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典型案例

合集下载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事例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事例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事例1.引言1.1 概述概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事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在这个物欲横流、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有一些人能够超脱于物质和名利的诱惑,以一颗无私的心灵去奉献,这样的人往往会成为我们心中的楷模。

本文将通过两个事例来展示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真实案例,其中包括背景介绍和表现。

这些事例既是个体的典型代表,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通过介绍这些事例,我们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淡泊名利和奉献精神的关注,进一步认识到淡泊名利的重要性,并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奉献的行列中来,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以下内容之一: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要讨论的话题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包括两个主要事例,分别介绍了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具体事例,并分析了其中表现出的淡泊名利的特点。

每个事例都包括背景介绍和淡泊名利的具体表现。

结论部分对所介绍的事例进行总结,并强调淡泊名利的重要性。

此外,结论部分还鼓励读者树立奉献精神,并通过淡泊名利来追求更高的境界。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本文旨在向读者展示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重要性,引发读者对这一价值观的思考并鼓励其积极践行。

1.3 目的文章目的:本篇文章旨在通过介绍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事例,弘扬奉献精神,鼓励人们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能够保持淡泊的心态,并积极地为社会、家庭和他人作出贡献。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淡泊名利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增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品格,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希望读者在阅读完本文后,能够思考自己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是否能保持淡泊,是否能够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奉献的事业中,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本文也希望能够唤起社会对奉献精神的重视和尊重,促进奉献精神在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2.正文2.1 事例一2.1.1 背景介绍在我们的社会中,名利是普遍存在的追逐目标。

领导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剖析

领导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剖析

领导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剖析近年来,领导干部的典型案例频频曝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些案例的发生,既是党和国家反腐败斗争的一面镜子,也是领导干部警示教育的生动实例。

下面我将就领导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旨在提醒广大领导干部引以为戒,做到知敬畏、存戒惧,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行为准则。

典型案例一:某市原副市长李某受贿案。

李某任职期间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贿赂。

这个案例揭示出领导干部在担任职务期间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的问题。

在任何时候,领导干部都不能滥用权力,违法乱纪。

领导干部应该时刻保持自我约束,坚守法纪底线,做到清廉奉公、廉洁自律。

典型案例二:某区委书记赵某涉嫌受贿案。

赵某在升迁过程中通过利益输送获取职务,涉嫌受贿。

这个案例揭示出领导干部在升迁过程中腐败问题的存在。

领导干部应该摒弃功利主义思想,坚持干事创业、廉洁奉公的原则。

不将升迁看作个人发展的机会,而是应该以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为出发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绩获得客观评价和提拔。

典型案例三:某市教育局局长王某涉嫌违纪违法案。

王某在工作中虚报项目,收受回扣。

这个案例揭示出领导干部在担任职务期间违规操作的问题。

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遵守纪律,不得以权谋私,不得违规违法。

领导干部应该注重底线思维,时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党纪国法,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

通过对上述典型案例的剖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领导干部在执政过程中,如果忘记初心、失去定力,就会滋生腐败的土壤。

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行为准则,始终坚守党的原则,做到廉洁奉公、一心为民。

对于这些违纪违法的典型案例,党和国家始终保持严肃的态度,坚决依法治理,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同时,也提醒广大领导干部要引以为戒,远离腐败,保持清正廉洁的形象。

基于上述案例分析,我们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职责观,牢记党的宗旨,坚决抵制腐败行为。

同时,要加强自身修养和自我约束,时刻保持政治敏锐性,切实履行领导干部的职责,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为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贡献。

从郭巨埋儿看中国古代孝思想的功利主义

从郭巨埋儿看中国古代孝思想的功利主义

包装 、炒 作 自己。 《 汉书 ・ 后 陈王列传 》记载 了一个
典型 的伪 孝案例 。东汉后期有 个叫赵宣的人 ,父 母死
在 中国古 代 ,一 个人的孝行 一旦为大 家认 可,就 去后 ,不 让关闭墓道 ,自己住在坟 墓里守孝达二 十多 可 得 到丰 厚 的回报 。众 所 周知 的虞 舜不 是 因孝 而 登 年 ,成 为远近 闻名的大孝子 。州郡多次请他 出来做官

的亲生儿子都可 以活埋 ,那他是否有真 的孝道就很值 而是 非常明确地奔 向 “ 黄金 一釜”和 “ 名振天下 ”。
也 ;老 人得 食 ,喜 分 儿孙 ,减馔 ,二也 。乃 于野 得怀疑 。可 见郭巨埋儿的最终 目的不是 真的要 埋儿 ,
凿地 ,欲埋 儿 ,得石 盖 ,下有 黄金一釜 ,中有 丹书 ,
利 己主义 不是功利主义 的必然结果 。功利主义思 想先 赢得他人 尊重 ,并 实现升官发财 之美梦 。于是 在名利
驱之 一霍布斯认 为 :利 己是人的本性 ,不择手段 地 自 的驱 使 下 ,很 多伪 善 无耻 之 徒绞 尽 脑汁 用各 种手段
我保护是人 的权 利 ,但理 性规避着人 们的 自相残杀 , 于是约束人们的道德就产生 了。
上 天子之位 吗? 《 尚书 ・ 书 ・ 陈 》中的君陈也 因 以表彰其 孝行 ,他 都以行孝而拒绝 了。后来陈 蕃接任 周 君
孝 而从政 : “ 陈 ,惟 尔令德孝 恭 。惟 孝友于 兄弟 , 君
郡 守 ,因闻其孝 名而 亲 自去看 他 ,结 果发现他在所 谓
既 然 “ 丧 父 ”,说 明 至少 兄 弟两 人 都年 幼 ,即使 是 用礼物向鬼神祈祷 ( 早 求福为祈 ,除灾为祷 ),以寻
“ 弟求 分”,想用强制手段将 全部财产侵 占的可能 求 回报 。祈祷是 目的 ,献祭礼 是交换的代价 。远古时 二 性不 大。其次 ,有 “ 二千万 ”的郭家应 属富裕阶 层 , 期 ,人们相 信 人有 不死 之魂 ,当魂 离开 身体 而 归于

功利主义典型案例

功利主义典型案例

功利主义典型案例当我们以道德的观点观察中国社会时,经常看到这样令人困惑的现象:在观看或聆听某位英雄或道德模范所做出的非凡善举时,人们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但是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他们却不肯做一些举手之劳的善事(如帮助路人、以诚相待或不乱扔垃圾)。

这些非凡的善举是利他主义的,人们对此顶礼膜拜。

这些举手之劳的善事是普通的道德义务,人们却轻于履行。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也许对很多人来说,面对利他主义行为时的顶礼膜拜也许正是对自己平时不履行道德义务的心理补偿。

起码对某些人来说,或许对利他主义顶礼膜拜更容易使自己逃避应尽的道德义务,利他主义的行为在道德上是非常值得赞扬的。

以他人的利益为重,替他人着想,用实际行动来帮助他人,这是道德高尚的表现。

各种文化传统中的道德楷模通常都是典型的利他主义者。

与其相比,道德义务是每个人都必须履行的。

一个人只有履行了自己的道德义务,他才能算作社会的合格成员;一个社会只有其大多数成员都履行了他们的道德义务,这个社会才会有健康的道德秩序。

利他主义的行为与履行道德义务的行为都是道德的,在这种意义上,它们都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最重要的道德问题是道德义务的履行。

如果这样,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利他主义与道德义务的区分。

如果我们没有区分开利他主义与道德义务,把利他主义看作人们的一种道德义务,那么这会产生两个问题:首先,它会使人们在对利他主义顶礼膜拜时更容易逃避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正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的那样;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它会给人们增加过重的道德负担,并且引起道德与幸福生活之间的冲突。

一、一个典型案例: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一种最有影响的现代道德理论。

自19世纪初,功利主义在西方特别是英语世界就一直处于支配地位。

到1960年代,功利主义的统治达到这种程度:除非一种道德体系在某种意义上是功利主义的,否则道德哲学家不会把它看作一种“道德体系”。

直到1970年代,在罗尔斯(John Rawls)和其他道德哲学家的强烈批评下,功利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了,但它仍不失为一种与康德伦理学相抗衡的道德理论。

功利主义典型案例

功利主义典型案例

儒家功利主义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功利主义思想。

一般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义学趋势很强。

以义为荣的思想始于孔子,汉代曾由孟子到董仲舒,后来发展到宋明时期的新儒家。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的进化史上没有功利主义观点。

在先秦时期,墨子明确指出,没有利益就不可能有道德,没有利益就没有道德的现实意义,因此主张正义与利益的统一。

在汉代,司马迁认为,人们根据利益原则进行社会互动是合理的,并指出经济的自给与繁荣与政治和人格独立有关。

南宋叶氏深刻地指出,百姓自上而下可以控制生活的原因。

因此,我们不能认为中国没有功利主义。

以儒家为例:《论语》一共有15,000多个词。

在整本书中,贯穿着一个非常清晰的思想:教导人们处理“利益”与“正义”之间的关系,即处理利益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这是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

任何社会与人们居住的地方之间始终存在着基本的关系,这对任何人都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论语》中阐述的许多观点旨在教导人们以“义”(即“道德”)控制“利润”(即“利益”),并以“义”为手段来制衡“利益”。

”,以便在社会的整体利益所允许的范围内牢固地控制人们追求利益的强烈愿望,以维护他们的利益。

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得出结论,孔子和先秦儒家只重视“义”,而拒绝“以子少说”的“利益”。

这是一个不科学的结论,与孔子和先秦儒家的实际思想背道而驰。

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多次讨论和辩论“义”与“益”之间的关系,并作了许多积极的表述,清楚地表明了孔子和先民的基本主张和坚定立场。

秦儒论“义”与“益”的关系。

现代功利主义是指功利主义或功能主义,是一种道德理论或学派,它是指以功利主义为道德标准的意识形态理论。

这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收益为道德标准的伦理理论。

它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通常,功利主义被理解为牟利,但实际上,它只是社会生活中功利主义的一种极端形式。

功利主义强调物质利益,但并不否认或排斥精神价值。

在19世纪,英国的穆勒明确提出了“功利主义”的概念。

山东主题教育反面典型案例剖析

山东主题教育反面典型案例剖析

山东主题教育反面典型案例剖析山东主题教育反面典型案例剖析导语:近年来,中国全国各地相继展开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旨在推动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重要决策部署,加强党性修养,提升工作能力。

然而,就在这一浩大的教育活动中,也不乏一些反面典型的案例。

本文将深入剖析山东省的一个反面案例,以期引发对于主题教育的深入思考。

一、背景介绍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地理环境优越,经济发展较为迅猛,同时也是党的工作重点地区之一。

然而,近年来,该省出现了一起被称为“山东主题教育反面典型案例”的事件,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关注。

这一案例涉及的是山东省某地级市的一位党员干部,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二、案例剖析1.基本情况该案例中的干部是一位任职多年的党员干部,在党内职务也不低。

然而,在主题教育的过程中,他却在认识上出现了严重偏差,没有真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重要决策部署,反而沉迷于个人欲望的追求。

他对于主题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缺乏清晰的认识,只把它当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的工作。

2.思想偏离在主题教育中,该干部没有正视自己的问题,缺乏自我批评精神。

相反,他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过于自负,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这种思想偏离导致他在教育活动中缺乏真正的内心体悟,只是敷衍了事,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3.学习成果淡化在主题教育过程中,干部应该通过学习深化对党的理论和党的工作的认识,但是该干部却只是片面地关注了利益和权力等方面。

他忽视了对党的性质、党的历史使命和党的先进性等方面的学习,导致主题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4.工作成果对立在一项好的主题教育中,干部应该将学习的成果和工作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

然而,在这个反面案例中,该干部将个人利益和工作成果对立起来,导致了工作的偏颇和功利主义的倾向。

三、思考与总结1.主题教育的价值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主题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各项决策和部署都需要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和领会,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贯彻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推动工作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功利主义典型案例

功利主义典型案例

功利主义典型案例儒家功利主义指什么?什么叫功利主义问题补充:儒家功利主义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功利思想。

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浓厚的道义论倾向。

重义轻利的思想从孔子开始,经过孟子到汉代的董仲舒,再到宋明理学那发展到极致。

但是,这并非说明在中国文化的演进史上就没有功利观。

在先秦时期,墨子就明确地指出道德不能离开利益而存在,离开了利益,道德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所以他主张义利的统一。

汉代司马迁认为人们本着利益原则从事社会交往是合理的,并且指出经济上自足富强与政治上、人格上独立自主是相联系的。

南宋叶适非常深刻地指出,老百姓之所以听命于上而上所以能制其命者,以利之所在。

因此,不能片面的认为中国无功利主义。

以儒家思想为例:《论语》一书总共一万五千余言。

通观全书,始终贯穿一个十分明确的思想:教人处理好“利”与“义”的相互关系,即处理好利益和道德的相互关系。

这正是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

任何社会和有人群居住的地方,总有一个基本的关系,这是任何人都不可回避,也是回避不了的问题。

《论语》书中所阐发的诸多观点,旨在教人以“义”(即以“道德”)制“利”(即“利益”),用“义”这种“道德”作为制衡“利益”的工具,以便将人们对利益追求的这种强烈欲望,牢牢地控制在社会整体利益所允许的范围之中,以此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有续运行及其健康发展。

由此看来,那种以“子罕言利”作为根据,断定孔子与先秦儒家是只重“义”,排斥“利”的。

这是与孔子和先秦儒家的思想实际相悖的、不科学的结论。

《论语》书中,孔子和他的众弟子,对“义”与“利”的相互关系进行过多次讨论和辩论,也有多次正面的阐述,非常清楚地表明了孔子和先秦儒家在“义”、“利”关系问题上所坚持的以“义”制“利”的基本主张和坚定立场。

现代功利主义是指:功利主义,或称功用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学说或伦理学派,是指将功利当做道德标准的思想理论。

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其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功利主义典型案例

功利主义典型案例

许多人可能听说过功利主义是“追求最大数量人民的最大幸福”。

当然,这比对功利主义的字面理解要好得多,后者是“不管道德如何,只看利益”。

但是我认为功利主义不是简单的思维方式。

通过“追求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很容易理解功利主义。

我想通过分析这些关键原则来对功利主义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有些人可能认为我对将近3000个单词的解释非常复杂,但是考虑到我仍然没有提到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细节,我仍然认为这只是基于我自己的理解和选择标准的简单解释。

)1.结果理论是最重要的结果理论。

规范伦理学中最大的争议是结果论与义务论之间的争议。

结果理论的思想是,对事物的对与错(评估)和对与错(决策),归根结底要考虑行为所带来或可能带来的后果,其产生的影响将会发生什么,周围的世界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本体论的思想是,对事物的对与错以及是否应该做,不取决于它所带来的后果,而是取决于行为本身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关于道德标准如何提及)。

本体论的来龙去脉,这就是本体论需要进一步解释的内容,不同的本体论也有不同的解释,暂时不在此赘述。

例如,当我考虑是否撒谎时,后果理论的思想就是考虑撒谎的影响以及将来会发生什么变化。

本体论的思想是思考道德准则是禁止还是允许我说谎。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想法都可能导致得出“应该撒谎”或“不应撒谎”的结论。

结果论者可能会发现,在特定情况下撒谎会导致不良后果,因此他们可以得出结论:撒谎不应该;执业医师可能不会认为“诚实”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因此他们可能会因为其他更重要的道德原则(例如“忠诚”原则而隐瞒组织的秘密)而暂时放弃诚实。

因此,结果论和道义论并没有泛泛出谁更道德,谁不道德的问题,而只是对道德的不同理解。

义务理论与后果理论之间的争论不应被解释为《论语》中关于义与利的争论。

2.需要进一步解释个人的感情和道义论。

结果主义与道德规范类似,将解释:判断后果的标准是什么。

在这一点上,不同的功利主义者之间会有很多差异。

在这里,我们仅讨论原始版本(边沁对道德和立法原则的介绍,1789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

提倡追求“最大幸福”。

主要哲学家有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杰瑞米·边沁等。

功利主义亦称“功利论”、“功用主义”,通常指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在中国,战国思想家墨子以功利言善,是早期功利主义的重要代表。

宋代思想家叶适和陈亮主张功利之学,注重实际功用和效果,反对惟言功利和空谈性命的义理之学。

主要概念:
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

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

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

边沁和密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

密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发展历程:
早在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理论之前,就有功利主义思想雏型的出现。

从思想源流上,来源于古希腊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传统。

快乐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斯提卜所创立的昔勒尼学派。

另外,前4世纪的伊比鸠鲁、中国古代的墨子及其追随者的伦理
学中也都存在着如何促使最大快乐的思维,他们是古人中的功利主义先驱。

近代英国哲学家与伦理学家如坎伯兰、法兰西斯·哈奇森与休姆都有功利主义的倾向。

据边沁指出,他在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以及休谟等的著作中都发现了功利原则。

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系统是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由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和密尔提出。

其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

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19世纪末期的功利主义代表人物亨利·西奇威克认为功利主义来自对“常识”的道德系统的反省。

他论证多数的常识道德被要求建立在功利主义基础上。

他也认为功利主义能解决常识学说的模糊和前后矛盾而产生的困难和困惑之处。

在20世纪功利主义虽然经过摩尔的批判,但英美哲学家与英国自然科学家兼伦理学家图尔明、牛津大学的诺埃尔·史密斯、厄姆森以及澳大利亚的斯马特等人仍为功利主义辩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