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_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历史学习,对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历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对于开国大典和西藏的有关内容也比较熟悉,对学习这一部分历史也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因此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和利用生动形象的媒体教材来感知历史的方法,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开国大典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具体史实。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新、旧中国国家和人民地位变化的比较,学生基本能够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及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并进一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史方法。

效果分析在新课的开始,播放《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通过这首歌曲导入新课,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开国大典的时候,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那段历史。

由于学生对开国大典内容比较熟悉,在进行合作学习、探究、讨论时的氛围很热烈,学生的表现欲较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根据情况进行适时的点拨,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能探究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发言积极。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本课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和西藏的和平解放。

新中国的成立主要包括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西藏和平解放,是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全部解放。

本节课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评测练习1.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决定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通过的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开国大典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D.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新版100元人民币上的人物(见右图)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包括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②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③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富起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3.下列选项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④采用公元纪年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4.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A.《共同纲领》B.《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5.下列对中华人民公共和国的成立,表述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B.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C.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D.新中国的成立表明全国大陆全部解放6.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标志是()A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B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 西藏和平解放课后反思1、授课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知知识,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多媒体视频,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历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站起来的中国人_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站起来的中国人_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站起来的中国人人教新课标《站起来的中国人》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中的第一课。

《站立起来的中国人》一课把品德教育与历史知识教育融合在一起,从中国人被讥笑为“东亚病夫”到申奥成功,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一篇较难以把握的课文。

教完这一课后,我感触很深。

下面简单地谈谈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一些感悟。

1、反复对比,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中我将旧中国三次参加奥运会与2019年雅典奥运会的情况对比,拿旧中国的苦难与新中国的辉煌成就对比,清政府腐败无能和新中国的强大自豪的对比。

对比中,悲愤的历史事件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强国之心。

祖国的强盛又让他们喜笑颜开,身为新中国主人的自豪情感在学生心间荡漾。

学生从现实走向沉重的历史,从历史又回到愉悦的现实,历史与现实的大门被充分开启。

2、巧设情境,陶冶爱国情感。

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畅谈考试不好、比赛失利时受到嘲笑时的感受,让学生设身体会到旧中国百姓的屈辱。

令人愤怒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和令人振奋的《精彩瞬间》视频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空间的距离。

这些真实而艺术化的画面镜头以境激情、以情育人,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

从而取得了,陶冶学生爱国情感的教育效果。

3、开展活动,增进爱国情感。

“回归生活”是我们这门课程所追寻的理念。

教学中李老师结合当前的热点,锻炼身体,将爱国情转化为学生具体的活动,指导学生过有意义、健康、快乐的生活。

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具体的流露。

4、让学生天龙过查找资料、汇报资料,进一步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作为一名中年教师,从事品德教学的时间尚短,还处在学习探索阶段。

因此,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不足之处:学生的参与面较小,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虚心听取同行教师的意见、建议,刻苦磨练,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成为一名知识全面,水平全面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

五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中国人民站起来了_苏教版-最新教育文档

五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中国人民站起来了_苏教版-最新教育文档

五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苏教版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

此前的百余年,中国屡遭外族的侵略,备受屈辱,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的成立,这是振奋人心的,这是能激发学生无比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的。

此后的六十余年,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昂首阔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更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一节把品德教育与历史知识教育融合在一起,比较难以把握的课文。

执教完这一课后,感到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这方面自己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下面简单地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

1、反复对比,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中我从“清朝政府”到“中华民国”,“旧中国”到“新中国”;从“辛亥革命”到“南昌起义”,“红军长征”到“新中国成立”的情况对比,拿旧中国的苦难与新中国的辉煌成就对比。

对比中,悲愤的历史事件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强国之心。

祖国的强盛又让他们喜笑颜开,身为新中国主人的自豪情感在学生心间荡漾。

学生从现实走向沉重的历史,从历史又回到愉悦的现实,历史与现实的大门被充分开启。

2、巧设情境,陶冶爱国情感.。

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例,让他们畅谈自己调查了解以前的事例------“我的爷爷在抓壮丁时,躲到山头亲戚家七天没敢下来。

”“我外婆那时吃的是番薯,还经常吃不到。

”……在平等交流中,学生设身处地感受旧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到那段历史就在身边,就发生在昨天。

让学生设身体会到旧中国人民的苦难。

令人愤怒的《圆明园的毁灭》的视频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这些真实而艺术化的画面镜头以境激情、以情育人,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

从而取得了,陶冶学生爱国情感的教育效果。

3、开展活动,增进爱国情感。

“回归生活”是我们这门课程所追寻的理念。

教学中我结合当前的热点,将爱国情转化为学生具体的活动,指导学生过有意义、健康、快乐的生活。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六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课《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案1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六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课《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案1

教案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2、学科:品德与社会3、课时:第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让学生通过回忆、采访、查询等多种方式,收集有关中国申办奥运的图片、视频、文字(包括各国贺电)等资料,了解中国申办奥运的有关内容。

2、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中国奥运的资料,设计一张介绍奥运和中国变化的手抄报。

【教学课题】1、用讨论、介绍、游戏等方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从中悟理。

2、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小组竞赛活动为主要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学习分析能力的提高。

3、通过调查、讨论、交流、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以及开展“时空对话”和“国事论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变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当灾难降临时》是人教版新教材《品德与社会》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第1课。

内容分析:《站起来的中国人》一课是小学六年级人教版《品德与社会》的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中的第一个主题。

本课主要是通过今昔比较——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比赛成绩,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祖国的进步和发展,从而产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发展的关注,促进学生从小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第二单元以后,对中国的屈辱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已经初步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再学习《站起来的中国人》一课就会更加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学生们对奥运会这一盛事比较感兴趣,这一课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就会有话可说,通过今昔的比较更能很好的理解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教学目标设计:认知目标:1、了解中国参加奥运的历史、申奥的情况,认识中国人从“东亚病夫”到相约2008的发展历史,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体育事业的了解和认识。

2、知道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情感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从艰难中起步2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从艰难中起步2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为了建设新中国1.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从艰难中起步》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惑,在困惑中摸索突破的方法,其中的情形描述为“跌跌撞撞”实不为过。

小学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新课标教材真正付诸应用的实际时间仅两年,也就是说,现阶段的高年级学生对新课标教材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接触的时间并不长。

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

在《从艰难中起步》的起步阶段,我发现研究性学习尽管是让学生驰骋自己的思绪,根据个人的兴趣探索个人感兴趣的问题,但在实际学习中,你会发现,同学们通过学习教本中的知识所生发出来的问题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

比如,在《从艰难中起步》的学习中,同学们生发出十四个问题,有的是不属于课文这个时间段的,如:“洋货是怎样运进中国的”“为什么外国这么富,中国这么穷”等问题。

为了能集中人力深入些探讨问题,我征得同学们的同意把几个不属于课文这个时间段的问题留待别的课题去探讨。

我指导学生把同类的合并归一,一共整理出九个问题。

但是因为有些小组因成员人数太少而自动解散,同学们最后整合出五个学习小组:1)探究“东亚病夫”的由来。

2)建国初期,老百姓一日三餐吃些什么?3)毛主席为什么说“一穷二白”是好事?4)建国初期人们的主要的经济来源。

5)建国初期,什么人有资格读书?在《从艰难中起步》的起步阶段,学生表现出来的交流资料的能力有限,而且参差不齐。

例如,学生们拿着收集到的文字篇幅颇长的资料,大多不知从何处入手,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照念。

尽管教师反复强调需要整理内容,要围绕主题精炼、明白地与同伴交流资料。

但囿于小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有限,大多数需要概括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甚至是老师的具体指导。

但是,一回生二回熟,无论开始是多么的稚嫩、可笑,在多向的互动交流中,学生渐渐成长起来了。

学生交流探究成果的原始状态,反映出学生的经验和能力的缺乏,学生介绍资料的语言匮乏。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教学反思浙教版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教学反思浙教版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教学反思浙教版第一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教学反思浙教版浙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小学的《品德和社会》课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核心,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要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涉及到了中国的许多历史知识,它们以散点式呈现,为相关的主题服务。

作为品德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历史资源,使历史成为德育的“激活因子”,在引领学生回顾历史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一、情景描述:(一)从“清朝政府”到“中华民国”,从“旧中国”到“新中国”。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上我先由一幅趣味漫画激发学生兴趣,巧妙引出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的资料。

“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任务,但是为中国社会的民主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我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的情感进行强化,“自己的国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听别人的话,都让别人指挥,你自己不能做主,你们的心情会怎样?”这样就将历史的情景与现实相融合,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接着我出示了清朝时期的一些受外国人欺负与新中国当家作主的图片展示给大家。

通过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达到了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之目的。

(二)从“辛亥革命”到“南昌起义”;从“红军万里长征”到“新中国的成立”。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富强,生发爱国之情,我通过多媒体显示旧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播放视频屈辱历史的见证“圆明园的毁灭”,激发了学生对列强的愤恨之情。

教师深情地讲述更让学生了解了旧中国的苦难,清楚旧中国人民受欺负的真正原因。

为了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我提前让学生向身边的老人了解他们过去的生活,课上进行交流。

学生谈到“我的爷爷在抓壮丁时,躲到山头亲戚家七天没敢下来。

”“我外婆那时吃的是番薯,还经常吃不到。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教学反思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教学反思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开国大典,开国大典是学生比较熟悉历史事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开国大典的具体史实,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前提。

在这前提条件下,再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相关历史影视资料和图片,感知历史,创设情境,让学生对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概述。

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掌握本课知识,从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

正是由于学生对开国大典内容比较熟悉,在进行合作学习、探究、讨论时的氛围可能很热烈,学生的表现欲较强,教师不可以刻意中断学生的表现或抹杀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本节课还是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学生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难点的理解,需要运用联系比较的教学方法来突破化解,必然多用一些时间。

这样,就可能出现时间不足的矛盾。

如果出现这种状况,教师宁愿暂不组织“西藏和平解放”一目的教学,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另外,还要考虑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学生的情况差异,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课堂发言表现,都可能较大地影响本设计意图,这就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灵活组织课堂教学。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新国家新气象2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新国家新气象2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为了建设新中国1.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新国家新气象》《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

”《新中国新气象》这一主题学习的内容是有关于新中国在五六十年代在工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事情,知道全国人民从艰难中起步。

这样的内容确实距离学生相当久远,老师也是重新学习才知道一些相关的知识。

那如何突破呢?我们重点以形象的手段展示内容,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对资料的收集能力也提高了不少。

通过老师课前的指导,分组,让学生自由去找寻资料,然后与老师一起整理分析,选取典型的、有用的资料进行汇报,增加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对于本课题,老师给学生分了四个小组,教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渠道。

对于军事、文化方面的资料收集,学生都较容易找到,但工业和农业的资料收集,学生觉得困难挺大,不知如何界定新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发展是哪些方面,容易与现今社会的发展混淆。

于是,在我校品德科主管行政的帮助下,我们教师重点指点了这两方面的内容,结合当时最出名的“四转一响”,结合“农民翻身做主人”的现象,以点带面,通过看资料,编排小品,让学生从具体事例理解,突破了认识的难点。

结果,课堂上,学生表现出莫大的兴趣,也初步了解了新中国的工农业发展。

二、充实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学反思
一、爱国情怀
《站立起来的中国人》一课,导入新课后,我通过播放申奥成功录象,使学生喜悦的情感萌动,在已经萌动喜悦的情感中把学生带入旧中国国力衰败而被讥笑为“东亚病夫”的资料汇报中,让学生自觉地通过这一喜一怒的对比,进入一种体验学习的境界,自然而然地通过体验来让学生得到“新中国确实让中国人站立起来的自豪感”。

接着,通过让学生自主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中国历届参加奥运会的情况,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体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到中国人真正站起来;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申奥成功和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取得的辉煌不仅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然后,在说唱体验中,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体育强国”情感之弦,引起学生刚才的旧中国国力衰败而被讥笑为“东亚病夫”认知冲突。

通过播放奥运会运动员获奖的图片,感悟其中的道理。

新中国确实让中国人站立起来的自豪感的正确道德情感就进入学生的心灵。

以说唱促情,激起自豪情感。

整节课紧密结合时事,即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

抓住同学们感受最深的奥运人物展开话题----从“东亚病夫”到相约2008。

出示的1984—2004年奥运会中国奖牌统计表,来反映祖国体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

让学生们从一组组的数据中体会和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中国人真正站立起来了。

先抑后扬,激情引导,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迸发了对祖国热爱之情。

二、形式多样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

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大多数学生都喜欢自己参与教学活动。

实践证明,让学生较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才是有生机的有效的形式多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
的有益的东西。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最大程度地把握好这一点,看录像、启发、小组讨论、介绍自己的奥运偶像等等,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氛围中使学生学到了知识。

并且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新知。

三、融入生活
品德就是生活,它教我们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

品德课堂教学只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生活并不足够,它要同学们不断地从课堂以外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为此,我们在课程实施中要自觉地、有意识的将学生的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和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到整个生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效果。

当国际体育运动场上一次次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中国用自己的实力感动了世界,中国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已经崛起的民族。

这时,我请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心情来说说。

从这种形式引申至生活经验中其他能让我们感到中国崛起的时刻。

把课外的知识引进课堂,也让课程走进了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