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后感600字
三字经读后感600字通用(精选5篇)

三字经读后感600字通用(精选5篇)三字经读后感600字通用【篇1】《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著名教材,自南宋以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全书三字一句,有两句一韵,共有一千多字。
所以,它也是部儿童识字课本,包括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含有丰富的典故,知识性强,全书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国学精粹中难得的启蒙读本。
《三字经》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
性向近,习相远。
大意是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之间没有多大差别。
性情也都差不多,只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习性便有了千差万别。
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这样的,有些人长大后还象小孩子一样善良了,有些人却不是,这跟生活环境很重要,要是爱学习的同学交往,从小培养优秀的品质,改掉不好的习惯,这样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还有一句是:“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它的意思是刚采出来的玉石,如果不经过打磨,就成不了精美的玉器。
一个人如果不努务,就不能明白事理。
不经历风雨,是见不到彩虹的,玉在没有打磨之前,也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人也一样,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还有一句是这样的“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五条准则,也是中国古人对人格的要求。
这五常,不仅是古人所推崇的,也是现代人所要具备的素质。
《三字经》里每一句话的含义都非常深刻,是短短六个字的句话,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很多大道理。
我们要从此书里,学习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
三字经读后感600字通用【篇2】《三字经》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教育了我们从小就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勤奋好学,今天,我也认真地回顾了这本书。
这本书出自南宋宋元的王应麟,它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传统文化。
主要用三字词简练、生动的写出了一些为人处事和历史故事,教育我们、培养我们。
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这些故事使我学到了不少东西,领悟了不少道理。
关于《三字经》读后感600字5篇

关于《三字经》读后感600字5篇《三字经》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书啊!它的每一个字,都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三字经》读后感600字5篇,欢迎借鉴参考。
《三字经》读后感600字一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学习《三字经》。
《三字经》中有很多故事都能给我以启迪,其中“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还帮了我的大忙呢!早些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个滑板。
我真是太高兴了。
写完作业就拉着爸爸陪我去学滑滑板。
可是虽然我的学习热情很高,但滑板就是不听我的话。
爸爸让我先学习滑行,可是滑板不是跑得太快,就是左右倾翻,就是不让我好好使用它。
但想到学会后踏在滑板上那种飞翔的感觉,我还是一遍一遍地尝试,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我想:“我原以为学这个很容易,没想到这么不容易。
”就这样练习了一整天,滑板依然不听我的话。
爸爸看到我沮丧的样子,鼓励我说:“天天,你不要灰心,刚开始学,的确需要努力,但学会后你就可以自由地滑行了!再坚持,你一定可以成功!”我听后想:“好,我再坚持,我就不相信我学不会。
”可是,在以后的几天中,虽然我也不停地尝试,我依然没有感觉,仍然需要爸爸扶着我才能站在滑板上,身体拼命地扭动,滑板好像不认识我一样,就是不和我配合。
想到这几天的努力竟然换来这样的结果,我对爸爸说:“我累了,不学了。
”爸爸说:“天天,你不是刚刚读过‘孟母断织’的故事?”我气呼呼地说:“是,可是和我有什么关系!”爸爸说:“孟子怎样做的呀?”我一下想到了孟子由于对学习感到了厌倦,便逃学回家,他的母亲为了教育他,就气愤地把织布机上的线剪断了。
是啊,如果中途放弃,半途而废,不就像织布机上的线剪断一样吗?我要是现在放弃了,还能体会飞翔的感觉吗?,我对爸爸说:“爸,走,开始!”坚持就是胜利。
第二天的下午,正在滑板上扭动的我突然有了轻松的感觉,我高兴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好像学会了!”《三字经》真是帮了我的大忙啊!我一定要认真地读读这经典!《三字经》读后感600字二《三字经》这代历史书,相信大家都看过吧,《三字经》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书啊!它的每一个字,都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三字经》读后感悟(通用27篇)

《三字经》读后感悟(通用27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字经》读后感悟篇1我相信大家都读过《三字经》吧!《三字经》里有两句话:“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意思是:孟子的母亲曾为了他有一个学习的好环境而搬了三次家。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割断子织的布来教育他。
就因为这样,孟子才明白什么是半途而废,才可以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学家。
像孟子一样的人,还有很多。
比如说诗仙李白,他小时候很聪明,而父亲却一天到晚让他读书。
有一次,李白看见父亲不在就偷偷溜出去玩了。
他走着走着,看见一个年迈的老奶奶拿着一根又粗又大的铁杵,在河边的石头上使劲地磨着,李白便觉得十分奇怪,好奇地问:“老奶奶,您在干什么?”“我把它磨成绣花针”。
老奶奶边磨边说。
“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呀!”李白惊讶万分。
“只要不停地磨,总有一天会磨成的。
你们读书也不是一样吗?”老奶奶笑了笑说。
李白听了,心里不由一动,马上回到书房,专心地读书来。
最后,李白终于成了历史有名的诗人。
还有很多名人因为小时候贪玩,而领会到一个一个的道理。
虽然我们不会像孟子和李白一样逃学,但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三字经》读后感悟篇2花开花谢,此消彼长,云卷云舒,又是一年。
曾几何时,我与经典悄悄相约,它——《三字经》永远的篆刻在了我的生命中,照亮了我生命的历程,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
听妈妈讲,我小的时候,好哭闹,妈妈哄我的方法就是讲故事,说来也怪,一听故事,不听话的我就会安静下来,专注的听着,妈妈的故事也由《小红帽》、《灰姑娘》到《孟母三迁》,曾记得,在我七岁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从妈妈手中接过《三字经》,这是一本集绘图、文言、译文于一体的画本,从此,儿童嬉戏的地方少了一个顽皮的身影,客厅里多了一份难得的清静,就是这本《三字经》,使我明白了“子不学,非所宜。
《三字经》读后感(15篇)

《三字经》读后感(15篇)《三字经》读后感1今天,我捧起《三字经》这本书阅读,看见里面写的是,《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奋学习,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专心地读了这本书。
我特别喜欢读“孟母择邻”的故事。
“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幼年因家住在墓地附近,孟母就把家迁到闹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学堂旁,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
虽然每次读得都是几句话,但是,它们的每一句意思都会给我们带来深刻的道理。
《三字经》读后感2寒假里,我准备阅读文学的同时,不忘记阅读祖国的经典文化。
我这个寒假选择了《三字经》。
其中好多让我收获颇丰。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个句子讲的'是晋朝的车,学习时家里没有钱买灯,就去抓萤火虫装在袋子里照明。
晋朝的孙康没有灯学习就借着外面下的的反光来读书。
古人读书真是太刻苦了。
我们现在的学生学习的条件这么好,可是大家不知道努力,不去刻苦,浪费了不少美好的时光。
如果我们和古人读书一样刻苦,这个中国就会变的更加强壮了,我们肯定会超过美国和日本的。
《三字经》读后感3我放假这么长时间就读了一本书,就是《三字经》,刚开始妈妈让我读的时候我不是太理解,这不是以前那些人摇头晃脑背的'书吗,有什么意义,我直接说"封建糟粕吧",妈妈说:"你好好读读,看看有没有意义,这本书读完以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朝代更迭,帝王兴衰的纷繁历史,还有人文教育,史地天文、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你都《三字经》读后感4暑假里,我又读起了《三字经》。
这是一本好书,我读了不止一遍。
书中,总有一些哲理让我们终生受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总有一些故事感动我们的心灵---“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总有一些感悟陪伴我们成长“玉不琢,不成器。
三字经最新读后感作文600字

三字经最新读后感作文600字三字经最新读后感作文600字1我放假这么长时间就读了一本书,就是《三字经》,刚开始妈妈让我读的时候我不是太理解,这不是以前那些人摇头晃脑背的书吗,有什么意义,我直接说“封建糟粕吧”,妈妈说:“你好好读读,看看有没有意义,这本书读完以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朝代更迭,帝王兴衰的纷繁历史,还有人文教育,史地天文、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你都掌握了。
”这么好呀,我翻开了滋养心灵的篇幅。
确实是语言非常简练,内容非常丰富。
原来我基本是把这本书背下来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为了孟子小时候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既然搬了三次家,后来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竟然拿起剪刀,剪破了整片布,只为了告诉孟子,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若逃学就像我剪断布匹一样,前功尽弃,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专心读书,发愤用功,终成为一代大儒,后人称为“亚圣”震撼吧,原来圣人小的时候也和我们一样有那么的缺点,但孟母爱子教子的行动使我非常感动也很受启发。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黄香九岁,便知道在冬天,用身体温暖床上的被褥才让父亲去睡觉,孝顺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当做到的,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们为父母做个什么呢。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着,七篇止,讲道理,说仁义”,哦我算知道了《论语》是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和孔子子弟的至理名言,记载编辑而成,《孟子》是七篇,记录了孟子的事迹和言论,整本书的主旨,就是在谈道德伦理的道理,我原来知道这两个圣人和这两本书却不知道是谁写的,讲的是什么,这下算弄个明白了。
接着“自羲农,至皇帝,号三皇,居上世”,我明白了什么是三皇,伏羲、神农、和皇帝从这开始一直到“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至世祖,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终”清太祖,领兵入关,平定各地的乱事,使百姓安定下来,到清世祖顺治皇帝是建立了空前巩固多民族封建帝国,清朝一共经历了十二一半是靠自己,另一半就是靠亲人的悉心教导,这才能使孩子步入正轨。
《三字经》读后感[共15篇]
![《三字经》读后感[共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a6392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75.png)
《三字经》读后感[共15篇]《三字经》读后感1“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这两句话出自于《三字经》,我反复诵读着这两句话。
妈妈笑着说:“你明白它的意思吗?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汉代人孔融四岁就知道要把大的梨让给兄长。
这种尊敬兄长、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听了妈妈的话,再读着《三字经》,我感悟越来越深刻,不知不觉书中人的言行举止已刻在我心中了。
一次,妈妈给我两个梨,让我挑一个吃,另一个给奶奶吃。
我想都没想,就把大的那个给奶奶,小的那个留给自己。
妈妈笑着抚摸着我的头说:“我家小雨真懂事儿!”我说:“孔融四岁就能让梨,我都九岁了,我觉得孔融比我好,我还要向他学习呢!”妈妈听了,笑得更开心了。
《三字经》读后感2以前,我调皮、不守纪律,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妈妈的斥责;现在,我懂事、能认真学习了,老师和妈妈都微笑了,这都要感谢《三字经》呀!那天,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三字经》,我一看有图有文的,来了兴趣,有时自己读,有时让爸爸给我讲。
可没过几天,三分钟热度过了,就把书随手一扔,玩别的去了。
这个月,学校里掀起了读经典书的热潮。
一次,老师在课上给我们讲起了《三字经》中“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的`故事,我深深地被孙敬、苏秦刻苦学习的精神感动了。
爸爸妈妈无微不至地关爱我,老师辛勤地教育我,我,我太不懂事了!那天放学后,我悄悄跑进小书房,重新读起《三字经》来。
渐渐地,我变得爱学习了。
小伙伴们,我们一起来读它,一起做个好孩子吧!《三字经》读后感3这几天老爸逼着我看三字经,我很郁闷,也很苦恼。
三字经就那几个字我背它干什么?老师留得作业就很多,还得背着破玩意儿。
不过好在那些字儿可以在段嘉玮面前炫耀一下。
她还总是理直气壮地说:“我要是背起来比谁都快。
”其实我总是听家里人说,小时候不知道学,长大就后悔了!我很纳闷儿,可能是我还没领悟吧。
其实我一听背东西就晕,但是在老爸的严加看管下,我还是背下来点儿。
《三字经》读后感(通用15篇)

《三字经》读后感(通用15篇)《三字经》读后感1《三字经》这本书,是个好东西,很适合儿童背诵,通俗易懂的语言,包含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比如“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什么是义?就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怀的为人处事的原则。
“学”什么?学习先贤哲人的著作,从他们的教诲中,懂得什么是“义”,去膜拜,去效仿。
再比如“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这一段往往最受现代人诟病,觉得这是愚民说辞,尤其是对“父子恩、夫妇从”、“君则敬、臣则忠”这些话不满,很多人要挑战这种观念。
勤于思考、敢于批判当然是好事,但要把事物理解透彻才行,不能懂个半吊子,就挥舞大棒子怀疑一切。
“父子恩”强调的是要懂得报恩,父亲辛辛苦苦、天天汗滴禾下土,奔波劳累,一口饭一口水把你养大,尤其人还不跟小马似的,一下生就会跑,人是十月怀胎、十年抚养,再教你做人,帮你成家,而父亲只是在年老的时候需要你照顾一下,哪怕伺候个三天五天,也算是对他的回报,这种善良的感恩之心,怎么可以否定呢?“夫妇从”也不是男尊女卑的意思,倡导的是一种“和谐”,古时候女人不出门,男人在外面讨生活,自然就见多识广一些,也可能因为生计奔波,情绪波动比较大,回到家里,女人多宽容他,多安慰他,顺着他点儿,这不就是和谐之道吗?多么深刻的夫妇相处原则,一个“从”字,便体现了精髓。
这个“从”,不是受欺压,而是包容,是爱。
“臣则忠”的忠,说的也不是愚忠,不是君要臣死、臣非死不可,那是后来的偏执狂在理解上钻牛角尖了。
忠是忠诚、没有外心的意思,就是你在腾讯打工,不能给阿里巴巴送情报。
在君臣的合作中,忠是一种道德规范,是心往一起想、劲儿往一起使的意思。
那种自虐式的愚忠,其实与忠无关,而是自我构建、自己把自己架弄到一个虚伪的道德高度上,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在愚忠的君臣关系里,臣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名节,并不是君的得失。
我最喜欢的,是“昔孟母,则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读后感的600字(精选7篇)

三字经读后感的600字(精选7篇)三字经读后感的600字(篇1)在我床头的书架上有一本《三字经》,那是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帮我买的。
我经常会拿出来读一读,我知道《三字经》要朗朗呤诵和细细品读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精髓。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儿童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
正如《三字经》里所说:“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这段话告诉我们:小孩子不努力学习,这是很不妥当的。
如果幼年不好好读书学习,那么到老的时候还能有什么作为呢?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因为我知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三字经》中这一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我也印象特别深刻。
这段话说的是: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号老泉)年少的时候不努力学习,直到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当他年事已高的时候尚且悔恨自己的年幼无知因而发奋补救。
我们这些小孩子更应当趁早努力读书,用心思考问题。
通过这段话我也更深刻地体会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深刻道理。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大好时光奋发图强,要不就真的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三字经》中的经典还有好多好多,真是举不胜举。
我每次读它都如同沐浴在先贤的灵光下,受益匪浅。
它真是我们一生中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以后我一定要多读这类的经典。
三字经读后感的600字(篇2)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8课——《三字经》(节选)。
当我读到“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的时候,我便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还没有开始上学,妈妈买回来一个大西瓜。
切开它时,里面红壤黑籽,水灵灵的,颜色鲜艳,看着就食欲大增。
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也没等爸爸妈妈,也没给他们留,就直接的拿起勺子挖着吃。
当我吃得所剩无几时,有人从背后轻轻拍了我一下,吓了我一跳,我一转头,原来是爸爸下班回来了。
爸爸指着西瓜对我说:“儿子,你就这样一个人吃了?怎么不想想妈妈和我呢?妈妈工作了一天,很辛苦了,还在为咱们做饭,你不心疼吗?你这样做对吗?”我听了之后,面红耳赤,愧疚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读后感600字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篇一:三字经读后感600字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书房中传出我朗朗的读书声。
我正在读一本中华经典书籍——《三字经》呢。
这个学期,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
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好多古今经典诗文,而我最喜欢读的就是《三字经》。
它是我国明清时期的儿童启蒙课本,作者是宋代的王应麟。
这本书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句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令我百读不厌。
我的这本《三字经》不仅有它的原文,而且还有注释和相关的故事,图文并茂,使我读起来兴趣盎然。
读《三字经》,让我懂得谦让、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是讲孔融四岁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讲黄香九岁就知道用身体把被窝焐暖让父亲休息;“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是说人应该首先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才是增长见识,学习知识。
读着这些内容,我不禁感到一阵阵脸红。
我是爸爸妈妈的“掌
上明珠”,只要我开口,要什么就有什么,真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我一直以为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从来没有想到为他们做些什么。
每当学习不顺心的时候,甚至还会向父母乱发脾气呢。
和孔融、黄香相比,我真是无地自容呀。
今后,我要改变自己,多体谅爸爸妈妈,多为他们着想,尽量让他们少为我操心。
读《三字经》,我还懂得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
“幼不学,老何为”警示我小时候要用功读书;“玉不琢,不成器”告诫我人不经过锻炼是不会成才的;“勤有功,戏无益”告诉我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的人是一定会后悔的;“头悬梁,锥刺股”提醒我学习时一定要全神贯注;“昔仲尼,师项橐”告诉我学习应该不耻下问……
《三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为我们讲道德,论古今,有名人英雄,有历史战争,有学习方法,有自然规律……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
徜徉在这样的经典诗文中,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次洗涤。
在这些精练短小的语句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让我明辨是非,学会感恩,懂得做人的道理……阅读者,收获着,我乐此不疲。
篇二:三字经读后感600字
今天我读了《三字经》最后的一些——“莹八岁,能咏诗”
到“戒之哉,宜勉力”,里面讲的是古圣先贤的故事精神和人生的哲理。
其中有几句话十分影响我“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勤有功,戏无益。
”这几句话主要讲我们要小时候努力学习,不能耽误学习的黄金时段。
这样,长大为国。
、为民、为自己都有好处。
还能使父母长辈感到骄傲自豪,造福于后代。
以前,我总以为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还很长,不必这么累这么认真地学习,可以留着一些知识以后慢慢学。
可现在我才知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我们学习的机会只有那几次,错过了就再也遇不到了。
并且知识也像一个黑洞一样,越来越大。
今天你会了这个,明天又有新的知识等着你,可谁又能保证你前一天学的知识忘不了呢?知识像一只被人吹的气球一样越来越大,就算你有三个脑子每天不停地记也记不完。
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近在手边的学习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错过就再也记不住了。
玩耍的快乐只是暂时性的快乐,并且这种快乐就像夏天里的冰一样,一吃还想吃。
我们学生可以享受一下这种快乐,不过不可多享。
如果多享受,意志差的同学就会控制不住自己,从而无心学习,长大后悔莫及。
学习的快乐是永久性的快乐。
它像一杯咖啡,刚开始有苦,然后是淡淡的苦,再而是微香,最后是香醇。
我们要学会做长久的快乐,虽然刚开始没有香,不过会越来越有
甜头。
从而让你爱上这种长久的快乐。
我要学会做一个珍惜时间,品尝学习“咖啡”的小才女。
篇三:三字经读后感600字
当我读到《中华少儿爱国三字歌》中的“故土热,家乡亲,思养育,贯终身”时,便引起我一连串的思索:这句话说得是多么深刻啊!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于生养他的父母及家乡的故土是有很深的感情的!而这句话也无疑批判了当今社会的“出国风”。
如今中国有许多人认为能够出国是一件时髦的事,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
而我国的设备与其他国家相比,的确是落后了很多,所以,许多“才子”们为了自己的前途,出国去了。
国外的五彩缤纷,丰厚的薪水,诱惑了一个个“才子”远走他乡,并且一去不复返……
再看看老一辈的科学家们,他们当中又有多少人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几经周折,在国外学成又归来了!他们要在自己的故土上散发光和热!
我们不否认国外的条件好,待遇优厚,不否认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是个“穷”国。
可是,有句话说“子不嫌母丑,狗不谦家贫。
”试问那些所谓有才华的哥哥姐姐们,你们学识渊博,又为何不肯为自己的祖国添砖加瓦,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得富强起来呢?
爱国并非一句空话,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去做才行。
是啊,有句古话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为何说“天下无难事”呢?因为,做了,“难”事则转化为“易”事,不做则反之。
作为一个中学生,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才能为我国的将来出一份力量。
同学们,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未来的中国属于我们,我们只有发奋学习,将献我们的才华无保留地贡献给我们的祖国,才能够使我国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
同学们,请记住:“振兴中华靠我辈!我们不能纸上谈兵,而需要我们把爱放在行动中。
篇四:三字经读后感600字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
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至今为止还未探索出这本书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升华个人思想,让你在体味韵律的同时,获得并体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这两句放在《三字经》的开头,一语双关,既从人的本性开
始写起,结构明确,也阐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来是善良的,通过钱文忠教授介绍: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儒家思想创建者孟子。
在孟子的言论中,重点以”仁“为主,我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这种观点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雾里看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人性本善,是人类内心世界真是的写照。
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
可见在古代,就有人对”后天环境“做出了评价,认为导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句”古训“一直沿用至今。
在这个繁华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给人们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天性,沉溺于其中,从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受到变迁,而学习的根本办法,就是专一“。
这是钱文忠教授对这句话的理解,我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因为人性格的养成是要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对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上网、打游戏、逃学、说脏话,这些现象在中学生中已经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们本性的善良,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对于学习,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专一。
所谓”一心不能二用“。
古时,有”江南才子“之称的唐伯虎。
幼时,也因”心不专“而受到老师的教诲,但最终当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时,技艺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
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为什么有成绩好坏之分呢?仔细想想最根本还是自己的心思问题,是不是花心思学习了,是不是”用心专一“了。
当机会从身边溜走的时候,要想想当时为什么不用心一点儿呢?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三字经读后感三字经读后感500字三字经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