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重于言教
做人要如松,做事要如竹,学习要如梅,身教重于言教。

做人要如松,处事要如竹,学习要如梅,身教重于言教作为家长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处事是我们需要好好研究的问题,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单纯依赖学校的教育,老师的谆谆教导是远远不够的。
每天和孩子接触最多的应该是家长,现在很多家长忙于工作、生计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致使现在的孩子任性、做事不专心,和家长顶嘴,更不把学习当回事。
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却换不来多少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老师在学校很多的时间重心都在搞好学习上。
所以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的脱节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扼杀。
不妨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松竹梅的品格,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如何做到做人要如松,处事要如竹,学习要如梅。
如何做到这三点呢?作为家长不妨在冰天雪地的冬天和孩子一起到山间、公园去欣赏一下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历寒冬而不雕谢的竹子和傲雪绽放的梅花,亲身感受一下它们所散发出的高尚品格。
给孩子讲讲松竹梅的故事。
先说松柏,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
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
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陈毅元帅曾经写过一首赞美青松的诗歌“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意思是说“大雪越是压着青松,青松越是直挺。
要想知道青松高洁的品格,就等到雪化的时候吧。
”讲的就是做人要向松树一样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
我们教育孩子,就要从松树的身上不仅要学到它不畏严寒、不怕风雪坚忍不拔的精神,更要学到它那种宁折不屈的高贵品质,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屈不挠,抵御外侵的真实写照。
给孩子讲讲这些让他们去慢慢体会,培养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身教重于言传,才高还需德高

身教重于言教,才高还需德高——浅谈教师示范与人格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赵贵凤十八连山镇阿南小学身教重于言教,才高还需德高——浅谈教师示范与人格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十八连山镇阿南小学赵贵凤内容提要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
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
因此,真的做了教师的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
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关键词言传身教师德示范人格正文一、身教重于言教“言传身教”,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言传,口头上的传授、讲解;身教,亲自在行为上示范。
《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领导者本身正直,即使不下命令,也能正常行政;若自己行为不端,纵然三令五申,部属也不会听从。
同时,也深刻揭示了“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为了孩子,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可以说是都费尽心思,竭尽全力。
可有时候,左叮咛,右嘱咐,千百遍地唠叨,教育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然而收效却总是不尽人意,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从老师这方面来说一说对孩子教育“言传身教”的问题。
教育如同一缕阳光,受教育者沐浴着这缕阳光,灵魂得到了唤醒。
教师是非常神圣的职业,在这种唤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为人师表,是最直观的模范。
我觉得教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1、从仪表气质做起,培养学生人格当老师用雪亮的眼睛监督学生行为的同时,这几十双眼睛也注视着我们。
我们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
学生历来对老师外在形象格外注重,教师任何不雅的谈吐、不当的装束和体态都会招致学生的议论、模仿和反感。
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在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的行为时,也将其纳入自己的行为条例。
培训总结:身教重于言传

身教重于言传美国学者布鲁纳说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生活的模范。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是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二者比较身教重于言传。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作为班主任,身教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班主任是儿童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
班主任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
身教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特别是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身为老师,我认为除教学生学习知识外, 主要是为人处世对他们的影响,这也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前提。
我们为人正直,爱憎分明,学生就会明辨是非,疾恶如仇。
我们不朝令夕改,讲话掷地有声,学生就不会言而无信,出尔反尔。
长期的潜移默化,学生们就会自觉的遵守纪律,听从你安排,从而打造一个团结和优秀的班集体。
以下两个案例足以说明身教胜于言传。
案例一:做好课间操我刚接上届五年级时,开学第一天上完第二节课,老师就大步跨出了教室,眼保健操的音乐悠然响起,班上的同学喧闹起来,不管是拉扯闲事还是讨论问题,总之,没有人跟着音乐做保健操。
我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变得随波逐流,见没人做,自己索性趴在课桌上闭目休息,不再做同学们认为无所谓的眼保健操了。
第二天上完课后,老师没有离开,但下面的同学依然是干什么的都有,即使老师在讲台上点名督促,也丝毫不起作用。
久而久之,5分钟的眼保健操就形同虚设,而同学们的鼻梁上也都跨上了小眼镜。
但这一次却由于老师的行为改变了一切。
这天第二节课上完,眼保健操时间到了,同学们的思维还没能转换过来,我就大步迈上讲台,匆匆拍打了几下手上的粉笔沫,就随着音乐节拍做起了眼保健操。
老师双眼紧紧地闭着,也没有用眼角的余光瞥着面面相觑的学生们。
身教重于言传

身教重于言传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道出了“身教”的力量。
在对一个人的教育中,身教是极为重要的,它是言教心教的基础,又是言教、心教的体现。
首先,从我们的家庭教育来说。
如果我们承认父母乃子女一生中之第一任老师的话,那么,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身教便尤其重要。
决定人之一生的诸如价值取向、人格魅力、创造精神等等,无不在家庭教育中获取最基本的养分。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孩子所学习的很多东西都是跟自己的父母学会的。
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学习不够,就总是说得很多。
说了又发现孩子好像没有专心的按自己说得去做,于是很着急。
其实父母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只要自己注意自己的行为,孩子是可以跟自己学会的:因为言传胜过身教。
在很多时候,大家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孩子在学校因为和同学发生了矛盾,老师把家长请到学校来协助处理,打人的孩子的家长来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劈头盖脸的给孩子一顿打一顿骂,然后再用相同的语言说到:“我在家里是怎么教你的,让你别和同学打架,有什么事不能好好说…”。
而被打的孩子的家长呢,就会说:“你怎么那么笨了,别人打你你不知道还手吗…”,在家长这样的教育之下,孩子该怎么做,怎么学。
我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家长身上都能看到一些孩子身上的毛病,那就只能说这些是孩子在家长身上学到的,一些坏毛病,可能家长都没意识到是从自己身上学的。
在我接触到的学生中,很爱打架的孩子的父母肯定有一个是脾气暴躁的,孩子在家里被家长以暴力征服,他在潜意识中就觉得,凡事都可以用暴力来解决。
托乐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
”斯特娜夫人说得十分透彻:“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作孩子的表率。
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的影响的结果。
”其次,我们说一下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我们当老师的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言传身教,即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教育孩子。
身教重于言传—浅析身教的重要性

身教重于言传—浅析身教的重要性1. 引言1.1 身教是一种更加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身教是一种更加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相较于言传,通过自身的行为和行动来影响他人的方式更为直接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这句话道出了身教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一个父母亲自理解书籍,孩子便会自然而然地对阅读产生兴趣;一个老师待人和蔼可亲,学生们也会模仿其待人接物的方式。
这些都是身教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的例证。
身教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个人层面,对于整个社会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行为会成为孩子学习的典范。
如果父母言行不一,做出的行为与所教导的道德观念不符,那么孩子便会感到困惑,并且可能对道德价值产生误解。
身教需要父母时刻自我检讨与提升,以保证自己的行为与所传递的教育价值一致。
身教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品格和道德观念,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身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身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是因为孩子们往往更多地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而不是通过纯粹的言语教导。
父母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他们会将父母的行为视为榜样,并试图模仿和跟随。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孩子的心智发展和道德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父母能够以身作则,展现出积极向上、善良正直的品质时,孩子会在不经意间接受到这些积极价值观念,从而在性格塑造和道德品行方面受益良多。
相反,如果父母的言行不一致,或者行为举止不端,孩子也会从中获得错误的示范,导致其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身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和影响孩子的人格和品德。
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个良好的榜样,以此来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
【内容到此结束,总字数已达要求】。
2. 正文2.1 身教是言传不如身教的道理身教是言传不如身教的道理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认可。
教子先律己-身教重于言教

教子先律己身教重于言教教学目标:1、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2、让家长学会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言传身教,从而学会做称职的父母。
3、引导家长转变“重智轻德”的观念,以身作则,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教学过程:一、生活连线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家庭的未来。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的愿望。
如今,我们常武地区经济蒸蒸日上,但就业竞争也“波涛汹涌”。
为此,许多家长都盼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怎样教育子女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成了许多家长挥之不去的烦恼。
案例一:有一天,奶奶发现钱丢了。
奶奶问两孙女,是不是拿了钱,她们都说没有拿。
后来这位家长觉着不对劲儿,就背着孩子翻箱倒柜地找,结果在一个花盆里找到了几十元钱。
当天晚上,她把藏有钱的花盆端到姐妹俩的面前,严肃地对她们说:“这钱是哪来的?你们今天晚上要说不明白,会挨打的!”结果,姐妹俩都说:“不知道!我没拿过奶奶的钱。
”她气坏了,揪一个打一个,打了老大打老二。
孩子爸也气坏了,单独对老大、老二询问,姐妹俩还是都说:“没拿过奶奶的钱,这钱不知道是谁放的。
”气得孩子爸脱下鞋来,一人打了一顿。
回忆他俩当时打孩子的感觉:“真是又气又恨又疼,心里很不是滋味。
与其说是在打孩子,倒不如说是在打自己,就好像每一下都打在自己的心上。
”打完孩子,夫妻俩翻不覆去谁也睡不着觉。
后来,丈夫起床,悄悄地推开孩子的房门,见姐妹俩儿都趴着睡着了,但泪痕还在。
他便慢慢掀开被子给女儿用毛巾热敷。
这是一种什么感受呢?后来姐妹俩虽然承认了钱是她们拿的,但有一个礼拜她们不敢正视家长,不愿跟他们说话。
这对父母后来进行了自我反思:他们俩过日子都很节俭,平时不给孩子一分零花钱,姐妹俩想买什么又不敢跟大人说,只能选择偷的方式。
后来,这对夫妻选择了主动给孩子零花钱的方式,并教给她们怎样花钱,怎样理财,用疏导的方法解决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主动废除了简单粗暴打骂式的家教方法。
引导家长就这一案例展开讨论。
身教重于言教

身教重于言教要想教育人,要想让人服气,让人从内心里觉得你身上有要学的东西,都要从我做起,都要以身作则,都要努力起到一个带头作用。
标签:教书育人;身教;言教人的一生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的,也就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学习。
从出生开始就是父母的教导,学说话、学吃饭什么事情都是要学的,传授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到底应该怎么样的传授知识呢?所谓“言传身教”也就是解决了我们这方面的疑惑。
言传身教就是要我们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以自我为榜样,把所有的事情做在前面,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否则自身还不正怎么去教育别人呢?自己的知识还没有掌握塌实完全何谈传授给别人呢?人出生以后是什么都要学的,首先要学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就是自己的家人。
父母的言行和举止直接的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孩子在年幼的时候还没有是非与对错观念,前期的无意识的模仿真的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件事情做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对错的同时考虑它到底能够影响孩子到什么程度。
是不是对自己孩子的成长不利。
后面孩子慢慢长大也就是要到学校里去学习了,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也就应该体现了,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是格外的严格了,老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崇高的师德,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就是从老师的身上学习做人的道理,老师讲再多的高深的道理、高尚的情操还不如把自己的行为端正了,把自己展示给学生的一面形象做好,真正的让学生从实际中看到要怎么去做人,要怎么去处事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话语的交流上,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思想意识的提高上。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甚至单位的领导,要想教育人,要想让人服气,让人从内心里觉得你身上有要学的东西,都要从我做起,都要以身作则,都要努力的起到一个带头作用,人的模仿性是很强的,同时人的接受性也是很强的,只要有打动他内心的地方,他就会很快吸收要学的,并付诸到实践中去。
而现在的好多人真的是不注意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注意教授学生的方式,不注意管理员工的技巧。
造成现在混乱的局面也就成了必然。
幼儿园师德师风教育案例分析:教书育人,身教重于言教

幼儿园师德师风教育案例分析:教书育人,身教重于言教幼儿园师德师风教育案例分析一、引言在教育界,幼儿园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教师的品德、修养和专业素养对幼儿的成长影响深远。
身教重于言教,是幼儿园师德师风教育的核心理念。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幼儿园师德师风教育的案例,探讨教师的身教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二、案例分析某幼儿园的小白班教师张老师,是一位颇具经验和热情的教师。
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培养幼儿的品德和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张老师会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同事,主动关心孩子们的生活状态,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小朋友。
在一个体育课上,小朋友小明不小心摔倒受伤了,张老师第一时间过去扶起他,关心询问他的伤势,并安慰他不要害怕。
随后,张老师亲自送小明去医务室,照顾他的伤势。
在这个过程中,张老师的关心和细心深深地影响了小明,小明更加信任和依赖张老师。
三、教书育人,身教重于言教在张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的真实体现。
张老师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行举止,传递了积极向上、真诚关爱的价值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张老师不仅仅是在教学,更是在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和教育着孩子们。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情感,还可以对他们的习惯形成和行为规范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的理念,也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幼儿时期是孩子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而教师的身教往往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身作则,教会孩子爱和关心他人、守信用、热爱学习等美德,那么这样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幼儿园教育者,我对于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有着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秉持着身教重于言教的理念,以自己的行为和品质来示范给孩子们。
在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和引路人。
我相信,通过我的身教,能够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真诚待人的榜样,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拥有更多的美好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教重于言教
都说“身教重于言教”,让受教育者做到的事情,教育者首先要做到,这样的话说得多了,慢慢地也会觉得不以为然。
就比如说教师的卫生,理所当然应该让学生打扫,总不能让教师做好教师的值日生工作吧。
但是有一件事,让我对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前做科任老师什么事情也不用过问,觉得很轻松。
今年我接手了一个班,担任班主任这项工作,其中的学生大多数是第一次来到我们学校。
在开学一个多月的生活我就看出,我们班的大多数学生还没养成良好的习惯,不管是教室卫生,还是寝室卫生,总是不能令人满意。
劳动委员经常抱怨同学们打扫卫生不积极、去嬉戏打闹、一个人全部的卫生……寝室长埋怨同学不会叠被子、叠不整齐、地扫不干净……针对卫生的情况,我在班上不止强调了一次,可是都没有明显的效果,看来学生们对这件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老师老师,我班208寝室被子没叠整起扣分。
”“老师我们男寝室,因为地没扫干净扣分了……”连续一个星期以来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是他们懒,还是他们不会叠、不会扫地?看着他们把被子扔到角落里,急急忙忙的去洗脸刷牙。
我走进床边,扇了扇被子,两下就把被子叠成豆腐块,他们停下手中的活,望着我又叠了一床被子。
当我第二天来的时候寝室里的被子叠的有模有样,看来都学会了叠被子,也不用我说什么了。
他们学会了叠被子,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一个星期三的下午,是写字课的时间。
我迅速地来到我们班的教室,同学们在教室安安静静的做眼保健操,当我望到讲台心中产生不悦,尤其是抽屉里面,好像很久没人清理的样子。
我清理完毕后,望了望学生们,他们纷纷整理自己的课桌,位子下的垃圾。
没有一个学生说话,可是我却看见有几个学生拿起了工具,有的默默扫地,有的悄悄清理教室门口的垃圾,整个教室我只听见学生们劳动时工具发出的声音,我虽然什么都没有说可是我心里却感到很欣慰,很感到。
那天,教室的环境彻底变了样,记得我走出教室的时候,我环顾了一下教室,只见有些同学把头埋得低低的,我想那刻我什么都不用再多说了,也觉得说什么都不重要了。
后来,连续几个月过去了,我再也没提过教室卫生的事,但我们班教室的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同学们不仅把教室当成了自己的家,而且把班主任真正地当成了班集体的一员。
这件事既教育了学生,也教育了我自己。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参加劳动本来理所当然,可是却经常被忽略。
如果班主任把自己老是定位于班级领导者,那么一定会说得多,做得少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渐渐失去和学生的感情,与学生越来越疏远。
而如果我们有时候能放下教育者的架子,真正地为班级做一些实事,哪怕那是很小的事,学生们也会记在心里。
那么,我们的这种无声的教育业大大胜过了三令五申的说教。
当然真正地目的并不在于班主任为班级做了多少事情,而在于我们的这种教育起到了实际作用。
我们经常开班会,班会的主题有些是学校的规定的,有些是老师定的。
可是我们到底想过没有,我们在学生面前的演说,有多少优势学生迫切需要的呢?作为班主任,我觉得必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要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还需少说多做,给学生潜移化的影响。
2012、12、24
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