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颜色变化的生理学基础
植物生理学实验

叶绿素的卟啉环
叶绿素分子头部的金属卟啉环中心均为Mg2+。 在弱酸作用下,叶绿素分子中的镁可被H + 取
代而形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后者遇铜则可形 成绿色的铜代叶绿素。 铜代叶绿素很稳定,在光下不易被破坏,故常 用此法制做植物的原色标本。
(三)叶绿素的光学性质
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都具有光学活性,表现出一定 的吸收光谱,可用分光光度计精确测定。
二、植物生理学实验的目录
实验一 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4学时 实验二 小蓝子法测定植物的呼吸速率-------------------4学时 实验三 叶绿素a、b含量的测定---------------------------4学时 实验四 植物抗逆性的鉴定(电导仪法、丙二醛含量的测定、植物
实验一 植物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 (TTC法、染料染色法)
[实验步骤]
一、氯化三苯四氮唑法(TTC法) 1、原理
凡是生活细胞,就有新陈代谢。渗入生活细胞的无色的TTC能被脱氢辅酶(NADH2或NADPH2)上 的氢还原成红色产物(TTF),肉眼可辨。 2、材料:玉米、小麦(吸胀种子) 3、方法:100粒种子,沿中心线纵切为二,做如下处理: 100半粒
4、叶绿素提取液荧光现象观察
➢ 取试管3: ➢ 从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观
察; ➢ 再在透射光方向观察叶绿
体色素溶液的颜色; ➢ 记录叶绿素体色素溶液颜
色有何不同 ,分析原因。
5、铜代叶绿素反应
向试管4中逐滴加入浓盐酸,并不断摇匀,至颜色变化, 观察并记录现象;
向变色后的叶绿素溶液中加入少量醋酸铜,并在酒精灯上 缓缓加热,观察并记录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分析]
花变色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花变色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在大自然的花卉世界中,有一种奇妙的现象,那就是花朵的颜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让科学家们深入研究花朵背后的科学原理。
花朵颜色的变化
花朵的颜色是由花瓣内色素所决定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花朵的颜色是由花瓣细胞中的色素决定的。
这些色素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反射其他波长的光线,从而呈现出我们看到的颜色。
酸碱性环境的影响
花朵的颜色变化中有一个重要因素是酸碱性环境的改变。
酸碱性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花瓣细胞内色素的结构和吸收特性,从而导致颜色的变化。
一些花朵在酸性环境下会呈现红色或者蓝色,而在碱性环境下会呈现紫色或者绿色。
光线和温度的作用
除了酸碱性环境的影响,光线和温度也是影响花朵颜色变化的重要因素。
强光或者紫外线会破坏花瓣细胞内的色素结构,导致颜色变淡或者改变。
而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花朵内部的生化反应,进而改变色素的吸收特性。
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除了环境因素,还有一些非生物因素也会影响花朵颜色的变化。
比如化学物质的影响,有些化学物质有可能影响花朵内部色素的结构,从而改变花朵的颜色。
此外,氧化还原反应等生化过程也会对花朵颜色产生影响。
结语
总的来说,花朵颜色变化的科学原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花朵颜色变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花朵的生长发育过程,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大自然的魅力。
愿我们在探索花朵背后科学原理的过程中,更加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
某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考试试卷(47)

某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10分,每题5分)1. 成熟的筛管中没有细胞核,但含有液泡和核糖体。
()[扬州大学2019研]答案:错误解析:2. 衰老的最早信号表现在叶绿体的解体上,但衰老并不是叶绿体启动的。
()[扬州大学2019研]答案:正确解析:2、名词解释(55分,每题5分)1. 光稳态平衡答案:光稳态平衡指在某种光照条件下光敏色素的Pr和Pfr相对含量具有一定比值的现象。
解析:空2. 生长调节剂[华中农业大学2018研]答案:生长调节剂是指人工合成的(包括从微生物发酵中提取的)、具有类似植物激素生理活性的化合物。
生长调节剂包括生长促进剂、生长抑制剂、生长延缓剂。
解析:空3. 细胞表面受体答案:细胞表面受体是指存在于细胞质膜上的受体,也称膜受体。
通常由与配基相互作用的细胞外结构域、将受体固定在细胞膜上的跨膜结构域和起传递信号作用的胞内结构域3部分构成。
细胞表面受体通常是跨膜蛋白质,大多数信号分子不能过膜,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经跨膜信号转换将胞外信号传至胞内。
解析:空4. 硝化作用答案:硝化作用是指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使土壤中的氨或铵盐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过程。
解析:空5. 渗透调节[华中农业大学2018研]答案:渗透调节是指通过在细胞溶液中加入或去除溶质从而达到细胞内渗透势与其外界环境的势能相平衡的过程。
包括增加溶质,降低细胞渗透势的减渗现象;也包括减少溶质,增加细胞渗透势的增渗现象。
解析:空6. 水培法答案:水培法也称溶液培养法、无土栽培法,是在含有植物所需的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并具有适宜pH的溶液中培养植物的方法。
解析:空7. signal transduction答案:signal transduction的中文名称是信号转导。
植物生理学实验-叶绿体色素的定量测定

植物生理学实验
整理课件
2、测定光密度
以96%乙醇为空白,比色测定3份样品的光密度;
波长665nm、649nm和470nm
B126室:分光光度计 型号:22PC
整理课件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功能键
显示屏
样品室
整理课件
波长调节旋钮
整理课件
测定溶液加到 比色杯的2/3初
空白对准光路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植物生理学实验
叶绿体色素在不同溶剂中的吸收光 谱有差异。在使用不同溶剂提取色素时, 计算公式有所不同。
本实验以 96%乙醇为例。
整理课件
96%乙醇提取
已知叶绿素a、b的96%乙醇提取液在红光 区的最大吸收峰:a=665nm;b=649nm
根据有色物质的加和性,建立方程组: D665=Kaλ665 Ca+ Kbλ665 Cb D649=Kaλ649 Ca+ Kbλ649 Cb
Ka645= 16.75 Kb645= 45.60
整理课件
植物生理学实验
根据加和性原则列出以下关系式: D663 = 82.04Ca+9.27Cb D645 = 16.75Ca+45.60Cb
解方程组得:
Ca (mg/L)= 12.72D663 – 2.59D645 Cb (mg/L)= 22.88D645 – 4.67D663 Ca与Cb相加即得叶绿素总量(CT): CT (mg/L)= Ca + C整b理课=件20.29D645 + 8.05D663
Enter 输入键,接受当前的状 态或进行测定;
Mode 功能键,按该键显示不 同的功能菜单;
2、测定
叶子变色原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和掌握叶子变色的原理,探究环境因素对叶子颜色变化的影响,加深对植物生理学中色素代谢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植物叶子中的主要色素包括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等。
其中,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因素,其含量在春夏季节较高,使得叶子呈现出绿色。
随着季节的变化,叶绿素的合成减少,其他色素逐渐显现出来,导致叶子颜色发生变化。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叶子颜色的变化,分析影响叶子变色的因素,进一步揭示叶子变色的原理。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植物:常绿树、落叶树各一棵2. 实验工具:剪刀、放大镜、透明容器、温度计、湿度计、光照计3. 实验试剂:蒸馏水、pH试纸、氮、磷、钾等无机盐溶液四、实验步骤1. 观察实验植物的叶子颜色,记录初始状态。
2. 分别对常绿树和落叶树进行以下实验:(1)温度实验:将实验植物分别放置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如20℃、25℃、30℃),观察并记录叶子颜色变化。
(2)湿度实验:将实验植物分别放置在不同湿度条件下(如50%、60%、70%),观察并记录叶子颜色变化。
(3)光照实验:将实验植物分别放置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如全光照、半光照、遮光),观察并记录叶子颜色变化。
(4)氮、磷、钾实验:将实验植物分别施用不同浓度的氮、磷、钾溶液,观察并记录叶子颜色变化。
3. 对比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实验植物的叶子颜色变化,总结影响叶子变色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实验:在20℃条件下,实验植物的叶子颜色变化不明显;在25℃条件下,叶子颜色逐渐由绿色变为黄色;在30℃条件下,叶子颜色变为红色。
说明温度对叶子变色有显著影响,高温有利于红色素的合成。
2. 湿度实验:在50%湿度条件下,实验植物的叶子颜色变化不明显;在60%湿度条件下,叶子颜色逐渐由绿色变为黄色;在70%湿度条件下,叶子颜色变为红色。
说明湿度对叶子变色也有一定影响,高湿度有利于红色素的合成。
3. 光照实验:在全光照条件下,实验植物的叶子颜色变化不明显;在半光照条件下,叶子颜色逐渐由绿色变为黄色;在遮光条件下,叶子颜色变为红色。
科技人员发现了增加红叶石楠变红的原理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三:科技人员还对红叶石楠的基因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控制红色素合成的基因在红叶石楠体内的表达 量较低。通过提高该基因的表达量,可以增加红色素的合成 ,从而使红叶石楠的颜色更加鲜艳。这一发现为今后通过基 因工程技术来改良红叶石楠提供了新的思路。
• 参考文献四:除了基因和光照时间外,科技人员还发现温度 和湿度对红叶石楠的颜色变化有一定影响。在实验中,他们 发现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湿度能够促进红色素的合成,进而 使红叶石楠的颜色更加鲜艳。这一发现为今后通过调控环境 因素来改变红叶石楠的颜色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基因的确认
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一些关键基因在红叶石楠变红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这些基因可以控制色素的合成和分布,进而影响红叶石楠的颜色。
色素合成的增加
色素合成的路径
科技人员揭示了红叶石楠变红过程中 色素合成的路径。这些色素主要包括 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它们在植物体 内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合成。
研究材料
首次运用红叶石楠作为研究对象 ,具有新颖性。
研究方法
采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数据分析方 法,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研究意义
研究成果可为其他植物的研究提供 参考,推动植物科学研究的发展。
CHAPTER 03
研究结果
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基因表达的差异
科技人员发现,红叶石楠在颜色变化过程中,某些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明显 的改变。这些基因主要涉及到植物色素的合成和调控。
可以为红叶石楠等观赏植物的栽培和养护提供理论指导, 提高其观赏价值和绿化效果。
对于培育新的观赏植物品种和优化现有品种也有着重要的 意义。
CHAPTER 02
研究方法
样本采集与处理
植物生理学-第十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

细胞分化的理论基础是:细胞全能性
(一)细胞分化的内部调控机理 1、通过极性控制分化 极性是分化产生的第一步,极性的存
在使形态学上端分化出芽,下端分化出根。 极性产生的原因: 受精卵的第一次不均等分裂 IAA在茎中的极性传导
2、通过激素控制分化 IAA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根,CTK促 进分化出芽。 3、通过基因调控分化 如开花基因活化,可导致成花。 (二)外界条件对细胞分化的调节 1、糖浓度
4、种子寿命
种子寿命(seed longevity):从种子 成熟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
顽拗性种子:不耐脱水和低温,寿 命很短,如:热带的 可可、芒果种子
正常性种子:耐脱水和低温,寿命 较长,如:水稻、花生
种子寿命与种子含水量和贮藏温度 有关。
二、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足够的水分 吸水是种子萌发的第一步:
不同作物种子萌发时需要温度高 低不同,与其原产地密切相关。
4、光 — 有的种子萌发需光
需光种子:光下才能萌发的种子, 如莴苣、烟草、杂草种子
需暗种子:光抑制种子萌发,如 茄子、番茄、瓜类种子
对光不敏感种子:有光无光都可
三、种子萌发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一)种子吸水
种子的吸水分为三个阶段:
急剧吸水阶段 — 吸胀性吸水 吸水停顿阶段 胚根出现 大量吸水阶段 — 渗透性吸水
2、种子生活力 种子生活力(seed viability):指种子 能够萌发的潜在能力或种胚具有的生命力。
鉴定种子生活力的方法:
(1)利用组织还原能力(TTC染色法)
TTC
2H 脱氢E
氧化态 无色
三苯甲瓒
还原态 红色2、利用原生质来自着色能力 —(染料染 色法)活种子的原生质膜有选择透性,不选 择吸收染料,原生质(胚)不着色。
植物提取颜色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植物提取颜色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习使用层析法分离植物中的色素。
3. 了解不同植物色素的特性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植物中的色素主要分为两大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分别呈蓝绿色和黄绿色;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分别呈橙黄色和黄色。
这些色素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通过提取植物中的色素,并利用层析法将其分离,观察不同植物色素的特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菠菜、紫罗兰、牵牛花、万寿菊等植物叶片。
2. 仪器:研钵、研杵、滤纸、层析柱、滴管、剪刀、量筒、烧杯、酒精灯、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植物色素提取(1)将植物叶片洗净、晾干,用剪刀剪成小段。
(2)将剪好的叶片放入研钵中,加入少量二氧化硅、碳酸钙和适量丙酮。
(3)用研杵充分研磨,使叶片与溶剂充分混合。
(4)将研磨后的混合物倒入滤纸中,过滤得到色素溶液。
2. 植物色素分离(1)取一张滤纸,将其剪成比层析柱直径略小的圆片。
(2)将圆片放入层析柱中,使其紧贴柱壁。
(3)将提取到的色素溶液用滴管滴入层析柱,控制液面高度。
(4)待色素溶液滴入层析柱后,加入适量的层析液,观察色素分离情况。
3. 观察与记录(1)观察层析柱中色素带的分布,记录各色素带的颜色和位置。
(2)分析不同植物色素的特性,总结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菠菜叶片: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
紫罗兰叶片:花青素(红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
牵牛花叶片:花青素(蓝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
万寿菊叶片: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
2. 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叶片中含有不同的色素,这些色素在层析柱中分离出的位置和颜色也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颜色变化的生理学基础
颜色赋予了这个世界生机和气息,使我们感受到了色彩的明亮和绚丽,使我们的视觉不再是苍白,我们都知道植物是动物们的衣食父母,是自然的调色板,春的翠绿、夏的浓郁,秋的黄冬的白都是植物给予的。
植物可以合成多种色素,受了这样的启发,科学家们根据提取出来的色素分子鉴定和分析,合成了各种合成色素,给原来缤纷的世界添加更多的情趣,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植物色素合成及分解的生理学基础。
可是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呢,为什么我们的肉眼可以感知这些色彩呢,这是因为人们的肉眼可以感受一部分光谱系光线即可见光,而物体可以吸收这些光,则物体就呈现他们吸收光线的互补色。
太阳光是地球接收到的唯一自然光源,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的时候本来是有很宽的光谱系,但是人肉眼只能感知其中可见光那一部分的光波,可跟据波长的依次减短分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这是构成世界五彩缤纷的基础,不同的两种单色光混合在一起还可以构成更加丰富的色彩。
一件物体若吸收了所有的光线那他则呈现黑色;若他对任何光线都没有吸收能力,则会反射出所有的光波,呈现出白色;若它吸收了其中某部分的光线,则呈现出该部分光线的互补色。
同样的,植物之所以能够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也是因为植物体内存在一类被称为色素的物质,特具有可以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因而折射出不同的互补色。
春的青翠,夏的浓绿,秋的枯黄冬的苍凉,皆是因为在不同的季节,随着植物生长的气候、阳光、土壤等状况的改变,使植物体内的色素分子结构发生变化,或某些色素重新合成,某些色素大量降解,而对太阳光有了不同的吸收情况,植物就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来。
色素是有机分子,根据溶解性质不一样可分为水溶性与脂溶性两类,尽管自然界的植物有四十多万种,颜色绚丽多姿,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他们的变化都是由植物体内的“三大法宝”——卟啉类、类萝卜素类、花青素类而引起的。
卟啉类是植物呈现绿色的基础,在植物体内最大的卟啉类色素是叶绿素,叶绿素可分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两类。
叶绿素分子含有一个大的卟啉环,居于环中央的是一个镁原子,这样的结构是一个庞大的共轭系统,因而可以吸收太阳光,而呈现颜色。
根据分子组成不同,空间结构不同,所以对光波有着不一样的吸收谱系,叶绿素主要吸收区有两个:一个为波长640~660nm的红光区,另一个为波长430~450nm的蓝紫光部分,而对橙光,黄光和绿光只有很弱的吸收带,尤其是绿光,所以叶绿素的溶液呈现绿色。
叶绿素a和b吸收光谱几乎相同只有微小的不同。
类胡萝卜素是调节叶颜色的基础。
类胡萝卜素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种,胡萝卜素呈现橙黄色,叶黄素呈现黄色。
胡萝卜素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叶黄素是胡萝卜素的衍生物,他们都是不饱和的碳氢化合物,所以共轭双键的存在决定了他们对太阳光吸收的能力,从而呈现他们吸收光谱的互补色。
花青素顾名思意是决定花颜色的基础。
花青素是类黄酮类物质,它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分布位置不同,前者可以溶解于细胞液中,储存在液泡中,而后者主要存在叶绿体中。
花青素化学性质较活泼,它B环上的羟基和甲氧基数目、芳香酸对主要骨架的酯化、液泡中的pH、和不同金属离子的螯和都会使花青素的吸收光谱发生移动而呈现不同颜色,甚至日光的强弱也会使花青素发生变构,从而产生不同颜色,所以注定花会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
无论是叶子,还是花果,他们呈现的颜色都不是一种色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各种色素的综合表现。
叶子呈现的颜色主要是绿色的叶绿素和黄色的类胡萝卜素的量比例决定。
高等植物所含各种色素的数量与植物的种类、叶片的老嫩,生育期及季节有关。
正常情况下,两色素的分子比例为3:1,但是秋天、条件不正常或叶片衰老时,类胡萝卜素分子结构比叶
绿素的稳定,叶绿素较易被破坏或降解,数量减少,所以这时叶片就会枯黄。
而至于其他颜色的叶片,则是花青素做出了贡献,因为秋天降温,体内积累了较多的糖分以适应寒冷,这个时候由于原料充沛就会形成较多的花青素就会呈现红色。
花的颜色变化比较复杂,有的同类植物却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也有同一株植物早晚开出的花朵颜色不尽相同。
但无论什么情况,花的颜色都是由植物中的花青素决定的。
花青素性质活泼,可以和植物体内的金属离子结合,或者受植物细胞液的酸碱度影响,而产生各种美丽的颜色。
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实验,如果把红色的牵牛花泡在碱性的肥皂水中,红色的牵牛花就会很快变成蓝色;如再把它泡到酸性的醋中,它又会马上变成红色。
同一种类植物开出不同颜色花的原因,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不同花中,它们细胞液中的酸碱度不同,就使花青素产生了不同颜色。
植物果实的颜色也是千变万化,如苹果为例,初结时,呈绿色;长大后,光照的一面常呈红色;成熟时出现黄色;而最后腐烂时,则呈褐色。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这又是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在作怪。
果实初结时,需要大量糖类化合物,因为叶绿素有合成糖类化合物的本领,所以果实中叶绿素占主要优势,这就是果实初结时大都呈绿色的道理。
逐渐生长时,植物自身会放出催熟激素——乙烯,来促进植物成熟。
乙烯除催熟外,还能促使果实合成更多的类胡萝卜素,较强的太阳光也能帮助类胡萝卜素合成,因此,太阳光照的一面果实往往会变红。
最后,叶绿素停止合成,呈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占了主要成分,果实就马上变黄色了。
至于水果最后都会变成褐色、黑色,是因为果实中含有一种叫多元酚的物质,它在氧化酶催化下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褐色和黑色的醌类化合物。
这就是果实由黄变褐的原因。
随着季节,温度,盐度,酸碱度的改变植物体内的色素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是植物随季节,外部生长环境变化叶片、花朵、果实颜色发生变化的生理学基础,那么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三种色素的合成及分解呢?
光:光是影响叶绿素合成及降解的主要因素。
原脱植基叶叶绿素必须经过光照后才能合成叶绿素,若没有光照,就只能停留在原脱植基叶叶绿素这个阶段,这个时候类胡萝卜素就会更占优势而使叶片显现黄色,甚至光线过弱也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而温度之所以影响色素的形成,是因为一切生命物质的形成过程都需要酶催化,而酶活性严格地受到温度的影响,所有的没都需要合宜的温度范围,所以当冬天来临时几乎原来色彩缤纷的世界因为色素的不能正常合成而变得荒凉起来。
矿质元素对色素的合成也有一定的影响,色素分子都会有辅助集团,而这些辅助小分子一般都是金属离子,所以当植物体内缺乏必需元素时,植物一样会发生枯黄等不健康现象。
有些酶的辅酶也是金属离子,所以矿质元素不仅是色素的直接原料,还是催化他们合成的酶系统必须的辅助集团。
PH一般对色素合成过程的影响没有其他因素明显,但是酸碱度的变化会影响不稳定色素分子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的变化(如左旋变成右旋)会影响色素分子对太阳光的吸收谱系的变化或吸收能力的变化,这些都会影响色素数量的比例变化,从而改变他们的综合作用,是植物的颜色发生变化。
这些外界条件之所以可以改变色素的形成过程,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改变了色素形成所需酶系统的组成或活性。
植物体内也是靠信号转导系统来调节基因表达的情况。
外界环境变化的信号依从从膜—质—核的路线来影响基因的闭合或重新表达,从而改变了酶系统的构成,致使一些色素的大量表达,或其他色素的抑制表达甚至分解。
一切的外界环境变化都需要通过基因表达才可以真正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从而影响植物的颜色变化。
通过了解植物颜色变化的生理学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或者人为改变植物的生长环境来改变植物体内色素分子的组成,是植物呈现我们喜欢的色彩,或者使植物的果实
色香味俱全,让这个世界更加的五光十色,美丽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