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湖泊治理
对云南省高原湖泊污染治理的思考

湖泊 局 部 生 态 环 境恶 化 ,甚 至 面 临 着 生 存 之 忧 。本 文 在 分 析 九 大 湖 泊 污 染 治 理 的 基 础 上 ,力 求探 讨
一
些 环 境 保 护 方 面 的 经验 教 训 ,提 出理 论及 现 实 思 考 。
关 键 词 : 湖 泊 ;污 染 ; 水 资 源 ;生 态 环 境 ; 治 理 与 保 护 中 图 分 类 号 :X 0 7 3 文 章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7 — 7 0 ( 0 1 0 — 0 0 — 0 61 46 21) 7 12 4
水 泥 厂 、农 药 厂 、造 纸 厂 …… 有 中 央 企 业 、 省 市 属 企 业 、军 队 企 业 、 乡 镇 企 业 、私 营 企 业 ,大 大 小 小 ,一 共 有 5 0 0 0多 家 。在 滇 池 污 染 综 合 治 理 “ 点 行 动 ” 中 ,滇 池 流 零 域 内被 列 为全 省 重 点 污 染 源 的工 厂 就 有 10 0 家 ,而 这 1 0家 中 围绕 滇 池 的 有 2 0 2户 重 点 污 染 大 户 。滇 池 的 水 是 有 限 的 ,不 但 有 限 , 而 且 滇 池 比起 其 他 湖 泊 来 有 其 更 脆 弱 的 一 面 :滇 池 属 于 半 封 闭 湖 泊 ,本 身 没 有 大 江 大河 从 中调 节 ,又 是仅 有 平 均 水 深 4 4米 的 . 浅水 湖 ,整 个 湖 水 水 体 自 净 能 力 较 弱 。 50 0 0多 家 工 厂 ,2 0多 万 人 口 ,小 小 的滇 池 0 每年 按 最 乐 观 的 计 算 方 法 ,它 要 接 纳 的 工 业 废 水 和 生 活 污 水 达 2亿 吨 左 右 。 其 中 接 纳 的化 学 耗 氧 物 质 4万 多 吨 ,总 氮 9 0 0 0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全文)(2023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生态安全布局第三章生态保护修复第四章生态风险防控第五章保障与监督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防控生态风险,保障生态安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从事或者涉及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相关活动,适用本法;本法未作规定的,适用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
本法所称青藏高原,是指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全部行政区域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的相关县级行政区域。
第三条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科学防控、系统治理。
第四条国家建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协调机制,统筹指导、综合协调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工作,审议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重大政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问题,督促检查相关重要工作的落实情况。
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相关工作。
第五条青藏高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落实本行政区域的生态保护修复、生态风险防控、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等责任。
青藏高原相关地方根据需要在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制定、规划编制、监督执法等方面加强协作,协同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
第六条国务院和青藏高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编制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专项规划,组织实施重大生态修复等工程,统筹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
青藏高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本行政区域组织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专项规划。
编制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评估。
第七条国家加强青藏高原土地、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冰川、荒漠、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开展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健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水文、气象、地质、水土保持、自然灾害等监测网络体系,推进综合监测、协同监测和常态化监测。
高原湖泊生态环境风险治理的难点及机制优化——基于云南的调查分析

高原湖泊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服务功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别强调“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加强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保护”。
云南省高原湖泊分布广泛,其中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9个,分别为滇池、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洱海、泸沽湖、程海和异龙湖,简称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为活动和其他因素对高原湖泊的影响日益加剧,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湖泊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功能退化萎缩,从而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风险和面临其他伴生风险的不确定性大幅增加。
云南高原湖泊治理仍面临诸多困难,需要从实践层面上解决生态环境治理碎片化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本文以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为研究样本,对高原湖泊生态环境风险治理的难点及机制优化进行研究,探索高原湖泊治理的可行路径。
一、云南高原湖泊主要生态环境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绿色发展标准不断提高,云南生态环境基础性工作更加扎实。
根据《2019年云南省环境状况公报》,全省湖泊、水库水质优良率为82.1%,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中向好,异龙湖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Ⅴ类[1]。
尽管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状况稳定,但云南高原湖泊生态环境仍面临较多风险。
(一)水体污染风险从整体上看,经过近年来的保护治理,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局部向好,重点污染湖泊水质不断改善。
但目前云南城市污水排放总量大于处理总量,污水处理率仅为92.31%,异龙湖所在的红河州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90.13%。
云南高原湖泊作为当地主要的纳污水体,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农田回归水排放入湖,湖泊水体不同程度存在富营养化、重金属超标等生态环境问题。
以滇池、杞麓湖和异龙湖为例,三湖分别是昆明市、通海县、石屏县的主要污水排放地,由于流域工农业生产发展,入湖污染物增加,造成水体氮、磷严重超标,富营养化严重,五日化学耗氧量、悬浮物及部分重金属也严重超标。
青藏高原水资源现状与问题

2023-11-08•青藏高原概述•水资源现状•水资源问题目录•水资源保护与治理•水资源未来发展与挑战01青藏高原概述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之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势高耸,地形复杂青藏高原是亚洲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地理环境高原上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全年气温较低,冰雪覆盖时间长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冰川和冻土发育广泛气候条件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高原上的湖泊、河流和冰川青藏高原是中国的重要水源地之一,为周边地区提供了重要的水源水资源概况02水资源现状主要河流青藏高原拥有众多河流,如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等,这些河流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水资源。
主要湖泊青藏高原拥有许多湖泊,如纳木错、青海湖等,这些湖泊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水资源。
河流湖泊冰川与冻土冰川资源青藏高原拥有大量的冰川,这些冰川储存了大量的淡水资源。
冻土资源青藏高原存在大面积的冻土,这些冻土对保持水分和调节气候具有重要作用。
水质与水量水质青藏高原的水质总体良好,但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的水质存在一定的问题。
水量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地区的水量减少或波动较大,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青藏高原的农业用水量较大,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用水对当地的水资源压力较大。
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随着青藏高原工业的发展,工业用水量逐渐增加,对当地的水资源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随着青藏高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生活用水量也逐渐增加,对当地的水资源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03水资源利用020103水资源问题随着青藏高原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导致河流、湖泊等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水资源污染工业废水青藏高原的农业活动也带来了大量的污染,包括农药、化肥等残留物,对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污染。
农业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污水排放量也在增加,处理不当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对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
滇池污染治理措施

滇池污染治理措施1. 背景介绍滇池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
然而,长时间以来,滇池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主要包括水质恶化、蓝藻暴发、湖泊富营养化等。
为了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恢复水质,采取了一系列污染治理措施。
2. 湖泊水质改善为了改善滇池的水质,需要综合考虑减少污染源、治理湖泊内源污染和清除富营养化物质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湖泊水质改善措施:2.1 减少污染源•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对滇池周边城市的污水进行全面处理,减少污水对湖泊水质的直接污染。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力度: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化肥的使用等,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滇池水质的影响。
2.2 治理湖泊内源污染•清除水生植物:对滇池中水生植物进行清除,防止水生植物富集有机物,使水体富营养化。
•排除沉积物:定期清理滇池的沉积物,防止沉积物释放有机负荷,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2.3 清除富营养化物质•增加湖水流动性:通过相关工程措施增加滇池湖水的流动性,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施加硅酸盐:适量施加硅酸盐,增加湖水中的硅酸盐浓度,抑制蓝藻的生长。
•针对特定污染物进行处理:采取特定的处理方法对滇池中的富营养化物质进行清除,如高效沉淀等。
3. 生态系统恢复滇池的生态系统恢复也是重要的治理目标之一,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态系统恢复措施:3.1 湿地保护与恢复•建立湿地保护区:划定滇池周边的湿地保护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恢复湿地生态功能:通过湿地恢复工程,修复受到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湿地的自净能力。
3.2 鱼类放流•种植富营养化耐受的鱼类:选择适应滇池特殊环境的鱼类,进行定期放流,增加生物多样性。
4. 监测与治理效果评估为了有效治理滇池污染,需要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并定期进行治理效果评估。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监测和评估工作:•持续监测水质变化: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定期监测滇池的水质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分析水质数据:对监测到的水质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污染治理效果,指导后续治理工作的调整和优化。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治理纪实

2005年4月21日“看,这水里全是蓝藻!”许苏昆手扶船舷,指着浓绿混浊的滇池水说。
蓝藻是一种微小的藻类,水中有蓝藻,说明水质已经恶化。
许苏昆是云南省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局长,在这个2002年才成立的机关里,他领导着200多人。
他们的理想,就是有一天能让五百里滇池不再有蓝藻肆虐,尽管这一天可能比较遥远。
“这里的水可以直接饮用!”范汝坤蹲在岸边手捧抚仙湖水,深情地说。
抚仙湖是我国已知的第二大深水湖泊,最深处达155米,蓄水量达189亿立方米,相当于12个滇池。
其水质目前仍为最优的1类。
范汝坤是玉溪市江川县的县委书记,他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就是保护好这一汪清水,并治理好与抚仙湖一河相连的星云湖。
星云湖污染严重,和滇池一样是5类水质。
滇池、星云湖、抚仙湖,还有洱海、泸沽湖、程海、杞麓湖、阳宗海和异龙湖,九大湖泊就像九块碧玉,镶嵌在云贵高原上。
它养育着云南各族儿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但也承受着日益严重的污染。
九大湖泊集中反映了云南全省的生态环境质量,因而加强治理与保护,成了云南省生态保护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点。
目前,云南省全面展开了对九大高原湖泊的保护与治理工程。
九大湖泊目前的水质状况是:抚仙湖、泸沽湖1类;阳宗海2类,水质优;洱海、程海3类,水质良好;滇池外海(滇池主体部分)5类,水质中度污染;滇池草海(滇池近城部分)、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劣于5类,水质中度污染。
2000年9月23日,云南省政府召开现场会,对九湖治理与保护作出了全面部署。
10月28日,成立了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九湖所在地五个地州市也分别成立了领导机构。
从2001年3月1日开始,省政府与五个地州市政府、行署签订了《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五个地州市内部也层层签订责任书,全面实施目标责任制。
云南省还把湖泊治理纳入法制轨道,先后出台、修订了保护九湖的地方性法规,做到“一湖一法”。
昆明市成立了滇池综合执法机构。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环境现状
杞麓湖景观
(七)异龙湖
位于石屏县城以东两公里处,是云南省八 大高原淡水湖泊之一。异龙湖及湖畔,风 景名胜极多。岛上遍植花木,环境清幽,, 湖四周良田绵延,荷池飘香。大水城上的 海潮寺,小水城上的后乐亭以及来鹤亭、 白浪水月寺、龙港广胤寺、五爪山罗色庙, 湖北边的乾阳山等都是佳景,其中以来鹤 亭为最。一年四季,异龙湖上游人不绝, 全凭小船飞渡。这里有"第二西湖"之称,为 滇南的游览胜地之一。
龙河、捞渔河、梁王河...
滇池景观
(二)洱海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中部,湖体主要 在大理市,古称叶榆泽,又名昆明池,白语称 “耳稿”,意为下边的海子,因湖形似人洱海耳, 汉语遂称为洱海。海拔1966米,湖身北起洱源江 尾村,南到下关团山,古城大理如一只巨型蝴蝶 匍匐在海边至山脚的平坝上。湖水面积250多平 方公里,为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洱海虽没有 滇池大,但洱海平均水深11米,最大深度达21米, 蓄水量约30亿立方,相当于滇池的两倍,且湖水 透明度约4米,湖水呈绿色,也胜于遭受污染之苦 的滇池。
成了133公顷的沼泽地。
被称为“公共厕所”的滇池
一阵西南风扑来,几 百米以外就能闻到 臭味。滇池水呈墨 绿色,水面散发着 一股恶臭。大量暴 发的蓝藻随着湖水 翻滚着,水葫芦在 阳光下随湖水上下 跳荡,绿油油的一 大片——这就是现 在的滇池——一个 举世闻名却又被称 作“公共厕所”的 高原湖泊。
在一家省级印刷单位工作的孙师傅,1964年参加工作。 他告诉记者说,那时的滇池水非常清澈,可以直接饮用,当 时在通往滇池的大观河上有许多打鱼的渔民,煮饭时就用水 桶直接取水用。孙师傅那时酷爱到滇池钓鱼,他常用铝制饭 盒带上一盒冷饭,饿了就着滇池水吃饭,也不会闹肚子。对 滇池有着深厚感情的孙师傅说:“我们这代人可能看不到滇
昆明滇池治理措施
昆明滇池治理措施昆明滇池是云南省昆明市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滇池的水质逐渐恶化,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昆明市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昆明市加强了滇池周边的环境保护工作。
在滇池周边建立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区和景观带,限制了非法开发和捕捞活动。
同时,加大了对滇池周边水源的保护力度,禁止在滇池周边进行污水排放和工业废水排放,确保了滇池的水质得到有效保护。
昆明市采取了控制污染源的措施。
在滇池的主要入湖河流上建立了污水处理设施,对来自农田农村的污水进行处理后再排放入湖。
同时,加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城市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昆明市还加强了滇池水体的监测和管理。
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水质监测系统,对滇池的水质进行定期监测。
一旦发现水质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水质恶化。
同时,加强了对滇池周边的生态环境的监管,保护湿地和植被的生态功能。
昆明市还积极推动滇池的生态修复工作。
通过湖泊水位调控,加强湖泊的水循环,提高湖泊的自净能力。
并且进行了湖泊的底泥清理工作,减少了底泥中的有机物负荷。
通过生态修复,恢复滇池的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滇池的水质和景观价值。
昆明市还加强了滇池周边的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环保讲座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
倡导公众爱护滇池,积极参与滇池的保护和治理工作。
昆明滇池治理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加强滇池周边环境保护、控制污染源、加强水体监测和管理、推动生态修复以及进行宣传教育等措施,滇池的水质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修复。
然而,滇池的治理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持续加强和改进,以实现长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九大高原湖泊“三区”管控的指导意见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九大高原湖泊“三区”管控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4.25•【字号】云政发〔2022〕25号•【施行日期】2022.04.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九大高原湖泊“三区”管控的指导意见昆明市、玉溪市、红河州、大理州、丽江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为指导九大高原湖泊涉湖州、市(以下简称涉湖州、市)从严制定湖泊“三区”具体管控措施,实现依法治湖、科学治湖、系统治湖、责任治湖,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一、“两线”、“三区”名称及功能定位(一)“两线”、“三区”名称“两线”分别是湖滨生态红线、湖泊生态黄线。
“三区”分别是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保护缓冲区、绿色发展区。
生态保护核心区是湖泊岸线与湖滨生态红线之间区域,生态保护缓冲区是湖滨生态红线与湖泊生态黄线之间区域,绿色发展区是湖泊生态黄线与湖泊流域分水线之间区域。
(二)“两线”、“三区”功能定位湖滨生态红线是具有生态功能的湿地、林地、草地、耕地、荒地(未利用地)等湖滨空间的管控边界线,是维系湖泊生态安全的生命线。
湖泊生态黄线是实现湖泊生态扩容增量、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缓冲空间管控边界线,是严禁开发建设的控制线。
生态保护核心区是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体系的核心区域,是湖泊生态空间管控最严格的主导功能区,禁止开展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实现清零留白,还复自然生态。
生态保护缓冲区是湖泊的重要保护区域,是严禁开发建设的区域,以生态修复为重点,提高湖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绿色发展区是控制开发利用强度、调整开发利用方式、实现流域保护和开发利用协调发展的区域,以提升生态涵养功能、促进富民就业为重点,完善生态补偿和后期管护机制,建设生态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三区”管控指导意见(一)生态保护核心区管控以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目标,实行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度,提出最严格监管要求,引导人口和产业逐步退出,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筑牢湖泊生态安全底线。
治理黄土高原的生物措施
治理黄土高原的生物措施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域之一,长期以来受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土地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为了保护和修复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采取一系列生物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植被恢复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土壤容易风蚀和水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因此,植被的恢复是治理黄土高原的首要任务之一。
植被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同时还能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对于黄土高原而言,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进行植被恢复是关键。
常用的植被恢复措施包括造林、草皮覆盖和草本植物种植等。
二、水土保持工程黄土高原地区多山丘陵,地势复杂,水土流失严重。
因此,水土保持工程是治理黄土高原的重要手段之一。
水土保持工程包括梯田建设、沟渠整治、防风林建设等。
梯田建设可以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水土流失;沟渠整治可以改善水流路径,减少冲刷;防风林建设可以减少风蚀,保护土壤。
三、生态修复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破碎,物种多样性丧失严重。
为了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是非常重要的。
生态修复包括湿地恢复、湖泊修复和草地恢复等。
湿地恢复可以提供栖息地和繁殖场所,增加生物多样性;湖泊修复可以改善水质,恢复湖泊生态系统;草地恢复可以改善植被覆盖,减少土壤侵蚀。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保护和恢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是治理黄土高原的重要任务。
在治理过程中,应该注重保护当地特有的物种和生态系统,同时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管理和控制,避免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科学管理治理黄土高原需要科学的管理和规划。
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了解当地的土地状况和生态环境,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规划方案,明确治理的目标和措施。
最后,需要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治理措施,确保治理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进步奖项目
项目名称:高原湖泊治理—河塘库湿地集成技术及工程应用
候选人:杨逢乐、宁平、杜劲松、赵祥华、郜华萍、何锋、吴文卫、李彬、魏翔、李滨、白晓华、金竹静、田军
候选单位: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市滇池生态研究所
项目简介
本成果针对高原湖泊污染水体水质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冲击负荷大、C/N低等特点,经过十年的研究和应用,系统研发了入湖河道原位净化技术、前置库塘调蓄沉淀、净化及稳定技术、湿地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技术等主体技术,构建了“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高原湖泊治理—河塘库湿地集成创新技术,以及高原湖泊人工湿地长效运行的社区共管模式,实现了不同类型、不同污染程度、不同水质水量入湖河流及其它低污染水的旱季、雨季及全年全天候长效治理,为云南省高原湖库入湖河道污染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成果已在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及重要水源地实现规模化应用,有效削减入湖入库污染负荷,对改善云南高原湖泊水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成果自主研发了高原湖泊低污染河道太阳能、风能曝气成套技术,前置库数值模拟技术、生态防护墙技术、柔性导流墙技术、“湖中湖”技术等,共申请专利12项,授权8项,共发表学术论文61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出版专著3部。
候选单位对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项目总设计、项目组织协调,河道原位旁路净化、库塘调蓄沉淀及净化稳定、湿地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等技术的研发;
昆明理工大学:前置库塘调蓄沉淀及净化稳定技术、湿地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
昆明市滇池生态研究所:前置库塘调蓄沉淀及净化稳定技术、湿地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
候选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杨逢乐:主要负责项目总设计,项目组织协调,河道原位旁路净化、库塘调蓄沉淀及净化稳定、湿地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等技术的研发,以及社区共管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宁平:主要负责前置库塘调蓄沉淀及净化稳定、湿地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等理论研究及技术开发;
杜劲松:主要负责前置库塘调蓄沉淀及净化稳定、湿地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等技术的研发及示范推广。
其他候选人:主要承担河道原位旁路净化、库塘调蓄沉淀及净化稳定、湿地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等技术研发、设计及推广应用。
附表:
主要完成人员名单及对本成果的贡献。