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学导论-第三章(PPT文档)
海洋学导论海洋生物(精品资料)PPT

海洋生物环境分区
• 海洋生物的栖居环境分水层和底层两局 部
• 水温是决定海洋生物的生存区域、物种 丰度及其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
• 盐度对海洋生物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渗 透压,因为大多数海洋生物和海水是等 渗的
海洋生物环境分区
• 海水深度对生物最明显的影响是流体静 压力的作用和光照深度
• 海洋生物的生理过程“生物泵〞对全球 起哄的作用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分为浮游生物、游泳 生物和底栖生物三大类群
• 海洋浮游生物〔marine plankton〕 • 这个生态类群的生物缺乏兴旺的运动
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动能力,悬 浮在水层中随水流移动。又分为 phytoplankton • zooplankton
上升流或铅直方向的海水混合,能把较冷但富有营养物质的深层海水输送到上表层,是指成为富于生产能力的海域。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包含生命和非生命两大局部,前者依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后者包含无机物质、有
• 全世界底栖植物的平均生产力为海洋浮 机化合物和气候因素
海洋生态系统的反响机制,是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 海洋生物为我们提供食物、医药材料、工业材料等
游植物的2%-5% 生物因素:浮游动物的摄食
海洋动物生产力
• 二级生产力:指以植物、细菌等初级生产力为 营养来源的生物生产能力,主要包括大局部浮 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植食性游泳
• 三级生产力:指以浮游动物等二级生产者为营 养来源的生物生产能力;主要包括一些肉食性 的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
• 终极生产力:指一些自身不再被其他生物所消 耗的生物生产力;主要包括凶猛的鱼类和其他 大型或特大型动物,也可以是任何一级生产者
海洋学导论第三章

世界大洋2月和8月表层水温的分布特点 (1)等温线的分布,沿纬线大致呈带状分布 (2)冬季和夏季最高温度都出现在赤道附近海域 (3)由热赤道向两级,水温逐渐降低,到极圈附近降 至0 ℃左右
(4)在两半球的副热带到温带海区,特别是北半球, 等温线偏离带状分布,在大洋西部向极地弯曲, 大洋东部则向赤道方向弯曲 (5)在寒、暖流交汇区等温线特别密集,温度水平梯 度特别大 (6)冬季表层水温的分布特征与夏季相似,但水温的 经线方向梯度比夏季大
(三)海水的密度变化 复杂,无规律可循
四、海洋水团
定义 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均匀的物理、化学 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 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 水团从其源地所获得的各种特性,在运动过程 中受环境变化影响或与周围海水交换混合,会发生 不同程度的变化,此即水团变化。
第五节:海洋光学、声学现象
三、海水的主要热性质和力学性质
(一)热容与比热容
海水温度升高1K (或1℃)时所吸收 的热量,单位J/K或 J/℃。 单位质量海水的热容, 单位J/Kg℃
定压比热容Cp
定容比热容Cv
海水的比热容约为3.89×103J•Kg-1•℃-1,ρ为1025Kg•m-3。
空气的比热容约为1×103J•Kg-1•℃-1,ρ为1.29Kg•m-3。
(六)沸点升高、冰点降低
(七)海水的一些力学性质 1、粘滞性:当相邻两层海水作相对运动时,由于水 分子的不规则运动或者海水块体的随机运动(湍流), 在两层海水之间便有动量传递,从而产生切应力。 2、渗透压:在海水与淡水之间放置一个半渗透膜,水 分子可以透过,但盐分子不能透过。那么,淡水一侧 的水会慢慢地渗向海水一侧,使海水一侧的压力增大, 直至达到平衡状态。此时膜两边的压力差,称为渗透 压。 3、表面张力:液体的自由面上,由于分子之间的吸 引力所形成的合力使自由表面趋向最小。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一、绪论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海洋中的(海水、营养盐、生物),海底的(海洋沉积、海底岩石圈),海口的(河口、海岸带),海面的(大气边界层)。
特点:特殊性和复杂性、综合性,海洋中的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作为自然系统的多层次耦合性。
研究内容:海水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的基础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有关海洋军事活动迫切需要的应用研究。
海洋科学的发展史:第一阶段:海洋知识的积累;第二阶段:海洋科学的奠基与形成;第三阶段:现代海洋科学时期;最后,海洋科学的未来。
二、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地表陆海分布: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
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陆地占29.2%,海洋占70.8%,地表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
地球上海洋相互连通,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则相互分离,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
海洋不仅面积超过陆地,其深度也超过陆地高度。
3000m以上深海洋占其总面积的75%;而高度不足1000m 的陆地占其总面积的71%。
海洋平均深度达3795m,而陆地平均高度只有875m。
如果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削平,则地球表面将被约2646m 厚的海水均匀覆盖。
海洋的划分: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分为主要部分——洋和附属部分海、海湾和海峡。
(大)洋,远离大陆,面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全世界共有54 个海,其面积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7%。
海的深度较浅,平均在2000m以内。
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多系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往往比大洋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海洋地质学 第三章 地球结构与海底岩石圈

3.1 地球结构与基本组成
9
2、发展演化——地球形
成之初温度相对较低,各种
物质混杂一起,经历了一段
“安稳”期。后来,由于地
球内部的镭、铀等放射性物
质衰变而产生大量的热,聚
集在地球内部,最终通过火
山爆发与强烈地震释放出来。
3.1 地球结构与基本组成
10
2、发展演化— —受地球上火山活动 和地外物质撞击等的 影响,在地球长期的 发展演化过程中,相 对较轻的硅铝物质逐 渐向外层移动,而重 的铁镍等物质在地核 处集中,地球形成圈 层结构。
3.1 地球结构与基本组成
6
当旋转的星云边收缩边旋转,周围物质 的离心力大于等于中心对它的引力时,就分 离了一个圆环来。一个又一个圆环逐步产生。 最后,中心部分变成太阳,周围的圆环变成 了行星,其中一颗就是地球。因此,地球是 在四十多亿年前产生的。
3.1 地球结构与基本组成
7
1、地球的诞生——早期的大约1100Ma (距今4600 Ma-3500 Ma,天文时期)没 有在现今的地球上保留有任何地质证据。 当时的地质情况 主要是根据对月 球及其它天体( 陨石)的研究, 结合“将今论古” 的原则推断的。
3.2 地壳
33
3.2.3 洋壳与陆壳的主要区别 (3)地球物理特征——洋壳虽薄,却以 正重力异常值为特点,大洋盆地的布格异常值 可达+500 mGal;陆壳虽厚,其重力异常值却
主要表现为负值,高山地区布格异常值一般为
-500~-300mCal。这种情况表明,构成陆壳的
岩石密度较洋壳小,而洋壳密度要大得多,这
3.2 地壳
28
3.2.2 大陆地壳 大陆地壳覆盖地球表面的45%,主要分布 在大陆和大陆边缘的大陆架海区。大陆地壳平 均厚度35km,但很不均一。在构造稳定地区厚 度较小,而在构造活动地区厚度则急剧增大。 高山区最厚,可达 60-70 km,如我国 西藏地区。地壳的 化学组成以硅铝质 为特点,可分为上 陆壳和下陆壳。
海洋学课件

绪论一、地磁、地球自转速度1.地磁成因地球磁场起源于其外核液态铁镍物质的对流运动,从而产生电流,产生磁场。
2.地磁磁极地磁北极:位于北纬78.6°,西径101地磁南极:位于南纬65°,东径138°。
地磁轴与地球自转轴的夹角:11°磁极处磁场强度:南磁极,0.68高斯;北磁极,0.61高斯;赤道处,0.29~0.4高斯地磁强度变化:平均每年降低1‟,1000年后地磁场可能消失,逐渐发生地磁场倒转。
古地磁研究表明:50万~100万年地磁倒转一次。
3. 磁极移动曲线4.地球自转速度(1)长期变慢一个世纪内,每日的长度平均增加1~2ms科学家发现,13亿年前,每年有540天。
3.7亿年前,一年约有400天左右国际天文组织测量发布:1984年6月30日增加1秒;1987年12月31日增加1秒。
1972~1989出现了14次闰秒,地球约每15个月就要转慢1秒。
此数据不能用作预测闰秒。
1998年12月31日23时59分59秒闰秒2005年12月31日23时59分59秒闰秒(相隔7年)2008年12月31日23时59分59秒闰秒(相隔3年)闰秒实施举例:零八年实施的一次闰秒协调世界时:23时59分59秒(2008年12月31日)23时59分60秒(2008年12月31日)00时00分00秒(2009年1月1日)北京时间:7时59分59秒(2009年1月1日)7时59分60秒(2009年1月1日)8时00分00秒(2009年1月1日)(2)变慢原因:潮汐摩擦,引起地球自转角动量减少(3)地球南北极的有趣现象:a. 一天等于一年(度日如年)b. 北极:四面八方都朝南c. 南极:四面八方都朝北月球运动:自转周期等于公转周期月球总是以相同的一面向着地球太阳运动:围绕银河系绕转:速度,250km/s ; 周期,2.5亿年二、世界海洋概况四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位置: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北美洲之间南北最长:约 15900公里东西最宽:约199O0公里面积:17968万平方公里。
海洋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2021/6/17
第4页/共72页
第一节 海流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海流基本知识;海流
的分类;大洋环流;
重点:风海流;地转流;补偿流;世界大
洋表层风海流的分布;我国近海的海流。
2021/6/17
第5页/共72页
海流(Ocean Current)
1.海流的定义
海流定义:是指海洋中的海水具有相对稳定速度的流动,它 是海水运动的形式之一。
第26页/共72页
330 在盛行西风带中海流流向大致是___________.
A.自北向南
B.自南向北
C.自东向西
D.自西向东
331 北半球NE信风带的海流___________.
A.向西流动
B.向东流动
C.向西南流动
D.向西北流动
332 表层风海流的大小___________.
A.与海面风速成正比
一般深度浅,水色低(浑浊),透明度小,季节变化显著。没有独立的海 流系统和潮波系统,多数受大洋影响,我国东南海岸面临四海。
渤海:为我国的内陆海,自老铁山经庙岛与蓬莱角联线,分割黄海,面积 约9万7千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米。 黄海:北起鸭绿江口,南从长江口北岸至济州岛与东海分开,面积42万平 方千米,平均水深44米。 东海:南自南澳岛与台湾岛的鹅銮鼻分隔南海,面积75万平方千米,平均 水深349米。 南海:南靠加里曼丹岛,东临菲律宾,西接印支半岛,面积350多万平方 千米,平均深度1000米以上。 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和约1.9万千米的海岸线。
A.海流对船舶运动有较大影响
B.强大的海流对天气和气候有显著影响
C.A、B都对
D.A、B都错
328海洋上最主要的海流是___________.
海洋学课件

用
地面摩擦力
各个方风向和风速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例绘制,一般多用八个或十
六个罗盘方位表示,如图,由于该图的形状形似玫瑰花朵,故名“风玫
瑰”。玫瑰图上所表示风的吹向(即风的来向),是指从外面吹向地区
中心的方向。
海洋学
(一)气压 大气是有重量的,它施加于地面的压力
称为气压。气压的单位以毫米水银柱高 (mm)或毫巴(mb ) 表示。单位面积上 承受大气柱的重量是产生气压的原因。随着 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柱的重量减少,所以 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气压随高度变化的 实际情况与气温和气压条件有关。
海洋学
a.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水平气压 梯度力
b.垂直于空气的运动 方向(即风向);
(百帕) 1000 1005
c.由低纬向 高纬增大;
1010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 海洋学
• 当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运动时,地转偏向 力使气流产生偏向。在北半球,气流偏向运 动方向的右方;在南半球,气流偏向左方。 作用于相同质量和速度但在不同地点运动的 物体的地转偏向力的大小是不同的,在赤道 为零,随纬度的增高偏向力加大,在两极达 最大值。
海洋学
§6—1 大气的成分及垂直分层 §6—2 大气的水平与垂直运动 §6—3 大气环流 §6—4 风
海洋学
§6—1 大气的成分及垂直分层
一、大气成分
不可变气体成分
主要指氮、氧、氩三种气体
易变气体成分
以水汽、二氧化碳和臭氧为主
海洋学
§6—1 大气的成分及垂直分层
一、大气成分
1.干洁大气 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 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范围 只有整个大气厚度的1%左右。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 /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杂质。低纬:17~18km;中 纬:l0~12km;高纬:8~9 km。 就季节而言.同一 地区夏季对流层的厚度大于冬季。 云、雾、雨,雪, 雷、电等天气现象都出现在这一层中。
海洋学导论

图4-5表明了海上溢油的分解过程。其中较轻的组分挥发了;水溶性组分 溶于海水;最重要部分——不溶性残渣乳化为小球,最终沉入海底或冲到海岸, 被缓慢分解或者掩埋掉。溢油的危害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和溢油的地区。
图4-5 海上溢油的分解过程(Spears,1974)
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物十分复杂,主要是它与金属能形成稳定络合物。
图4-1 海水的化学组成 (Thurman,1997)
海水的成分分类(P110) ①主要成分 海水中浓度>1mg/kg的成分 (提示:教材中1×10-6 mg/kg有误) Na+ K+ Ca2+ Mg2+ Sr2+ Cl- SO4- Br- HCO3-(CO32-) F- H3BO3占盐份总量的99.9%
天然放射系--4n+2系
天然放射系--4n+3系
天然放射系----(4n)系
人工放射系-- 4n+1系
4.1.4 海洋化学污染物 (P120)
联合国专家组(1982)把海洋污染定义为:直接或间接由人类向大洋和河口 排放的各种废物或废热,引起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或者危及海洋生命 (如鱼类)的现象。
Stumm(1975)把海水中的微量金属元素按照粒子大小分为七种形式见图4-3。
二、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
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是控制金属污染物溶存形式的主要因素之一。用于定
量分析重金属在海水中氧化还原转化。
当海水是一个氧化还原的平衡体系,相对电对氧化-还原平衡的半电池反
应为: 电极电位可以表示为
aox+ne—→ared
上述这些成分在海水中的含量较大,各成分的浓度比例近似恒定,生物活动 和总盐度的变化对其影响都不大,所包含的13种元素称为保守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要求:掌握 标准海水、位温、密度超量、盐度(3种定义)、太阳高 度、温(盐)跃层、水团等概念(特性);理解 海面热平衡方程、整个海洋全 热量平衡方程、局部海域的及整个海洋的全水量平衡方程(状态);熟悉 温度、 盐度、密度一般分布规律及三者的水平、铅直分布特征(形式);了解一些物 理海洋学中常用术语及表示方法,包括分布图形(类型)。本章是学习物理海 洋学、化学海洋学、海洋生物学的基础。
KCl溶液的电导比来确定海水的盐度值。 【教材59页】 即电导比K15 = C标海/C标KCl = 1)则
(二)实用盐度的计算公式
∑5Βιβλιοθήκη S=aiK i/2 15
i=0
(3-3)
式中K15是在101325Pa下,温度15℃时,海水样品的电导率与标准所配 KCl溶液的电导率之比。式中a0=0.0080,a1=-0.1692,a2=25.3851, a3=14.0941,a4=-7.0261,a5=2.7081;,适用范围为2≤S≤42。【S定义域2 为淡水最高值,计算结果1×10-3,盐度都是在10-3小数点变化】故此:
S‰=-0.08996+28.29720R15+12.80832R215
-10.67869R315+5.98624R415-1.32311R515
(3-2)
实测的海水的电导率,查《海洋学常用表》可得S‰ 值
三、1978年实用盐度标度(P78)
(一)建立实用盐度的固定参考点 配制浓度为32.435‰KCl溶液代替上述标准海水,用海水相对于此
§3.1 海水的主要热学和力学性质 (1学时)
海水是一种溶解有多种无机盐、有机物质和气体以及含有许多悬浮物质的 混合液体。
3.1.1 纯水的特性 P56 (自学)
水为极性分子,自身以氢键 结合,故4℃密度最大,熔点、沸 点、比热、相变热、表面张力等 都异常高(大),常见溶剂。
图3-1 水分子的结构
实用盐度不再使用符号“‰” ,并且是旧盐度的1000倍。
四、在任意温度t的条件下测定电导比Rt,计算盐的公式【1978年实用盐度标度】为【参
考书43页】
∑5
S = ai Rti / 2 +ΔS
i=0
(3-4)
其中
ΔS
= t 15 1+K (t 15)
∑5
bi Rti / 2
i=0
是温度变化引起的盐度改正值。系数a的值与式(3-3)中相同。
全球海表面溫度分布状况(八月)。
全球海表面溫度分布状况(二月)。 以上二图均摘自D.E. Ingmanson and W.J. Wallace (1995) "Oceanography, An Introduction", 5th ed.。
3.1.3 海水的主要热性质和力学性质
水的热性质一般指海水的热容、比热容、位温、热膨胀及压缩性,热导率 与比蒸发潜热等。
系数b分别为:
b0=0.0005,b1=-0.0056,b2=-0.0066
b3=-0.0375,b4=0.0636,b5=-0.0144
且
∑5
bi =0.0000, K =0.0162
i=0
五、利用CTD现场观测资料计算海水盐度的方法(Rt实用盐度)
利用CTD观测到的电导率是在其盐度为S,温度为t(℃),压力为p (kPa)的情况下取得的,记为C(S,t,p)。
§3.1 海水的主要热学和力学性质(海洋化学应用) (1学时) §3.2 海 冰 (海洋工程设计与开发、自然灾害) (0.5学时) §3.3 世界大洋的热量与水量平衡 (环流与海-气流循环作用)(1学时) §3.4 世界大洋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和水团 (物理海洋对化学海洋及 海洋生物分布作用)(1.5学时)
3.1.2 海水的盐度(S)
盐度是描述海水的最基本特征参数之一,可近似表示海水的含盐量,
是一相对值。
度化
定 义
学 方 法
一 、
的基
盐于
1kg海水中
碳酸盐全部转换成氧化物 CO32- +2H + =CO2 +H 2O 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 2Br- (I - ) +Cl2 =2Cl- +Br2(I2) 有机物全部氧化之后所剩固体物质的总克数
二 、盐度的电导比(R)定义【1966年国际海洋表和标准专家小组JPOTS】
在101325Pa(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样的电导率C(S-盐度,15-温度,0-工程压 力)与盐度精确为35.000‰(Cl‰=19.374‰)的标准海水电导率C(35,15,0)之比值, 称为水样的电导比R15 ,则水样盐度:
一、热容和比热容 (P60) 海水温度升高1K(或1℃)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J/K或J/℃。 单位质量海水的热容称为比热容,J·kg-1·℃-1。在一定压力下定压比
热容Cp 。
表(3-1),Cp值在低温、低盐时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高温、高盐时随 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海水的比热容约为3.89×103J·kg-1· ℃-1 ,其密度为1025 kg·m-3, 而空气的比热容为1×103J·kg-1·℃-1,密度为1.29kg·m-3。
单位是g/kg, 符号‰表示 (为原始定义)
氯度定义 —1kg海水中的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氯离子的总克数。
单位是克每千克,以‰号表示。[ 参考书40页]
S‰=0.030+1.8050Cl‰ (盐度—氯度转换关系式) (3-1)
标准海水—1937年哥本哈根以氯度值精确为19.374‰的大洋水作 为标准;一千克海水的卤素全部沉淀时其盐度值对应为35.000‰。
实际工作中可直接根据国际海洋学常用表查算 ,【参考书45(3-18)】
海洋表層之鹽度分佈狀況。摘自D.E. Ingmanson and W.J. Wallace (1995) “Oceanography, An Introduction”, 5th ed.。 【近岸淡水稀释】
大洋中盐度 ,降雨多或有河流注入之海面可小于5 ,中緯度蒸发过大之 孤立海面則可高达39.0(如地中海、红海 41 ),表面海水的平均盐度,北 大西洋最高(35.5),南大西洋及南太平洋较少(35.2) ,北太平洋最少(34.2)。
表3—1气压为1013.25 hPa时海面的比热容cp(×103J·kg-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