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分布

合集下载

十三五藻类产业技术体系分布

十三五藻类产业技术体系分布

十三五”藻类产业技术体系分布
“十三五”期间,体系将维持总量50个不变,为适合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对体系的结构领域做了必要的调整、优化,合并了4个小体系,新增特色蔬菜、绿肥、中药材和藻类等4个体系;共聘用岗位科学家和站长2672名,其中,首席科学家续聘41位、调整5位、新增4位;岗位科学家续聘1000人、新增370人,综合试验站续聘1071个、新增181个;年度研发经费由“十二五”的13.2 亿元增加至16亿元。

水产体系由‘十二五’的5个扩增到‘十三五’ 的6个,科学家岗位和综合试验站增加了100多个,真正成为渔业科技的主力军。

水产养殖调查报告

水产养殖调查报告

水产养殖调查报告篇一:水产养殖情况调研报告庆阳市西峰区水产养殖情况汇报按照庆阳市水产工作站《关于在全市开展渔业情况调查研究的通知》文件要求,我站高度重视,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投入到全区渔业生产情况调查摸底中去。

经过一周的摸底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西峰区渔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庆阳市西峰区属于黄河一级支流泾河流域,在泾河流域中属于其一级支流马莲河和蒲河流域。

西峰区面积,其中马莲河流域面积为,占总面积的%,蒲河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

1、水面分布及养殖情况①池塘:池塘水面总面积126亩,其中肖金47亩,董志20亩,显胜40亩,后官寨10亩,彭原5亩,温泉乡3亩,西街办1亩。

其中从事养殖生产的为60亩,从事休闲渔业(垂钓)的为76亩(详见附件一)。

②水库:水库总水域面积1770亩左右,共有各类水库5座,均属山谷型黄土坝,分别是巴家咀水库、南小河沟水库、花果山水库、王咀水库及王家湾水库(详见附件二)。

其中:巴家咀水库和南小河沟水库作为人饮水源;花果山水库用于养殖,面积为350亩;王咀水库、王家湾水库目前用于休闲222渔业(垂钓)。

③塘坝:全区塘坝共有70多座,其中适于养殖的塘坝24座,水面面积为1300亩左右,(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水产养殖调查报告)基本用于休闲垂钓(详见附件三)。

④人工湖:西峰城区雨洪资源节水工程水域面积232亩,其中北湖166亩,南湖66亩(详见附件四)。

南湖于XX 年投入鱼苗一次,用于休闲垂钓,XX年城区面积扩大后,部分生活污水排入,水质变差,湖中鱼相继死亡。

北湖工程仍在建设之中。

⑤河流:流经西峰区的河流主要有蒲河、黑河、澜泥河、盖家川、砚瓦川和齐家川等6条,流经总长度为公里(详见附件五)。

其中,马莲河支流盖家川、砚瓦川、齐家川因受西峰城区排污影响,水质污染严重,不适于从事养殖生产;蒲河和澜泥河水质没有受到污染,可用于渔业养殖;黑河作为人饮水源汇入巴家咀水库,因此也无法从事养殖生产。

我国水产养殖业需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我国水产养殖业需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我国水产养殖业需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作者:阮思甜来源:《农经》2021年第02期水产养殖是我国农业结构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近几年,水产养殖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产品附加值偏低等问题。

我国水产养殖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亟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水产养殖育种和养殖技术水平、加强行业监管,推动水产养殖业向绿色安全、高质高效方向发展,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和水产品出口贸易需求。

关键词: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产业优化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水产品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近40%,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产量的60%以上。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技术的进步,我国水产养殖产量整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但是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

2019年我国GDP总量达到99万亿元,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居民消费将加快升级,水产品作为优质的动物蛋白,需求量必将大幅增加。

为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发展格局,满足国内消费和出口贸易,我国水产养殖业还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育种和养殖技术水平、加强行业监管,发展质量和水平,实现产业绿色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水产品产量一方面来自于捕捞,一方面来自于养殖。

我国水产品产量主要来自水产养殖。

目前,我国每年的水产品养殖产量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也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产量持续保持稳定增长。

2011年到2019年,我国水产品产量整体呈上升态势,水产品产量在2017年达到峰值,为6938万吨,2018年和2019年水产品产量有所下降,分别为6469万和6450万吨,分别较2017年下降6.76%和7.03%。

2011年到2019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持续上升,从2011年的4026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5050万吨,养殖水产品产量增长了25.43%(见图)。

“十三五渔业科技发展规划

“十三五渔业科技发展规划

“十三五渔业科技发展规划目录一、形势与需求(一)发展形势(二)发展需求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十三五”发展目标三、重大工程(一)科技创新工程(二)水产技术推广能力提升工程四、保障措施(一)加强顶层设计(二)加大科技投入(三)完善创新体系(四)培养创新人才(五)深化国际合作(六)加强转化推广为推进“十三五”渔业科技发展,充分发挥渔业科技对现代渔业发展尤其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2〕11号)、《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22〕1号)、《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特编制《“十三五”渔业科技发展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一)发展形势“十二五”期间,全国渔业科技系统面向产业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累计承担涉渔科技与推广经费50多亿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20亿元,在渔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遗传育种、健康养殖、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节能环保、渔业装备升级、渔业信息化等共性与关键技术研究均有进展,一批高效、健康、节能、安全的技术模式得到广泛应用。

“十二五”以来,渔业科技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培育新品种68个,制定渔业国家和行业标准230项;遴选发布60多个渔业主导品种和36项渔业主推技术;建设渔业综合性重点实验室2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23个,综合试验站17个。

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22年的55%提高到至2022年的58%。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建设现代渔业强国,必须贯彻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十三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十三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十三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2015.08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利用劳动力、土地与资源环境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大力吸引国外资本与技术,加快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推动了重化工业的进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化和国内外经济条件的变化,我国优势要素价格逐步上升,要素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劳动力数量开始下降但人力资本素质不断提高、资本数量积累增速放慢但资本存量质量优势逐步发挥、可用土地数量不断减少但土地利用效率将会提升、技术引进效应进一步衰减且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资源供应趋于紧张且环境成本逐步提升,等等。

随之产业比较优势也发生了显著转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十三五”时期,应关注我国要素条件变化的现实情况,更多利用市场化的政策手段,引导产业优化升级。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和韩国同样经历了要素结构变化及其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

针对现实问题,两国都加快了产业政策调整,通过注重产业政策的市场导向作用、加快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积极加快培育自主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消费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等,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顺利转换,避免了要素优势丧失带来的产业发展断崖和经济发展停滞,为我国产业政策调整提供了好的经验。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要素条件变化带来的要素结构转变,应顺应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趋势,加快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配套政策的实施,通过市场手段、创新动力和消费助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调整产业政策的方式。

我国现行产业政策主要是扶持性产业政策,未来产业政策应该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并使之行之有效;二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三是加大对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对于具有较强外部性的应用性研究以及具有重大影响的应用性研究提供资助;四是强化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为产业转型提供优良的人力资本;五是完善行业信息、技术发展及趋势、经济运行信息的收集、整理、研究与发布,为行业信息交流和研讨提供公共平台。

“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

“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

“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当前,生物技术在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现代生物技术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和重大突破正在加速向应用领域渗透,在革命性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环境、资源和健康等重大问题方面展现出巨大前景。

生物技术产业正加速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的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将深刻地改变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和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并引发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大变化。

抢占生物技术和生物技术产业的战略制高点,打造国家科技核心竞争力和产业优势,事关重大、事关全局、事关长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部署的要求,为加快推进生物技术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重要的创新技术集群之一,具有突破性、颠覆性、引领性等显著特点,并集中体现了全球科技创新发展态势的三个典型特征。

一是学科交叉汇聚日益紧密,拓展了科学发现与技术突破的空间。

生命科学与化学、信息、材料、工程等学科交叉融合,正在加速孕育和催生一批如合成生物技术、类—1 —脑人工智能技术等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

二是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创新周期大大缩短。

如新发传染病从病原体分离鉴定到诊断试剂研制,过去往往需要不同领域专家耗费数年才能完成。

随着基因测序、抗体制备等共性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仅需数月就能完成上述工作,为传染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和金融资本深度融合,各类创新要素日趋活跃,研发组织模式呈现网络化和全球化特征,研发理念不断更新,加速推动产业变革的步伐。

2015年,全球生命科学领域仅并购交易就达到5460亿美元,是2006至2014年平均并购交易额的2.5倍,金融资本已成为生物技术领域创新创业的重要推手。

简述我国主要养殖经济贝类的种类

简述我国主要养殖经济贝类的种类

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渔业资源的国家,养殖贝类是其中重要的产业之一。

贝类养殖既可以提供丰富的食品资源,又可以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将简述我国主要养殖经济贝类的种类,以便对相关产业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牡蛎牡蛎是我国养殖水产业中的一项重要品种,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

牡蛎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海中鲜品,深受用户喜爱。

我国的牡蛎养殖历史悠久,技术也比较成熟,是我国贝类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扇贝扇贝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也是世界上广泛分布的常见贝类之一。

我国的扇贝养殖主要集中在辽宁、山东、浙江、广东等地,其中以大连的养殖量最大。

扇贝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市场欢迎,是沿海地区的重要出口水产品之一。

三、蛤蜊蛤蜊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海域的贝类之一,也是我国养殖水产品中的重要品种之一。

我国的蛤蜊养殖地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辽宁、广东、广西等地,其中以山东的养殖规模最大。

蛤蜊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深受用户的喜爱。

四、扇贝扇贝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也是世界上广泛分布的常见贝类之一。

我国的扇贝养殖主要集中在辽宁、山东、浙江、广东等地,其中以大连的养殖量最大。

扇贝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市场欢迎,是沿海地区的重要出口水产品之一。

五、扇贝扇贝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也是世界上广泛分布的常见贝类之一。

我国的扇贝养殖主要集中在辽宁、山东、浙江、广东等地,其中以大连的养殖量最大。

扇贝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市场欢迎,是沿海地区的重要出口水产品之一。

上述便是我国主要养殖经济贝类的种类,这些贝类产品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喜爱,还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水产品,为我国的水产品养殖业和出口贸易作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我国的贝类养殖产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的渔业事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六、鲍鱼鲍鱼是一种高档水产品,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

扩增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

扩增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
大水面养殖、杨德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工程化养殖、徐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养殖设施与设备、刘兴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4.营养与饲料研究

营养与饲料:文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研究室主任:李来好
加工技术与废弃物利用:李来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十三五”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分布
涵盖6个功能实验室、33个岗位科学家和19个综合试验站。
研究中心
功能研究室
岗位、科学家、所在单位
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1、遗传改良研究室
首席科学家:杨弘
建设依托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
研究室主任:甘西
种质资源评价:赵金良(上海海洋大学)
良种选育:杨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鲟营养需求与饲料、陈细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5.加工研究室
质量追溯与标准化:宋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保鲜与贮运、熊光权、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副产物综合利用、高瑞昌、江苏大学
6.产业经济研究所
产业经济:袁永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19个综合试验站未完待续
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
分综合试验站
苗种繁育:甘西(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
淡水鲈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叶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
究所
鲑鳟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王炳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
研究所
黄颡鱼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梅洁、华中农业大学
黄鳝泥鳅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杨代勤、长江大学
鮰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边文冀、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五”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分布
十三五期间的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新增岗位科学家已标黑色字体)
国家贝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1、遗传改良
研究室
首席科学家:张国范
建设依托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研究室主任:包振民
鲍类育种:柯才焕(厦门大学)
滩涂贝类育种:张国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扇贝育种:包振民(中国海洋大学)
珍珠贝育种:喻达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
水产研究所)
牡蛎育种:喻子牛(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淡水珍珠贝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白志毅、上
海海洋大学
蛤蚶蛏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刘保忠、中国科
学院海洋研究所
海水珍珠贝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何毛贤、中
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头足类种质资源与繁育、陈四清、中国水产科学
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2、疾病防控
研究室
研究室主任:宋林生
细菌病防控:宋林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寄生病防控:王江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
水产研究所)
病毒病防控:王崇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
水产研究所)
环境胁迫性疾病防控、李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
究所
细菌病防控、宋林生、大连海洋大学
3、养殖与环
境控制研究

研究室主任:方建光
浅海养殖:方建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
产研究所)
池塘养殖:林志华(浙江万里学院)
近海增殖:郑永允(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设施养殖:刘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生态环境监测及灾害评估:沈新强(中国水产科
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淡水珍珠贝养殖与育珠、洪一江、南昌大学
海水珍珠贝养殖与育珠、邓岳文、广东海洋大学
头足类养殖、杨建敏、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
究院
4.营养与饲料
研究室
腹足类营养与饲料、张文兵、中国海洋大学
双壳类营养与饲料、徐继林、宁波大学
5.加工研究室研究室主任:章超桦
保活流通与初加工:沈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精深加工工艺:章超桦(广东海洋大学)
副产物综合利用、曹敏杰、集美大学
净化与保鲜储运、薛长湖、中国海洋大学
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评价、翟毓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6.产业经济
研究室
产业经济:慕永通(中国海洋大学)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