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间隙病变影像诊断锋版
合集下载
腹膜病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 本例是男性病人,腹膜包涵囊肿罕见于男性 。
8、结核病
• 慢性结核杆菌弥漫性腹膜感染,常继发于肺、肠 等结核病。
• 有腹胀、腹痛及结核中毒症状,腹部触诊有揉面 感。
• 常产生大量腹水,分隔包裹在腹腔内,因此,影 像学表现类似于囊性病变。
• 观察回肠末端有无异常,周围有无异常肿大的淋 巴结(主要表现为内有低密度的干酪坏死灶)。
• 大约有10%类癌患者会因血管紧张素分泌过多发 展为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腹泻、 支气管狭窄。
• 类癌转移到肠系膜时容易与小肠原发肿瘤混淆, 鉴别点为邻近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明显增 厚、回缩。
• CT表现为中央钙化的肠系膜肿块,通常合并肝脏 的转移,周围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增厚。
胃肠道外间质瘤
• CT表现:类似于恶性GIST
• EGIST体积常较大 • 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分叶少见 • 多呈不均匀性强化,边界清晰,瘤内无气-液平面 • 转移和播散:
肝脏和腹膜转移为主 腹水和淋巴结转移少见
病例1
• 男,56岁,恶性GIST(乙状结肠系膜)
病例2
• 病灶内出血和坏死常见,而且面积较大,CT多 表现为混杂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
以囊、实性为主的病变鉴别
• 以囊性为主: • 病史长短
• 病变形态、囊壁厚度 及间隔、强化特征
• 脏器表面压迹
• 结节、腹膜网膜及系 膜增厚、腹水等伴发 表现
• 是否有原发病灶
• 以实性为主:
• 鉴别较难,依据肿块 本身表现及伴发征象
• 同时结合病史及临床 资料
以腹水为主病变的鉴别
• 首先鉴别良、恶性腹 • 其次具体病变的鉴别
病例1
• 肝脏表现的显著的扇贝状压迹,脾脏基 本全部被吞噬。
8、结核病
• 慢性结核杆菌弥漫性腹膜感染,常继发于肺、肠 等结核病。
• 有腹胀、腹痛及结核中毒症状,腹部触诊有揉面 感。
• 常产生大量腹水,分隔包裹在腹腔内,因此,影 像学表现类似于囊性病变。
• 观察回肠末端有无异常,周围有无异常肿大的淋 巴结(主要表现为内有低密度的干酪坏死灶)。
• 大约有10%类癌患者会因血管紧张素分泌过多发 展为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腹泻、 支气管狭窄。
• 类癌转移到肠系膜时容易与小肠原发肿瘤混淆, 鉴别点为邻近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明显增 厚、回缩。
• CT表现为中央钙化的肠系膜肿块,通常合并肝脏 的转移,周围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增厚。
胃肠道外间质瘤
• CT表现:类似于恶性GIST
• EGIST体积常较大 • 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分叶少见 • 多呈不均匀性强化,边界清晰,瘤内无气-液平面 • 转移和播散:
肝脏和腹膜转移为主 腹水和淋巴结转移少见
病例1
• 男,56岁,恶性GIST(乙状结肠系膜)
病例2
• 病灶内出血和坏死常见,而且面积较大,CT多 表现为混杂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
以囊、实性为主的病变鉴别
• 以囊性为主: • 病史长短
• 病变形态、囊壁厚度 及间隔、强化特征
• 脏器表面压迹
• 结节、腹膜网膜及系 膜增厚、腹水等伴发 表现
• 是否有原发病灶
• 以实性为主:
• 鉴别较难,依据肿块 本身表现及伴发征象
• 同时结合病史及临床 资料
以腹水为主病变的鉴别
• 首先鉴别良、恶性腹 • 其次具体病变的鉴别
病例1
• 肝脏表现的显著的扇贝状压迹,脾脏基 本全部被吞噬。
腹膜及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影像诊断

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的分区: 上腹腔:
右侧:肝上间隙、肝下间隙、肝裸区 左侧:肝上前间隙、肝上后间隙、肝胃陷凹、脾肾陷凹、 脾外侧间隙、网膜囊 下腹腔: 右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左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盆腔: 男性:直肠膀胱陷凹 女性: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 腹膜后间隙: 双侧肾旁前间隙、双侧肾周间隙、双侧肾旁后间隙、中线 大血管区域、腹膜外间隙
定位: 1、腹膜后器官受压向前移位 2、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 3、脾静脉、胰腺、升降结肠向前移位 4、有部分较大病变定位困难
脂肪肉瘤
高分化型脂肪肉瘤(脂肪瘤样脂肪肉瘤、硬化性脂肪 肉瘤)、粘液性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细 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但多种亚型共存的混 合型多见。脂肪瘤样脂肪肉瘤基本为脂肪,表现为脂 肪密度/信号,内见少许纤维条索影,粘液性脂肪肉瘤 为脂肪及液体混合密度/信号,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 细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含脂肪少或不含脂肪, 与其他腹膜后恶性肿瘤影像鉴别困难。
检查方法: 腹膜:CT为主,平扫及增强扫描,阅片时务必调窗;MR。
检查方法: 腹膜后:CT、MR各有所长及不足,平扫及增强扫描。
腹膜及腹膜腔
正常表现:大部分腹膜结构不可见。
腹膜占位性病变: 1、转移瘤 2、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3、腹膜假性黏液瘤 4、腹膜间皮瘤 5、肠系膜肿瘤 ……
腹膜后淋巴瘤
可同时累及腹膜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密度/信号均匀, 轻度均匀强化,较少融合,少部分可见坏死区,包绕血管而 不侵犯,“三明治”征,广泛累及上下腹部 。
鉴别诊断
淋巴结结核:密度不均匀,环形强化,主要累及上腹部,可 相互融合成“多房状”。
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原发病史,强化较明显,不均匀或环形 强化。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 腹膜后间隙:是后腹膜与腹横筋膜解剖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 总称。 腹膜后间隙位于腹后壁前方 ,介于腹膜壁层与腹内筋膜间,上 到隔肌,下达骶骨岬及髂嵴,向下与盆腔腹膜外间隙相通。 在此间隙内含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并经腰肋三角与纵隔结 缔组织相连,间隙内的感染可向上蔓延至纵隔。 该间隙内有肾、肾上腺、胰腺、大部分十二指肠、输尿管、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腹腔神经丛及交感神经干、淋巴等重 要结构。
• 一、间叶组织肿瘤(脂肪源性) 腹膜后脂肪源性肿瘤指源于脂肪组织的肿 瘤。最常见,多数为恶性腹膜后脂肪肉瘤, 小部分是良性脂肪瘤。
• 恶性腹膜后脂肪肉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约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 15%,肾周脂肪囊是脂肪肉瘤的好发部位, 常见脂肪肉瘤包绕、挤压一侧肾脏和(或)输 尿管。
• 一、间叶组织肿瘤(肌源性) • 起源于平滑肌组织和横纹肌组织。
• 一、间叶组织肿瘤(纤维组织)
纤维组织肿瘤系发生于成纤维细胞的肿瘤, 这类肿瘤在腹膜后及肠系膜罕见。
• 侵袭性纤维瘤亦称硬纤维瘤,
自1832年描述此病以来,文献已报道1000 余例。全身侵袭性纤维瘤占软组织肿瘤3% 以下,发病率低。侵袭性纤维瘤约2/3发生 于腹 良性肿瘤:边缘较光整,形态较规则,一般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强化 较均匀。一般没有恶性肿瘤大、发展快!
• 恶性肿瘤:边缘不光整,形态不规则,周围组织侵犯,骨骼破坏等, 密度不均匀,其内有坏死液化囊变等。增强后强化不均匀。通常肿瘤 较大。 诊断主要考虑肿瘤来自哪个组织基本就可以了:如脂肪源性的、肌源 性的、神经源性的等等。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 腹膜后间隙:是后腹膜与腹横筋膜解剖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 总称。 腹膜后间隙位于腹后壁前方 ,介于腹膜壁层与腹内筋膜间,上 到隔肌,下达骶骨岬及髂嵴,向下与盆腔腹膜外间隙相通。 在此间隙内含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并经腰肋三角与纵隔结 缔组织相连,间隙内的感染可向上蔓延至纵隔。 该间隙内有肾、肾上腺、胰腺、大部分十二指肠、输尿管、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腹腔神经丛及交感神经干、淋巴等重 要结构。
• 一、间叶组织肿瘤(脂肪源性) 腹膜后脂肪源性肿瘤指源于脂肪组织的肿 瘤。最常见,多数为恶性腹膜后脂肪肉瘤, 小部分是良性脂肪瘤。
• 恶性腹膜后脂肪肉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约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 15%,肾周脂肪囊是脂肪肉瘤的好发部位, 常见脂肪肉瘤包绕、挤压一侧肾脏和(或)输 尿管。
• 一、间叶组织肿瘤(肌源性) • 起源于平滑肌组织和横纹肌组织。
• 一、间叶组织肿瘤(纤维组织)
纤维组织肿瘤系发生于成纤维细胞的肿瘤, 这类肿瘤在腹膜后及肠系膜罕见。
• 侵袭性纤维瘤亦称硬纤维瘤,
自1832年描述此病以来,文献已报道1000 余例。全身侵袭性纤维瘤占软组织肿瘤3% 以下,发病率低。侵袭性纤维瘤约2/3发生 于腹 良性肿瘤:边缘较光整,形态较规则,一般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强化 较均匀。一般没有恶性肿瘤大、发展快!
• 恶性肿瘤:边缘不光整,形态不规则,周围组织侵犯,骨骼破坏等, 密度不均匀,其内有坏死液化囊变等。增强后强化不均匀。通常肿瘤 较大。 诊断主要考虑肿瘤来自哪个组织基本就可以了:如脂肪源性的、肌源 性的、神经源性的等等。
腹膜后淋巴结病变影像

腹膜后淋巴结病 变影像
病灶多孤立、散在分布,少数平扫融合呈块状。 增强扫描多呈均匀强化,少数坏死范围较大
的病灶可出现环状强化,但强化环较厚且厚薄不 均匀、其内无强化的液化坏死区多呈不规则斑 片状。 发现原发肿瘤病灶。 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转移的征象。
腹部淋巴结结核
腹部淋巴结结核临床上较为少见,但它是腹内脏器结 核中最易受累部位之一。 55%的腹部淋巴结结核不伴有腹部器官病变。 感染途径有血行播散和非血行播散,以后者常见。 非血行播散腹部结核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 淋巴结结核易累及肠系膜、网膜、胰周区域以及腰3 平面以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较多。
CT表现
1.淋巴瘤一般为椭圆形,也可以是圆形或融合成团块状; 2.少数可见坏死,大多边界清楚; 3.腹部恶性淋巴瘤在邻近血管时,肿大淋巴结对周围血 管不是侵蚀浸润或破坏,而是包埋或沿着血管串珠状 排列,或轻度推移血管,血管似漂浮于这些融合成片的 淋巴结中,称之为血管漂浮征或包埋征。 4.腹部与盆腔多区域同时受累,范围较转移性淋巴结广 泛,不遵循淋巴引流途径,可以作为腹部转移性淋巴结 与淋巴瘤的一个重要鉴别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恶性淋巴瘤:血管漂浮征
巨淋巴结增生症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
增生,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良性淋巴结增生 病,最早于 1956 年由 Castle-man 等报 道,故又称Castleman 病。
病理学表现:
病灶内正常淋巴结的淋巴窦 大部分消失,可见多发增生性淋巴滤泡散 布呈“同心圆”状结构,淋巴滤泡内小血 管增生,部分可见血管“玻璃”样变性; 滤泡间隙明显扩大,可见少量浆细胞浸润。 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将其分为两型: 即 透明细胞型和浆细胞型,前者约占80% ~ 90% 而后者仅占 10% 。 按病变范围分为局灶型和弥漫型两种。 纵隔、颈部、腹膜后及双肺均可发病。
病灶多孤立、散在分布,少数平扫融合呈块状。 增强扫描多呈均匀强化,少数坏死范围较大
的病灶可出现环状强化,但强化环较厚且厚薄不 均匀、其内无强化的液化坏死区多呈不规则斑 片状。 发现原发肿瘤病灶。 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转移的征象。
腹部淋巴结结核
腹部淋巴结结核临床上较为少见,但它是腹内脏器结 核中最易受累部位之一。 55%的腹部淋巴结结核不伴有腹部器官病变。 感染途径有血行播散和非血行播散,以后者常见。 非血行播散腹部结核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 淋巴结结核易累及肠系膜、网膜、胰周区域以及腰3 平面以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较多。
CT表现
1.淋巴瘤一般为椭圆形,也可以是圆形或融合成团块状; 2.少数可见坏死,大多边界清楚; 3.腹部恶性淋巴瘤在邻近血管时,肿大淋巴结对周围血 管不是侵蚀浸润或破坏,而是包埋或沿着血管串珠状 排列,或轻度推移血管,血管似漂浮于这些融合成片的 淋巴结中,称之为血管漂浮征或包埋征。 4.腹部与盆腔多区域同时受累,范围较转移性淋巴结广 泛,不遵循淋巴引流途径,可以作为腹部转移性淋巴结 与淋巴瘤的一个重要鉴别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恶性淋巴瘤:血管漂浮征
巨淋巴结增生症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
增生,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良性淋巴结增生 病,最早于 1956 年由 Castle-man 等报 道,故又称Castleman 病。
病理学表现:
病灶内正常淋巴结的淋巴窦 大部分消失,可见多发增生性淋巴滤泡散 布呈“同心圆”状结构,淋巴滤泡内小血 管增生,部分可见血管“玻璃”样变性; 滤泡间隙明显扩大,可见少量浆细胞浸润。 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将其分为两型: 即 透明细胞型和浆细胞型,前者约占80% ~ 90% 而后者仅占 10% 。 按病变范围分为局灶型和弥漫型两种。 纵隔、颈部、腹膜后及双肺均可发病。
腹膜后淋巴瘤、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1
临床与病理
2
影像学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各个部位的恶性肿瘤均可转移至腹膜后间隙,但 以腹膜后器官、消化系统、盆腔、泌尿和生殖系统 的恶性肿瘤的转移最为多见。转移途径可经淋巴扩 散、血行传播、经肠系膜和韧带附着处直接扩散或 种植,但多以一种转移途径为主。就腹膜后肿瘤而 言,淋巴结转移瘤多于原发肿瘤。原发瘤部位不同, 其淋巴结转移途径和腹膜后淋巴结受累情况也就有 所不同。
影像学表现--CT
腹膜后转移瘤最常见的两种表现,即为实质性肿 块或淋巴结增大。实质性肿块表现多样,无特异性。 淋巴转移多位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部分腹膜后转 移瘤系由椎体转移瘤扩展而来,CT上除能显示软组 织肿块外,还能清晰显示椎体骨破坏的情况。
影像学表现--CT
✓增大的淋巴结可呈单一或多个类圆形结节影,边 缘清楚,呈软组织密度。
2
影像学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变主要侵 犯淋巴结和淋巴结外的网状组织。腹膜后淋巴瘤多 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但也可单发或为首先受累 部位。受累淋巴结多有增大,质地均匀,有时可有 小的坏死灶。
影像学表现—CT
✓表现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初期,淋巴结以轻-中度增大为主,表现为腹膜后
✓增大的淋巴结也可融合,呈分叶状团块,并可包绕 大血管及其主要分支。
影像学表现—CT
影像学表现—CT
女性,50岁,腰酸,消瘦2个月 低分化腺癌
影像学表现—CT
胰腺癌,腹主动脉 旁淋巴结转移
影像学表现—CT
结肠癌,腹主动 脉及下腔静脉旁 淋巴结转移
诊断
伴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的腹膜后单发、多发或 融合在一起的结节状肿块,应考虑淋巴结转移。 若无明确原发瘤病史,影像学上发现上述表现, 也应仔细寻找原发灶,以利于诊断。
急腹症影像学基本病变表现

急腹症影像学基本病变表现
一、X线检查
(一)X线平片
1. 腹腔积气:①游离气腹;②局限性气腹 2. 腹腔积液 3. 实质脏器增大 4. 空腔脏器内积气、积液并内腔扩大
腹部空腔脏器穿孔
一、X线检查
(一)X线平片
5. 腹内肿块影 6. 腹内高密度影 7. 腹壁异常 8. 查
Thanks
1. 钡剂、空气灌肠检查 2. 泌尿系造影检查
肠套叠
二、超声检查
(一)超声检查
1. 异常气体与液体 2. 实质脏器外伤 3. 急性炎症与结石
三、CT检查
(一)CT平扫
1. 异常气体及液体 2. 异常钙化灶 3. 腹内脏器外伤 4. 腹内肿块
CT异常表现
三、CT检查
(二)CT增强扫描
1. 实质脏器 2. 肠管及肠系膜 3. 腹部大血管 4. 腹膜腔
一、X线检查
(一)X线平片
1. 腹腔积气:①游离气腹;②局限性气腹 2. 腹腔积液 3. 实质脏器增大 4. 空腔脏器内积气、积液并内腔扩大
腹部空腔脏器穿孔
一、X线检查
(一)X线平片
5. 腹内肿块影 6. 腹内高密度影 7. 腹壁异常 8. 查
Thanks
1. 钡剂、空气灌肠检查 2. 泌尿系造影检查
肠套叠
二、超声检查
(一)超声检查
1. 异常气体与液体 2. 实质脏器外伤 3. 急性炎症与结石
三、CT检查
(一)CT平扫
1. 异常气体及液体 2. 异常钙化灶 3. 腹内脏器外伤 4. 腹内肿块
CT异常表现
三、CT检查
(二)CT增强扫描
1. 实质脏器 2. 肠管及肠系膜 3. 腹部大血管 4. 腹膜腔
腹膜后占位性病变16例CT报道

间,比脂肪密 度高 ,但 密度均匀 ,C 表现似囊性病变 ; T () 3混合型—肿 瘤内成分以纤维组织为主 , 伴散在的脂 肪组 织 ,C T表现密度不均匀 ,实质 C T值较高( 0 ) >2HU ,而
在脂肪灶处 CT值 >-0 U。此外 ,脂肪 肉瘤具侵袭性 生 2H 长方式 , 它可伸 入各种 间隙内, 也是其一 大特点 。 2例 , 此 为典型混合型脂肪 肉瘤 ,肿 瘤大、侵袭性 生长、散在脂肪
作者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 C T室 (3 00 840) 作者简介:古丽孜,女,3 3岁,主治医师 。
包膜 ,常有出血、坏死和 囊变 。腹膜后 副神经纤维瘤早期
无症状 ,诊断困难 ,肿 瘤体积生长到一定程 度 ,压迫周围
维普资讯
Cbn s o r a o l la Prc ia e i ie M a . 0 8 v j . ie eJ u n l f Cln c l a t l c M dcn. v 2 0 . 0 No 5 9
置 比较深,早期一般无 临床症状 ,临床症 状出现后 肿瘤一
般较大。 C T图像上的共同特 点 :() 1一般所见 的肿瘤较大 ;() 2 肿瘤较大 时,其密度可 以不均匀 ,出现坏死或囊性变 ;() 3
腹 膜后肿瘤可以压迫 ,推移 邻近结构 。
经 纤维瘤 常位于腹 主 动脉与 髂动脉 分叉 处上下或肠系膜 动脉分叉处 ,常与腹 主动脉相连 。肿 瘤包膜完整或有部分
经母细胞瘤 1 ,节神 经细胞瘤 2例 ,后腹膜恶性神经鞘 例
瘤2 , 例 神经纤维瘤 l ,纤维组织细胞肉瘤 l , 例) 例 腹膜
后 纤维瘤恶变 l ,不 典型 类癌 1 ,囊肿 2例。 例 例
3 讨 论
B超诊断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分析

参 考文献
[ ] 钱 永 忠 , 忠, 培 华. 鼻 咽 喉一头 颈 外 科 手 术 指南 1 樊 李 耳
f . 京 : 民军 医 出版 社 ,0 0 50 M] 北 人 20 :7 .
颈部间隙感染常见并发症 有喉水肿 、 颈静脉炎 、 毒败血症 脓 等 , 重并发症有 下行性 纵膈炎 、 严 腐蚀 颈动脉发 生严重 出血 , 还 有 死亡率极 高的 Lmi r’ 征等。对咽部有 出血或穿刺有 较多 e e es r
行剖腹探查术 未发 现异 常而关腹 。人 院查体 : 3 . ℃ ,7 T 6 3 P 6次/ mn B 10 9 m g i , P3/ 0 mH 。左上腹可 触及 拳大 之包 块 , 压痛 明显 。B 超检查 : 胰尾 区可见 7 1m×1 .c .e 0 0 m异 常回声 区 , 与胰尾部关 系
伊春
132 ) 505
文 章编 号 : 6 2-3 8 2 0 )- 17 7 3(0 8 2-0 7 0 0 8— 2
【 关键词 】 腹膜后 占位
B超 诊 断
36 m× . c .c 3 2 m类 圆形低 回声 , 包膜欠 光滑 , 内部 为不规 则斑 其
片 状 低 、 回声 区 。 B超 提 示 : 侧 肾 腺 区 占位 , 性 可 能 。 在 强 右 恶
有包膜 尚光滑 , 内回声欠 均匀 , 弱不等 。彩 色血 流示 : 其 强 周边
可见条状血流信号 。B超 提示 : 肾实质性 占位 。C 左 T提示 : 肾 左 占位 , 考虑 肾癌 。行左侧 。 肾癌根治术 。病检 : 肾透明细胞癌 。
2 4 例 4 脓 肾破 溃 并 腹 腔 脓 肿 形 成 。患 者 , ,0岁 。 以 持 . 女 2 续 高烧 , 腰 部 疼 痛 伴 包 块 人 院 。半 个 月 前 曾在 他 院 B超 检 查 : 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均匀的软组织团块为主,脂肪较少或看不到 ➢常伴有坏死、出血改变 ➢与其他实体性软组织肿瘤鉴别困难
①
②
②
多形性脂肪肉瘤
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
➢腹膜后次常见的肉瘤(约28%),起源于腹膜后的平滑肌、 血管或Wolffian duct 残留物,约6%的病例起源于IVC。
腹膜后血肿(Hematoma)
➢腹部外伤、动脉瘤破裂、凝血功能障碍、手术或其他诊 疗性操作等均可导致腹膜后血肿形成。
➢影像学表现:取决于出血后至检查时的时间长短。急性 或亚急性期,CT呈高密度,慢性期呈低密度。MRI不同 时期的血肿也有相应的表现。
脂肪肉瘤(Liposarcoma)
➢腹膜后最常见的肉瘤(约33%),约10-15%的脂肪肉瘤 发生在腹膜后,肿瘤通常较大,生长缓慢。
腹膜后病变的影像诊断
腹膜后病变的分类
➢囊性病变 l肿瘤性 l非肿瘤性 ➢实性病变 l肿瘤性 l非肿瘤性
腹膜后淋巴管瘤(Lymphangioma)
➢良性,好发于颈部,腹部约占5%,任何部位均可发生。 ➢常为多囊性病变,壁薄,可有分隔、钙化,间隔可强化,
少数为单囊 (分隔不能显示 )。
Retroperitoneal cystic lymphangioma
成份CT值为负值。 ➢诊断主要根据手术病史和发生部位(淋巴分布区)。
① F-51yr
② F-65yr
宫颈癌术后,盆侧间隙淋巴囊肿
尿性囊肿(Urinoma)
➢因腹部外伤、手术或其他诊疗性操作导致肾集合系 统损伤、破裂,尿液外漏包裹形成,也称为尿瘤。
➢尿性囊肿通常位于肾周间隙内或输尿管邻近区域。 ➢CT:平扫呈低密度,增强后造影剂可进入尿瘤内。
➢实性肿瘤治疗 (化疗、放疗)后也可出现囊变。
右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囊变
盆腔腹膜后神经鞘瘤囊变
化疗化疗后囊变,CT
淋巴囊肿 (Lymphocele)
➢多发生于盆腔、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或肾移植术后, 术后发生率约为12-24%。
➢囊肿为无上皮的含液囊肿,压迫静脉导致水肿或血栓形成。 ➢CT:薄壁单囊,呈水样密度,有时因囊液含脂肪
单层含粘液的柱状上皮
囊性畸胎瘤 (Cystic Teratomas)
➢腹膜后原发囊性畸胎瘤少见,良性,多见于女性婴幼 儿,含有二个或二个以上胎层。
➢CT: 混合密度肿块,含液、脂肪、软组织或钙化,与卵巢
畸胎瘤相似。
皮肤样组织
Mullerian 囊肿
➢腹膜后Mullerian 囊肿非常少见,良性,起源于迷走的 Mullerian管残留物。
➢多见成年女性,常有月经不规则、使用激素调节史。 ➢CT: 水样密度肿块,有时壁可较厚,与一般的囊肿相似。
纤毛立方上皮或低柱状上皮
表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
➢起源于皮肤外胚层,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位于盆腹部较少 见,骶前间隙为相对好发部位。
➢囊肿为鳞状上皮及其脱屑、胆固醇、角质和水。 ➢好发于中年女性,囊肿较大压迫直肠引起便泌或腹痛。 ➢CT:薄壁单囊,与其他囊肿类似,发生部位有一定特征。 ➢MRI:DWI呈高信号可提示诊断。
➢ MRI: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内有少量脂肪信
号、间隔或实性成份。
CT+C
➢增强后呈缓慢进行性强化。
M-42yr,左腹膜后粘液样脂肪肉瘤
T2WI
T1WI+C1
T1WI+C2
M-64yr,Myxoid Liposarcoma
CT
FS-T2WI
左肾周间隙粘液样脂肪肉瘤
多形性、圆形细胞脂肪肉瘤
腹膜后间隙病变影像诊断锋版
腹膜后间隙病变的影像诊断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
➢腹膜后间隙是后腹膜与腹横筋 膜之间的解剖间隙和解剖结构 的总称,从膈下直至盆腔。
➢腹膜后间隙主要包括肾旁前间 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
➢腹膜后主要脏器有胰腺、部分 十二指肠、肾上腺、肾脏、输 尿管和升、降结肠。
腹膜后间隙横断面
CT
T1WI
4-Month-old Infant
A 1-yr Child CT
脂肪母细胞瘤
CorT2WI
CT
T1WI
婴儿,腹膜后囊性成熟畸胎瘤
CT
T1WI
F-33yr,左侧腹膜后成熟畸胎瘤
T1WI T1WI
FS-T2WI
T1WI+C
FS-T2WI
T1WI+C
脂肪肉瘤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
➢AML肿块与肾实质相连,局部皮质缺损 ➢AML肿块内有较明显血管 ➢同侧或对侧肾有含脂肿块或结节
CorT1WI+C
右肾AML
CorT1WI+C
粘液样脂肪肉瘤
➢ 好发于大腿、臀部,后腹膜较少,年龄略轻 ➢ 肿瘤以粘液为主,脂肪成份较少,可有间隔和软组织成份
➢ CT呈稍不均匀的低密度,似液性,呈假囊性表现。
尾肠囊肿 (Tailgut Cyst)
➢ 起源于胚胎性尾肠残余物,好发于骶骨与直肠之间。 ➢ 囊肿壁典型者有多种上皮组成,少数可恶变。 ➢ 多见于中年女性。 ➢ CT:多囊性肿块,位于骶骨与直肠之间。 ➢可继发感染或恶变:囊壁增厚,邻近组织浸润。
腹膜后肿瘤囊变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周围神经鞘膜瘤因出血、坏死 或囊变而成囊性表现。
左腹膜后高分化脂肪肉瘤
T1WI CT
F-49yr,腹膜后高分化脂肪肉瘤
3年后
左 肾 周 间 隙 去 分 化 脂 肪 肉 瘤
脂肪母细胞瘤(Lipoblastoma)
➢起源于胎儿的脂肪组织,多见四肢皮下,腹膜后少见, ➢好发于婴幼儿和年龄较小儿童(<3yr,平均12-18m), ➢以脂肪成份为主的软组织团块,可含粘液样物,边界清。
粘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adenoma)
➢腹膜后原发粘液性囊腺瘤少见,多见于女性,卵 巢正常。
➢病因不明,可能起源于异位的卵巢组织或腹膜间 皮化生成粘液上皮而来。有潜在恶变可能。
➢CT: 单房囊性肿块,密度均匀,壁薄、可强化。 ➢鉴别诊断:囊性淋巴管瘤、囊性间皮瘤、非胰源
性假性囊肿。
➢好发50-70y,无明显性别差别。 ➢分为:高分化、粘液性、去分化、小圆细胞和多形性脂
肪肉瘤。 ➢影像表现: l高分化脂肪肉瘤类似于良性脂肪瘤,但有增厚、不规则
的间隔,或结节样的软组织影,增强后可有强化。 l腹膜后脂肪肉瘤远多于良性脂肪瘤。 l肿瘤易复发,较少转移。 l肿瘤去分化:软组织成份增多,出现钙化。
①
②
②
多形性脂肪肉瘤
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
➢腹膜后次常见的肉瘤(约28%),起源于腹膜后的平滑肌、 血管或Wolffian duct 残留物,约6%的病例起源于IVC。
腹膜后血肿(Hematoma)
➢腹部外伤、动脉瘤破裂、凝血功能障碍、手术或其他诊 疗性操作等均可导致腹膜后血肿形成。
➢影像学表现:取决于出血后至检查时的时间长短。急性 或亚急性期,CT呈高密度,慢性期呈低密度。MRI不同 时期的血肿也有相应的表现。
脂肪肉瘤(Liposarcoma)
➢腹膜后最常见的肉瘤(约33%),约10-15%的脂肪肉瘤 发生在腹膜后,肿瘤通常较大,生长缓慢。
腹膜后病变的影像诊断
腹膜后病变的分类
➢囊性病变 l肿瘤性 l非肿瘤性 ➢实性病变 l肿瘤性 l非肿瘤性
腹膜后淋巴管瘤(Lymphangioma)
➢良性,好发于颈部,腹部约占5%,任何部位均可发生。 ➢常为多囊性病变,壁薄,可有分隔、钙化,间隔可强化,
少数为单囊 (分隔不能显示 )。
Retroperitoneal cystic lymphangioma
成份CT值为负值。 ➢诊断主要根据手术病史和发生部位(淋巴分布区)。
① F-51yr
② F-65yr
宫颈癌术后,盆侧间隙淋巴囊肿
尿性囊肿(Urinoma)
➢因腹部外伤、手术或其他诊疗性操作导致肾集合系 统损伤、破裂,尿液外漏包裹形成,也称为尿瘤。
➢尿性囊肿通常位于肾周间隙内或输尿管邻近区域。 ➢CT:平扫呈低密度,增强后造影剂可进入尿瘤内。
➢实性肿瘤治疗 (化疗、放疗)后也可出现囊变。
右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囊变
盆腔腹膜后神经鞘瘤囊变
化疗化疗后囊变,CT
淋巴囊肿 (Lymphocele)
➢多发生于盆腔、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或肾移植术后, 术后发生率约为12-24%。
➢囊肿为无上皮的含液囊肿,压迫静脉导致水肿或血栓形成。 ➢CT:薄壁单囊,呈水样密度,有时因囊液含脂肪
单层含粘液的柱状上皮
囊性畸胎瘤 (Cystic Teratomas)
➢腹膜后原发囊性畸胎瘤少见,良性,多见于女性婴幼 儿,含有二个或二个以上胎层。
➢CT: 混合密度肿块,含液、脂肪、软组织或钙化,与卵巢
畸胎瘤相似。
皮肤样组织
Mullerian 囊肿
➢腹膜后Mullerian 囊肿非常少见,良性,起源于迷走的 Mullerian管残留物。
➢多见成年女性,常有月经不规则、使用激素调节史。 ➢CT: 水样密度肿块,有时壁可较厚,与一般的囊肿相似。
纤毛立方上皮或低柱状上皮
表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
➢起源于皮肤外胚层,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位于盆腹部较少 见,骶前间隙为相对好发部位。
➢囊肿为鳞状上皮及其脱屑、胆固醇、角质和水。 ➢好发于中年女性,囊肿较大压迫直肠引起便泌或腹痛。 ➢CT:薄壁单囊,与其他囊肿类似,发生部位有一定特征。 ➢MRI:DWI呈高信号可提示诊断。
➢ MRI: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内有少量脂肪信
号、间隔或实性成份。
CT+C
➢增强后呈缓慢进行性强化。
M-42yr,左腹膜后粘液样脂肪肉瘤
T2WI
T1WI+C1
T1WI+C2
M-64yr,Myxoid Liposarcoma
CT
FS-T2WI
左肾周间隙粘液样脂肪肉瘤
多形性、圆形细胞脂肪肉瘤
腹膜后间隙病变影像诊断锋版
腹膜后间隙病变的影像诊断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
➢腹膜后间隙是后腹膜与腹横筋 膜之间的解剖间隙和解剖结构 的总称,从膈下直至盆腔。
➢腹膜后间隙主要包括肾旁前间 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
➢腹膜后主要脏器有胰腺、部分 十二指肠、肾上腺、肾脏、输 尿管和升、降结肠。
腹膜后间隙横断面
CT
T1WI
4-Month-old Infant
A 1-yr Child CT
脂肪母细胞瘤
CorT2WI
CT
T1WI
婴儿,腹膜后囊性成熟畸胎瘤
CT
T1WI
F-33yr,左侧腹膜后成熟畸胎瘤
T1WI T1WI
FS-T2WI
T1WI+C
FS-T2WI
T1WI+C
脂肪肉瘤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
➢AML肿块与肾实质相连,局部皮质缺损 ➢AML肿块内有较明显血管 ➢同侧或对侧肾有含脂肿块或结节
CorT1WI+C
右肾AML
CorT1WI+C
粘液样脂肪肉瘤
➢ 好发于大腿、臀部,后腹膜较少,年龄略轻 ➢ 肿瘤以粘液为主,脂肪成份较少,可有间隔和软组织成份
➢ CT呈稍不均匀的低密度,似液性,呈假囊性表现。
尾肠囊肿 (Tailgut Cyst)
➢ 起源于胚胎性尾肠残余物,好发于骶骨与直肠之间。 ➢ 囊肿壁典型者有多种上皮组成,少数可恶变。 ➢ 多见于中年女性。 ➢ CT:多囊性肿块,位于骶骨与直肠之间。 ➢可继发感染或恶变:囊壁增厚,邻近组织浸润。
腹膜后肿瘤囊变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周围神经鞘膜瘤因出血、坏死 或囊变而成囊性表现。
左腹膜后高分化脂肪肉瘤
T1WI CT
F-49yr,腹膜后高分化脂肪肉瘤
3年后
左 肾 周 间 隙 去 分 化 脂 肪 肉 瘤
脂肪母细胞瘤(Lipoblastoma)
➢起源于胎儿的脂肪组织,多见四肢皮下,腹膜后少见, ➢好发于婴幼儿和年龄较小儿童(<3yr,平均12-18m), ➢以脂肪成份为主的软组织团块,可含粘液样物,边界清。
粘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adenoma)
➢腹膜后原发粘液性囊腺瘤少见,多见于女性,卵 巢正常。
➢病因不明,可能起源于异位的卵巢组织或腹膜间 皮化生成粘液上皮而来。有潜在恶变可能。
➢CT: 单房囊性肿块,密度均匀,壁薄、可强化。 ➢鉴别诊断:囊性淋巴管瘤、囊性间皮瘤、非胰源
性假性囊肿。
➢好发50-70y,无明显性别差别。 ➢分为:高分化、粘液性、去分化、小圆细胞和多形性脂
肪肉瘤。 ➢影像表现: l高分化脂肪肉瘤类似于良性脂肪瘤,但有增厚、不规则
的间隔,或结节样的软组织影,增强后可有强化。 l腹膜后脂肪肉瘤远多于良性脂肪瘤。 l肿瘤易复发,较少转移。 l肿瘤去分化:软组织成份增多,出现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