意识的培养,而且强调课堂教学要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没有留下思考“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教师设计一个恰当的,富于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充分调动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积极性,因此,精心设计问题对课堂教学成效影响甚大。
二、课堂设计数学问题的一些心得。
1、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容易接受。
如:在学习元、角、分与小数时,问:我们在超市、商场里的货架上经常看到这样的字,单价0.5元,单价7.8元、等等。
这些数是我们前面学过的整数吗?它表示什么呢?这些问题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出来的。
与他们很接近,也给得很自然,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又处处服务于生活,并能很快的进入问题的思考。
2《课标》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提倡从实际生活提炼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讲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提问,如何知道我们的教室、住的房子有多大呢?这么一问,就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引导它们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来,让他们感受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同时深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3、数学探究性问题的设计。
在教学“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多少?”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分别拿出硬纸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折折、剪剪、拼拼,最后把问题解决,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三、正确设计数学问题,避免进入问题误区。
课堂问题要适时、适度,尽量避免一问一答地走过场,避免学生课堂上经常不假思索地用“是”与“不是”来回答问题,要注意启迪学生思维的感受。
问题的给出必须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时,一位老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得到的数学信息有:二(1)班有35人,二(3)班有32人,二(3)班有37人,二(4)班有34人。
接着这位老师提问:谁能提出数学问题?生1: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人?生2:二(1)班比二(2)班多多少人?生3:二(3)班和二(4)班一共有多少人?
这位老师虽然提出的问题是比较开放,学生可以根据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
但细细推敲,学生的问题虽然都是有价值的,有的甚至还有一定的新意,但是本节课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求两个数相加(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显然生2和生3提出的问题不在本节课的教学范围内,甚至生3提出的是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因而,我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便于学生及时进入对关键问题的探究和学习中。
四、常见的问题误区。
在教学中,数学课堂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点误区:
(一)表面热闹,华而不实。
盲目追求课堂气氛热闹,没有因深入的对教材和学生研究,提问总是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
(二)提问后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一问就追问学生回答。
由于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也总是随口就回答,结果往往答非所问,范儿适得其反。
(三)提问总是面向少数的尖子生,忽略了多数的学生。
使班里大多数人在学习中的问题难以暴露,也就缺乏体验成功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也就逐渐失去了提问的兴趣。
(四)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揭示的过程。
如“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过程。
如很少问:“你能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等。
课堂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但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要做到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
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恰当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效益就不难提高。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努力探求课堂提问妙法,真正掌握好提问的技巧,使它成为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迸射出创造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